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_以浙江省楠溪江流域苍坡古村为个案_黄涛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毕业论文(可编辑)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毕业论文毕业论文(20_ _届)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摘要楠溪江的独有特色,被誉为“中国山水画摇篮”,它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明,清,甚至是宋代的一些建筑。
楠溪江山水文化和古村落文化完美结合,这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乡村生活的最好体现而且还是一个旅游胜地,近年来,楠溪江古村落旅游开发进程迅速,也正是在当前市场不断深化和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楠溪江古村落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村内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遭到很大的冲击,旅游文化产品庸俗化,古村落旅游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本地居民保护意识缺乏等。
本文在对楠溪江进行实地深入调研和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共赢的视角,结合一些理论基础和资料数据,分析当前楠溪江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对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及其对策建议,可为楠溪江地方政府和当地旅游局在做出的关于楠溪江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提供可操作的理论依据,除此之外,本文研究意义还在于吸引人们关注古村落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的更多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加强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开发;价值AbstractNanxi river is known as the cradle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with its own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a long history, now has also retained the buildings which buil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even in Song Dynasty.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culture and ancientvillage culture in Nanxi river not only reflects the rural life but also a perfect tourist attraction。
培田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培田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培田古村落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如木雕、石雕、茶艺等。
它不仅是泉州市的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古村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如何保护好古村落和发掘其价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保护是发展的前提。
对于培田古村落而言,其保护不仅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础,更是生态旅游的前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古村落,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保护与修复古建筑。
培田古村落江南建筑风格的特色十分明显,村中的祠堂、府第、宅院等建筑保存了不少明清时期的石刻、门楼、屏风、对联等,构成了古村落的主要价值所在。
在保护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同时加强村落的整体规划和管理。
同时,在修缮过程中,也要注重绿色环保和能源节约,对于古建筑的修缮材料和供应应以环保为前提,同时合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后续的开发提供支持。
二、开展文化遗产教育和旅游。
传承是保护的重要环节。
对于培田古村落而言,需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游客和本地人了解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培养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和兴趣。
同时,开展旅游业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可以通过旅游经济的手段带动地方经济、改善民生。
但是,开展旅游也需要遵循保护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和群众化,对游客的数量和旅游项目的质量进行科学控制,实现良性循环。
三、整合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寻求平衡点,既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又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仅仅依靠某一个方面的推动,无法长期维系古村落的发展。
因此,需要整合各种资源,体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同时保留古村落的文化、历史和生态价值。
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时间、资源和长远目标的支持,需要各方的齐心协力和长远规划。
古村落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古村落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李霄鹤;兰思仁;余韵【摘要】On the ba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ree guiding principles and four basic principles of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as following :tak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 improving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residents and creating a tourist quality of ancient villages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s , l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planning in advance;balancing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retaining the original ancient villages;harmonizing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flicts with people -oriented;using the culture advantages of ancient villages to shape the fine quality as the principles . Finally , it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ies and methods for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首先在阐述古村落文化遗产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古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概念。