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对永嘉楠溪江生态环境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对永嘉楠溪江生态环境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4a69dd5ef7ba0d4b733b0e.png)
对永嘉楠溪江生态环境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对永嘉楠溪江生态环境的调查与思考笔者直面永嘉楠溪江的生态环境日趋失衡,水质污染日渐严重的态势,深感忧虑。
为此,立题剖析现状与困局,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与一江清水之浅见。
1.楠溪江区域特色和发展态势永嘉楠溪江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是瓯江下游左岸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主流长公里。
楠溪江水含沙量仅为每立方米万分之一克,水质显中性,ph值为7,符合国家一级水标准,被誉为“天下第一水”。
楠溪江是永嘉县人民最重要的饮用水资源,有近50万人饮用楠溪江之水。
随着省重点工程——楠溪江引水工程的建成引水,实现了跨区域向乐清市供水,有效解决了乐清人民饮水的困境。
目前,楠溪一江清水供饮人口将近150万。
楠溪江又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林美”的独有特色和以田园山水见长而闻名遐迩。
改革开放以来:永嘉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楠溪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开发高度重视,在发展战略的定位上,从“沿江金色工业带、沿溪绿色旅游带、沿山特色农业带”的发展战略到“三带二级一目标”的战略深化,再到“楠溪江大生态旅游区”和“建设生态县”战略的深度实施,都紧紧围绕以保护楠溪江生态环境为主题;在制订规划和政策措施上,从九十年代初,县政府就出台文件严禁在沙头以上的楠溪江中上游区域创办污染性企业,同时整治并取缔了小楠溪流域上游的石染钼矿厂,并相继制订出台《永嘉县楠溪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实施方案》、《永嘉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方案》,《永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医疗废物污染处理工作的通知》,2004年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强楠溪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2005年又出台了《永嘉县楠溪江河道疏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的政策;在《十二五规划》上,突出楠溪江流域截流纳管工程与污水主干网及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与垃圾转运站等投资建设项目;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乡镇的创建上,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任而开展创建和整治活动。
楠溪江研究报告
![楠溪江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7f7dfa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3.png)
楠溪江研究报告
楠溪江是中国福建省宁德市的一条河流,被誉为闽东第一江。
以下是对楠溪江的研究报告:
一、地理特征:
1. 楠溪江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东北部,发源于玉屏山南麓,流经福鼎市、柘荣县和屏南县,最终注入东海。
2. 楠溪江全长127.5公里,流域面积242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8‰,水量丰富稳定。
3. 楠溪江上游为山谷河段,流域内河谷纵横交错,形成了众多的湖泊、瀑布和峡谷景观。
二、生态环境:
1. 楠溪江上游流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其中常见的鱼类有鳜鱼、苏眉和泥鳅等,还有许多珍稀物种如斑节鲈和乌鳢。
2. 楠溪江中游流域属于平原区,河水清澈,水生植被丰富。
河岸两侧的湿地为许多候鸟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3. 楠溪江下游流域有较大的农田和城市开发,受到一定的污染影响。
需要加强水质监测和保护措施,以保护楠溪江的生态环境。
三、经济利用:
1. 楠溪江流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产区,主要种植水稻、茶叶、水果和柑橘等农作物。
2. 楠溪江的水力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水电能源。
流域内修建了楠溪江水电站,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3. 楠溪江流域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
光旅游。
主要景点有楠溪江瀑布群、九龙湖风景区和横濑村等。
总结:楠溪江作为宁德市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旅游价值。
然而,随着工农业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楠溪江面临着一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需要加强保护措施,确保楠溪江的可持续发展。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毕业论文(可编辑)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毕业论文(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4e0568a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3.png)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毕业论文毕业论文(20_ _届)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摘要楠溪江的独有特色,被誉为“中国山水画摇篮”,它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明,清,甚至是宋代的一些建筑。
楠溪江山水文化和古村落文化完美结合,这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乡村生活的最好体现而且还是一个旅游胜地,近年来,楠溪江古村落旅游开发进程迅速,也正是在当前市场不断深化和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楠溪江古村落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村内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遭到很大的冲击,旅游文化产品庸俗化,古村落旅游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本地居民保护意识缺乏等。
本文在对楠溪江进行实地深入调研和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共赢的视角,结合一些理论基础和资料数据,分析当前楠溪江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对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及其对策建议,可为楠溪江地方政府和当地旅游局在做出的关于楠溪江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提供可操作的理论依据,除此之外,本文研究意义还在于吸引人们关注古村落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的更多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加强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开发;价值AbstractNanxi river is known as the cradle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with its own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a long history, now has also retained the buildings which buil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even in Song Dynasty.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culture and ancientvillage culture in Nanxi river not only reflects the rural life but also a perfect tourist attraction。
