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文化理论
后现代文学理论
后现代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领域中,后现代文学理论是一种引人注目且备受争议的思潮。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文学理论的起源、主要理论观点以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后现代文学理论的起源后现代文学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文学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现象,包括实验性作品、毁灭性的叙事结构以及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提出质疑,进而形成了后现代文学理论。
二、后现代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1. 文化相对论:后现代理论认为文化是相对的,不存在固定的真理和价值标准。
因此,后现代文学强调多元性和相对性,试图解构和拓展传统文学的框架,探索更多样化的文化形式。
2. 解构主义:后现代理论主张通过解构文本中的二元对立,达到揭示隐藏含义的目的。
解构主义强调语言和符号之间的关系,赋予文学作品更多的可能性。
3. 叙事结构的颠覆:后现代文学常常采取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形式,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以探索更富创造性和多元化的叙事方式。
三、后现代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后现代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 反传统:后现代文学挑战传统文学的规范和结构,鼓励作家打破常规,从而创作出更具创新性和多样性的作品。
2. 语言和符号的多样化运用:后现代文学追求通过语言和符号的多样化运用反映复杂的人类经验。
作家们可以通过断裂、重叠和隐喻等手法,创造出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3. 反历史线性观:后现代文学抵制线性的历史叙事,主张以非线性、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历史的片段,呼应个体和团体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
总结:后现代文学理论通过质疑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倡多样化和相对性,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引导作家们更加关注个体的感受和现实的多元性,创造了更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种具有革新性的文学思潮,后现代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领域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最终版本)精要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析———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冯慧玲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合肥230601摘要:杰姆逊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分期的基础上,运用总体性的手法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作为一个时代的智者,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杰姆逊文化分期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研究方法局限性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并以后现代主义理论著称。
其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等。
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用总体性的思路阐释后现代社会尤其是其文化现象,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后现代文化理论。
本文试图以《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为蓝本,对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杰姆逊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分期根据比利时政治经济学家厄内斯特?曼德尔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期的相关论述,杰姆逊创作了自己的“文化分期论”。
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的引言中,他给资本主义国家划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垄断资本帝国主义阶段;第三个阶段可概括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然后,他认为与这三个时期相对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他在文中写到,“第一阶段的艺术准则是现实主义的,……于是第二阶段便出现了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1]在该书的第五章中他对于三阶段的划分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和“后现代主义”而言,我们应该将其视为社会的某个特定阶段的文化风格,而非只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因为它们反应了那个时代背后的文化逻辑; 第二,在三阶段中,由于人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有着各自对应的心理结构,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人的性质和特征也会相应地进行相应的转变;在第三点中,杰姆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实际是一种“断裂”,而非现代主义的继续。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df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df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是当代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将根据以下列表结构阐述这个话题:1.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2.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3.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关系;4. 结论。
1.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哲学和思想潮流,以反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理念为核心。
后现代主义强调主观体验、多元文化、装饰元素等等,其核心理念是反对理性主义、唯物主义和所有普遍性的、总体性的思想。
后现代主义分别反映于诗歌、哲学、文化、政治、建筑等领域中,并逐步发展为一个思想体系。
2.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多样性、分散性、异质性、超越性等方面。
多样性指的是认同不同文化的存在,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
分散性和异质性指的是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多样性和相对性,而不是追求单一的价值和权威,其思想表现为相对性和多元性。
超越性指的是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化和近代化进行质疑和否定,认为现代化的思想可以导致各种问题,需要超越过去的思想传统。
3.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是文化理论中的一种思想,其主要在于反对单一文化的思想,强调包容多元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形态。
文化理论强调的是文化发展和变化,其中后现代主义作为文化变革的一个方向,重新定义和探索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新模式。
文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相辅相成,前者对环境和社会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
4. 结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以来的一种重要哲学和思想潮流,其对文化理论的影响深远,反映在文化认同、社会性别、种族问题等方面。
