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宫内缺氧静脉导管分流率的动物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家兔急性肺栓塞实验病理学研究

家兔急性肺栓塞实验病理学研究

家兔急性肺栓塞实验病理学研究作者:苗宇李晓明来源:《畜牧兽医科学》2019年第16期摘要:试验旨在探讨石蜡油致家兔急性肺栓塞的病理学特征,为揭示其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经耳缘静脉注入石蜡油,建立家兔急性肺栓塞病理模型,观察其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病理变化。

结果:在注射石蜡油20min后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肺部湿哕音,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升高;主要病理变化为肺淤血、水肿、气肿和右心室衰竭。

结论:静脉注射石蜡油可引起家兔急性肺栓塞,栓塞引起的肺水肿、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的缺氧和肺动脉压力升高引起的急性有心衰竭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家兔;急性肺栓塞;石蜡油;病理变化中图分类号:S858.29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6.0060 引言肺栓塞是由于各种栓子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的以肺循环障碍和缺氧为特征的病理生理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缺氧、紫绀、肺部哕音、胸腔积液和休克,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1-2]。

肺栓塞因其病情凶险,且临床表现易与其他心、肺疾病混淆,死亡率和误诊率较高,给人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1 材料与方法1.1主要试剂和材料乌拉坦(上海化学试剂厂,AR),肝素(江西北盛生物技术公司,AR),常规手术器械,RM624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成都仪器厂制造),Leica RM2125手动轮转式切片机,Olympus显微镜。

1.2试验动物及分组中国白兔12只,雌雄各半,体重约2.0kg。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分笼饲养。

1.3方法(l)家兔称重,用25%乌拉坦(5mL/kg·bw)全身麻醉,颈部剃毛,1%盐酸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常规手术分离气管,一侧颈总动脉和对侧颈外静脉插管,与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连接。

由耳缘静脉注入0.3%肝素溶液(2mL/kg·bw)全身抗凝。

急性缺氧实验报告结论

急性缺氧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背景急性缺氧是指在短时间内,机体因氧气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生理功能紊乱。

为了研究急性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本实验选取了健康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人为制造缺氧环境,观察小白鼠在缺氧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并对其存活时间进行记录。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急性缺氧对小白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探讨急性缺氧对小白鼠存活时间的影响。

3. 为临床治疗急性缺氧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小白鼠30只,体重(20±2)g,雌雄各半。

2. 实验分组:将小白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缺氧实验组、干预实验组。

3. 缺氧环境:将缺氧实验组和干预实验组的小白鼠放入密闭容器中,容器内充满氮气,模拟缺氧环境。

4. 干预措施:在缺氧实验组的基础上,干预实验组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给予氧气吸入,对照组的小白鼠在正常环境中饲养。

5. 数据记录:观察小白鼠在缺氧环境中的生理反应,记录其存活时间。

四、实验结果1. 缺氧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环境下出现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皮肤发紫等。

2. 缺氧实验组小白鼠的存活时间为(15±3)分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10)分钟。

3. 干预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环境下的生理反应明显减轻,存活时间为(90±10)分钟,显著高于缺氧实验组。

五、实验结论1. 急性缺氧对小白鼠的生理功能有显著影响,可导致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皮肤发紫等生理反应。

2. 急性缺氧可显著缩短小白鼠的存活时间,缺氧环境下的存活时间明显低于正常环境。

3. 在急性缺氧状态下,给予氧气吸入可以有效缓解生理反应,延长存活时间。

六、实验讨论1. 急性缺氧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了解急性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对于临床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2. 本实验结果表明,急性缺氧对小白鼠的生理功能有显著影响,为临床救治急性缺氧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在急性缺氧状态下,给予氧气吸入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可缓解生理反应,延长存活时间。

静脉导管分流率诊断胎儿宫内缺氧的应用价值论文

静脉导管分流率诊断胎儿宫内缺氧的应用价值论文

静脉导管分流率诊断胎儿宫内缺氧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通过对静脉导管分流率的变化及其敏感性的研究,探讨其在诊断胎儿宫内缺氧时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妊高症及正常晚孕妇女各30例,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每个胎儿的静脉导管分流率,并比较它与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s/d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结果:妊高症时,静脉导管分流率增加(>60%),与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s/d相比较,其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

结论:对静脉导管分流率的检测,能够为妊高症时胎儿宫内缺氧的早期及时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胎儿宫内缺氧; 静脉导管分流率; 妊高症【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212-01胎儿循环系统共有三个特殊通道,即静脉导管、卵圆孔及动脉导管。

本文着重探讨妊高症时,静脉导管分流率的变化,并与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s/d值比较,从而为胎儿宫内缺氧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随机抽取于我院产检,临床诊断为正常妊娠及妊高症孕妇各30例,孕妇年龄28~35周岁,单胎妊娠,孕周30~38周。

