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迷失与追寻论文
身份的迷失与寻求-试论张爱玲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反思
Ke r s Lu Xu ; h gA l g l s f mb rh p ta e y s o t f t r d s l t n y wo d : n Z a i ; o s n i n o me e s g i r d h r t ; e o o o o ma e i
Hale Waihona Puke 焦 兰 周 ( 西师范大学 中文 系,广 西 桂林 广 5 10 ) 4 0 4
摘
要 :2 年代 ,鲁迅 开启 了改造 民族 文化 心理 的伟 大工程 ,4 0 0年 代 ,张爱玲 继承并 发展这 一伟 业 :1通过 .
固守传 统者 身份 的迷 失 ,鲁迅反 映传 统文化 吃人 的 角度主要 是从社 会一
c pia i m 4. n d Lu bo c a tls Zha a t onc r e a ou he ta e e hum bl eron,a d n g ha v op ’ n h e n d b t t g dy oft r h ep s n Zha d de el ed LuS
h e b n lng n nl a be n e t n, t os y Zha g Aii oto y h d e a e buta s a e e s l s a d ot e s n d n g f rhe l om otd o e t n t m eve l h n h r ,a Zha u t ry pr e
关键词 :鲁迅 ;张爱玲 ;身份 的迷 失;“ 几乎无 事的悲剧 ”
A s at I 0 , uXu tr d teget rjc o e lign t n l utrl sc oo y ad Z a in b t c: n 1 2 ’ L n s t h ra poe t f modn ai a c l a y h lg , n h A l g r 9 S ae r o u p n i
《女性身份的丧失与重构》范文
《女性身份的丧失与重构》篇一一、引言女性身份在现代社会中经历着多种变化与挑战,这不仅仅是文化和社会变革的反映,也是女性在不断寻求自我认同和地位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身份的丧失与重构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内涵,以及在历史和现实背景下女性如何面对和应对这一挑战。
二、女性身份的丧失1. 社会期望与角色定位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社会期望对女性的束缚逐渐减弱。
然而,新的社会期望和角色定位并未完全为女性提供足够的空间。
在许多情况下,女性仍然被期待扮演家庭和职业的双重角色,这导致她们在追求个人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面临困境。
这种困境使得部分女性感到自己的身份被剥夺或丧失。
2. 性别歧视与偏见尽管现代社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性别平等成果,但性别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
在某些领域和行业中,女性面临着晋升机会有限、薪酬不公等问题。
这些不公平待遇使部分女性产生自我怀疑,甚至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导致她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身份的丧失。
三、女性身份的重构1. 自我认知与心理重建面对女性身份的丧失,心理重建成为重要的一步。
通过增强自信心、重塑自我价值观和明确个人目标,女性可以逐步找回自我认同。
同时,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也是实现心理重建的关键途径。
2.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公共事务参与社会活动与公共事务有助于女性在更大范围内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实现身份的重构。
通过积极参与各类社会组织和活动,女性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四、支持与帮助:家庭、社会与政策的作用1. 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家庭是女性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
家庭成员应给予女性充分的支持和理解,帮助她们应对外部压力和挑战。
在家庭中营造一个尊重女性、支持女性发展的氛围,有助于女性实现身份的重构。
2. 社会与政策支持政府和社会组织应积极推动性别平等政策的实施,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自我身份的迷失与追寻——《挪威的森林》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自我身份的迷失与追寻——《挪威的森林》中的身份认同建构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们普遍对资本主义理性产生置疑,对人类自我的认知感到迷惘,人类来到了身份危机时代。
在价值虚无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感到自我的迷失、自我认知的困惑,他们对身份的敏感与探寻,使之时常陷入身份认同的焦虑之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从身份认同这一理论出发,结合村上春树小说来具体分析作品中主人公们对自我的认同过程,从而揭示在个人无意义感成为根本心理问题的现代社会中,缺乏最高价值的人们承受着怎样的自我精神危机感和存在的虚无感,他们又是怎样进行自我建构和认知的。
一、自我身份的迷失加拿大哲学家泰勒说:“知道我是谁,就是知道我站在何处。
我的认同是由提供框架或视界的承诺和身份规定的,在这种框架和视界内我能够尝试在不同情况下决定什么是好的或有价值的,或者什么应当做,或者我应赞同或反对什么。
”也就是说,知道你是谁,才能在道德空间中找到方向。