历史的发展证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出现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
因此,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仍将持续推动人类的文化进步和创新。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与他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著述最丰富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也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最富活力、最雄心勃勃、最多产和系统的实践者。
他对西方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做了深入、精湛的分析,尤其是他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描述已经成为经典。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是人们根据他在北大演讲的讲稿整理而成。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提出与界定在北大的这次演讲中,杰姆逊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和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与这三个阶段对应的分别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并把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主导文化形式来加以阐释。
这部著作跨越了诸多界限,从建筑、美术、音乐、文学、摄影、电影、电视等不同的领域选取了不同的作品加以分析,以感性的方式揭示后现代主义的特性。
有趣的是,杰姆逊并非单刀直入,从理论层面对后现代的概念与特质加以直接限定,而是在与现代主义的联系与比照中,在对不同作品的分析中缓缓行进,娓娓道来,既揭示了后现代与现代的区别,又显现出二者之间的深层联系,在并且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发生的三个转向: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三个转向:1. 文化大众化杰姆逊指出: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开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并通过日常生活本身被消费,从而出现了消费文化。
他指出后现代社会中,出现了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打破了文化与商品的界限。
不仅商品化的形式遍布于文化之中,而且伴随着文化的彻底大众化,艺术作品及美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等也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商品。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它对传统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提出了质疑, 并试图打破现有的观念框架。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下, 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特点和现象。
首先,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对个体和个体体验的重视。
传统上, 社会结构如家庭、政府、宗教等机构被视为决定个体身份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而后现代主义认为个体的经历和感受同样重要。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视角和经验, 没有绝对的真理或权威来规定正确与否。
因此, 后现代主义提倡尊重多元化和包容性, 不再将个体的观点简单地归入某一种固定的范畴。
其次,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线性和统一的思维方式。
传统上, 人们倾向于将事物简化为单一的解释或故事, 忽略了其中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呼吁人们去关注细微的差异, 拒绝将事物划分为对和错、真和假。
相反, 后现代主义认为真实是多元的, 各种观点和解释都应得到认可。
这样一种观点,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第三,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娱乐和消费文化的重要性。
在大众媒体和技术的发展影响下, 后现代社会逐渐变得娱乐至上。
个体通过消费获得满足感和快乐, 而娱乐成为了一种空间, 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的压力和矛盾。
此外, 后现代主义也强调了对流行文化的重视, 将文化的消费作为一种标志和身份的体现。
消费和娱乐成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活动, 为人们提供了社交、释放压力和获取快乐的渠道。
最后, 后现代主义还呼吁人们对权力和控制进行思考。
传统的权力结构常常被看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但后现代主义质疑了这种权力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权力常常被滥用, 导致了不平等和压迫。
因此, 后现代主义提倡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观, 鼓励个体思考和行动, 以实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的来说,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 其影响涉及到了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个领域。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强调了个体体验的重要性, 批判了线性和统一的思维方式, 关注娱乐和消费文化, 以及对权力和控制进行反思。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期发生的一股哲学和文化运动,它反对现代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信仰,强调了既定的传统和价值观的相对性,以及混杂性和多元性的存在。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如下。
1. 时间和空间的变化20世纪末的全球化使世界变得更加连通,时间和空间更加密集和混乱,这导致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结构的解体,这种变化促进了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定义。
2. 反对现代主义范式的挑战20世纪末,现代主义范式的破裂和缺陷变得更加明显,这启发了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运动特别强调了现代主义中的建构和正统性的文化形式,并试图寻找一种更加容纳多样性和零散性的范式。
3. 对知识的怀疑和批判后现代主义运动质疑了知识的统一性与普遍性,主张知识是一种生产,而不是一种象牙塔里纯粹的生成物。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不同文化、性别、阶层背景的人们对知识的不同观念和理解。
4. 语言、符号和象征的反思后现代主义运动主张语言、符号和象征是一种社会产物,符号和意象并不具有单一的和固定的意义,而只是暂时和相对性的。
符号和意象因其在不同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的意义而变化。
5. 消费主义文化的流行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在流行文化、商业和娱乐中占有重要位置。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娱乐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流行文化中的图像和文化符号被广泛地用于创造新的形象、新的潮流和新的市场产品。
总之,后现代主义运动的产生是对现代主义范式的反思和批评的结果。
它认为现代主义的范式导致它的理论和理念变得僵化、机械和固执。
它尝试通过重新定义知识、文化和艺术、娱乐等领域,重新推进文化和人类学科的发展。
浅析后现代文化理论
浅析后现代文化理论【摘要】《文化转向》是詹姆逊分析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代表著作,本文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梳理的同时,发掘詹姆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解读方式。
同时我们更应该从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分析中辩证的看待后现代文化中的全球化浪潮,并加以借鉴,以便更好的思考我们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文化;马克思主义;全球化作为20世纪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分析是透彻和独到的。
