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作业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精选全文
2.1 中国LUCC概况
中国土地利用分布不均,东西部各类土地利用比例差 距很大。东部地区耕地、园地、林地、工矿、居住地 及交通用地比例大,而西部地区多草场、荒漠、戈壁、 冰川等难利用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决定了东、西 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目录
第二节
2.1 中国LUCC概况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 2、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 面的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可以说是 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在这方面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的综合研究,已成为两大学科领域众多学者的共识。
1.1 背景及意义
• 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的IGBP和隶属于“国际社 会科学联合会”的IHDP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 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4)日本 • 日本国立科学院全球环境研究中心提出了“为全球环境保护的土
地利用研究”,该项目着眼于亚太地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第一 阶段主要目标 是预测2025年和2050年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状况(包括耕地、林地、城市用地及荒漠化土地)及土地第一性生产 力的时空变化。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自1993年国际科学联合会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成立了土 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核心项目计划委员会以后,一些积极参与全 球环境变化的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跟进,启动了各自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项目: (1)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
IIASA于1995年启动了“欧洲和北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 的3年期项目。旨在分析1900年到1990年欧洲和北亚地区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的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环境效应,并预测在全球环 境、人口、经济、技术、社会及政治等因素变化的背景下,该区域 未来5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
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要表现形式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主要表现为土地用途转移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侧重于土地的经济属性。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方式的耕作、放牧、伐木、聚落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保护、旅游休闲、军事等。
土地覆被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
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与类型的变化和土地属性的转变,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
土地覆被变化现象也是形形色色的,可归纳为三种:(1)是土地覆被的退化,即某种覆被类型虽未改变,但其质量已经降低,例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伐木引起森林覆被密度降低;(2)是土地覆被的转换,即某种覆被类型完全改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耕地被城市或工业建设占用,林地被全部砍伐并开垦为牧草地或耕地;(3)是土地覆被的改良,指某种覆被得到维护、修复、更新,例如土壤改良、耕地梯化、草地改良、森林抚育、灌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三种土地覆被变化中,转换和改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比较容易监测;而退化却较难观测,因而其记录最不完备。
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各种活动如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等有意无意地导致土地覆被的变化,但土地覆被状况及变化不完全受控于人类,人类活动只是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许多因素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极为复杂,其动因与广泛的人类活动及自然变化相关,其结果将影响全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研究涉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
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驱动力以往的驱动力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前者是对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政策等难以量化的因素进行了定性描述,它是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的基础;后者主要是基于统计学理论,通过建立社会经济因素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的方法。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1)
3)成功的开展了一些具体工作
应用卫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覆盖 动态检测目前在两种区域尺度的范 围展开。一是全球和洲际尺度,二 是区域尺度。
2.LUCC信息的处理——土地利用/覆盖变 化制图与土地覆盖空间数据库的建设
1)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制图
2)全球和区域尺度土地覆盖数据库的建设 与应用
由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机制对解释土地覆盖的 空间变化和建立土地覆盖变化的预测模型起关键 作用,是整个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对土地利用/覆盖 变化项目要求,因而是LUCC研究的焦点。但在 进行区域性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时,由于驱 动力因子——土地利用覆盖系统变化机制是极为 复杂的,因而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难以把握, 是研究遇到困难,因而结合土地利用的地面调查, 建立区域性的驱动因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诊 断模型。
