【教育专用】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
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性。

教师过渡:
南京解放
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

林彪、罗

展演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新人教版1

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新人教版1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6.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 刘伯承 、邓小平率领 晋冀鲁豫 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 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 南京 、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进攻 的序幕。 7.三大战役 ( 1 )辽沈战役: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林彪 、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 宁 锦州 ,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 2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 中原 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 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 徐州 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到1949年1月,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解放了 长江中下游 以北的广大地区。
( 3 )平津战役: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 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孤城,并武力攻占 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 傅作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 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 华北 全境基本解放。 ( 4 )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8.南京解放: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 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台湾 。
6.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 1 )图1中的场景反映出北平获得解放的方式是什么?你能说出它的好处吗? 方式:和平解放。好处:和平解放北平,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 护古都文物古迹;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率部倒戈转向人民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表现中 国共产党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趋势等。 ( 2 )图2中的场景标志着什么? 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pptx (共30张PPT)

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pptx (共30张PPT)

B. 土地改革
C. 农民运动
D. 统一战线
4. 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 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 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全国性的反攻”开始的主要标志是 ( C A. 发动辽沈战役 C. 千里挺进大别山 )
B. 发动渡江战役 D. 解放南京
D. 国民党的美式装备还不如土枪土炮
9.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
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意义在
于( D )
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 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
D.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10. 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
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锦州破
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
陆上无法逃脱。
材料二
(1)为什么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军应该先攻打锦州? 因为在辽沈战役中,锦州是咽喉要道,是军队南 下北平、北上东北的必经之地。
(2)材料二 中图一所反映的事件与哪场战役有关? 平津战役。
5.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 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20多
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
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别山山区。
这次胜利进军( A )
A. 严重威胁了南京和武汉 B. 开辟了陕甘宁解放区 C. 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D.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4.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历经了 艰苦卓绝的斗争。下列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排 列,正确的是( D ) ①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能说出土改运动的过程及意义。

2.通过列表对比能说出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概况。

3.通过分析材料概括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任务1
阅读课文内容,说一说解放区是怎样进行土地改革的?有何作用?实现目标1的学习。

任务2
完善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图表,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和渡江战役示意图说一说各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和意义。

任务3
结合史料,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谈一谈从中得出的启示,实现目标3的学习。

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理解其作用;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从史料中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史实及补充的历史资料,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探究、分析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战役,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共领导人的雄才伟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历史结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内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和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下面图片:1949年4月23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那么,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知识,了解相关内容。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共产党能够打退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重要原因是共产党能得到人民的支持,那么共产党是通过什么政策取得人民支持的?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无疑是最重要的,今天我们首先去了解一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设问: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土改的总路线、结果及意义是什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相应的材料研读。

)出示相应内容:1.政策变化:由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6.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7.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

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3)平津战役: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

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孤城,并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4)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8.南京解放: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开始实行的土地政策是(C)
A.减租减息
B.将逃亡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C.耕者有其田
D.打击地主,限制中农、富农
2.右图文件规定的土地分配办法是(A)
A.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按阶级成分分配土地
C.按实际劳动力分配土地
D.按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标准分地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3.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刘伯承大规模攻袭皖、鄂东和豫南,是一件令人大感忧虑之事。

”他所指的是(D)
A.渡江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千里挺进大别山
4.三大战役中同时进行的两个战役是(B)
A.辽沈战役与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与淮海战役
D.辽沈战役与淮海战役
5.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到(A)
A.台湾
B.香港
C.东北地区
D.澳门
6.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1中的场景反映出北平获得解放的方式是什么?你能说出它的好处吗?
方式:和平解放。

好处:和平解放北平,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古迹;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率部倒戈转向人民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表现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趋势等。

(2)图2中的场景标志着什么?
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3)这两座历史名城都曾是近代中国的政治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政治风云的变幻。

除图片所示的历史事件外,请你分别写出一件发生在这两座名城的重大历史事件。

北京:火烧圆明园、五四运动、卢沟桥事变等。

(任答一点即可)南京: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华民国的成立、南京大屠杀等。

(任答一点即可)
课后巩固提升
1.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此次我党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是(B)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主要矛盾的变化
C.革命性质的变化
D.革命任务的变化
2.1947年底,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做出该判断的历史背景是(B)
A.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
B.解放军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3.解放军战将粟裕在某次战役之后,于“万马腾欢”之时,填《沁园春》一首,其中一句是“杯高举,望军民莫醉,鞭指江南”。

这次战役是(A)
A.淮海战役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平津战役
【解析】由“粟裕”“鞭指江南”分析可知,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为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

4.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D)
①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②渡江战役③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④重庆谈判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①③②
5.《蒋介石日记》(1948年12月31日)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

”“本月忧患”主要是指(C)
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②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役中失败③中共发起平津战役④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中失误频频⑤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6.某战役是“解放战争中震撼世界的三大决战之一……武力解决的方式打得十分精彩,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

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意义重大”。

这次战役是 (C)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组织力量的覆灭。

”这里“伟大的胜利”是指(B)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渡江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淮海战役的胜利
8.这是一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民谣最能说明(C)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9.组合列举:根据提示,将下列内容填写完整。

(1)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个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2)1947年,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

(3)辽沈战役的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

10.阅读下列三首诗歌,回答问题。


辽西大地好金秋,打狗关门万炮吼。

活捉匪首范汉杰,关键一仗取锦州。

乘胜追击廖兵团,十万重兵败野丘。

困守长春举白旗,辽沈战役奏凯歌。


大胜辽沈转折点,战役淮海史空前。

中间突破碾庄圩,伯韬亡命兵团歼。

再打黄维双堆集,精锐主力化灰烟。

陈官庄战威风显,兵败山倒下九泉。


平津战役长蛇斩,先攻两头莫怠慢。

攻占天津堵海口,西边夺取新保安。

又谈又打灵活用,指挥高超不一般。

三种功能交助用,稳操胜券只等闲。

(1)三首诗歌分别对解放军三大战役中的战术做了精彩的描述。

你能概括一下,这三场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战术分别是什么吗?
辽沈战役: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中间突破,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平津战役: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2)请列举在上述三大战役中扬威杀敌的部队。

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

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平津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和华北人民解放军。

(3)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何重要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