《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们力图实现对自我身份的确证,他们希望建构一个框架,将自我融入这种框架之中,找到立场,从而在其中找到前进的意义,然而,在对“我”的身份的追寻中,他们并没有找到自我,反而走向了无意义的深渊。
(一)理想与现实的断裂人的肉体和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追求却是无限的,有限的生命通过精神的提升可以得到升华,人由此获得自身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在这一意义上,人的同一性或认同具有形而上的向度。
正是借助这种超越的本性,人不断朝理想的、可能性的生活奋进,力图追求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自我认同恰恰体现在对这种总体性自我的理解和把握中,亦即体现为意义感的追寻过程之中。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存已不再是唯一的奋斗目标,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生存的意义和本质。
《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们在对这冷漠社会的观照中,找不到自己生存的价值。
他们讨厌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生活,可是身边到处都是“学生服”与“敢死队”那样的迂腐之人,不懂变通。
迷失、追寻与重获——《追风筝的人》阿米尔身份认同解读
迷失、追寻与重获——《追风筝的人》阿米尔身份认同解读作者:黄露娜,曲涛来源:《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
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身份认同;自我身份;民族身份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引言《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小说家、医生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小说以主人公阿米尔年幼时对仆人哈桑的背叛以及成年后自我救赎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他在阿富汗和美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生活,包含多重主题元素。
近年来该小说的身份认同主题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翰特( Hunt)阐述由于受到“东方刻板印象”( Orientalist Stereotypes)的影响,小说在塑造人物文化身份时存在“误导和偏差”。
[1]15杰夫瑞斯( Jefferess)认为该小说引导从“种族和民族霸权”转向以“现代化”作为“人类”身份标志。
[2]389国内学者曾志宏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剖析阿米尔对“自我身份认同感的追寻”;宋尚腾认为阿米尔的“个人身份与种族身份认同密切交织”;陈锋对小说作者胡赛尼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解读;王慧敏、荆蓁结合流散文学理论对离散者身份构建进行探讨,指出离散者“不能走出混合身份所缺乏鉴定物质基础的困境”。
[6]130以上研究为本文构思提供参考,但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对身份认同某一方面分析,较少结合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认同两方面分析,也极少分析阿米尔作为一个阿富汗人的民族身份。
本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探究该小说身份认同主题:童年时迷失身份、在美国追寻身份和回故土重获身份。
“喝着同样乳汁长大”的阿米尔和哈桑由于种族和阶级的差异受到阿富汗人区别对待,而父亲却平等地对待他们,这使年幼的阿米尔产生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双重困惑。
关于找寻自我话题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关于找寻自我话题的议论文作文800字人在生物中最善于感受自我,发现自我的生灵。
作为一个人,我们为何要掩饰自我,遗忘自我,放弃自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找寻自我话题的议论文作文8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找回自我奴隶制早已遭世人唾弃,但内心甘为奴隶的人,若他们手牵着手,仍然可以绕个地球百圈。
自在的人为自己而活,脱掉功名、利禄的外衣,不会因为碌碌无为的生活而感到羞耻。
所有的功名利禄,不过只是一种虚荣心理,纵便万人称颂的利他主义,也概莫能外。
利他主义者的动机,或许只是为了博得他人的一颦一笑,虽然这种付出表面上是不计报酬的,是慷慨的,内心却绝对的龌龊。
若我们很看重别人对于自身的看法,而使我们的衣着,我们的言行举止,都是为了迎合别人挑剔的眼光时,那么这个世上已经没有我们自己了。
乍看上去,集体主义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对于整体而言更是一种福祉,但却是以牺牲个体的幸福作为出发点的。
可悲的是,许多人宁可混入人海浑浑噩噩地活,不愿独立出自我逍逍洒洒地活。
一只筷子,很容易被人折断,一捆筷子,便没人能够折断,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被社会给绑到一块,最后连自己是谁都无人知道。
筷子捆在一起,是没人可以折断,能够不受欺负,但若这捆筷子不能解开,而夹不了饭菜,我想人们更情愿将它们扔到火中化为灰烬。
若我们将自己与别人绑在一起,我们就会被命运之神所抛弃。
做狗是不错的,可以不劳而获,而不必像野外桀骜不羁的狼,需要自个东奔西走地找寻食物。
做家马也是不错的,虽然被人栓着头部,吃喝拉撒都在马圈里,方便得很,且不受野外食肉动物的虎视眈眈。
我们就如狗与家马,被人驯化着,只是我们浑然不知,并自称“高贵”。
低声下气地为别人干活,还认为是别人给了我们工作机会,是我们的大恩人,或者对于配偶的过于顺从,害怕惹恼了对方,最后使得对方可以有借口离我们而去,那我们就已经离狗与家马这些奴才样不远了。