5.结论与讨论
1)LUCC计划提出后,得到许多国家和科研组织的积极响应,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LUCC信息的获取、处理等方面取得 了进展,但由于LUCC本身的复杂性,对于全球与区域综 合模型的建立等方面仍需巨大的努力。 2)要解决LUCC研究中的尺度和数据问题,应该结合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遥感和GIS技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3)LUCC计划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人地相互作用机 制的认识,对地理学以及资源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体系的 建立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4)LUCC计划的进行,使得地理学的“二元论”受到冲击。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整合,已成为当前地理学理论发展 中的一大挑战,对当前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问题开 展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全力推进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化进程。
土地利用/覆盖变 化
主讲人:斯琴朝克图
第一章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研究进展
南开20秋学期《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在线作业答案03
南开20秋学期《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在线作业答案03单选题)1:近年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土著物种的减少B:外来种的减少C:土壤碳和养分的丧失D: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正确答案: B单选题)2:在植物群落下层的植物,相较于生长在植物群落上层的植物来说,一般不具有()的特点。
A:叶片向水平方向生长B:更大C:更绿D:更薄正确答案: C单选题)3:人们关注一氧化碳浓度,主要是由于它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缘故。
A:二氧化碳B:氧气C:甲烷D:臭氧正确答案: D单选题)4:人们常用二氧化碳测定法测定两个尺度的光合作用过程,即()。
A:叶面光合作用和群落二氧化碳量的测定B:叶面光合作用和个体二氧化碳量的测定C:叶面呼吸作用和群落二氧化碳量的测定D:叶面呼吸作用和个体二氧化碳量的测定正确答案: A单项选择题)5:磷在大多数有机体中的重量比为()左右。
A: 10%B: 6%C: 3%D: 1%正确谜底: D单选题)6:全球变化研究最大的困难在于研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A:短期的生态变化B:长期的全球变化C:特定类型的全球变化D:不同类型的全球变化正确谜底: D单项选择题)7: ()依靠于人类的运输,生物体至少对新环境有中等程度的适应本领。
A: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B:有意引入C: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D:人类辅助的入侵正确谜底: C单选题)8: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当今的方法和手段不包括()。
A:主如果在较大时空尺度上研究全球变化和动物生理生态回响反映B: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本领C: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植物错综复杂的生理生态反应进行模拟或各种理论分析D:着力解决特定区域内特定物种的未来生存趋势正确谜底: D单项选择题)9:甲烷分子对全球变暖的进献是二氧化碳分子的()。
A:二十分之一B:二十倍C:十分之一D:十倍正确答案: B单选题)10:关于定位观测和台站网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新疆近1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新疆近1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新疆近1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是对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全球变化因素之一,是全球变化重要组成部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体现。
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成为生态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通过长期监测和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对新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各类土地的时空变化取得新的认识。
现对其中的草地、沙地和盐碱地的变化分析如下。
(1) 草地10年间,新疆草地面积减少67.29万公顷,年均减少6.73万公顷,各类草地减少情况:高覆盖度草地 2.64万公顷中覆盖度草地 16.94万公顷低覆盖度草地 47.71万公顷草地变化是新疆各类土地中最大的,成为其他所有各类土地增加的重要来源。
其中最重大的一项是转变为旱地,达35.59万公顷,占草地减少面积的52.89%,其次依序是转变为盐碱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沙地。
草地向盐碱地、沙地的转化,表明是新疆荒漠化发展的重要根源。
草地转变为其它土地类型均表现为净减少,但草地内部却存在不同覆盖度草地之间的转变,特别是低、中覆盖度转变为高覆盖度草地,分别达2.95万公顷和1.39万公顷,反映了新疆草地对新疆近10年气候趋暖、湿趋势的响应。
草地面积减少最大的5个县市均在南疆,依序为阿克苏、尉犁、若羌、巴楚和阿瓦提。
(2) 沙地10年间,新疆沙地面积净增加8.45万公顷,年均扩展84.5平方公里,相比历史时期平均每年扩大170平方公里减少一半。
沙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低覆盖度草地、盐碱地、中覆盖度草地和旱地,占新增沙地近96%,而前两类即占到89%。
沙地转变为其他类型面积不大,最大为湖泊,仅1300余公顷。
沙地面积扩大量的顺序为尉犁—若羌—阿克苏—精河—民丰—其它县市。
沙地面积减少的县市数量不多面积也不大,最大的博湖县仅有500余公顷。
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
