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四笔法剖析
王羲之行书运笔分析
行书的基本笔法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露锋横: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最后锋尖略上提后下按,回锋至横越画中间。
重横:于字两横稍短,用笔较重,因此字点画少,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长撇。
波折横:此横亦用腕的翻动,轻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笔回锋,使线条生动活泼。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王羲之行书技法》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
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王羲之圣教序笔法特点【王羲之的笔法特点】
《王羲之圣教序笔法特点【王羲之的笔法特点】》摘要:王羲所处魏晋期是隶向楷、草、今草发展演变期王羲擅楷楷也取得了很高艺术成就如《乐毅论》、《黄庭》、《东方朔画像赞》等,《初月帖》、《姨母帖》王羲这两帖特别是《姨母帖》所有涉及到横折地方像月、日、两顿、首、顷、痛、、因等横折没有使用折笔法几乎都是绞笔法使,他亲《晋》撰《王羲传》集、临摹、欣赏王羲真迹《兰亭序》摹制多赐给群臣王羲法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他法跟他笔法特是分不开那么你知道王羲是如何用笔吗?以下是由编整理王羲笔法介绍希望能到你王羲笔法特征王羲笔法是具有篆隶遗韵汇碑、帖线条优势集篆隶、楷用笔习惯以绞主要特丰富用笔细而化具有六方面主要特征()具有篆隶遗韵这是王羲笔法重要特征篆隶遗韵是篆和隶体所呈现出高古、朴拙、厚重、苍茫、气精神美《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距其终才三正暮年迹也故结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非遇真赏易遽识也王羲笔法所以具有这样篆籀或者说篆隶遗韵原因是这种用笔是当相对普遍种用笔习惯由王羲当所处魏晋代是隶向楷、草、今草渡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平复帖》到王羲《初月帖》、《姨母帖》我们可以发现王羲具有篆隶遗韵绞笔法是这体渡期种传承性笔法这是法史上笔法发展到这期应该出现正常结而且从上世纪量出土汉简、楼兰残纸等墨迹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残纸、断简墨迹几乎都保留着丰富类似王羲这样具有篆籀绞笔法见图十四可见当很多人使用这样笔法也可以说这是当人们种比较普遍用笔习惯因这样绞笔法虽然形成墨迹形态上有粗糙、精致别高低分但用笔上却没有质性区别原因二是王羲老师和其人都擅长隶或草关王羲学历和法师承以少学卫夫人说著名晋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师予少学卫夫人将谓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又许下见钟繇、梁鹄又洛下见蔡邕《石》三体又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徒费年日耳羲遂改师仍众碑学习焉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郎;令真行草法导秦篆妙接丞相相传王羲还跟其叔父王廙学王廙高朗豪举性居傲学艺术修养极深他曾对王羲说吾诸事不足法惟画可法从上边所引论可以梳理出王羲法师承条体脉络少学卫夫人得正技法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王廙得众体妙二十岁以师师所师正、行宗尚钟繇草法效法张芝无论是卫夫人还是王廙特别是期王羲所师法钟繇和张芝都分别是当隶、楷和草顶级还有王羲己提到师法众碑说明王羲深受其前代隶、草和诸碑影响见图十五王羲《姨母帖》帖很多结体直接取法隶以横向取势线条质感拙朴天真浑穆高古;用笔上凝重厚重不计起笔收笔精致与严谨突出线条段实美横折以使主尽显篆隶遗而王羲人又特别擅长真草隶篆行诸体熟知王羲专擅行草、《兰亭序》获得天下行誉外王羲还尤其精研隶、楷和草孙庭讲元常专攻隶伯英独精草体彼二美而羲献兼黄山谷云真行草藁无不曲当其妙处往置论以右军真行皆入神品不知冯何便作语宋陈思《史》谓其擅行、隶可见王羲不仅是向擅长隶、草钟繇、张芝学习受到他们影响人看特别是法艺术成就极高孙庭、黄山谷都评价王羲隶、草等方面也是非常专精因而王羲笔法和风具有篆隶遗韵也就是件正常事情了()具有篆隶用笔习惯(多折少、曲多直少绞用笔)篆用笔特征是笔笔锋所有折几乎都接近平动使没有折(像祁三公山碑等性风格独特篆碑帖除外)曲线较多几乎没有提按、顿挫隶用笔主要特征是横折几乎都是绞笔法折很少或没有;横直线较多横直线由提按、绞笔法形成波曲、波三折较多篆和隶共有用笔特是起笔和收笔都讲究藏头护尾尤其线条段充实、厚重论我们常讲古法、古质法哪里质哪里可能就深藏线条段里包世臣《艺舟双楫》有段关笔法和线条质感精彩论述他说用笔法见画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画截盖两端出入操纵故尚有迹象可寻其截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截则人人共见矣实妙武德遂难言这段论述包世臣通碑和帖对比至少给我们五方面信息是古人用笔比我们高明地方是线条段而不是起笔和收笔他这里古人应该是指至少唐以前或是魏晋、六朝期二是线条起笔和收笔由有明显动作比较容易研究清楚但是线条段如何做到实、丰而不怯、实而不空就有些困难和不可捉摸了三是使线条段充实、厚重办法是骨势洞达这比较难以捉摸他也确实阐释得比较含糊四是他把碑和帖进行了对比碑帖质区别是碑段实帖段空怯五是包世臣认由笔法上原因线条段充实美从武德以就没有了包世臣认骨势洞达是线条段实办法笔者觉得阐释还是比较玄结合上边提到篆、隶用笔特和习惯特别是篆和隶相比较楷、行草等体其所以能做到线条段充实和厚重主要有两措施是使用绞笔法;是用笔速比其它体缓慢这些都是篆、隶用笔特另外分析《姨母帖》、《初月帖》两帖很多线条段部分会发现每线条段都很充实、厚重特别是《姨母帖》开十月十三日六每画都特别扎实线条段饱满、厚重、古朴;还有《初月帖》十二日山阴五、道忧悴、羲报等每画都用笔迟涩、有控制有绞用笔扭拗动作使得线条质感结实、质量很高绝无带而苍白和空怯(3)具有楷用笔习惯这里所说楷不是特指哪朝代楷而是立足当代纵观整法史就所有楷和其它体相比较而言楷用笔特是线条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段动作以提按主很少有绞笔法;三是横折地方几乎都是折有明显折笔动作王羲所处魏晋期是隶向楷、草、今草发展演变期王羲擅楷楷也取得了很高艺术成就如《乐毅论》、《黄庭》、《东方朔画像赞》等楷和篆隶相比线条段没有篆隶沉实、厚重但起笔和收笔要比篆、隶精致、丰富、谨严;横折处理上楷以折主相比较篆和隶绞笔法使虽少了厚重和沉实但多了几分爽利特别是向下折笔笔势行草打开单结构、加强连带形成组合和群以致整幅作品贯气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