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名词解释 美国的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美国基础教育的德育教育道德教育美国基础教育的德育教育:美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爱国的、能为国家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合格公民。
一、美国德育政策的特点(1)注重现实生活(2)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3)强调美国精神二、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1)公民教育:让学生主要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具体涉及到教育学生参加劳动、纳税、守法、投票、关心个人及家庭等。
其中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政治教育。
(2)道德教育: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品质,造就道德成熟的人。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道德原则,能把道德原则付诸行动并为它们承担责任。
道德教育具体包括诚实、勇敢、公正、自律、守信、宽容等品质教育。
三、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
通过正式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德育。
通过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以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德育。
联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德育。
公民教育的内容一道德品质教育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即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与周围的人友好地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欢乐、友爱、诚实、勇敢、信心等品质。
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特斯波伊尔建议学校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切、奉献等美德。
公民教育的内容一爱国教育美国学校从小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让学生接受爱国家,爱国旗,唱国歌的教育,在国庆庆典里,人人都要背通"我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 "我真誓忠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和国旗所代表的共和国”等誓词。
在升国、奏国歌仪式中,让学生体会到庄严与神圣。
美国还利用其先进的现代传媒,利用一切机会强化爱国意识。
德育方法与途径的多样化(一)德育模式一社会行动模式(美国:纽曼)背景:针对以往的道德教育只关注道德知识,社会体制、杜会问题,思维过程等因素而造成的公民道德被动性。
德育模式
(二) 德育模式的分类
(l)内容型德育模式: 内容型德育模式 内容型德育模式 传授在一定社会中 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系统传授 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系统传授在一定社会中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知识和 观点,对受教育者的品德施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影 观点,对受教育者的品德施以有计划、 响。 (2)形式型德育模式 形式型德育模式 形式型德育模式: 关心品德的形式 轻视品德的内容, 形式, 关心品德的形式,轻视品德的内容,强调在德 育过程中要突出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能力。 育过程中要突出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能力。 主知型德育模式 (3)主知型德育模式 主知型德育模式: 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 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 道德概念,发展包括道德理解能力、 道德概念,发展包括道德理解能力、道德判断推理 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等在内的道德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 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等在内的道德认知能力。
(5)体谅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麦克菲尔等,认为在 )体谅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麦克菲尔等, 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发展、关心、 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发展、关心、体谅别人 ,只要儿童能 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 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 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6)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代表人物是詹姆斯谢弗,谢弗对教 )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代表人物是詹姆斯 谢弗, 谢弗 师如何作出道德决定的关注超过考察学生是 如何进行同样的 决定, 决定,它的模式可以为那些愿意开始实施道德教育计划教师提 供指导和鼓舞。 供指导和鼓舞。 库姆斯、 (7)价值分析模式,代表人物是罗尔德 库姆斯、米而顿 穆 )价值分析模式,代表人物是罗尔德库姆斯 米而顿穆 克斯、詹姆斯查德威克等人 查德威克等人, 帮助学生学习社会, 克斯、詹姆斯 查德威克等人,该模式在于 帮助学生学习社会, 学会以一种高度系统循序渐进的方法来作出道德决定, 学会以一种高度系统循序渐进的方法来作出道德决定,准确估 计道德价值。他们提出价值 分析更注重教学法。为了帮助学 计道德价值。 分析更注重教学法。 生处理解决价值问题,安排了分步程序。 生处理解决价值问题,安排了分步程序。 (8)品德教育教程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威尔逊等,针对学 )品德教育教程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威尔逊等, 生不具备一般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问题, 生不具备一般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问题,强 调发展正规教 程的品德教育。 程的品德教育。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在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责任,以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担当的公民。
首先,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将德育纳入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全员参与的方式实施德育教育。
教师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班级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塑造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加大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和教育激励力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导向。
其次,家庭教育是德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道德教化的主要责任人。
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通过亲情的温暖和督促,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家庭可以通过家庭活动,如共进晚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增强家庭凝聚力和亲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使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爱、关怀和尊重。