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过程和效应土地是地球陆地的表层部分,包括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等水体,它是由气候、水文、基础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和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所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土地是一个立体空间系统,由地表上层和地表下层构成,各层次之间存在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土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目的,采用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开发利用、改造、保护和经营等,也就是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改造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包括自然、社会、经济诸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
社会生产方式往往对土地利用起着决定性作用。
土地利用方式必将与一定的土地覆盖相联系,土地利用的改变实质上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而带来土地覆盖的相应变化。
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营造物和人工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道路等,例如与前面土地利用方式相关的物理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和沥青路面则不属于土地覆盖。
土地覆盖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发生变化。
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子辨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驱动因子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反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非线性关系共同对土地利用/覆盖产生着一定影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一种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它的产生有两个必要的前提:一是环境的容许;二是人类的活动。
自然环境条件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客观物质基础,制约着土地利用开发的方式、结构、水平及地域差异,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起到决定性限制作用;人文与社会经济因素被普遍认为在一个时期内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起到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建立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的。
一、自然环境条件及驱动机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呈现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变化规律,从而在总体上控制我国土地利用/覆盖的类型、数量、质量以及分布特征。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分析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分析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覆盖变化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
正确判断土地利用变化,并进一步研究土地覆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对于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或飞机等平台从远距离采集地面信息的技术。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影像数据,这些数据不受地理限制,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并且能够提供连续、周期性的监测。
因此,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数据,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支持。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布。
利用遥感卫星获取的影像可以反映土地的利用状态,包括农田、林地、建筑用地等。
通过比对不同时间段的影像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土地的变化情况,如耕地面积的变化、城市扩张的速度等。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土地管理政策和规划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次,遥感技术可以分析土地覆盖对环境的影响。
土地覆盖是指地表被不同类型植被、水体或其他地物所覆盖的状态。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可以定量分析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植被覆盖对水土保持的效应、水体覆盖对水资源的利用等。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提供科学的指导。
另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趋势。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模型,结合历史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
这种预测有助于我们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不可持续的土地开发与利用。
当然,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分析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需要专业的技术。
遥感影像数据通常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处理复杂度较大,需要专业的软件和算法支持。
其次,遥感数据的解释和验证需要实地考察和辅助数据。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人文1801 孙鸣悦
LUCC的环境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研究表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
1.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 1.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土地表面性质发生变化时引起能量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增加了地表反射率, 使更多的能量返回到大气中,使对流层温度 增加,大气的稳定性增强并减少对流雨。从 而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土地利用使景观的结构和功能趋于单一化,导致生物多 样性的大量丧失。
本世纪以来,人类活动至少已导致120种哺乳动物和大约 150种鸟类绝灭。另外还有一些动物濒于绝灭。
动物的大量绝灭和数量上的剧减,也破坏了生物界的自 然平衡。如在我国由于大量捕杀黄鼠狼、野猫和蛇,使近 年来鼠害相当严重,这就是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一个实例。
海水入侵示意图
环渤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现状分布图