《文化转向》这本书中,涵盖了詹姆逊丰富的后现代文化思想,他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谈起,坚持将后现代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更新中加以评价,解读了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视像文化盛行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
同时詹姆逊坚持对后现代持一种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从生产方式的基本概念入题,以历史的辩证的方法看待后现代主义文化,此外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进行了批判。
一、后现代文化关键词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姆逊把后现代主义概念定义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他认为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必须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联系起来,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提到后现代两个特征,一是大部分的后现代主义都是“作为对高级现代主义的既有形式,对占据大学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基金会等这样或那样的主导性的高级现代主义的刻意反动。
这意味着,有多少不同形式的高级现代主义就会有多少相应的后现代主义”。
二是,一些主要边界或分野的消失,“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高雅文化和所谓的大众或通俗文化之间的区别的消弭,高雅艺术和商业形式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难以划清”。
詹姆逊敏锐地觉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行的中,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一方面经济进入到了各种文化形式,使艺术作品成为商品;另一方面文化也逐步变得经济化,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较为狭小的文化圈中扩散出来,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
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
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一种主流文化,对当代中国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后现代,取其利,去其弊,对加强主流舆论,提高文学的正能量,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自文艺复兴始,到20世纪中期,是西方世界走向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从总体和全局上看,以封建宗法制为标志的前现代社会已到终点。
这一历史转型时期的主导的文化精神是充满活力的理性启蒙精神。
此后,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
从社会文化性质而言,前者的关键词是“现代性”,而后者的关键词是“后现代性”。
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上,我倾向于吸纳和借鉴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和合理因素,采纳与启蒙现代性相和谐、相配合的另一种形态的审美现代性,以有利于推动和加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如何评价后现代性?既不能因为现代性具有负面影响,而否定现代性的历史功绩:也不能反过来因现代性的历史功绩,忽视现代性的负面作用。
应当全面地辩证地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做出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
其实,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反传统、非理性和反对现代化给人带来异化等方面也存在着精神意向上的一致性。
我们既要看到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连续性,又要看到在这种高度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质态和新质变。
忽视现代性的负面作用,夸大现代性的历史功绩,否定后现代性;或夸大现代性的负面作用,贬抑现代性的历史功绩,消解和颠覆现代性,甚而主张倒退回前现代,都是不妥当的。
后现代和当代中国国情最为重要的是,应当考虑当代中国如何面对西方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需要探讨西方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对作为发展中的国家的当代中国的适用程度和适用范围问题。
我们的国情定位,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从前现代性向现代性的过渡与生成。
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三种形态多元并存。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虽然启动了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但还存在着浓厚的前现代性。
文学理论中的后现代主义研究
文学理论中的后现代主义研究一、引言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思维方式。
在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文学理论中的后现代主义研究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产生背景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的定义与特点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哲学和艺术的思潮,对于定义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然而,从文学角度出发,后现代主义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回应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关注多元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拒绝统一性和确定性的权威性观念。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碎片化、非线性和混合多种文学风格的形式表达。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还包括追求游戏性、反传统和反理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一种不断流动的、变幻莫测的特质,突显了人类存在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三、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历史背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后现代主义研究的高峰期。
当时,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的颠覆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这些变革使得后现代主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出现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如托马斯·品钦的《受批评谱系》,以及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
四、后现代主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主义拓展了文学的表达方式。
传统的线性叙事被打破,碎片化的结构和多元的叙事方式成为了主流。
其次,后现代主义关注主观性和个体经验的表达,突出个体和现实的碰撞。
再次,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游戏性和阅读的主体性,引导读者参与到文学创作中。
