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学考选考台州市2020年4月高三年级教学质量评估试题高三语文调考试题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州市2020年4月高三年级教学质量评估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2020.04
1.D(A项“编纂”中的“纂”应读“zuǎn”; B项,“冠”应读“ɡuān”; C项,“欢心鼓舞”应为“欢欣鼓舞”。
)
2.A(A项,“及其”改为“以及”,及其,和他的;“以及”表示并列关系,和。
)
3.B(引号“第一曲水”应改为“天下第一曲水”)
4.C(A项,搭配不当,“弥补”与“局限”不搭配,可将“局限”改为“缺陷”;B项,“倾向于短期突击为主”句式杂糅,应为“倾向于……”或“以……为主”;D项,成分残缺,“通过”后加“对”。
)
5.①【示例】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②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③必须围绕一个中心(3分,每处1分)
6.(1)【示例】细节是一种能影响全局的易被忽略的细微的行为(或态度)。
(要点:“影响全局”“易被忽略”“细微”“行为”,句子不完整酌情扣分)
(2)【示例1】疫情防控,做好细节很重要。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最好的预防就是抓好防控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就如戴口罩,要形成“口罩文化”,为安全着想,不要怕麻烦和累赘。
成语“防微杜渐”说的就是细节的重要性。
少一些侥幸心理,多一份危机意识。
【示例2】面对疫情防控战,要从自身做起。
这不仅关乎自己,也关乎别人,少一个发病者,就少一个传播源。
个人管好自己,才能让自己的“小家”享受团圆,让中国这个“大家”更加安全。
我们从自身做起,众志成城,尽早迎来胜利的曙光。
(观点明确1分,理由充分3分) 7.B(“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错误,原文“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 8.A(B.“‘医’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医疗要求”范围不当,原文所指所有老人。
C.不是所有人,而是“很多人”。
D.后半句推断绝对化)
9.①积极鼓励生育,从战略高度来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②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利用最大化。
③政府要转变观念,制定更好的规则,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④积极学习借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
(4分,每点1分)
10.①来到县城,获得新的见识;②看课外书,打开心灵世界;③同郝红梅交往,感到温暖。
(3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1.①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坐”“望”“听”“陷入”,慢镜头呈现人物表现,生动地写出孙少平进入一种读书后的“忘我”状态。
②运用感叹句,反复递进语气,如“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强烈地表达出保尔的故事对孙少平心灵的震撼。
③运用对比手法,将“群山包围的双水村”与外面“辽阔的大世界”进行对比,突出外面世界的迷人。
④运用朴实的抒情性语言,简练准确地描绘了黄昏景色,创造情景互渗的画面,烘托出了孙少平沉浸在书籍为他开启的全新精神世界。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1
12.①运用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事,不受叙述者约束,全方位展现小说人物经历和思想变化。
②运用插叙(现实与回忆交织进行),交代了孙少平初中时期就养成了阅读小说的习惯,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完善了小说的情节链条。
③在叙述中插入作者议论的语言,如“在这个维特式的骚动不安的年龄里,异性之间任何微小的情感,都可能在一个少年的内心掀起狂风巨浪!”流露出作者对青年人自然情愫的认同。
④以对话推动叙述,简化了情节结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评判。
(5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13.①孙少平是一位走出闭塞山村来到城里上学的农民子弟的形象。
他出身贫寒,物质条件差,每天就两个黑高梁面馍,维持艰难的生存;但是因求学走出闭塞的山村,来到县城打开了眼界;又因为通过不断地读书,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经历,让他获得生命的自信,使他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
(结合文本,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②孙少平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他走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很多农民子弟都曾走过的路。
这些农家子弟经历了我们国家农村大变革,尽管大多数仍是普通人,但是因为不断的精神追求,注定他们的人生平凡但是绝不平庸。
(结合时代背景,从个体到群类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
③孙少平这个人物作为苦难奋斗者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人似乎都面临着一种矛盾的人生状态。
他的拼搏精神激励了许许多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的、普通的青年,使他们凭借自己脚踏实地的劳动和奋斗,去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
(跨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共6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4.C(拥有)
15.B (A项,助词,用在动词后,可译为“……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两句中的“以”均为表目的的连词。
C项,句末语气词,表揣度语气,译为“吧”;表反问语气,译为“呢”。
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
16.A(“当时的人都认为伯旼就是古之君子”有误,当时人们认为“近于”,作者则对其提出委婉的批评。
)
17.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参考高考阅卷标准。
先算加分,断对1处不得分,断对2-3处得1分,断对4-5处得2分,断对6-7处得3分;再算减分,断错1处不扣分,断错2-3处扣1分,断错4-5处扣2分,断错6-7处扣3分。
)
18.(1)假如叶伯旼是平民百姓,借此来摒除杂念消除忧愁,或许是可以的吧。
(给分点:“假”“以”“庶几”各1分,句意1分)
(2)这三种情形,叶伯旼现在都没有,却还说不放弃,(难道)将凭借梦境来实现吗?
