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学案2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小石潭记》
导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 见的文言实词:清、去、 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字 词, 提高阅 读文言能力
难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
导学

反思
一、复习旧课:
二、介绍文章体裁:“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
四、分析课文
1、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六、文章小结:
七、效果检测————检测我的收获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2、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3、填空:
本文描写潭水时运用了()和()相结合,
()和()相结合的手法。
本文点明主旨的语句是()。
4、《小石潭记》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 作者简介:
四、自学指导1------听课文朗读录音:
1、画出生字词:
2、注意句子的节奏: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篁竹()卷石底()为坻()为嵁()
参差披拂()佁然()俶尔()往来翕忽 ()悄怆幽邃()
自学指导2-------默读课文: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各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案
(二)赏析美景
1.寻潭——探求游踪,理清思路
根据自己对美景的欣赏,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一幅小石潭游览图,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欣赏小石潭的美景。
要求:①图中展现文中所写景物。②以点连线,标出游踪。
2.赏潭——探究景物特征,领悟写法。
请自选角度谈谈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征,结合原文陈述理由。
看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既可一人任意选取景物的某一特征谈谈自己的认识,也可小组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展示结果: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小丘—篁竹—小潭—岸势—潭之四面。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研读后进行展示:写潭“小”,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习了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八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质疑,创新的动力。质疑,顾名思义提出疑问。“学贵有疑”,没有质疑也就没有了万有引力。学习不同的文章我们一直在提出疑问。教师应抓住学生疑问中的闪光点从而有所创新。“为什么柳宗元欣赏这无名小潭”?“为什么前后的思想感情有那么大的变化?”“文章是怎样将景与情融合在一起的?”只有种种不同的声音,才会让教师听到创新的声音,在求异中寻求突破。
三、教学目标
1.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小石潭记》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小石潭记》教案 新人教版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2、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3、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2、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走近柳宗元1、由唐诗导入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

(古代文人多磨难)2、转换并引入作者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

(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

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明确:是“孤”和“独”。

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曾巩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第二环节:走近小石潭:1、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

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2.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2.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小石潭记》导学案新人教版-2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文之美。

2.疏通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细读品味,感受柳宗元的幽婉心迹。

4.联系背景,感悟柳宗元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学习难点:品鉴语言,披文入情,感受柳宗元的幽婉心迹以并体悟其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

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代表作《永州八记》、《捕蛇者说》。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柳宗元因为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被贬至永州为司马。

任期十年中,他专心著述,以山水为寄托,遍游住所附近奇山异水,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一、课前预习2.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释重点字词,同时在课文中划出疑难的词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似与游者相乐。

..()远逝,往来翕忽潭西南....()。

..(),明灭可见..()而.()望,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不可知其.()源。

【八年级语文下册26小石潭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小石潭记

【八年级语文下册26小石潭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小石潭记

自行解决。
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
3、作为山水游记,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用小标题概括。
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
明确:发觉小潭—潭中之景—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
三、品读入景
2、描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
用“我喜爱,因为〔修辞、手法、炼字、情感、特点等赏析美景〕〞 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格外凄苦。
明确:〔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描写美景时,的情感经受“一波三折〞,前写
第1页共1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乐〞,后又“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好像难以相容,如何理解? 五、以诗小结,拓展延长:“两?乐 关?情,一?清?明?心;小?潭?如 梦,
乐 难?遣?忧。〞千古文人山水梦:“仕 不 得 志,便 寄 情 山 水〞。 拓展: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第1页共1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还是与张岱同做痴人,温一壶暖酒,同去湖心亭赏雪。
为岩。XX 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
文人与山水,一个永久的话题,今日就让我们随着柳宗元的脚步去小 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
3.情感看法和价值目标:感悟的孤寂凄清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积累“如”“若”“似”“以”“为”等文言词语,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从:自,由。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鸣,使……发出声音。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冽,凉。

清冽,清凉。

以,把。

为,当作。

近,靠近。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八年级语文下册 26《小石潭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6《小石潭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6 小石潭记
1、引导学生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而在他的诛多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杰出的代表,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小石潭,进一步去感受作者文中的景,心中的情。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谈对作家、作品的掌握认知情况。

三、诵读回顾,走进课文
1、安排学生诵读
2、文意把握,(课堂检测,完成练习,重在词义、句意)
四、与柳宗元同游
(一)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2、学生回顾发言,教师评议、板书。

(二)我来做导游,向你介绍小石潭
小石潭有这么多美景,那么我们来做导游,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作形象描述,使游客也产生愉悦的情感。

(同桌之间互相做导游,选择优秀的给全班同学做导游)
五、品味,与柳宗元对话
(一)、互动感悟,体会以景写情
(二)、与柳宗元对话:对于柳宗元此时的心境,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开头与作者对话,劝解他直面挫折。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6小石潭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6小石潭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小石潭记柳宗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积存文言资料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2.能力目标:增强朗诵能力的培育.充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3.情感目标:明白得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学习重点:把握重点实词,明白得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写法.教法选择:朗诵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学生初读课文,搜集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资料.二、导入:由学生简介作者情形及写作背景.教师导入: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烦闷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访山水,所幸。

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洞纷至沓来,美不胜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若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观点,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朗诵---整体把握1.朗诵:1)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2.翻译:分段进行,学生依照课下注释自己翻译,将不懂划出。

1)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依照课下注释自己翻译,将不懂划出.2)针对不懂的问题,全班同窗和教师解答,指名翻译.3.齐读--梳理文脉:说景物:作者刻画了那些景物,这是景物按什么顺序显现?发觉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溪岸)--潭中气氛说气氛:作者以为这些景物笼罩着什么气氛?四、作业:一、积存文言词语二、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五、选读---体味语言1.学生选读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2.体味最美的一个画面,用得最妙的修辞,用得最妙的词语.3、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石?哪些句子写水?说明理由。