折用笔篆隶用笔习惯基础上又王羲行草创作提供了另外种丰富借鉴和参考从某种角而言如王羲不精研楷笔法不把楷处理横折折笔法借鉴到行草也许王羲就不能把行草推到新高而获得圣美誉王羲前张芝擅草草是独立与没有连带贯气与只是从作品整体上有气韵呼应而到了王羲什么发展成了今草原因就这里因折笔法介入而改变了横折笔画势方向由原使笔法势方向是向右斜下而改变垂直向下或是向左斜下见前图七这种垂直向下和向左斜下笔势是非常有利行草体加强结构打开、加强与连带、加强组合和群组合从上往下写、从右往左展开行草贯气得到了笔势上强有力支持王羲所以能成圣很重要原因就是他能承前启他所以能把行草推向新高就他擅篆隶、精楷致力发展又是行草真草隶篆行所有体笔法他都精熟因而他能总结他前所有体用笔验、优势他所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他笔法成集真草隶篆行诸体笔法成者量借鉴楷用笔习惯起笔、收笔笔法丰富、精致和做到位增加了横折折王羲《奉橘帖》表现得充分帖三白、如右边口、橘右下部分、横折等充分体现了王羲借鉴楷用笔特和风貌另《奉橘帖》还是贵瘦硬始通神型代表莫将这里瘦误认纤细而是遒劲、敛、爽利种表现周汝昌先生曾讲看看传世《兴福寺碑》(俗称半截碑)集右军拓与日所存唐人钩摩《奉橘帖》等名迹便悟右军瘦是何等境象《奉橘帖》所以能传达如风骨和气韵和王羲量借鉴楷折爽利用笔不无关系()用笔速迟涩用笔速是影响线条质量重要因素速几乎不影响线条形但却能够很程上影响线条质感、节奏和蕴包世臣云北朝人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分隶相通故原不关乎迹象刘熙言用笔者皆习闻涩笔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竭力而与争不期涩而涩矣所以说要想得到像北朝人线条段实线条质量用笔要迟涩如何才能迟涩无外乎使用绞笔法增加笔锋与宣纸摩擦力增加反复短距离折笔动作这里包世臣所说五指齐力应包含使用绞笔法手指捻动笔管和手上扭拗动作周汝昌先生《永八法》引用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有段话而吾友顾宁所藏松雪《黄庭》墨迹盖临右军也;用笔颇以侧取致以瘦标骨以涩见古与石刻迥然不可见只有迟涩才会有古质周先生又进步释说涩就是不滑溜思二物接触而发生运动滑就是摩擦力;涩就是摩擦力但法艺术涩又不仅仅是然而生涩力更重要是写人运笔有识(或精熟无也成习惯)涩行有涩涩行涩进既要向前行进又要控制勿滑勿溜羲人深得迟涩真髓他讲凡贵乎沉静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又强调每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当代坛很多学习二王风人用笔速感觉都很快收不住笔也留不住笔线条像溜冰样让人眼花缭乱苍白无味正如王羲所说样创作件作品要十迟五急急是思考、心思稳健、迟涩是用笔只有笔笔控制、笔笔到位特别是带着定艺术审美情境和状态运笔创作有定审美心态、审美风格介入有因思考迟涩有有识留驻才会线条里表现出丰富蕴(5)折处以绞笔法主王羲横折处理上有己独到面特别是与世比起王羲横折处理基以绞使主、折辅而世除了唐代颜真卿还有使用绞使以外其他横折处理上几乎都是采取折笔法使笔法少又少《初月帖》、《姨母帖》王羲这两帖特别是《姨母帖》所有涉及到横折地方像月、日、两顿、首、顷、痛、、因等横折没有使用折笔法几乎都是绞笔法使由这笔法篆、隶笔法使所以使得横折线条扎实厚重古朴浑穆这笔法除了使线条具有扎实质感以外还使王羲作品横折上很少圭角保证线条气息上郁勃充溢、饱而不漏这特征也是区分王羲与世笔法重要标志前论述采用平动使和绞使笔法横折角般都90采用折笔法横折角般都等90因而圆些使气象、审美上代表是宽博、敛方折些折审美上代表是劲挺、锋芒综观王羲作品横折处理上王羲使用绞使笔法比折笔法多这也合王羲法艺术整体审美风格和、庸道王羲有帖由整体审美风格取法上原因用折笔法比绞使笔法多如《奉橘帖》那是特例(6)用笔精致细腻、丰富多变前论述如王羲《初月帖》与陆机《平复帖》笔法比较分析还有很多地方都提及包括上边分析王羲笔法五方面特征都是这观论据也都说明王羲用笔上精致细腻和丰富多变更多候王羲笔法是种随机赋形、随形赋法简直是神笔难以捉摸王羲法特羲法主要特是平和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观赏总他把汉写从实用引入种重技法讲究情趣境界标志着法不仅发现法美而且能表现法美王羲成就变汉魏质朴风笔法精致、美仑美奂体开创了妍美流畅行、草法先河特别是行《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画遒美疏密相布白巧妙尺幅蕴含着极丰裕艺术美无论横、竖、、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妙《兰亭序》凡三二十四每都姿态殊异圆如王羲是东晋伟法他变汉魏朴质风开晋妍美劲健体创楷、行、草世莫不宗法他行帖《兰亭序》是他代表作被法界誉天下行千年倾倒了无数习者王羲亦因被人尊称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风他亲《晋》撰《王羲传》集、临摹、欣赏王羲真迹《兰亭序》摹制多赐给群臣国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尊而力倡人者仅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颇有所悟历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难千六多年无数法都孜孜不倦地释何尝不想深入羲堂奥但终只能得其体而已因《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法智慧所营造成迷宫天下行介绍《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人又称《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二十四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人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序王羲回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法千方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摹拓十以赐近臣死把真迹带进昭陵作陪葬品所以我们至今已无法看到《兰亭序》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等唐摹唐摹逼真是冯承素摹因帖前印有唐宗李显年神龙各半印故又称神龙郭天赐谓神龙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二十皆别具姿态无雷用笔以锋立骨侧笔取妍有藏蕴含蓄有锋芒毕露尤其是法从头至尾笔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右军《兰亭序》法古今其皆映带而生或或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神品也难能可贵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风格蕴藏着作者圆熟笔墨技巧、深厚传统功力、广博化素养和高尚艺术情操猜你感兴趣初学法如何选毛笔初练法用什么毛笔3学习毛笔法有什么处毛笔法体5毛笔行法入门。
