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分类讨论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b 1 时, f (x) x2 ln(x 1) ,令 h(x) x3 f (x) ,则
例
8:已知函数
f
(x)
2ax x2
a2 1
1
(
x
R)
,其中
a
R
.
(Ⅰ)当 a 1 时,求曲线 y f (x) 在点 (2,f (2)) 处的切线方程;
(Ⅱ)当 a 0 时,求函数 f (x) 的单调区间与极值.
内为减函数.
函数 f (x) 在 x1 a 处取得极大值 f (a) ,且 f (a) 1 .
函数
f
(x)
在
x2
1 a
处取得极小值
f
1 a
,且
f
1 a
a2 .
例 9:设函数 f (x) x(x a)2 (x∈R),其中 a∈R,
(1)当 a=1 时,求曲线 y= f(x) 在点(2,f (2))处的切线方程; (2)当 a≠0 时,求函数 f(x)的极大值和极小值;。
g(x) 在 (0, ) 上为增函数, x 0 时, g(x) g(0) 0 ,即
f (x) ax 。
2)若 a 2 ,方程 g '(x) 0 的正根为 x1 ln a
a2 2
4
,此时若
x
(0,
x1 )
,则
g
'( x)
0
,故
g(x)
在该区
间为减函数,因此 g(x) g(0) 0 ,即 f (x) ax
解:(1)设 r 为方程的一个根,即 f (r) 0 ,则由题设得 g( f (r)) 0 .于是,
g(0) g( f (r)) 0 ,即 g(0) d 0 . 所以, d 0 . (2)由题意及(1)知 f (x) bx2 cx , g(x) ax3 bx2 cx .
2012年中考数学思想方法专题讲座——分类讨论
中考数学思想方法专题讲座——分类讨论在数学中,当被研究的问题存在多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时,就需要按照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分类讨论,从而得出各种情况下的结论,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叫分类讨论思想,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在研究问题时,要认真审题,思考全面,根据其数量差异或位置差异进行分类,注意分类应不重不漏,从而得到完美答案.一、分类讨论应遵循的原则: 1、分类应按同一标准进行; 2、分类讨论应逐级进行; 3、分类应当不重复,不遗漏。
二、分类讨论的主要因素:1、题设本身为分类定义;2、部分性质、公式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结论;3、部分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本身有范围或条件限制;4、题目的条件或结论不唯一时;5、含参数(字母系数)时,须根据参数(字母系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6、推理过程中,未知量的值,图形的位置或形状不确定。
三、分类类讨论的步骤:1、确定分类对象;2、进行合理分类;3、逐类讨论,分级进行;4、归纳并作出结论。
四、分类讨论的几种类型:类型一、与数与式有关的分类讨论热点1.在实数中带有绝对值号,二次根式的化简中,应注意讨论绝对值号内的数、被开方数中的字母的正负性,()()a aaa a≥==-⎧⎪⎨⎪⎩例1. =+==||,则5,3||若2baba。
分析:因b b2=||,故原题可转化为绝对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解:∵3||=a;∴x= ,∵b b2=||=5;∴x= ,,8|53|||时,5,3当=+=+==baba,2|5-3|||时,5-,3当==+==baba,2|53-|||时,5,3-当=+=+==baba,8|5-3-|||时,5-,3-当==+==baba故应填。
小结:二次根式的化简往往可转化为与绝对值相关的问题。
而去绝对值时一般要根据绝对值的概念进行分类讨论。
【练习】 1. 化简:①︱x︳=②=2. 已知│x│= 4,│y│=12,且xy<0,则xy= .【点评】由xy<0知x,y异与应分x>0,y<0,及x<0,y>0两类.3.若||3,||2,,( )a b a b a b==>+=且则A.5或-1 B.-5或1; C.5或1 D.-5或-14.在数轴上,到-2的点的距离为3的点表示的数是.热点2:与函数及图象有关的分类讨论一次函数的增减性(k有正负之分):【例1】已知直线y=kx+3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则k的值等于.【例2】若一次函数当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1≤x≤3时,函数y的范围为-2≤y≤6,•则此函数的解析式为.0,0,k y xk y xy kx b⎧⎪⎨⎪⎩=+时随的增大而增大时随的增大而减小热点3:不等式中的分类讨论在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时,当遇到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要根据系数的正负性,决定不等号的方向变化,此时需要讨论其正负性;在分式的值大于零或小于零时计算分式中某字母的取值范围,也要讨论分子分母的正负性,以此建立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求解.【例1】不等式mx >n (m 、n 是常数且m ≠0)的解是 .思路分析:x 前的系数m 的正负性不确定,故要对其讨论,再依据不等式基本性质求x 的取值.【例2】已知分式4-x 2x -3的值为负数,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思路分析:欲求x 的取值范围,需要建立关于x 的不等式(组),由“两数相除,异号得负”知4-x 与2x -3异号,因此得⎩⎪⎨⎪⎧ 4-x >02x -3<0或⎩⎪⎨⎪⎧ 4-x <02x -3>0.分别解这两个不等式组即可.【练习】1.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2m +3)x >2m +3的解是 .解析:分2m +3>0和2m +3<0两种情况讨论.2.若分式2x +3x -1的值大于零,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3.解不等式 (a +1)x >a 2-1.热点4:涉及问题中待定参数的变化范围的分类讨论。
小问题大用处:高中数学小问题集中营之一:集合:专题四 集合中的分类讨论 含解析
专题四集合中的分类讨论一、问题的提出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
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是优化解题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那么集合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到数形结合思想呢?二、问题的探源在进行集合运算时,要尽可能地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抽象问题直观化.1。
对于某些抽象集合问题,文字描述较为抽象,可借助韦恩图直观求解,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时,先化简集合,若是用列举法表示的数集,可以根据交集、并集的定义直接观察或用Venn图表示出集合运算的结果此时要搞清Venn图中的各部分区域表示的实际意义.2. 连续型数集的运算常借助数轴求解,利用几何的直观性,以“形”助“数”,形象、直观、方便快捷;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的运算,利用数轴分析法直观清晰,易于理解.若出现参数应注意分类讨论,最后要归纳总结.此时需注意端点值是否取到.其步骤是:①化简集合;②将集合在数轴上表示出来;③进行集合运算求范围,重叠区域为集合的交集,合并区域代表集合的并集.3.点集之间的运算通常借助于坐标系,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三、问题的佐证(一)利用数轴解决不等式解集的表示问题或判断一元不等式所含参数取值范围问题.例1已知集合A={x|—3≤x≤4},B={x|1<x<m}(m>1),且B⊆A,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解析】由于B⊆A,结合数轴分析可知,m≤4,又m〉1,所以1〈m≤4。
故答案为:1〈m≤4例2已知集合A ={x ∈R ||x +2|〈3},集合B ={x ∈R |(x -m )(x -2)<0},且A ∩B =(-1,n ),则m =________,n =________.【解析】A ={x ∈R ||x +2|〈3}={x ∈R |-5〈x <1}, 由A ∩B =(-1,n ),可知m <1,由B ={x |m 〈x <2},画出数轴,可得m =-1,n =1.(二)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作出方程的曲线解决公共点问题或二元不等式所含参数取值范围问题.例3.已知(),1y A x y x ⎧⎫==⎨⎬⎩⎭,(){}2,B x y y x ==则A B = ________.(三)利用韦恩(venn)图判断抽象集合间包含或相等的关系或求有穷集合所含元素或其个数问题. 例4.已知集合A ,B 均为全集U ={1,2,3,4}的子集,。