最后,社会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补充,社会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的德育培训和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
社会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公德的提升。
此外,社会可以与学校和家庭合作,共同承担德育责任。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机制。
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加强协作,共同制定德育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和行动计划。
学校和家庭要互相支持和配合,形成教育共同体,通过定期的家长会议、家访等方式,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在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和特长,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开朗的心态,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第七章 德育模式
模式的意义:能为同类活动提供一种普 适化的操作流程和活动结构形式。
德育模式概述
前人对德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中,比较典型的是: 美国学者哈什和我国学者程建平的观点。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一、理论依据 1. 集体不是一般集体,而是具有四个共
同点的“精神共同体” 2. 集体的功能及其构成 3. 集体发展的阶段 4. 集体的培育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二、基本框架
1. 从个体与集体、个性与群性的辩证角度开展道德教 育,善于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利用个体来教 育集体,实现集体与个体间的交互影响
德育模式:是从一定的德育理论出发,以某类 德育活动形态为原型,在对相关德育实践的策 略、思路、方法等进行整合、加工、组织的基 础上形成的一种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换 言之,德育模式是一种简约化、范型化了的, 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典范性的德育实践样态, 又是一定德育理念的操作化、物质化形态。
德育模式概述
第二节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麦克菲尔等人 一、理论依据
1. 学校德育的基本职责是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 需要
2. 关心、体谅是现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 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人、体谅人
3. 教师的表率和环基本框架
1. 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相互关爱的 人际关系
2.以纪律要求、信任尊重、平行影响、前景教育、适 度的处罚等为手段来开展道德教育,把学校德育建立 在对人性的崭新理解之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和关 注,并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人性化的集体教育方 法
3.在坚实的德育实践基础上,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来 建构德育模式,其可行性和实用性明显
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过程。
德育模式是指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提高其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将介绍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以人为本。
德育模式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信,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第二,注重情感教育。
德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感智慧。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情感,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善于沟通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能力。
情感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助于他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强调道德教育。
德育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判断力。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能力。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环节。
第四,注重实践教育。
德育模式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将道德理念融入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教师应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道德行为,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
第五,注重家校合作。
德育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教师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教育、强调道德教育、注重实践教育和注重家校合作。
德育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提高其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德育模式 案例
德育模式案例案例1:学校德育模式某中学的德育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导师制、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和道德教育课程。
导师制:学校设立导师制度,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导师老师,负责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进行适时的指导和辅导。
导师在每学期初与学生和家长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并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计划。
导师会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提供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学校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每个班级有自己的班级口号和规章制度,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和决策。
学校也会组织班级活动,如班级联欢、班级义工等,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
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学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德育理念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道德教育课程:学校设立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课程内容包括社会公德、学习道德、生活道德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教学。
学校还会邀请社会名人和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通过以上德育模式的实施,学校成功塑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校风和班风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案例2:家庭德育模式某家庭的德育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父母榜样、家庭教育、习惯培养和品德教育。