王羲之行书笔法特点
王羲之行书笔法特点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行书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王羲之的行书笔法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王羲之的行书笔画简洁而有力。
他擅长以一笔勾勒出整体结构,将字形化繁为简。
他的笔画流畅自然,不拖泥带水,给人一种爽快的感觉。
他能够运用不同的笔画技法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使每个字都富有生命力。
其次,王羲之的行书注重墨色的变化和运用。
他善于使用墨色的深浅变化来表现字形的结构和轮廓。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浓墨、淡墨和水墨的渐变,使字体显得丰富多彩,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第三,王羲之的行书注重布局的平衡和谐。
他在书写时注重字与字之间的间隔和比例,力求整篇作品的布局和谐统一。
他善于运用空白来营造余白,使作品更加清雅简练。
最后,王羲之的行书注重笔画的韵律和节奏感。
他的笔画有着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使字体的变化和流动更加自然优美。
他的行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艺术的美感。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行书笔法特点集中体现在笔画简洁有力、墨色变化丰富、布局平衡和韵律感强等方面。
他的行书作品独具风格,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擘。
王羲之行书技法
王羲之行书技法
第一、笔画之间的牵丝相连。
王羲之的行书表现出的“牵丝相连”技发,这种牵丝虽轻,却如铁线劲韧。
第二、笔法变化丰富而灵动
撇画舒展,捺画收放自如,绞转有力,不拘泥于刻板。
把笔画的变化舒展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三、笔画转折以绞转笔法为主
王羲之的行书字体,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在横折的处理上,用绞转笔法写出刚柔并济的笔锋,后世的众多书法家在这一方面,很难超越他,其他书家在横折的处理上,除了颜真卿以外,大多数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很少用到。
王羲之的笔法特征
王羲之的笔法特征王羲之的笔法特征王羲之笔法是具有篆隶遗韵,汇碑、帖线条优势,集篆隶、楷书用笔习惯,以绞转为主要特点的丰富用笔,细而化之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具有篆隶遗韵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
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
《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
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
”王羲之的笔法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篆籀意”或者说篆隶遗韵,原因之一是这种用笔是当时相对普遍的一种用笔习惯。
由于王羲之当时所处的魏晋时代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过渡时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的《平复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我们可以发现,王羲之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是在这一书体过渡时期的一种传承性笔法,这是书法史上笔法发展到这一时期应该出现的正常结果。
而且从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汉简、楼兰残纸等墨迹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残纸、断简的墨迹中几乎都保留着丰富的类似于王羲之这样具有“篆籀意”的绞转笔法,见图十四。
可见当时很多人在使用这样的笔法,也可以说这是当时人们一种比较普遍的用笔习惯。
因为,这样的绞转笔法虽然在形成的墨迹形态上有粗糙、精致之别,高低之分,但在用笔上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原因之二是王羲之的老师和其本人都擅长隶书或章草。
关于王羲之的学书经历和书法师承,以“少学卫夫人”之说最为著名。
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
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
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
相传王羲之还跟其叔父王廙学书。
王廙,“高朗豪举”,“性居傲”,文学艺术修养极深。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笔法解析(第四讲)图文版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笔法解析(第四讲)图文版
第四讲: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晋:“晋”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左疏右密,重心偏右。
在书写
的时候,注意第一个点画的书写位置,离上面的横距离很远。
中间的三个笔画,注意向右上倾斜的趋势。
长横,左边一定要长,右边不要太长。
“日”,注意左圆右方。
右:“右”字需要注意笔顺,和我们硬笔里的笔顺是不一样的。
先写“丿”划,后写横划。
而如果遇到“左”字,则是先写横划,再写“丿”划。
将:“将”字的结构较为简单,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于右边的“夕”,在书写过程中,需要笔断意连。
两个笔画,不能完全缠绕上,也不能完全没有关系。
军:在我最早看见这个“军”字的时候,我坚信字帖里面多了一笔横。
因为,看上去里面全是横。
但经过认真分析,“军”字里面,一笔不多,一笔也不少。
王:在传统的认识里,“王”字的最下面一横非常长,但是在这个字里,要注意,最靠左边的笔画,是中间的横。
而非最后一横。
羲之:“羲之”在这里算为一个字来分析。
这个字,分为两部分来写,上部分为:“羲点(之的第一笔)”,下部分为:横折横(之
字的第二笔)。
“羲”字和“之”字的第一笔,要笔断意连,甚至可以不断笔。
书:“书”字的笔顺,也是学习行书非常纠结的一个字。
