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后期诗歌》研究卷.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之“诗歌转向”的溯源

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之“诗歌转向”的溯源

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之“诗歌转向”的溯源姓名:黄俪影学号:10120132202238院系:2013届哲学系内容摘要:海德格尔的哲学结构在后期“转向诗歌”,在诗歌中汲取哲学思考的养料。

而荷尔德林被海德格尔褒称为是“诗人中的诗人”,认为其作品体现了诗歌的普遍本质。

本文将探讨追溯诗歌作为哲学探索载体的可行性、诗歌的哲学倾向、荷尔德林诗歌成为哲学土壤的溯源和可能性以及海德格尔选择荷尔德林诗歌作为研究走向的原因。

关键词:海德格尔后期荷尔德林诗哲学诗歌作为哲学探索载体的可行性首先阐述诗歌本身的性质,诗的性质决定了其作为哲学载体的可行性。

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形式的存在和意义,诗歌不寄托于具象的事物事件中,没有在一定环境中对人物、事件、情节有所设定的人为构造,而更像是一种靠近灵魂的抽象化创作,而创作即是创作人的思考;诗歌,也因此成为人类进行思考的一种以文学为载体的形式。

诗歌的形式与其说靠近于文学,其实是更靠近哲学的。

哲学具有高度抽象化、高度总结、普适性原理的特征,并且询问和探索的是永恒的处于人和世界的话题;诗歌具有相似的特征,倾向于表达一种从一事一物而引发的达到普遍意义和总结性真理的思考,它像是一个隐喻,将哲学思考文学语言化、抒情化,它需要在个体的内部经验中追寻它的意义所在。

因此,以诗歌为载体进行哲学探索是可行的渠道,诗歌的哲学化特征使其具有天生的引发更高价值的优势。

在诗歌中展开哲学思索的学术行为是一种“思”与“诗”的结合,在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诗歌研究中,可见其实践性。

荷尔德林的诗歌与哲学的融合和分割早期荷尔德林荷尔德林的诗歌创作本身与哲学难以分割,因此其诗歌成果毋庸置疑地带有哲学化思维的色彩。

荷尔德林是一个性格敏感,感受丰富细腻的人,其诗歌天赋在幼年时可见一斑。

大学时期是其哲学学习的集中时期,康德哲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也是早期的荷尔德林热烈推崇的哲学思想,自由、平等、自然、爱情等观念也根植于中。

大学毕业后,荷尔德林拒绝了家族的神学职业路线,决心将诗歌作为其职业。

人生荷尔德林的诗歌与哲学思考

人生荷尔德林的诗歌与哲学思考

人生荷尔德林的诗歌与哲学思考人生,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承载着无数的尝试与挑战,也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思考。

而荷尔德林的诗歌作品,则是人生的精神指南,引领着我们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与意义。

他的诗歌与哲学思考交织在一起,唤起我们对存在、自由和真理的思索。

荷尔德林的诗歌如同晶莹剔透的水晶,透过文字,映照出深邃而富有哲理的内涵。

他的作品《欲望的歌》中,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无尽的欲望和追求。

他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词句,传达出人类内心的渴求和无尽的不满。

在这首诗中,他以极富象征性的语言,将人们在现实中的得失和追逐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对话联系在一起,引发人们对欲望本质的深思。

而在诗歌《钟声》中,荷尔德林借钟声的鸣响,突显了时间与人生的联系。

他通过对钟声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迷茫与忧伤。

他指出,人们常常被忙碌所困扰,错过了珍贵的生命瞬间,对于时间流逝中的渐行渐远的钟声,我们应该保持敏感,并从中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荷尔德林的诗歌并不只是描述内心独白,更是对于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深度思考。

他的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常常引发人们对于存在、自由和真理的思索。

在《异化与普遍性》一文中,荷尔德林以深沉的探索精神,对于人类存在的本质进行了思考。

他认为,人类在世界中的存在,是一种与自然不同的存在形态,而这种存在形态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

他强调了人类具有主观性和自由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人类存在的限制与困境。

荷尔德林的哲学思考曾经对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宇宙、历史和神圣的反思,重新塑造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他在《德国怀念述评》中,提出了“荷尔德林晚年诗抒情”的概念,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反乌托邦哲学,能够凸显人类的理智与精神的基本特征。