人类文明的历史,在我看来就是一部摆脱社会羁绊的、找回自我的历史。
迷失与自我迷失作文素材
迷失与自我迷失作文素材《迷失与自我迷失》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时常会陷入迷失的境地。
迷失,仿佛是一场无形的漩涡,将我们卷入其中,难以自拔。
我们会迷失在物质的追求中。
当金钱、权力、地位成为我们追逐的目标,我们往往忘却了内心真正的渴望和价值。
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我们不惜牺牲时间、健康和亲情,整日忙碌却不知为何而忙,心中渐渐失去了那份宁静与满足。
物质的丰富并未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让我们在欲望的沟壑中越陷越深,迷失了自我的方向。
社会的快节奏和各种诱惑也容易让我们迷失自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海量的资讯所包围,难以分辨真假和优劣。
我们盲目地跟风,追逐着流行的风尚,却丢失了自己的个性和思考能力。
我们随波逐流,不敢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害怕与众不同而被边缘化。
渐渐地,我们成为了社会机器中的一颗小齿轮,失去了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迷失在大众的潮流之中。
家庭和人际关系的问题也常常导致人们的迷失。
亲情的冷漠、友情的背叛、爱情的挫折,都可能让我们陷入痛苦和迷茫。
我们在这些情感的纠葛中迷失了自己的情感需求,不知道如何去爱与被爱,如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
我们变得孤独、无助,找不到心灵的归宿。
然而,更可怕的是自我迷失。
当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盲目地听从他人的意见和期望,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那才是真正的迷失。
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再有激情和动力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
我们变得平庸无奇,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却浑然不知。
要摆脱迷失,找回自我,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
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风,敢于质疑和探索。
要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用心去经营和维护这些关系,从中汲取力量和温暖。
同时,我们也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在迷失的道路上,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站起来继续前行。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我们才能找回迷失的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寻找迷失的自己作文(精选36篇)
寻找迷失的自己作文(精选36篇)寻找迷失的自己作文(精选36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找迷失的自己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寻找迷失的自己作文篇1我,一个自己都无法了解自己的人,常常被思绪,被回忆牵住。
记忆中总有一片空白,每每总会不自觉地努力寻找,想要记起一些东西,可是,还没来的及让我留下个痕迹,一切就已灰飞湮灭。
18岁了,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我总是试图用文字来纪念,可现在发现,用文字悼念一些东西,最后,文字本身却被一些东西悼念,走的走,留的留,时光一路泯灭,一路出现,可最后的最后,留下的,只是我在岁月深处里的浅唱低吟。
别让我碰上让我留恋太多的人,我害怕留恋。
一个人的时候,总会产生许多感慨,也常常敏感地让自己感到害怕。
但双鱼座女孩特有的细腻,敏感,使我常常对自己无语。
我向来喜欢独自一个人享受孤独,因为那种没有痕迹的日子,平淡而幸福。
过去了就过去了,走了就走了,没有一个地方要我留下太的的留恋,那样只会让我觉得记忆里太拥挤了。
记忆的尽头是死亡。
我害怕有一天,当我的身后空虚得连一点可以留恋的东西都没有时,便无法在用什么来寻回那一片空白了。
随时光一路走来,我忘却了回归的路。
终于还是迷失了,我只是依稀记得那些被风吹的支离破碎的笑。
岁月忽明忽暗的色彩总是把一些脸庞,重发必现的显示在我的生命里,而后有悄悄地从我的生命中泯灭,甚至不留下一丝可以纪念的痕迹。
日子是流转的风,肆意地穿过季节的瞳孔。
在那些曾经喧嚣的时光里,我就这样疲惫地,反复地路过。
那些季节里的花儿,依旧在某个角落里开放,静默且灿烂。
虽然有些东西对我而言已经靡丽到了没有真实可行的地步,可我却还是象沼泽里的鱼,苦苦地挣扎着身体,仰望那华丽得刺眼的殿堂。
我常常躲在季节破碎而寞落的阳光里,独自看着那些渐远渐行的风,看着那些在风中流动的人影,穿过我空洞的视线……原以为自己会为一些人改变,但最后的最后,才发现我还是我,还是那个连自己都无法了解自己的人。
《雾中人》:迷离现实与自我追寻的迷途
《雾中人》:迷离现实与自我追寻的迷途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迷惘和迷失自己。
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爆炸以及社会变革的加速,我们处于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代。
因此,许多人感到自己如同“雾中人”,迷失于迷离不清的现实之中。
本文将探讨“雾中人”的状态,揭示现实模糊性带来的困惑,并深入分析在自我追寻之路上所面临的艰难和挫折。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聚焦于“雾中人”的迷离现实,探讨现实模糊性的特征、迷离感以及脱离常规认知所带来的体验。