五、后现代主义在文学理论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们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和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罗兰·巴特、吉尔伯特·达林和朱迪斯·巴特勒等人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六、后现代主义研究的争议与批评虽然后现代主义研究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争议。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在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正日益成为文化与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论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它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范式,同时也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多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评估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充满了反传统、反规范、反权威的精神,对传统的权威性知识体系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在当代中国,这种精神焕发出独特的影响力。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解构了传统的观念框架,打破了对知识的单一权威性,提供了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思考方式。
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文化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和反规范性思维,引领了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观念和权威性话语的反思与重新审视。
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和文学风格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体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尤为显著。
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对中国当代小说和诗歌的叙事形式和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家们开始注重叙事的碎片化和多元化,以及对语言的反思和实验。
另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也深刻地激发了中国作家们对文学价值和文学批评的重新思考,推动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多样化和文学价值的多元化。
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哲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影响除了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对中国的哲学与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相对主义和反规范性思维,为中国哲学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激发了中国哲学家对知识体系和道德观念的重新审视。
在社会科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解构与多元文化观念,也促使中国社会科学家们更加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多元解释和多元认知。
总结与回顾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文化框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多元化。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后现代哲学家对现代文化展开批判,并试图给世界一个重新的解释,构建一种新的文化。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能够站在很高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思辨的特色,也有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色彩。
他认为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的晚期,又提出“认知图绘”,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眼光,审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象,认清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从而对这种文化保持清醒的认识。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持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涌入和冲击都提醒着我们应当批判的接受和吸纳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清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背景,有效地帮助我们抵制腐蚀人类思想灵魂的文化对我们的侵略。
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关注的焦点就是现代主义所出现的“问题”,要透过现代主义的表面现象,去寻求真理而并不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理。
现代主义的目的是要改变历史和社会,是资本主义人的异化下的一种乌托邦理想。
而后现代主义文化则具有消费性、大众性、商业性、文化创作的目的是商业利润,文化创作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为动力,市场需要大量的文化消费品,后现代主义文化创作者就把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贴上商品的标签,大批量的复制,比如现在的中国电影产业。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战争不再需要真枪实战,而是转变成文化软实力,它不需要浪费一枪一弹就能入侵一个国家的各个领域。
首先来看电影领域,仅2012上半年中国票房近55个亿,超过去年的48.41亿。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从《上半年国产电影全军覆没表》来看,上半年有155部片上映,过八成是国产片,但国产票房目前却只占总票房38%。
《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等12部好莱坞电影,赢得票房27亿。
而选择与对方同期上映的17部国产片,总票房才4亿,除了《绣花鞋》和《黄金大劫案》基本保本,上半年上映的国产片在进口大片的夹缝下几乎全军覆没。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哲学和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学说,它对传统现代主义的理性、真理和现代性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呼唤了对权威、理性和先验知识的怀疑和反叛。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背景:二战后,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战争和屠杀,使现代性的理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冷战的危机和反对战争的激进运动进一步动摇了对现代理性主义的信仰。
人们开始怀疑现代性的理性、进步和合理性,寻求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应对这种危机。
2.哲学背景:后现代主义源自法国的结构主义和法国哲学家迪德罗的“语言转向”,认为语言是构建现实的载体,主张对语言的批判和解构。
这种哲学思潮激发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怀疑,认为真理是相对的、语境依赖的,无法通过理性和普遍的规则来确定。
这种思潮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3.文化背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变得日益明显。
传统的标准化、普遍化的现代主义观念无法解释和容纳这种多元性和碎片化。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对性,批判中心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合理性。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学强调无意识和潜意识的作用,质疑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和普世性。
后现代主义也承认了无意识和潜意识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主体性和意识具有复杂的多样性。
2.尼采的超验主义:尼采主张超验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对理性和真理的单一解释。