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村落保护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村落保护[摘要]“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城市化浪潮的加剧,广大农村正在进行城乡一体化的改造和建设,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巨大难题。
经过近十年普查整理和抢救的成果很有可能因为村落的不存在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处落脚,被迫上楼的村民们失去了文化空间的同时,丰富而多样的民间文化也会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而消失,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巨大损失。
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着手对我国“江河流域”(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以及其他广大地域的传统村(镇)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开展田野调查。
特别是2009年至2010年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3个县(含县级市)中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25天至30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
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令人堪忧。
这些地域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
[关键词]传统村落;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就已经开始,而真正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还是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事情,进入21世纪后,先后分五批将181个建制镇和169个村庄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①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近10年的今天,行走在一线的保护工作者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历史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非遗后时代”②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如果任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传统村落继续衰败下去,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而且在2006年和2007年的政协会议上,冯骥才先生先后提出两个提案:《关于规划新农村建设要提前注重文化保护问题的提案》和《关于建议重要的古村镇抓紧建立小型博物馆的提案》,在提案中,他已经前瞻性地意识到古村落或者传统村落可能遭受到的命运,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的艰巨性。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风貌的重要资源。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古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古村落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古村落代表着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独特面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价值。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沉淀,这些村落呈现出独特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是保留传统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同时,古村落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保护古村落不仅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二部分:古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然而,古村落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使得许多村民离开古村落,导致村庄的人口减少,甚至出现村庄的荒废和老化现象。
其次,商业开发和旅游开发的浪潮使得一些古村落被过度开发,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此外,一些村庄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机制,导致文物的破坏和盗窃行为的出现。
第三部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为了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首先,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提高广大农民对古村落重要性的认识,严禁违法建设和破坏文物行为。
同时,要加强对古村落的管理,建立健全的保护制度和管理机制,明确权责,划定保护范围。
同时,要发挥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将古村落开发成为旅游目的地,提高村民的收入。
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原貌,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破坏村落的历史风貌。
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古村落的经济支持和保护补贴,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最后,要注重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培训课程等方式,弘扬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增强村庄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结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5篇范文)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5篇范文)第一篇: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一、楠溪江古村落概况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古村落群散落在楠溪江中游两岸,目前尚存有较完整的宋式村貌、明清建筑及其文化习俗,是“传统文化的明珠”与“传统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舞台”。