2020年中考数学专题训练(四)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专题训练(四)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思想类型一腰与底不明或顶角与底角不明时需分类讨论解题策略:先分不同情况画出图形,再进行计算.当不明确腰和底时,还要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检验.1.(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5,则其周长为.(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3,则其周长为;(3)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4,则其周长为.2.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80°,则顶角为.3.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10°,则顶角为.4.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另一个角的两倍,则其底角为.类型二锐角与钝角不明时需分类讨论解题策略:此类题目一般与三角形的高相联系,主要的讨论点在于三角形的形状不同,高的位置不同.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5°,求这个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6.已知△ABC中,CA=CB,AD⊥BC于点D,∠CAD=50°,求∠B的度数.7.已知△ABC的高AD,BE所在的直线交于点F,若BF=AC,求∠ABC的度数.类型三画等腰三角形时的分类讨论解题策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一个点,使它与另两个定点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方法有两种:(1)以两定点中的一个为圆心,以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半径作圆;(2)连接两定点,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2),B(4,0).若在坐标轴上取点C(原点除外),使△ABC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C有个.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3),在坐标轴上找一点P,使得△AOP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共有个.10.已知点A和B,以点A和点B为两个顶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共可以作出个.教师详解详析例112[解析] 本题在解答过程中,要分两种情况:①当2为腰长时,三角形的三边长为2,2,5,显然不能构成三角形;②当5为腰长时,三角形的三边长为5,5,2,能构成三角形,所以其周长为12.1.(1)7或8(2)102.20°或80°3.110°4.45°或72°例2(1)如图①,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作BD⊥AC于点D.因为∠ABD=45°,所以∠BAC=45°.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C=67.5°.(2)如图②,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作BD⊥AC交CA的延长线于点D.因为∠ABD=45°,所以∠BAC=135°.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C=22.5°.综上,这个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为67.5°或22.5°.5.解:当∠C为锐角时,∠B=70°;当∠C为钝角时,∠B=20°.6.解:先证△BDF≌△ADC,①当∠ABC为锐角时,∠ABC=45°;②当∠ABC为钝角时,∠ABC=135°.故∠ABC的度数为45°或135°.例34[解析] 如图,共4个点.7.88.6。
高中数学分类讨论专题
高中数学分类讨论专题
高中数学的分类讨论专题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几何图形的性质:例如平面图形的性质研究,如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等。
2. 几何变换: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相似变换等,以及其应用于几何图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3. 解析几何:研究平面和空间的坐标系,以及直线、圆、曲线的性质和方程,通过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4. 数列和数列极限:研究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等各类数列的性质和求和公式,以及数列极限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5. 函数及其性质: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以及函数的图像、图像的变换和应用。
6. 三角函数:研究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三角恒等式、三角方程的求解等问题。
7. 解方程与方程组: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一元高次方程、一元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等的解法和应用。
8. 概率与统计: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频数分布和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以及概率和统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以上是一些高中数学的分类讨论专题,不同学校和不同课程设置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的内容可以根据学校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细化。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小专题(四) 等腰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解题策略
小专题( 四)等腰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解题策略在解决等腰三角形的角度( 或边长)问题时,若题目中没有明确顶角和底角( 或腰长和底边),做题时要注意分类讨论,这是解题的关键.有时候在解决问题时,需要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式构造等腰三角形求解,如截长补短法等,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解题策略,可以将零碎的知识加以整合,进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类型1分类讨论法——求角度在题目没有给出图形,已知条件也未确定顶角或底角的情况下,要进行分类讨论,一般情况都是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两种形状.1.如果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等于70°,那么这个三角形最小的内角等于55°或40°.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8°,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为21°或69°.3.( 改编)在等腰三角形ABC中,( 1 )若∠A=100°,则∠B=40°;( 2 )若∠A=50°,则∠B=65°或80°或50°.类型2分类讨论法——求边长在题目没有出示图形,也未确定腰长和底边长时,要进行分类讨论,并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加以验证,以确定能否组成三角形,这是最容易错的点.4.已知等腰△ABC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5,则等腰△ABC的周长为( B)A.9B.12C.9或12D.不能确定5.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x-1,x+1,3x-2,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1 )完成部分解题过程,在以下解答过程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解:①当2x-1=x+1时,解得x=2,此时能构成等腰三角形( 填“能”或“不能”).②当2x-1=3x-2时,解得x=1,此时不能构成等腰三角形( 填“能”或“不能”). ( 2 )请你根据( 1 )中两种情况的分类讨论,完成第三种情况的分析,若能构成等腰三角形,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解:( 2 )③当x+1=3x-2时,解得x=,此时能构成等腰三角形,周长为7.类型3分类讨论法——分割等腰三角形分割三角形时,根据“等角对等边”定理,重点关注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尤其是两个底角相等,进而得到等腰三角形.6.在△ABC中,∠A=70°,∠B=30°.请在平面内画一条直线,将△ABC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使其中一个为等腰三角形,请在图中画出至少两种方案.解:提供四种分割方案如图所示.