父母榜样: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该家庭的父母注重自身修养和价值观的传递,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和仿效的榜样。
家庭教育:父母注重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和亲密关系建立。
他们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
父母会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利和责任,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习惯培养:父母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纽曼社会行动模式
纽曼社会行动模式————————————————————————————————作者: ————————————————————————————————日期:社会行动德育模式德育现代化研究加入时间:2010-12-2113:12:00 点击: 发表评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冯增俊一、导论社会行动德育模式兴起于70年代的欧美各国,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Fred Newmanm)等,其代表作是《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公民行动教育技巧》等。
纽曼认为,当代出现的各种德育理论都偏重于价值澄清,分析寻找价值原则,发展道德认知力,改变学校德育环境,或致力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这其实都只是注意了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方面,而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是目前各种研究存在的共同的重大缺陷。
他进一步深入分析论证后指出,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1)在各个学校教育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2)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使学生获得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3)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问题的反思;(4)强调学习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过程训练,以为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培养好公民。
他说,实际上这些方法只是强化了公民的被动性,为了纠正这种偏差,他认为德育不应该强调教育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把德育方向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和公民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上,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外在环境,达到理想目的。
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1)作用事物的能力a.审美能力(绘制图画),b.实用能力(造房、造机械)(2)影响他人的能力a.培养关系的能力,b.经济关系的能力(买卖事务)(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a.开展公共选择活动的能力,b.在利益相关集团内活动的能力由此,纽曼认为德育应注重于如何培养第三类能力方面:即公民社会行动的能力,他为此创建了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纽曼社会行动模式
德育现代化研究加入时间:2010-12-21 13:12:00 点击:发表评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冯增俊一、导论社会行动德育模式兴起于70年代的欧美各国,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Fred Newmanm)等,其代表作是《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公民行动教育技巧》等。
纽曼认为,当代出现的各种德育理论都偏重于价值澄清,分析寻找价值原则,发展道德认知力,改变学校德育环境,或致力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这其实都只是注意了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方面,而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是目前各种研究存在的共同的重大缺陷。
他进一步深入分析论证后指出,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1)在各个学校教育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2)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使学生获得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3)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问题的反思;(4)强调学习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过程训练,以为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培养好公民。
他说,实际上这些方法只是强化了公民的被动性,为了纠正这种偏差,他认为德育不应该强调教育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把德育方向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和公民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上,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外在环境,达到理想目的。
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1)作用事物的能力a.审美能力(绘制图画),b.实用能力(造房、造机械)(2)影响他人的能力a.培养关系的能力,b.经济关系的能力(买卖事务)(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a.开展公共选择活动的能力,b.在利益相关集团内活动的能力由此,纽曼认为德育应注重于如何培养第三类能力方面:即公民社会行动的能力,他为此创建了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二、主要理论观点为了论证学校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改变环境能力作为重点,纽曼及其同事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设。
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才能够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师和家长都是孩子的引路人,要做到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丰厚的学养,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心愿。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引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
未成年人将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育,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确保学校稳定、家庭美满与社会和谐。
正文一、学校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学校育人环境来看,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更利于全身心接受各种知识的传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
1、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课堂不但是传播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主战场,也应该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的专利,它是全体教师的职责。