3.水循环影响。
不同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对降水的截留、阻挡、蒸腾及下渗作用不同,进 而改变区域水循环方式。
研究表明,在中国西南地区,森林覆盖增加显 著促进陆面蒸散发,造成土壤水分下降。
而在东南和华北地区,森林覆盖增加所引起的 降水增加量,抵消了造林导致的陆面蒸散发增加 量,因此土壤水分未呈显著变化趋势。
2.水资源短缺。
例如:
山东莱州湾沿岸2009年成为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最大的地区,同时 当地缺水严重,长期靠开采地下水满足用水需求。
该地区地下水年可开采量为每平方公里7.2万吨,实际开采量每年在每平 方公里11万吨以上。
莱州湾海水入侵面积已达2500平方公里,海水入侵最远距离达45公里。 直到去年,沿岸的滨州、潍坊仍是全国监测点中海水入侵最为严重的地 区。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出现了更加复杂和深刻的变化。
光盘与刀叉、钢铁与水泥、森林与草地,它们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们今后的生活。
那么,什么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呢?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划分、改造和利用的一种方式。
其中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城市化等。
土地利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土地覆盖变化则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对土地表面的影响。
这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观测技术进行检测和分析。
在最近几十年的过程中,土地覆盖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城市化带来的钢铁和水泥的渐渐普及,意味着原本被用于耕种和畜牧的土地被大规模改造用于人们的生活。
同时,森林和草地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失去了原本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种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破坏性,不仅仅是对于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还会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如何保护土地资源并进行可持续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需要学习和倡导水土保持的概念。
水土保持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领域的操作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排水系统的水流损失以及土壤侵蚀所带来的问题。
同时水土保持还可以促进土地表面的地下水回流,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保护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包括农田侵蚀和水源污染等方面。
这可以通过采用农业轮作和应用有机肥料等措施来保护农田,同时也可以在水源处建设合适的处理设备从而保护水源。
最后,持续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破坏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包括资源和土地的过度消耗、大量的排放物以及增加的交通量等等。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来缓解这些破坏性的影响,例如,可以在城市规划中注意社区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要求,采用可再生能源等技术手段等措施。
总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问题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巨大的思考和推行。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2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作业》1.假设耕地变化与人口总数、非农化水平、粮食单产、固定资产投资具有相关关系,试根据以下数据建立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型,并检验。
分两个阶段分析:1980-1995;1996-2004表1 1980-2004年某省耕地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统计表年份耕地面积(千公顷)人口总数(万人)x1非农化水平(%)x2粮食单产(吨/公顷)x3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41980 3815.672831 15.58 1.755278020 1981 3788.82865 16.02 1.845229244 1982 3775.332904 16.22 2.295294805 1983 3758.472931 16.51 2.385308266 1984 3686.22966 17.16 2.55403864 1985 3627.073002 17.99 2.4579881 1986 3590.273042 17.78 2.475635300 1987 3562.673088 18.07 2.4808912 1988 3551.073140 18.28 2.415947210 1989 3541.073198 18.57 2.55951793 1990 3533 3316 18.61 2.5951037154 1991 3521.133363 18.82 2.5651249323 1992 3487.673405 19.3 2.5351424653 1993 3458.533443 19.58 3 2282062 1994 3421 3481 20.02 2.3022832912 1995 3393 3513 20.55 2.3993243250 1996 5140.483534 21 3.0033719955 1997 5128.6093570 21.48 2.744240987 1998 5100.8223596 21.8 3.2335448916 1999 5044.0493618 22.17 2.6866192743 2000 4800.4453644 22.83 2.857458497 2001 4685.453659 23.29 2.7768506562 2002 4505.9513674 23.9 2.969746298 2003 4241.8413690 24.5 3.06712787197 2004 4154.10 3705 32.98 3.452 154419002. 根据以下数据,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试计算2015年和2020年某地耕地粮食单产。
地球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
地球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概念、影响和相关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并关注地球的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
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概念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地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包括农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等。