( 答案不唯一)类型4构造等腰三角形——作平行线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构造等腰三角形是常见的解题方法.这里提供三种构造方案,供大家参考:①“角平分线+平行线”;②作腰的平行线;③作底边的平行线.7.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B上,点E在AC的延长线上,DE交BC于点F,且DF=EF.求证:BD=CE.证明:过点D作DG∥AE,交BC于点G.易证△DGF≌△ECF,∴DG=CE.∵AB=AC,∴∠B=∠ACB.∵DG∥AE,∴∠DGB=∠ACB,∴∠B=∠DGB,∴DG=BD,∴BD=CE.8.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D为AC上的一个动点,E为BC延长线上一点,且BD=DE.( 1 )如图1,若点D在边AC上,猜想线段AD与CE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 )如图2,若点D在AC的延长线上,那么( 1 )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解:( 1 )AD=CE.理由:过点D作DP∥BC,交AB于点P.∵△ABC是等边三角形,∴△APD也是等边三角形,∴AP=PD=AD,∠APD=∠ABC=∠ACB=∠ADP=60°.∵DB=DE,∴∠DBC=∠DEC.∵DP∥BC,∴∠PDB=∠CBD,∴∠PDB=∠DEC.又∵∠BPD=∠A+∠ADP=120°,∠DCE=∠A+∠ABC=120°,∴∠BPD=∠DCE.在△BPD和△DCE中,∠PDB=∠DEC,∠BPD=∠DCE,DB=DE,∴△BPD≌△DCE,∴PD=CE,∴AD=CE.( 2 )AD=CE仍然成立.理由:过点D作DP∥BC,交AB的延长线于点P.∵△ABC是等边三角形,∴△APD也是等边三角形,∴AP=PD=AD,∠APD=∠ABC=∠ACB=∠PDC=60°.∵DB=DE,∴∠DBC=∠DEC.∵DP∥BC,∴∠PDB=∠CBD,∴∠PDB=∠DEC.在△BPD和△DCE中,∴△BPD≌△DCE( AAS ),∴PD=CE,∴AD=CE.类型5构造等腰三角形——截长补短法解决此类题,都需要添加辅助线,利用将长线段“截短”或短线段“延长”的方法,使之长度相等,再综合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证明.9.如图,在△ABC中,∠BAC=108°,AB=AC,BD平分∠ABC,交AC于点D.求证:BC=CD+AB.解:如图,延长BA至点E,使BE=BC,连接DE.∵BD平分∠ABC,∴∠ABD=∠CBD.易证△EBD≌△CBD,∴DE=DC,∠E=∠C=36°.∵∠EAD=72°,∴∠EDA=∠EAD=72°,∴EA=ED,∴CD=DE=AE,∴BC=BE=AB+AE=AB+CD.类型6构造等腰三角形——倍角关系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腰三角形.10.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B=2∠C,求证:AB+BD=AC.证明:在AC上截取AE=AB,连接DE.∵AD平分∠BAC,∴∠BAD=∠DAC.在△ABD和△AED中,∴△ABD≌△AED( SAS ),∴∠B=∠AED,BD=DE,又∵∠B=2∠C,∴∠AED=2∠C,而∠AED=∠C+∠EDC=2∠C,∴∠C=∠EDC,∴DE=CE,∴AB+BD=AE+CE=AC.。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分类讨论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分类讨论题中考数学专题复:分类讨论题直线型分类讨论直线型分类讨论问题主要是对线段、三角形等问题的讨论,特别是等腰三角形问题和三角形高的问题。
这些问题中,等腰三角形顶角度数和三角形高的长度是重要的考点。
例如,对于一个等腰三角形,如果其中一个角度数为50°,则需要分类讨论这个角是顶角还是底角。
如果这个角是顶角,则可以通过求解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得到顶角的度数;如果这个角是底角,则可以通过计算底角的度数来得到顶角的度数。
因此,顶角可能是50°或80°。
同样地,在解决三角形高的问题时,也需要分类讨论。
例如,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底边和斜边长度已知,需要求解这个三角形的高的长度,则需要分类讨论这个高是否在三角形内部。
如果高在三角形内部,则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高的长度;如果高在三角形外部,则可以利用平移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高的长度。
圆形分类讨论圆形分类讨论主要是解决圆的有关问题。
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因此在解决圆的问题时,需要注意分类讨论,以避免漏解。
例如,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以直角为圆心画圆,则这个圆与斜边只有一个公共点。
这个问题可以分类讨论,分别考虑圆与斜边相切和圆与斜边相交的情况,从而得到圆的半径的取值范围。
函数方程分类讨论函数方程分类讨论主要是解决复杂的函数方程和方程组的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注意分类讨论,以避免遗漏解或得到错误的解。
例如,对于一个函数方程,如果该方程在某个区间内有多个解,则需要分类讨论这些解的性质,例如它们是否为连续函数、是否为单调函数等等。
从而可以得到方程的解的取值范围。
总之,分类讨论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复杂的问题。
在进行分类讨论时,需要认真分析问题,将问题分成若干个互不重叠的情况,并对每种情况进行单独的讨论和求解。
本题涉及到函数的分类讨论和解析式的求解,同时也需要注意特殊点的情况。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专题训练(四) 等腰三角形问题中的分类讨论思想(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专题训练(四)等腰三角形问题中的分类讨论思想(159)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和15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三边长.2.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边上的高等于这边的一半,求这个三角形顶角的度数.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60∘,则它的顶角的度数是4.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其中一边长为6,则另两边长为.5.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10∘,则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6.若实数x,y满足|x−4|+√y−8=0,则以x,y的值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7.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8∘,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为.8.在等腰三角形中,马彪同学做了如下探究:已知一个角是60∘,则另两个角是唯一确定的(60∘,60∘);已知一个角是90∘,则另两个角也是唯一确定的(45∘,45∘);已知一个角是120∘,则另两个角也是唯一确定的(30∘,30∘).由此马彪同学得出结论: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的度数,则另两个角的度数是唯一确定的.马彪同学的结论是的(填“正确”或“错误”).9.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直线AB上,点D在直线BC上,且ED=EC.若三角形ABC的边长为1,AE=2,求线段CD的长.10.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比另一个内角的2倍少30∘,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11.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5,则它的周长为()A.12B.9C.12或9D.9或712.如图,在4×5的点阵图中,每两个横向和纵向相邻阵点的距离均为1,该点阵图中已有两个阵点分别标为A,B,请在此点阵图中找一个阵点C,使得以点A,B,C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C有()A.3个B.4个C.5个D.6个13.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1),在x轴上确定点P,使△AOP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A.1个B.2个C.3个D.4个参考答案1.【答案】:如图,在△ABC中,AB=AC,且AD=BD,设AB=x,BC=y,(1)当AC+AD=15,BD+BC=12时,则{x2+x=15,x 2+y=12,解得{x=10,y=7.(2)当AC+AD=12,BC+BD=15时,有{x2+x=12,x2+y=15,解得{x=8,y=11.且这两种情况下三角形的三边都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故这个三角形的三边长为10,10,7或8,8,11【解析】:解决此题,注意进行分类讨论.2.