第三部分将关注自我追寻过程中遭遇的迷途问题,涉及外在期望与内在真实性之间紧张关系、失去方向感和自我价值感困惑以及探索过程中面临的挫折与痛苦。
然后,我们将在第四部分提出放下迷途的方法,重新找回方向,包括对现实进行重新认知和调整、内外结合平衡个人价值与社会要求以及坚持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和论点,并给出读者思考和行动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雾中人”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和困惑,并寻找解决之道。
通过深入剖析迷离现实和自我追寻中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希望能够给予读者一些启示和帮助,引导他们走出迷途,重新找回对生活和自我的方向。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社会关注这一问题,并为今后研究与发展提供一个基础框架。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逐步展开对“雾中人”的讨论并探索其背后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2. 雾中人的迷离现实:2.1 现实模糊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到现实的模糊和朦胧。
这种模糊的特征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看法等等。
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社会都可能面临这种雾中人般的迷离现实。
首先,现实模糊的特征之一是信息过载和碎片化。
如今,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但这些信息并不总是准确或真实。
迷失自我的议论作文(范文10篇)
迷失自我的议论作文(范文10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迷失自我的议论作文的资料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迷失自我的议论作文范文一》迷失的自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时常被陶潜的这一种悠然旷达的心境所折服。
因为从中折射出的是一位诗人对自我的坚持。
“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我想他辞官归乡的时候,是怀着一种坦然的心情,他不愿为了五斗米而对上级阿谀奉承。
于是,他最终选择了离开。
离开了那尔虞我诈的官场,离开了那迷失自我的社会,手把篱锄,去过那宁静的田园的生活,坚持自我,或许他从此就不得不辛苦劳作,或许他依旧是家徒四壁,短袖穿结,飘屡空,可是他的心却是安然的,多少人为他的超然的心境而折服啊!而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是糊着面具生活。
中国第一大贪官和坤,就是这样的人。
乾隆年间,他就是凭着他的谄媚而获得乾隆的亲睐,由于官职越变越大,他也就将面具糊得越来越好。
说话也越来越有技巧。
巧舌如簧的他,获得了极大的权势和财富,可是却迷失了自我。
他将真正的自我隐藏起来,获上另一副更易获得利益的面具。
在官场中得意的他,却在人生中失意,因为高处不胜寒,他为了力死维持自己的权势和财富,又不得不猜疑,算计。
坐拥权势财富的感觉如何?哼,最终还不是连一句心里话也不敢讲,连讲一句心里的人也没有吗?可现代的人并未真正理解和坤的痛楚,他们也开始追名逐利,将名利看成了人生的全部。
他们也迷失了自我,沉醉于过眼云烟之中。
他们频频地换着各种各样的面具来伪装自己,他们费尽心机,强颜欢笑,极力讨好别人,又帮别人打压其他人,从而获得升迁的机会或更多的选票或更多的关注或更多的利益。
可脱下伪装的面具,一个赤裸裸的心是多么疲惫啊!心是累了可面具还是戴着,因为欲望,在这醉生梦死的欲望中,他们迷失了自我,为欲望而四处奔命。
这是现在社会的常态,谁都懂可是谁又装做不懂。
还是敬仰陶潜,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品出别有的情趣。
我们需要一种心境,淡然。
我们还需要一种坚持——对自我的坚持。
身份的迷失与重获——创伤理论视角下的《不不仔》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日期:Identity Lost and Regained: A Study of No-No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uma TheoryA ThesisSubmitted to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ArtsBy Pi LingUnder the Supervision ofProfessor Wang, JianhuiMarch 24thABSTRACTThe interment experience of Japanese Americans changes the Japanese Americans‟life. Many writers try to represent this kind of experience, and the most successful writer among them is John Okada. He successfully puts both the “yes”people and the “no” people in his book No-No Boy. This thesis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is special Japanese Americans‟ experience from the perceptive of trauma theory and the life-story model of identity. It seeks the root that causes Japanese Americans‟confusion after World WarⅡ.This thesis not just focuses on seeking identity, but it explores the causes for the protagonists‟ identity los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heorie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way that makes the protagonists find their identity and provides a new way to analyze Japanese American works.This thesis contains four chapters and a conclusion.