荷尔德林的诗歌作品与哲学思考相互融合,展现了他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洞察力。

他的作品引发了无数读者对于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潮。

他的诗歌教会了我们如何热爱生活,如何探索内心的自由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诗与思——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诗与思——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真理,作为是其所是地开显和隐藏,发生于存在之 揭露,就像诗人揭露了一首诗,艺术,作为让真理的发 生与临在,其本质为诗。[2]72 真理的本质,作为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之源,就是设置其自 身于作品,并使得诗发生、显现,艺术居住于作品,艺术在此 开放性中敞开,而使得事物显现其非凡的意义,投射(Entwurf、 design) 入 无 隐 蔽 中, 而 成 为 作 品, 这 种 无(unbeings) 给 出(give)、 保 留(preserve) 并 保 护(protect) 着 存 有 (Being)作为发生的尺度,换言之,作品的存有并不包含在 某种效用(effect)中,而毋宁是一种无隐蔽的存有之发生。 诗并非是一种无目的之漫游或随意的奇想,它同时也不是 一种非真实纯粹虚构的幻觉(fancying),诗,是一种明亮和 清澈的投射,即是做为裂缝在开放中的投射,“开放”是一种
本文旨在探讨他晚期对荷尔德林诗作的研究,对荷尔德 林的研究其实是海德格尔存有论走向神秘一途的始源,这始 源是大道源出的开显、真理遮蔽与开显之地、无以名之的浑 沌与光亮,唯有诗人的语言与存有的歌声方能抵达的地方, 如果要勉强描述或指向,也可以说:荷尔德林是德国神秘主 义派的诗人,他的诗作具体地呈现了海德格尔所呈述的主题, 那就是:“语言,道说着沉默;惟有那活着的,才会死啊!”
如果艺术其本质为诗,那么建筑、雕刻、音乐、艺 术等必须回到诗意中来,且意味着各种不同的艺术是语 言的艺术,但诗意仅是一种真理投射的光明样态。[2]73
二、真理与语言
诗关联着海德格尔晚期的语言观点,艺术和语言密切相 关,即是存有之无遮蔽和语言之间的关连,但在讨论之前, 我们必须将语言做为沟通与表达的工具性意义拿走:
22
美学 2019/06
诗与思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探微

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探微

名不 见经传 。之后 由于现代 诸多思 想家 、 论家 如海 德格 尔 、 文 狄尔 泰 等 的推崇 , 尔德 林 才迅 速成 为 “ 荷 广
泛研 究和深 入讨论 的热点 ” 海 德格 尔 ( ri ie g r1 8 ①, Mat Hed g e ,8 9—17 ) 世 时就毫 不 掩饰 自己对荷 尔 n 96 在 德林 及其诗 歌 的喜爱 , 热情地 礼赞荷 尔 德林 为“ 诗人 中 的诗 人 ” 而且 , 一 生 写下 了 大量 的著作 , 系 ②, 他 来 统、 详尽 地 阐述 荷尔德 林诗 的思想 内蕴与精神 旨趣 。这些著 作 , 目前 已经 发表过 的包括 收入 到《 德格 尔 海 全集 》 中的第 4卷 、 3 第 9卷 、 5 第 2卷 、 5 第 3卷 、 7 第 5卷等 以及第 7卷 、 1 第 3卷 中的部分 文章 。 在这些 著 作或 文章 中 , 德 格尔 曾经 这 样 写 道 , 这样 一 个 贫 乏 的 时代 , 一 个 诗 人 意 味 着 : 吟 海 在 做 在
荷 尔德林诗 的精神 旨趣探微
吴 时 红
( 江 大学 人 文 学 院 ,杭 州 3 0 2 ) 浙 1 0 8
摘 要 :想 象 希 腊 与怀 念 故 乡构成 了荷 尔德 林诗 的 两个 基 本 主题 。 沿 着这 样 两 个基 本 主 题 , 们 可 以很 好 我
地去解读、 去接 近 荷 尔德 林诗 的精 神 旨趣 的 三 个基 本 方 面 。 那 就 是 荷 尔德 林 的 诗 , 以 让 我 们 深 切 地 感 受 到 其 可 对 于 自由 、 想与 美的 热 烈 追 求 ; 以让 我 们 深 刻 地 领 悟 到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诗 人 以及 真 正 的 诗 对 于人 类精 神 家 园 理 可

致大自然的礼赞:荷尔德林诗塾课(230)

致大自然的礼赞:荷尔德林诗塾课(230)

“致⼤⾃然(节选)[德国]荷尔德林当我还在你的⾯纱旁游戏,还像花⼉依傍在你⾝旁,还倾听你每⼀声⼼跳,它将我温柔颤抖的⼼环绕,当我还像你⼀样满怀信仰和渴望,站在你的图像前,为我的泪寻找⼀个场所,为我的爱寻找⼀个世界;当我的⼼还向着太阳,以为阳光听得见它的跃动,它把星星称作兄弟,把春天当作神的旋律;当⼩树林⾥⽓息浮动,你的灵魂,你欢乐的灵魂,在寂静的⼼之波⾥摇荡,那时⾦⾊的⽇⼦将我怀抱。

(钱春绮译)”作者简介荷尔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olderlin),1770年3⽉20⽇出⽣于德国内卡河畔的劳芬,德国诗⼈。