楠溪江古村落特色及保护开发
![楠溪江古村落特色及保护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79fcefc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4d.png)
楠溪江古村落特色及保护开发
徐建光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 楠溪江源远流长,两岸生息劳作着勤劳勇敢的永嘉人民,他们的祖先创造了璀璨的瓯越文明,使壮美的自然景观渗透着丰富的人文气息.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徐建光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楠溪江古村落特色、价值及其保护 [J], 胡跃中
2.彰显人文积淀 --楠溪江古村落特色、价值及其保护 [J], 胡跃中
3.楠溪江古村落咏叹--《楠溪江宗族村落》序 [J], 阮仪三
4.基于共生理论的我国古村落保护研究\r——以楠溪江古村落为例 [J], 王怡娜
5.基于共生理论的我国古村落保护研究——以楠溪江古村落为例 [J], 王怡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探析
![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8cb41b4431b90d6c85c7a5.png)
su tno tevl ew r r i e il o ni t e i s ort tatn am os ejy et n orm cie t.ntesei ae . iai fh ia e e e dma y nac n & ̄ln ,t i tci ,f hue nom n adt i f it s e i h cnc r t o lg e vw n e lg u s ar o r u s a li e a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 , u a o Ah i g .c 2 8 3 ()28 2 J r lf n u A n Si 0 , 1:8 — 9 on .0 6 0
责任编辑
章练红
责任校对
马君叶
楠溪 江上 游 林坑 古村 落保护 和 开发 策 略探析
林坑村 是浙江省永嘉县最北 的一个 小山村 , 距永嘉 县城
7 m, 仙居 县城 5 。村里 现有 16户 40多 人 。全 村 5k 距 O 2 8
说也是另一番情趣 。 林坑古村 的优势主 要体 现在美 丽 的 自然 风光 和具有 地 方特色的保存 完整 的古 民居 。林 坑古村 三 面环 山 , 桥 、 小 流 水 、 、 烟 , 加上 山上 云雾缭 绕 , 人家 炊 再 整个村 俨 然一 个人 间
仙境 。村 子依 山而建 , 拾阶而上 , 到 高处 , 越 越能感 觉到村 子
总面积 4 l耕 25 n , 2 0 。 h 历史悠久 、 底蕴 深厚 的山 民聚居 处 , 7 约 0 0余年 历史 。村 内
自然 环境优 美 , 富有 江南特 色的 山地 古 民居依 山势起 伏 , 错
文物遗迹 , 纯是一 群朴 素 自然 , 脱 不拘 的农家 院舍 。那些 洒
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探析
![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7b2002cc1755270722088e.png)
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探析吕敏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摘要 在分析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主要从景区内古民居、旅游景点、农家乐、旅游设施等角度评述了该村落的旅游资源和开发状况,并探讨了其今后的保护和开发策略。
关键词 林坑;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策略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01-00288-03E xploration and A nalysis on the P rotection and E xploitation Strategies for Linkeng A ncient V illage in U pper R eaches of N anxi R iverLV Min (Z hejiang N orm al University,Jinhua,Z hejiang321004)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advantage and feature of Linkeng ancient village in upper reaches of Nanxi River,the tourism res ource and ex ploitation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 were reviewed m ainly on ancient dwellings,tourist attraction,farmh ouse enjoym ent and tourism facilities etc.in the scenic area. And its future protection and ex ploitation strategy were discussed.K ey w ords Linkeng;Ancient village;Protection;S trategies for tourism ex ploration 林坑村是浙江省永嘉县最北的一个小山村,距永嘉县城75km,距仙居县城50km。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可编辑)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639afe5051e79b89690226b0.png)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空气污染等一些原因更加凸显了乡村地区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向往, 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古村落旅游的热潮。
古村落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而在农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的命运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古村落这个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的关系。
如何在保护好古村落资源的基础上兼顾旅游开发?从有关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各种研究资料来看,当前我国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保护力度不够、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保护意识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众多的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古村落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于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的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所以也显得成熟,国内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关注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本文在对楠溪江进行实地深入调研和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共赢这样的视角,结合了一些理论基础和资料数据,分析当询楠溪江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还将呼吁人们关注古村落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的更多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加强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1国内研究现状1.1国内理论研究中国的儿千年的农耕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耕作文明,古村落群代表的是儿千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古村落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LI前对古村落在概念和内涵方面还没有明确统一, 