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含答案)(word)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水果榨汁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没变,为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分离液态空气只是将液态空气中的液氮和液氧进行分离,物质本身没有变化,为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葡萄酿酒,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1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取用液体 B.加热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蒸发食盐水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本诗句中的烽火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诗句说的是一夜下了很多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15.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
【答案】A
【解析】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都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都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A。
B、涉及到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爆竹燃放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铁杵磨成针,只发生了形状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12.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雪融化
B. 水果榨汁
C. 分离液态空气
D. 葡萄酿酒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冰雪融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没变,为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①描述现象时不要说出生成物的名称,因为从外观不能确定物质的类别
B、普通温度计上读数不可能精确到0.01,所以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数据不合理,故错误;
C、10ml量筒实际精确到0.1mL,只能量出8.7mL的蒸馏水,不能量取8.76mL蒸馏水,故错误;
D、10ml量筒实际精确到0.1mL,用10mL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8.2mL是正确的;故选D。
1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本诗句写的是狂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本诗句主要是写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
9.下列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瓷器破碎C.铁锅生锈D.积雪融化
【答案】C
【解析】
A.滴水成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瓷碗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铁锅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积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
14.生活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叙述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牛奶变酸B.用食醋除去热水瓶内壁上的水垢
C.云变成雨D.抹在墙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
A.牛奶变酸,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C、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错误;
D、盐酸除铁锈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故利用了化学性质,错误。故选A。
7.以下我国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
A.酒曲捣碎
B.酒曲发酵
C.高温蒸馏
D.泉水勾兑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酒曲捣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A.打开盛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烟
B.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C.把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放入二氧化碳中,纸花变红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生成四氧化三铁
【答案】B
【解析】
A. 浓盐酸有挥发性,打开盛开浓盐酸的瓶盖,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溶解在空气中的水里形成盐酸液滴,瓶口出现白雾;B. 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C.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溶液显酸性,使石蕊变红,所以把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放入二氧化碳中,纸花不变红。D.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生成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选B
故选:C。
18.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______)
A.用托盘天平称取12.62g的食盐B.普通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
C.用10mL量筒量取8.76mL蒸馏水D.用10mL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8.2mL
【答案】D
【解析】
A、托盘天平一般准确到0.1g,不能称得12.62g食盐,故错误;
1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夜幕降临,城市霓虹灯通电后发出美丽的亮光
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
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霓虹灯发光的原理是外电源电路接通后,变压器输出端就会产生几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高压.高压加到霓虹灯管两端电极上时,使气体的电离.带电粒子与气体原子之间的碰撞,多余的能量就以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这就完成了霓虹灯的发光点亮的整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只是物质的形状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由空气、水、食盐到纯碱和化肥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是将自来水中的杂质与水分离属于除杂类,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含答案)(word)
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
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酸和碱反应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加热液体D. 闻气体的气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量筒不能做反应容器,故A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必须是密封体系,图示中导管与外界通着,故B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C错误;
16.壹元钱的硬币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就这些同学的“认为”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B.观察C.假设D.做结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实验,故A不正确;
B、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观察,故B不正确;
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氧气验满B. 读取液体体积
C. 气密性检验D. 液体加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即可,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鉴定物质时应根据物质的特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是所有不助燃的气体的共性,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才是二氧化碳的特性。
4.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向青少年连续开展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
问 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B.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用食醋除去热水瓶内壁上的水垢时,醋酸分别与和碳酸钙、氢氧化镁发生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而被除掉,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C.云变成雨,只有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抹在墙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是因为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1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涉及蜡烛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答案】B
【解析】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无气味的气体生成;B.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酸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没有助燃性,但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才是二氧化碳;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选B
C、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故C正确;
D、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做结论,故D不正确。故选C。
1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B. 称量10.05g固体
C. 液体加热D. 量9.5mL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答案】C
【解析】
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A正确;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故B正确;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C错误;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故D正确;故选C。
B
吹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C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D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A、主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属于解释与结论;B、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属于解释与结论;C、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属于设计实验方案;D、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的分析;故选C.
B、酒曲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高温蒸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泉水勾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B。
8.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赏中华诗词,品生活之美。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D、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扇着闻,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百度文库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2.“三不”原则,即“不闻、不摸、不尝”;具体说就是:不要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用手触摸药品,不能尝试药品的味道;
3.下列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否则容易引起酒精灯着火爆炸,故A错误;
B、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故不能称量10.05g,故B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且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故C正确;
D、量取9.5mL液体应选用与之相近的10毫升的量筒,而不能选用100mL的,故D错误。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石油用于炼制汽油、煤油等燃料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C.氮气用作保护气D.盐酸除铁锈
【答案】A
【解析】
A、石油用于炼制汽油、煤油等燃料是利用了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控制温度将各成分分离的过程,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利用其物理性质,正确;
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利用了化学性质,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
D.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