1.2 方法:应用ge-voluson 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取样容积2mm,校正角度<30°。

分别测量各胎儿脐动脉s/d,大脑中动脉s/d,脐静脉胎儿腹腔段内径及收缩期最大流速;静脉导管内径及收缩期最大流速。

利用公式:dv分流率=qdv/quv×100%,计算静脉导管分流率,比较正常妊娠与妊高症时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s/d值与静脉导管分流率在胎儿宫内缺氧时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的差别。

(qdv为静脉导管血流量,quv为脐静脉血流量)2 结果2.1 正常组,s/d比值正常范围,dv分流率均值为58.3%。

2.2 妊高症时,当s/d值处于正常范围,dv分流率均值为65.7%,已比正常组升高;当脐静脉s/d正常,大脑中动脉s/d异常时,dv 分流率增高较明显,为70.7%;当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s/d值均异常时,dv分流率则明显增高,为81.3%。

实验生理缺氧实验报告

实验生理缺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掌握实验动物缺氧模型的建立方法。

3. 分析缺氧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的情况下,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和生理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

实验生理缺氧实验通过模拟动物缺氧环境,观察缺氧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探讨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雄性SD大鼠6只,体重200-250g。

2. 仪器设备:缺氧箱、呼吸频率计、心率计、血压计、血氧饱和度计、电子天平、生理盐水、麻醉剂、戊巴比妥钠、氧气、二氧化碳、乙醚等。

四、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

2. 缺氧模型建立:将实验组大鼠置于缺氧箱中,关闭进气口,使箱内氧气浓度逐渐降低至5%以下。

对照组大鼠置于正常环境中。

3. 缺氧过程中生理指标监测:在缺氧前后,分别监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

4. 缺氧后生理指标变化分析:观察实验组大鼠缺氧后生理指标的变化,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呼吸频率:实验组大鼠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频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心率:实验组大鼠在缺氧过程中心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血压:实验组大鼠在缺氧过程中血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血氧饱和度:实验组大鼠在缺氧过程中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六、实验讨论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缺氧过程中实验组大鼠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可能是由于缺氧导致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强,从而使呼吸频率加快。

2. 缺氧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缺氧过程中实验组大鼠心率明显增加,血压明显降低,可能是由于缺氧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病理缺氧实验报告机制

病理缺氧实验报告机制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生物体内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因氧供应不足或氧利用障碍而导致的生理功能异常。

为了研究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本实验通过模拟缺氧环境,观察动物模型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探讨缺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及机制。

二、实验目的1. 观察缺氧对动物模型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的影响。

2. 分析缺氧时动物模型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3. 探讨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成年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2. 缺氧装置:采用密闭缺氧瓶,瓶内填充钠石灰,以吸收瓶内CO2,模拟缺氧环境。

3.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缺氧组和对照组。

4. 实验步骤:(1)将缺氧组小鼠置于密闭缺氧瓶中,对照组小鼠置于普通环境中。

(2)观察缺氧组小鼠在缺氧环境下的生理变化,包括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

(3)记录缺氧组小鼠的存活时间。

(4)采集缺氧组小鼠血液样本,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如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红蛋白含量等。

四、实验结果1. 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变化:缺氧组小鼠在缺氧环境下出现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神经系统兴奋等症状,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小鼠的生理功能出现明显异常。

2. 存活时间:缺氧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90分钟,与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明显缩短。

3. 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缺氧组小鼠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小鼠的血液生化指标异常程度明显加重。

五、机制分析1. 呼吸系统:缺氧时,动物模型呼吸加快,以增加肺通气量,提高氧分压。

然而,由于缺氧环境的存在,肺通气量的增加并不能有效缓解缺氧状态,导致动物模型出现呼吸衰竭。

2. 循环系统:缺氧时,动物模型心跳加速,以增加心输出量,提高组织氧供应。

然而,由于缺氧状态下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细胞出现功能障碍,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3. 神经系统:缺氧时,动物模型神经系统兴奋,表现为肌肉抽搐、意识模糊等症状。

家兔急性缺氧实验报告(3篇)

家兔急性缺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家兔急性缺氧的症状和生理反应。

2. 探讨急性缺氧对家兔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

3. 了解急性缺氧的救治措施。

二、实验原理急性缺氧是指短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或机体内部原因导致氧供应不足,引起机体生理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

家兔急性缺氧实验通过人为控制实验条件,模拟急性缺氧环境,观察家兔的生理反应,为临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3kg)2只。

2. 实验仪器:呼吸监测仪、血压计、心电图仪、注射器、剪刀、手术刀、酒精棉球、生理盐水等。

3. 实验药品:亚硝酸钠(NaNO2)、氨水、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1. 将家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只。

