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位给药医治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穴位给药医治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

【摘要】目的观看经皮穴位给药辅佐医治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

方式选取婴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86例,随机分成常规医治组和经皮穴位给药组各93例,假设病史比较典型,腹部压痛范围比较普遍,无腹肌紧张,可先行非手术医治,静脉滴注抗生素,或用清热解毒剂。

应紧密观看腹部体征转变,如加重又难以与阑尾炎,Meckl憩室炎等疾病相辨别时,仍宜剖腹探查,并将阑尾切除。

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医治,经皮穴位给药组在常规医治基础上加予经皮穴位给药医治。

结果经皮穴位给药组总有效比例为%(59/63),平均止痛时刻为(±)d,常规医治组为%(50/63)和(±)d,经皮穴位给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医治组,平均止痛时刻短于常规医治组,不同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经皮穴位给药辅佐医治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明显缩短病程,不良反映少,值得推行。

【关键词】穴位;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看
1对象与方式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

发病前常有喉痛,发烧,倦怠不适等前躯病症,然后才显现脐部和右下腹痛,恶心,呕吐,有时可发生腹泻或便秘。

如此的发病进程与急性阑尾炎先腹痛后发烧正好相反,且发病初期即体温骤升。

体检时脐部及右下腹都可有压痛,范围比较普遍,压痛点不固定。

因小儿腹肌不发达,腹肌紧张可不明显。

有时可扪及小结节样肿物。

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正
常。

如为链球菌所致,腹腔穿刺可抽得较稀薄的草绿色液体,涂片可找到革兰氏阳性球菌。

对象
2020年1月~2020年10月在本院儿科住院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186例。

其中男童80例,女童106例。

年龄1~7岁。

186例患儿按就医时刻分为常规医治组和经皮穴位给药组,每组9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喂养情形、病情轻重程度及医治前病程比较,不同均无统计学意义。

方式
诊断依据
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显现高热、腹痛者应考虑到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

及早行腹部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避免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置病情指导医治提高疗效。

辨别诊断:诊断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尚需除外肠蠕动亢进、肠蛔虫症及其他引发腹痛的缘故:肠系膜淋巴结炎又Brennermann综合征,好发于青年儿童。

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天。

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后,因病变要紧侵犯结尾回肠及升结肠部份区域淋巴结,故以右下腹痛常见,因此肿大淋巴结常位于脐右边及右下腹。

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散布,超级丰硕,其体表投影自左上腹斜向右下腹,达右边骶髂关节处,由于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结引流丰硕及回盲瓣的关闭作用,因此回盲部是该病的好发部位。

淋巴结为淋巴器官之一,要紧功能是过滤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
胞,参与机体免疫活动。

由于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各类肠道细菌、病毒、毒素等都可能透过肠系膜,引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因小儿腹壁薄皮下脂肪组织少,肠系膜距体表浅,应用高频探头探查可直接观看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量、散布、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形,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无痛楚,儿童易于同意。

医治方式
常规医治以抗生素医治为主,并配合解痉镇痛药如山莨菪碱类。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不该手术医治,应予抗感染医治。

医治方式采纳保守疗法,按氨苄青霉素(kg/d)加%生理盐水,每日2次静脉滴注,联合甲硝唑每日1次静脉滴注。

对发烧腹痛较重的病人加用地塞米松5mg/次,地塞米松用药不超过3日。

2往后查白细胞有明显下降并有病症明显减缓,继续巩固医治1周。

而医治组在对
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经皮穴位给药(医治仪由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生产)。

中药成份包括党参、白术、当归、白勺、丁香、乌梅、防风等。

将中药贴片两面不干胶撕去,一面固定于医治仪的两个电极上,另一面贴于患儿天枢穴,调整所需参数温度37℃,强度4~7级,时刻30min),医治终止后取下电极板,药贴继续留在穴位上4~6h后取下,每日1~2次,3d为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

医治72小时内疼痛消失。

②有效。

医治72h内疼痛减轻。

③无效。

医治72h内无好转乃至恶化。

穴位医治组63例中显效38例有效11例无效4例,常规医治组显效23例有效27例无效10例。

临床疗效
经皮穴位给药组显效比例高于常规医治组,无效比例低于常规医治组,总有效比例高于常规医治组,平均止痛时刻明显短于常规医治组,不同均有统计学意义。

不良反映
医治组1例在穴位给药部位显现轻度过敏,表现为局部红色皮疹,未予任何医治,药贴取下24h左右皮疹自行消退。

2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一些学者提出可否独立的争议,肠系膜淋巴结炎与阑尾炎的发病很相似,在未剖腹探查手术前诊断有些困难,没有必然体会的医生做出判定更困难一些。

有时肠系膜淋巴结炎与阑尾炎共存。

有资料统计在淋巴结炎中同时存在阑尾炎性病变的约占%。

在阑尾炎中肠系膜病变约为8~10%。

有部份肠系膜淋巴结炎中有上感病症。

笔者依照体会和资料,提出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几项参考:①虽有右下腹痛,但发烧先于腹痛。

阑尾炎的发病规律,先有阑尾腔的阻塞致使腹痛,然后阑尾腔内的细菌感染慢慢引发全身发烧,而肠系膜淋巴结炎先有淋巴结急性炎症致使发烧,炎性淋巴结肿大渗出才引发右下腹部疼痛,故认真询问病史对辨别阑尾炎有专门大帮忙。

②肠系膜淋巴结炎虽有下腹压痛,但无固定麦氏点压痛,而且腹部移动性压痛阳性体征较多,让病人先平卧时于右下腹部有压痛,再嘱咐病人左侧卧位右下腹部压痛移位于脐部,因回盲部系膜内的炎性肿大的淋巴结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向腹部内侧;相反阑尾炎时阑尾的位置不改变,当左侧卧时右下腹压痛更明显。

部份肠系膜淋巴结炎有上呼吸道
感染病史。

③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医治,笔者以为本病采纳非手术医治,尽管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同时存在阑尾炎的可能性,而在有的资料中提示大部份肠系膜淋巴结炎时阑尾正常。

有的是在切除阑尾时送检发觉炎性反映,这或许与相关的感染有关。

但为了幸免延误阑尾炎的医治和避免遗漏需手术医治的美克尔氏憩室炎等,笔者以为对临床上酷似阑尾炎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和不能排除其它需手术医治疾病的肠系膜淋巴结炎均应踊跃剖腹探查。

经皮给药医治仪是利用现代离子渗析电化学、生物学、药剂学方式经相应部位组织受激发烧,扩张局部毛细血管,能使药物通过完整的皮肤屏障,定向、定量、定速、定范围地进入病理组织及器官,进而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收敛止泻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之功效。

而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为足阳明胃经,经穴医治具有升清降浊、调理脾胃、理气止泻之功,主治泄泻、腹痛、腹胀等。

本资料是利用经皮给药医治仪将中药贴片作用于天枢穴辅佐医治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皮穴位给药组显效率%(38/63),总有效率%(59/63),平均止痛时刻为(±)d,常规医治组为%(23/63)、%(50/63)和(±)d,经皮穴位给药组疗效高于常规医治组,不同有统计学意义(P<)。

经皮穴位给药佐治婴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能明显缩短病程,提高医治成效,无创伤易被患儿同意,不良反映少(医治组仅1例患儿显现皮肤过敏反映,停药后迅速消失),且操作简单、利用方便,具有确信的社会及经济效应,是医治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一个有效辅助方法,值得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推行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