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uma theory and the life-story model of identity theory, John Okada‟s life and experiences and his No-No Boy and the background of interment. The second chapter concerns about Japanese Americans‟isolated life in America through the points of their loss of ideological setting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trauma. The third chapter concerns about their searching for the unified identity. Taking Ichiro as an example, his dilemma and struggle are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ideological setting, the negative nuclear episode of transformation, the absence of clear imagoes and generativity script. The fourth chapter describes that Ichiro is trying to reintegrate into society and self. He tries to accommodate the newideological setting. The positive nuclear episode makes him accept the “yes-yes” boys and makes him feel the hope for life. The last chapter is conclusion. Through a series of experiences, Ichiro finally finds the hope for life which suggests that there is still hope for the whole Japanese Americans.Key Words: trauma theory, life-story model of identity, No-No Boy摘要日裔美国人的集中营经历改变了日裔美国人的生活。
《2024年身份迷失_万玛才旦电影中的镜、玻璃与梦》范文
《身份迷失_万玛才旦电影中的镜、玻璃与梦》篇一身份迷失_万玛才旦电影中的镜、玻璃与梦一、引言万玛才旦的电影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视觉表达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他的电影中,镜、玻璃与梦等元素常常交织出现,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身份迷失与寻找的复杂世界。
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探讨万玛才旦电影中关于身份迷失的主题及其表达方式。
二、镜中之我:身份的反射与扭曲在万玛才旦的电影中,镜子常常被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身份的迷失。
镜子作为一种反射的表面,能够映射出人物的表象,同时也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电影中,人物在镜子前往往呈现出一种扭曲的形象,这种扭曲既反映了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也揭示了人物身份的迷失和寻找。
三、玻璃之喻:透明与隐秘的交织玻璃作为另一种常见的视觉元素,在万玛才旦的电影中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玻璃的透明性使得它能够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玻璃的隐秘性则使得人物在镜头前显得若隐若现。
这种透明与隐秘的交织,使得人物的身份变得更加复杂和模糊。
通过玻璃这一视觉元素,万玛才旦的电影表达了人物在寻找身份过程中的迷茫与挣扎。
四、梦中寻我:幻想与现实的交织梦是万玛才旦电影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电影中,梦常常被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幻想和渴望,同时也是人物寻找身份的一种方式。
通过梦境,人物能够在幻想的世界中寻找自我,同时也能够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身份。
梦与现实的交织,使得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五、身份迷失与寻找的哲学思考万玛才旦的电影通过镜、玻璃与梦等元素,表达了人物在身份迷失与寻找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这种内心世界的描绘,不仅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境,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身份、自我与现实的思考。