楠溪江古村落规划及民宅设计,均体现“天人感应”的规划思想,具有相当发达的环境意识。
村落选址、布局和入口处理,开放空间的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崇祀建筑的位置和形式,蛮石和原木天然形态的自然运用,都巧妙地因山借水,利用自然,风格淡雅天然,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表现出与时间的高度和谐与对生活环境艺术质量的重视。
其建筑风格背后的文脉,直追晋人风范。
千百年来,楠溪江的先贤们,跋山涉水,从繁华的都市迁居到楠溪江,不为生计而羡慕楠溪江山水之胜。
据永嘉县渠口乡塘湾村宗谱记载:“其十六世祖慕楠溪江山水之胜,徙居四十三都清通乡两溪口”。
先贤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深厚的耕读文化为背景,以生态环境意识和风水思想为基础,以他们自己浓烈的山水情怀,创造性地以“文房四宝”、“七星八斗”、“金山丽水”构筑了苍坡、芙蓉和岩头等一大批古村落,在我国民居中独树一帜,被专家誉为民居中的“活化石”和“奇葩”。
岩头丽水湖、苍坡东西砚池是一组景观价值极高的村落园林,布局合理,构思巧妙,既无北方皇家园林的摄人气势,也无南方私家园林的娇揉选作,它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是难得村落园林之瑰宝。
楠溪江的古建筑每一座都是蛮石原木,与远山、近水、滩 1林达到高度统一,构成一幅精美的中国山水画。
故楠溪江古村落犹如巨大的艺术品,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成为人们更易接受的欣赏品。
这就是“越是楠溪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根本原因。
这种充满传统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的完美景区在中国是极少见的,在世界上应该有它的地位。
楠溪江古村落近几年在上级政府和专家的支持下,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论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文
论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9-7-31 9:44:00摘要: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镇,往往就是一个社会和一段历史的缩影。
目前国家出台的保护古村镇的文件,主要保护的是古村镇的物质文化遗产,毫不涉及其所蕴藏的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所要保护的,既应包括优秀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代建筑群,也应包括在这些聚落里蕴藏着的传承既久的乡土建筑之外的种种其他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以浙江乌镇、西塘和河北暖泉三镇为例,阐述了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及其在历史风尘中的流失情况,从而认为古村镇的保护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双重保护,而不应该只是单一的物质文化保护。
我国政府已先后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了“国家战略”(新华社2005年6月12日新闻稿)和政府工作。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我国已经有了50年的成熟经验,制定了完善的保护法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虽然较迟,三年来也作了大量工作,如进行试点、编纂普查手册、申报和审批国家级代表作名录、举办保护成果展览等,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这个条约的缔约国;以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发布了相关文件: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2月8日又以国务院文件下达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并且规范了两类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于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确认和命名,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规定,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全国或地区范围的影响;或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过重大工程,并对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过显著效益且延续至今;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发生过抗击外来侵略或经历过改变战局的重大战役、以及曾为著名战役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能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或反映经典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或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特色和风情,民族特色传统建造技术。
楠溪江传统村落的景观格局探析——以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苍坡村为例
T28科学视点OPICS楠溪江传统村落群被冠以“中国唯一景观古村落群”的称号,存在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是研究传统村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而其景观格局在当代商业和城市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发生着改变。
现以田野调查法对楠溪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苍坡村进行调研,分析其选址特点、街巷格局以及节点空间,对其景观格局特点进行提取,为楠溪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自2012年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开始,浙江省已有635个传统村落,其中楠溪江传统村落群更是被冠以“中国唯一景观古村落群”的称号,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存在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是研究传统村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苍坡村位于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于2013年入选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是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村落之一。