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杜宾根⼤学神学院毕业。

他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

⼩说《希波琳》(1797~1799)是以她为模特⼉创作的。

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

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馆馆员。

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活不能⾃理。

1843年6⽉7⽇逝世。

作品有诗歌《⾃由颂歌》、《⼈类颂歌》、《致德国⼈》、《为祖国⽽死》等。

他的作品,在⽣前不很受⼈注意,本世纪以来,他的声誉渐增,被尊为德国最伟⼤的持⼈之⼀。

诗歌全⽂致⼤⾃然[德国]荷尔德林那时候我还围着你的⾯纱嬉戏,我像⼀朵花那样依恋着你,我感觉着你⼼脏的每⼀次跳动,那声⾳围绕着我的⼼轻轻搏动,那时候我还像你⼀样,满怀憧憬和渴望⾯对你的画像,我为我的眼泪找到了⼀个地⽅,也为我的爱找到了⼀个世界,那时候我的⼼向着太阳询问,它能不能听见它跳动的声⾳,我把星⾠称作它的兄弟,把春天当作上帝的旋律,那时候微风轻轻吹过树林,那是你的精灵,快乐的精灵,它在平静的⼼绪中移⾏,那时候我在⾦⾊时光⾥沉浸。

那时候⼭泉清凉我的⾝体,那⾥青春的灌⽊郁郁葱葱,围绕着静谧的悬崖嬉戏,天空从树枝间露出芳容,那时我正沐浴在花海⾥,静静地沉醉于它的芬芳,我被绚丽的光彩笼罩,⾦⾊的云从⾼空向我坠落——那时候我在遥远的荒野游荡,那⾥幽暗的悬崖上萌出嫩芽,激流发出惊⼼动魄的欢唱,浓云把我裹挟进夜的⿊暗,当风暴雷霆万钧席卷⽽来,带着我凌空越过群⼭,天空的⽕焰把我包裹,这时你出现了,⼤⾃然的精灵!我常含着陶醉的眼泪失落了爱,仿佛长久地迷失在风暴的汪洋⼤海,渴望着美丽世界!你的丰富多彩;啊,那时候我⽤⽣命冲破时间的孤独,如同朝觐者在天⽗的⼤厅,我投⼊⽆限的怀抱之中——祝福吧,青春⾦⾊的梦幻你们对我隐瞒了⽣活的贫乏,你们培育了⽣命善良的幼芽,凡是我得不到的,你们都赠予我!哦,⼤⾃然,你光华四射的美丽,尽情地、丰硕地结出爱的尊贵的果实吧,如同在阿卡迪亚的收获。

溯源与转向_荷尔德林悲剧诗学研究

溯源与转向_荷尔德林悲剧诗学研究

溯源与转向_荷尔德林悲剧诗学研究荷尔德林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悲剧诗学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溯源和转向两个方面探讨荷尔德林悲剧诗学的研究。

溯源是研究一门学科或一位作家思想的基本方法之一。

对于荷尔德林的悲剧诗学研究来说,我们需要回溯到古希腊的悲剧文学。

荷尔德林受到古希腊悲剧的深刻影响,他深入研究了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并试图将其中的思想与形式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荷尔德林对于古希腊悲剧的赞美主要体现在对于“命运”和“宿命”这两个概念的关注上。

他认为,悲剧是人与命运的对抗,是人在宿命面前所展现出的英雄气概。

他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研究,将其中的普遍性与人性的冲突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悲剧诗学。

转向是指在学术研究中,从源头出发,转向后世的研究方法。

对于荷尔德林的悲剧诗学研究来说,我们需要关注他对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批判。

荷尔德林生活在拿破仑战争后的动荡时期,他对于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缺陷在于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变得功利化和功利主义。

他通过悲剧诗歌的创作,试图唤醒人们对于自由、人性和存在的思考,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荷尔德林的转向研究,使得他的悲剧诗学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荷尔德林悲剧诗学的研究需要从溯源和转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荷尔德林对于“命运”和“宿命”这两个概念的关注;而通过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转向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荷尔德林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这两个方面相互结合,使得荷尔德林悲剧诗学成为了一门具有深刻思想和人文关怀的学科。

荷尔德林的悲剧诗学研究不仅对于德国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后世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荷尔德林:在诗与哲学之间

荷尔德林:在诗与哲学之间

荷尔德林:在诗与哲学之间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写道:“就现代性话语而言,从18世纪后期开始,现代性就已经成为'哲学’讨论的主题。

”①他认为,黑格尔是第一个清楚阐释现代概念的哲学家,因此,讨论现代性问题的哲学话语必须从黑格尔开始。

黑格尔不仅把“现代”看作一个“人的精神已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的新时代,同时也在现代的优越性中看到一种危机,这就是现代性自身所包含的分裂,即主体与客体的分裂或人与自然的分裂。

黑格尔试图将“理性”作为统一化的力量来克服现代性自身的危机,并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途径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他早年受席勒“审美教育观念”的影响,一度相信审美乌托邦,但很快就产生了怀疑,并在《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中彻底抛弃了审美乌托邦。

黑格尔认为,艺术或诗在克服现代性分裂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必要阶段,并非最高阶段,在根本上低于哲学,因为只有哲学才是理性作为统一化的力量发挥作用的场所,而艺术或诗则最终必然要衰亡。