2. 实验组:向家兔的耳缘静脉注射亚硝酸钠(5mg/kg体重),造成急性缺氧。

3. 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作为对照。

4. 注射后,分别监测两组家兔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生理指标。

5. 观察并记录家兔的症状,如呼吸加快、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6. 实验结束后,解剖家兔,观察肺、心脏等器官的病理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家兔注射亚硝酸钠后,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T波倒置。

2. 对照组家兔生理指标无明显变化。

3. 解剖观察:实验组家兔肺脏充血、水肿,心脏扩大,心肌纤维变性。

六、实验讨论1. 亚硝酸钠是一种氧化剂,可导致血管扩张,引起急性缺氧。

2. 实验结果显示,急性缺氧对家兔的呼吸、循环系统产生严重影响,表现为呼吸加快、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3. 实验组家兔的病理变化表明,急性缺氧可导致肺脏充血、水肿,心脏扩大,心肌纤维变性等病理改变。

七、结论1. 家兔急性缺氧实验表明,急性缺氧对家兔的呼吸、循环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2. 及时救治急性缺氧患者,对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八、实验建议1. 在进行急性缺氧实验时,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家兔的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缺氧病理生理实验报告(3篇)

缺氧病理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探讨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和病理生理机制。

3. 通过实验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如呼吸频率、心率、血液pH值等。

4. 分析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白鼠(体重20克左右)10只。

2. 实验仪器:呼吸频率计、心率计、血液pH计、注射器、玻璃管、缺氧装置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美兰溶液、1%氰化钾溶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只。

2. 第一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3. 第二组(低张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缺氧装置中,通过通入氮气使氧气浓度降低至5%以下,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4. 第三组(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缺氧装置中,通入一定浓度的一氧化碳,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5. 第四组(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6. 第五组(氰化钾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腹腔注射1%氰化钾溶液,持续观察其生理指标变化。

7. 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液pH值等生理指标变化,直至动物死亡。

四、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白鼠生理指标无明显变化。

2. 低张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逐渐加快,血液pH值降低。

3.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加快,血液pH值降低,动物死亡时间约为30分钟。

4.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逐渐加快,血液pH值降低,动物死亡时间约为40分钟。

5. 氰化钾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和心率迅速加快,血液pH值降低,动物死亡时间约为10分钟。

五、实验分析1.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缺氧会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和病理生理反应,如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血液pH值降低等。

2. 不同类型缺氧的影响:低张性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对机体的影响较为相似,表现为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血液pH值降低。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缺氧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缺氧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3. 学习缺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4. 分析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仪器设备:缺氧箱、生理记录仪、显微镜、离心机等3. 药品:缺氧试剂、生理盐水、肝素钠等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缺氧组、对照组和模拟缺氧组。

2. 缺氧处理:将缺氧组小鼠置于缺氧箱中,模拟缺氧环境,持续一定时间;对照组小鼠置于正常环境中,作为对照;模拟缺氧组小鼠给予缺氧试剂,模拟缺氧状态。

3. 生理指标检测:在缺氧前后,分别检测各组小鼠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乳酸水平等生理指标。

4. 组织学观察:取小鼠心脏、肝脏等组织,进行切片、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

四、实验结果1. 生理指标:缺氧组小鼠的心率、呼吸频率明显降低,血氧饱和度降低,血乳酸水平升高;对照组和模拟缺氧组小鼠的生理指标与缺氧组无明显差异。

2. 组织学观察:缺氧组小鼠的心脏、肝脏等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如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等;对照组和模拟缺氧组小鼠的组织学观察未见明显异常。

五、讨论与分析1. 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缺氧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表现为心率、呼吸频率降低,血氧饱和度降低,血乳酸水平升高。

这是由于缺氧导致组织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无氧酵解产生乳酸,进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2. 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a. 组织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缺氧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ATP生成减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b. 氧自由基损伤:缺氧时,细胞内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导致细胞膜、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损伤;c. 代谢性酸中毒:缺氧导致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进一步加重组织细胞损伤;d. 炎症反应:缺氧可诱导炎症反应,加重组织损伤。

3. 缺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本实验通过模拟缺氧环境,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和组织学的影响,为缺氧的病理生理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病理生理缺氧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缺氧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缺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观察缺氧时机体的生理指标变化,探讨缺氧的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缺氧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若干只。

2、实验仪器:缺氧瓶、测氧仪、血气分析仪、电子秤、计时器等。

3、实验药品:亚硝酸钠、氰化钾、一氧化碳等。

三、实验方法1、低张性缺氧实验将小鼠放入装有一定量氮气的缺氧瓶中,造成低氧环境。

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小鼠的呼吸、口唇颜色、活动情况等,并记录时间。

达到预定时间后,取出小鼠,立即测定其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2、血液性缺氧实验给小鼠腹腔注射亚硝酸钠,造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观察小鼠的表现,如黏膜颜色、呼吸频率等。

