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三个不同地区的的区域创新机制的异同共23页
自由贸易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效应——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经验分析
17大众商务案例分析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批复成立;2015年4月,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在广东、天津、福建增设;2017年3月,第三批7个新自贸试验区又相继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设立;2018年4月,海南全岛也被宣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2018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若干举措的通知》发布,提出了53项举措,以支持自贸区深化改革,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促使自贸区能够发挥龙头示范作用。
从最初的试点到逐步推广,自贸区战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如何将成功的经验复制到不同的区域推动地区的发展无疑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自贸区作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利用世界力量有效推动区域乃至本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慎重思考。
本文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当前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的角度出发,基于200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基本的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从而期望得到启发,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研究背景在自贸区建立之后,近年学者专注于研究自贸区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不过大多都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王家庭和孙哲研究表明,自贸区对母城的辐射效应作用机制体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折本资本外溢上,对腹地的辐射效应主要由于示范效应,完善的物流集散体系,信息快速传递,优良的贸易环境。
韦颜秋等从制度、基础和途径入手,对自贸区建设发挥辐射效应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分别研究了自贸区对母城以及腹地发挥辐射效应的机制。
对于自贸区的研究是循序渐进的。
多数研究都集中于较为成熟的上海自贸区,且大多基于“反事实”的视角,缺少自贸区对区域经济辐射效应的定量分析研究。
选择性必修二第1章 第2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举例说明区域的组成要素,理解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综合思维)2.把握区域的环境特征,理解区域的整体性。
(综合思维)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区域的差异性,学会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
(区域认知)4.结合区域要素的流动实例,掌握区域间的关联性及影响。
(人地协调观)1.区域要素有哪些?区域整体性有哪些表现?2.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区域关联是怎样实现的?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一、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1)分类①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②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
(2)表现:可以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2.区域整体性表现(1)区域要素相互影响影响表现举例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捕鱼、采矿、风能发电间接影响区域的文化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教材思考]1.教材图1.8中可以看到哪些区域要素?提示: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文化、建筑、农业等。
2.河回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哪些区域要素有关?提示:河回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关的区域要素有文化、建筑等。
将区域要素影响与典型案例连线。
[特别提醒]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是区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果。
区域环境要素的发展变化也会导致区域环境特征的整体变化。
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3.区域关联的影响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区域整体性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人文要素具有关联性,而自然要素则没有。
《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的比较》笔记
《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的比较》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城市化背景与城市更新的重要性 (3)2. 广州、深圳、上海城市更新的现状与特点 (4)二、广州城市更新制度建设 (5)1. 广州市城市更新政策与规划 (6)a. 《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 (8)b. 城市更新规划与实施策略 (9)2. 广州城市更新实践案例分析 (10)a. 荔湾区恩宁路改造项目 (11)b. 天河区石牌村改造项目 (12)3. 广州城市更新制度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13)三、深圳城市更新制度建设 (14)1. 深圳市城市更新政策与规划 (15)a.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 (16)b. 城市更新规划与实施策略 (17)2. 深圳城市更新实践案例分析 (19)a. 南山区桃源村改造项目 (20)b. 福田区华富村改造项目 (21)3. 深圳城市更新制度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22)四、上海城市更新制度建设 (24)1. 上海市城市更新政策与规划 (25)a. 《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 (26)b. 城市更新规划与实施策略 (28)2. 上海城市更新实践案例分析 (29)a. 青浦区徐泾镇改造项目 (30)b. 杨浦区滨江段改造项目 (31)3. 上海城市更新制度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32)五、广州、深圳、上海城市更新制度比较分析 (34)1. 政策法规的比较 (35)2. 实践案例的比较 (37)3. 挑战与对策的比较 (38)六、结论与展望 (39)1. 城市更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与意义 (40)2. 对未来城市更新制度建设的建议与展望 (42)一、内容概览本阅读记录主要对比分析了《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的比较》这一主题下,广州、深圳、上海三地在城市更新制度建设方面的异同。
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政策文件、实践案例及学术观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一、本文概述《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一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地域多功能性的评价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决策机制。
文章首先对中国地域多功能性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进而分析评价地域多功能性的重要性,包括对于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意义。
在评价方法上,文章将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中国地域的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将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地域性原则,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决策机制方面,文章将围绕评价结果,结合中国地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推动各地区根据自身多功能性特点,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发展策略,以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文章还将探讨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中国地域多功能性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一文将对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二、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的理论框架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旨在全面、系统地评估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为此,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为评价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撑。