在这个字里,注意几条横的起笔露锋状态和他们的斜度。
他们都在往右上倾
斜,那中间的“竖”划是向右下方行笔,如此一来,整个字的平衡感就找到了。
这个字另外的难点,在于下方“日”字的来回翻笔,需细细体会。
《笔势论》王羲之
《笔势论》王羲之王羲之的《笔势论》,对学习书法很有益处,细细的品味,每一句话都是精典。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参考着卜希旸老师的解说,把这本文章改译成了白话文,以和朋友们分享。
由于古文的水平较低,有些句子可能理解的不到位,有错误之处请好友指正。
《笔势论》王羲之告诉你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
我观察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别人,但仍然不够娴熟,没找到规律。
父亲不亲自教的,古来就有。
今天我著一篇《笔势论》,来开发你的悟性。
凡写字的笔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张都有它的旨意,有它的标准和楷模,详细的指出了写字中各方面的错误,收集了最重要、最实际的要点,记录在这里方便使用。
一副字中的字多处变体,但很少触及到书法的根本,圆转用笔处很多,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笔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
扬波腾起的态势,可以迷惑人,但分析其理由,才能够治愈病入膏盲的病态。
今天写《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你要藏好,不要对外传播,秘密的放好,不要给朋友们看。
要深入的研究大小篆的字体,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并且很容易成功。
集各家精品之专长,字形体势更能清晰彰显。
留心学习者,两月就可见到功效,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
这篇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好还要珍藏好,能在世间留有名誉。
笔使用的太久了,写出的字很少出奇迹。
我刚刚有成就时,又精心研究,认真思考,考察了多家规律,总结出了要点,写成了这篇《笔势论》。
刚完成的时候,我的同学张伯英要求看看,我谎说丢了,自己秘密的藏着不外传。
创临章第一我们写字时,纸张就是布阵,毛笔就是刀器,墨水就是兵甲,砚台就是城池。
运笔的本领就是将军,心意就是副将,结构就是谋略,用笔者把握吉凶,笔的运行就是号令,一曲一折就是杀戮,一点一画就是落石,左右摆动就像用刀斧砍,放纵时要快捷利索,着笔时要含蓄调和,顿笔时要收缩。
开始临写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临尽帖的形势。
一遍摆正字的每一画位置,第二遍少许有字的形势,第三遍微微像帖,第四遍就会雄劲圆润,第五遍就会临的像帖。
王羲之书法笔法特征
王羲之书法笔法特征王羲之书法笔法特征(1)具有篆隶遗韵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
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
《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
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
”(2)具有篆隶用笔习惯(转多折少、曲多直少的绞转用笔)篆书用笔最大的特征是笔笔中锋,所有的转折几乎都接近于平动使转,没有转折(像祁三公山碑等个性风格独特的篆书碑帖除外),曲线较多,几乎没有提按、顿挫。
隶书用笔的主要特征是横折几乎都是绞转笔法,转折很少或没有;横直线较多,横直线之中由提按、绞转笔法形成的“波曲”、“一波三折”较多。
篆书和隶书共有的用笔特点是起笔和收笔都讲究藏头护尾,尤其注意线条中段的充实、厚重。
在书论中,我们经常讲的古法、古质,“法”在哪里,“质”在哪里,可能就深藏在线条的中段里。
(3)具有楷书用笔习惯这里所说的楷书,不是特指哪一个朝代的楷书,而是立足当代纵观整个书法史就所有楷书和其它书体相比较而言,楷书的用笔特点一是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中段的动作以提按为主,很少有绞转笔法;三是横折的地方几乎都是转折,有明显的折笔动作。
(4)用笔速度迟涩用笔的速度是影响线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速度几乎不影响线条的形,但却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线条的质感、节奏和内蕴。
包世臣云:“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
分隶相通之故,原不关乎迹象……”刘熙载言:“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
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不期涩而自涩矣。
”(5)转折处以绞转笔法为主王羲之在横折的处理上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特别是与后世书家比起来,王羲之的横折处理基本以绞转使转为主、转折为辅,而后世书家除了唐代的颜真卿还有时使用绞转使转以外,其他书家在横折的处理上几乎都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少之又少。
王羲之的《笔势论》
王羲之的《笔势论》羲之告子敬曰:“吾察汝書性過人,乃未閑規矩,父不親教,自古有之。
略修《筆勢論》一篇,開汝之悟。
凡斯字勢,總有十二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其舛謬,撮其要實,錄其便宜。
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衆,莫識其源。
懸針垂露之踨,難爲體制;揚波騰氣之迹,足可迷人。
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藏之,必勿播于外,緘之秘之,不可示諸知友。
窮研篆籀,省功而易成;纂集精專,形彰而勢顯。
有意學之者,兩月即見其功;大無性靈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學者秘之,世有名譽,筆削久矣。
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諸規矩,存其要錄。
吾作此論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見之,吾詐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傳也。