楠溪江位于温州市北部,由北向南注入瓯江,流入东海。
该流域整体地形呈袋状,东西北三面环山,下游南端入瓯江处开有一口。
北面山脉可以挡住冬季的寒风,而夏季的海风则可以沿河谷北上带来雨水,驱赶炎热。
形成优越且封闭地理环境条件。
苍坡村位于楠溪江中部,背靠笔架山,东对楠溪江,东面和南面是平展的水田,西面和北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
村庄始建于公元955年,现存的苍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该村族人邀请国师李时日设计而成。
整个村庄按照阴阳五行,以“文房四宝”作为布局,突出了“耕读”元素。
传统村落景观格局楠溪江传统村落的景观空间,是其区别于其他地方村落的特色空间。
古代的建设者通过景观格局的构建,使村落既与楠溪江优美的自然山水相协调,又丰富了传统村落的活动空间。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风水理论、公共园林、规划思想。
风水理论风水就是强调地理环境和人相互影响的关系。
乡民在规划村落时往往采用风水之说配合环境,予以美好的寓意,藉此满足生产、居住与心理的需要。
苍坡村在布局上就是按照风水上的“阴阳五行”进行分析规划。
浙南古村落保护和利用
浙南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摘要:浙南古村落是我国遗留不多的古村落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古村落似乎被贴上落后与遗忘的标签。
然而,当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一个民族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润和灵感。
古村落保护不只是为了保留和复原一座座老房子,它对中华民族来说,是灵魂的栖息地,心灵的港湾。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先概要介绍了浙南古村落,然后以黄檀硐民居古村落为例,分析探讨了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的方法。
引言浙南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地之一,在当今快速的信息商业时代下,对浙南古村进行保护、利用和发展十分的必要。
它们不应退出当代人们的视野,作为民族精神的回归地之一,对它们的保护和利用进行关注十分的必要。
一、浙南古村落概述浙南古村落历史条件和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周边地区的建筑文化影响,其建筑具有自己的特点又融合了周边地区的建筑风格。
古村落建筑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
有的古村落建筑风格甚至中西合璧,体现出古村落受文化交流的影响。
二、黄檀硐民居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实施策略浙江省内古村落的形态有四种,黄檀硐古村落属于以宗祠为中心,重点体现耕读文化的古村落聚集形态。
整个村落布局由城门、村口、街巷网络、溪河沟渠、宗祠、庙宇、民居院落等要素构成,形成了溪流穿村,石桥横卧,巷道纵横交错,院落毗邻相接、宗祠占据中央,城门险要狭窄的肌理形态。
1、保护与利用的合作模式(1)政府主导模式古村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政府在古村落的保护过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
黄檀硐民居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应由相关的多级政府主导,使保护与发展能够达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古村落,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针对不同的经营领域,政府介入的角色要和程度也不同。
以政府为主导的领域,主要指纯粹的公共产品领域,具有非盈利性特征,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等。
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古村落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艺术精华、历史遗迹等文化资源,成为国内外游客短期游的景点,同时也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和发展古村落呢?一、古村落的保护古建筑是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古建筑是保护古村落的基础。
面对日益严重的古建筑破坏现象,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来保护古建筑:(一)政策保护。
国家应出台若干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古村落的保护工作。
政策措施可以包括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奖励措施等多种形式,以确保古村落得到长期稳定的保护。
(二)法律保护。
古村落属于国家文化遗产,法律上也应对其进行保护。
强化文物保护法规及其执行力度,防范和惩罚任何破坏古村落、毁坏文物的行为,保障合法权益。
(三)市场保护。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发展旅游业,这其中既有私人投资者,还有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支持,加速其科技创新和整体提升品效。
(四)宣传与教育。
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与教育,增加公众对古村落的认识和重视度。
特别是在社会媒体的发展,有天然的优势。
通过旅游手段,进行演讲、展览等形式的宣传,如此可以更深刻地让公众了解到古村落的价值。
二、古村落的发展古村落既然得到了保护,那么它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古村落的发展不仅会带动当地经济,也有助于提升社会文化素质。
(一)开发旅游业。
古村落有着独到的文化资源,作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不可忽视。
可以在古村落内开发农家乐、酒店旅馆、康养中心、手工艺品、民俗文化等旅游业,这将极大地有利于古村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游客带来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发展传统文化。
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诉说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增加文化活动与文艺表演,发挥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优势,进一步群众参与度提高,境内的文化传承也得到了保存和发扬。
(三)现代化建设。
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特点_保护和发展_张姿艳
1引言村落先于城镇,是人类聚落的起点。
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人类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体现。
它通过建筑、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其朴素、简洁的造型,因地制宜、生动活泼的布局,为人类展示了人工与自然、建筑与风景、经塑造与原初元素之间的和谐统一。
与此同时乡村较城市而言,更是人类灵魂的庇护所,在那里人与自然之间亲和友善的交往,人与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突、患难相恤”的情谊,人与万物本源的接近,使乡村在许多人头脑中是祥和宁静,充满人情温馨的乐土。
