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五周集体备课及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一、备课目的1.了解高一地理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3.讨论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4.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二、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1.教材:《高一地理》2.教学要求:根据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与地理科学、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2.教学难点:地球的形成与构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地理图表和影像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教学计划和安排1.教学内容:地球与地理科学2.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观看地球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特点和构造。

-串讲:讲解地球的形成与构造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质构造。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地壳运动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对地球与地理科学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和改进1.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教学内容有些抽象,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2.教学改进:下节课可增加实地考察和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地质构造和地质活动的实际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评价和展望1.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教学展望: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八、备课总结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我们明确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确定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了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安排。

我们会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推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推荐)

第五章自认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

(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学生讨论回答】略。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一、活动目的和背景本次活动旨在组织高一年级地理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地理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活动内容和步骤1. 活动准备阶段•确定主题:本次备课活动的主题为《地理知识的整合和拓展》。

•设定目标:明确希望通过备课活动达到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科综合能力。

•确定时间和地点:活动预计于无课期间进行,地点为学校的备课室。

•准备资料:教师们根据主题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材、参考书籍、课件等。

2. 活动实施阶段•小组讨论:将教师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具体的地理知识点,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方法。

•提炼精华:每个小组从讨论中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教学要点,确保这些要点能够对学生有所启发。

•汇报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体教师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展示。

其他教师可提出问题与建议,进行讨论和交流。

•互帮互助:教师们互相提供解答问题的支持和建议,对彼此的汇报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总结归纳:通过全体讨论,总结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将其整理成备课笔记。

3. 活动评估阶段•教师自评:教师们根据自己在备课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

•学生评估:教师们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和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备课活动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和对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

•整体评估:学校也可组织专门的评估小组,对整个备课活动进行评估和总结,以提供改进和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三、活动效果和反思本次备课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们通过分享和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了教学水平。

同时,教师们也从学生的评估中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们发现集体备课具有以下优势:1.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各位教师能够充分借鉴和利用彼此的经验和教学思路。

地理组集体备课记录

地理组集体备课记录

地理组集体备课记录地理组集体备课记录「篇一」本学期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根据课标要求对高中地理必修1内容进行了集体研讨,较好地完成高一地理的教学任务。

一、深刻领会课标要求,制定有效教学计划,做好备课工作备课组成员仔细研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可行有效地理教学计划。

备课组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每周的星期三下午第一、二节课,是高一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

我们根据教学进度,相互讨论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并交流心得,做到有的放矢,收获很大。

二.团结协作,资源共享,促进教学。

备课组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优势,新老教师紧密配合、勤于切磋、相互协调。

在备课、教学资源的使用,试卷命题,学案的使用,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备课组之间经常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做到统一认识,统一传授;把握好教学质量关,通过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做好质量分析和监控。

三、采取有效方法,促进整体提高。

我们做好对个别学生的拓展、补差工作,采用鼓励、作业面批、个别辅导交谈等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积极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布置课外作业,平时注重抓学生的基础,重要的知识点不断地强调,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学好地理,除智力因素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如兴趣。

一些同学害怕学不好,或一些同学一直考不好,丧失信心。

我们采用了个别交流,指导等,不断关心、帮助,同时教师关爱学生走近学生、进而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学案导学,是本学期集体备课的重点。

对于现在课时量缩减,要求课堂效率提高的问题,学案导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

可以看出,学案侧重于学生的“学”与“会学”。

但是大家可千万不要认为只要有了学案,就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这里面有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第一是学案的编写。

学案的编写要求做到准、精。

高一地理教研活动计划(3篇)

高一地理教研活动计划(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地理学科的教学理念、方法和评价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为了提高高一地理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高一地理教研组特制定以下教研活动计划。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深化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教学合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

三、活动内容1.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训- 时间:每月第一周周二下午- 内容:邀请地理教育专家进行讲座,解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2. 教学观摩与研讨- 时间:每月第二周周三上午- 内容:由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展示一节公开课,其他教师观摩并研讨,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设计交流- 时间:每月第三周周四下午- 内容:教师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教学设计,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提高。