根据选择标准的不同,许多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和角度视角对古村落进行了定义,国内学者对古村落概念表述比较完整的有:李丽和肖磊(2009)在《古村落旅游资源特征及价值研究》中认为需要从多维度探讨古村落的定义,他们认为:古村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聚族而居、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的农村聚居地,它真实反映其自身及这一地区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和经济体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以及该地区的传统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深层次文化内涵,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文物、古迹、古建筑存量丰富,文化或民族特色浓郁。
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文献综述】
![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b3e8435960590c69ec3769e.png)
文献综述旅游管理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一、引言古村落旅游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一种基本类型,一直被看作是推动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最为可行的一条途径。
旅游业使古村落找到了新的发展途径,促进了古村落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加了当地村民和政府的收入,改善了村落环境。
然而古村落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开发时对古村落自然环境或空间体系的破坏、古村落居民与旅游企业间的作为或不作为的冲突、村落生态环境的破坏、邻近古村落之间由于同质化的开发造成村落之间的恶性竞争等等,这些问题都妨碍了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对古村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最终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卢宅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它充分展现了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聚落环境形态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东阳“三乡”文化的代表作,周边还有许多可以与之相媲美的、而且彼此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证明的充分体现儒家礼乐文化理念的古村落民居。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卢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宅自向游人开放以来,各地学者、游客络绎不绝,慕名而来,成为东阳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
前几年一直红红火火,但近几年来访游客呈下降趋势。
卢宅古村落旅游作为我国古村落旅游的组成部分,旅游开发中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所以对卢宅古村落旅游开发策略的思考,探讨如何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二、主题本人大量查阅、浏览了中国期刊网上当前已收录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对卢宅古村落旅游资源的研究文献很少,这无疑限制了本文写作可参考的思想资源,然而,也同时说明了论文选题的针对性。
期刊网上出现的古村落旅游资源大量研究成果也同样可以为本文写作提供难得的素材和借鉴,所以总体上,本文的研究与写作仍应认为是切实可行的。
在国外相关研究中,针对村落旅游的研究,一部分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Paul F.Wilkison(1995)以爪哇传统渔村Pangandaran的旅游业发展为例,使用性别分析法,讨论了旅游发展对不同性别人群的就业模式、收入、家庭结构和功能、子女抚养等的影响,认为旅游的影响存在双面性,而且这种影响在当地社区以及不同社会经济阶层间变动较大。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deacc9d05087632311212b5.png)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引言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演变的历史过程,准确记录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与根基。
2008年10月31日,随着我国公布的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古村落及古村落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经达到251个,人们对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越来越重视(刘新华 2011)。
一、古村落的认定关于古村落,我国对其仍未有确定的定义,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了不同定义。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落是那些上朔在明清之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寨聚落。
刘沛林认为古村落就是古代保存,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和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落。
丁怀堂认为古村落要满足四个条件: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并且这个历史还被记忆在这个村庄中;二要有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丰富历史文化遗存;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李文兵张宏梅 2010)。
笔者认为,古村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具有较完整的村庄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落。
二、我国古村落的开发现状(一)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教授最早推动古村落旅游。
1988年,他主持了浙江省“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将楠溪江流域的众多古村落作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旅游规划,古村落旅游被提上了日程。
在随后的90年代,陆续出现了众多古村落,古村落旅游发展一时成为全国旅游的热点。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
(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古村落能够保留到现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首先,大多处在偏僻的山里,近现代交通相对落后,开发难度大;其次,古村落多处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村落变化小,使村寨文化得到了较好保存。
中国信统村落的生态经验解析——以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为例