但在黑格尔现代性哲学话语生成之际,也产生了一种现代性诗学话语,这种话语步席勒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后尘,把诗看作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唯一途径,认为诗不再臣服于哲学,甚至要取而代之,最后只有诗成为“人类的教师”②,超越哲学而永恒留存人间。

如果说黑格尔是第一个从哲学上贯彻现代性批判的哲学家,那么,与其同时代的荷尔德林和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则主要是从诗学话语角度讨论“现代性”这一主题。

正如哈贝马斯称黑格尔是“第一个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Diskurs:57),我们同样也可以将荷尔德林视为第一个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诗人。

荷尔德林虽然早期与黑格尔在观念上有颇多相契之处,但恰恰是在哲学和诗的不同选择上分道扬镳,而荷尔德林也一直试图在与哲学的争执中建立起自己的现代性诗学话语。

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荷尔德林与哲学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也是诗与哲学的关系。

本文探讨荷尔德林如何在他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浸淫于哲学,如何逐渐对哲学产生矛盾的态度,如何最终疏远哲学决心做一个诗人,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与黑格尔哲学话语截然异趣的诗学话语,并以此来批判和超越现代性。

哲学 诗歌 历史

哲学 诗歌 历史

此在 筑造 大地② Nhomakorabea③
绝 无 上 可 有 尺 度 ? 地
大 人 乃 神 性 之
也 难 与 璀 人 的 的 纯 形 象 洁 。 匹 影 。 相 阴 之 夜 璨 光 星
栖 充 居 在 劳 这 片 大 地 人 上 。 我 要 说 , 地 意 诗 但 , 绩 满
神 本 是 人 的 尺 度 者 。 。 后 奉 信 愿 我 宁
海子眼 海子眼中的荷尔德林
真实 自然 安静 神圣 本质
文学史上的荷尔德林 文学史上的荷尔德林
荷尔德林代表了从古典诗到现代诗的转折,是 现代诗的转折,是现代诗的开路先锋。 《德国文学史》
哲学中的荷尔德林 哲学中的荷尔德林 海德格尔眼中的荷尔德林 狄尔泰眼中的荷尔德林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认识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认识 诗意的栖居” 以 “人,诗意的栖居” 为例
狄尔泰对荷尔德林的认识 狄尔泰对荷尔德林的认识
家乡 古希腊 体验
历史中的荷尔德林 历史中的荷尔德林
康德影响下的荷尔德林 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的荷尔德林
康德影响下的荷尔德林 康德影响下的荷尔德林 影响
理性 自由 神圣 美
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的荷尔德林 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的荷尔德林
自由 友谊
想像中的荷尔德林 想像中的荷尔德林
黑尔特林笔下的荷尔德林 精神导师 精神病人 (荷尔德林一直被神话 ,而黑尔特林将他带回 了人间)
荷尔德林诗歌启示录 荷尔德林诗歌启示录
荷尔德林的诗作受诗的天命的召唤而身不由己 地表达出诗的本质。 对我们来说,荷尔德林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之 诗人。
谢 谢!
厦门大学哲学系 李雨 2010.11.24
神 如 苍 测 天 昭 然 显 明 吗 吗 ? ? 可 知 而 不 莫

荷尔德林《追忆》

荷尔德林《追忆》

荷尔德林《追忆》追忆东北风轻轻吹拂,那是我最热爱的风,因为它预兆着船夫们火热的灵魂和吉利的航行。

但是现在只管前行吧,去问候美丽的加龙河,和波尔多的庭院在那里,在陡峭的河岸蜿蜒小径曲折延伸小溪跌入幽深的河流而在小溪之上,有一对名贵的橡树和白杨在张望;这的确令我记忆犹新榆树林宛若宽大的顶峰,掩映着磨坊,但庭院中长着一棵无花果树。

节日里棕色的女人们在那里行走在锦绣的土地上,在三月季节,夜与昼长短相若,在静缓的小桥上,熙风充满金色的梦幻,徐徐地吹拂。

但是,愿有人为我端上芳香郁郁的酒杯一盏,盛满幽幽的光芒,我就能心安;因为在树荫下假寐许是多么甜蜜!为那垂死的思想失魂落魄,是多么不妙。

而那是多么美好进行一种对话,去言说心灵的主意,去倾听许多爱的日子,和发生的行为。

但这些朋友们在何方?本拉明和他的伴侣在何方?有些人心存顾忌,不敢依源而行;因为财宝源自大海。

他们犹如画家,聚集大地的美丽并不鄙弃鼓翼漂流的纷争,经年累月,孤独地居住在叶落殆尽的旗杆下,在那里没有辉煌夜晚照亮城市的节日没有铮铮弦乐和乡土舞蹈。

但现在,男人们已经去了印度,在那多风的极顶,在葡萄山上,多尔多涅河奔流而下,与壮丽的加龙河汇合成汪洋大海。

但大海取得回忆也给予回忆,爱情也把勤勉的眼睛紧紧吸引。

但诗人,创建那持存的东西。

标题《追忆》的意思似乎是清晰的。

但一经倾听这首诗歌,这个词语就失去了我们所猜度的清晰性。

这个标题首先可能意味着:作为这样一个成功的语言作品,这首诗是诗人为了“追忆”过去的“经历”而题献给友人们的。

人们也容易发觉,在这里表达了荷尔德林对他在“法国南方”的一次逗留的纪念。

荷尔德林致友人波林多夫的两封信清楚地报告了这一番经历;这两封信,一封是1801年12月4日诗人启程赴波尔多之前写的(第五卷,第318页以下),另一封是1802年12月2日诗人回到他母亲家里一些时候之后写的(第五卷,第327页以下)。