【答案】:(1)若这一边为底边,如图①,AB=AC,AD⊥BC,AD=BD=CD,则△ABD和△AC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BAC=45∘+45∘=90∘;(2)若这一边为腰,①当顶角为锐角时,如图②,AB=AC,CD⊥AB,CD=12AB=12AC,则顶角∠A=30∘;②当顶角为钝角时,如图③,AB=AC,CD⊥AB交BA的延长线于点D,因为CD=12AB=1AC,2所以∠DAC=30∘,所以∠BAC=150∘.综上所述,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90∘或30∘或150∘.【解析】:解决此题,注意进行分类讨论.3.【答案】:120∘【解析】: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60∘,则与它相邻的内角为120∘.因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如果这个内角为底角,内角和将超过180∘,所以120∘的角只可能是顶角.故答案为120∘4.【答案】:6,4或5,5【解析】:若6为腰长,则底边长为4,三边长6,6,4可以构成三角形;若6为底边长,则腰长为5,三边长5,5,6也可以构成三角形.故答案为6,4或5,55.【答案】:70∘,55∘,55∘或70∘,70∘,40∘【解析】:当顶角的外角是110∘时,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为70∘,55∘,55∘;当底角的外角是110∘时,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为70∘,70∘,40∘.所以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为70∘,55∘,55∘或70∘,70∘,40∘6.【答案】:20【解析】:由|x−4|+√y−8=0,x−4≥0,√y−8≥0,可得x−4=0,√y−8=0,求解可得x=4,y=8,于是此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4,8或8,8,4.由于4+4=8,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4,4,8不符合题意,同理可得8,8,4符合题意,故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8+8+4=207.【答案】:69∘或21∘【解析】: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A<90∘,如图(a)所示:∵BD⊥AC,∴∠A+∠ABD=90∘.∵∠ABD=48∘,∴∠A=90∘−48∘=42∘.∵AB=AC,∴∠ABC=∠C=12×(180∘−42∘)=69∘.②若∠A>90∘,如图(b)所示:同①可得:∠DAB=90∘−48∘=42∘,∴∠BAC=180∘−42∘=138∘.∵AB=AC,∴∠ABC=∠C=12×(180∘−138∘)=21∘.综上所述,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度数为69∘或21∘8.【答案】:错误【解析】:举一个反例即可.如当等腰三角形一个角的度数是50∘时,若这个50∘的角为顶角,则另两个角是65∘,65∘;若这个50∘的角是底角,则另一个底角为50∘,顶角为80∘.综上所述,另两个角是65∘,65∘或50∘,80∘.因此另两个角的度数不是唯一确定的.故马彪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9.【答案】:当E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①所示,过点E作EF⊥BD,垂足为F,可得∠EFB=90∘.∵EC=ED,∴F为CD的中点,即CF=DF=12CD.∵△ABC为等边三角形,∴∠ABC=60∘,∴∠BEF=30∘.∵BE=AB+AE=1+2=3,∴FB=12EB=32,∴CF=FB−BC=12,∴CD=2CF=1.当E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D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②所示,过点E作EF⊥BD,垂足为F,可得∠EFC=90∘. ∵EC=ED,∴F为CD的中点,即CF=DF=12CD.∵△ABC为等边三角形,∴∠ABC=∠EBF=60∘,∴∠BEF=30∘.∵BE=AE−AB=2−1=1,∴FB=12BE=12,∴CF=BC+FB=32,∴CD=2CF=3.综上,CD的长为1或3【解析】:解决此题,注意进行分类讨论.10.【答案】:设其中一角的度数为x∘,则另一角的度数为(2x−30)∘,则x+x+2x−30=180或x+2(2x−30)=180或x=2x−30,解得x=52.5或x=48或x=30,所以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为52.5∘,52.5∘,75∘或48∘,66∘,66∘或30∘,30∘,120∘.【解析】:设其中一角的度数为x∘,则另一角的度数为(2x−30)∘, 则x+x+2x−30=180或x+2(2x−30)=180或x=2x−30, 解得x=52.5或x=48或x=30, 所以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为52.5∘,52.5∘,75∘或48∘,66∘,66∘或30∘,30∘,120∘.11.【答案】:A【解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5,∴当腰长为2时,则2+2<5,此时不成立,当腰长为5时,能组成三角形,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5+5+2=12. 故选A12.【答案】:C13.【答案】:D【解析】:如图,以点O为圆心,OA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于点B,C;以点A为圆心,AO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于一点D(点O除外),∴以OA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有3个;当以OA为底时,作OA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一点,∴以OA为底的等腰三角形有1个.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4个。
四大数学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适合五六年级奥数训练,共六讲)
如图,已知 , , , ,则 ________cm2。
【本讲重点】
行程问题解题方案:
图解法+综合分析——画图技巧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点,小王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行走,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C离A点80米;在D点第二次相遇,D点离B点60米。求这个圆的周长。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并在A、B两地间不断往返行驶,已知甲车的速度是15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是25千米/小时,甲乙两车第三次相遇地点与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相差100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某工厂接到任务要用甲、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每生产一件A产品
需甲原料9千克和乙原料3千克;每生产一件B产品需甲原料4千克和乙原料10千克。现
在工厂里只有甲原料360千克和乙原料290千克,那么该工厂利用这些原料,应该生产A、
B两种产品各多少件,才能完成任务?
将一根长为1263毫米的铜管锯成长为64毫米和长为90毫米的两种规格的短铜管,每锯一次都要损耗1毫米的铜管。现在要求损耗的铜管最少,那么,64毫米与90毫米铜管各锯多少根?
一个半圆周上共有12个点,直径上5个,圆周上7个,以这些点为顶点,可以画出多少个三角形?
如图,一个正六边形的六个区域A,B,C,D,E,F,现给这6个区域着色,要求同一区域染同一种颜色,相邻的两个区域不得使用同一种颜色,现有四种不同的颜色可供选择,则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数学期末复习专题四分类讨论专题
8. 已知△ABC内接于⊙O,∠OBC=35°,则∠A的度数为 ___5_5_°__或__1_2_5_°_____.
返回目录
9. 如图3-4-8,∠A=∠B=90°,AB=7,AD=2,BC=3,在AB边上 取点P,使得△PAD与△PBC相似.求满足条件的AP的长.
返回目录
解:分以下两种情况: 设PA=x,则PB=7-x. ①若△PAD∽△PBC,
返回目录
解:∵∠C=90°,BC=8 cm,AC∶AB=3∶5,
∴可设AC=3x cm,AB=5x cm,
则BC=
=4x(cm),即4x=8.
解得x=2.
∴AC=6 cm,AB=10 cm.
设经过t s时,以点C,P,D为顶点的三角形恰与△ABC相似,
则BP=2t cm,CP=BC-BP=(8-2t)cm,CQ=t cm.
∴CP2=(-2)2+(t-6)2,PM2=t2,CM2=(-2-0)2+(0-6)2=40.
返回目录
①当CP=PM时,(-2)2+(t-6)2=t2. 解得t= ∴此时点P的坐标为 ②当CM=PM时,40=t2.解得t=±2 ∴此时点P的坐标为(-2,2 ) 或(-2,-2 ).
返回目录
③当CM=CP时,40=(-2)2+(t-6)2.
返回目录
变式诊断
5. 如图3-4-5,⊙O的直径为10 cm,弦 AB长为6 cm,点P为弦上的一动点.若OP 的长为整数,则OP的可能值是 _______4__c_m_或__5__c_m_________.