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被植被、建筑物、水体等不同要素覆盖的情况,反映了地表的物理性质和生态环境特征。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对环境和经济都有重要作用。
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球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对生态环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和破坏,引发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过程扩展也会改变地表覆被结构,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相关问题
当前,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地球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如何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土
地资源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课题。
需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而言之,地球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对于环境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土地是有限的资源,要珍惜并合理利用,共同保护地球家园,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希望未来能够通过全球合作和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环境和生活。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土地利用与覆盖进行科学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潜力,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管理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分类。
一、自然资源特性分类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分类可以基于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资源特性进行。
例如,根据地质特征,我们可以将土地分为岩石土地、沉积土地、火山土地等类型。
根据气候特征,土地可以分为荒漠土地、湿地、寒冷地、温暖地等不同类型。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土地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宜的利用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土地规划和管理。
二、人类活动分类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分类还可以根据人类的活动进行。
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和覆盖有着重要影响,如农业、工业、城市化等。
农业活动包括耕作、种植、养殖等,这些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的土地利用面积。
工业活动涉及到工厂、矿山、能源设施等,对土地的利用和覆盖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压力。
城市化是近年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城市化进程促使土地从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这种转变对土地利用和覆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生态系统功能分类生态系统功能是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根据土地的生态功能,我们可以将土地分为森林、湿地、草地等类型。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源、防止土壤侵蚀等重要功能。
湿地包括沼泽、湖泊、河流等,对水资源的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
草地是牧畜和草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也是保持土壤水分和防止风蚀的重要生态系统。
通过对土地生态功能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土地覆盖变化分类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分类还可以根据土地覆盖的变化进行。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土地覆盖变化明显,尤其是城市扩张、森林砍伐等问题备受关注。
通过对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流动和变化,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分类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分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土地资源的调查与分类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而测绘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为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分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分类,以期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是对特定区域土地资源的全面搜集、整理和研究,旨在为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和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而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测绘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数据采集,为土地资源调查提供可靠的基础。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卫星影像可以提供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信息,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所获得的地面控制点,可以建立起精确的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土地资源的定量化和系统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
其次,测绘技术可以通过地形测量等手段,揭示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测量地表形态,测绘师可以获取土地资源的高程、坡度、坡向等信息,进而揭示土地利用和开发的适宜性。
