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透析子掩其父之谜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析子掩其父之谜
子掩其父,在封建时代是大逆不道,不符合善则归亲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本原则,该当问罪。
不过,也有特例,令封建王朝也没奈何的特例——都江堰二王庙中的偶像,至少一千多年中一直是子掩其父格局。
子乃二郎,其神长期雄踞主殿,血食甚隆;父乃李冰,其神长期偏殿配享,香火次之。
此种格局,下限在文革初期,其时父子神像俱毁,泥胎灰飞烟灭。
1972年重塑革命现代李冰,一改千年传统,将父亲塑于正殿,儿子塑于偏殿,今已毁,二王庙内,只有一王了。
1972年所塑李冰,受文革思潮影响,并无王者之相,无官帽,更无金身龙床冕旒之属,俨然凡人,哪有帝王威福?按当今观念,那些穿高级衣冠,进口名牌的款、腕,假如来到这穿着粗布衣服的王者面前,必然产生疑虑当王的穿着这么穷酸,谁还愿削尖脑袋去争官,争王?话说回来,子掩其父格局的上限在于何时呢?这似乎是个谜。
但从史料中零星可觅其旁证。
早在唐代,二郎神已名声大振。
全国各地,多有二郎神庙;二郎神的英雄业迹,也各地多有。
当然,其中不乏有封建官僚、好事文人的拉名人以炫耀乡里,因为在封建时代,国家级神人故里,七品官按五品待遇,皇粮国课征收减半,秀才举人名额增加,故里父母官还可随朝廷大官参与祭典,披红戴彩,耀祖光宗。
而正宗二郎神故里,是在都江堰。
因为封建时代,京中大官,省级大官,都要亲自到都江堰二郎庙致祭。
清代四川总督骆秉璋前来祭奠时,见儿子雄踞大殿,父亲屈居偏殿,脸上不悦道子掩其父,得无紊欤?当然,他无力扭转这上千年根深蒂固的民间信仰。
他应当顿悟儿子并不姓李、何来子掩其父的矛盾。
儿不姓李,古有其说。
一曰姓杨,《西游记》中擒获孙大圣的灌口二郎是也灌口即今都江堰市;二曰姓赵,为隋嘉州太守赵昱是也。
赵昱也曾斗龙斩蛟,为梅山七圣之首。
而文革前二王庙大殿上二郎神像,全然是《西游记》中杨二郎形象,《劈山救母》中杨二郎形象。
为三只眼,且有三尖两刃刀及哮天犬立于大殿左右两侧。
盛唐有词牌名《二郎神》唱遍神洲;五代前蜀王王衍出巡,仪仗辉煌,前呼后拥,百姓见之,说是灌口二郎下凡。
北宋初年青城王小波、李顺起义,李妆扮成二郎神,大得民间信仰,一呼百应。
北宋永康军今都江堰市迎神赛会,百姓宰羊数万头以敬二郎神,郡政府仅靠征收宰羊税,就足够一年财政开支。
长期以来,民间的二郎神多次被企图纳入官方模式,例如二郎李冰多次被官方封一长串王号等而民间的二郎神又每每挣脱官方的纳入。
于是有姓杨姓赵姓李之说,又有二郎即李冰之说。
诸说究竟何是何非,或者都是都非,其中大有明堂。
〈二〉姓李说在民间得不到理睬与认同,只在一部分士大夫中有小范围的市场。
二王庙原先称作二郎庙。
元末才改称二王庙。
二王即二郎神和李冰。
在二郎庙对面,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经久不衰的道教中心——青城山。
道教所奉的重要神祗之一,即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
在都江堰之侧的赵公山,即赵昱二郎神白日飞升,隐居修道处,赵公山麓的王婆岩,即二郎神擒获孽龙的遣迹。
北宋初叶,宋真宗好道,封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宋徽宗时又封。
元人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二郎神出场道白有吾神姓赵名昱,字从道……我亲自仗剑入水,斩其健蛟,收了眉山七圣,骑白马白日飞升,灌口人民与吾神立庙……朱熹《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
梓潼即梓潼帝君,又名文昌帝君,也是道教所奉之神。
而二郎神之信仰,因其能以泉水为民治百病,能斩蛟擒龙,变水患为水利,能主持正义,抑恶扬善,捉妖降魔,更在梓潼之上。