返回目录
考点突破
考点四:与相似有关的分类讨论
【例6】 如图3-4-6,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 ABC,∠C=90°,AC=8,BC=6,现将三角形 纸片对折,使点A落在BC边上,且要求折后 的重合部分与原来的△ABC相似,折痕分别 交AC,AB于点D,E.求折痕DE的长.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思想1、专题概述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与数学思想,在高考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原因有:〔1〕分类讨论问题一般都覆盖较多知识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探索性,有利于知识面的考查;〔2〕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3〕它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与分类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4〕分类讨论思想与生产实践和高等数学都紧密相关。
解分类讨论问题的实质是将整体问题化为假设干个部分解决,从而增加了题设条件,它表达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这正是分类讨论的根本原因。
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进行定义的。
如绝对值的定义、指对数函数的定义、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等,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概念型。
〔2〕问题中涉及到的数学定理、公式和运算性质、法那么有X 围或者条件限制,或者是分类给出的。
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分q =1和q ≠1两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性质型。
〔3〕解含有参数的题目时,由于参数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所得结果不同,或者由于不同的参数值而要不同的求解或证明方法,因此必须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X 围进行讨论,这称为含参型。
〔4〕由数学运算要求引起的分类讨论,如利用不等式性质时注意使用条件等。
〔5〕较复杂的或非常规的数学问题,需要采取分类讨论的解题策略来解决的。
另外,某些不确定的数量、不确定的图形的形状或位置、不确定的结论等,都需要通过分类讨论,保证其完整性,使之具有确定性。
进行分类讨论时要遵循的原那么及其须知:〔1〕被分类的对象的集合的全域是确定的;〔2〕每一次分类的标准要统一,要分清主次、科学划分;〔3〕每一次分类必须要“不漏不重〞;〔4〕如需多次分类,必须是逐级进行,不越级讨论;〔5〕要注意简化或避免分类讨论,优化解题过程。
解答分类讨论问题时,我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1〕确定讨论对象及其X 围;〔2〕确定分类标准,合理分类,分类互斥;〔3〕逐类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4〕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专题知识突破五数学思想方法(一)(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一、中考专题诠释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揭示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是沟通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抓住数学思想方法,善于迅速调用数学思想方法,更是提高解题能力根本之所在.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体会教材例题、习题以及中考试题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读书由厚到薄的升华,在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在解题中提炼数学思想的习惯,中考常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在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总结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掌握了它的实质,就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解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整体思想整体思想是指把研究对象的某一部分(或全部)看成一个整体,通过观察与分析,找出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从而在客观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整体是与局部对应的,按常规不容易求某一个(或多个)未知量时,可打破常规,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把一组数或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1 (2014•德州)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D、E、F分别为BC、CA、AB的中点,以A、B、C三点为圆心,半径为1作圆,则圆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思路分析:观察发现,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正三角形ABC的面积减去三个圆心角是60°,半径是2的扇形的面积..考点二: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我们通常是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2014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精品资料数学思想方法(一)(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一、中考专题诠释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揭示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是沟通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抓住数学思想方法,善于迅速调用数学思想方法,更是提高解题能力根本之所在.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体会教材例题、习题以及中考试题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读书由厚到薄的升华,在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在解题中提炼数学思想的习惯,中考常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在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总结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掌握了它的实质,就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解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整体思想整体思想是指把研究对象的某一部分(或全部)看成一个整体,通过观察与分析,找出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从而在客观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整体是与局部对应的,按常规不容易求某一个(或多个)未知量时,可打破常规,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把一组数或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1 (2013•吉林)若a-2b=3,则2a-4b-5= .思路分析:把所求代数式转化为含有(a-2b)形式的代数式,然后将a-2b=3整体代入并求值即可.解:2a-4b-5=2(a-2b)-5=2×3-5=1.故答案是:1.点评: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代数式中的字母表示的数没有明确告知,而是隐含在题设中,首先应从题设中获取代数式(a-2b)的值,然后利用“整体代入法”求代数式的值.对应训练1.(2013•福州)已知实数a,b满足a+b=2,a-b=5,则(a+b)3•(a-b)3的值是.1.1000考点二: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文档资料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有多种情 况,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 后综合归纳,这就是分类讨论法。 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一种数学 思想。有关分类讨论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 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 条理性和概括性,所以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 要的位置。
→明确讨论对象,确定对象的全体 →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分类 →逐步进行讨论,获取阶段性结果 →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2.逻辑划分应遵循的原则: 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 分层次,不越级讨论。 3.多层次分类及“二分法”——处理复杂问题的分类方法。
4.分类讨论后如何归纳结论。
l o g( x ) l o g( x ) a1 a1
log 1 x )|=…… a(