一段时间后,测定相关血液指标。

3、循环性缺氧实验通过结扎小鼠的部分血管,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皮肤温度等。

随后进行血液和组织的相关检测。

4、组织性缺氧实验给小鼠注射氰化钾,抑制细胞呼吸。

密切观察小鼠的症状和体征。

适时检测血液和组织的氧利用情况。

四、实验结果1、低张性缺氧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小鼠呼吸逐渐加快加深,口唇颜色逐渐变紫绀,活动减少。

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血液中红细胞增多。

2、血液性缺氧注射亚硝酸钠后,小鼠黏膜迅速呈现咖啡色,呼吸急促。

血液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

3、循环性缺氧结扎血管后,小鼠局部皮肤温度降低,出现水肿,行为迟缓。

该部分组织的血液灌注量减少,氧供不足。

4、组织性缺氧注射氰化钾后,小鼠很快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

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下降。

五、实验讨论1、低张性缺氧是由于外界氧分压过低导致的缺氧。

在这种情况下,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来试图摄取更多的氧气,但由于氧供不足,仍会出现一系列缺氧症状。

2、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的性质或数量改变,导致携氧能力下降。

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使得血红蛋白失去了携氧能力,从而引起组织缺氧。

兔子静脉插管实验报告

兔子静脉插管实验报告

兔子静脉插管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在兔子体内插管,建立静脉通道,以便进行药物输注或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兔子静脉插管的操作方法、穿刺点的选择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健康的兔子- 药物:麻醉剂、局麻药、消毒药品- 实验器械:输液器、注射器、静脉导管、止血带、消毒器具等实验方法1. 麻醉兔子:首先,将兔子放入麻醉箱中,通过给予合适剂量的麻醉药物,使其达到全身麻醉状态。

2. 准备实验器械与材料:在兔子体表消毒过程中,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械与材料,包括静脉导管、注射器、消毒药品等。

3. 选择穿刺点: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穿刺点,一般常用的有耳后静脉、前腕静脉等。

4. 皮肤消毒:将穿刺点处的毛发剃除,用消毒液擦拭穿刺点周围的皮肤,保持消毒。

5. 局部麻醉:使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局麻药,使穿刺点处麻木,减少兔子在插管过程中的不适感。

6. 穿刺插管:在局麻药起效后,将止血带绑在兔子的肢体上,用一只手将兔子的静脉托起,用另一只手插入静脉导管,并将其固定。

7. 检查导管位置:通过输液器连接导管,注射少量生理盐水,观察导管是否通畅,检查导管位置是否正确。

8. 固定导管:使用敷料、胶布等固定导管,避免导管脱落或滑动。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在兔子体内建立了静脉通道。

在插管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了正确的操作步骤,并妥善处理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实验结果显示,导管置入正确,通畅无阻,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结论与讨论静脉插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对于输液、药物输注、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的成功插管表明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充分理解了相关解剖知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重要的因素。

首先,选择合适的穿刺点非常重要,不同的穿刺点对于研究或治疗的目的有不同的影响。

其次,消毒工作必须要做好,以避免引入细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

急性缺氧对SD乳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钾电流的影响

急性缺氧对SD乳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钾电流的影响

急性缺氧对SD乳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钾电流的影响引言:缺氧是细胞功能受损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某些情况下,急性缺氧可能对神经元细胞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

方法:1. 动物模型:选择SD乳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慢性缺氧环境中。

2. 针电极技术:利用微量玻璃针电极在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内记录神经元钾电流变化。

3. 数据分析:借助生理记录仪和数据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 急性缺氧引起的钾电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急性缺氧条件下,SD乳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钾电流出现明显变化。

在急性缺氧状态下,神经元钾电流幅度减小,并且反应速度明显降低。

2. 受影响的离子通道:进一步研究发现,急性缺氧可抑制神经元的Kv通道活性,这是导致钾电流下降和反应速度减慢的主要原因。

3. 缺氧对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急性缺氧条件下,SD乳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发生改变,出现更加抑制性的生理特征。

讨论:1. 异常钾电流和神经元兴奋性:钾电流是维持神经元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复原的关键,缺氧引起的钾电流异常可能导致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

2. 缺氧对离子通道的影响:急性缺氧可能通过抑制Kv通道活性,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正常功能,从而造成钾电流下降。

3. 缺氧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缺氧引起的神经元钾电流异常已被证实与一系列脑损伤(如缺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这为了解缺氧引起的神经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急性缺氧条件下,SD乳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钾电流受到明显影响。

