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知识交流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教案8-12课
8.测量的技巧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特殊的测量方法”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感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探讨活动,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3.通过探讨与体验活动,初步掌握用特殊方装测量圆形铅笔的周长、直径,测量硬币厚度等有关知识和技巧。
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2.为各小组配齐实验用品。
并清洗一元硬币。
3.课前教师要准备好教师演示用教具,并对几项测量技巧要多次练习,达到能熟练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了相关实验数据,以备教学中查用。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探讨测量方法的思考过程为教学重点内容。
教学的难点是探讨测量铅笔直径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怎样测量物体长度,揭示课题:探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不是算术问题而是物理问题,也是动脑动手问题。
2.探索活动(1)由实验准备与三项实验展开活动。
共进行五个项目的测量技巧研究。
①实验技术准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关于学习看准尺,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
由此及彼,五个项目的测量技巧研究都涉及看准尺的刻度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读准尺的刻度。
②实验一是通过“借用线绳帮忙的测量”的技巧。
共进两个项目测量第一项测量圆杆铅笔的周长,关键在于“绕5圈则除以5”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好。
另一个问题是线绳的始点与终点问题,要让学生认真掌握这个技能。
因此多绕几圈则更精确一些。
第二项是用线绳帮忙测量不规则线段的长度,准确程度在于线绳准确地摆在不规则的线段上。
(海河)实验一是全课的实验技能的基础训练,教学进程不要太快。
③实验二是通过“用两把三角板和直尺帮忙测量圆杆铅笔的直径”的技巧。
是游标卡尺的原理。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两人合作完成。
图3的方法要注意尺的始点即是刻度的始点。
一般学生用尺刻度始点都不是尺的始点,那么可采用图4的方法,那要注意刻度数值取用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角形?它们有什么特点?2. 探究新知- 活动1:学生分组操作,用三根小棒尝试组成三角形,观察并记录成功和失败的情况。
- 活动2:学生交流操作结果,总结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 活动3: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3. 巩固练习- 练习1:判断下列三根小棒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 练习2: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10cm,BC=15cm,AC=20cm,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5. 课后作业(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完成教材P23页的第1-3题。
- 选做题:探究四边形四边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验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中的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关键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活动1:学生分组操作,用三根小棒尝试组成三角形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三角形三边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_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_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和第29页“练一练”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内角和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知识,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丰富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形成解决三角和内角和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该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发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难点:重点: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难点: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教、学具:形状大小不相同的三角形纸片、多媒体课件、量角器教学过程: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回答:发现三角形内角和都接近180°教师:那会不会就是180°呢?教师取出三角形纸片如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教师:现在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学生: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成了一个平角。
教师:平角是几度啊?这能说明什么?学生:平角是180°,这说明三角形内角和刚好是180°。
教师:你们也来试试吧,看看你们手上的三角形是不是这个特点,也能拼出一个平角吗?让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存在这一规律: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师:之前我们通过测量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那是因为测量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使得测量的结果不是那么的精确,所以才说“接近”;接着,我们又通过撕拼的方法,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刚好拼成一个平角,进一步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现在,老师再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证明我们的发现。
教师演示教具教师: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一、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若有同学发现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直接可以用90°-30°,给以表扬。
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下册教案
三、探索发现
1、对建筑艺术对称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是使建筑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3、人们把很多物品制成对称形状,不仅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实用。
②思考:(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
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
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
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
三、探索发现
1、知道了溶解的一些知识,学会了用溶解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没有溶解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
四、探索延伸
1、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食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
2、阅读课本第10页文章。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难点是从微观上解释物质溶解过程。微观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看不到、摸不着,较难理解。而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多媒体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及活动过程,使抽象、深奥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所以我就利用多媒体,通过投影让同学观看了物质溶解、乳化微观过程的动画。
二、探索活动:
1.实验一:听话的塑料条
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塑料条。