地域多功能性是指一个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具备的多种功能。
这些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经济生产、社会服务和生态保护等。
地域多功能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综合性、动态性和空间异质性上。
在进行地域多功能性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综合性原则,即全面考虑地区的各种功能;动态性原则,即关注地区功能的动态变化;空间异质性原则,即充分考虑地区间的空间差异。
为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
中外高校后勤管理机制异同浅析
中外高校后勤管理机制异同浅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学校后勤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而不同国家的后勤管理机制也有其各自特点。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和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机制的异同,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中国高校的后勤管理机制中国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主要由学校后勤处或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
这些部门一般由学校领导任命管理班子,依靠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分别管理多个职能部门,包括餐饮、住宿、清洁等服务。
在中国,大学的后勤服务大多委托给校内的服务提供商,这些服务提供商会经常推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服务,吸引学生和职员使用他们的服务。
例如,一些大学常常会与食品餐饮供应商合作推出丰富多样的餐饮服务,满足学生和员工对饮食品质的不同需求。
此外,为了提高后勤服务品质,中国的高校常常会邀请外部专业机构进入学校进行后勤服务评估。
国外高校的后勤管理机制和中国不同,国外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则比较分散。
美国高校的后勤服务一般由专门的供应商负责,这些供应商主要面向各类服务提供商,如食品餐饮、住宿等。
这些服务提供商通常是有市场竞争力的私营公司,它们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提供的服务,获得顾客的青睐。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高校后勤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如匈牙利和德国等。
此外,一些国外的高校为了减少自身管理上的负担,也会委托第三方公司提供后勤服务,这些公司通常是具备专业特长的企业。
异同产生的原因中国和国外高校的后勤管理机制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国情、文化、市场等因素有关。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强调政府主导,故学校的后勤服务主要由校内部门负责。
与之相反,美国等国家强调市场竞争,服务质量通常由各类供应商通过市场竞争决定。
另外,学校后勤管理机制不同还与文化背景有关。
亚洲文化更强调团队合作,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性。
这种文化差异也影响了学校后勤管理机制的不同。
结论综合对中外高校后勤管理机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中国高校中,后勤服务通常由内部部门负责,而国外高校则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越南、老挝、古巴三国社会主义改革与中国的异同
越南、老挝、古巴三国社会主义改革与中国的异同【摘要】越南、老挝、古巴作为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改革过程中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
本文从经济改革路径、政治体制差异、对外政策异同、社会发展比较以及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融合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越南采取较为开放的市场经济改革路径,老挝保持相对封闭的政治体制,古巴积极推进外部关系多元化。
在社会发展方面,越南和古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显著进展,而老挝面临着经济发展较为困难的局面。
在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融合方面,三国均在保持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
结论部分将探讨三国间的经验交流与借鉴,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启示。
通过对这三国的比较研究,可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越南、老挝、古巴、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经济改革、政治体制、对外政策、社会发展、文化传统、经验交流、借鉴、发展趋势、启示、展望。
1. 引言1.1 介绍三国社会主义改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其中越南、老挝、古巴三国在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上各有不同。
本文旨在对这三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并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挑战,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三国的经济改革路径、政治体制差异、对外政策、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的融合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国家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在全球化和多样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之路值得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1.2 研究背景越南、老挝、古巴三国在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对比研究它们与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
越南作为东南亚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政治上也逐渐向现代化进程转变,对外交政策积极发展。
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国际比较和思考
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国际比较和思考【摘要】本文从不同国家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特点、运作机制、优缺点分析、案例分析以及改进与创新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比较分析不同国家间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异同,为跨国公司的监督模式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思路。
通过对国际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研究,可以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跨国公司未来发展提出改进的建议。
结论部分分析了跨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提升监督模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在国际合作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国际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提升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国际比较,运作机制,优缺点分析,案例分析,改进与创新,未来发展趋势,重要性,国际合作。
1. 引言1.1 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国际比较和思考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在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运作机制。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监督模式,可以发现各国在监督公司内部运作方面的优劣之处,为各国公司提供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国际比较也有助于深入思考如何改进和创新公司内部监督模式,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国家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特点、运作机制、优缺点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来展开对国际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探讨。