例2.已知集合A和集合B各含有12个元素,A∩B含有4个元素, 试求同时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集合C的个数:①C (A∪B) 且C中含有3个元素;②C∩A≠φ。 【分析】由已知并结合集合的概念,C中的元素分两类: ①属于A元素;②不属于A而属于B的元素。并由含A中 元素的个数1、2、3,而将取法分三种。 【解】 C
1 · 12
C
2 + 8
C
2 12·
C
1 8+
C
3 · 12
C 80 =1084
3 3 【另解】(排除法): C C 1 0 8 4 2 0 8 例3.设函数f(x)=ax2-2x+2,对于满足1<x<4的一切x值都有 f(x)>0,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含参的一元二次函数在有界区间上的值域问题, 先对开口方向讨论,再对其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进行分 类讨论。(也属数形结合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训练(四) 等腰三角形问题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第十三章 轴对称
专题训练(四) 等腰三角形 问题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专题训练(四) 等腰三角形问题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类型一 当顶角或底角不确定时,分类讨论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 )C
A.50°
B.80°
C.50°或80° D.40°或65°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10°,则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应
∴∠B=∠C=21∠DAB=25°
8.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5 cm,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为差为3 cm的 两部分,求腰长.
解:设腰长为2x,一腰的中线为y,则(2x+x)-(5+x)=3或(5+x)- (2x+x)=3,解得:x=4或x=1,∴2x=8或2,①三角形ABC三边长为8, 8,5,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②三角形ABC三边是2,2,5,2+2 <5,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故腰长为8 cm
该为
70°,55°,5西州)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 4 cm,另一边长为 5 cm, 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C )
A.13 cm B.14 cm C.13 cm 或 14cm D.以上都不对
4.(2016·安顺)实数 x,y 满足|x-4|+ y-8=0,则以 x,y 的值为两 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B )
9.在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A(2,2),在x轴上确定点P, 使△AOP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的个数共有( ) A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10.如图,在△ABC中,∠ACB=90°,∠BAC=30°,在直线BC或 AC上取一点P,使得△PAB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P的个数为( )B A.5个 B.6个 C.4个 D.3个
高中高考数学专题总结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二、分类议论思想高考动向分类议论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方法,也是中学数学中常常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突出考察学生思想的谨慎性和周祥性,以及认识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提升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表现“侧重考察数学能力”的要求.所以分类议论是历年数学高考的要点与热门 .并且也是高考的一个难点.数学中的分类议论贯串教材的各个部分,它不单形式多样,并且拥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逻辑性.知识升华1.分类议论的常有情况( 1)由数学观点惹起的分类议论:主假如指有的观点自己是分类的,在不一样条件下有不一样结论,则一定进行分类议论求解,如绝对值、直线斜率、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2)由性质、定理、公式惹起的分类议论:有的数学定理、公式、性质是分类给出的,2在不一样条件下结论不一致,如二次函数y=ax +bx+c(a ≠,0)由 a 的正负而致使张口方向不确定,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因公比q 能否为 1 而致使公式的表达式不确立等.(3)由某些数学式子变形惹起的分类议论:有的数学式子自己是分类给出的,如 ax2+bx+c>0, a=0, a<0, a> 0 解法是不一样的 .(4)由图形惹起的分类议论:有的图形的种类、地点也要分类,如角的终边所在象限,点、线、面的地点关系等 .(5)由实质意义惹起的议论:此类问题在应用题中常有.(6)由参数变化惹起的议论:所解问题含有参数时,一定对参数的不一样取值进行分类议论;含有参数的数学识题中,参变量的不一样取值,使得变形受限致使不一样的结果.2.分类的原则(1)每次分类的对象是确立的,标准是同一的;分类议论问题的难点在于什么时候开始议论,即认识为何要分类议论,又从几方面开始议论,只有明确了议论原由,才能正确、适合地进行分类与议论.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掌握所用的观点、定理、定义,考虑问题要全面. 函数问题中的定义域,方程问题中根之间的大小,直线与二次曲线地点关系中的鉴别式等等,常常是分类议论区分的依照.( 2)每次分类的对象不遗漏、不重复、分层次、不越级议论.当问题中出现多个不确立要素时,要以起主导作用的要素进行区分,做到不重不漏,而后对区分的每一类分别求解,再整合后获取一个完好的答案.数形联合是简化分类议论的重要方法.3.分类议论的一般步骤第一,明确议论对象,确立对象的范围;第二,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合理分类,做到不重不漏;第三,逐类议论,获取阶段性结果;第四,概括总结,得出结论.4.分类议论应注意的问题第一,按主元分类的结果应求并集.第二,按参数分类的结果要分类给出.第三,分类议论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但这类分类议论的方法有时比较繁琐,如有可能,尽量防止分.经典例题透析种类一:不等式中的字母议论1、( 2010·山)若于随意,恒建立, a 的取范是________.一反三:【式 1】解对于的不等式:().【式 2】解对于的不等式:.种类二:函数中的分类议论2、数,函数的最大,(Ⅰ),求的取范,并把表示的函数;(Ⅱ)求;(Ⅲ)求足的全部数 .分析:( I)∵,∴要使存心,必且,即∵,且⋯⋯①∴的取范是,由①得:,∴,,( II )由意知即函数,的最大,∵时,直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可分以下几种状况进行议论:( 1)当时,函数,的图象是张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段,由知在上单一递加,故;( 2)当时,,,有=2;(3)当时,,函数,的图象是张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段,若即时,,若即时,,若即时,,综上所述,有=( III )当时,;当时,,,∴,∴,故当时,;当时,,由知:,故;当时,,故或,进而有或,要使,一定有,,即,此时,,综上所述,知足的全部实数为:或.贯通融会:【变式1】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 3),且 f(x) 在 (-1, +∞)上恒有f(x)<3 ,求函数 f(x).分析: f(x) 图象经过点 (-1, 3),则,整理得:,解得或(1)当时,则,此时x∈(-1,+∞)时,f(x)>3,不知足题意;(2)当,则,此时,x∈ (-1,+∞)时,即 f(x)<3 ,知足题意为所求.综上,.【变式 2】已知函数有最大值2,务实数的取值.分析:令,则().(1)当即时,,解得 :或(舍);(2)当即时,,解得 :或(舍);(3) 当即时,,解得(全都舍去) .综上,当或时,能使函数的最大值为 2.贯通融会:【变式 1】设,( 1)利用函数单一性的意义,判断f(x) 在( 0, +∞)上的单一性;(2)记 f(x) 在 0<x≤1上的最小值为 g(a),求 y=g(a) 的分析式 .分析:(1)设 0<x 1<x 2<+∞则f(x 2)-f(x 1)=由题设 x2-x1>0 ,ax1·x2>0∴当 0<x 1<x2≤时,,∴ f(x2)-f(x1)<0,即 f(x 2)<f(x 1),则 f(x) 在区间 [0,]单一递减,当<x 1<x 2<+∞时,,∴ f(x 2)-f(x 1)>0,即 f(x 2)>f(x 1),则 f(x) 在区间(,+∞)单一递加.( 2)由于 0<x≤1,由( 1)的结论,当 0<≤1即a≥1时,g(a)=f()=2-;当>1,即 0<a<1 时, g(a)=f(1)=a综上,所求的函数y=g(a) =.种类三:数列4、数列 {a n} 的前n 项和为S n,已知 {S n} 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试比较与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设等比数列 {S n} 的公比为q,则 q>0①q=1 时, S n=S1=a1当 n=1 时,,a2=0,∴,即当 n≥2时, a =S -Sn-1 =a -a =0,,即nn 1 1n-1n-1 (2)q ≠1时, S n=S1·q=a1·q当n=1 时,∴ ,即.当 n ≥2 ,a n =S n -S n-1 =a n-1n-2n-21·q -a 1·q =a 1·q (q-1)此∴ q>1 ,,0<q<1 ,.升 : 等比数列前 n 和公式分 q=1 或 q ≠1两种状况 行 .一反三:【 式 1】求数列: 1, a+a 2 234 3456n,a +a +a ,a +a +a +a , ⋯⋯(此中 a ≠0)的前 n 和 S .分析: 数列的通 n-1 n2n-2a n =a +a +⋯ +a:( 1)当 a=1 , a n =n , S n =1+2+⋯ +n=( 2)当 a=-1 ,,∴ ,( 3)当 a ≠±1且 a ≠0 ,,∴.【变式 2 】设 {a n}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 S n是其前n项和,证明:.分析:( 1)当 q=1 时,S n=na1,进而,( 2)当 q≠1时,,进而由( 1)( 2)得 :.∵函数为单一递减函数.∴∴.【变式 3】已知 {a n }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且a1, a3, a2成等差数列 .(Ⅰ )求 q 的值;(Ⅱ )设 {b } 是以 2 为首项, q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其前n 项和为 S ,当 n≥2时,比较 S n n nn的大小,并说与 b明原由 .分析:2(Ⅰ )由题设 2a3=a1+a2,即 2a1q =a1+a1q,∵a1≠0,∴ 2q2 -q-1=0,∴或,(Ⅱ )若 q=1 ,则当 n≥2时,若当 n≥2时,故对于 n∈N +,当 2≤n≤9时, S n>b n;当 n=10 时, S n=b n;当 n≥11时, S n<b n.【变式 4 】对于数列,规定数列为数列的一阶差分数列,此中;一般地,规定为的 k 阶差分数列,其中且 k∈ N* , k≥2。