然而,在当今社会,农业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的道路扩展到农村的广大腹地,现代化所到之处,占老淳朴的田园景色,“温情脉脉”的宗法关系以及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都被破坏无遗,凋敝的乡村成为城市工业化的牺牲品。
大量的侵犯土地、人口外流、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乡村的生命力。
楠溪江地区位于中国浙江省永嘉县内,其间散布着很多中国传统村落和民居。
与其他地区不同,楠溪江古村落的肌理不是以方格网为基础的,它顺应自然,依山就势,独具特色。
楠溪江流域灿若繁星的古村落,与其连绵不绝的山Ji}和不断更迭的交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然而,随着人们对住房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地区与建筑文脉大相径庭的房屋出现在古村落中,严重影响了村落的景观。
2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特点楠溪江古村落是我国历史遗产的一部分,闻名遐迩,享誉全国,成为楠溪江重要的旅游资源。
楠溪江古村落作为一个群落,反映了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对这个群落中的每一个古村实施保护十分必要,这对挖掘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当今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宗族文化突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社会,“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中4 }1占代村落,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制为基础n形成的,因此许多村落从起源到布局,均表现出较强的宗族性,楠溪江古村落也不例外。
传统聚落型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温州苍坡古村为例
传统聚落型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温州苍坡古村为例近年来,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村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更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
本文将以温州苍坡古村为例,探讨传统聚落型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
温州苍坡古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被誉为“东瓯第一村”。
这座古村落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和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苍坡古村的保护状况越来越严峻。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苍坡古村逐渐转向旅游开发。
然而,传统聚落型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非易事。
首先,保护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确保古村的原汁原味得以保留。
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不破坏原有的村落风貌和建筑风格,避免盲目的商业化开发。
其次,应该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为游客提供专业的导游服务,挖掘古村的历史文化内涵,给游客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回头率。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农家乐、手工体验等活动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增强他们的文化体验。
最后,要正确引导旅游开发的方向。
传统聚落型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应该以文化为核心,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提高古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温州苍坡古村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实践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足。
古村在接待大量游客时,面临交通拥堵以及缺乏公共厕所、停车场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游客的体验,也给古村的环境保护带来一定的压力。
其次,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困难。
古村的传统文化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传承,但由于古村的特殊性,相关的培训和人才储备并不完善。
最后,商业化开发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商业化开发往往会带来房屋过度改造、商业氛围浓厚等问题,影响古村的原始风貌与文化内涵。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金勇兴内容摘要:古村落民居的文化是建立在民居物质建筑基础上的精神属性总和的反映。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数量多而且保存完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这不仅体现了精致而富有诗意的独特的生存环境,而且反映了先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形态、思维方式及居住功能等充分认识。
本文从文化功能和价值角度,对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人文资源进行分析,来揭示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只有深入认识以山水为纽带的自然艺术文脉,才能有利于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升华,进而展示山水资源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前景。
主题词:古村落文化价值保护开发作者:金勇兴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教授 325027古村落民居的文化是建立在民居物质建筑基础上的精神属性总和的反映。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至今仍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遗迹。
这里的古村落民居数量多而且保存完整,具有独特的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不仅是耕读社会、宗族社会的产物,而且是先人们的自然观和生活哲学的产物。
本文从文化功能和价值角度,对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人文资源进行分析,来揭示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一、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的生动写照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功能体现耕读社会、宗族社会是中国农村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从文化功能和价值角度来看,在耕读社会、宗族社会时期,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人文资源丰富多彩并且生动反映了耕读文化、宗族文化。