他强调主体的意志和创造力,提出了“上帝已死”的命题,认为现代性已经失去了宗教的指导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在尼采的基础上,进一步质疑和拒绝了任何单一的、普遍的真理和价值。
3.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反思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问题,但也被批评为过于简化和教条化。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篇一: 后现代主义文化弗雷德里克·杰姆逊1.多国化资本主义·无意识和自然·新型文化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和资本主义的前两个阶段分不开的,这两个阶段一个我称为现代主义,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后现代主义,就必然有个现代主义:另外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现实主义。
也就是说,我用的这些名称—般都是用来描写某一美学风格的,我们有现代主义的文学,也有现实主义的文学。
但我认为这些风格不一定只是描写文学作品中的风格,而应该将这些名称看成是其一阶段的文化风格,代表某一阶段的文化逻辑。
这不同的风格与语言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每一阶段都有对语言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使用方法。
我想进一步指出,也许可以认为或假设——你们将发现我这—假设是很有用处的——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对世界的体验和自我的体验。
在西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分别反映了—种新时心理结构,标志着人的性质的一次改变,或者说革命。
当然应该指出,这种变革只是花一相对和局部的意义上是这样的,因为这三个阶段只是资本主义这一社会政治制度中不同的特定阶段,按理来说,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会带来更大的文化领域的革命,比这三种阶段的转变要深刻得多。
我们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的三个不同阶段分别体现在三种不同的文化风格上。
在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中公认的有两个阶段,一是所谓市场资本主义,即国家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也就是—般所谓古典时期,马克思的《资本论》描写的基本上就是这一时期,但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大约20、30年里,列宁指出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虽然他并非首先提出这一论点,但他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却明确地进行了理论阐述,他已经指出资本主义书可能发生辩证的变化。
所谓辩证,就是说这一个制度既可能是同一的,又会有差别。
1885年,西欧国家在柏林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对非洲的分割。
这就是帝国主义出现的象征。
概述弗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逻辑理论
概述弗·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逻辑理论(1)三种文化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①市场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现实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后现代主义。
②三个阶段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作用的,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对世界的体验和自我体验,分别反映了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标志着人的性质的一次次改变。
(2)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三个主要表现:①空前的文化扩张。
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界限基本消失。
②语言和表达的扭曲。
后现代语言已经完全不同于现代主义语言,我们被语言所控制,说话的主体不是“我”而是“他者”。
即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语言体系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是“语言说我”而非“我说语言”。
③后哲学不再宣布发现真理是自己的天职和使命。
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他者引导”的社会,理论不再提供权威和标准,而是以一种怀疑的态度进行不断的否定,对真理和价值等话题的讨论被关于语言的游戏所取代。
(3)后现代主义的表征:①深度模式削平导向平面感。
后现代主义所要打破削平的是四种深度模式:一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分。
二是弗洛伊德的表层与深层心理分析模式。
三是存在主义关于真实性与非真实性、异化性与非异化性的二元对立。
四是索绪尔符号学所区分的能指与所指。
②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
这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所拥有的是一种非连续性的时间观。
③主体性消失意味着“零散化”。
主体在零散化为碎片之后以人为中心的视点被打破,世界变成了物与物的世界,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消失了,只剩下纯客观的表现。
④距离感消失皆肇因于“复制”。
复制的核心在于本源的丧失,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没有了深度和历史,没有主体和真理。
(4)“辩证的批评”理论:①认为任何解释都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解释性的主导符码来进行。
②对艺术文本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释。
③要结合社会背景来解释艺术作品。
④强调整体性或总体性的观念。
他认为,只有从整个文化社会生活中观察文艺作品,才具有分析的准确性。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读书笔记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读书笔记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内容简介1985年来,杰姆逊教授在北大开设了西方文化理论专题课,本书是这次讲课的翻译记录。
杰姆逊教授这次专题课着重讲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
他认为,在继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而后的晚期资本主义,是一个过错全商品化了的、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产生了新的变化,历史的深度消失了。
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等概念是这个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是对这些特征的概括。
本书的“引论”和第一至第四章是作者研究工作的理论框架,他在讨论文化与生产方式、文化与宗教、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与叙事分析等问题时,对当代西方思想界的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做了评述,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运用到新的理论阐述中。
第五章“后现代主义文化”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他结合对建筑、文学、绘画、摄影、广告等文化工业的精彩分析,对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做了理论的总结。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
现代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现代社会成熟的理论成果;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信息社会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运动一词现在被固定作为一种国际倾向的综合名称,这种国际倾向出现于19世纪末期西方的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后来影响到20世纪大多数艺术的特征。
