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诗中_桥_意象的文学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12古典文学新探

摘要意象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在唐诗中,桥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桥这一交通设施本身。对“桥”意象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对我们了解唐代的文学发展、情感流变、文学特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桥”意象的发展流变,并对其意象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唐诗桥意象渊源和发展文学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桥,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生产生活中所经常遇到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设施。新华词典上对于桥的解释是:“架在水道上或者空中有利于通行的建筑。”据不完全统计,在所有的唐诗中,涉及到“桥”的作品就有1096首。用今天的话说,“桥”可以算是唐诗中热门的词汇了。而所谓意象,是指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的心理形态,同时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它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唐诗中“桥”的意象,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客观的景物或者设施,而是蕴含了诗人特有的情感因素,承载了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桥这一交通设施本身。对于这一意象特征的综合分析,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的文学发展、情感流变、美学特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桥与唐诗的渊源及桥在唐诗中的流变发展

前文中已经提到,桥首先是一种交通工具。在原始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踏着石头过河,顺着遛索过山,后来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逐渐有了桥的出现,它将水的两岸,山的两边连接起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不但延伸了人类的脚步,扩展了人类的道路,也发展了人类的思维。桥在人民的心中逐渐演化为一种连接,一种结合,一种伸展,一种离别。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封建王朝,随着唐王朝的大一统局面的产生,中国的版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最大化,而疆域的扩大,也带来了地理环境的多变,产生了对桥的需要。加之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国力强盛,科技先进,使得建造各种材质、类型的桥,有了可能。在《平江图》这幅画中,仅苏州的桥就有395座之多,苏州一地就已如此,可见当时全国桥的数量之多。而唐代诗人们多喜欢缘水路出行,各种桥的意象也因此尽收眼底。在桥上行走,且歌且咏,好不畅快!而当时的人的迎来送往又多喜欢在桥边把酒话别,桥也自然就带有了许多感伤、离别的色彩。众多数量的桥以及发达的唐诗文化,使桥自然成为了唐诗中被频频引用和描绘的意象之一。

二唐诗中关于桥的作品简述

唐代的桥应有尽有,杜甫《野望因过常少仙》中的“野桥齐度马,秋望转悠哉”;赵璜《七夕诗》中的“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李白《秋登宣城谢北楼》中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岑参《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得霁字》中的“泉浇阁道滑,水冻绳桥脆”等等。各种类型、材质的桥在诗人的笔下姿态各异,气象万千。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些具体的桥的描写,它们作为桥中的杰出代表,常常出现在不同诗人的作品中,例如灞桥。灞桥位于今西安城东12公里处,唐代时,这座桥上曾经设有驿站,凡是要出门远行的亲人朋友,多在这座桥上分手,所以唐诗中对于这座桥的描写大多都带有伤感的色彩,例如,黄滔《壬癸岁书情》中的“惆怅灞桥路,秋风谁入行”;裴说《柳》中的“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谭用之《寄岐山林逢吉明府》中的“莫役生灵种杨柳,一枝枝折灞桥边”等等,每一句带有对灞桥描写的诗歌,背后都有着一个伤感的故事。又如渭桥,在今咸阳东10公里处,它是当时长安最为繁华的桥之一,也正是由于其所处的繁华位置,使其常常成为众多诗人描写的对象,例如:韩《羽林少年行》中的“骏马牵来御柳中,鸣鞭欲向渭桥东”;费冠卿《久居京师感怀诗》中的“马嘶渭桥柳,特地起秋声”;白居易《马上晚吟》中的“上阳落叶飘宫树,中渡流澌拥渭桥”。因诗人笔下的渭桥,角度、姿态和情感色彩各不相同,从而使这座古老的渭水桥,成为集各种情感于一身的名桥。此外,还有板桥。从名称上看,顾名思义,就是木板桥,这类桥没有灞桥的气势,没有渭桥的繁华,也没有二十四桥的著名,但是正是这些无名的板桥,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任由风吹雨打,却没有一句埋怨,有的只是浓浓的、质朴的生活气息,像是我们的劳动人民一样平凡而又坚韧。而诗人们对它们的描写,就像是描写一个日常景物一样随心、自然、真实。例如:刘长卿《赴江西,湖上赠皇甫曾之宣州》中的“流水通春谷,青山过板桥”;韩《送崔秀才赴上元兼省叔父》中的“烟开日上板桥南,吴岫青青出林表”;卢纶《送宋校书赴宣州幕》中的“春行板桥暮,应伴庾公还”;王建《雨过山村》中的“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等等。

三唐诗中“桥”意象的文学特征探析

1穿越时空变幻的历史之桥

(1)见证了大唐由盛到衰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一座座桥就像是一个个历史的老人,见证了一个个王朝由盛到衰的全部过程。自唐太宗李世民以来,唐朝的发展逐渐成上升趋势,诗人们通过对桥的描写,记录了这一段盛世时期,如杨师道《阙题》中的“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崔颢《渭城少年行》中的:“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还有王昌龄的“汾桥之上,旗盛车隆,依仗庄严;万国相从,盔明甲亮。”从诗人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初唐盛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盛况。而随着中唐的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诗人们也把桥作为借物抒情的对象,进而表达他们对国家、对民

试论唐诗中“桥”意象的文学特征王浩宇

肥兆

雄羽

雄羽

131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12古典文学新探

族、对时代深刻的感悟。如白居易的《和友人洛中春感》:“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遥想当年天津桥上是何等的繁华,如今却只能悲悯叹息,表达出诗人对于现实的关注和历史的感慨。元稹的《智度师二首》:“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40年前征战疆场的勇士,如今却出家做了和尚,站在天津桥头,遥想当年的戎马生涯,有谁还会记得这位往昔的的勇士?诗歌一语道出了晚唐时期社会衰败,民不聊生的衰败景象。也就是说,诗人们把桥作为抒情的对象,让我们间接地看到了一个朝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进程。