在跨国公司日益普及的今天,了解不同国家的监督模式对于促进国际合作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和分析国际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提升其重要性,可以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更好地立足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2. 正文2.1 不同国家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特点不同国家的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国:法国的公司内部监督模式以董事会和监事会为核心。
董事会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组成,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决策;监事会则负责监督董事会的运作,并提供独立监督。
法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强调独立性和公平性,监事会成员必须独立于公司管理层,以确保监督的客观性。
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美英中三国的比较研究
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美英中三国的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特别是在美国、英国和中国这三个全球教育大国中的实践与应用。
学科评估作为教育质量监控和提升的重要手段,对于指导教育资源分配、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术研究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三国在学科评估领域的理论框架、实践方法和政策导向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各国在学科评估体系构建和实施过程中的异同,以期为我国学科评估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方法论上,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全面梳理三国在学科评估方面的相关政策、研究报告和实践案例。
在指标体系方面,本文将重点关注评估标准、评估流程、评估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分析各国如何根据自身国情和教育发展需要,构建既科学又实用的学科评估体系。
在政策影响方面,本文将探讨学科评估如何与国家政策、教育规划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
通过对美、英、中三国在学科评估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各国在学科评估领域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为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在完善学科评估体系、提升学科竞争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通过国际比较的视角,拓宽我国学科评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路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学科评估的基本理论学科评估是对学科发展水平和质量进行的系统性评价,旨在提供对学科建设的指导和改进依据。
其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评估的目的、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等方面。
学科评估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学科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政策制定等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评估,可以促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学科评估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公正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
公正性是评估的灵魂,要求评估过程公开、透明,避免主观偏见和利益冲突。
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模式、学科视野与研究方法
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模式、学科视野与研究方法1. 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模式区域国别研究是一种跨国别的综合性研究领域,旨在深入理解世界各地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进步。
以国家为主体的单一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关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它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研究,注重从宏观角度对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体系、社会文化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
这种模式在早期的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后续的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框架。
以区域为主体的整合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成为重要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以区域为主体的整合模式逐渐兴起。
这种模式强调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关注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探讨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政治合作和文化交流等问题。
这种模式的研究范围更广,涉及到多个国家的互动关系,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以全球视角的多元模式: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如气候变化、经济波动、人口迁移等。
在此背景下,以全球视角的多元模式逐渐成为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方向。
这种模式强调从全球性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世界各地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异同和发展趋势,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间互动和相互影响。
这种模式的研究更具全球性视野和开放性思维,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1.1 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外延发展模式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它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
这一概念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还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包容性。
从内涵上讲,发展模式是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它描述了如何动员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创新,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和制度安排来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
这种模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摘要:创新已经从工程和机械创新系统发展到生态和有机创新系统。
长三角地区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区域内资源更大程度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产业协同创新!新颖互补,激发更多创意。
文章采用理论推演、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厘清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布局。
三角洲地区,包括管理体制的“立体一体化”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五步走”。
本研究将为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促进长三角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长江、三角洲、路径、机制、生态一、简介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生态是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门户。