一般认为这种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或战后不久达到了顶峰,至于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经开始了一个随后的风格的时代,则仍不能肯定。
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对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之间有益的粗略区分”,即古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前者是早期的发展,后者则是超现实主义的和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
其他一些人,特别是在美国,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则主张有一种鲜明的区别,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一种合唱式的、综合的乡村艺术,即“后文化”时代的产物,在这里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自我破坏艺术和新小说等方面来论述艺术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中的文化解读研究
后现代主义中的文化解读研究一、引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思想文化的潮流,主张批判和超越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崇拜科学的思想,其创作主张“碎片化、多元化、混沌化和流动性”。
例如,在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手法包括随意剪贴、跳跃式叙述、多线索叙述、连环转折、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无序”等等。
在此背景下,各界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和解读变得愈发迫切起来。
本文将以文化解读为视角,探讨后现代主义在文化方面的表现和解读研究,旨在理解和反思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与实践。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现1.文学: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跳跃式的叙事风格,涉及多种不同的主题和文体,更强调形式的多元性和离散性。
例如《黑暗笑话》是典型的后现代小说,通过多人物叙述、多线路交叉推进,揭示当下人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面对的多样化生存状态。
2.电影:后现代主义的影片探索的是影像作为符号的不确定性和混乱性,在形式上更加关注符号的散漫和多样性。
例如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以及林赛·安德森的《现代启示录》都采用了许多后现代手法,其中包括非线性叙述、随意剪贴和不同音乐元素的融合等等。
3.音乐:后现代主义音乐强调对传统音乐规范的颠覆和挑战,呈现出多元性、碎片化和混沌化的特点。
例如,德国艺术家卡尔海特·施托克豪森的音乐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噪音、电子合成和各种“唱片拾荒”的素材,标志着一种新的音乐审美和实践。
4.视觉艺术:后现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关注的是视觉符号和图像的背后所代表的语言符号和文化象征,强调图像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打破视觉表象之间的联系与缺乏联系的二元对立。
例如,安迪·沃霍尔的《慧眼识妖》透过拼贴、转化和反复表现手法,解构并重组常见的文化符号,反映出社会中富有争议的话题。
三、后现代主义文化解读研究1. 后现代主义的“差异论”,主张否认所有统一的思维和集体的发言权,呈现出文化多元性的状态。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对于这个当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杰姆逊却不急于给出答案。
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恐怕不在于如何定义和描述后现代,而在于如何让中国的听众和读者尽快了解与后现代相关的基本问题,诸如:西方文化是如何分期的?“后现代”之前是什么?“后现代主义”在理论层面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理论又是如何演变的?……等等。
毕竟,当西方文化已经累积、发展至“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时候,身处20世纪80年代的我们对于那些现代的、结构主义的著作与观点却依然陌生。
阿尔图塞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还有曼德尔关于“晚期资本主义”的论述,都是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症候做出的进一步诊断。
故此,在开始讨论后现代主义这一“正题”之前,杰姆逊感到有必要将后现代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他自己的理论资源做一个充分的交待。
他似乎把每一家理论都看成一处风景,一个故事。
而他的任务,就是充作导游,引领听众和读者和他一起,进行一次轻松的旅行。
于是,对于每一种深厚晦涩的思想,杰姆逊都只撷取其中的一二片段,或是某个闪光点,加以糅和、改造,最后缝合进自己的体系之中,再使之趋向于一种与当代西方文化实践更相符合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
无论是马克思、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还是福柯、萨义德,甚至于更接近实践层面的麦克卢汉和大卫·里斯曼……所有这些令我们或者兴奋、或者挠头的名字,无论他们本人的观点有多么艰深晦涩,或者如何标新立异,杰姆逊却能轻轻巧巧地邀请他们,携带着各自思想的某个片段,在自己的精致结构中各就其位。
他用叙述击退了实际的困难与读者的沮丧,使艰难的理论回溯真正变成了一次轻松的旅行。
这种做法虽为杰姆逊招来了缺乏原创性的尖锐批评,却难以掩饰他的聪明和独到眼光,以及他那与生俱来的叙事冲动和高明的叙述技巧在经过一番兜兜转转之后,杰姆逊终于进入全书的主题。
他的表现绝不令人失望。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确是全书之华彩,是最吸引人的章节。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二战之后,世界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局部的战争及分裂很大的影响着你们的生活,人生观世界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范围内都处处洋溢着分裂的气息。
而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本身之上增加了装饰和修饰性效果,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互相依存而又各成整体。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时期,人类靠着科学文化知识不断的扩展着自己的眼界,充斥着未知的知识领域。
二战后不久,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局部战争频繁,西方社会充满了不对称的生活状态,人们在悲观绝望中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对人生失去了目标,对国家失去了信任,面对生活的无奈无从解决,面对战争的威胁毫无办法,一种不负责任疯狂荒诞的价值观开始蔓延,多种价值准则充斥其中,从而形成了多元的价值准则。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言语行为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科技成果的积累慢慢解决解释了以往各种不可以解释的现象及事物让人们开始相信科学的力量。
信息革命时代科学技术完全成为其中的主宰,后现代主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茁壮成长,直接影响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形成它独特的文学特点。
后现代主义是工业浪潮的直接产物,科学成就深刻的规范和影响着当时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里作用。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某个具体的作家或作家群体,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继承和拓展,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依靠迥异的写作方法和离谱的文学指向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后现代的怀疑与反思让一切价值标准都指向荒谬,其实质是各种思想的大融合,人们在当时混乱的环境中对未来充满了怀疑与否定,当时动荡的环境直接影响了当时文学的写作风格,就像当时的环境一样,充满了变数和动荡。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工业社会的后期遇到瓶颈,人们内心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由于世界动荡不安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心得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心得以电影《巴别塔》为XXX摘要:《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在第一章的第三节中比较摩尔根和XXX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时,作者举到了《》中“巴别塔”的故事,突然让我联想到了获得第59届奥斯卡金奖的电影《巴别塔》。