![中国信统村落的生态经验解析——以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6ba9863af1ffc4ffe47ac8e.png)
p t o wa d t emo e c l g c l r h t cu a e i nm eh d o t t gta i o a u r r d m e o o i a c i t r l sg t o f mi i d t n l f h a e d i an r i
筑设 计 方 法 。
【关键 词 】中 国传 统 村 落 :民居 :生 态适 应 性 : 楠 溪江 中游 :古村 落 【 src 】T ru htersac fokh ue c lgcl dpa it f n i t Ab t t ho g erho l o gs oo i a tblyo ce a h e f e aa i a n
保护与*l 一 ,l J l
式技 术 。但 这 些被 动 技 术 的 应 用 ,由 于 能
I
保护与利 用
中国传统村落的
以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为例
An lss on Ec l g c l p r n e o r dt n I i ay i o o ia Ex e i c fT a io a e i Ch— n s lg s e e Via e l
—
T k e a ce t i g si e m ide r a h so n i a et n in l e t d l c e f h vl a nh e Na x
原则 , 是从生态效应的角度考虑 的,像 都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5篇范文)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f193d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8.png)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5篇范文)第一篇: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说明一、楠溪江古村落概况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古村落群散落在楠溪江中游两岸,目前尚存有较完整的宋式村貌、明清建筑及其文化习俗,是“传统文化的明珠”与“传统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舞台”。
楠溪江古村落规划及民宅设计,均体现“天人感应”的规划思想,具有相当发达的环境意识。
村落选址、布局和入口处理,开放空间的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崇祀建筑的位置和形式,蛮石和原木天然形态的自然运用,都巧妙地因山借水,利用自然,风格淡雅天然,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表现出与时间的高度和谐与对生活环境艺术质量的重视。
其建筑风格背后的文脉,直追晋人风范。
千百年来,楠溪江的先贤们,跋山涉水,从繁华的都市迁居到楠溪江,不为生计而羡慕楠溪江山水之胜。
据永嘉县渠口乡塘湾村宗谱记载:“其十六世祖慕楠溪江山水之胜,徙居四十三都清通乡两溪口”。
先贤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深厚的耕读文化为背景,以生态环境意识和风水思想为基础,以他们自己浓烈的山水情怀,创造性地以“文房四宝”、“七星八斗”、“金山丽水”构筑了苍坡、芙蓉和岩头等一大批古村落,在我国民居中独树一帜,被专家誉为民居中的“活化石”和“奇葩”。
岩头丽水湖、苍坡东西砚池是一组景观价值极高的村落园林,布局合理,构思巧妙,既无北方皇家园林的摄人气势,也无南方私家园林的娇揉选作,它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是难得村落园林之瑰宝。
楠溪江的古建筑每一座都是蛮石原木,与远山、近水、滩 1林达到高度统一,构成一幅精美的中国山水画。
故楠溪江古村落犹如巨大的艺术品,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成为人们更易接受的欣赏品。
这就是“越是楠溪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根本原因。
这种充满传统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的完美景区在中国是极少见的,在世界上应该有它的地位。
楠溪江古村落近几年在上级政府和专家的支持下,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楠溪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研究
![楠溪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fb6aeb11a37f111f1855be6.png)
摘
要 :传缆壤 藩景现 反映 r ^们为 r 生产 和 括 改造 自然的槭 :
.是一种重 要的 文化骷 蜣 干 百年来 .捕溪江 流域特 定的 自然地理 农地 与
环境造 就了富 有个性 和游 优美的 传统臻 落瓣观 井较 完整地 保留至 今。道 些帑观 包括 聚髀 自然环 境的关 系 啦系的整 弹
日积 月 累的 沉 积 ,使村 落 面积 可 能增 加 。东 皋 村
情况。
两 河交 汇 之地 会有 一 定面 积 的冲 积 平原 ,往往 是 流域 深处 村落 选 址 的 首 选 。如 鹤 盛村 和 溪口 村 。 依 山面 水 的山 谷地 带 , 具 作 的 良好 环 境 。如 蓬溪 村 。 1. 聚落 的外 部 形态 2 在环 境因素 的影 啊下 可以 分为钟 型 类 J 和 溪流 的限 制 . 度 有 坡 宽 限 ,但沿 水 岸 山脚 发展 的 空间 较 大 ,因 山村 、烊 坑 村等 及 人字 交 汇溪 流 的影 响
肼 住地 的布尉 、村落公 ,空间 的类 型和系统 家庭 庭院 的类型和 布局 ,表明 了农、 礼会该 地区的 人们在利 用土地 建 设家属疗 面的高 超钭 l
息 和丰 富照验 .屉古人 在风景 周林 打面的杰 m成 就 对楠 溃江 流域传统 聚落 不同层 面的壮 观类型 和特点 的研究 ,以肚 对其 自然和人 文的
i nN a ^ ve al yb c u eof t se a n t 口l Ri r v l e a s is p cil auml n g o a hc l ̄ VF nlC e a e d e grp ia N io t nlTh yh ve ̄m an dm o t d ma e V raln e idof a l ie sl un a g d O C o g p ro y t e i Th s a d c p s n ldig te ̄ lt s pb we ns nI m e eln s a e ,icu n h ai hi et e 。 … on n… a d t n t e vr n ntm a a e nt fw船 u n io me n g me o s scn p t lly to v tI s ai a ou f a
温州楠溪江旅游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温州楠溪江旅游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dcf535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6.png)
温州楠溪江旅游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温州楠溪江是中国南方的一条著名的河流,因其自然风光和多
彩文化而被誉为“中国三江源头”。
楠溪江的旅游业一直是温州市
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护楠溪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下面是一些建议:
1. 强化环保意识和行动。
温州市政府应加强楠溪江环境保护和
水质监测,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督和执法机制。
与此同时,应不断加
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游客的环保素养。
2. 推广可持续旅游。
旅游企业应推广可持续旅游,鼓励游客尊
重自然和当地文化,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认知和保护意识。
作
为游客,我们应该遵守当地自然环境、文化和社会习惯,尽可能少
产生垃圾污染等行为。
3. 合理规划旅游资源。
温州市政府应在慎重审查投资项目以确
保其与环保法规的兼容性。
在旅游规划方案中应综合考虑文化、历
史和社会经济的特点。
同时建立可持续的旅游业体系,规范旅游行
业的管理和运营。
4. 落实保护措施。
温州市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以确保楠溪江
可持续开发,如提高利润以吸引企业参与生态保护等。
同时,应重
视楠溪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
以上措施有可能帮助保护温州楠溪江的环境,保护该地区的生