如果我们以这些“资料”为线索,来寻求这首诗的“内容”,以获得关于荷尔德林在法国逗留的回忆,那么,我们就能发现一些东西。

荷尔德林诗集

荷尔德林诗集

荷尔德林诗集
哈兹·尔·荷尔德林(Haz·h·Had·d·Lin),简称H.H.L,是19世纪伊朗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著名诗集主要有《十月河》两卷、《奥尔登兰》、《普利特》、《神话般的梦想》两卷、《哈托拉尔》、《梦遗物》,以及《圣克罗罗塔》、《邮票收藏家》、《慈爱传说》等10余卷。

其中《普利特》和《神话般的梦想》两卷分别发表于1878年和1881年的印度季度刊物《比古斯报》上。

这些诗作均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宗教色彩,以及深刻的象征主义,描绘了神话般的景象。

与常见的传统诗歌不同,他用现代化的手法写出来的作品,诗歌思想比较深刻,甚至有些超越时代的感觉。

他的诗集不仅在伊朗,而且在全球的伊斯兰教的文化圈里都享有盛誉,并且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为“伊斯兰文学家中的英雄”。

面对自然,诗人们呈现出各具个性的心灵镜像

面对自然,诗人们呈现出各具个性的心灵镜像

面对自然,诗人们呈现出各具个性的心灵镜像野 松自然,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指自然界。

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弥漫诗意的景物世界,而诗人作为自然界最敏感的接纳者总易触景生情,并将所生之情化作诗篇。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一首诗《如当节日的时候……》就对自然如此唱道:“自然的轻柔怀抱培育着诗人们,/强大圣美的自然,它无所不在,令人惊叹,/但决非任何主宰。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过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来论述自然与诗歌的重要关系:自然培育了诗歌,培育了诗人。

他如此阐释道:“这三句诗的内在运动朝向‘自然’一词,并于其中展开。

荷尔德林在此仍用‘自然’一词所命名的东西,贯穿了全诗的基调直至结束。

自然‘培育’诗人。

”“自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是圣美的,是令人惊叹而无所不在的。

这个自然拥抱着诗人们。

诗人们被吸摄入自然之拥抱中了。

”①面对自然或在自然的怀抱中,不同的诗人会摄取各自所感兴趣的事物或景物,通过审美内化,便会呈现出各具个性的心灵镜像。

纵观“自然篇”中15位诗人的诗作,莫不如是。

古人作诗讲究“情与景会,景与情合”“须写景时景自在,写景时情并列”,使一切景语成情语,一切情语成景语,景情相融相洽。

中国当代诗人,也传承了这一诗学理念,在创作时注重化物象为意象,注重及物与及人相结合,通过意象的营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情怀。

如《青杠林》一诗,就借对景物的描写做情感抒发的支撑,又将情感的抒发与景象的描绘相融合,将境界有效抬升:“经历烟熏火燎之后/重新把血液输回身体,从晨曦中/诞生出一轮旭日。

”诗从自然中来,诗情中有画意,这是诗人用诗歌原创心灵重新构图大自然而呈现出的诗性气象,如《千鸟湖畔》《一只鹰》《白鹤》《又见鸟鸣》诸诗,便有这种艺术效果。

大自然是十分迷人且富有诗意的,因此容易让诗人沉睡的心灵在自然中醒来,然后又沉醉于自然,在沉醉中感悟与生发诗意。

如丹飞的《有时白天也能看见月亮》,诗人就将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以一种理性与感性相融的审美情感表现出来,显得十分温情:“有时白天也能看见月亮/就像有时我观世间所有的实相就能看见虚无/关心就能看见你的呼喊/有名字亮了一下”。

新教材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专题突破练练习17现代文阅读Ⅱ__哲理性散文

新教材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专题突破练练习17现代文阅读Ⅱ__哲理性散文

练习17 现代文阅读Ⅱ——哲理性散文[2024·江苏无锡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酷爱的诗人——荷尔德林海子荷尔德林一生不幸,死后仍静默无闻,直到20世纪人们才发觉他诗歌中的绚丽和光辉。