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是中国农村封建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楠溪江古村落中往往以农业为主集聚形成一个自然村落,成为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而耕读文化始于晋。
耕指务农, 读为入仕。
至宋代规定士、农可入仕,而工、商则不可。
宋代的耕读世家经数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庞大的宗族,各宗族皆建宗祠、修族谱、定族规,形成一村一姓的宗族社会。
伴随耕读文化而形成的宗族文化,正是宗族社会的客观反映。
1 耕读文化晋宋时期,楠溪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耕为生存之本,读是升迁之路。
古村落的保育与活化案例
古村落的保育与活化案例
古村落的保育与活化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村落,同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古村落保育与活化的案例:
1. 周庄古镇: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江南著名的古镇之一。
在保育与活化方面,周庄采取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同时保持了古镇的传统风貌。
同时,通过发展旅游业,周庄实现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2. 宏村: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是皖南古村落的代表之一。
宏村的保育与活化主要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实现,同时当地政府和企业也投入大量资金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
在保持古村落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宏村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造,例如开设手工艺品店、民宿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3. 培田古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
在保育与活化方面,培田古村采取了整体保护的原则,对古建筑、古井、古道等进行了修缮和维护。
同时,当地政府也积极推广培田的文化遗产,例如制作培田民居的宣传册、举办文化节等,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这些案例都是通过保育和活化古村落,实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它们也证明了只有将古村落融入现代社会,才能在保护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古村落的文化传承及旅游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古村落的文化传承及旅游发展要实现古村落的文化传承,必须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
古村落是历史的见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传统文化。
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政策,保护古村落的完整性和原生态。
要加大投入力度,修缮古村落的老房子、老街道等历史遗迹,使其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要加强对古村落的管理和监督,严禁一切破坏历史文化的行为。
在保护的基础上,要积极推动古村落的文化传承。
古村落的文化传承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统知识、技艺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要实现古村落的文化传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将那些被遗忘的传统知识、技艺和价值观念重新呈现给人们。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培养一批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交流等方式,使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
古村落的旅游发展是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古村落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是一种理想的旅游资源。
要实现古村落的旅游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提升古村落的整体形象,通过规划、建设和装饰等措施,打造旅游的品牌。
要开发古村落的旅游线路,设计多种旅游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
要提升古村落的旅游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服务人员,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古村落的文化传承及旅游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村落的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体共同努力。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和支持力度,社会组织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个体要积极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古村落的文化传承及旅游发展,让古村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高分申论范文:保护古老村落 留住文明记忆
高分申论范文:保护古老村落留住文明记忆保护古老村落留住文明记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老村落面临着被拆迁和重建的命运。
然而,保护古老村落不仅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留住我们的文明记忆。
因此,我认为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古老村落,以保存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类智慧。
首先,古老村落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们是我们祖先辛勤劳作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这些村落不仅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保护古老村落就是保护人类智慧的一部分,让我们能够感受和学习到先辈们的智慧和经验。
其次,古老村落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这些村落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
