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3 《古诗两首(望洞庭)》

合集下载

2024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2024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洞庭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望洞庭》精品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望洞庭》精品

6
八月湖水平 涵虚撼岳阳城
精选课件ppt
8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精选课件ppt
9
作业:
1、 用钢笔描红 2、 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 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精选课件ppt
1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3 古诗两首
精选课件ppt
1
望洞庭
孟浩然
精选课件ppt
2
❖ 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
洞 庭 湖
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 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 绮丽迷人。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 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 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 千。古人描述的“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 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暮雪”
等,都是现在东洞庭精选湖课件的pp写t 照。
3
精选课件ppt
4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精选课件ppt
5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精选课件ppt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望洞庭》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 古诗两首 望洞庭》课件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 古诗两首 望洞庭》课件

课文详解
二、学习新课 学习《望洞庭》。 4、解释“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 里一青螺”的意思。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 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 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十分惹人喜爱。
课文详解
二、学习新课 学习《望洞庭》。 5、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诗 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 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字词乐园
我爱多音字
mó 磨练 磨 和 hã 和平 hâ 附和 huó 和面 huò 和药
mò 磨坊
字词乐园


课文详解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描写湖泊故事有很多,说 一说你最爱的一首诗。
2、 今天,我们来学习写景诗,感受古 诗的魅力。
二、学习新课 学习《望洞庭》。 1、“镜”指什么?此处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指洞庭湖水,此处运用了比喻 的写作手法。
写法点拨
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原有的知识 印象进行加工创造的过程。那么怎 样运用想象呢?(1)想象要大胆。 (2)想象要合理。(3)要表达真 情实感。
拓展提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课文详解
轻松说内容
《望洞庭》这首诗描写了秋月下 洞庭湖风平浪静,月光柔和,水光与 夜色交融不分的情景。远望洞庭湖的 湖水和君山,好像在那白银盘里托着 秀美的青螺。
图解结构
古诗两首
湖月辉映 望洞庭 山水一体
月夜洞庭 奇思妙喻
概括主题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 任中经洞庭湖所做 。这首诗将作者对大自 然的热爱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将月夜的 洞庭美景描写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理解《望洞庭》的基本意思和主要内容。

2.能够口头和书写简单的人生感受,开始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诗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加强语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望洞庭》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教材中的语句反复品读和领悟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加深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领悟到《望洞庭》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在教学中再现《望洞庭》的美好图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体验。

四、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为后期课堂探究打下基础。

2.课堂讲解:通过口语表达、带动情感和诗歌朗读等多种形式将诗意浓厚的《望洞庭》呈现给学生。

3.课下巩固:通过作文和背诵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认识和领悟。

五、教学内容5.1 诗歌导入从《望洞庭》的副标题:其一,庐山谣;其二,《庐山谣》所延伸出的一个主题: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

5.2 教学重点突出通过简笔画和一些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同时介绍湘江、岳阳楼等历史背景,了解相关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5.3 体验自然通过朗读《望洞庭》这首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感受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自然景观中充实自己的内心。

5.4 领悟语言意义从语言上入手,分段分句逐句轻品,逐字逐句领悟诗歌的意义。

通过学习相似的词语和用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词汇和句式,锻炼分析诗歌的能力。

5.5 诗意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本课诗歌内容中的意象和符号,引领学生产生与作者共情的感觉。