创新生态圈的建设,可以实现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完备、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充满创新活力的目标,对国家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和社会。
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以集聚国内外高端企业、创新要素、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等资源,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形成优化的发展体系。
创新生态。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长三角区域在政策、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方面良性发展。
为此,本文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以促进长三角地区各类创新主体的耦合与互动、良性合作与发展。
特色产业集群。
该研究也进一步将国内外科技资源向长三角地区拓展。
集聚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为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资源集聚和转化,使长三角地区形成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示范区提供借鉴。
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等,为高层次创新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理论基础1.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创新系统很早就受到关注。
国家创新体系于1987年首次提出,主要由政府部门、高校、中介机构、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试验区”)作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高地与改革开放试验田,承载着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使命。
本文聚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实践及其成效,旨在全面剖析自贸试验区自设立以来,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监管模式、法治环境等诸多领域的改革举措与创新经验。
本文系统梳理了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历程和各地区依据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制度创新的路径,强调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早期自贸试验区及后续增设的湖南、陕西、广西等地自贸试验区在各自功能定位下的制度创新亮点。
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自贸试验区如何通过大胆尝试、先行先试的方式,突破传统制度瓶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并对这些成果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了量化评估与实证研究。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自贸试验区持续深化改革、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与理论支撑。
通过深度挖掘与总结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成功经验和潜在问题,力求为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概况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试验区”或“自贸区”)是国家层面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旨在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
自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以来,至今已逐步扩展至覆盖全国多个省份及重要区域的战略布局。
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包括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海南、山东、江苏、河北、云南、黑龙江以及北京等多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了东西南北中联动、陆海统筹的发展格局。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协同论解释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协同论解释【摘要】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协同论解释在企业创新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从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动力系统构成要素、协同机制作用、实证研究和管理模式探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协同创新能有效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提升创新绩效。
结合未来研究展望,笔者认为企业在创新管理中应更加重视协同机制的运用,不断完善自主创新动力系统,为企业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本文拓展了对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认识,提出了协同创新管理模式,为企业未来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协同机制、协同创新、管理模式、实证研究、未来研究、创新管理、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协同论解释是当前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加速,企业在竞争中越来越需要从创新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而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作为支撑企业创新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企业的创新活动起到关键作用。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多集中在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和内部机制上进行探讨,却很少深入研究协同机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通过对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协同论解释进行实证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企业创新活动中合作与协同的重要性,为企业提供更为科学的创新管理模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协同论解释,分析其内部构成要素及协同机制的重要性,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协同机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探讨协同创新管理模式的实践应用及效果。
通过研究,旨在为企业的创新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持续优势。
通过深入探讨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协同论解释,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有效整合和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实现创新资源的最大化配置与优化组合,促进企业内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推动企业创新链条的建立和优化,增强企业创新实施的可持续性和竞争优势。
比较制度分析制度
比较制度分析制度引言1.1 背景制度是指一套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和制度安排。
不同的制度能够对一个社会或者组织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比较制度分析制度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并探讨这些差异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通过比较制度分析制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其在扩大知识领域、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1.2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比较制度分析制度的概念和基本方法,以及该方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制度差异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和比较制度分析的应用。
2. 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2.1 制度的概念和作用制度是人类社会行为的规则和约束,它包括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制度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信任和稳定性,促进创新和竞争等。