又想到单纯地复述原文,阐发理解不免生涩。
因此,我想以这部电影关于其理论的两方面元素来阐释我对XXX关于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理解。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巴别塔超符码化解符码化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是由XXX先生将XXXXXX教授在XXX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专题课讲稿进行翻译整理拟定的。
XXX教授是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期执教于XXX和XXX。
他这次在XXX着重讲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他认为在继“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而后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化不仅表现于一切物质产品,而且渗透到各个精神领域,甚至“理论”本身也成为—种商品。
人们生活在无边无际的由“商品化”了的广告、电视、录相、电影所构成的形象的汪洋大海中,生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这些形象的模仿和复制。
在这样的社会,上层建筑起看前所未有的、甚至是决定性的重大作用。
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
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正是对于这些特征的概括。
因为是讲稿整理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都是由浅入深,条分缕析,以文化概念为线索贯穿各章节,间以理论阐释和概念引入。
由“文化与生产方式”、“文化与宗教”、“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研究与叙事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化”五章组成,附录“意识形态诸理论”。
下面我以电影《巴别塔》为例,关于其理论的两方面元素来阐释我对XXX关于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理解。
1、“知识即把握别人”——西方殖民主义在《巴别塔》中,我们能够看出美国人眼中的摩洛哥人、非洲人,以至是他们所代表的伊斯兰文化都是落后的、野蛮的,对他们永远怀有无尽的仇恨、嫉妒,和他们的关系只能是对抗关系;但这种文化对美国人来说又是异质的,他们有着强大的好奇和向往,希望有机遇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XXX为挽救婚姻到北非旅游,而他们表现地完全排挤异质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后现代文化理论【摘要】《文化转向》是詹姆逊分析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代表著作,本文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梳理的同时,发掘詹姆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解读方式。
同时我们更应该从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分析中辩证的看待后现代文化中的全球化浪潮,并加以借鉴,以便更好的思考我们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文化;马克思主义;全球化作为20世纪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分析是透彻和独到的。
《文化转向》这本书中,涵盖了詹姆逊丰富的后现代文化思想,他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谈起,坚持将后现代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更新中加以评价,解读了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视像文化盛行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
同时詹姆逊坚持对后现代持一种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从生产方式的基本概念入题,以历史的辩证的方法看待后现代主义文化,此外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进行了批判。
一、后现代文化关键词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姆逊把后现代主义概念定义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他认为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必须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联系起来,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提到后现代两个特征,一是大部分的后现代主义都是“作为对高级现代主义的既有形式,对占据大学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基金会等这样或那样的主导性的高级现代主义的刻意反动。
这意味着,有多少不同形式的高级现代主义就会有多少相应的后现代主义”。
二是,一些主要边界或分野的消失,“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高雅文化和所谓的大众或通俗文化之间的区别的消弭,高雅艺术和商业形式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难以划清”。
詹姆逊敏锐地觉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行的中,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一方面经济进入到了各种文化形式,使艺术作品成为商品;另一方面文化也逐步变得经济化,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较为狭小的文化圈中扩散出来,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
詹姆逊理论的核心论题,即现代主义的过去和作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表现的新形式的后现代的到来。
他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论断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三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即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詹姆逊强调“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将后现代主义置于一个偌大的历史语境之中,既强调了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同时又突出了与以往各种文化形式的相连,不仅仅视其为一次历史的断裂,而且视其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2主体性消解自启蒙运动以来,主体性一直被哲学赋予至了高无上的地位,标志着人的中心地位和为万物立法的特权。
主体性“它如同你的指纹一般不会雷同,或如你的身体一般独一无二。
这意味着现代主义美学以某种方式与独特的自我和私人身份、独特的个人和个性的概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概念被期待产生出它自身对世界的独特的看法,并铸就它自身独特的、毫无雷同之处的风格”。
然而,在后现代文化中,詹姆逊认为主体已被“零散化”,失了昔日的中心地位。
后现代文化里,性和个人身体代表着过去的东西,旧的个体或个人主体已经“死亡”,即一种形成经典现代主义的文体实践的经验和意识形态已经结束,人们不再拥有那种独特的私人世界和风格去表现。
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自我的解构,伴随着主体的消失,从而带来了人的精神的零散化。
后现代社会中,人所体验的到不是完整的世界和自我,相反体验的却是一个变了形的外部世界和以及“非我”的主体。
人没有了自己真实的存在,无法感知到自己与现实的联系,无法将自己和历史乃至未来起来,无法使自己真正统一起来。
在后现代主义者的心目中,过去变成了一个死亡的仓库,过去只是过去的形象,因而可以将后现代社会描述为形象的社会,而形象只是对现实的复制。
正是在这种复制中,形象将现实抽象化,非真实化了。
3空间优位詹姆逊认为空间在后现代社会中具有主宰性的地位。
他指出,“现代主义的叙述性作品提出了一个不同的问题,即一个关于时间的新的历史经验;而后现代主义在一个困境与矛盾都消失的情况下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新的形势、新的美学及其形式上的困境,那就是空间本身的问题。