荷尔德林的诗,歌颂生命的苦痛,令人灵魂颤抖。

他写道: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正是这种走遍大地的孤独,使他自觉为神的儿子。

他写莱茵河,从源头,从阿尔卑斯冰雪山巅,众神宫殿,如一架沉重的大弓,歌声和河流,这长长的箭,一去不回头。

一支长长的歌,河水中半神,撕开了两岸。

看着荷尔德林的诗,我内心的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沙漠,起先有清泉涌出,在神圣的黑夜里涌出了一条哺育万物的大河,一个半神在河上漫游,唱歌,漂泊,一个神子在唱歌,像人间的儿童,赤子,唱歌,这个活着的,抖动的,心脏的,人形的,流血的,琴。

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酷爱生命,但他酷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

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酷爱风景,酷爱景色,酷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酷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

凡·高和荷尔德林就是后一类诗人。

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

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

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

从“酷爱自我”进入“酷爱景色”,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奇”的一部分来酷爱,就超出了第一类狭窄的抒情诗人的队伍。

然而,景色也是不够的。

似乎一条河,你酷爱河流两岸的丰收或荒芜,酷爱河流两岸的居民,也可能喜爱像半神一样在河流上漂泊、流浪航行,做一个大自然的儿子,甚至你或者是一个喜爱渡河的人,你酷爱两岸的酒楼、马车店、河流上空的飞鸟、渡口、麦地、乡村等等。

但这些都是景色。

这些都不够。

你应体会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样。

他在消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诞生和死亡。

必需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酷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要敬重元素和他的隐私。

“诗”与“思”——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的开题报告

“诗”与“思”——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的开题报告

“诗”与“思”——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的开题报告引言:荷尔德林是一位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

他的诗歌以哲学蕴含、古典题材和音乐性融合为特点,影响了海德格尔等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海德格尔以独特的哲学视角,对荷尔德林的诗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阐释,称荷尔德林的诗是“思”的表达,而非“诗”的表达。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荷尔德林诗的特点荷尔德林的诗以哲学蕴含、古典题材和音乐性融合为特点。

1.哲学蕴含荷尔德林的诗歌中蕴含着严谨的哲学思想。

如《汝拉山区颂》中,描写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诗意关系,同时也是人在尘世中寻找自我、回归内心的哲学思考。

2.古典题材荷尔德林的诗大多皆取材于希腊神话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如《于阗颂》中,荷尔德林借鉴了希腊神话中的爱丽丝多拉神话,以此来表达对于人们内心丰富多彩的生命经验的赞美。

3.音乐性融合荷尔德林诗歌节奏感强,行文节律感极强,具有音乐性的魅力。

如《弗兰肯斯坦颂》中,荷尔德林运用了短而抒情的四句句式及缓慢的行进感,将情感及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海德格尔的观点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诗的阐释需要从“思”的角度入手,而非传统意义上诗的层面来理解。

他认为,荷尔德林的诗超越了常规的语言和意义,揭示了人类内在的本质和真理。

荷尔德林诗的思想不仅是垂直于时间的思想,也是横跨历史和文化边界的思想,符号普遍性使每个人都能理解。

同时,海德格尔,进一步认为荷尔德林的诗集合了作为原初哲学概念的存在论优美语言、美学经验以及当代巨大压力的语言著作的特点。

诗歌作为“字与声”的融合,克服了语言本身的限制性。

因此,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的诗是人类存在与世界的联系的方式之一。

三、结论综上所述,海德格尔对于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非常深刻和独特的。

他认为荷尔德林的诗集合了哲学、美学、诗学、音乐等多方面的特点,而其思想更是超越了时间的局限性。

荷尔德林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语言的美丽和音乐的优美,更在于其蕴含的哲学思考和对于人类内在的本质和真理的揭示。

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探微

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探微

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探微
吴时红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1)004
【摘要】想象希腊与怀念故乡构成了荷尔德林诗的两个基本主题.沿着这样两个基本主题,我们可以很好地去解读、去接近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的三个基本方面.那就是荷尔德林的诗,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其对于自由、理想与美的热烈追求;可以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以及真正的诗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执着守护与热情拥抱;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体会到其诗思舍一或"诗"与"思""相遇而同一"的审美特性.也正是在最后的这个"精神旨趣"上,荷尔德林的诗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才真正地实现了心有灵犀与"精神的相逢".
【总页数】7页(P15-21)
【作者】吴时红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16.4072
【相关文献】
1."运思":通往荷尔德林的"诗思"之路——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之诗的"阐释" [J], 温朝霞
2.德国文学浪漫派的哲学旨趣--以诺瓦利斯、荷尔德林的作品为例 [J], 季雨
3.诗与思:存在的道说和倾听——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J], 罗显克
4.感受哲理之美实现精神净化——唐诗宋词中的哲理诗教学旨趣探析 [J], 汪朝霞;
5.诗与思——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J], 宋定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荷尔德林诗选

荷尔德林诗选

荷尔德林诗选《人,诗意的栖居》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

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相信后者。

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

——————————————————————————————————————————————《故乡》[德] 荷尔德林译石厉正如船夫带着他的收获,从遥远的岛屿快乐地返回恬静的河边;我会回到故乡的,假如我所收获的多如我所失落的。