此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测绘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类、统计和评价,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最后,测绘技术可以通过制图和数据可视化,清晰呈现土地资源的状况。
利用测绘技术制作土地利用图、土地类型图等专题地图,可以直观地展示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利用状况,帮助决策者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二、土地分类土地分类是将特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划分成不同类型,并对其进行描述和评价。
而测绘技术又为土地分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首先,测绘技术可以通过遥感和正射影像处理,获取土地的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从而实现土地分类的自动化和精细化。
利用遥感图像分类技术,可以对土地进行高效、准确的分类,将土地划分为农田、林地、水域等不同的类型,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如何使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和覆盖分类
如何使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和覆盖分类遥感影像技术是现代地理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通过获取地表信息的方式来快速了解土地利用和覆盖情况。
本文将从遥感影像的获取、处理和分类等方面,探讨如何使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和覆盖分类。
一、遥感影像的获取遥感影像的获取方式包括航空摄影和卫星遥感。
航空摄影使用航拍摄像机或激光雷达等设备,在高空中对地表进行拍摄。
而卫星遥感则是利用卫星携带的传感器对地表进行观测。
这两种方式都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但航空摄影的分辨率更高,一般可达到米级别,在细节表达上更为精细。
二、遥感影像的处理在获得遥感影像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工作,以提高影像的可用性和准确性。
首先,要进行大气校正,消除大气影响,以获得真实的地表反射率。
其次,需要进行几何校正,使得影像与地理坐标系统对应,以便后续的空间分析。
此外,还需要进行辐射校正、噪声处理等步骤,以提高影像的质量。
三、土地利用和覆盖分类土地利用和覆盖分类是将遥感影像中的像素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农田、建筑、水体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表的变化和特征。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是在事先给定一些样本点的情况下进行的。
首先,需要选择一些代表各类别的样本点,然后通过遥感影像的光谱信息和地物的实地调查,为每个样本点分配正确的类别。
接下来,通过使用分类算法,如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等,将这些样本点泛化到整个影像中,从而得到了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分类结果。
非监督分类是通过在影像中寻找相似像元来进行的。
首先,将影像中的像素按照相似性进行聚类,形成不同的类别。
然后,通过分析每个类别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不同的类别进行解释和标注。
虽然非监督分类过程中无需事先定义样本点,但其结果需要人工解释和验证,以确保准确性。
四、遥感影像分类的应用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和覆盖分类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业管理等领域。
例如,在环境监测中,可以通过监测不同土地利用和覆盖类型的变化,及时发现和评估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破坏。
南开20秋学期《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在线作业答案03
南开20秋学期《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在线作业答案031.近年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中不包括土壤碳和养分的丧失以及植被生产力的变化,但包括土著物种的减少。
2.一般而言,生长在植物群落下层的植物不具备生长在植物群落上层的植物所具备的更大和更薄的特点,但它们的叶片通常更绿。
3.人们关注一氧化碳浓度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氧化过程中会产生臭氧。
4.人们常用二氧化碳测定法来测定叶面光合作用和群落二氧化碳量的变化。
5.磷在大多数有机体中的重量比约为1%左右。
6.全球变化研究最大的困难在于研究不同类型的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7.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物种具有中等程度的适应能力,依赖于人类的运输方式。
8.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植物生理生态反应进行模拟或各种理论分析,以及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9.甲烷分子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是二氧化碳分子的20倍。
10.定位观测和台站网络是获得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重要手段,可以观测陆地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组成和动态变化。
C: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增加,减少了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来源。
改写: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的增加会对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来源产生负面影响。
D: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增加,增加了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来源。
改写: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的增加会对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来源产生正面影响。
24:从1700年到1980年,下列地区中森林覆盖率明显上升的是()。
改写:1700年到1980年,哪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明显上升了?正确答案:北美。
25:显生宙开始于()。
改写:显生宙是从哪个时期开始的?正确答案:寒武纪。
26:生物入侵不仅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日益增加。
()改写:生物入侵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越来越大,也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esri 10m land cover和modis土地利用分类