例如,古老村落中常常流传着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这些都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古老村落,就是保护城市文明的根源,让城市拥有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最后,保护古老村落还有助于传承文化遗产。
许多古老村落中保存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这些都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
通过保护古老村落,我们能够让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存和传承,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历史,这对于培养和传承国家的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保护古老村落是非常必要的。
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留住我们的文明记忆。
保护古老村落对于传承人类智慧、繁荣城市文明以及培养和传承国家的文化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古老村落,让它们成为城市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永恒记忆。
探讨苍坡古村落保护发展与规划
探讨苍坡古村落保护发展与规划摘要:目前,我国有的地方为达到提高经济增长等目的的背景下对传统古村落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但同时这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这种“规划设计”是对传统村落的一种保护,还是一种破坏。
要理想地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在规划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最大程度地保留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生态环境。
本文以苍坡古村落为例,探讨了古村落保护发展与规划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规划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苍坡古村;保护发展;规划;措施1. 苍坡古村落概况苍坡村由李姓族人聚居,自五代迁此建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是楠溪江中游最古老的村落之一。
五代末季,各地战乱频繁,独有钱氏吴越境内比较安定。
苍坡李氏远祖,即于此时为了避世乱而寻到这片桃源胜地,由福建长溪迁至属于吴越地域的苍坡。
苍坡古村落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的苍山脚下,北与渡头村、周宅村相邻,南望霞美村,东接方巷村,西傍苍山。
对外交通联系比较便利,由南部溪门循向东南,可达省级公路仙清公路。
距楠溪江中游中心镇岩头镇仅1公里,距永嘉县城上塘镇30多公里,距温州市区约40公里。
苍坡村辖丘陵山地2400多亩,农田600多亩,人口约2568人,人均仅得田地1.17亩,部分人口长年外出工作,但粮食也可自给。
此外,村民充分利用山地,成片种植以柑桔、柚子为主的果树,因而生活较有富余。
2. 苍坡古村落保护规划2.1规划范围苍坡古村落规划范围延伸至外围环境协调区范围,总面积32.45公顷。
范围划定以上版保护规划范围为基础,并依据现有田埂线为准划定。
为整体保持和延续苍坡古村落落特色与风貌,根据古村落内景观要素特征、传统街巷、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存、分布状况,在原规划保护范围划定的基础上进行部分调整。
核心保护范围调整:上版规划核心保护范围集中在笔街、仁济庙、水月堂一带。
本次规划去掉了笔街西段不符合原古村落风貌的片区。
笔街北侧历史建筑较密集,本次规划将北侧历史建筑划入核心保护范围,至北侧李氏祖坟处。
楠溪江古村落特色及保护开发
楠溪江古村落特色及保护开发
徐建光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 楠溪江源远流长,两岸生息劳作着勤劳勇敢的永嘉人民,他们的祖先创造了璀璨的瓯越文明,使壮美的自然景观渗透着丰富的人文气息.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徐建光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楠溪江古村落特色、价值及其保护 [J], 胡跃中
2.彰显人文积淀 --楠溪江古村落特色、价值及其保护 [J], 胡跃中
3.楠溪江古村落咏叹--《楠溪江宗族村落》序 [J], 阮仪三
4.基于共生理论的我国古村落保护研究\r——以楠溪江古村落为例 [J], 王怡娜
5.基于共生理论的我国古村落保护研究——以楠溪江古村落为例 [J], 王怡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楠溪江流域三面环山,东西北三面皆为雁荡山系,南面为瓯江横亘阻隔。此地又邻近东海,形成
一个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该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唯夏秋之交
常有台风肆虐,过去该地频繁遭受江水决堤与暴雨倾注带来的洪涝灾害。故当地村民沿江大举植
代世孙李盛仙和李盛献编写的小册子《苍坡》中的一段
④
:
据苍坡村李姓宗谱记载,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 955 年),一世祖李岑为避战乱,
从福建长溪迁居来到这里。到第九世净堂公时,筑堤引水,建园种树,“环绕所居之东
南”,大功未成便死去。他的妻子刘氏“克继成其志遂成台池之胜”。这便是我们今天看
到的东西两池塘及塘岸。迄今已延续了 40 多代。现今的苍坡村是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公
糖等。(5)“打工”。村民所说的“打工”实际是指去外地做生意、开厂子等,很少干苦力。如潘
古村落不仅是古建筑遗址,也是现代农村社区。在保护、展示古建筑的同时,不能忽视、损害古建筑
主人即村民的活态文化和生存利益,应该合理传承、完整展示与古建筑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而且古
村落的保护工作应该由当地村民作为主要实施者,政府管理部门应承担指导与资助责任,而不能代替
村民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遗产;社区发展;楠溪江;苍坡村
历史文化保护区。该村历史悠久,始建于五后周,现有村落形成于南宋淳熙五年,其特色是村
庄以“文房四宝”布局,现存古建筑呈宋代风貌。该村原是楠溪江古村落群中最副盛名的,上世
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客源经常保持旺盛状态。但随着村落经济水平的提
高,村中的新式多层楼房越来越多,相关政府部门虽努力控制而成效不大,已经很大程度地破坏
② “永嘉”在历史上为郡名, 辖境相当于今温州市区、永嘉县、乐清县等区域, 以及飞云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③ [明]王瓒, 蔡芳. 弘治温州府志[M]. 胡珠生, 校注.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④ 李盛仙, 李盛献. 苍坡[M], 香港: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2: 3. 该小册子是村民出售给游客的景点介绍性读物,
不像山西的王家大院、常家大院等那样搞成脱离社区、集中重建的民居博物馆,它们就分散在村
中民居之间,其余民居古建筑也还作为私人住房使用或闲置。所以,总体来看,苍坡村还是常态
下的村落,一个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的现代农村社区,只不过它是一个拥有优秀古建筑资源的特
殊村落。由于古建筑保护政策的限制和发展旅游的实施,这些古建筑的存在对苍坡村民的生活有