(给分点:“是”“咸”“冯”各1分,句意1分)
19.白描(虚实结合) 哀伤(悲伤、怨离伤别、依依不舍)(2分)
20.(1)《别老母》:先叙述(描写)后抒情,由实入虚。
前两句为侧重叙述(描写),“搴帷拜母”的具体细节和“白发”“泪眼”的母亲形象令人动容;后两句重在抒情,在“风雪夜”的悲惨的气氛中直抒不能侍奉老母的伤痛心情。
(3分)
(2)《别内》:先抒情后叙述,先虚后实。
前两句从期待(想象)久别后的重逢喜悦之情起笔,
1
反衬每次离家都凄风苦雨,如同生离死别;后两句实写临别在即,相顾无言的实况和未老先衰之实貌。
(3分)
21.借鉴(通“鉴”) 政治倾向(政治态度)
22.①孔子的“述”是对原作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孔子的“述”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作”)。
在选编《诗三百》标准上,孔子以“礼乐”为标准,为了教化百姓,是为政治服务的,有其保守的一面。
(2分)
②事实上孔子并非只述不作,孔子编撰了《诗经》和《春秋》,司马迁认为那是“圣人发愤之所作”,而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2分)
23.(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4)疏林不做美禾黍秋风听马嘶
(5)钟鼓馔玉不足贵惟有饮者留其名
24.评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立意提示】这个材料的关键词是“畏”。
如何看待“畏”?究竟是“无所畏”还是“有所畏”呢?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两种说法:一个是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强调变法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消除各种顾虑,也不在意别人的议论。
一个则是对君子人格的要求,强调应当心存敬畏,无论是对自然,对地位高的人,还是对圣人之言。
所以,从特定语境来看,“畏”与“不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可能共存于一个人身上,该畏则畏,该无畏则无畏,这样才得刚柔相济之效。
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任选其中一个说法立意,也可以综合两者立意(任选或综合并无高下之分),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主要立意角度有:(1)要有无畏之心,方能成就大业。
(2)要有敬畏之心,才能谨慎致远。
(3)既要有所畏,也要有所不畏。
有所畏,恪守善道,行有所止;无所畏,冲破枷锁,勇往直前。
(其他能从材料出发的立意,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
[作文评分参考]评价本次作文应该着重从这四个方面把握:审题立意、文体明确、思想深度、语言表达。
基准分:43分。
一档:53-60分紧扣材料,能比较具体地写出“畏”与“不畏”的内涵及原因,并体现出考生的个性化思考,逻辑严密,语言生动。
二档:42-52分结合材料,能够写出“畏”与“不畏”的内涵及原因,较好地体现考生思考的过程,语言流畅,有一定的逻辑性。
三档:36-41分材料有所结合,语言结构等较好,但没有写出“畏”与“不畏”的具体内涵及原因,思考肤浅。
四档:35分及以下忽视材料,偏离题意,结构混乱,语言粗糙,套作抄袭等等。
【参考译文】
古代的君子,他们身在朝市,虽然(面对)繁华纷乱,却能安然自得地看待,却常有身处山林的遐想。
如今的君子,他们身处山林,虽然(山林)清静空阔有余,(他们)常常不屑地认为不够,多有对山林之外朝市的向往之意,唯恐失去。
难道人的常性或许原本就是这样吗?还是习
1
俗沿袭久远不能够改变呢?有坚定的志向操守而不被改变的人,大概就像是所说的凡庸粗俗器物中的尊贵器物吧。
湖府经历叶伯旼,世代居住在永嘉城中。
永嘉是海右著名的郡县,南边连通七闽,东边与二浙相接,是官宦士子的车马歇息之所,外国的商船珍宝纷集之处,气势盛大,声名深入人心。
人们生活在其中,谁不是听到鸡鸣便起,在昏暗无涯的尘世中奔走,来追逐自己小小的欲望?伯旼却不是这样。
在蜃江的北面建起房舍,茅草的房檐儿、竹制的门扇,仅仅能够遮蔽风日,给它取名为“水北山居”。
空闲时与二三好友带着酒壶,由白鹿城出发,登上著名的华盖山,手持酒杯放声高歌,歌声高亢响彻山林;有时划着小船,准备好鱼篓,在江中垂钓;有时叫上小童仆相随,行吟在梦草堂上,诗句不接近古人不罢休。
当他顺心合意时,(感觉)天地空旷辽阔,竟然不知道荣辱变化,寒暑交替。
人们都说:贤明啊,叶伯旼!高尚的情趣、超逸的风韵,高洁脱俗,虽然身在朝市,然而心却归于山林,他真是近于古代的君子啊!
然而我私下却对此存有疑问:假如叶伯旼是平民百姓,借此来摒除杂念消除忧愁,或许是可以的吧。
(但)现在他辅佐上官,身为僚佐,担任七品职务,受四民仰望,也可以说是(职责)重大啊;然而(他)还不忘山居生活,恐怕不行吧。
试着站在叶伯旼的角度来揣测:官府的文书细碎、杂乱,没有时间梳理,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还是认为(时间)不够,哪里能有时间在清静的水边寻求佳句呢?上要承命于府公,下要管辖掾曹,认为上级尊贵不敢违抗,认为下属卑微不想压制,考虑得应该很详尽了,哪里能(有心思)于碧波之中垂钓呢?民情真伪而不能分辨,公事繁忙却不能完成,思考得深远细致,又怎能饮酒观山流连风景呢?这三种情形,叶伯旼现在都没有,却还说不放弃,(难道)将凭借梦境来实现吗?或者记载下来以表示自己不能忘怀吗?我知道了:士君子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所以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超越(众人而)成为名臣。
叶伯旼的贤明之所以值得称道,大概就是这样罢了。
即便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想法,向叶伯旼告知:当光华照耀天宇,万物普照,拥有一技的人一定会被招收,拥有一才的人一定会得到任用。
就像叶伯旼美好的才学,谁不羡慕,岂有不被委以重任之理?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
待他日功成名就,辞官到水北山居养老,衣着简率不拘,洒脱而坐,与二三好友追述昔日的游览,烹鱼畅饮,从容赋诗,还不晚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