德育教育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过程中,是每个学科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在小学各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所以,学校处处都是育人的课堂,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小学教师应将德育教育与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从而促使德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2、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学习典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当代中西方德育模式与德育方法
当代中西方德育模式与德育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一次世界范围的师生联欢活动,主题是“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
说道了这个一个事例:15岁的杰克兄弟家住30公里外,上学很远。
父亲为此买一辆车供他们上学用。
但由于没有养成时间观念,上学老是迟到。
一次,老师告诉他们明天考试,并再三叮咛不能迟到。
杰克兄弟满口应允,并作出保证。
但结果还是迟到了20分钟,说是路上汽车爆胎。
考试后,老师独自查看并没有那么回事。
韩国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并决定怎么办。
新加坡老师:少废话,让他们自打耳光。
美国老师:如果今天不是考试而是橄榄球赛,你们还会迟到吗?俄罗斯老师:带到办公室,先讲说谎有害的故事,后启发他们今天有没有说谎行为。
埃及老师:回家后每人给真主写一封信,将今天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真主,信的内容不用告诉老师。
巴西老师:查明你们撒谎,必须接受惩罚,半年内不得在学校球场踢球。
以色列老师:考试后每人加试,题目是:1.哪一个轮子爆胎?2.在哪一家店子补的?3.共花了多少钱?老师微笑而不作声地凝视着两人作答。
中国老师:严厉批评,责令作检查;请家长来校配合教育;取消三好学生评选资格……一、国外几种德育模式及其理论这本书发行75年间,1.22亿册,影响美国几代人。
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1927-1987)。
他继承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30多年的研究,创立了较完美的理论体系,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开山之父。
该理论源自本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
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并提出道德能力发展阶段的思想。
尔后,皮亚杰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儿童道德判断力进行了专门研究,以公正观念发展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但由于太过于理论化而被人忽视。
直到50年代,科尔伯格面对战后的学校道德问题,深入进行系统实证研究,并实施不同的德育实验,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社会行动模式
这些方面的知识;
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问题的反思; 强调学习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过程训练,以为通过这些
方法就能培养好公民。
德育不应该只强调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 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把德育方向放 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和公民在社会变 革中扮演的角色上,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外在环 境。
“环境能力”
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第三类能力: 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也即是公民社 会行动能力。
纽曼开发的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整合了道 德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个方面,并且将它们同公 民投身社会变革联系起来。 这种模式旨在教学生如何影响公共政策,有鲜 明的行动取向,但它既不鼓励学生去“反思”公共 事务,也不鼓励他们去“关心”公共事务,而是强 调每个公民都有对公共事务施加影响的权力。
主讲:刘 疆
当代德育研究存在缺陷
价值澄清
分析寻找价值原则
发展道德认知力 改变学校德育环境 致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
这些只是注意了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 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
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在
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
知识;
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使学生获得有关
社会学习 (各门科学、数学) 社会学习 英语(演讲、新闻写作) 英语、心理学 无 无
可起作用的辅助学科
哲学、文学
与有关政策相关的任何学科 法律、社会学 法律公共关系历史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社区组织 商业管理、会计学、劳动关 系
道德研讨
社会政策研究 政治-法律活动 辩论术 群体活动 组织-行政管理 心理平衡机制
倡导科尔伯格的人生价值高于其他价值的观点,在道德研讨中使伦理 水平达到正当的目标。在社会政策研究方面应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社 会行动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
教育学原理 德育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等
精心整理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
二、体谅模式?1?(1? ?(2??(3?(4心。
2?(1?(2)证明规则。
其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做出贡献的人。
??(3)付诸行动。
其宗旨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3、体谅模式的优点?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4??他?生的三、价值澄清模式?价值观澄清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拉斯思、哈明等人。
?1、理论假设?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
选择时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但人们常常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就已做出了选择。
??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把其公诸于众,这对他们进行正确选择,并付诸行动是有意义的。
??2、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1?(2?(3?(4?(5?(6?(73?(1)?(2)?(3)?(4)?(5)主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6)避免空泛的讨论,要及时结束讨论。
??(7)不要针对个人;??(8)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话和行为都作出反应;??(9)不要使学生迎合教师;??(10)避免千篇一律。
?4、价值澄清法的优点?(1)尊重儿童的地位,引发儿童的主动性;??(2)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选择能力;??(3)注重现实生活;??(4)?5??1?“S—R 说”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西方国家德育模式及其对我国启示论文