4. 地理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 时间:每月第四周周五上午- 内容:教师分享地理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促进资源共享。

5. 地理教学评价方法研讨- 时间:每月第二周周三下午- 内容:探讨地理教学评价的方法,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时间:每月最后一周周一上午- 内容:教师总结上个月的教学工作,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7. 校际交流与合作- 时间:每学期一次- 内容:与其他学校地理教研组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拓宽教学思路。

四、活动实施1. 教研组长负责统筹安排教研活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 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完成活动任务。

3. 活动记录由教研组长负责整理,存档备查。

4. 活动效果由教研组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活动内容。

五、预期效果1. 教师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将其融入教学实践。

2. 教学水平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地理高一教研组活动计划(3篇)

地理高一教研组活动计划(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地理学科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地理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高一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地理教研组的建设,特制定本活动计划。

二、活动目标1. 提高高一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2.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3. 加强地理教研组内部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之间的共同成长。

4.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1)邀请地理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如地理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地理实验等。

(2)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教学方法。

2. 教学观摩与研讨(1)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观看优秀地理教师的示范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2)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 地理实验与实践活动(1)组织教师开展地理实验,提高教师对地理实验的指导能力。

(2)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社区调查等,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 教学资源建设(1)收集和整理地理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案例、实验器材等。

(2)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资源开发,提高教学资源的应用效果。

5. 教学评估与反馈(1)定期开展教学评估,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2)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馈,分享教学心得和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每周五下午2. 活动地点:学校地理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3. 活动组织:(1)组长负责组织活动,协调教师参与。

(2)副组长负责活动记录和资料整理。

(3)各教师积极参与活动,认真完成活动任务。

五、活动要求1. 教师要按时参加活动,不得无故缺席。

2. 教师要积极参与活动,认真聆听讲座,做好笔记。

3. 教师要主动分享教学心得和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会议时间:2022年9月15日参与老师:地理教师全体1.会议目的本次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讨论高一地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对新一学年的教学任务进行安排和部署。

2.课程内容讨论2.1本学年地理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我们确定了本学年的地理教学内容为:地理概念与方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其中,自然地理包括地球与地图、大气圈、水圈和陆地、生态环境等内容;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经济与区域、文化与社会等内容。

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2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将地理课程设置为每周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

在课程安排上,我们将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时间,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讨论3.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呈现地理知识,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使知识更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

3.2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除了课堂教学,我们将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活动,结合地理实践,让学生亲自感受、观察、思考,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案例分析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合作学习和讨论我们将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通过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互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学环境和设施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地理教学,我们将对教室环境和设施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条件。

同时,我们还将适时更新教学设备,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

5.教学评估和跟踪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评估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调整教学方案,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活动目的本次高一地理集体备课活动旨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备课心得与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效果。

参与人员本次活动邀请了所有高一地理老师参加,共计10人。

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于2022年9月15日上午8:30开始,在学校大会议室进行。

活动内容1.活动开场–主持人简要介绍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所有参会教师自我介绍,简要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特长。

2.备课主题确定–经过讨论,确定本次备课活动的主题为《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备课分组–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将参会教师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教师组成。

–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讨论和总结。

4.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根据备课主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备课经验和方法。

–分享成功案例和教学资源,鼓励教师们相互借鉴和学习。

5.备课成果汇报–每个小组发言人向全体教师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和总结。

–汇报内容包括备课思路、教学方法、案例分享等。

6.讨论和总结–全体教师就备课成果进行深入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

–交流备课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7.活动总结和下一步工作安排–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感谢教师们的参与和贡献。

–确定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建议定期举行备课活动,保持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活动成果经过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们分享了各自的备课思路和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活动成果如下:•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考察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分享了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如地理教材、多媒体教具、教学视频等,方便教师们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使用。

•总结了一些成功案例,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效果来验证了备课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讨论和解决了一些备课中的困惑和问题,教师们对备课工作更有信心和动力。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一、课程主题: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二、教学目标1.理解地理科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了解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3.掌握地理学中常用的地图阅读技能;4.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1.地理科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大的领域。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如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植被、水资源等;人文地理则关注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的居住、生产、文化等活动。