二、探索活动
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四年级学期总目标:1.通过以“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为内容的制作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毛细管”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严谨踏实学习和探索态度。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毛细管作用方面的知识4.通过“标准化的研究”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有关“标准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事物的关心及探究的科学态度。
5.通过学习与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学习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6.使学生初步了解标准化方面的有关知识。
体会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掌握标准化的悠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7.通过“一纸托千斤”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形变的思考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8.通过纸的变形与强度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创新精神。
9.通过本课的“空气的压力”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空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以及了解空气压力的应用。
10.使学生知道空气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11.通过“两种不同滑梯哪一个下滑快?”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不同曲线运动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通过科学实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方面的科学体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12.通过学习活动,达到对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提高和训练。
13.通过学习活动,了解曲线运动方面的简单知识。
14.通过“鱼缸里水能自动流出来吗”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科学求证的科学态度。
15.通过“数三角形”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16.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找规律方面的知识。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下册教案笫一课对称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称的特点和作用。
教法:自学研究教具:剪刀等教学过程: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1.在图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一张白纸白纸描绘下来。
2.把白纸上的图按图中蓝色线对折,按透过的图像轮廓描下图像的另一半,涂上相应的颜色。
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1.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性。
2.观察对称线两边图形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实验三:研究在家住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研究问题:北京天坛的祈平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
实验四:进一步研究对称作用探索发现:(1)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使建筑物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达标测评:观察图片,说一说哪个是对称形式的?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对称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教学目标:了解溶解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溶解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教法:自学研究教具:实验杯等教学过程:实验一:水溶解糖的快与慢1.分组装配实验器材。
2.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导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
3.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的水中。
4.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慢?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液体在水中的溶解1.分小组实验,向A,B两个杯的中倒入多半杯相同温度的水。
2.将几滴花生油滴入A杯中。
3.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
达标测评:冬天,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吗?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溶解的作用第三课静电小实验教学目标:静电产生的基本条件。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二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3. 培养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长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提问学生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吗?它们分别是多长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
2. 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会给学生们发放三角板,让他们通过测量和记录三角形的边长,观察和探索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我会引导学生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讲解和练习: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解释它们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计算和绘图,巩固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边的关系:1.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说明原因。
答案:(1) 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3^2 + 4^2 = 5^2(2) 不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6^2 + 8^2 不等于 10^22. 题目: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并记录一个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并判断它是哪种类型的三角形。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2.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并能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三角形特征,如三条边、三个角等。
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并用彩笔标注出三角形的边和角。
2. 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并思考: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思考。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这个规律成立。
四、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如桥梁、自行车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采用三角形结构?2. 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这些物品采用三角形结构的原因。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三角形边的关系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及其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
实验程序:
①按下表在纸上画触觉“观察”表
物体1
物体2
物体3
物体4
物体5
物体6
物体7
物体8
触摸猜想
结果验证
②把手伸进盒子里,感觉里面的东西。拿起其中一样物品,仔细感觉。如:笔帽、海绵块、橡皮、电池、瓶盖……在表中“猜想”一栏中写出猜想的物品名称。