西方国家的德育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西方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是都非常重视德育在学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都在不同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本国实际、适合本国需要的德育模式。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国家德育模式进行分析,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实施德育的普遍规律,并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道德教育模式与实践经验,探索改进和完善我国德育模式和加强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西方德育之模式(一)美国的德育模式美国的德育模式主要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和理论构建模式四种。
其中,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美国目前影响力最大的德育模式,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发展学生认知判断的能力,使学生在现实道德冲突中逐渐学会如何去判断、学会如何选择。
美国著名的道德心理学专家科尔伯格是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创立者及代表人物,他提倡要把德育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因为在生活中对学生心灵产生重要影响的并不是教师对于道德理论的谆谆教诲和高谈阔论,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一点一滴的行为,即学习生活中的德育。
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拉斯思、哈明等人,作为一种德育模式,其直接目的就是要塑造人的价值观。
他们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不能仅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点。
价值澄清法即是由此提出的一种教授价值观的方法。
但近年来,该模式遭到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种模式过分强调个性特征是反理性的,极容易导向价值相对主义。
社会行动模式是美国教育家弗雷德·纽曼创建的,他认为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因此,该模式旨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公共政策,有鲜明的行动取向。
理论建构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詹姆斯·谢弗。
他认为,作为一种观念并具有相对性的价值观,可以分成美学价值观、工具性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其中的道德价值观是教师应致力进行的。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道德教育置于民主与多元社会这一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德育应该帮助学生发展一个识别、澄清和分析价值观冲突的民主框架,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能够对价值观问题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理解与把握。
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
第五讲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兴起于70年代的欧美各国,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其代表作是《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公民行动教育技巧》等。
一、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的基本概念纽曼开发的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整合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个方面,并且将它们同公民投身社会变革联系起来。
核心概念:“环境能力”,即影响环境的能力,这是理解和把握社会行动模式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道德教育社会行动模式的理论和观点纽曼认为,当代出现的各种德育理论都偏重于价值澄清,分析寻找价值原则,发展道德认知力,改变学校德育环境,或致力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这其实都只是注意了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方面,而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是目前各种研究存在的共同的重大缺陷。
他指出,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1、使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2、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3、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问题的反思;4、强调学习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过程训练。
纽曼认为德育不应该强调教育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
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1、作用事物的能力(物质的)A.审美能力(绘制图画)B.实用能力(造房、造机械)2、影响他人的能力(人际的)A.培养关系的能力B.经济关系的能力(买卖事务)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公民的)A.开展公共选择活动的能力B.在利益相关集团内活动的能力纽曼认为德育应注重于如何培养第三类能力:即公民社会行动的能力,他为此创建了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为了论证学校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改变环境能力作为重点,纽曼及其同事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设。
(一)道德定义与道德推动者纽曼把道德推动者定义为:在自己利益与别人利益之间或有矛盾的同伴之间可能存在冲突的情况下,慎重考虑他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教育学原理德育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等
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二、体谅模式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1、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1设身处地.其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2证明规则.其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做出贡献的人.3付诸行动.其宗旨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3、体谅模式的优点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的主题.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为教师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4、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第一,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第二,麦克费尔的研究对象主要是12-18岁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产阶级子弟,他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的普适性值得怀疑.第三,麦克费尔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不完全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三、价值澄清模式价值观澄清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拉斯思、哈明等人.1、理论假设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选择时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但人们常常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就已做出了选择.