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急性缺氧对神经元功能的损害机制,并在延缓缺氧引起的神经损伤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然而,鉴于本研究存在实验条件限制和动物模型的局限性,有必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验证这一结论,并进一步探讨缺氧对神经元功能的影响机制。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急性缺氧条件下,SD乳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钾电流受到明显影响,主要原因是缺氧抑制了Kv通道活性。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浙江中医药大学中七一班沈维 201212201501009 摘要:【目的】: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方法】:乏氧性缺氧中,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氯丙嗪作为对照,计算耗氧量。

亚硝酸钠中毒中,注射亚硝酸钠溶液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美蓝作为对照,取肝脏和肺脏观察血液颜色。

【结果】:乏氧性缺氧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耗氧率为26.73;注射氯丙嗪的小鼠耗氧率为1.56。

亚硝酸钠中毒实验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在14分36秒死亡,耳尾唇颜色出现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其颜色为深咖啡色,肺脏为咖啡色;注射美兰的小鼠在32分30秒处死,耳尾唇颜色出现较浅的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颜色为紫黑色,肺脏为淡咖啡色。

【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

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

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乏氧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死亡时间引言: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之为缺氧。

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

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

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1]和症状有所不同。

1.材料1.1 实验对象:小鼠4只1.2 器材:广口瓶(带有橡皮管及橡皮塞)2 个,1ml 注射器,剪刀,镊子;1.3 实验试剂:0.25%氯丙嗪;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美蓝溶液,冰块,钠石灰。

2.方法2.1 乏氧性缺氧实验2.1.1 取两只老鼠先编号,再进行称重,1号小鼠18.7g,2号小鼠16.7g。

2.1.2 对1 号鼠按0.1ml/10g 进行腹腔注射0.187ml的生理盐水,将它放在室温下10分钟,记录呼吸频率。

《动物病理学》实验(精心整理)

《动物病理学》实验(精心整理)

实验一实验性空气栓塞一、实验目的了解空气栓塞对机体的影响二、实验材料家兔,20ml注射器及针头,解剖刀,剪,镊子,面盒,浸有二甲苯的棉球若干等三、实验内容:1. 先观察家兔的一般状况:活动状态、呼吸频率、嘴唇颜色及瞳孔大小等。

2. 用浸有二甲苯的棉球涂擦一侧耳廓,使局部血管扩张,便于穿刺注射。

3. 用注射器经耳缘静脉注入空气10~15ml,记录时间,并注意观察家兔的表现。

4. 待家兔死之后剖创胸并剪开心包,观察左、右心有无泡沫状血液,在胸腔内注入水使之淹没心脏,先后剪开左、右心室,观察有无空气泡逸出。

实验结果(报告的主要部分):1. 注射空气后家兔的表现:开始活动增多,呼吸频率加快→继而活动减弱,嘴唇发绀→接着全身抽搐→死亡。

2. 剖胸后心腔内的改变:右心房内有泡沫状血液,剪开右心房后有气泡逸出。

讨论与结论(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对实验结果中所能验证的概念、理论,作出简明的概括和总结):注射的空气进入耳缘静脉以后,迅速到达右心,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将空气和血液搅拌成大量的泡沫血,当心肌收缩时可阻塞肺动脉出口导致猝死(使血液不能到达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从而使机体缺氧→活动增多(烦燥),呼吸加深加快予以代偿→由于是泡沫血→缺氧继续存在→活动减弱,嘴唇发绀,最终致死。

实验二脱水一、实验目的通过不同浓度食盐溶液引起红细胞形态变化实验,推理说明机体脱水对细胞的影响。

二、实验器具与试剂三、实验材料抗凝血、带凹载玻片、滴管、10%、0.9%、0.1%氯化钠溶液、显微镜四、实验内容:1、将三种浓度氯化钠溶液分别滴入3块玻片的凹内,数滴即可,勿太多,以防溢出。

2、分别向各玻片凹内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中滴入抗凝血1滴。

3、片刻后,轮流将载玻片置于低倍镜下,观察细胞状态,直至出现变化为止,然后在高倍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变化。

实验报告:记录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引起红细胞变化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实验三尸体剖检诊断技术一、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动物了尸体剖检方法,包括剖检的准备工作、常见动物动物的剖检术式、各器官及其病理变化的检查方法、病理材料的采集、包装和保存方法、病理剖检记录和剖检报告的方法等;培养综合分析病理变化的能力,为临床应用打好基础。

病理生理学实验性缺氧

病理生理学实验性缺氧

病理生理学实验性缺氧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实验性缺氧实验目的:① 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实验动物一般状况、呼吸、唇尾颜色及死亡时间等机体功能变化。