”◎創臨章第一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矛肖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策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點畫者,磊落也、戈斾也、斬斫也;放縱者,快樂也;著筆者,調和也;頭角者,蹙捺也。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澁,筆下不滑,不可便休,三行兩行,一度創臨,惟須筆滑,不得計其遍數。
◎啟心章第二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
振動則筋脉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昔宋翼(乃鍾繇弟子)嘗作是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見繇。
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過折;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爲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屈折如鋼鈎;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然,如驚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龍之蜿蜒,謂其妙也;若鸞鳳之徘徊,言其勇也。
擺撥似驚雷掣電,此乃飛空妙秘,頃刻沈浮,統攝鏗鏘,啟發厥意。
能使昏迷之輩漸覺勝心,博識之流顯然開朗。
王羲之行书笔法入门教学
王羲之行书笔法入门教学王羲之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传奇人物,他的书法风格独具匠心,被誉为“天下名家”。
他的行书笔法以豪放雄健、奔放自由、柔中带刚著名于世,深受广大爱好者的推崇与追捧。
本文将从基本构造、笔画特点、练习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王羲之行书笔法的入门教学。
一、基本构造王羲之的行书脚型和草书相通,其所谓“广、长、短、折、钩、挂、插、提、掏、梦”是其构造规律,也是个体化的表达。
广:宽度比较大,笔画横向较长,能够增加行书的宽度空间感,同时也更能表现出其雄壮的气势。
长:长度比较长,笔画的上下方向比较大,能够表现出其挺拔、高耸的形态。
短:长度比较短,笔画的上下方向比较小,能够表现出其短小、精悍的特点。
折:笔画带有弧形,是行书中常用的一个特点,能够表现出其疾驰、跃动的姿态。
钩:笔画末梢像钩子一样,是行书中最常用的造型,能够表现出其精炼的形貌。
挂:笔画末梢像悬挂的形状,是行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造型,能够表现出其轻盈、灵动的感觉。
插:笔画中带有倒金钩的形状,是行书中难度较大的造型,能够表现出其遒劲的气势。
提:笔画中带有斜穗之形,能承接前面的笔画,也能使行书的线条更为流畅、连贯。
掏:文字弯曲之处稍稍向外掏出,如故意让一端抖出,是行书中常见的一个造型。
梦:亦称为“柔”,即表现出行书的柔美和婉转之处,也是行书中难度较大的造型。
二、笔画特点王羲之的行书笔画与其他风格迥异,其笔画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顺逆交错王羲之的行书中有许多顺逆交错的笔画,在笔画行进的过程中,显得十分自由奔放,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感。
2.点画相间点画结合是行书欣赏的重要因素,王羲之的行书中,点画配合得恰当,点画丰富多彩,画面有丰富的变化、气韵生动。
3.起笔重心王羲之的行书的笔画起笔用力分布较为集中,使画面的稳健与力度感更加突出,形成了王羲之行书独有的笔画风格。
4.结构鲜明王羲之的行书笔画结构鲜明,笔画粗细、高低起伏、虚实变化、结构分布等方面均体现出淋漓尽致的艺术意境,是王羲之行书另一项重要的艺术特色。
王羲之十四笔法剖析
王羲之十四笔法剖析王羲之在其观形章讲了十四种笔法,这里做一下分析。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
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
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
厥,谓其美者。
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
尽为其著而复反笔抽之。
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一、藏锋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大,有粗大的意思。
或说藏锋的动作大,从笔画中部入笔。
如年字的中竖。
二、侧笔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侧锋乏力,但用中锋也不能太细。
侧锋用于起笔,中锋用于行笔。
竖画横起,横画竖起。
开始入笔都是侧锋,转入行笔时必用中锋。
三、押笔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去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押笔记本写下一笔之前的连笔,从下一笔画的中部(大概)入笔,即押入。
连带与下一笔的前半部重合。
如“无”字二横与三横的连带,与三横的前部分重合;“贤”字又横的前押。
四、结笔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结,有收束的意思。
撮是聚合。
把展开的笔毫收拢回来,笔锋如展笔以前一样坚挺。
如“竹”字,右边一横。
五、憩笔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憩,有休息的意思。
俟,有大的意思。
意为写字时右下角的笔画象有大的缺失。
缺失多少视笔画长短而定。
关于憩笔,看一下憩流的解释:在海峡、水道、河口或狭窄的港湾内,当涨落潮流交替时,出现短时间近乎停止流动的状态,称为憩流。
王羲之的笔法特点
王羲之的笔法特点王羲之的笔法特点王羲之笔法是具有篆隶遗韵,汇碑、帖线条优势,集篆隶、楷书用笔习惯,以绞转为主要特点的丰富用笔,细而化之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具有篆隶遗韵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
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
《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
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
”王羲之的笔法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篆籀意”或者说篆隶遗韵,原因之一是这种用笔是当时相对普遍的一种用笔习惯。