esri 10m land cover和modis土地利用分类摘要:1.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分类的定义与重要性2.Esri 10m 土地覆盖数据概述3.MODIS 土地利用分类数据概述4.Esri 10m 土地覆盖与MODIS 土地利用分类的比较5.应用领域和前景正文: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分类是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覆盖指地表被不同类型植被、水体、建设用地等覆盖的状况,而土地利用分类则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和性质进行的分类。
Esri 10m 土地覆盖数据是由Esri 公司提供的一种高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10 米。
该数据集包含了多种土地覆盖类型,如森林、草地、水体、湿地、城市建设用地等,对于研究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MODIS 土地利用分类数据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的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卫星传感器获取的一种中分辨率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250 米。
该数据集主要包括耕地、森林、草地、水体、湿地、城市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和一致性。
对比Esri 10m 土地覆盖数据和MODIS 土地利用分类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数据分辨率、覆盖类型和应用领域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Esri 10m 土地覆盖数据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为研究者提供更为详细的地表覆盖信息。
而MODIS 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虽然在分类精度上略逊于Esri 10m 土地覆盖数据,但其在中分辨率级别上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适用于大规模区域研究。
在应用领域方面,Esri 10m 土地覆盖数据和MODIS 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们可以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有关土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决策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SPOT 数据的 NVMI 的提取模型
土壤湿度特征选择湿度指数(NDMI)来表达,湿度指数 NDMI 已成功地应用到生态环境 中对土壤湿度的监测中。该指数根据短波红外波段受水吸收带的影响,对湿度、含水量信息 非常敏感,且绿波段对水体发射较高的特点,选用这两个波段经标准化处理构建而成,表达 式为: NDMI=
从 2001 年至 2009 年南海区土地利用变化表中可以看出来,耕地面积从 2001 年的 38258.28 公顷变成 2009 年 21662.64 公顷,面积减少了 16595.64 公顷;水域面积从 2001 年 的 5673.96 公顷变成 2009 年的 5473.08 公顷,面积减少了 0.88 公顷;相对于这两种类型来 说, 建设用地、 林地、 未利用地却相对增加了。 特别是建设用地, 到 2009 年反而增加了 8809.92 公顷,说明城市化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面积也不断地增加。 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主要表现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 从中可以了解区域上土 地利用变化的趋势。由于人口的增长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南海市的土地利用 在 2001 年至 2009 年期间变化幅度很大,其中耕地减少了 14.43%;水域减少了 0.17%;相对 而言,建设用地增加了 7.66%;林地增加了 2.32%;未利用地增加了 4.62%。这说明不同的 驱动力导致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发生变化。
3 基于 NDBI 的 ASTER 影像城镇用地识别
自引人了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以来, 已有不少类似的归一化差异型指数相继见诸 于遥感文献。NDVI=(TM4-TM3)/(TM4+TM3),之所以能有效提取植被,是因为 TM4 与 TM3 两个 波段灰度值相比,只有植被在 TM4 上值大于 TM3,而其他地类都相反,因此在 NDVI 图像上 一般大于 0 值都是植被。查勇、倪绍祥和杨山等从中得到启发后发现,在 TM4 与 TMS 两波段 之间, 除了城镇灰度值增高外, 其他地类值都变小, 由此构建用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 NDBI 式:NDBI=源自3 南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通过对两期影像的分类后处理, 得到的转移矩阵可以发现南海区从 2001 到 2009 期间, 土地利用类型都发生了变化。 表 1 2001 年—2009 年南海区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 类型 耕地 林地 建设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2001 面积(公顷) 38258.28 30817.44 31829.40 5673.96 8465.40 比例 (% ) 33.26 26.79 27.67 4.93 7.35 2009 面积(公顷) 21662.64 33494.76 40639.32 5473.08 13774.68 比例(%) 18.83 29.11 35.33 4.76 11.97 变化量 面积(公顷) -6595.64 2677.32 8809.92 -0.88 309.28 比例(%) -14.43 2.32 7.66 -0.17 4.62 动态度 -43.38 8.66 27.68 -3.45 62.85
分别表示为:NDWI=
G −NIR G+NIR
NDMI=
G −TM 5 G+TM 5
经水体指数(NDWI)与湿度指数(NDMI)提取后,湿地、农田、水体 3 种信息都被有效地区分和 提取了出来。
习作 4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典型案例分析