从今存于灌口二郎庙内木壁镌刻的陆游〈〈灌口神君歌〉〉的描述看,二郎神全然为道家尊神。
道教之所以在都江堰发祥,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及群众基础的。
汉末张道陵在此化符水为民治病,发展五斗米道教徒的时间,与民间对二郎产生崇拜的时间,十分接近。
其时宦官专制,腐败盛行,远离宦官专制中心的西僻之蜀,民风古朴,信仰自由。
如果说儒教是在朝的教,则道教是在野的教,更得广大非儒生的无文化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信仰。
由于道教在都江堰道徒众多,群众基础甚广,所以,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指导思想的朝庭,对之也另眼相看。
唐太宗时,青城山道教与佛教发生地盘之争。
结果唐太宗御笔亲自批示,使道教获胜,佛教寺庙迁出青城山以外地方。
佛教儒教,在这都江堰地区的信仰,都不及道教。
虽然儒教在全国范畴看,是占统治阶级指导地位的教,但因科举,因熟读儒家之书而入官场的官,比之于广大黔首,毕竟是少数,少数为官者信仰儒教而多数为民者信仰道教,为官者中,也有不读书儒经而从其他门道进入官场者,并不信儒教,也有表面上假奉儒教而实际并无信仰者,也有背叛儒教而改信道教者,如隐居青城山的前官吏杜光庭、范长生、张俞等。
青城山上清宫内有一匾,大书李实孔师,既有崇道抑儒一面,又有与官方意识形态拉关系套近乎的一面。
孔子政治主张难以实现,想乘桴逃往海外,海外没去成,转而好道,全力研究易经。
孔子想不到,在他死后几百年,神州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会让儒教成为官方倡导的信仰。
然而,中国哲学骨子里是以老子为核心思想的道家的哲学。
这是漫长专制统治的必然结果,故道教在民间的信仰比儒教大得多。
在道教中心都江堰,道教对儒教,更是产生着碰撞、争斗与排斥。
大多时是道胜儒败,有时则呈胶着状态融糅合流。
生于儒教之乡山东的诸葛亮,来到产生道教的川西,竞脱去儒服常穿道袍,常摇道家之鹅毛扇,并学道妆神,不正是因为道教大得西蜀民间信仰,大得全国民间信仰之故么?〈三〉安史之乱后,整个封建社会如日中则仄,开始走下坡路。
这就导致人们特别是隐居之士对道教的信仰呈上升趋势。
现实的黑暗腐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在道教中寻求精神抚慰与避风港,在道教神祗身上寄托保护、帮助和拯救的希望。
唐季五代北宋,随着《二郎神》曲唱遍神洲,二郎神名声大震,几乎家喻户晓,无不谟拜。
《宋史》载北宋徽宗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观为道家庙宇,俗所云二郎神者,京师之倾城男女,负土以献,不知何神。
首都如此,全国各地当然仿效。
故道教之二郎神,能割剧两川,并向全国发展。
道家神祗二郎神的大得民间信仰,引起了坚持不语怪力乱神原则的荐绅先生的不安与疑虑,并开始了将二郎纳入正史有名的李冰名下的努力。
《朱子语类》言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
对于儒教士大夫倡言的二郎姓李说,道教和广大无文化的劳动人民,进行大力的对抗与反击,大力炮制二郎姓赵姓杨说并大力宣传传颂,以消极抵抗二郎姓李说。
这样,自南宋起,无名无姓史志无征的二郎,出现了姓李姓赵姓杨三说并存局面,愈炒愈热,热闹非凡,为二郎进一步盖过李冰,推波助澜。
《龙城录》言,二郎赵昱隐青城山修道。
唐太宗封其为神勇大将军,庙食灌口。
唐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青城山有赤城阁,又封显应候,昱斩蛟时,年二十六。
《川主三神合传》言二郎托名赵道士,宋真宗加封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