由于王羲之当时所处的魏晋时代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过渡时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的《平复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我们可以发现,王羲之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是在这一书体过渡时期的一种传承性笔法,这是书法史上笔法发展到这一时期应该出现的正常结果。
而且从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汉简、楼兰残纸等墨迹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残纸、断简的墨迹中几乎都保留着丰富的类似于王羲之这样具有“篆籀意”的绞转笔法,见图十四。
可见当时很多人在使用这样的笔法,也可以说这是当时人们一种比较普遍的用笔习惯。
因为,这样的绞转笔法虽然在形成的墨迹形态上有粗糙、精致之别,高低之分,但在用笔上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原因之二是王羲之的老师和其本人都擅长隶书或章草。
关于王羲之的学书经历和书法师承,以“少学卫夫人”之说最为著名。
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
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
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
相传王羲之还跟其叔父王廙学书。
王廙,“高朗豪举”,“性居傲”,文学艺术修养极深。
王羲之《兰亭序》书写用笔、用纸、坐姿、执笔分析笔精墨妙
王羲之《兰亭序》书写用笔、用纸、坐姿、执笔分析笔精墨妙浅谈魏晋书法的文化生态――王羲之《兰亭序》书写用笔、用纸、坐姿、执笔分析高伟魏晋时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觉醒和自觉的时代,伴随着文字的“隶化”与“楷化”的定型,笔法的日益丰富与人们对汉字视觉形象的不懈追求,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的全面成熟,书法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峰诞生了。
魏晋时代是孕育契机,造就英雄,造就天才的时代。
历史上的所有的艺术经典,是一座座无法再造和复制的高峰,后人难以企及,只能仰止,这是因为世移时变,后人已缺乏了当时创作者的文化生态,而这些文化生态是无可再造的。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称“王右军”。
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庾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时经父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早年又从卫夫人处学书。
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王羲之又善于转益多师,广闻博取、探源明理。
他曾自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他学钟繇,自能融化。
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蹇腾之势,谓“钟家隼尾波”。
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
用笔尚内撅,不折而用转,所谓“一榻灌直下”。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
南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对后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其妻郗氏也工书,有七子,王献之最知名。
王羲之传世书法作品主要有:1、<<乐毅论>>。
王羲之内擫笔法
王羲之内擫笔法
王羲之的内擫笔法是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其特点在于笔画的内部收敛和外部张力。
具体来说,内擫笔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笔画的内部收敛:王羲之在使用笔时,会刻意控制笔画的内部空间,使之相对紧凑,从而增加了字形的凝聚力和深度。
笔画的外部张力:同时,他的笔触也会表现出向外扩张的力量,尤其是在转折和笔画结束的地方,这种张力的表现尤为明显。
在实际应用中,内擫笔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手法来实现:
横画:王羲之处理横画的方式通常是以方笔为主,线条横细竖略粗,体现出内敛的特点。
竖画:竖画则表现为内部收敛,外部张力,如“内”字中的竖画,左部重心偏下,右部重心偏高,整体呈现出一种内擫的风格。
撇画:撇画的处理也是内擫笔法的一部分,如短撇、斜撇和竖撇,这些撇画都体现了笔画的内部收缩和外部的展开。
综上所述,王羲之的内擫笔法不仅体现在笔画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张力上,还体现在他对每个笔画细节的控制和对整体布局的把握上。
王羲之笔法特点
王羲之笔法特点王羲之笔法特点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这么有艺术价值跟他的字体有直接的联系。
一部优秀的书法作品离不开笔法的掌握。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笔法特点,你欣赏过吗?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书法笔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笔法的六大特征王羲之笔法是具有篆隶遗韵,汇碑、帖线条优势,集篆隶、楷书用笔习惯,以绞转为主要特点的丰富用笔,细而化之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具有篆隶遗韵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
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
《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
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
”(2)具有篆隶用笔习惯(转多折少、曲多直少的绞转用笔)篆书用笔最大的特征是笔笔中锋,所有的转折几乎都接近于平动使转,没有转折(像祁三公山碑等个性风格独特的篆书碑帖除外),曲线较多,几乎没有提按、顿挫。
隶书用笔的主要特征是横折几乎都是绞转笔法,转折很少或没有;横直线较多,横直线之中由提按、绞转笔法形成的“波曲”、“一波三折”较多。
篆书和隶书共有的用笔特点是起笔和收笔都讲究藏头护尾,尤其注意线条中段的充实、厚重。
在书论中,我们经常讲的古法、古质,“法”在哪里,“质”在哪里,可能就深藏在线条的中段里。