(2)现实主义的萌芽——

—对战乱的真实描写

古语云:“史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意思是说,当国家处于战乱的时候,往往是诗人们创作欲望最强烈,作品成就最高的时候,这源于诗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刻关注,以及蕴含着他们创作观里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通过作品来反映真实的时代和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公精神。桥的意象在多首作品中的具有体现,成为了诗人们尤为器重的意象之一。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兵车行》中写道: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隆隆驶过的兵车,嘶鸣的战马,被抓来的穷苦百姓都换上了戎装,配上了弓箭,就要奔赴战场,爹娘和妻子都赶来相送,依依不舍。战马和战车扬起的灰尘,连咸阳桥都被遮住了。诗歌真实地描绘出当时因为战乱,亲人离散、民不聊生的惨象。而李太白则一改往日潇洒飘逸的诗风,在《塞上曲》中写道: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诗歌借古喻今,以此来抒发诗人对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强烈不满。此外,还有胡曾《咏史诗·豫让桥》中的“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年国士心”;武元衡《送柳郎中裴起居》中的“落日河桥千骑别,春风寂寞旆旌回”;郑谷《蜀中三首》中的:“堤月桥灯好时景,汉庭无事不征蛮”。或是悲叹,或是激愤,或是嘲讽,或是慷慨,无论是何种情感,都是诗人当时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当时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在桥这一意象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位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

2体验世间情感的心灵之桥

(1)对旅途和游子的真实刻画

唐代的诗人们有的为了生计,有的为了仕途,有的为了感情,四处奔走、历经沧桑。桥既可以是游历的起点,也可以是终点,还可以是中间点,它也因此成为了游子们旅途中着力描写的对象,并将各种情感倾入其中。《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进京赶考,希望能够衣锦还乡,但是却落榜而归,沮丧之下来到苏州,踏上小舟,划到枫桥之下,清冷的月光使得万物孤寂,薄霜的萧瑟下,乌鸦的啼叫给人以一种不祥之感。诗人站在桥下,看着两岸的渔火,远处传来寒山寺的钟声,让诗人心思沉重,无法安眠。《枫桥夜泊》全诗没有一个桥字,但是却处处以桥为中心,可谓是匠心独运,神来之笔。此外,还有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刘禹锡《途中早发》中的“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等等。在这些诗歌中,游子们对于桥的描写,多突出于一个早字,一方面启程多是在清晨;一方面清晨的萧索,寂静,更能够衬托出远行和离别的愁绪。

(2)对家乡故园的深切眷恋

对于思乡情感的描写,是唐诗中一个重要的题材,而对

于家乡中桥的回忆,则成为了这种想念的融合点。杜审言《春日怀归》中的“更怀欢赏地,车马洛桥边”;祖咏《江南旅情》中的“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李益《逢归信偶寄》中的“乡关若有东流信,遣送扬州近驿桥”,等等,将对故乡的思念、寄托,描写得淋漓尽致。家乡的桥,是诗人们情感寄托的唯一物象。诗人们当初的离别就是从桥上迈出了第一步,在他们看来,桥就是家乡延伸出来的道路,是他们心灵的慰藉和寄托,这一个乡愁又怎能说得尽呢?

(3)对珍贵友情的不舍和惜别

前文中提到,唐代的送别往往都在桥上发生,出了桥,就正式踏上了旅途。朋友之间在桥上依依话别,在桥上遥望思念的情景在唐诗中的描写数不胜数。如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千年来被传为佳话。白居易在《蓝桥驿见元九诗》诗中曰: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白居易在秋风飘零的时候被贬往江州,他在蓝桥上看到当时元稹春风得意、奉召回京的的题诗,而让他更加难过的是,此时的元稹却又一次被贬通州,两人可谓是惺惺相惜。蓝桥见证了两个人仕途的起伏,更见证了两人互相牵挂的真情。所以,白居易一到了驿站就下马看看有没有元稹留下的诗,共同的机遇,共同的地点,那种悲痛凄怆的情感让人叹息不已,而蓝桥也成为了二人友谊的见证。

(4)对真挚爱情的永恒记忆

爱情永远是各种文学作品永不过时的描写题材: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许仙和白素贞的断桥相遇……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都和桥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商隐的《板桥晓别》诗云: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板桥是唐代汴州城西的板桥店,是一个人来人往,比较繁华的桥头,回望汴州方向,银河暗淡,隐现出高城的影子,水亭边的床下荡漾着微微的波光,行者乘水路西去,亭下正停着催发的小舟,像芙蓉一样的情人此刻正在黯然垂泪。作者用传奇的笔法,对桥下的景象进行了奇幻的描写,一种留恋和怅惘的心情,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通过一些诗句的举例,可以看出桥意象在唐诗中出现的次数之多,蕴含意义之广泛,从而让我们更加领略到了唐诗独特的文学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桥意象的分析,不能离开唐朝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不能离开诗人当时的心境和经历,要将整体和个体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挖掘出每一句诗中关于桥的深刻含义。对于唐诗中深厚的桥文化来说,本文的研究仅仅是初探。笔者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唐诗中桥意象的重视和研究。这是一个对于我们理解唐诗,理解唐代文化甚至民族文化大有裨益的重要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寅、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2]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3]向丽:《说不尽的桥——

—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桥文化》,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6年。

作者简介:王浩宇,男,1988—,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7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

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