道书《灌江备考》言二郎为蚕丛之后,故额上有一纵目。
今都江堰旁赵公山,即赵公昱隐居处。
赵公山麓的王婆岩,即二郎神擒获孽龙处。
神州各地上演的元人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灌口二郎神唱道不周山戮破天吴,曾把共工试太阿言斩水怪治水;谁教有穷能射日,某高担五岳逐金乌。
都江堰有民间故事《二郎担山赶太阳》小圣灌口二郎是也……看了些日月盈亏,山河变迁,灌口把威施,天涯将姓显!今二郎庙大殿右下侧威应刹那斗大四字,乃颂扬二郎神威二郎在小说《西游记》、《封神榜》、《劈山救母》、《聊斋》、《宝莲灯》《搜神记》《警世通言》……中更是威力无比,大得神洲广大下层百姓的信仰。
以上所举具有种种神威的二郎神,均为杨姓。
随着封建王朝的日益腐败,道教和民间的姓赵姓杨说,大大得势,并从而促进二郎神在民间之信仰,再上新台阶。
《王圻绩考》载,元至顺元年,川抚某只请封二郎,不言李冰。
清道光时,川抚请改二郎庙为李冰庙,以二郎配享,被中央驳回道以前代祭二郎典,相沿已久,不易轻于变更。
清巡抚宪德请加二郎封号而不言及李冰。
可见无限信仰二郎乃民心所向。
官府也不得不顺应民心,以合潮流。
因此,二郎神雄踞大殿的格局,千年不变,至今不变民心不可违,谁也不敢下令百姓在父的香火上加大力度而减少子的香火宋代,二郎神又被官方封为显英王今青城后山味江村尚存显英王摩崖石刻像,像右侧有石刻哮天神犬上方石刻扶桑帝神龛两侧有石刻楹联东望扶桑帝,西蜀显英王据石刻文字记载,该神龛刻于清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此外,都江堰北侧的灵岩山上也有石刻二郎神像,在黑风洞旁在今都江堰天马乡,尚存有二郎神担山赶太阳留下的遗迹----童子山〈四〉都江堰,是古蜀国本土文明的源头与见证,都江堰旁曾经有过的望帝词,是古蜀人民图腾崇拜的祭坛。
古望帝,是蜀人长久寄托哀思、维持和发扬蜀文化的一个高标与载体,南朝萧齐明帝建武四年公元497年。
因二郎神在民间的信仰大超望帝,益州剌使刘季连乃将望帝祠迁往郫县,望帝祠原址改名崇德庙今二郎庙改祀二郎神与李冰。
按应劭《风俗通》所言,李冰者,秦王灭蜀后60年所派出之特派员也,代
表秦国入主蜀国的最高军政长官也,为操秦腔唱秦调敲秦缶,喜吃老陈醋羊肉泡馍之秦客也。
而望帝杜宇者,古蜀国国王也,为土生土长,吃麻辣烫、说川话唱川腔的蜀国本地人也。
秦王输入的异国文化,与古蜀国的本土文化发生撞击,发生异化。
但是,以武力开道的秦文化,并未使本土蜀文化断根。
正如以武力开道的满人没有征服汉文化一样。
年年岁岁,杜鹃花开之际,杜鹃鸟啼之际,这古蜀本土文化,都要得到一次凝聚与积淀。
李商隐诗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染花红,教民务农的杜宇死后,还化为杜鹃,还不忘教民务农。
布谷!布谷!这暮春花影中一声紧似一声的带血的啼叫,叫黄了麦穗,叫绿了秧苗。
叫醒了千丝万缕永远剪不断的古蜀族遗传下来怀恋与乡愁。
而那开遍西蜀山野的俗名映山红的杜鹃花,当其恕放,如火如荼,正好唤起土著蜀族对于踏进天府盆地的强秦铁骑的反感与敌忾。
正好唤起抗衡异国文化,继承和宏扬蜀国本土文化的潜意识,唤起思古之幽情。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范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而通秦塞的第一序幕,不是和平的橄榄枝,而是秦军的铁蹄、不是轻歌曼舞,而是干戈染血。
干戈文化征服了农业文化。
其起因,则是秦王吹牛说牛屁眼里能屙金子。
欺骗了贪财的蜀王,派出五丁去牵牛。
屙金子之牛没得到。
反而地崩山摧壮士死。
失去了政权。
四万八千年的天府,四万八千年的世外桃源,就这样,像一个如花似玉的弱女子,被秦始皇兵马俑式的孔武有力的秦军铁蹄,给柔碎了。
蜀人思念杜宇,至今巴蜀民农忙时,先祀杜主宇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杜宇也是治水的英雄。