花都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广州市花都区 2005-2010 年陆地卫星 TM 资料以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 主成分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 系统分析花都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结果表 明,花都区 2005-2010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普遍增 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成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主成分分析;花都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1-4]。土地利用变化在可持续发展研 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一些学者进一步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5-6]。土地利用变化 是人类利用土地资源来满足自身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过程。 从人类产生开始, 就有了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7]。因此,土地利用及其变化贯穿于人类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本文以广州市花都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 2005—2010 年的遥感影 象进行解译, 对花都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进行研究, 深入了解引起花都区土地利 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对珠三角外缘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 变化情况,其表达式为:
R
Ub U a 1 100% Ua T
Ua 、 Ub 分别表示研究期起始以及研究期结束时的某一用地类型的数量; 在计算公式中, T 为研究时段长,通常以年作为研究单位;如当 T 的时段设为年时,R 的值就是该研究区域 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
习作 1
1 研究区概况
南海区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连广州,东南接番禺、顺德,西南邻高明、 鹤山,西北和北部与三水、花都接壤。南海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雨 量充沛:同时又属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境内地势平坦,地貌以平原为主,少有丘陵和山地, 其中冲积平原占总面积的 82.79%。丘陵与山地仅分别占 13.2%和 1.0%。改革开放以来, 南海市经济发展迅速, 是我国沿海开放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典范, 被 誉为广东的“四小虎”之一,同时也是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过程中耕地面积 锐减的典型地区。 因此其耕地数量的变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具 有广泛的代表性。
但是 ASTER2 为可见光波段,分辨率是 15m,而 ASTER4 波段落人短波红外范围,分辨率 是 30m。因此在运算之前需对 ASTER4 进行重采样,使其分辨率与 ASTER2 一致。重采样后计 算 NDBI,其计算结果如下:城镇用地的值为 1 或 2,值为 1 的部分在图上表现为灰色调,值 为 2 的部分在图上表现为白色的亮色调;水体的值为 1,与值为 1 的城镇用地同为灰色调; 植被的值为 0,在图上表现为黑色调。 为了保证所提取的城镇用地的精度,必须消除稀疏植被和水体的影响。为达此目的,首先计 算 NDVI,以。作为阈值将 NDVI 图分成两类,大于 0 的为植被覆盖区,小于 O 的为非植被覆 盖区;其次从标准假彩色图像上用监督分类提取水体,将植被覆盖区和水体作为掩膜对 NDBI 图进行修正。
土地利用 类型 耕地 林地 建设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2001 面积(公顷) 38258.28 30817.44 31829.40 5673.96 8465.40 2009 面积(公顷) 21662.64 33494.76 40639.32 5473.08 13774.68 -43.38 8.66 27.68 -3.45 62.85 动态度
习作 3
阅读以下参考文献,熟悉基于不同遥感数据源(例如 TM、ASTER、SPOT 等)的 NDVI、 NDBI、NDISI 和 NDMI 的提取模型并说明其应用意义。
1 NDISI 的提取模型及应用意义
徐涵秋(2008)提出归一化差值不透水面指数(NDISI)用以提取不透水面信息。该方法采 用复合波段的形式,在指数的构建时,充分考虑了土壤和水体的光谱特征。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 中主要地类的反射光谱特征,发现以热红外波段和近红外波段为基本框架构成的比值运算, 可以最大程度地突显不透水面信息。 NDISI 指数公式如下: TIR − (VIS1 + N IR + MIR1)/3 ������������������������������ = TIR + (VIS1 + NIR + MIR1)/3 式中的 NIR、 MIR1 和 TIR 分别为影像的近红外、 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如 Land-sat TM 的 4、 5、 6 波段;VIS1 代表可见光中的某一个波段,如 Land-sat TM 的 1、 2、 3 波段中的任何一个。 应用意义:其土壤、沙地和水体在这两个波段的光谱特征虽与不透水面相似,但土壤和 沙地在中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蓝、绿或红光波段处均具有比不透水材料高的反射率,而水体 在可见光波段处的反射率可高于或低于不透水材料。因此,在不透水面地类原来弱反射的近 红外波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中红外波段以区别土壤、 沙地,同时加入可见光中的某一波段 或改进型归一化水体指数 MNDWI 以区别于水体。这样不需要进行剔除水的预处理,提取的不 透水面信息中也不再混入土壤信息,是一种获取不透水面信息的快速方法,而且有较高的提 取精度,因此,可以用于大区域范围内快速自动提取不透水面信息。
TM 5−TM 4 TM 5+TM 4
TM4、TM5 分别指 TM 图像的第 4、第 5 波段。很显然 NDBI 取值在一 1 与 1 之间。根据公式, 理论上只要 NDBI 取值大于 0 的就为城镇用地,小于 0 的为非城镇用地。 基于 NDBI 法城镇用地影像识别分类与制图
NDBI =
ASTER 4 −ASTER 2 ASTER 4+ASTER 2
2 NDVI 的提取模型及应用意义
NDVI 是近红外波段 NIR(0.7-1.1μ m)与可见光红波段 R(0.6-0.7μ m)数值之差和这 两个波段数值之和的比值。 它一方面能够反映植被光合作用的有效辐射吸收情况, 另一方面 能够反映绿色生物量、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 LAI(leaf Area Index)等,是目前应用 最为广泛的植被指数。对于 TM 图像,其计算公式为: TM4 − TM3 TM4 + TM3 式中, TM4 和 TM3 分别表示 Landsat 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的第四 (近红外) 和第三 (红) 波段亮度值。 它是植物生长状态及植被空间分布密度的最佳指示因子, 与植物覆盖分布密度 呈线性相关。按照该方法,用 3 个时相 TM 影像的四波段(近红外)和三波段(红)计算 3 个 时相的 NDVI, 可得到其分布为 1≥NDVI≥-1 。 一般情况下, NDVI<0 表示地面覆盖为云、 沙、水等,对可见光高反射;NDVI=0 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NDVI>0 表示有植被覆盖,且 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 ������������������������ = 应用意义:选用 Landsat TM 遥感数据。数据由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提供,所有影像的成 像季节相近,成像质量好,基本无云。Landsat TM 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除第六波段外均为 30 m。利用 TM 影像的红光波段(R )和近红外波段(NIR )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能 够较为真实反映研究区植被情况,而且相关研究技术也相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