物多样性,同时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40122d0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7.png)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金勇兴内容摘要:古村落民居的文化是建立在民居物质建筑基础上的精神属性总和的反映。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数量多而且保存完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这不仅体现了精致而富有诗意的独特的生存环境,而且反映了先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形态、思维方式及居住功能等充分认识。
本文从文化功能和价值角度,对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人文资源进行分析,来揭示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只有深入认识以山水为纽带的自然艺术文脉,才能有利于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升华,进而展示山水资源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前景。
主题词:古村落文化价值保护开发作者:金勇兴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教授 325027古村落民居的文化是建立在民居物质建筑基础上的精神属性总和的反映。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至今仍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遗迹。
这里的古村落民居数量多而且保存完整,具有独特的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不仅是耕读社会、宗族社会的产物,而且是先人们的自然观和生活哲学的产物。
本文从文化功能和价值角度,对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人文资源进行分析,来揭示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一、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的生动写照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功能体现耕读社会、宗族社会是中国农村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从文化功能和价值角度来看,在耕读社会、宗族社会时期,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人文资源丰富多彩并且生动反映了耕读文化、宗族文化。
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是中国农村封建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楠溪江古村落中往往以农业为主集聚形成一个自然村落,成为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而耕读文化始于晋。
耕指务农, 读为入仕。
至宋代规定士、农可入仕,而工、商则不可。
宋代的耕读世家经数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庞大的宗族,各宗族皆建宗祠、修族谱、定族规,形成一村一姓的宗族社会。
伴随耕读文化而形成的宗族文化,正是宗族社会的客观反映。
1 耕读文化晋宋时期,楠溪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耕为生存之本,读是升迁之路。
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特点_保护和发展_张姿艳
![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特点_保护和发展_张姿艳](https://img.taocdn.com/s3/m/9f63c97e804d2b160b4ec068.png)
1引言村落先于城镇,是人类聚落的起点。
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人类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体现。
它通过建筑、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其朴素、简洁的造型,因地制宜、生动活泼的布局,为人类展示了人工与自然、建筑与风景、经塑造与原初元素之间的和谐统一。
与此同时乡村较城市而言,更是人类灵魂的庇护所,在那里人与自然之间亲和友善的交往,人与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突、患难相恤”的情谊,人与万物本源的接近,使乡村在许多人头脑中是祥和宁静,充满人情温馨的乐土。
然而,在当今社会,农业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的道路扩展到农村的广大腹地,现代化所到之处,占老淳朴的田园景色,“温情脉脉”的宗法关系以及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都被破坏无遗,凋敝的乡村成为城市工业化的牺牲品。
大量的侵犯土地、人口外流、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乡村的生命力。
楠溪江地区位于中国浙江省永嘉县内,其间散布着很多中国传统村落和民居。
与其他地区不同,楠溪江古村落的肌理不是以方格网为基础的,它顺应自然,依山就势,独具特色。
楠溪江流域灿若繁星的古村落,与其连绵不绝的山Ji}和不断更迭的交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然而,随着人们对住房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地区与建筑文脉大相径庭的房屋出现在古村落中,严重影响了村落的景观。
2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特点楠溪江古村落是我国历史遗产的一部分,闻名遐迩,享誉全国,成为楠溪江重要的旅游资源。
楠溪江古村落作为一个群落,反映了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对这个群落中的每一个古村实施保护十分必要,这对挖掘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当今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宗族文化突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社会,“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中4 }1占代村落,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制为基础n形成的,因此许多村落从起源到布局,均表现出较强的宗族性,楠溪江古村落也不例外。
基于共生理论的我国古村落保护研究 ——以楠溪江古村落为例
![基于共生理论的我国古村落保护研究 ——以楠溪江古村落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7f3e65cd1f34693dbef3e16.png)
区域治理调查与发现基于共生理论的我国古村落保护研究——以楠溪江古村落为例王怡娜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空心化和商业化严重,大量原住居民的搬迁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传统村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保护与开发传统村落面临了很大的难题和挑战。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本文通过共生理论对楠溪江古村落的共生三要素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协调共生单元,强化共生环境和优化共生模式三大策略,以有助于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理论的研究,并为其他村落的保护更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楠溪江古村落;共生理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古村落“空巢化”或者“空心化”和“商业化”现象严重,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村落猝不及防地在人们视野中消逝,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古村落其实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参照价值。