2)体会文中的动与静,景与情。

六.探讨---明白得主题1.小石潭在那时称不上美景,也算不上胜地,只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潭,经柳宗元妙笔生花,此刻已经成为名胜古迹.发挥你的想像力,假设你和朋友一路去游览,请刻画一下看到的风光.2.游览了小石潭的风光,你感觉那的环境怎么样,你的心情如何?3.同是小石潭,什么缘故柳宗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明确: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这幽深冷寂的环境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融合于自然风光的刻画中,这种写法叫寓情于景.七.联读--赏析体验清朝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物皆情语",的确,景若是没有情绪加入,景是死景,情若是不借景抒发,情是假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 》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 》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立意】《小石潭记》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

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相结合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品位语言,体会作者在此篇游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学目标】1.检验学生对重要字词及翻译的预习掌握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阅读文章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验课前预习要求掌握重要字词,翻译句子,整体把握课文以提问和教师指导的方式为主。

二、文本探究1、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明确: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3、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动静结合4、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明确:水声、游鱼5、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6、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明确: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6 小石潭记柳宗元教学目标:1、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

2、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熟读课文。

一、导入。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人。

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著有《柳河东集》。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写作背景:作者曾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看注释,查字典,同学互问,顺畅地朗读课文,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用多种朗读方式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再自己领悟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祖国江山的美丽多娇,激发爱我中华的感情。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器材准备:朗读录音幻灯片教学过程: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朗读二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一、导入新课1. 用语言创设情景: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

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小石潭记》。

(板书课题、作者)2. 走进作者,了解背景(1)学生自由谈对作家、作品的了解。

(2 )教师视学生了解情况作补充。

二、感知课文。

(一)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感知课文。

1、试读。

结合注解或工具书读准字音:篁竹清冽坻嵁参差寂寥悄怆幽邃2、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员方明的朗诵。

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语气、轻重上的处理。

3、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和听名家朗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4、仿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文学常识,准确翻译前两段并背诵。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检测预习
1、作者,《》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写的一系列山水游记,唐宋八大家是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

2、游记是一种文学体裁,是的一种。

它往往用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叙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

3、听读后正音。

清冽()佁然()俶尔()
翕忽()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悄怆幽邃()
二、自学
学习内容:解释加横线字义,疏通文意。

方法:文言词解词方法:查、换、加、留、联。

句子翻译方法:直、补、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
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三、探究
探究一:翻译
要求:(1)3号位主持翻译,其他同学补充。

(2)组长标出小组疑难字词句。

(3)全组用红笔做好笔记,做好准备测评。

探究二:理解品味
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移步换景:小丘——()——()——下见小潭
2、怎样描写了小石潭的清澈?
侧面描写:作者从(游鱼)()()三个角度描写出潭水的清澈。

3、写游鱼采用()结合的方法如:()()
4、理解背诵
四、应用与检测
1、背诵层次:发现小石潭——(小石潭全貌)——()——()
2、请分别从《与朱元思书》、《三峡》、《小石潭记》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句子。

《与朱元思书》:
《三峡》:
《小石潭记》:
五、补读帮困、知者先行
1、组长检查作业和背诵。

2、知者先行(方法指导:排除法、猜读法。


(1).下列句中“许”字意思相同的是()和(),()和()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高可二黍许
C.杂然相许 D.时人莫之许也
E.遂许先帝以驱驰 F.曳屋许许声
G.以身许国 H.封官许愿
(2).下列句中“为”字意思相同的是()和()
A.全石以为.底 B.为.坻,为屿
C.孰为.汝多知乎 D.此不为.远者小(《两小儿辩日》)
E.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F.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G.有所为,有所不为. H.不足为.外人道也
I.为.人五
文汇学校初二年级(下)语文指导教学书—教材(人教版)
课题:《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型:文言文主编人:高丽审核人:高丽
学生信息: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文学常识,准确翻译后三段并背诵。

2、学习修辞手法、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作顺序。

学习过程:
一、检测预习
解释加横线字义,疏通文意。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自学
1、理解背诵
2、学习修辞手法运用和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1)、作者描写小潭源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新颖别致生动形象,抓住了溪身()、岸势()的特点来描写。

(2)、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的气氛,反映了作者()的心情。

(指导:结合背景。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偏僻之地)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因而()是他的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寄情山水得到的()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写法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中有()描写
小潭源流——()和()——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潭边气氛——()——运用()于景的写作手法
记录同游者
三、应用与检测
1、多义字解释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清:水尤清洌
不可久居以其境过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环:如鸣佩环
隶而从者四面竹树环合
去:乃记之而去.隶:世隶.耕
我以日出时去.人近隶.而从者
为:为.坻,为屿以为:全石以为
..底
为.人五以.其境过清
2、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同的两项是( ) ( )
A.伐:伐.竹取道 / 齐师伐.我 B.以:以.其境过清 / 何以.战
C.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D.去:曾不吝情去.留/一狼径去.
(2)下列句中“去”字意思不相同的是()
A.乃记之而去 B.曾不吝情去留
C.一狼径去 D.我以日出时去人近
E. 拂袖而去 F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斗.折蛇.行 B.犬牙
..差互
C.犬.坐于前 D.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E.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F.狐.鸣呼曰
G.乃丹.书帛曰 H.龙.飞凤.舞
L.凄.神寒.骨 M.金.枝玉.叶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

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

请联系《山市》《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可摘引原文,可自行创作。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
4、组长检查背诵并反馈。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