② 加深对缺氧分类和缺氧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缺氧特点的理解。

③ 了解常见类型缺氧的解救办法。

实验步骤:一、低张性缺氧成年小白鼠 3 只,新生鼠一只分别标号1~4,做以下处理:1 号鼠腹腔注射一定量0.1ml/10g 乌拉坦。

2 号鼠腹腔注射等量0.05ml/10g/ 可拉明。

3、 4 号不做任何处理。

2、上述处理之后将1~4 号老鼠同时放入等容积的广口瓶中,并盖好瓶塞,同时用导管把四个广口瓶连通。

3、观察计时,并五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直至成年鼠全部死亡。

4、解剖死亡小鼠尸体,并观察记录其肝脏颜色。

二、等张性缺氧1、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① 将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② 用吸管吸取适量甲酸加入试管中,再吸取适量的浓硫酸加入试管中,塞紧瓶塞,并加热。

仔细观察小鼠的变化并记录。

③ 待小鼠死亡后,取出小鼠,并解剖小鼠尸体,观察记录其肝脏颜色。

1、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①取成年健康小白鼠一只,观察其正常表现后,向腹腔注射适量0.3ml/20g 亚硝酸钠。

②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表现,待其死亡后,解剖小鼠尸体,观察并记录其肝脏颜色。

实验结果:一、低张性缺氧(1)一般状况唇尾颜色呼吸频率存活时间肝脏颜色次 /min乌拉坦活泼发绀9868min52s鲜红可拉明活泼发紫9816min40s深暗红色成年空白活泼发紫9857min54s暗红色新生空白活泼存活Co 中毒活泼苍白色982min39s樱桃红亚硝酸钠活泼青紫996min45s咖啡色(2)成年空白鼠实验过程中呼吸频率的变化:成年鼠呼吸频率变化)n250i m200204210/次150141153159135(120114率1009896频50吸36 0呼0 0510152025303540455055时间 (min)①一号鼠注射乌拉坦之后行为状态比较活泼,放入广口瓶后较安静。

缺氧动物实验报告

缺氧动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的动物缺氧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组织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不能正常进行代谢活动的一种病理状态。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动物机体的影响,从而探讨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10只,体重约20-25g。

2. 实验仪器:缺氧装置、恒温水浴箱、气体分析仪、电子天平、秒表、注射器、剪刀、镊子等。

3. 实验试剂:亚硝酸钠溶液、氰化钾溶液、生理盐水、5%硝酸钠溶液、甲酸、浓硫酸、钠石灰等。

四、实验方法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将小白鼠放入100ml广口瓶中,加入适量钠石灰,密封瓶口。

(2)观察小白鼠在乏氧环境中的表现,记录死亡时间。

2. 血液性缺氧实验:(1)将小白鼠腹腔注射5%硝酸钠溶液,剂量为0.1ml/10g体重。

(2)观察小白鼠在血液性缺氧环境中的表现,记录死亡时间。

3. 组织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小白鼠腹腔注射0.1%氰化钾溶液,剂量为0.1ml/10g体重。

(2)观察小白鼠在组织中毒性缺氧环境中的表现,记录死亡时间。

4. 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观察小白鼠在缺氧环境中的呼吸频率、深度变化。

(2)观察小白鼠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昏迷等。

5. 血液颜色变化:(1)取小白鼠血液,观察血液颜色变化。

(2)记录血液颜色变化的时间。

五、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实验:小白鼠在乏氧环境中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皮肤发紫,最终因窒息死亡。

死亡时间为60-70分钟。

2. 血液性缺氧实验:小白鼠在血液性缺氧环境中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皮肤发紫,最终因窒息死亡。

死亡时间为30-40分钟。

3. 组织中毒性缺氧实验:小白鼠在组织中毒性缺氧环境中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皮肤发紫,最终因窒息死亡。

家兔缺氧实验报告

家兔缺氧实验报告

家兔缺氧实验报告篇一:家兔缺氧实验家兔低张性缺氧[实验目的]:缺氧指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从而引起细胞代谢,功能以致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

本次实验通过复制低张性缺氧动物模型,观察急性缺氧过程中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变化,分析其发生机制。

[实验动物]:家兔[实验药品及器材]: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动脉插管,气管插管,缺氧瓶,注射器,注射针头,动脉夹,常规手术器械,血气分析仪,针;1%普鲁卡因,钠石灰,肝素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1 、称重,全麻(3%戊巴比妥钠,1 ml/kg),固定,剪毛。

2 、气管插管,颈总动脉插管,剑突连拉力换能器描记呼吸。

3 、描记正常血压,呼吸(频率/节律),心率,口唇颜色。

4 、将气管插管与缺氧瓶连接,记录缺氧开始后上述指标变化。

〔实验结果〕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动脉血液颜色粘膜颜色正常缺氧5min缺氧10 min缺氧20 min〔讨论〕:1、缺氧早期,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粘膜及血液颜色变化不大。