从前哺育我成长的可亲河岸,你难道能医好爱情带给我的烦恼?曾经在其中玩耍过的树林,如果我回来,还能再一次让我平静?在那清凉的小溪边,我曾注视着泛起的水波,河岸旁,我曾望着漂向远方的小船......不久我又要回来了,又要见到那些曾经与我相守的山峰,还有故乡让人安全的、也是让人崇敬的轮廓,就在母亲的屋子里,我和兄弟姐妹亲热地拥抱,我将和你们交谈,你们缠紧我吧,像绳索一样缠紧我,治好我的心病。

亲情如故!可是我知道,爱情带来的创伤不会很快痊愈,就是妈妈唱给我的摇篮曲,虽然一直安慰着我,却也不能将烦恼从我的胸中驱走。

因为诸神从上天赐给我们火种的时候,同时也赐给我们痛苦,因此痛苦永存。

我是大地的儿子,我拥有爱,同时我也拥有痛苦。

————————————————————————————————————————————《归乡》——致亲人荷尔德林阿尔卑斯的夜依然晴澈,浮云,凝聚着喜悦,将空谷深锁。

轻嬉的山风,飘忽无定,啸傲着,一缕幽光,从冷杉垂落,倏然隐没。

喜极而颤的混沌,渐急渐骤,稚幼却强壮,为云崖间情人的争斗欢呼着,在永世的隔阂中酝酿、翻涌,只因为晨光于其中不羁地绽露熹微。

只因为年华无边踵增,那神圣的光阴,那岁月,被恣肆地重排、组合。

惟有雷鸟省察着时序,在山间、在风里,翱翔着,呼唤着白昼。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1).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1).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1)“没有海德格尔,荷尔德林永远进入不了哲学”吗?实际上,早在海德格尔出生近一个世纪前,荷尔德林就已进入了当时哲学的中心。

而海德格尔在解读荷尔德林时,常常自作主张。

在德国以外的地方,荷尔德林的名字几乎总是跟海德格尔连在一起。

在纪录片《伊斯特河》中,一个名叫B.Stiegler的当代法国哲学家说了这么一句话:“没有海德格尔,荷尔德林永远进入不了哲学。

”这句话代表了法国乃至其他地方很多人对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的权威性的肯定。

但是历史研究告诉我们,早在海德格尔出生近一个世纪前,荷尔德林就已进入哲学,而且是进入了当时哲学的中心。

这不仅是因为在图宾根神学院上学时,荷尔德林同黑格尔和谢林是同学和好友,一起研读康德;更由于后来他首先来到当时思想最活跃的耶拿大学,聆听和研读费希特的知识学,使得他在18世纪90年代后期,能够引导谢林和黑格尔,成为德国经典哲学从康德经费希特向黑格尔转变的关键环节。

他的后期诗歌(指1806年精神失常前的最后几年)尤其是与当代哲学家们的对话,大约是但丁以后最哲学化的。

诗歌以外,他还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哲学论文手稿。

因此,说海德格尔的阐释才令荷尔德林进入哲学,纯属妄言。

事实上,海德格尔在解读荷尔德林时,常常自作主张,违背编辑校勘学的基本原则。

其中最大的“丑闻”,发生在其《荷尔德林诗诠释》(Erluterungenzu Hlderlins Dichtung, Frankfurta. M. 1981,以下简称《诠释》;有孙周兴中译本,但是除非特别说明,本文中荷尔德林诗文和作品标题乃至海德格尔的引文均为我自己的翻译)中的第二篇《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

在这篇论文的开头,他从荷尔德林诗里选摘了五个句子,作为该文的“主导词句”。

其中最后一个,可以译为“充满功德,然而人诗人般住在这地上”。

海德格尔十分钟爱这句“诗”,所以在书中别的文章里也反复引用。

然而他从不提醒读者,这句话出处的真相:被他称作“那首伟大同时又宏大的诗”,这“ 首”他叫作“晚期诗作”的标题为《在可爱的蓝色中……》的“诗”,其实是一篇疑文。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译后记</strong></font>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98—1976)对诗人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二十世纪的“荷尔德林热”,也使得“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成为当代哲学和诗学的一个重要论题。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h&ouml;lderlin,1770—1843)是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诗人,一生悒郁而孤独,1802年始犯癫疾,之后约四十年间在精神分裂中苟延生命。

这位诗人生前和死后长期未受世人关注,直到二十世纪初才重放光彩。

诗人的遗稿也由诺伯特•封•海林格拉特于本世纪初整理出版。

海德格尔自称从大学时代起就倾心于荷尔德林,但把荷氏诗歌立为思想课题予以重点研讨,还是三十年代以后的事情。

仅在1934年至1944年十年间,除了撰写若干有关荷尔德林诗歌的论文外,海德格尔还开设了多个学期的讲座,专题讲授荷氏以下诗作:《日耳曼尼亚》、《莱茵河》、《追忆》、《伊斯特河》等(这些讲课稿均已收入海氏《全集》出版)。