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锻炼表达和描述的能力。

六、语文素养体现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获得了以下收获:1.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体悟和感悟。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古诗两首 望洞庭精选优质PPT课件 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古诗两首 望洞庭精选优质PPT课件 苏教版
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洞庭湖 )比作(白银盘) 把( 君山 )比作( 青螺 ) 句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 成的盘子,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 在银盘里的一个青螺。
读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读读古诗,结合注释,思考:这首诗也是描写
洞庭湖的景色,跟《望洞庭》所描写的景色有
熟读诗文 理解诗意 体会诗情 朗读背默
借助拼音和字典,读正确, 读流利。
借助注释、插图和字典, 逐字逐句理解诗意。
根据诗意,体会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
根据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并正确默写全诗。
认真默读古诗,看看你读懂了哪一句。
望洞庭
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助自己找到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青年摇摇头。"历史,地理怎样?"青年还是摇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头。父亲的朋友接连发问,青年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那你先把住址写下来吧。"青年写下了自己的住址,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你的名字写的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世间许多平凡之辈,都要一些小优点,但由于自卑常被忽略了。其实,每个平淡的生命中,都蕴涵着一座丰富金矿,只要肯挖掘,就会挖出令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爱因思念而美丽 我曾以为,爱一个人 可以是在心里暗暗的 并不需要对方清楚 我发誓,要把这份美好的感情 珍藏在记忆中,只是记忆 若不是,想到可能永远失去你 永远失去,这份自已如此看重的感情 若不是,又一次在梦中呼喊你的名字 并且从梦中惊醒,或许 这份感情会永远是一个秘密 在默默地想念和为你祝福之中 我从来都是幸福的 等待,我不清楚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或许,根本就没有去考虑什么结果 我一直希望 能以一种默默等待的姿势告诉你 我对你的感情是认真的 可以经受时间和距离的考验 那些过往的曾经共同拥有的细节 一一变得无比清晰 仿佛触手可摸,却明明相隔万里 是不是藏得越久 感情就会更加浓呢? 你不在的日子里 思念象野草一般疯狂生长 也许是因为终于不甘这样失去可能的机会 终于不甘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等待 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染上灰尘 我鼓励自已说,释放自已 我不相信 从物理的距离到心灵的距离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我不相信 经过岁月沉淀以后的爱依旧不堪一击 我不相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欢迎来阅读!一、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1)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1)

强调掌握
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 掌握,鼓励他们背诵和运 用所学知识。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理解《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 羌江水流”的景象和情感表达。
掌握两首诗中的生字词,如“洞庭”、“峨眉”、 “秋月”、“江水”等,了解其读音和含义。
过程与方法
02
01
03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 情感。
通过想象诗中的景象,如“湖光秋月”、“半轮秋月 ”、“平羌江水”,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2. 掌握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望洞庭》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望洞庭》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望洞庭》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教学视频
用于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古诗的赏析等内 容。
通过视频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
05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总结词
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古诗知识和经验。
详细描述
在开始新课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之前是否学过其他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节 奏有何了解,以及是否了解诗人刘禹锡和李白的基本情况。通过这些提问,教师 可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已有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学策略
总结词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详细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诗的背景、意境和表现手法。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 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让他们通过交流和思 考,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义。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3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3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精选3篇(一)教材目标:1. 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湖的特点。

2. 通过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对洞庭湖产生喜爱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材内容:《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抒情诗。

通过细腻的描写洞庭湖的风光,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既有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又有对离乡背井的忧思。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和课件投影仪。

2. 望洞庭的诗词。

3. 洞庭湖的图片。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用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洞庭湖,并请学生描述一下他们对洞庭湖的了解。

2. 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湖的特点。

通过地理知识点的引入,让学生对洞庭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探究:1. 呈现《望洞庭》的诗词,给学生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和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联系课文内容,询问学生对于诗词的感受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解读诗词中的生字词,并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拓展:1. 分组让学生分析《望洞庭》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并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 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地方并写出一首诗,分享给同学们。

总结:1.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内容,包括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望洞庭》中的诗意表达。

2.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到家里后,继续完成练习册中关于洞庭湖的练习,并写一些自己喜欢的地方的诗句。

2. 教师在下节课时对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价。

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通过《望洞庭》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小组讨论,学生对洞庭湖的理解更加深入。

同时,学生也通过自己对喜欢的地方的诗歌创作,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整堂课让学生对洞庭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一、课文分析1.1 课文背景《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作。

当时唐朝正值盛世,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安康。

刘禹锡对故乡湘江的美景和洞庭湖的辽阔气势情有独钟,故写下这篇诗。

1.2 课文内容《望洞庭》共十四首,其中以第一首最具代表性。

全文宛如一幅湖山画卷,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伤感和愁思。

全文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被誉为中国诗歌的经典佳作。

1.3 课文思想《望洞庭》通过讲述作者眺望洞庭湖的环境来表达诗人的壮志和愁思。

在湖山之间,诗人目睹了盛世的繁荣和自然之间的和谐。

他从中思考长久以来的人生道路,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该文表达了作者的志向和情感,使读者陶醉其中,产生共鸣,勉励人们勇往直前。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望洞庭》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熟练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如词语理解和句子结构;•理解并表述《望洞庭》的情感和内涵。

2.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3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到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使他们抱有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三、教学策略3.1 学情分析本堂课是一节语文课,学生为四年级学生。

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阅读理解、情感理解和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本次教学需要采用交互式、体验式、情感式和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3.2 教学方法采用“预习导学+阅读理解+情感体验+思维创新”的教学方法。