(3)具有楷书用笔习惯这里所说的楷书,不是特指哪一个朝代的楷书,而是立足当代纵观整个书法史就所有楷书和其它书体相比较而言,楷书的用笔特点一是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中段的动作以提按为主,很少有绞转笔法;三是横折的地方几乎都是转折,有明显的折笔动作。
(4)用笔速度迟涩用笔的速度是影响线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速度几乎不影响线条的形,但却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线条的质感、节奏和内蕴。
包世臣云:“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
王羲之书法赏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修禊事 也。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此地有崇山峻 岭,茂林修竹;又有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 坐其次。虽无丝竹管 弦之盛,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 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 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0个“之”
不同的“之”字比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草书以《快雪时晴帖》、《初目帖》等为最。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他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草书以《快雪时晴帖》、《初目帖》等为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行书以《兰亭序》为最; 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十四笔法剖析在中国书法史上,只要一提到王羲之的名字,后人景仰与溢美之词不绝入耳,他志存高远、富于创造的个性,而让他的作品摆脱了自然的汉魏笔风,自成一家。
今天我们来看看,他的书法到底是如何的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
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
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
厥,谓其美者。
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
尽为其著而复反笔抽之。
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王羲之在其观形章讲了十四种笔法,这里做一下分析。
王羲之书法笔法分析笔法是完成一个具体点画形式、一件书法艺术作品的基础要素;是衡量一个书法家临摹和创作功力的基本标准;是一个书法家形成个性风格的基础支撑。
在书法史上,每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用笔习惯和用笔风格,首先、也必须要在笔法上具有独特理解和强烈的个性风格,不然,则很难在书法史上立足。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除其在书法艺术上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等综合艺术成就之外,王羲之精熟、丰富、独特的笔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王羲之是行草书笔法的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者,更是一道分水岭。
王羲之总结了前人关于笔法的优秀经验,把行草书的笔法发展到了巅峰状态,自他以后,其创造的行草书笔法在整体上开始日渐苍白和单调,随几经赵孟頫、沈尹默等有志之士的鼎力复古,可还是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落。
即使截止到今天,在行草书的创作和历代经典行草书法艺术作品中,王羲之精熟、丰富的笔法都无人望其项背。
王羲之的笔法为什么难以超越,其笔法具有什么难以超越的“神”的特征,这似乎都成了一个谜。
一、笔法空间运动形式分解在古代书论中,对于笔法的论述可谓洋洋大观,翻检《历代书法论文选》,只是随机抽取不仅在书法理论,且在书法创作实践上亦有颇高造诣的康有为和孙过庭的书论,就会得到很多条关于笔法的论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概)举其要,尽于方圆……方用顿笔,圆用提笔……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萎,方笔不翻则滞。
古人笔法至多,然学者不经师授,鲜能用之……有李华之说曰:“有二字神诀,截也,拽也。
”所谓截、拽者,谓未可截者截之,可以已者拽之。
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勾环盘纡之类是也。
行笔之法…….然以中郎为最精,其论,贵疾势涩笔。
又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笔软则奇怪生焉。
”此法惟平原得之。
篆书则李少温,草书则杨少师而已……张怀瓘曰:“作书必先识势,则务迟涩。
迟涩分矣,求无拘系……”以上这些有关笔法的书论,有的是关于具体用笔方法的,有的是关于以什么样的笔法写出线条的审美情态的。
但究其古人千百年来一直关注、论述的笔法,无论如何执笔,如何取势,如何使转,如何迟涩,其最后都要通过毛笔的笔锋和纸面接触的瞬间和运动的过程来体现,我们最后也是根据毛笔笔锋在纸面上留下的点画、线条的墨迹来判断一个人的用笔怎样,笔法是否精绝。
所以,研究笔法最为关键、本质的核心应该确定在毛笔笔锋在图三:向右曲线平动与向左曲线平动示意图纸面上运动时的空间、时间运动形式及在纸面上留下墨迹形式的研究。
下面,我们从构成笔法最为本体的笔锋运动形式的角度切进去来讨论有关笔法的具体问题。
笔锋运动形式指毛笔笔锋的毫锥体在书写时所进行的各种运动,如平动,旋转,上下运动的提按,前后、左右短距离的往复折笔,转折和使转等。
当然,也包括笔锋的上述运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比如疾、迟、留驻等。
我们这里重点讨论关于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由于毛笔笔锋具有十分柔软的特性,毛笔笔锋的空间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的过程。
为简便分析,我们根据毛笔笔锋空间运动的方向和特点,把综合、复杂的毛笔笔锋的空间运动拆分成相对独立的以下五种运动形式加以分析比较。
1、平动。
毛笔笔锋随着笔画的路线而进行的相对水平运动。
如书写铁线篆时笔锋的运行。