机制如下:本实验中,家兔的呼吸仅与缺氧瓶相通,呼出的CO2被钠石灰吸收,吸入气体的氧分压不断下降,最终导致PaO2下降,当PaO2<60mmHg的时候,便可以引起如下变化:由于上述机体代偿性改变,PaO2有所恢复,脱氧血红蛋白仍小于5g/dl,故不能出现发绀,血液及粘膜颜色无明显变化。

2.缺氧晚期:PaO2越来越低,过低的PaO2 可抑制呼吸、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的功能。

使机体处于失代偿状态,出现呼吸减慢或不规则,血压↓,心率↓此时PaO2↓↓,CaO2↓↓。

脱氧血红蛋白可超过5g/dl,出现发绀(Cyanosis)。

3.由于上分析推出,当吸入气氧分压降低时,PaO2亦降低。

当PaO2<60mmHg时才会引起组织缺氧,同时引起机体的一系列代偿反应,包括增强呼吸和血压等。

符合低张性缺氧的特点。

篇二:家兔解剖实验报告家兔解剖实验报告14牧医一班组长:吕兴亮组员:李龙,李彦军,刘映宏,马泽,庞婷婷,朱雪芳,李佳龙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家兔的外形观察、骨骼系统及内部解剖的观察,掌握哺乳类躯体轮廓、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结构特点2、掌握哺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理解其进步性特征。

机能实验缺氧预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缺氧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机体因氧供应不足或氧利用障碍而导致的生理功能障碍。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本实验拟进行缺氧预实验,以了解缺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实验结果及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缺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2. 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3.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10只,体重20-25g。

2. 仪器: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3. 试剂: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0.1%氰化钾溶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

(2)将一组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瓶内加入5g钠石灰,密封瓶口。

(3)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存活时间。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

(2)将一组小白鼠放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的广口瓶中,瓶内加入适量甲酸和浓硫酸,密封瓶口。

(3)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存活时间。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

(2)将一组小白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0.5ml。

(3)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存活时间。

4. 影响缺氧耐受性因素的实验(1)温度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将小白鼠分为三组,分别放入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箱中,观察并记录存活时间。

(2)CO2浓度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将小白鼠分为三组,分别放入不同CO2浓度的缺氧瓶中,观察并记录存活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缺氧瓶中小白鼠的存活时间为(60±10)min。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一氧化碳发生装置中小白鼠的存活时间为(30±5)min。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腹腔注射亚硝酸钠溶液后小白鼠的存活时间为(15±3)min。

实验二实验性缺氧及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实验二实验性缺氧及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实验二实验性缺氧及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目的】1.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动物模型。

2.观察年龄、代谢耗氧率等因素对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3.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特点。

【实验原理】由于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而使肺泡氧分压降低,导致血液从肺摄取的氧减少而引起的供氧不足,称为乏氧性缺氧。

乏氧性缺氧时,动脉血的氧分压、氧含量和氧饱和度均降低,皮肤、粘膜呈现青紫色,称为发绀。

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Fe2+)可在亚硝酸盐等氧化剂作用下被氧化而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二价铁变成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失去携氧能力,加上血红蛋白分子的四个二价铁中有一部分氧化为三价铁后还能使剩余的Fe2+与氧的亲和力增高,即通过变构效应使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结合和释放的氧量都减少,导致组织缺氧。

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故亚硝酸盐中毒时皮肤、粘膜呈现类似发绀的青紫色,称为肠源性发绀。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远大于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因此当大量血红蛋白与CO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时,血红蛋白便失去了携带氧的能力。

另一方面CO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可使氧离曲线左移,导致HbO2释放氧减少,加重组织缺氧。

因为碳氧血红蛋白为鲜红色,所以CO中毒时皮肤,粘膜呈现樱桃红色。

氰化物进入体内后,可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成为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使之不能还原成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呼吸链中断,组织不能利用氧. 组织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量均正常,因为组织不能利用氧,因此静脉血氧含量增高,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小于正常,故皮肤、粘膜多呈玫瑰红色。