本文通过共生理论对楠溪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从共生理论的三要素分析楠溪江古村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和开发楠溪江传统村落的策略[1]。
一、楠溪江传统村落与城市共生现状楠溪江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部的永嘉县境内,楠溪江古村落群散落在中游两岸,大大小小200余座,是中国四大民居之一,目前尚存留有较完整的宋式村貌、明清建筑及其文化习俗,被专家誉为民居中的“活化石”和“奇葩”,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化的史书库。
1共生单元的现状从产业经济的现状来看,近年来,永嘉县共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8.6万亩,建设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2个,引进74个总投资90多亿元的休闲农业项目,建成27个总投资35亿元的观光园项目。
粮食播种面积合计25.998万亩,比上年增0.76万亩,全年预计粮食总产超过10.23万吨。
_耕读文化_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_以浙江楠溪江流域古村落为例
![_耕读文化_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_以浙江楠溪江流域古村落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0f1482b7375a417866f8fcb.png)
/耕读文化0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以浙江楠溪江流域古村落为例肖胜和,方躬勇,李 健(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摘要:浙江永嘉县楠溪江流域是典型的/耕读文化0分布区,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但目前流域内旅游开发力度不够、开发方式单一、开发效益较低。
其中有管理体制问题、资金问题和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关系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没有找到将地方旅游资源转换为具体旅游项目或旅游产品较好的方式,特别是由于/耕读文化0的抽象性、隐含性及具体存在形式的零散性,开发时比其它旅游资源的难度更大。
基于楠溪江旅游开发这一核心问题,从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角度探讨了楠溪江/耕读文化0的旅游开发。
关键词:楠溪江流域;古村落;耕读文化;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F59217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7)04-0366-03Study on Leisur e Tourism Developing of /Far ming -studying Cultur e 0Ta king /Fa rming -studying Culture 0in Na nxijiang River Valley in Zhejiang P rovince as A CaseXIAO Sheng-he,FA NG G ong-yo ng,LI Jian(Scho ol o f Tourism &Heal th,Z hejiang Fores try Universi ty,Lin .an 311300,China)Abstr act:Nan xijiang River Valley was a concen trating area o f /farming-studyi ng culture 0in Zhejiang Provi nce.The /farming-studying cul 2ture 0was of great po tential in to uri sm development,but the tourism develo pment o f the /farming-studying culture 0was w eak in developing degree,single in developi ng means,lo w in develo ping benefi t.The results w ere caused by many causes,for instance management system problems,lacking of capital,conflict betw een dev eloping and pro tectio n,but the greates t problem was not developed tourism reso urces to to urism pro ducts well,especially the /farming-studying culture 0was of abstract,connotative and frag mentary.This led to greater difficul ty in touris m developing of the /farming-studying cul ture 0than o ther tourism resources.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key problem,trying to bring fo rw ard so me metho ds to the tourism developi ng of /farming-studying culture 0in Nanxijiang River Valley.Key wor ds:Nanxijiang River Valley;ancient village;farming-studying cul ture;tourism develo ping 收稿日期:2007-02-13;修订日期:2007-03-10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0040698)。
关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问题的信_陈志华
![关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问题的信_陈志华](https://img.taocdn.com/s3/m/2eea8c38ed630b1c59eeb512.png)
!!请转!!!:"月份我又到了楠溪江考察古村落,兹将一些建议呈上诸位,供参考。
#$林炕、黄南、上犹(音)几个村子,和西边的潘坑、佳溪、张家岸等等村子一样,是楠溪江上游极珍贵的古聚落遗存,尤其以林坑和黄南的现状为最完整。
我希望永嘉的领导同志们能多加爱护,下大决心保护它们,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当务之急是认定它们为市级文保单位,用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来挡住一切有名的、有钱的、有权的人可能对它们的侵害。
%$一座完整的古村落,最有价值的是它的历史信息的丰富性、深刻性和独特性,这是它文化内涵的基本部分。
楠溪江上游的村落,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如中游,但独特性则绝不逊色。
在目前中游村落遭到严格破坏的情况下,上游村落的价值便是无可替代的了。
&$古村落的价值,还在于它的美,包括自然美、建筑美、沧桑美和人情美。
楠溪江上游村落的美,有胜于中游村落之处。
林坑、黄南、佳溪等村落的建筑,以它们完全外向的开敞性流露出村民对自然美的爱,并且洋益出人情淳朴之美。
它们本身随地势而生的参差变化,造成无穷的诗情画意,表现出创造者的灵通和洒脱。
它们的艺术冲击力比中游村落更强烈。
’$上游村落的建筑和中游一样,运用天然蛮石和原木,粗中有细、野中有文,确是工艺美的典范。
它们没有繁冗的雕饰,但它们也有曲面、曲线、侧脚、收分等等极为微妙精致的处理。
灶口前的木凳木栏,廊下的美人靠以及日用具家、器物,都是在极朴素中见出精心的设计和灵巧的手艺来,从而显示出对生活的热爱。
($保护古村落,当然是要保护它全部的历史和生活的实物见证。
(我说实物见证,意味着我并不赞成像某些地方那样,要村民过着落后而不健康的生活,以赚取旅游者的钱。
)从建筑方面来说,就是保护它们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它们的布局,小到一木一石的选取和运用。
总之,要尽量保护它们的原状原貌。
保护古建筑的要旨,就是防止它们破坏,而不是去做无谓的“加工”。
对古村落也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旅游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空气污染等一些原因更加凸显了乡村地区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向往,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古村落旅游的热潮。