即使祀杜主的庙迁走了,古蜀国,特别是都江堰一带的人民,还是在心底里,祭祀杜主。
杜主教民务农作示范用的农具,为铁臿。
臿为先秦常见农具,如铲,如布,先秦布币,即象此农具形。
臿可务农,也可作修河治水工具。
东汉山东武梁祠石刻大禹像,双手持臿,可知臿为治水工具。
公元前316年,蜀国灭于秦国后,蜀民对杜宇的怀念与崇祀并未因武力而断绝,可见其在巴蜀民心中信仰之深,可见其与都江堰治水的不解之缘。
正如屈原死后,楚人甚至所有神州人都怀念他,并将他发明的求索一词常挂嘴上一样,杜宇在两川,在巴蜀,也深受怀念。
而迁庙于郫后,杜宇庙香火之盛,也代代不绝。
〈五〉蜀人怀恋失去的蜀国。
至今,在最后一个蜀王开明十二世兵败为秦军所杀的武阳镇,不是还有许多与蜀王有关的地名、传说与古迹吗?开明治水伟绩,不是广为蜀民传颂吗?蜀,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善于栽桑养蚕缫丝织帛。
蜀,就是蚕。
《诗经》上有娟娟者蜀,蒸在桑野。
黄帝正妻嫘祖,亦即养蚕的发明者嫘祖,为蜀山氏,正是蜀族先人。
古蜀国国王蚕丛,亦与蚕桑有关,竟直接以蚕命名。
蜀字额上有一夸张的目字,以突出蜀字的额头之眼。
在四万八千岁之前,嫘祖与黄帝部落联姻,共同击败蚩尤部落。
当周武王伐纣之际,巴蜀派兵,助王灭纣。
巴蜀之君,被周武王亲切地称为友邦冢君。
古蜀国蚕丛帝,又称纵目人。
试看二郎神之额,有一突出的纵目,与蚕丛的纵目,与蜀字头上的夸张突出之目,何其相似乃尔。
突出目,就是突出蜀。
近年来,在都江堰灌区之一的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出了大量古蜀国文物,雄辩地证明着秦灭蜀之前很久很久的时代至少在商代,古蜀国早已是具有烂灿水文化文明的发达的农业国了。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头像都突出目,都与《西游记》中及文革前二郎庙大殿二郎神形像,在冠冕,脸型五官纵目诸方面,皆有酷似之处。
二郎神手中的独特兵器三尖两刀刃,又与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蜀王的玉兵器玉璋,极其相似。
秦灭蜀后不久,秦焚书坑儒,秦烧天下书,诸候史记尤甚,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故蜀国历史,全是空白,古蜀国史官文字档案,销毁殆尽。
然而人嘴是烧不掉的,十口相传,代代不绝,古蜀国史,只可从民间带神话色彩的传说中,略见端倪。
近年来川西平原都江堰灌区接连发掘五座先于夏商时代的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再次证明秦灭蜀之前蜀国是有历史,有悠久历史的。
二郎庙内长期子掩其父格局的存在,正是对秦王割断历史的卑劣行径的一种反讽,正是对于被抹杀的古蜀国历史的一种依稀而模糊的记忆。
五座古城遗址中,有距都江堰仅十几公里的芒城,其给排水工程之科学、精巧,令人叹服。
它给予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秦人恩赐的说法,以有力的一击。
假如都江堰真是秦王派人来修,那为啥要在灭蜀60多年后才修呢?难道这之前成都人都不喝水、不用水么?没有水利,成都平原凭什么成为天府呢?秦灭蜀,正是垂涎成都平原是天府啊!而天府是早在秦灭蜀之前就有此称呼了。
假如都江堰真是秦王派人来修的,那为什么与都江堰同时的郑国渠在秦史中有130多字的详细记载,而秦史中只字不提都江堰?在《史记》中都江堰的开凿排在大禹治水之后,西门豹治水之前,是在春秋时期。
如果把江山比作多娇的美女,则强占蜀国江山的秦军,即是强占美女的强人。
假如你生在二千二百多年前秦灭蜀国之时代,秦军攻入川西平原,那时你才两、三岁,父亲母亲带着你逃难,被一秦兵手起刀落,杀死你的父亲,娶了你美女般的母亲,烧毁你父亲与母亲的结婚照及你父亲的一切照片,烧毁你父亲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