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汇率理论(王怀民)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 m
其中和分别为本国和外国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以看出,如
lnE =( m-m*)-η(y-y*)+λ( - * )
果一国的货币供应量相对增长较快,预期通货膨胀率也相对较 高,其货币贬值的幅度要比不考虑预期时大。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主要批评
(1)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实 行浮动汇率制以来一般是失效的,使得弹性价格货币模 型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础之上。 (2)货币需求函数。研究显示,主要西方国家的货币 需求极不稳定,以收入和利率为基础的需求函数不能全 面反映实际的货币需求变化。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与资产组合平衡法都对以上的假定进 行了修正。
M I Ke Y P
设K=1,并取对数 lnM=lnP+ lnY-
I
或者: m=p+ yI 外国也有类似的需求函数,这里假定两国的货币需 求函数相同。 m*=p*+ y*I* 根据购买力平价 lnE=ln(P/P*)=(m-m*)- (y-y*)+ (I-I*)
理论模型
两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假设如下所示:
M d kPY
Ms Md
M k P Y
* d * *
*
两国货币市场均衡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 M s* M d
利率也是影响资本供求的重要因素,所以实际货币需 求为:
M L( I , Y ) P
M/P为货币的实际供给 根据卡甘的货币需求函数,有:
(二)相对购买力平价
汇率同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汇率的变 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若本国的相对价格水 平上升,本国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市场力量会促使 汇率回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的水平。
E1 =PA PB ×E 0
•
•
•
E1 E0
E0
A B
按照2004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我国 GDP为121103.8亿元人民币(按官方汇率折合约1.4万亿 美元),人均GDP为9371元人民币(按官方汇率约合1100 美元)。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也公布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世界银行 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按照名义汇率法计算 的2003年我国GDP为14098亿美元,人均GDP1087美元, 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而按照购买力平 价计算的2003年我国GDP为63538亿美元,人均GDP4900 美元。另外,IMF的估算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均GDP也 远不止1100美元。不同的计算结果导致了我国在整个 国际社会的排名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名义汇率法的 计算结果,2003年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七,不到日本的 1/3;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大约是日本的2倍。
经济学界为测试购买力平价的偏差程度,给出了实 际汇率的形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B e = E× PA
实际汇率是外国商品和劳务相对于本国商品和劳务的 相对价格。显然,如果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那么e 应该等于1。但验证的结果是实际汇率不仅变动大, 而且具有持久的特征。对此偏差,卡塞尔认为购买力 平价虽然是重要的汇率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其 他因素也会影响现实汇率的变动。
四、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揭示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其 理论地位重要,是全部汇率理论的基础。 (二)缺陷: 第一,其理论基础仍是货币数量论,购买力与货币数量有关。第二, 它假定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由此导 致了根据不同商品计算的购买力平价。第三,忽略了贸易成本和贸 易壁垒。第四,它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作用,而忽视了汇率对 物价的影响。第五,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尤其是短 期内实际汇率会偏离购买力平价。第六,各国的物价指数不同,基 期不同,样本不同,使之难以进行比较。
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 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一)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在 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 绝对购买力平价可用两国物价水平来表示:
E
P A = P B
充分竞争市场上商品的“一价定律”是使绝对 购买力平价得以实现或维持的经济机制。
二、粘性价格与汇率超调
代表人物:R· Dornbush(《预期与汇率动态》汇率 超调)J· Frankel、W· Buiter、M· Miller 假定PPP长期有效,但在短期,资产市场调整快于 商品市场调整出现汇率超调,是短期内汇率容易波 动的原因,弥补了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缺乏短期分析 的不足。
首先,考察在其他因素(本国的实际收入和利率水 平,外国的货币供应量、实际收入和利率水平)不变 的情况下,两国的相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汇率的影 响。如果本国的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外国增加,则为了 保持国内产品的竞争力,外币价格一定要提高,或者 说本国的货币扩张将引起国内物价的同比例的上升, 在外国物价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为维持购买力平价, 将引起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反之,将引起汇率下降, 本币升值。
其次,考察其他因素不变时两国的相对实际收入水平 的变化对汇率的影响。在任意的价格水平上,如果国 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则对货币的需求也要相应增 加。但是,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为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国内越高的实际收入必然要 求越低的物价水平。根据购买力平价,国内物价的下 降作用到汇率上,将引起汇率下跌,本币升值。反之, 将引起本币贬值。