预习导学中,教师通过图片和生动的语言让学生了解《望洞庭》的背景和基本知识;阅读理解中,老师可采用阅读策略,如分组阅读、角色扮演和朗读比赛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语言,理解课文的情感和内涵;情感体验中,通过学生讲述和分享课文中的感触和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思维创新中,通过提问、讨论和思考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创新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2.教学难点: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洞庭湖的印象。

教师简介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新课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洞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读诗歌,标注出生字词,教师解释字词的意思。

教师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感受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洞庭湖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点评学生的描述,给予鼓励和指导。

4.课堂小结5.作业布置学生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仿写。

四、课后延伸1.学生收集关于洞庭湖的资料,了解洞庭湖的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信息。

2.学生创作一首关于洞庭湖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2.教师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洞庭湖的美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课后延伸部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洞庭湖,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六、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包含诗歌原文、生字词、诗句解析等内容。

2.洞庭湖图片:用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3.课后延伸资料:关于洞庭湖的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资料。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默写诗歌的情况,以及仿写诗歌的质量。

(精选)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古诗两首 望洞庭课件 苏教版[1]

(精选)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古诗两首 望洞庭课件 苏教版[1]

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句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 水,水映月光,两者 融合在一起,显得非 常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句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方法, 把(潭面 )比作(铜镜 )。
句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 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 过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熟读诗文 理解诗意 体会诗情 朗读背默
借助拼音和字典,读正确, 读流利。
借助注释、插图和字典, 逐字逐句理解诗意。
根据诗意,体会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
根据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并正确默写全诗。
认真默读古诗,看看你读懂了哪一句。
望洞庭
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78.水只有碰到石头才能碰出浪花。 66.人生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积极打败消极,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 85.没有比时间更容易浪费的,同时没有比时间更珍贵的了,因为没有时间我们几乎无法做任何事。 14.只要充分相信自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足够持久。 73.自己的路自己走,无论是苦是累,甚至是失败,都要去承担,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无怨无悔。 94.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5.阻碍我们飞翔的力量,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恐惧。 52.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益己及他。有能力办实事才不会毕竟空谈何益。故事的结束总是满载而归,就是金榜题名。——方海权 29.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因为弱小者在受到侮辱时也会报复。得罪了别人,哪怕他非常弱小,都可能会成为你成功的障碍。 14.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84.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2.每一个失魂落魄的现在,都有一个吊儿郎当的曾经,你所有的痛苦都是罪有应得。 96.失败是坚韧的最后考验。 13.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8.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 70.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68.当日子成为照片当照片成为回忆,我们成了背对背行走的路人,沿着不同的方向,固执的一步步远离,再也没有回去的路。

四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知识点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知识点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知识点苏教版望洞庭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川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句说明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睦。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先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眺望湖中的光景,隐约不清,好像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川翠:一作“山川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沉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海不扬波好像未磨的铜镜。

远远瞭望洞庭湖山川葱翠如墨,恰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件可考的约有六次。

此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季。

而此诗则是此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作者简介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

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督查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公司,反对宦官和藩镇盘据权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来宾,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来宾。

其诗平常清爽,善用比兴手法寄望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裕民歌特点,为唐诗中别出心裁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练习题⑴以下诗文中不是描绘洞庭湖风景的一项为哪一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衔远山,吞长江吴楚东南坼,乾坤昼夜浮⑵善用比喻是本诗的主要特点,请联合详细诗句加以赏析。

⑶王老师以为,刘禹锡是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请联合全诗谈谈原因。

答案B。

第二句,将月色下的千里洞庭湖比作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模糊,静谧的美。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课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课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课文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 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湘鄂 两省 , 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 水 , 号称“八百里洞庭 ... 现水面被分割为东 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 , 许多景点都是 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 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面积 约3900平方公里,
3 古诗两首
《望洞庭》
小学语文
波光色 朦朦胧胧 心旷神怡
小学语文
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
小学语文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 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 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望洞庭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小学语文
首联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颔联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
颈联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尾联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
小学语文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秋月:秋天皎洁的明月。
和:和谐,本文指水色与月色融
湖光秋月两相和,
为一体
湖光: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
潭面无风镜未磨。 未:没有。
潭面:湖面。
遥望洞庭山水色, 镜:比喻平静的湖面。
遥望:远望。
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螺:比喻湖水中的君山岛。
白银盘:比喻月光照射下平静
的湖水。
小学语文
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意思是: 秋夜皎洁的明月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 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 像一面平滑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远远望去,明月下的洞庭山水越 来越青翠,清澈。那君山漂浮在洞庭湖上, 就像白银盘里的一颗美丽青螺。
小学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