余姓氏都是以被招女婿的方式进入村里的。
(三)苍坡村的经济状况
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1)种蔬菜。这是苍坡村民的首要收入。各家都有
种植蔬菜的大棚,每亩地收入少则1万元,多则2万元。有的人家一年卖菜收入就5、6万元。(2)
种柑橘。全村有柑橘树4万多株,平均每家有柑橘100株左右。苍坡柑橘在温州很有名气的。(3)
岩头、枫林、花坦、溪口等古村落都是那时的先祖由福建长溪前来创建的。
现存古村落群多位于楠溪江的上游地带。在大楠溪、小楠溪及另几条溪流相汇聚的区域,有
一片较为宽阔和肥沃的冲积盆地,晋代以后,这里逐渐人烟稠密,村落众多。苍坡村就是大楠溪
冲积盆地古村落群中的一个
[2]22-27
。
苍坡村的村史可见于近年发表的许多文献,各处说法大同小异,这里引用本村李氏第三十七
①
:“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正是这种
环境在历史上曾吸引着大批逃避乱世的人们来此定居。该地古村落群的形成即得益于两次人口大
迁徙:一次是晋代,一次是晚唐五代。
西晋末年,大批北方名门望族、文人学士随皇室南渡,使江浙一带人文勃兴,永嘉也在六朝
时相继迎来多位大学者任太守
②
,如王羲之、谢灵运等。明代任敬在《温州府志·序》中说
③
:“尝
考东晋置郡以来,为之守者如王羲之治尚慈惠,谢灵运招士讲学,由是人知自爱向学,民风一变。”
自此永嘉人勤耕苦读,尊师重教,文风鼎盛。晚唐五代时期,战乱频仍,又有大批避乱之人来此。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皇帝王曦残暴无道,许多名门望族北迁到楠溪江流域定居,现在的苍坡、芙蓉、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09)05-0046-09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09.05.007 本文的 PDF 文件可以从 获得
苍坡村是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村落之一,1991 年被列为浙江省
种稻子。全村共有4百多亩地种植单季稻,夏季播种,十月收割。麦子、玉米种得很少,地瓜也
种得不多。所收粮食主要是自己吃。村民说:“种粮不划算。”(4)做小本生意。主要是倒卖桂圆。
桂圆成熟时,村里每天都有几十户人家做卖桂圆的生意。所卖桂圆并不是自己种的,是福建产的,
大家从温州买来,运到永嘉县来卖,早晨出发,晚上回来。另外,也贩卖衣服、红枣、荔枝、白
究其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也必须将这些物质文化遗存视为村落资源、村落文化的一部分,要了解
这些村民的生活、文化、愿望和利益。这需要对苍坡村的整体情况做深入细致的调研,这里仅根
据初步调查资料,勾勒苍坡村的概貌。48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 22 卷第 5 期
(一)苍坡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渊源
苍坡村位于永嘉县岩头镇北面 6 公里处,背靠笔架山,东对楠溪江,邻近仙清公路,交通较
为方便。苍坡村的历史源流及旅游价值与楠溪江流域的地理风物密切相关。楠溪江位于温州市北
部,发源于永嘉县西北部山岭,由北向南注入瓯江,再流入东海。楠溪江全长 145 公里,流经永
嘉县 2/3 的地域,流域面积为 2 429 平方公里。其上游、中游称楠溪,由大楠溪、小楠溪等支流
术研究和大众旅游的热点。许多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存还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正在快速流逝;
有些具有显著旅游价值的村落古建筑得到了各种方式的保护和开发。而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古村落
的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据冯骥才先生归纳,各地比较好的村落古建筑保护模式有如下几种
[1]
:分区式、民居博物馆
式、生态式、景观式和景点式。古村落保护采取哪种模式要根据保护对象和社区生活的具体情况。
落保护是既有关联又有较大差异的不同话题。以往的村落研究看重村落是承载较为厚重传统文化
的空间或社区,一般不涉及古村落保护问题,而近年来的古村落保护及其研究则把关注点集中到
古建筑上,这是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出现并成为热点的问题。后者很少关注村落民俗的
调查、研究和保护,已给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没有根本影响,村民们仍然像当地普通村落的农民一样从事各种生产活动。
苍坡村的物质文化遗存主要包括村落格局和古建筑,这些都是古村落村民生活的设施、环境、
场所、财产,其文化蕴涵也是村落文化的一部分。要妥善保护这些物质文化遗存,自然要将之纳
入村落整体发展体系之中,使之成为苍坡古村作为现代农村社区的生存发展工程的一部分。要研
黄 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著名古村落苍坡村的古建筑景观呈现珍贵的宋代风貌,是传统社会耕读文化遗址。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苍坡古村成为该地区重要旅游景点,村中古建筑也得到了以当地旅游部门为主导的保护
和开发,但近年来该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深入探讨。
村民、活态文化、社区发展等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好像古村落就不是村落了,只是古建筑的若隐
收稿日期:2009-07-20
作者简介:黄涛(1964- ),男,河北景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传统节日,民间语言,文化遗产保护黄涛: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 47
若现的、可有可无的容器。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申明:古村落也是村落。只不过它是拥有
树造林以抵御风灾洪涝,也使此地多了树木葱茏之美。楠溪江两岸有宽阔肥沃的冲积盆地、河谷
平川,适宜人类繁衍生息。西汉初年,越王勾践的后世子孙在这里建立东瓯王国,东晋始设永嘉
郡,“永嘉”为“水长而美”之意。
楠溪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很像与世隔绝而又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永嘉县志·疆域》引《浙
江通志》说
第 22 卷第 5 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09 年 9 月
Vol 22, No 5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Sep, 2009
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
—— 以浙江省楠溪江流域苍坡古村为个案
了古村落风貌,近几年游客稀少,并引起社会关注。苍坡村的物质遗存保护有不少令人担忧的问
题,同时该村的民俗文化调查工作也基本没有展开,其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思路尚需探讨。
本文以苍坡村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如何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和活态保护,如何将古村落文化遗产保
这些保护模式各有其成功之处,但多数的情况是“比较注重外观、景点、路线,比较偏重于物质
遗产”
[1]
。这些保护模式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将古建筑保护与所在社区的发展利益结合起来,基本
不会妨碍当地民众的现代化需求,并给社区带来旅游收入。但是这些保护模式还是把保护重点放
在物质遗存上,把物质遗存与非物质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分离开来,对古建筑所在社区的非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