2.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地理科学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数据分析、模拟模型等。

同时,地理学家还借助各种工具来进行研究,如卫星遥感、地图绘制、地理信息系统等。

3.地图阅读技能地图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学生需要掌握地图的基本符号和图例、比例尺、方位标识等,以便能够准确理解地图信息。

四、教学策略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加深学生印象;2.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梳理思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3.实地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考察实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调研能力;4.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利用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理论讲解:通过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3.实地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地理环境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科学的实践过程;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就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观点和问题;5.课堂练习:教师分发地图进行阅读练习,检验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6.总结提问:向学生提出总结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课后作业评估: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地理科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3.实地调研评估:对学生的校园地理环境调研报告进行评分,评价学生的观察、调研和报告能力。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主题:地理概述时间:2023年9月1日地点:学校地理教室参与教师:地理教师团队备课目的:为了提高高一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地理教师团队进行了一次地理备课活动。

本次备课活动的主题是地理概述,旨在为学生提供地理学科的整体框架和基本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备课内容及安排:1.课程定位和目标设定-地理学科的地位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态度和学习动机-设定本学期地理学科的学习目标和要求2.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地球与地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影响-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地理基本概念-地理要素-地理空间-区域与区域发展3.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地图、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掌握地理知识-实地考察: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环境4.学习资源的准备-教学课件:准备包括地球结构、地图等在内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地理实验器材:提前准备相关的地理实验器材,以便进行实地考察活动5.课程评估-设置合理的评估方式和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估,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能动性备课过程:1.课程定位和目标设定-地理学科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地理教师团队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地理学科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理知识不仅涉及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多个领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态度和学习动机我们认为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学科态度和学习动机至关重要,我们计划在教学中增加有关地理学科重要性的讲解,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设定本学期地理学科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我们通过讨论明确了本学期地理学科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中包括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2.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地球与地理我们围绕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展开讨论,加深了对地球的基本认识,以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主题:地理概论一、背景介绍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学生在高一阶段需要通过地理课程,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2.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

3.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具备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

3.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的结构、地壳运动、地表形态和地貌。

4.地球的人文环境: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和交通等人文环境要素。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地理图像和资料。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他们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1.引入地理学的基本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通过示范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3.实地考察地球的自然环境: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地球的自然环境和地貌特征。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一、备课主题:地球的构造和动力二、备课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动力机制。

2.掌握板块构造和地震、火山等现象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践能力。

三、备课内容: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特点;-地壳的厚度和成分的变化;-地震波传播和地震仪的原理。

2.板块构造和地震-构造板块的概念和分类;-板块的运动方式和速度;-板块边界和地震活动的关系。

3.板块构造和火山-火山的形成和分布;-火山与构造板块的关系;-火山喷发的原理和特点。

四、备课步骤:1.导入:通过地理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入地球的内部结构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知识讲解:首先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组成;然后介绍地壳的厚度和成分的变化;最后讲解地震波传播和地震仪的原理。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板块构造和地震的关系。

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拓宽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

4.实践活动: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地震仪和地震波的传播情况,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的理解。

5.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板块构造和火山的关系。

每个小组设计实验、制作模型等方式进行探究,然后由小组代表分享研究成果。

6.展示和总结:学生展示小组研究成果,通过图片、报告等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并由班级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备课评估:通过学生的讨论、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以及班级讨论的情况,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动手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的理解,对地震和火山的关系的认识等。

评估结果将作为教学效果的参考和指导。

六、备课反思:本节备课注重通过实际操作、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高,讨论气氛活跃。

但是在材料准备和授课过程中,教师感觉有些不够充分和细致,下次备课时需要更加注意备课的全面性和充分性。

0327(周五)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表

0327(周五)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表

集体备课记录表
日期 3.27 科目地理主讲人李成圆备课内容维护海洋主权
参加教师黄克宪魏海春陈东杨亚菊崔继峰
教学目标维护海洋主权
教学重难点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备课提纲一.海洋权益的表现
二.领海基线
三.维护海洋权益的意义
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和平稳定的周边维护及外部环境;巩固国防,打击海上恐怖活动、走私和跨国犯罪;营造和平、良好的地区海上秩序;维护海
上航运通道、石油航线以及重大海外利益的安全。