高考数学专题复习(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
1 3 1 时, 要使 P 点落在指定区域内, 即 P 点应落在 DE 上, CD= OB, CE= OB, 2 2 2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 y 的取值范围是(
1 3 , )。 2 2
点评: 平面向量经常和平面图形结合到一块, 利用平面图形的几何意义以及具有几何性 质的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处理实际问题。 y 满足条件 x y 1 (2) (福建省仙游一中 2008 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测试)当 x 、
1 谁大谁小的问题,因而又需作一次分类讨论。故而解 a
四.示范性题组
题型 1:利用数轴、韦恩图,图像解决集合与函数问题 例 1.(1)已知集合 A={x||x|≤2,x∈R},B={x|x≥a},且 A B,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是_____. (2)如图所示,I 是全集,M、P、S 是 I 的 3 个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 示的集合是( ) B.(M∩P)∪S
(如图中 AB 位置)。因此 log a (uv ) 的最大值是 2 2 2 ,最小值是 1 3 。
点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深刻理解这一观点,有 利于提高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型 3:代数式的几何意义应用 例 3.(1)(06 湖南卷)如图,OM∥AB,点 P 在由 P 射线 OM、线段 OB 及 AB 的延长线围成的阴影区域内(不含 B M 边 界 ) 运 动 , 且 OP xOA yOB , 则 x 的 取 值 范 围 是 是 ;当 x
1 时, y 的取值范围 2
O A
。 解析:如图, OM // AB , 点 P 在由射线 OM ,线段
分类讨论思想在线段计算中的应用专题练习(学生版)
分类讨论思想在线段计算中的应用专题练习一、选择题1、已知线段AB=10 cm,点C在直线AB上,且AC=2 cm,则线段BC的长为()A. 12 cmB. 8 cmC. 12 cm或8 cmD. 以上均不对2、点A、B、C在同一条数轴上,其中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3、1,若BC=2,则AC等于()A. 3B. 2C. 3或5D. 2或63、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三等分点.若线段AB=12cm,则线段BD的长为()A. 10cmB. 8cmC. 10cm或8cmD. 2cm或4cm4、已知线段AC和BC在同一直线上,AC=8cm,BC=3cm,则线段AC的中点和BC中点之间的距离是()A. 5.5cmB. 2.5cmC. 4cmD. 5.5cm或2.5cm二、填空题5、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线段AB=8 cm,BC=5 cm,那么A,C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6、已知线段AB长为4 cm,在线段AB所在直线上作线段BC=3 cm,点D为AC中点,则AD=______.7、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7 cm,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3cm,则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8、点C在射线AB上,若AB=3,BC=2,则AC=______.9、已知线段7cmAB=,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使它等于3cm,则线段AC=______cm.10、已知线段AB=20,点C在BA的延长线上,点D在直线AB上,AC=12,BD=16,点M 是线段CD的中点,则线段AM的长为______.11、线段AB=6,在直线AB上截取线段BC=3AB,D为线段AB的中点,E为线段BC的中点,那么线段DE的长为______.12、已知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线段AB=9 cm,D是线段AB的中点,且BC:AB=1:3,则线段CD的长等于______.13、已知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线段AB=9,D是线段AB的中点,且BC:AB=1:3,则线段CD的长为______.14、如图线段AB=6,如果在直线AB上取一点C,使AB:BC=3:2,再分别取线段AB、BC的中点M、N,那么MN=______.15、已知线段AB=10,在直线AB上取一点P,恰好使APPB=4,点Q为线段PB的中点,则AQ的长为______.16、已知线段AB=8,在直线AB上取一点P,恰好使APPB=3,点Q为线段PB的中点,则AQ的长为______.17、如图所示,把一根绳子对折成线段AB,从P处把绳子剪断,已知AP=13PB,若剪断后的各段绳子中最长的一段为30 cm,则绳子的原长为______ cm.18、如图,将一根绳子对折以后用线段AB表示,点P是AB的四等分点,现从P处将绳子剪断,剪断后的各段绳子中的一段长为30 cm,则这条绳子的原长为______ cm.三、解答题19、画直线l,并在直线l上任取三个点A、B、C,使AB=10,BC=4,分别画线段AB、BC 的中点E、F,求线段EF的长.20、点A,B,C在同一直线上,AB=8,AC:BC=3:1,求线段BC的长度.21、如图,线段AB=8,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1)求线段AD的长;(2)若在线段AB上有一点E,CE=14BC,求AE的长.22、解答下列各题:(1)已知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线段AB=9 cm,D是线段AB的中点,且BC:AB=1:3,则线段CD的长等于______.(2)已知A,B,C,D四点共线,若AB=3 cm,BC=2 cm,CD=4 cm,画出图形,求AD的长.(3)如图所示,把一根绳子对折成线段AB,从点P处把绳子剪断,已知AP:BP=2:3,若剪断后的各段绳子中最长的一段为60 cm,求绳子的原长.。
中考数学总复习第三编综合专题闯关篇专题四代数与几何综合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策略第一节用数学思想方法解
专题四 代数与几何综合问题根本类型与解题策略 类型与策略 几何与代数综合题一般题量较大、梯度明显,是初中数学中覆盖面最广、综合性最强题型,试题中综合题大多以代数与几何综合题形式出现,而且留有自主探究空间,表达个性开展与新课程标准理念,代数与几何大型综合题为以下类型:①在几何图形背景下建立函数或方程;②坐标系下几何图形;③函数图象与几何图形相结合问题:近几年来中考几何与代数综合题主要以压轴题形式出现,涉及到题型有关开放性探索问题、动点问题、存在性问题等居多.解答这类综合题,一般要仔细读题,细致分析,找到切入点,迅速解决第一问,然后抓住关键,由此及彼,逐层深入,合理猜测,细致演练确保第二问正确,在时间充裕情况下攻克第三问,需综合运用几何、代数方法及分类讨论思想逐一解决.规律与预测纵观遵义近5年中考,其综合压轴题,一般以二次函数为背景与几何图形综合,由浅入深设置多问,难度较大,考察方式综合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能力,预计2021年遵义中考压轴题也会是代数几何综合题,要有针对性剖析训练.第一节 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中考重难点突破)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规律性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根本策略.数学思想方法提醒概念、原理、规律本质,是沟通根底知识与能力桥梁,是数学知识重要组成局部.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抽象与概括,它蕴含于数学知识发生、开展与应用过程中.中考常用到数学思想方法有:整体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在中考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总结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掌握了它实质,就可以把所学知识融会贯穿,解题时可以举一反三.【例1】(2021遵义二中二模)如图,菱形ABCD 对角线长分别为3与4,P 是对角线AC 上任一点(点P 不与A ,C 重合),且PE∥BC 交AB 于点E ,PF ∥CD 交AD 于点F ,那么图中阴影局部面积________.【学生解答】3【规律总结】在解题过程中,应仔细分析题意,挖掘题目题设与结论中所隐含信息,然后通过整体构造,常能出奇制胜.【例2】(2021随州中考)二次函数y =ax 2+bx +c(a≠0)局部图象如下图,图象上点(-1,0),对称轴为直线x =2,以下结论:①4a+b =0;②9a+c>3b ;③8a+7b +2c>0;④假设点A(-3,y 1),点B ⎝ ⎛⎭⎪⎪⎫-12,y 2,点C ⎝ ⎛⎭⎪⎪⎫72,y 3在该函数图象上,那么y1<y3<y2;(5)假设方程a(x+1)(x-5)=-3两根为x1与x2,且x1<x2,那么x1<-1<5<x2.其中正确结论有( )A.2个B.3个C.4个D.5个【学生解答】B【例3】(2021遵义六中二模)⊙O半径为2,弦BC=23,点A是⊙O上一点,且AB=AC,直线AO与BC交于点D,那么AD长为________.【学生解答】1或3【规律总结】在几何题没有给出图形时,最好先画出图形,运用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数学思想进展解答,防止出现漏解.【例4】(2021三明中考)如图,AB是⊙O直径,分别以OA,OB为直径作半圆.假设AB=4,那么阴影局部面积是________.