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诗中的山川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唐诗中的山川意象

摘要:唐诗中的山川意象,体现的是大唐盛世文化的表征,也是诗人理想与心态的又一代名词。同时,唐诗中的山川意象,传递着意象表意层面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如天山、贺兰山、秦淮河意象暗示的民族存亡、命运抉择的艰深思考;昆仑山、峨眉山、钱塘江意象托寓的怀史明思、清净修为的理趣;也有华山、黄山、庐山意象寄意高远、幽茂游逸的韵旨和黄河、长江意象灰暗悲怆、明丽雄浑的基调等等。山川意象随诗人情志所异而抒写有别。所以,诗人把精神和信念,意识和理想赋予山川意象,才焕发出诗人们独特的人生思考和情感言说。

关键词:唐诗, 山川, 意象

ABSTRACT

Tang poetry imag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reflect i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atangshengshi culture, mentality is also a poet ideal and the generation of noun. At the same time, the Tang poetry imag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transmitting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image ideographic aspects: such as the TianShan mountain, HeLan mountain, QinHuai river images suggest the national survival and fate of difficult choices between thinking; KunLun mountain, mount E Mei, the QianTang river image combine for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 purity of the philosophic flavor; Also have HuaShan, HuangShan mountain, Lu Shan image high, deep and remote mau escape rhyme purport and the Yellow River, the

Yangtze river swim image gray pathetique, vigorous tone is bright and beautiful, and so on. Mountains and image as a poet of modern vision and express. So, the poet the spirit and faith, and ideal give mountains image consciousness, coruscate gives the poets of the unique life thoughts and emotions.

Key words: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Mountains and rivers, image

山水诗可谓是唐诗中不可替代的一脉底色。由苦极奇寒的塞北莽原到清绮秀丽的江南故地,吐纳了千形百态的山水意象,共同构筑成一幕幕意境深远的诗意图景。山川随之成了诗人们喜于歌咏的一类。借名胜山川抒怀遣情,折射出诗人们各自的人生意趣。唐诗中对山川的描写或多或少涂抹着一道深层的文化底蕴,被赋予了时代的气息。在我国,南北的自然地理状况,南北的景致风物都大有不同,因而历朝历代的诗篇里名胜山川的风格千差万别。及至唐代,盛世开明的风气才使诗风呈现恢宏而壮阔的气象。

一、西北典型山川意象

我国西北自古以来便是山川耸聚之地,西北山川的自然之美是令人无法抗拒的。西北的山川,不仅涵盖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妙写意,同时,它又富于北方人豪迈不羁,粗犷放达的阳刚美。同时,作为纵贯一方的文化土壤,西北腹地内的山川意象也十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此外,作为兵家必争要塞的西北疆域,策源了叱咤诡秘的历史风云,充斥了原始蛮力的拓荒与破凿。事过境迁,至今留存下来的,是自西向东绵延的为抵抗匈奴作乱和北狄入侵所构筑的山岳防线,它们静默无言地沉淀着千年历史的风尘。

(一)山

1.天山

天山,有着文化书写上两种文明遗存下来的对立,也是中华民族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一个重要的地缘坐标。丝绸之路和楼兰关址也是天山文明幅员的子系之一。所以我们说,天山这一意象特征,它一方面涵括了民族存亡的艰深思考和命运抉择的去路,另一方面,它与唐人对边塞境况的认知也休戚相关。

天山一带的原居民即维吾尔、哈萨克民族,在历史上可谓是有着本性奇烈的血脉,同时又是患难流离的民族。在民族融合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倚踞天山阻隔外夷之利,在中国的西北一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这一文明的发源,其助力离不开天山的化育滋养。然而,天山周遭的蛮荒,遍处是野烟芜草,冷月沙丘,又猛然间把人带回了苦寒奇极的塞北大漠,攀谈不上有任何的人世常情。在这样闭守且隔绝的生存状态下,唐人眼中的天山便默默生成了片面的文化认知习惯,泛泛沉浮于诗情中的天山意象则以苦寒、别离为主。试如李白《关山月》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以稳健的笔力、决恣冲荡的气魄直写了明月出峰际,云海苍茫涌的浩阔图景,让读者领受了天山的自然之美后,诗人笔锋陡转,畅言道:“戍客望边邑,思妇多苦颜”,这实乃诗人的深层用意。戎士思妇相望两地不得见的苦痛经由诗人的淡淡挥写,别离的情思跃然纸上。把悱恻悠绵的人情意态比之于山莽大漠的野性自然,强烈的感官差觉及人性与自然两种美的触碰,附加于天山这么一个双重辨识的意象上来,也就十分耐人寻味了。而天山这一意象在唐朝诗人马戟的《落照》中如是道:“照耀天山外,飞鸦几共过。”斜阳顷落,四近无人,萧

瑟的黄昏里凌乱飞扑着行将归巢的寒鸦,俨然是诗人心境的白描,苦寒之味莫不如此。

2.昆仑山

昆仑山作为原始神话的载体,孕育了以昆仑山为中心的广阔地域文化。它同时也是作为《格萨尔》这个“江河源文明”的自然印证,因而“具有世界屋脊的崇高感、神秘感和原始性。”①

在浩如烟海的唐人诗篇里,昆仑山的意象体现为一种独立的认知本位。及至如今,昆仑山被视为集宗教、信仰、民族等在内的文化体。昆仑山这样一个鲜明的文化体与唐朝兼容开放的时代之风遥相呼应,所以,我们才会在唐人的诗歌里呼吸到盛唐傲立开放的姿态和摒弃俗见的气息。《奏章归》对昆仑山写到:“烟锁昆仑山顶上,月明娑竭海中心。”足以窥见昆仑山作为古代第一神山的不凡地位。当然,至于给昆仑山披上的神秘面纱以及种种他诩的传说,在现在的我们看来,皆可酌情据存为适于宣扬昆仑山这一文化意象的底案。为多少才子佳人传颂歌吟的爱情主题,比翼双飞的柔情,催人泪下的誓言貌与昆仑山阳刚雄飒的意象颇为不符,但偏偏在昆仑的意象里却广布着爱情的流彩。在《淮南子》和《山海经》中,为众多读者熟知的西王母其时还是个孤家寡人,然而到了《汉武内传》和《穆天子传》的时候,西王母摇身一变,幻化成光彩夺目,重情重爱的仙界贵人。由此,我们很难去圆说昆仑山缺少爱情主题的谬谈了。唐代诗家群辈所认同的昆仑,更多的是飘忽缕缕的神境妙韵,与世隔绝的异域风光。没有过多人间情调,市井文化的渗透。所以,整个昆仑山意象就如长安居士所描绘“林深谷幽闻百鸟,峰奇羽

①出自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一节)第6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