通过电影中的这些元素,我们不难发现,身份的迷失与寻找是人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都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寻找中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六、结语万玛才旦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表达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追寻失落的记忆记忆对于个体与身份的重要性
追寻失落的记忆记忆对于个体与身份的重要性追寻失落的记忆:记忆对于个体与身份的重要性记忆,是人们重要的心灵财富,它不仅承载着我们的过去,还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记忆对于个体和身份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记忆有时会逐渐模糊或者甚至丧失。
本文将探讨记忆的重要性,以及追寻失落记忆的意义和方法。
一、记忆对于个体的重要性记忆是个体生活的基石,它让我们能够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学习到的知识和重要的人物。
个体的记忆构成了他们的人格和个性。
通过回忆过去,个体能够从中获得智慧和经验,为现在的决策和行为提供参考。
良好的记忆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适应环境变化。
因此,个体的记忆对于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记忆对于身份的重要性身份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也是其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
记忆与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个体的记忆包含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家庭背景、文化传统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他们的身份认同。
通过记忆,个体能够了解自己从哪里来、是谁以及向何处去。
记忆的缺失或丧失可能会导致身份的不稳定或混乱,个体可能会迷失自我,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
因此,记忆对于身份的形成和塑造至关重要。
三、追寻失落的记忆的意义追寻失落的记忆对于个体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追寻失落的记忆有助于恢复个体与过去的联系,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认同。
一些人可能在意外、疾病或心理创伤中失去了重要的记忆片段,这会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困惑甚至迷失。
通过追寻失落的记忆,可以帮助个体重新建立起与自己过去的纽带,找回自己的轨迹。
其次,追寻失落的记忆有助于个体解决内心的疑问和难题。
有时,个体会有一些模糊不清的记忆或者矛盾的情节,这些记忆会困扰着他们,并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追寻失落的记忆,个体有机会澄清这些困惑,解开内心的疙瘩,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最后,追寻失落的记忆可以为个体提供新的启示和智慧。
在追寻失落的记忆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回忆或者重要的信息。
彷徨人性的迷失与拯救
彷徨人性的迷失与拯救人性在现代社会中常常陷入迷失的境地,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充斥着各种信息的时代,迷失和困惑往往伴随而来。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迷失之中,我们有机会去寻找拯救,去重新找回自我。
首先,人性的迷失往往源于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诱惑的作用。
竞争意味着人们必须在学业、事业和社交圈中不断超越自己。
这种竞争不仅造成了无休止的比较,也使人们渴望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显示自己的价值。
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虚假的幸福追求的循环之中,追求更多的财富和名利,却忽视了真正带给我们幸福的内心状态和价值观。
然而,人类在迷失中也有机会寻求拯救。
首先,我们应该追寻内心的声音,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无论社会上的压力多么巨大,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灵,坚守内心的坚持和信念。
这样,即使外界如何变幻莫测,我们也能够保持自己的方向,避免迷失。
其次,我们要学会审视自己的欲望和期望。
物质财富无法带给我们持久的快乐和满足感,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本质的理解。
通过深入思考和自我反省,我们可以找到真实的追求,避免被物质的迷惑所困扰。
另外,人性的迷失也源于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焦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
我们被高效率、高产出的工作方式所驱使,忽视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同时,无所不在的焦虑也使我们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对于这种迷失,我们可以通过寻求平衡和放松来进行拯救。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优先级并制定合理的目标。
追逐无尽的成功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满足感,我们应该把工作与生活、事业与家庭、身体与心灵的平衡考虑在内。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避免迷失。