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把其公诸于众,这对他们进行正确选择,并付诸行动是有意义的.2、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可划分为选择、赞赏和行动三个阶段,具体又分为七个步骤:1完全自由地选择;2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3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4做出喜欢的选择并对选择感到满意;5乐于向别人公布自己的选择;6根据做出的选择行事;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3、采用价值澄清法的基本原则1避免说教、批评、灌输,不要把焦点集中于对或错上面;2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要让学生独立负责地作出决定;3不要强求学生有问必答;4澄清法主要在造成气氛,目标是有限的;5主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6避免空泛的讨论,要及时结束讨论.7不要针对个人;8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话和行为都作出反应;9不要使学生迎合教师;10避免千篇一律.4、价值澄清法的优点1尊重儿童的地位,引发儿童的主动性;2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选择能力;3注重现实生活;4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5、价值澄清法的不足近年来,澄清是非的价值观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种模式是反理性的,它对价值的个性特征的过分强调,极容易导向价值相对主义.四、社会学习模式社会学习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1、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时间行为才会出现等问题.为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社会学习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儿童道德行为、道德判断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通过社会学习加以改变.综合运用榜样替代性奖励可以改变或提高道德判断.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该理论强调:道德教育的人格特征,即关心人格的整体性,而不是简单的某种行为反应;教学中的德育意义,例如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教师的人格形象等;潜在课程的作用,尤其是校园文化的熏陶.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儿童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内部成长和自发的发现过程,而且是由社会示范的呈现和社会实践、训练来实现的.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主张德育应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认识付诸行动,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发展道德水平.3、社会学习论的优点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大意义;在文化环境与人的道德发展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成果,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的理论给学校德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具体阐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建立认知调节机制的基本过程,把环境的示范和个体的发展与认知调节机制的互动表达出来,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是如何内化外部作用,从而逐渐发展起自我评价能力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社会学习论的不足理论拼凑的痕迹还很明显,缺乏深入细致持之一贯的贯穿力;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一些实验的信度也尚存疑问;在德育实验中缺乏具体的教育策略,很难在学校德育中实施等等.五、集体教育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是由前苏联早期的着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马卡连柯创立的.1、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2、“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劳动者的这种“自由集团”,是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统一的行动、有组织纪律的社会有机体.在强调集体的同时,马卡连柯也注意到集体教育与发展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一个健全的集体,由于有正确的组织领导、成员间的互相影响,便能促进个性发展.3、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还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指教师应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并在集体中教育和影响个人.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指的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地前进,永远保持生机勃勃的旺盛的力量.他主张,要给集体不断提出奋斗目标,并激励集体成员为实现目标而作出努力.为了使前景教育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又把前景细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由近及远,逐步实施.4、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我的基本教育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说实在,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对个人的尊重,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
德育模式的理论
德育模式的理论一、关于德育模式的含义研究德育模式,应该先弄清“模式”一词的含义。
“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方式”。
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
20世纪后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
《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美国两位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人斯文·温德尔从传播学角度将模式看作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
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以上所述“模式”定义的发展状况看,“模式”既有抽象性,简约性特征,但它又不等于具体的事实经验,它是一般原理与具体条件相结合,原理的共性与具体的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活动结构的活动形式。
“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我们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关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讲到:“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
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在国内,由于德育的改革实验及国外德育模式理论的引进,德育模式问题也受到关注,其定义也得到一些探讨。
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序列;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究竟如何把握这一概念。
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德育方法显然不属同一层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计划,计划是它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如前所述,德育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内涵着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远比纯理论丰富的多。