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真正的中锋运笔。
平动时,毛笔笔锋接受的力是一个方向,笔锋的运动方向、线条方向和手上的用力方向是一致的。
见图三:2、绞转。
毛笔笔毫锥面在纸面上的平动与旋转运动的复合和叠加,这种运动一般又习惯叫做绞转或使转。
绞转时,毛笔笔锋接受的力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笔锋运动和线条的方向,一个是绞转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绞的方向),但最终力量的分配要保证笔锋按照线条的方向运行。
见图四。
其中线条方向上的虚曲线为笔锋受两个力作用绞转而特有的效果。
图四:顺时针绞转与逆时针绞转示意图需要注意的是,毛笔笔锋平动时,毛笔笔毫着纸的侧面基本固定不变;而绞转(使转)运行时,笔毫着纸的侧面不停的变换部位着纸,也就是说,通过书写者手上捻动笔管使笔管旋转或者通过手上强力的扭拗动作尽而使柔软的笔锋像“拧麻花绳子”一样绞到一起,使笔锋的不同部位着纸写出有毛毛刺感觉、变化丰富的迟涩、老辣线条。
这种绞转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中锋用笔。
以上这些不同是平动和绞转(使转)的本质区别。
3、上下运动的提按。
通过提和按的动作,力的上行和下行,力的大、小使毛笔笔锋着纸(吃纸)的部位发生大、小变化。
见图五。
其实提按也是笔锋在纸面上束起和铺开的过程。
提按与平动、绞转(使转)相比,在运行轨迹上是一个很短促的过程,不能独立完成点画线条的书写,必须要和折笔、平动、绞转(使转)配合才能完成点画线条的书写。
4、上下、左右短距离的往复折笔。
主要是在具体点画的起笔、收笔、转折和少数运笔的地方使用,上下、下上(一般在横向的笔画使用),左右、右左(一般在竖向的笔画使用),必须构成一个方向和动作上的往复才称为折。
见图六。
折笔和提按有相同的地方,在运行轨迹上也是一个很短促的过程,不能独立完成点画线条的书写,必须要和提按、平动、绞转(使转)配合才能完成点画线条的书写。
图五:提按笔法示意图图六:上下折笔与左右折笔示意图5、使转和转折。
书法点画中的横折是很重要的一个用笔单元。
因为在这一用笔中,线条起笔、运笔后的原始线条方向发生了线向改变。
这是唯一在运笔过程出现与原始线向发生改变的点画。
因而在横折这一点上的处理很关键。
横折处理是王羲之笔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图七:转折和绞转使转对比示意图横折可以基本概括为两种用笔方式,一种是使转,一种是转折。
使转中又包括上边提到的平动使转和绞转使转。
见图七。
转折用笔有明显折笔动作,有的是通过提或提按一次性折,这种转折一般角度都小于90度(锐角);有的是通过提或提按两次性折,一般折出一个大于90度的“肩”(钝角),也有小于90度的。
无论是一次性折还是两次性折,笔锋的受力方向都是一个方向,和笔锋的运动方向、线条的运动方向一致。
使转用笔没有折笔动作。
平动使转,没有提按,角度一般大于90度近似于圆规画圆的角度,很难做到,实际创作中使用频率很小。
笔锋的受力方向是一个方向,和笔锋的运动方向、线条的运动方向一致。
平动使转的线条两侧比较光滑,质感比较内蕴、纯净。
绞转使转有提按、没有折笔动作,使转处角度一般大于90度(钝角),也有小于90度的(这种情况很少)。
在实际创作中,绞转使转使用频率很高。
由于有绞转动作,笔锋的受力方向是两个方向,一个力的方向和笔锋的运动方向、线条的运动方向一致;一个是绞转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绞转使转的线条两侧比较毛刺,有毛毛刺的感觉,质感比较结实、苍茫而富有弹性和蓬勃的“势”。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由于转折1和转折2的角度小于90度,因而这一横折用笔产生的总体势的方向是直接向下或偏左下方;而绞转使转由于横折的角度大于90度,因而产生的势的总体方向是偏右下方。
转折和使转在横折处所产生的小于90度、大于90度角度的不同是决定一个书家书法风格的主要因素。
转折和使转所产生的总体势的方向在视觉上有很大的不同,也是行草书能否顺畅连带用笔和贯气的关键因素。
二、王羲之笔法主要特征分析王羲之作为书圣,对整个书法史的最大贡献就是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
前文索引过“兰亭论变”的参与者之一、近代著名研习二王的学者型书家高二适言:“今观王右军之笔迹,无论《兰亭序》、《十七帖》、《澄清堂帖》、《淳化阁帖》诸刻,其笔法均一近于隶,而王羲之存篆籀古隶之于其草书者,尤未可悉数。
” 对于王羲之笔法的认识亦有多种概括和理解,但作为一生致力于学习研究书法的高二适先生,他的观点还是应该重视的。
至于王羲之书法艺术所体现出的风流箫散、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艺术风格和境界,属于审美意识、审美感受等精神层面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很难统一和达成共识。
另外,从学术的观点而言,从某一个角度讲,也很难切入书法艺术本体、就具体作品进行风格、气韵等精神层面的分析。
因此,我们无论对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贡献进行褒扬或是批评,都需要有学术事实作依据。
而王羲之的作品、作品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每一个点画中的笔法是可以进行理性分析,甚至是可以物理分析的,有具体的字和点画墨迹作为依据,也可以和更多的人在某一个层面上达成相对共识,这就为我们研究王羲之的笔法世界提供了物质和学术依据。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成熟时期,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和成熟时期,而夹在两个朝代之间的魏晋则极大的发展了行草书。
有的时候,事物的发展其实很简单,听起来也似乎不可思议,其实推动书体发展演变的最主要内动力是如何使书写更加简洁和快速。
篆书的简洁快速书写发展成隶书,隶书的简洁快速书写发展成章草,章草的进一步简洁快速书写发展成今草。
王羲之、王献之所处的魏晋时代,就字体而言,处于汉隶向楷书、行书、草书演变阶段;就书体而言,正处于汉隶书体向行草书体转变的萌发阶段,如果进一步细究的话,王羲之实际上是处于章草向今草演变的关键阶段。
图八:从左至右依次为居延汉简、元康四年简和甲渠汉官简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书上,而他又几乎是行草书的鼻祖,因而其行草书笔法和前人相比意义不大。
和后人相比,之所以王羲之难以超越,就在于王羲之突出强调和精熟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
说篆隶,其实主要还是更多得益于汉隶;说绞转,是在笔法上以绞转为特点,在具体运笔书写创作中,其实是具有隶书特点,在平动、绞转用笔基础上非常复杂而综合,敏感性、即时性、可塑性很强的过程。
附件虽然,王羲之的真迹已经不复存在,但我们从一些摹本、拓本中还是可以窥见王羲之在用笔上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