2.制作三个演示用降落伞,熟悉制作过程,并进行投放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做好实验的基本数据记录,以便在教学中使用。
教学过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2008年5月12日午后,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为背景导人新课。教师可以从简要介绍地震情景和空降兵在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讲起,引到降落伞的作用并提出问题,降落伞为什么能飘浮在空中拖拉重物慢慢地降落到地面?进而提出降落伞留空时间的问题。
教学重点
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触觉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触觉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用具
教师课前按教材要求要准确实验器材,为各小组三种砂纸,尤其是为每小组准备4个带有凸起的硬卡纸,并要对每个实验亲自做1~2次,以便指导分组实验的各个步骤。
教学过程
1.“引言”及“课题”部分:老师可以做如下的导言(供参考)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实验的观察与结论的推导。
教学用具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
四年级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三)
四年级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分配律。
2、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
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第一课:对称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收集有关对称的图片、文字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建筑吗?观察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它们都体现了对称性,对称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数学和生物等领域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①出示半个蝴蝶、风筝、举重图形。
叫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形?②学生在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用一张白纸描绘下来。
③、把另外半个图形补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图。
④、观察:仔细观察描好的图形,(对称图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思考:这是不是说明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
①仔细观察课本图形,(飞机、房屋、白菜、蝴蝶、脸谱、铁塔)。
②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线。
③观察对称线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思考:哪几幅图形符合对称的特点?3、实验3: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①观看图画(祈年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
当你欣赏这座建筑时有什么感觉?②思考:(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
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
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
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5、小实验,制作一个四叶风车,运转正常后,剪掉一风叶,形成不对称状,再让它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前后对比,说明什么?(三)、探索发现1、对建筑艺术对称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内角和 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够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推理等途径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通过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够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推理等途径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的定义、分类等。
(2)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引发学生思考。
2. 探索与发现(1)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拼接等方法,观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度。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3)教师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3. 证明与应用(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推理等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2)教师给出相关例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问题。
4. 巩固与拓展(1)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三角形,还有哪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固定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及其应用。
四、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思考:如何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五、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它叫什么名字?2. 探索三角形的特性(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如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等。
(2)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3)探索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的差是否小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的特性,并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三角形特性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探索与发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探索与发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2. 有趣的七巧板3. 简单的推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观察物体a. 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特征。
b.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规律。
(2)有趣的七巧板a. 向学生介绍七巧板,引导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来源和作用。
b. 让学生通过拼图游戏,发现七巧板中的数学规律。
(3)简单的推理a.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推理的方法。
b. 让学生运用推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 课后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
2.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3. 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_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和第29页“练一练”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内角和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知识,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丰富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形成解决三角和内角和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该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发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难点:重点: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难点: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教、学具:形状大小不相同的三角形纸片、多媒体课件、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教师:你们学过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了一点的了解,那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呢?学生会回答一些他们学过的关于三角形知识。