四.建立国际海洋法律新秩序
(1)背景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建立了国际海洋法律新秩序。

(3)原则: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公平分享海洋利益,合作开发和保护海
洋,和平利用海洋。

五.我国解决海洋争端的基本原则
(1)遵循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

(2)尊重历史的原则、自然延伸的原则、公平合理原则、搁置争议,共
同开发原则。

六.世界海洋安全
(1)影响因素:世界海洋战略格局,海洋地缘政治发展,国家海洋安全
政策,海洋军事革命。

(2)发展趋势:新兴海洋大国群体性崛起对现有海洋安全秩序形成较大
冲击;西方传统大国在世界海洋安全秩序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海洋地缘政
治博弈依然严峻,合作共赢成为海洋安全事务中的一股清流;海洋安全领域
的战略博弈不断向大洋、深海和极地等空间扩展,护霸、扩权与维权斗争十
分激烈。

作业课时跟踪训练,分层检测卷。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人教版教案范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人教版教案范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人教版教案范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人教版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人教版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通过阅读形象直观的图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并由此达到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教学建议关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教学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冬季时北半球陆地是冷源,在大陆中心地区形成高气压中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这个冷高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夏季北半球大陆是热源,升温速度非常快,因而在陆地内部形成低压中心,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这种高低气压的分布特点教材通过一、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阅读掌握。

由于这种高低气压的存在,因此在不同季节,陆地和海洋之间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就会出现随季节改变风向的风,这就是季风的形成。

应该明确的是季风环流也属于大气环流的一部分,通过知识间的相互关联,可以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但也有例外,南亚的夏季风其形成,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即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因此形成季风环流的因素应该由两个,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高一地理集体备课记录一、备课主题:地理概论与自然地理学二、备课目标:1.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3.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三、备课内容: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地理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地理学、中世纪地理学、近现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四个阶段。

在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进行研究,以及探险家的地理发现。

在中世纪,地理学主要是地图学和地理启蒙。

近现代地理学是在文化、自然、区域地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现代地理学则是建立在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上的。

2.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地球的形态和结构、大地的形成和变迁,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

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域问题与地理问题等。

3.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地质构造对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影响,以及土地利用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等。

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有效应对。

4.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球与太阳系、水文圈和地表圈、大气圈和气候系统、生态圈和生态系统等。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

四、备课方法:1.课件展示: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高一地理第五周导学案

高一地理第五周导学案

地球运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两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2、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含义及其不同的变化原因。

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在图上的表现。

【学习重点难点】 1、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预习过程】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一)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在下列四幅空白图中画出二分、二至时的光照图,并根据光照图分析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春分 夏至冬至 秋分依据上述提示,请同学们写出北半球冬半年(秋分到春分)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规律总结】根据以上演示及所填写内容,你能总结出哪些关于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昼夜长短与有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与有关系,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化与有关系。

【例1】下图中弧线ABC为晨昏线的一段,阴影部分为黑夜,完成以下两问:(1)此时悉尼的昼夜长短状况?(2)则比较此时长春和北京的白昼长短?(3)分析此时长春昼长可能的变化趋势?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太阳高度:也叫太阳高度角,指的夹角(α)。

光照图中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昼半球上太阳高度;夜半球上太阳高度(二)正午太阳高度:1、概念:当地正午(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也是当地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同减异加)【例2】求东营(38°N)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例3】如图所示点A、B、D、E、S 的太阳高度各为多少?(1)图示时刻A、B、D、E、S的太阳高度:A、 B、 C、D、 E、 S、(2)图示日期A、B、D、E、S的正午太阳高度:A、 B、 C、D、 E、 S、3.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1)任意一天,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是:由向递减。

夏至日:由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高一地理第五周导学案

高一地理第五周导学案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在下列四幅空白图中画出二分、二至时的光照图,并根据光照图分析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春分
夏至
冬至
秋分
春 全球昼夜 分
①昼
(大于、小于)夜