”不仅时间具有空间性特征,而且一切都空间化了,市场的货币形式和商品逻辑也转换成为空间形式,成为结构性要素。
詹姆逊分析出,由于后现代时间转化成了永恒的现在,那么后现代文化就是一种缺乏深度感的空间性的文化,“后现代主义现象的最终的、最一般的特征,那就是,仿佛把一切都空间化了,把思维、存在的经验和文化的产品都空间化了。
”当下我们正处于资本主义第三个阶段即“跨国或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直接塑造了后现代主义空间内涵。
“资本本身变成了自由浮动的东西,从它产生地的‘具体语境’中分离出来”,场所的中心意义被解构,资本积累呈现“解区域化”的特征。
资本所呈现出的这种无限扩张的全球性空间结构,已经远远超越第二阶段的“世界市场”意义的全球一体化,而是信息化、网络化推动下的全球化、一种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空间。
电子空间的发展“为资本的转移消除了空间和时间的隔阂”,从而提升了资本积累的规模和扩张速度,使金融资本开始超越工业资本在全球资本的权力结构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晚期资本主义也因此呈现一种“金融资本主义”的特征,詹姆逊称之为全球化社会中的金融资本时期。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1生产方式总体化解读詹姆逊曾经说过“我本人要再次说明的是关于‘生产方式’的概念,我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正是对这一理论的又一贡献”,不同于其他的后现代理论家,詹姆逊第一次将后现代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坚持只有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中,后现代理论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论化。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大多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社会主力理论中的同一性和整体性,而詹姆逊则对后现代的研究采用的是总体化方式以“总体性”方法,通过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现象透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
而如何用总体性概念来解释后现代现象,詹姆逊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晚期的系统转换与资本主义自身是一以贯之的,具有同一性的。
詹姆逊认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研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最有生命力的理论模式,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说到底,马克思是正确的,不管人们说什么,没有哪一个人类社会的结构具有像当今社会这样的集体性”。
他反对把后现代主义看成美学风格或文化现象,而是从生产方式变迁的角度,对这一文化现象作出总体的说明。
生产方式自身内含着的这种异质成分,使得其在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詹姆逊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后现代主义,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
若要研究后现代主义,就必须深入到与后现代主义先关联的后现代社会中,联系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才能揭示后现代主义存在的最深层的根源。
2坚持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阶段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是反对语音中心的罗格斯主义的,并对“元叙事”产生怀疑,同时消解掉了统一性和主体性。
作为历史新的发展阶段,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进步性。
但是否新的就是最好的,伴随着资本运行的全球扩张,整个世界已经被串联成了一个信息网,正如书中所说的帝国主义已经过去,替代它的是新殖民主义和全球化。
詹姆逊对后现代文化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批评,“正如在文化领域,抽象的形式在现代时期似乎是一种丑陋的、不和谐的、令人反感的和粗鄙可憎的东西,而现在则成为消费文化(从最大的意义上讲,从广告到商品样式,是视像装饰到艺术产品)的主渠道,并且不再使任何人感到震惊”。
这也就意味着当社会中什么都被视为文化时,其实文化本身的概念被解构和消散了,从而带来了后现代文化在表达形式上的极端和解构化,理解上的晦涩难懂,心理刻画上的肮脏鄙俗,对于后现代社会中的这种金融文化和消费文化,詹姆逊所持的态度是批判和否定的。
能够历史的辩证的看待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利与弊,坚定从事着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对我国的大众文化研究而言,无疑是新的思路和好的方向所在。
三、后现代文化全球化质疑与启示帝国主义已经过去,替代它的是新殖民主义和全球化,这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全球化,更是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对后现代主义全球化概念的否定从某种程度意义上讲是传统的对资本主义概念的否定的重现,因为后现代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晚期的系统转换与资本主义自身以一贯之,具有统一性。
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说到底就是与全球化的资本逻辑作斗争,后现代文化的堕落与资本主义的腐朽具有同样的程度,也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后现代种种文化现象后面所隐含的社会现实才能挖掘其深层意义。
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两种以及多种文化的交融,文化的双方涉及到“观看”与“被看”。
一种文化只有借助于其他文化的参照,才能在互相观照和互相审视中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从而更清楚地把握自己的位置。
詹姆逊他从文化“他者”的视阈出发,把文化的“他者”视阈广泛运用于其后现代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的实践,他一再警醒人们认识美国在全球化文化中的霸权主义。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中有关大众文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分析对于我国建设自己的文化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全球化扩张的阶段,我们如何能够在吸取西方后现代文化的各种利弊同时,不失去自己的传统文化根基,做到真正的兼蓄并收,如何能够抵制西方世界对我国的文化霸权侵略,都可以在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分析理论中得到启示。
此外,随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边界的消去,在消费社会中正确认识大众文化起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在我国,大众文化的流行一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文化形式,活跃了文化氛围,但同时我们应该警觉到的是,有些大众文化种类在表达形式上的极端和低俗,也会导致了国民人文素养的下降和人伦道德的沦丧。
因此我们应采取辩证的态度来看待大众文化,同时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处理好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关系,在广阔的文化范畴中,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1]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胡亚敏译:《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2]詹姆逊著,张旭东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社1997年版。
[3]张志忠、陆世宏:《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2003年第2期。
[4]刘梅:《詹姆逊文化理论关键语总体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5]包立峰:《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6]李春敏:《论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对马克思的继承》,《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2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