该时期内,两国的利率水平均固定不变;
风险中性(risk neutral)。无抛补利率平价的推 导.doc
(三)抛补的利率平价
三、对利率平价理论的评价 (一)利率平价理论的贡献 1.其研究角度从商品转移到资金流动,指出了 汇率与利率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2.其具有特别的实践价值。
(二)利率平价理论的缺陷
第二节
购买力平价理论
如果A国国内市场与B国
一、一价定律
在统一的商品市场 上,一种商品只能 有一个价格。
国内市场是统一的,那么用
A国货币(或B国货币)表示
的某一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
格应该 是相同的,即
P = E· P*
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 卡塞尔(Gustar Cassel),1922年发表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 与外汇理论》,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又 简称“PPP理论”
第二,在利率平价的关系式中,并没有能够说明到底 是利率平价决定汇率,还是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的差 (掉期率)决定利率。 第三,忽视了利率结构问题。一国的利率结构是比较 复杂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如果两国之间的金融资产 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利率结构就会出现差异,利率 平价就不可能成立。
第三节
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法
第十四章 本章主要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 货币模型 资产组合模型*
汇率理论
第一节 铸币平价理论 一、铸币平价和黄金输送点
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它是金币 本位制下决定汇率的基础,这就是铸币平价理论。 如在1929年大危机之前,1英镑金币的重量为 123.27477格令,成色为22开金(24开为纯金), 含纯金113.0016格令。美国1美元金币的重量是 25.8格令,成色为90%,含纯金23.22格令。则 英镑和美元之间的汇率为: 1英镑===4.8666 (美元)
金币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 出入的特点。 金块本位制下不再允许本币自由兑换黄金,只 能用本币兑换金块;而金汇兑本位制则禁止用 本币兑换黄金,黄金也不允许自由输出入 , 货币汇率也由纸币所代表的含金量之比——黄 金平价来决定 金汇兑本位制既不能兑换黄金,也不能兑换金 块,但可以用外汇兑换黄金。
在其他因素不变时两国的相对利率水平的变化也将对 汇率产生影响。从①式可以看出,本国利率水平的相 对上升将引起汇率上升,本币贬值;而本国利率水平 的相对下降将引起本币升值。与利率平价理论的结论 恰好相反。这是因为利率上升(下降)将引起投机性 货币需求从而包括货币总需求下降(上升),导致国 内物价的上升(下降),最终导致本币贬值(升值)。
第三节 利率平价理论
凯恩斯在1924年提出了利率平价理论
一、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金融市场的一价定律
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行 为使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 产的收益率(资本的价格)趋于一致
(二)无抛补利率平价 1.假定:
资本充分流动,忽略交易费用; 除汇率风险外,国内外金融资产完全替代;
一、弹性价格货币模型
现代汇率理论中最早建立、最基础的汇率决定模型。 代表人物:J· Frenkel、M· Mussa、P· Kouri、J· Bilson 等人。1975年被提出。 基本思想: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而不是两国 商品的相对价格,因此汇率水平应主要由货币市场的 供求状况决定。 两个重要假设: (1)稳定的货币需求方程,即货币需求同某些经济 变量存在着稳定的关系; (2)购买力平价持续有效。
几点重要的解释
首先,购买力平价是现实汇率水平运动的趋势,尤其在 自由贸易情况下,这一假设更为有效; 其次,如果一国对进口和出口的管制程度基本相同,绝 对购买力平价仍然适用; 第三,由于购买力平价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 因此,在计算货币的购买力时,应以反映所有产品和劳 务的总体价格水平为基础。
货币模型是汇率决定理论中资产市场分析法的一个重 要的分支。 资产市场法与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不同,它扬弃了传 统汇率理论的流量分析法,转而考察货币和资产的存 量均衡上,其分析强调资产市场的存量均衡对汇率的 决定性作用。
资产市场分析法的构成
货币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 资产组合平衡法(Portfolio Balance Approach) 二者区别在于关于资本替代性(Capital Substitutability)假定的不同 货币分析法构成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Flexible-Price Monetary Model)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Sticky-Price Monetary Model)
1.前提假定的缺陷
2.只描述了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第一,利率平价理论成立要求国际金融市场满足“一 价定律”,而“一价定律”的适用性又要满足以下一 些假定: ①国家之间资本能够完全自由流动,没有任何资本管 制。 ②存在有效的外汇市场,即存在一个有组织的即期和 远期外汇市场。 ③没有交易成本。 ④本国和外国的金融资产可以根据到期的时间和风险 完全替代。
用相对购买力平价来测算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国 内外非常热衷而又极有争论的,下面是一些结果: 1981年,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估算1975年的购买力平 价为$1=RMB0.46,他估计的中国人均收入是745美元。 1993年,《经济学家》杂志根据大汉堡包汇率估算的 购买力平价为$1=RMB1.45,由此计算出的1995年的 中国人均GDP为3200美元,GDP为38489亿美元,成为 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97年,易纲的估 算结果是$1=RMB4.2,住房和服务方面的福利政策是 推动人民币真实购买力上升的根本原因,如果排除非 贸易品,只考虑贸易品,则1993年人民币的购买力平 价为$1=RMB7.0,1994年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为$ 1=RMB7.3,1995年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为:$ 1=RMB7.5。
二、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金铸币本位制度下,铸币平价是决定两国货币汇 率的基础,而汇率波动的界限是黄金输送点。即汇率 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送点范围内上下波动。
金币本位制下汇率的波动范围即黄金输送点是根据进 行国际贸易的两国间运送黄金的各项费用(运费、保 险费、包装费、期间利息)确定的,当时运送1英镑 黄金的费用为3美分,那么外汇市场上英镑与美元的 汇率将被限定在4.8666±0.03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