在同期以及此后的著作中,海氏对荷氏之诗亦多有标举。

海德格尔认为自已的思想与荷尔德林的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的关系”中,并且说荷尔德林是一位“指向未来、期待上帝”的诗人,因而不能仅仅被处理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对象。

海德格尔明言,他对荷尔德林诗的探讨,并不是做文学史的考证工作,也不是做荷氏诗歌的“入门”或“导读”之类,而是出于“思想的必然性”。

但我们仍有一问:为什么海德格尔之“思”特别要与荷尔德林之“诗”作一番“对话”,而不是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大诗人“对话”呢?对此,海德格尔也自有说法:诗人须思入由“存在之澄明”规定的处所,而荷尔德林的“诗”就亲密地居于这一处所中;这就是说,荷尔德林的诗歌诗意地思了存在之真理(澄明),这是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都无法与之比肩的。

进一步,海氏还认为,荷尔德林的诗蕴含着诗的规定性而特别地诗化了诗的本质,诗意地道出了诗人的使命,在这个意义上,荷尔德林就是别具一格的“诗人之诗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研究卷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文本的翻译以及与之相伴的研究卷的写作,始于2005年秋。

这个研究项目是我长期以来对德意志观念论、德英浪漫派诗歌、乃至西洋古典诗歌和哲学研究的小结。

关于文本部分的选录标准和体例安排,我已在文本卷的巩例”和渝言”里作了交代,这里仅就研究卷作些解释。

作为同文本卷相辅相成的研究著作,《荷尔德林后期诗歌》研究卷采用了对文本卷所包括的诗歌章句的注疏与通解相结合的方法,并用若干更全面的长篇论文,把对诗歌章句的解读贯穿起来,并把它们放置于更大的思想史背景中,以期形成一种从语文学到诗学、再到哲学和神学的过渡.研究卷中对章句的注疏和通解,是建立在我所能看到的迄今为止出版的几乎所有荷尔德林批评成就之上的。

故这一部分有懊解”的意味,只是在体例上,为了限制已经很大的篇幅,不严格采纳我国古典文学注疏中懊解”的体例,而是在各篇后的“文献”部分指出和承认前人的研究成果。

概括地说,前人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凡涉及基本事实的,例如指出没有争议的典故或指涉来源,历史背景,生平资料等,本书一般不会指名道姓地提到首先指出这些事实的学者;对于已为学界普遍接受的对诗人作品的基本解释,也不提最初发表这种解释的学者。

只有在解释有争议或者我认为观点有特殊的见地或者观点可备一说,但不完全无疑的时候,才会提到途释或观点的作者。

我自己的见解,无论是辨认具体的典故出处,还是更一般的解读,一般均融入全书各部分中,并不一一标明。

概括说来,除了在文本勘读方面有所发明外,在纯粹的历史语文学研究方面,我个人的贡献较多较集中的地方,除了所有涉及汉语语境与资源的那些方面之外,主要在于对诗人作品与莱辛、厄廷格尔、雅各比、赫尔德、克洛普施托克、席勒、黑格尔、谢林、施莱耶尔马赫和弗·施莱格尔等当代作家作品之间呼应的识别和阐发,其次也在于彰显、发明和途释那些为批评家们忽略的圣经和希腊古典指涉。

但是作为自成一体的著作,全书的论释角度、理论构架和对材料的择汰取舍,当然完全是我个人的。

此外,为了创造一个多维的展示空间,我还特地在本书中加入了音乐成分。

用有关的德国古典音乐来辅助阐释本书的内容,完全是我个人的尝试,是我长期涉猎德国古典音乐的一个结果。

’在注疏部分里,特别应该说明的是,书中个别地方援引了中国古典著作,这样做有些时候是为了标明幻舀期诗歌》翻译所利用的汉语语言资源,有些时候是因为涉及地理、历史或名物的考证,另一些时候是为了对某些同中国自己传统中某些概念似乎相近的西方概念进行辨证,然而,没有任何时候是为了要证明中西传统之间的所谓“契合”,或是为了要馈通”中西。

此外,书中对西方经典的引用,除圣经外,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利用现存中译本。

这是因为许多引文有特定的语义与其他侧重点,不一定总能在现存的译文中得到充分反映。

而要将现存译本拿来一一比较评论,则难免会令全书显得芜杂,也会偏离本书的主题。

对于有志于钻研荷尔德林诗歌的读者,希望本书能成为他们从事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对于对本书的题材有一般兴趣的读者,希望本书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较详尽、较全面的视域,律使他们对德意志乃至西方诗歌、神学、哲学等思想史和
意识形态上这一关键的转折期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广泛的意义上说,希望本书能对在汉语语境中建立系统的、成熟的西方研究有所促进。

作为一部持论独立、观点连贯的著作,本书全面反映了我这些年来对诗学、哲学、神学、历史、民族、国家和政治等问题的思考。

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