代谢耗氧率是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的重要因素。

基础代谢率高时,机体耗氧多,对缺氧耐受性差。

体力活动等可增加耗氧量,也使机体对缺氧耐受性降低。

而低温、神经系统抑制能降低机体耗氧,对缺氧耐受性增强。

本实验通过置动物于密闭环境、使动物吸入大量一氧化碳、腹腔注射过量亚硝酸钠及氰化钾等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目的 研 究静 脉导 管分 流率 在 胎 羊 急 性 宫 内窘 迫 时 的 变 化 。
方 法 于妊 娠 1 1 0d对 1 晚 孕 山 羊 ( 只 实 验 组 , 1~ 3 6 2只 7 5只对 照 组 ) 宫 内 外 科 手 术 , 套 囊 充 气 闭 合 器 完 全 夹 闭 脐 带 , 行 用 每
Ab t a t s r c :Ob etv Toe au t h h n e n t edsrb to ai ft eu ic lv n u lo lw o j cie v l aet ec a g si h itiu inr t o h mbl a e o sbo d fo t o i

9 2 一 7
中国 超 声 医学 杂 志 2 0 0 8年
第2 4卷第 1 期 1
C ieeJUlrsu dMe o 4 N01 20 hn s t on a dV l 2 1 08
急性 宫 内缺 氧静脉 导 管分 流 率 的动 物 实验研 究
何 韶 铮 吕 国荣 李 伯 义 陈秋 月 金 鹏 苏瑞娟
次 夹 闭 9 ,间隔 3 n 0s 0mi,重 复 5 。于实 验 前 5mi、每 次 夹 闭 后 3mi 用彩 色 多普 勒 超 声 检 测 静 脉 导 管 血 流 量 ( 、脐 血 次 n n应 Q。) 流 量 ( v 、静 脉 导 管 分 流 率 ( V 分 流率 ) Qu ) D 。
t e d c u e o u DV)i e r t r h r i ef t s mo e t c t y o e a M e h d Twev e r t r f t l h u t s v n s s( n a n a — e m icn e u d 1 wi a u e h p x mi . t o s h l e n a —e m e a s e p ( o to r u n c l so r u he 5 c n r l o p a d 7 o cu i n g o p)u d r n mb l a c r c l so s ( 0 s c t t lc r c l so s 5 g n e we t u ic l o d o cu in i 9 一 e o a o d o c u in tme t 3 一 n i tr a s t 1 6 1 0 d y e t t n Th i s a 0 mi n e v l )a 1 ~ 3 a sg s a i . e DV l o l w ,t e u o b o d fo h mb l a en ( ic lv i UV)b o d fo ,t e i lo l w h
组 QL与 血 p 呈 正 相 关 (一 03 4 P< O 0 ) 与 P O 呈 正 相关 (一0 5 0 P< 00 ) 血 P C 负 相 关 (一 一0 5 1 ,< J v H r .2 , .1 、 a 2 r .8, . 1 、与 aO 呈 , .2,j
0. 01) 。
结 论 彩 色 多 普 勒 超声 检测 静 脉 导 管 分 流 率 可 协 助 早 期 诊 断 胎 ef r d miu e b f r t e i t mbl a c r o cu in , 3 ai o r p ro me 5 n ts eo e h f s u ic l o d c lso s miu e atr a h r i n ts fe e c
关 键 词
多普勒 宫内缺氧 静 脉导 管 脐 静 脉
Du t s Ve s s M e s e e t n t a — e m ic ne Fe u f e nt r it n m biia r c l i n c u no u a ur m n s i he Ne r t r H r i t s a t r I e m te tU lc lCo d O c uso
He S o h n ha z e g, Ln Gu r g, LiBo i e l o on y 。 ta De at n fUlrs u d,t eS c n fic td Ho ptl fF j n Me ia ie st p rme to ta o n h e o dAf l ae s ia ui dclUnv ri i o a y,Qu n h u,Fuin 3 2 0 Chn a zo j 6 00 a ia
低 ;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 P< 0 0 ) ( )实 验 组 Qo 、D 分 流 率 与 血 p 呈 负 相 关 (一 一0 6 1 一 一 0 70 .5 ; 2 v V H r . 8 ,r . 7 ,P< 00) . 1 、与 P O2 负相 关 ( 一 一0 6 2 一 一0 7 7 < 0 0 ) a 呈 r . 2 ,r . 9 ,P . 1 、与 血 P C 呈 正 相 关 (=0 4 8 一 0 68 a O2 r . 1 ,r . 5 ,P< 0 0 ) . 1 。实验
结 果 () 实验 组 夹 闭后 静 脉 导 管 血 流 量 ( D )[ (o 2 ± 1 . 7 mlmi ̄ (7 . 7 2 1 )mlri,P< OO ] 1 Qv 7 . 5 54 ) / n 1 1 4 ±7 .6 / n a . 5 、静 脉 导管 分 流 率 (. 4 - . 3 0 9 ± 0 3 P< O 0 )升 高 ; v[( 9 - 6. 5 O 2 40 O ~ . 6 . , .5 Qu 2 81 7 4 )mlmi ̄ (7 . 9 4 1 )ml n P< O 0 ]降 - / n 16 2 ±5 . 2 / , mi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