② 昼长变化趋势
③ 纬度越高,白昼越
④ 极昼现象由 半
夏 ① 昼达全年 至 ② 极昼范围

,范围逐渐
球 (
①昼
(大于、小于)夜

② 昼长变化趋势
半 年
③ 纬度越高,白昼越

④ 极昼现象由

,范围逐渐
秋 全球昼夜 分
1
地球运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两课时 )
【学习目标】 1、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2、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含义及其不同的变化原因。 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在图上的表现。
【学习重点难点】 1、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预习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第五周集体备课及教案
集体备课时间:2012-3-1 上课时间:2012-3-5起
备课执笔人:王军科集体备课主持人:王军科
第1课时——第3课时: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4课时——第5课时:处理习题
第1课时——第3课时: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2)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5)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众多文字材料、照片、图表、录像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的事实、原因以及后果,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让学生从众多资料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发现人口爆炸、环境对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切实弄清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3)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各自见解的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构建起新知识。

所以本节课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通过观察图片、影像资料、动手计算等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关心我国和自己家乡基本人口国情,从内心树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3、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难点:1、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2、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公元初年时,
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

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导入】
投影:有关地球人口众多的文字材料、照片、录像等
问题:世界人口如此膨胀,那我们家乡的人口又怎样呢?学生展示所画的人口变化图学生感官上的强烈冲击,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人口爆炸”
投影图表:“世界10亿人口年表”。

问题:请你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请你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深切体会到地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拥挤,人口也从来不像近100多年来增长得这样快。

地球人口的确“爆炸”了。

二、环境的限制性
投影:“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文字资料。

问题: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荒谬至极,毫无意义;观点二:值得关注。

你赞成哪一观点?说明理由。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认真记录,然后各组代表按正反方辩论式发言。

从辩论中让学生产生疑惑,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埋下伏笔。

投影:“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表格问题:同学们还记得自然资源的概念吗?请你说一说。

学生回答,并不断纠正。

正确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

问题:从概念我们可知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种类在不断变化,根据表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发言。

明确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在不断扩大。

转承:然而,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投影:“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图。

问题:同学们能否按照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它们之间加上箭头?学生上讲台操作完成。

明白人口增长必然导致耕地总面积的减少和粮食产量的下降。

问题:那么人口增长与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环境破坏又有什么样的因果联系呢?你们能否用也用箭头来表示呢?小组合作、讨论、辩论共同完成。


生从矿产资源、水资源、环境破坏等得出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转承:尽管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但人口还在增长,地球上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呢?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究竟有多大?
投影:“英国怀特岛位置图”及相关材料。

问题:当今地球人口如此爆炸式地增长能不能长期持续下去呢?理由是什么呢?小组合作、讨论、辩论共同完成。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奋点引入: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的概念以及人口合理容量。

问题:那地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

世界学者有“乐观派、悲观派、中间派”三种观点,你同意哪一派的观点?小组合作、讨论、辩论共同完成。

一方面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全球人口容量,培养责任感。

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语言表达的能力等。

投影:“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
问题:你是怎样理解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的?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三个特点含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投影:“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问题:你能计算出我国最多可能承载多少人口?
问题:试分析我国东部、西部地区以及南方、北方地区,它们的环境人口承载力各有什么特点。

小组合作,动手计算。

四组分别代表四地区,各自讨论各地环境人口承载力各有什么特点。

启发学生讨论,结
合原有的知识储备大胆探究,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投影:两个数据“中国现有人口数和中国最多承载人口数”
问题:现在我们有13亿人口离16亿还有差距。

那是不是应该很乐观呢?自由发言。

所以我们仍然要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同时保护环境。

【课堂小结】
正确认识人口问题,并且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做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些什么,你还有哪些迷惑或还有哪些自己的独特设想?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充分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课堂练习及课后建议展示课堂练习(选择题)。

(分层练习:其中4小题为基础题,2小题为中等题,2小题为能力题)。

思考并作答。

课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