古村落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而在农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的命运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古村落这个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的关系。
如何在保护好古村落资源的基础上兼顾旅游开发?从有关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各种研究资料来看,当前我国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保护力度不够、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保护意识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众多的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古村落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于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的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所以也显得成熟,国内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关注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本文在对楠溪江进行实地深入调研和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共赢这样的视角,结合了一些理论基础和资料数据,分析当前楠溪江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还将呼吁人们关注古村落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的更多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加强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1 国内研究现状1.1 国内理论研究中国的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耕作文明,古村落群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古村落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目前对古村落在概念和内涵方面还没有明确统一,根据选择标准的不同,许多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和角度视角对古村落进行了定义,国内学者对古村落概念表述比较完整的有: 李丽和肖磊(2009)在《古村落旅游资源特征及价值研究》中认为需要从多维度探讨古村落的定义,他们认为:古村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聚族而居、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的农村聚居地,它真实反映其自身及这一地区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和经济体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以及该地区的传统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深层次文化内涵,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文物、古迹、古建筑存量丰富,文化或民族特色浓郁。
我国对古村落的关注起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发展起来,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首次提出:“对于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这时候才对古村落的保护开发研究有一个比较整体的关注,古村落的价值开始被深入挖掘,到了20世纪末,各界的学者都纷纷开始关注古村落的发展趋势,他们从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开发方式,发展模式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直到21世纪,城镇迅速发展凸显出了乡村地区的独特魅力,以及城市居民对古村落的原生态向往,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全国各地掀起古村落旅游热潮,古村落旅游的蓬勃发展,给古村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旅游业这把双刃剑也给古村落的保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挑战,不少地区根据当地不同的现实情况制定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条例,为当地的古村落以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以及政策层面的依据。
总的来说,我国对于古村落的研究经历了从对它的形成演变研究到价值研究,再到保护与发展研究。
但是在总整体上看,在整个研究体系中,古村落的旅游开发问题虽然被提及的次数比较多,但是将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整合研究的还是比较少。
1.2 国内实证研究我国虽然对古村落的关注和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一些学者通过对一些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
雍振华的《古村朱家峪及其传统建筑》对朱家峪的传统建筑进行了研究,包括朱家峪古村落里建筑的风格类型、年代、结构等方面,并指出了朱家峪的历史文化意义及其民居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因此要在整体上对古村落进行规划以促进朱家峪的可持续发展。
在如何进一步有效挖掘和开发我国古村落所蕴涵的旅游资源价值的问题上,(陆林,焦富华1995)以及(黄成林1995)等对徽州古村落和徽派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
刘沛林(1998)则通过研究我国古村落景观,概括出了我国古村落与其他古村落相比所具有的独特的人居文化思想。
(艾青青2007)通过管理者和旅游者两方面结合思考,提出古村落旅游和保护双赢的思考。
尹怀玉以朱家峪顾村为例,在深入了解朱家峪古村文化内涵基础上,深入分析朱家峪古村落保护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借鉴朱家峪古村落保护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古村落保护的总体构想和规划。
1.3 国内对古村落的开发保护模式外部开发商对其进行开发,但是这一开发模式比较容易出现产权配置问题,一些开发商过度开发,使古村落失去原貌,开发商忽视村民的利益,旅游开发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比较典型的是安徽宏村,由于开发商和当地居民没有协商好产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古村落旅游发展和使其形象受损的事件。
内部开发,这一开发模式主要是古村落内部的村民或者村委会直接对古村落进行开发,与外部开发商开发相比较,不容易出现产权纠纷和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村民参与方式,让村民成为利益主体,让古村落开发同时得到更好的保护。
2 国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理论研究国外的古村落旅游发展与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研究要比我国早得多。
对于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这已经成了他们的主流思潮。
19世纪初,欧洲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大大增加了人们生活压力,导致人们更加向往乡村的田园式生活,于是,乡村旅游和古村落旅游迅速发展。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中就总结出了理论研究方面,欧洲各国在经过长期的摸索之后,已经积累了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经验,并成立了相应的国际组织,如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现已成为联合国的所属机构。
当中一系列有关的国际会议制定的法规、章程、文件也确立了许多的理论和规范,并形成了鲜明的观点。