教师:除了这些知识外,三角形还有很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
二、探究新知课件展示教师提问:这两个三角形到底哪个三角形内角和比较大?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你们不用争谁大、谁小,请你们拿出量角器量一量,算一算,从科学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每个人画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一个画大点,一个画小点,分别测量出两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以及内角和,并记录下来(如表格):(呈现表格,帮助学生做好记录)记录表三角形大小每个内角度数三个内角和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回答:发现三角形内角和都接近180°教师:那会不会就是180°呢?教师取出三角形纸片如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教师:现在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学生: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成了一个平角。
教师:平角是几度啊?这能说明什么?学生:平角是180°,这说明三角形内角和刚好是180°。
教师:你们也来试试吧,看看你们手上的三角形是不是这个特点,也能拼出一个平角吗?让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存在这一规律: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探索与发现 北师大版(2014秋)
课题
探索与发现(二)
教学目标目的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材特点
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二种:3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种:3厘米,4厘米,6厘米。
3、白衣白,填一填。
(1)3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他是什么三角形?
(2)4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他是什么三角形?5根,6根呢?
二、全课总建数学模型
1、分小组测量,比较。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填在书上。
2、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组内交流。
3、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
那如果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应该很接近平角了?这是三角形的一个很隐秘的特征,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
三、总结与拓展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第29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第2题。
钝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不可能大于90度;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所以,钝角三角形所错了,直角三角形说对了。
4、实践活动。
二、总结与拓展。
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什么?
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只知道其中一个底角是50°,你能知道其它两个角的大小吗?
检查签字
课题
探索与发现(一)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 教学目标1. 了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特性;2. 掌握三角形中边与边、边与角的关系;3. 发现并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 教学内容1.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3. 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4. 三角形边的关系:相等关系和大小关系等。
三. 教学方法1. 演示法;2. 实验探究法;3. 讨论法。
四. 教学步骤1. 导入(1)通过给学生展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定义;(2)向学生提问:“等边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三边相等”;(3)继续询问:“等腰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两边相等”;(4)最后问:“直角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有一个角是直角”。
2. 引入课题(1)向学生展示一个有关三角形边的图片,让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有直观感受;(2)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并探究其中的关系。
3. 学习与探究(1)让学生就图中三角形,通过测量边长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关系;(2)让学生归纳总结三角形边的关系:如果两条边等长,则对应的相等角度也相等;如果一条边较长,则其对应角度也较大;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是斜边,则另外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这条边的平方。
4. 总结与归纳(1)向学生展示“三角形边的关系图”,让学生认真观察;(2)通过举例,让学生运用归纳总结出三角形中边与边、边与角的关系;(3)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这些关系的应用场景,并反思它们的意义。
5. 练习与巩固(1)向学生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的特性;(2)让学生完成相关的书面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度计算练习,加深对于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
6. 作业与拓展(1)布置作业: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的三角形,观察它的边和角的关系,并且尝试解决有关问题;(2)拓展:通过提供一些有趣的三角形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下册教案笫一课对称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称的特点和作用。
教法:自学研究教具:剪刀等教学过程: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1.在图1.2.3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一张白纸白纸描绘下来。
2.把白纸上的图按图中蓝色线对折,按透过的图像轮廓描下图像的另一半,涂上相应的颜色。
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1.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性。
2.观察对称线两边图形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实验三:研究在家住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研究问题:北京天坛的祈平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
实验四:进一步研究对称作用探索发现:(1)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使建筑物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达标测评:观察图片,说一说哪个是对称形式的?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对称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教学目标:了解溶解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溶解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教法:自学研究教具:实验杯等教学过程:实验一:水溶解糖的快与慢1.分组装配实验器材。
2.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导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
3.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的水中。
4.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慢?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液体在水中的溶解1.分小组实验,向A,B两个杯的中倒入多半杯相同温度的水。
2.将几滴花生油滴入A杯中。