《德育原理(第一版)》德育模式
• 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模式,除了一定的德育内容(教育的道德 目的)、手段、方法、途径之外,还以一定的道德理论(道 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为基础。我国德育模 式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并未以系统的道德理论和教育理论 作为实践基础。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考察国外一些比较 成熟的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尤其必要。
•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可分为起始阶段和深入阶段 ,与之相应,教师的提问也可以分为“引入性提问”和“ 深入性提问”。
德育模式
• 第一节 基于道德发展理论的德育观 • 三、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 “引入性提问”的策略把师生引进对道德争端的讨论,并 不断地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深入性提问”的策略重在 可能引起道德推理结构性变化的讨论因素。
都照这样做的话,会造成什么后果。
德育模式
• 第一节 基于道德发展理论的德育观
• 三、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 (二)深入性提问
• 2.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 • 正式下一个更高阶段的道德推理促进了一个人的
道德成长,所以教师有责任突出相邻阶段的道德 推理的论点。主要有三种策略:Fra bibliotek德育模式
• 第一节 基于道德发展理论的德育观
德育原理
德育模式
• 学校和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方 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途径,实施一定的德育内 容,就可以形成某种特定的德育模式。然而,德 育模式的探讨,设计一个前提性问题,那就是对 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看法。
德育模式
• 一、“模式论”与“情境论”之争
• 对于儿童品德发展的早期研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 论。一种观点认为,儿童品德发展存在某种相对稳定的 模式,就是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另一种观点认为, 儿童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是 个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换言之,儿童的道德 发展并没有多少规律可言,一切依情境而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德育现代化研究 加入时间:2010-12-21 13:12:00
点击: 发表评论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 冯增俊
一、导论
社会行动德育模式兴起于70年代的欧美各国,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Fred Newmanm )等,其代表作是《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公民行动教育技巧》等。
纽曼认为,当代出现的各种德育理论都偏重于价值澄清,分析寻找价值原则,发展道德认知力,改变学校德育环境,或致力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这其实都只是注意了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方面,而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是目前各种研究存在的共同的重大缺陷。
他进一步深入分析论证后指出,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于四个方面:(1)在各个学校教育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2)有关政府法令、公民教育和法律等课程使学生获得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3)注重对战争、犯罪、贫困等问题的反思;(4)强调学习逻辑推理能力的智力过程训练,以为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培养好公民。
他说,实际上这些方法只是强化了公民的被动性,为了纠正这种偏差,他认为德育不应该强调教育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把德育方向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和公民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上,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外在环境,达到理想目的。
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
(1)作用事物的能力
a.审美能力(绘制图画),
b.实用能力(造房、造机械)
(2)影响他人的能力
a.培养关系的能力,
b.经济关系的能力(买卖事务)
(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
a.开展公共选择活动的能力,
b.在利益相关集团内活动的能力
由此,纽曼认为德育应注重于如何培养第三类能力方面:即公民社会行动的能力,他为此创建了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二、主要理论观点
为了论证学校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改变环境能力作为重点,纽曼及其同事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设。
(一)道德定义与道德推动者
纽曼认为,人们改变环境的能力与人们把自己看作道德推动者的程度是有直接联系的,他把道
德推动者(Moral agent)定义为:在自己利益与别人利益之间或有矛盾的同伴之间可能存在冲突的情况下,慎重考虑他(或她)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很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可能看到环境、公民或经济事务中的不平等,但人为自己没有能力或没必要去影响这种环境,而对这些道德问题漠不关心。
提高个体作用环境的能力,就会相应提高道德问题敏感性,当他们认为道德问题对他有一定意义时,就会以某种方式影响道德问题。
(二)个体心理发展
纽曼认为,要成为道德推动者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影响环境的能力,二是个体获得相应高的发展,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一个人只有获得健全的自我,有良好的胜任感,这样,他就会具有很强的自我力量,即“由于一个人能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的牺牲者所具有的那种自然增长的信心,因而能克服觉察到‘危险’或‘威胁’所造成的忧虑的能力”。
(三)被统治者的同意
纽曼认为,要发展和实现社会行动的教育设想,要通过推广民主原则,通过促进公众管理事务,要征求被管理者同意的民主原则的贯彻,通过提高全体民众民主参与水平才能达到,坚持“被统治《管理》者的同意”原则,就能保证平等权利不受侵犯,保证思想和政策要在公共竞争领域中经受检验,公民参与水平低就会使这一原则破产;反过来,坚持这一原则才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众的道德水平,纽曼指出,“社会行动”并不是那些激进的行为,而主要是表明行为的公众化和社会化意识的性质,即电话投诉、读者来信来电、开会、参与政事讨论、研究调查、监督政府、选择投票、谈判或参与社会活动。
而且这些活动形式不限,可以在家、办公室、校内、课堂等场所进行,只要能起到培养学生发展影响公共政策策略的能力。
纽曼把社会行为的作用简化为一张略图,以说明公民行动的教育应把握从道德研讨到制定政策以致到实现目的过程中要具备的知识,活动技能以及精神心理上的条件(见128页图表)。
(四)公民社会行动的过程
根据上述设想,他提出实现公民社会过程的三个要素:
1、制定政策目标。
这里主要分:道德研讨和社会政策研究方面。
对于道德研讨,纽曼主张应让学生进行公开的、理性的辩论有关政策的原则,他反对道德相对主义,倡导科尔伯格的人生价值高于其他价值的观点,在道德研讨中使伦理水平达到正当的目标。
在社会政策研究方面应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社会行动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如隔离种族学校中暴力问题等。
2、争取公众的支持。
个人有了一定的观点之后,就会从事许多活动以求实现预期目标,最重要的是争取群众支持。
这方面,要使学生懂得整个社会行动实施程序,如何从议案变为法律,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