在一些宪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国家上对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发展,即由保护单一个体的艺术品到对古村落建筑的保护再到对整个古建筑所在的区域的保护;由对物质实体的保护发展到对当地人文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保护,保护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一些国家政府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十分重视,保护工作已经由学者的研究广泛到全民参与的保护运动。
所以,国外一些地方对古村落开发与保护问题上也显得更成熟,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采取划定保护区,最大程度的保护文化遗址的原貌。
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国内外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上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我国,由于古村落分布广,数量众多,研究起步比较晚,大量的古村落与历史文化传统得不到一个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也没有引起各学界的普遍重视,因此,其保护措施也不全面,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的经验也是值得我国一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中借鉴的。
2.2 国外实证研究19世纪初,由于工业的发展,导致环境恶化,人们开始向往原生态的乡村,乡村旅游兴起,各界学者开始关注古村落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在德国,严格意义上的古村落并不多,但是对古村落的研究开始比较早,以巴伐利亚洲为例,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该州就制定了“村镇整体发展规划”,内容涉及调整村落的地块分布、基础设施改善、产业结构调整、传统文化保护、村民参与村落保护。
日本在对历史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特别强调居民参与协助和支持,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日本政府注重宣传保护历史遗迹重要性,激发民众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3 国外古村落保护开发模式。
国外对历史遗迹不管是在保护或者开发中都注重公众参与,激发公众对传统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居民参与保护区的规划和决策。
欧美国家也强调法律的完善,制定出一系列法律和准则进行强制管理。
一些古村落的管理以这些管理条例为主要依据。
总之,国外一些国家对于历史遗迹的保护开发工作有较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自己国家国情,制定并完善出一套适合自己国家的历史遗迹的保护模式。
3 总结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国内外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上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我国,由于古村落分布广,数量众多,研究起步比较晚,大量的古村落与历史文化传统得不到一个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也没有引起各学界的普遍重视,因此,其保护措施也不全面,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的经验也是值得我国一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中借鉴的。
古村落不仅是一个古建筑群,它更是民族深厚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该村落里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都是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是地域文化的外观。
古村落文化旅游弘扬了传统文化和古建筑艺术,对振兴当地经济, 促进村落复苏繁荣,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保护、开发,发展和展示之间,在旅游景观、人文传承及社会发展的元素组合之中,中国的古村落不仅要生存,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古村落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还任重道远,机遇与挑战并存。
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合作,需要专家,政府,居民,外来游客的共同努力,用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保护古村落,帮助古村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让历史与现实和谐与共,让古老文明在现在文明中异彩生辉。
参考文献[1]李丽、肖磊.古村落旅游资源特征及价值研究[J].2009.[2]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3]尹怀玉.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朱家峪村为例[J].2010.[4]杨晓蔚.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对策研究——以浙江为例[J].2007(12).[5]龙瑛.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研究一以岳阳市张谷英村为例[J].2010.[6]蒋志杰.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策划研究[J].2004.[7]陈东琳.基于保护优先原则的古村落旅游规划研究——以丽江玉湖村为例[J].2009.[8]林茂.论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2006.[9]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第一版)[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10]韩钦臣,查良松,陈旺.古村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实证探析[J].地方经济c.[11]刘华领,莫鑫,杨辉.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以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为例[J].[12]肖湘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桂林阳朔为例[J].2006.[13]胡英娜.张壁古堡解析及其保护利用研究[J].2007.[14]王惠琴.中国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婺源为例[J].2005.[15]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第59卷(第3期).[16]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一以黔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105一10.[17]覃永晖,吴晓,尹振车,姚玲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德国农村建设对洞庭湖的启示田.农业考古,2008(06):122一12.[18]TosunC.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eess in develoPing countyie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21(6).[19]Sanjay K.Nepal.Tourism-induced rur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Annapurna region of Nepal[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1):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