3.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
达标测评:冬天,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吗?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溶解的作用第三课静电小实验教学目标:静电产生的基本条件。
(通过用身边的物品进行静电实验,以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教法:自学研究教具:2个气球、2段线绳、2条塑料条教学过程:实验一:“听话”二塑料条实验二:粘在双肩上的气球。
实验程序:1.吹起两只气球,用线绳把气球口扎紧2.把两只气球用力在自己的毛衣上摩擦。
3.把两只气球放在刚摩擦过期球的毛衣肩上,两只气球可以粘在毛衣上。
实验三:“粘”在墙上的报纸。
试验程序:(1)展开A4纸大小的报纸,八报纸平铺在墙上(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小来。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
质疑: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是什么原因使得气球“粘”在物体上,这种“粘合剂”达标测评: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不同的种类的电荷,而相互排斥的物体所带的是同一种类的电荷。
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静电”小实验相互心音的物体所带的是不同种类的电荷,而相互排斥的物体所带的是同一种类的电荷。
第四课手上的触角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体验手上的触觉,感受手上的触觉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体验触觉,感受手上触觉的重要作用。
教法:探究教具:砂纸,曲别针教学过程:实验一:用手指手掌体验触觉1.拉直曲别针。
2.把曲别针弯成U型。
3.伸手感觉。
4.伸手感觉。
实验二:辨别同类物体之间的差别。
实验三:体验用手阅读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卡,将凸起点向上摆在桌面上。
2.闭上双眼,把4块模板位置放乱。
达标测评:我们手上的触觉是由身体中的“感觉神经”实现的。
感受器能收到的四个主要的感觉分别是“触摸感”“压力感”“疼痛感”“温度感”。
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手上的触觉第5课小降落伞的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小降落伞的制作与对比投放实验,研究小降落伞留空时间长短不一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研究小降落伞留空时间长短不一的原因。
教法:探究教具:伞面,伞绳教学过程:实验一:伞面大小不同,降落伞下降的快与慢。
试验程序:按图提示进行试验,将两个伞面大小不同的降落伞分别拴上曲别针,在曲别针上各挤压一块重量相同的橡皮泥,由两名同学站在相同的高度处,同时投放,观察两个降落伞准先触地。
实验二:重量不同,降落伞下降的快与慢。
程序:将2伞面大小相同的降落伞分别拴上曲别针,在曲别针上各挤压一块重量不同的橡皮泥,由2名同学站在相同高度,同时投放,观察两个降落伞谁先触地。
质疑:这是不是证明了小降落伞面大小相同,在携带不相同重物的情况时,携带重物越轻的降落伞落得越慢。
达标测评:说一说降落伞的用途。
课堂小结:调查降落伞的一些知识。
板书设计:小降落伞的实验影响降落伞降落速度(1)伞面大小不同(2)重量不同第六课坦克的履带教学目标:通过几个小实验,研究坦克车轮外加装履带的原因,用研究所得的道理,解释身边的相关事物。
教学重难点:研究坦克车轮外加装履带的原因。
教法:探究教具:投影教学过程:实验一:纸上扎孔1.在大号橡皮上盖上一张白纸。
2.用削好的铅笔尖和削的铅笔分别在垫有橡皮的白纸上扎孔。
3.感觉一下,哪支铅笔比较容易的在白纸上扎出孔来。
实验二:手按图钉与螺丝钉1.分小组:每组放好一块木板,用同样的力将图钉与螺丝钉向木板按下去。
2.图钉与螺丝钉哪个按到木板里比较深,是不是图钉比螺丝钉容易按入木板中。
实验三:沙盘上直尺的作用。
1.在盘子上放好一层厚而于煤的细黄沙。
2.在黄沙上放上一个砝码,轻微动一下盘子,观察砝码进入沙子中的深度。
3.将直尺放在黄沙上,在直尺上放一个砝码,同样晃动几下盘子,观察尺子进入沙子的深度。
4.小组讨论:现在我们能不能解释坦克为什么能在轻松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
实验发现:一个物体压向另一个物体,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小越容易压进去。
板书设计:坦克的履带笫七课叶子能吸尘增湿吗1. 教学目标:本课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研究叶子能吸尘增湿的情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1)知识内容:认识植物的叶子可以吸尘增湿的现象。
(2)能力培养:实验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3)价值观培养:培养环保意识。
2.关键问题:(1)认识植物的叶子可以增湿是教学重点内容。
(2)注意环保意识的培养3.建议:(1)前期实验如何安排要考虑好。
(2)可以从盛夏在树木多的地方的感觉导入新课。
(3)实验二第4点可以做为课上重点实验。
(4)“探索延伸”栏目可以让学生观察实物进行研究。
笫八课测量的技巧1. 教学目标:本课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测量的实用而巧妙的方法。
同时也体验了创造的意义。
(1)知识内容:测量的实用而巧妙的方法。
(2)能力培养:动手动脑操作能力的培养(3)价值观培养:创造意识的培养。
2.关键问题:(1)测量圆杆铅笔直径为重点项目。
(2)让学生较好的掌握巧妙测量的方法,鼓励他们创造出“新”的方法。
3.建议:(1)实验要让全体学生亲自体验。
(2)各项目教师请先测量一下。
(3)硬币课前要清洗干净。
(4)“探索延伸”项目要安排好可以课上完成笫九课反冲作用1教学目标.:本课是通过学生自己或教师进行实验,研究气体和液体在向某方向喷出时,会产生反冲作用。
并指导学生研究反冲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1)知识内容:认识“反冲作用”。
(2)能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3)价值观培养:培养学生认识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实践的观点。
2.关键问题:(1)“实验一”为重点项目,解决认识气体的反冲作用。
(2)组织好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建议:(1)实验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让全体学生亲自参加,并做好组织工作。
(2)用视频课件演示反冲作用会很有很好的效果。
(3)要用玩具气球打气泵给气球打气。
(4)要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5)想办法做好教具配件。
笫十课“王莲”与“牛蒡子” 的启示1教学目标.:本课是通过学生对“王莲”与“牛蒡子”信息的研究与制作实验,初步认识仿生学,并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1)知识内容:仿生学的认识。
(2)能力培养:信息研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3)价值观培养:培养对仿生科学的兴趣。
2.关键问题:(1)认识仿生学为重点项目。
(2)动手能力的锻炼。
3 .建议:(1)实验要让全体学生亲自参加。
(2)用视频课件演示“王莲”的构造会很有作用,还可介绍一些仿生事例。
(3)在实物的尽量让学生亲自体验。
(4)要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笫十一课缓冲的作用1. 教学目标:本课是通过学生自己或教师进行实验,研究缓冲作用现象。
并指导学生研究缓冲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1)知识内容:认识缓冲作用现象精品资料(2)能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3)价值观培养:培养学生认识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实践的观点。
2.关键问题:(1)“实验一”为重点项目。
(2)认识缓冲作用现象为主要内容。
(3)培养创造性的完成实验的能力是本课突出的地方。
3.建议:(1)实验要让全体学生亲自参加。
(2)用视频课件演示缓冲作用的应用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3)实验二为演示实验。
(4)要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5)“探索延伸”栏目以小组讨论方式完成。
笫十二课死海的秘密1. 教学目标:本课是通过“死海”的特殊现象,引起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影响水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并反向推导制作“小浓度计”进行测试活动。
(1)知识内容:认识液体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2)能力培养:动手制作与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3)价值观培养: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的好习惯。
2.关键问题:(1)“实验一”为重点项目,使学生认识液体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2)制作“小浓度计”有一定困难,教师做好指导工作。
(3)反向思考问题是本课特殊点,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上是很有意义的。
3.建议:(1)实验一有困难,可以改为教师演示实验。
最好是对实验器材进行改造,选用代用品,效果可能更好。
(2)“小浓度计” 的制作是对研究结果的反向应用,很有意义,要重视这点。
(3)关于“探索延伸” 栏目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为好。
(4)要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