比较制度分析制度就是通过对这些制度的比较,来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2 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制度经济学、制度功能主义和制度演化三个方面。
•制度经济学理论主张,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比较制度可以揭示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度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而存在的,通过比较制度可以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安排如何适应社会需求。
•制度演化理论强调制度的变迁和演化过程,通过比较制度可以了解不同制度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3. 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3.1 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步骤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的确立、数据的收集、信息的整理和对比、分析和结论的提出等。
•问题的确立:明确研究的目的、范围和问题,确定比较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
•数据的收集:收集相关的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数据,包括法律文件、统计数据和相关文献等。
现代地理学理论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戴维斯认为,地貌是构造、作用和时间的函数,地貌描述就是要阐明在一定构造和营力下的演化过程,因此“时间”是地貌解释性描述中最常用、最有实践价值的因素。
根据这一思路,戴维斯具体地提出来陆地和流水侵蚀地区(他称之为“常态侵蚀区”)的地理循环理论。
该理论认为,陆地的抬升导致侵蚀,侵蚀又使陆地变低,因此陆地地形的演化是抬升—侵蚀—夷平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在每一次理想的地理循环中,地貌发育都有三个阶段:地形起伏迅速加大的幼年期,起伏最大、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壮年期。
以及起伏微弱的老年期。
所谓地理梯度,是指在地理空间中(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范畴)引起能量、物质运动或地理过程进行的存在不均一。
重力学梯度,热力学梯度。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碳循环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地圈、水圈及大气中交换。
碳的主要来源有四个,分别是大气、陆上的生物圈(包括淡水系统及无生命的有机化合物)、海洋及沉积物。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如何表述?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型?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表述的?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易是如何实现的?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域贸易利益?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的?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态贸易利益?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条件?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中国的运用。
中国研究型大学研发资源及相关制度问题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
2021年第1期高教探索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中国研究型大学研发资源及相关制度问题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郭涵宇 肖广岭收稿日期:2020-07-17作者简介:郭涵宇,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肖广岭,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084)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技创新的社会条件与中国的相关问题研究”(17BZX005)的成果之一。
摘 要:研发资源及其相关制度是研究型大学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要条件。
同国外一流大学的普遍情况相比较,可以明确国内研究型大学在相关条件上存在的问题与可改善之处。
通过对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国内研究型大学一线科研人员的半结构化访谈,运用编码分析方法提出和阐释了当前中国研究型大学研发资源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研发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研发基础性经费占比较低,科研项目资源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管理体制落后影响对人才的吸引力,科研管理队伍与制度建设存在不足,科研评价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与国外先进研究型大学的比较,提出了解决和改善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研发活动;研发资源条件;研发制度条件;编码分析;清华大学 一、引言研究型大学研发活动一般指大学中拥有知识和技术的科研人员,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开展的一系列具有系统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创新活动的组合。
科研人员在开展这类活动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学内外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与制约。
在各类条件中,涉及科研资金的资源类条件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制度类条件是重要的影响条件,二者既有所不同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并影响着研究型大学的研发活动。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并确定“双一流”建设目标。
关于区域国别研究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特定区域和国家的研究,为 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市场分析和预测 ,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
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早期的区域国别研究主要集中 在西方国家,以欧洲为中心,
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冷战时期
冷战时期,区域国别研究得到 了进一步发展,以美国和苏联 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 竞争推动了区域国别研究的繁
案例二:中东地区冲突的根源与解决途径
中东地区冲突的根源
中东地区冲突的根源主要包括历史遗留问题、宗教差异 、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例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 间的领土争端、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宗教矛盾等。
解决中东地区冲突的途径
解决中东地区冲突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国际社会的 干预、地区国家的合作以及民间组织的参与等。例如, 通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调解中东地区冲突;各方通过对 话和谈判解决分歧,推动和平进程;民间组织也可以发 挥积极作用,为解决冲突提供支持和帮助。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区域国别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 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全 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规律。
04
区域国别研究的挑战与前 景
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转化难点
区域国别研究成果丰富,但转化为实际应 用面临诸多挑战,如政策制定者对研究成 果的重视程度、研究成果与实际需求的匹 配度等问题。
案例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影响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亚洲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印度、东南亚国家等,这些 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凭借其人口优势、资源优 势和市场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 力量。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例 如,改变了全球经济增长格局;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 的发展;同时也给一些国家带来了挑战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