【学生解答】2π【规律总结】此类题就是化未知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过一定策略与手段,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陌生问题熟悉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地说,比方把隐含数量关系转化为明显数量关系;把从这一个角度提供信息转化为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信息,转化内涵非常丰富,与未知、数量与图形、概念与概念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都可以通过转化,来获得解决问题转机.模拟题区1.(2021遵义航中二模)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AB=8,AD=3,BC=4,点P为AB边上一动点,假设△PAD与△PBC 是相似三角形,那么满足条件点P个数是( C)A.1个B.2个C.3个D.4个(第1题图)(第2题图)2.(2021红花岗二模)二次函数y=ax2+bx+c(a≠0)图象如下图,那么以下结论:①ac>0;②方程ax2+bx+c=0两根之与大于0;③y随x增大而增大;④a -b+c>0,其中正确是( A)A.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2021金华中考)在四边形ABCD中,∠B=90°,AC=4,AB∥CD,DH 垂直平分AC,点H为垂足.设AB=x,AD=y,那么y关于x函数关系用图象大致可以表示为( D),A) ,B),C) ,D)4.(2021淄博中考)如图,△ABC面积为16,点D是BC边上一点,且BD=14BC ,点G 是AB 上一点,点H 在△ABC 内部,且四边形BDHG 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图中阴影局部面积是( B )A .3B .4C .5D .6(第4题图)(第5题图)5.(2021岳阳中考)如图,一次函数y =kx +b(k 、b 为常数,且k≠0)与反比例函数y =4x (x>0)图象交于A ,B 两点,利用函数图象直接写出不等式4x<kx +b 解集是__1<x<4__.6.(2021 遵义十一中二模)如图,正方形边长为2,以各边为直径在正方形内画半圆,那么图中阴影局部面积为__8-2π__.(结果用含π式子表示)中考真题区7.(2021 温州中考)假设a +b =22,ab =2,那么a 2+b 2值为( B ) A .6 B .4 C .3 2 D .238.(2021凉山中考)二次函数y =ax 2+bx +c(a≠0)图象如图,那么反比例函数y =-a x与一次函数y =bx -c 在同一坐标系内图象大致是( C ) ,A ) ,B ),C ) ,D )9.(2021 牡丹江中考)矩形ABCD 中,AB =2,BC =1,点P 是直线BD 上一点,且DP =DA ,直线AP 与直线BC 交于点E ,那么C E =__5-2或5+2__.10.(2021德州中考)如图,半径为1半圆形纸片,按如图方式折叠,使对折后半圆弧中点M 与圆心O 重合,那么图中阴影局部面积是__32-π6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分类讨论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一.知识探究:
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当问题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给出每一类的
结果,最终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
1.有关分类讨论的数学问题需要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引起分类
讨论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1)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讨论的;如绝对值|a|的定义分a>0、a=0、a<0三种情况。
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概念型。
(2)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如等
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分q=1和q≠1两种情况。
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
以称为性质型。
(3)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性;
(4)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不同取值导致不同的结果的;如解不等式ax>2时分a>0、a=0和a<0三种情况讨论。
这称为含参型。
(5)较复杂或非常规的数学问题,需要采取分类讨论的解题策略来解
决的。
2.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在中学数学中有极广泛的应用。
根据不
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分类必须从同一标准出发,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包含各种情况,同时要有利于问题研究;
3.分类原则:(1)对所讨论的全域分类要“即不重复,也不遗漏”(2)在同一次讨论中只能按所确定的一个标准进行(3)对多级讨论,应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4.分类方法:(1)概念和性质是分类的依据(2)按区域(定义域或值域)进行分类是基本方法(3)不定因素(条件或结论不唯一,数值大小的不确定,图形位置的不确定)是分类的突破口(4)二分发是分类讨论的利器(4)层次分明是分类讨论的基本要求;
5.讨论的基本步骤:(1)确定讨论的对象和讨论的范围(全域)(2)确定分类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分类(3)逐步讨论(必要时还得进行多级分类)
(4)总结概括,得出结论;
6.简化和避免分类讨论的优化策略:(1)直接回避。
如运用反证法、求补法、消参法等方法有时可以避开烦琐讨论;(2)变更主元。
如分离参数、变参置换,构造以讨论对象为变量的函数得便感形式解题时可避开讨论;(3)合理运算。
如利用函数奇偶性、变量的对称轮换以及公式的合理选用等有时可以简化甚至避开讨论;(4)数形结合。
利用函数图象、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和对称特点有时可以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二.命题趋势
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在人的思维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他都被列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来考察。
分类讨论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预测对本专题的考察为:将有一道中档或中档偏上的试题,其求解思路直接依赖于分类讨论,特别关注以下方面:涉及指数、对数底的讨论,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等比数列求和,由n S 求n a 等。
三.例题点评
题型1:集合中分类讨论问题
1.已知集合M={a 2, a+1,-3}, N={a -3, 2a -1, a 2+1}, 若M ∩N={-3}, 则a 的值( )
A .-1
B .0
C .1
D .2
2.设a R ∈,函数2()22.f x ax x a =--若()0f x >的解集为A ,{}|13,B x x A B φ=<<≠,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题型2:函数、方程中分类讨论问题
3.在xoy 平面上给定曲线x y 22=。
设点A 坐标为(a ,0),R a ∈。
求曲线上的点到点A 距离的最小值d ,并写出)(a f d =的函数表达式。
题型3:解析几何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4.一条直线过点(5,2),且在x轴,y轴上截距相等,求这直线方程。
5.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点Q(2,0)和圆C:x2+y2=1,动点M到圆C的切线长与|MQ|的比等于常数λ(λ>0)。
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6.设,问方程表示什么曲线?
k R k x k y k k
∈-+-=--
()()()()
8484
22
7.已知圆x2+y2=4,求经过点P(2,4),且与圆相切的直线方程。
题型4:不等式中分类讨论问题
8.解不等式()()
x a x a
a
+-
+
46
21
>0 (a为常数,a≠-
1
2
)
9.解关于的不等式:x ax a x 2110-++<()
10.解关于的不等式:x log ()a x
111->
11.解不等式542--≥x x x。
题型5:数列中分类讨论问题
12.设{a n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S n 是前n 项和。
①. 证明: lg lg S S n n ++22
<lgS n +1; ②.是否存在常数c>0,使得lg()lg()S c S c n n -+-+22
=lg (S n +1-c )成立?并证明结论。
13.已知等比数列的前n 项之和为n S ,前n+1项之和为1n S +,公比q>0,令
T S S n T n n n n =→∞+1
,求lim 。
14.在等差数列{}n a 中,11a =,前n 项和n S 满足条件242,1,2,1n n S n n S n +==+,(Ⅰ)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Ⅱ)记(0)n a n n b a p p =>,求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T 。
题型6:三角函数与三角形中分类讨论问题
15.∆ABC A B C 中,已知,,求sin cos cos =
=12513
.
16.若函数f(x)=a+bcosx+csinx 的图象经过点(0,1)和]2
[0,x ),1,2(π∈π且时,|f(x)|≤2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题型7:实际问题中分类讨论问题
17.某城市用水收费方法是:水费=基本费+超额费+排污费,若每月水量不超过最低限量am 3时,只付基本费8元和每户每定额排污费c 元;若用水量超过am 3时,除了付给同上的基本费和排污费外,超过部分每方米付b 元的超额费.已知每户每月的排污费不超过4元,该市一家庭今年第一季度的用水量和支付费用如下表所示:
18. 某车间有10名工人,其中4人仅会车工,3人仅会钳工,另外三人车工钳工都会,现需选出6人完成一件工作,需要车工,钳工各3人,问有多少种选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