其次,我们要善于排解压力和放松自己。
通过适当的调休、运动和放松技巧,我们可以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此外,我们还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通过追求艺术、阅读、旅行等活动,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快乐和满足。
最后,人性的迷失也与社会的道德观念淡化有关。
“迷失”与“寻回”:现代社会中的自我探索之旅
“迷失”与“寻回”:现代社会中的自我探索之旅在现代社会这个巨大而复杂的迷宫里,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在经历着一种迷失方向的感觉,如同置身于浓雾之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看不清前行的道路。
我们在寻找自我的征途上,不断地徘徊、困惑,却又充满着对真我的渴望。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和科技进步。
我们被各种信息洪流所淹没,从社交媒体上看似无尽的动态更新,到网络新闻的铺天盖地,每一分钟都有大量的数据试图涌入我们的大脑。
这些信息的轰炸让我们难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例如,我们看到别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光鲜亮丽的生活,那些豪华的旅行、精致的美食和昂贵的奢侈品,不自觉地就会去比较,进而产生一种自己不够好或者自己的生活缺乏意义的错觉。
于是,我们开始追逐别人所定义的成功和幸福,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远离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工作的压力也是让我们迷失自我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职场竞争激烈,人们为了升职加薪,不断地加班加点,努力满足他人的期望。
长时间的工作让我们疲惫不堪,我们往往成为了工作的奴隶,而忘记了工作原本应该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忙碌中失去了对自己兴趣爱好的关注,那些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绘画、音乐或者阅读,被尘封在记忆的角落。
我们不再是那个充满热情、有着独特梦想的自己,而是变成了一个为了生存而机械工作的人。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同样给寻找自我带来了挑战。
我们在不同的社交圈子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试图迎合他人的需求。
在家庭中,我们是孝顺的子女、负责的父母;在朋友之间,我们是可靠的伙伴;在工作场合,我们是敬业的同事。
然而,在不断地迎合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
比如,为了维护与朋友的关系,我们可能会同意去做一些自己并不真正想做的事情,久而久之,我们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喜好和边界在哪里。
但是,尽管迷失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之中,我们依然有机会寻回自我。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从信息的漩涡中抽离出来。
《2024年身份迷失_万玛才旦电影中的镜、玻璃与梦》范文
《身份迷失_万玛才旦电影中的镜、玻璃与梦》篇一身份迷失_万玛才旦电影中的镜、玻璃与梦在万玛才旦的电影作品中,镜、玻璃与梦等元素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种身份迷失的叙事空间。
本文将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深入分析,探讨万玛才旦电影中关于身份、现实与梦幻的复杂关系。
一、镜中世界:身份的折射与扭曲万玛才旦的电影中,镜子的运用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镜子作为一种反射的表面,能够折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身份特征。
在电影中,镜子的存在往往暗示着角色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和困惑。
例如,在某部作品中,主角面对镜子时,其表情在镜中产生扭曲和变化,暗示着角色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镜子的使用不仅在视觉上带来冲击,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反映出角色身份的迷失。
当人们在镜子前看到自己的形象时,往往会陷入对自我身份的质疑。
在万玛才旦的电影中,这种质疑被放大,成为一种普遍的主题。
通过镜子,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在寻找自我身份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
二、玻璃的寓言:现实的透明与模糊除了镜子之外,玻璃也是万玛才旦电影中常见的元素。
玻璃作为一种透明的物质,具有传递光线和视觉的特殊功能。
在电影中,玻璃常常被用来象征现实世界的透明和模糊。
当玻璃呈现出清晰的时候,它似乎能够让人看透世界的本质,然而这往往伴随着更大的困惑。
在万玛才旦的电影中,玻璃的清晰往往与角色的迷茫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当玻璃变得模糊时,现实世界也变得难以捉摸。
这种模糊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加剧了角色对现实世界的困惑和迷茫。
三、梦的追寻:寻找身份的路径在万玛才旦的电影中,梦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元素,常常成为角色寻找身份的路径。
梦中的场景、人物和情节往往与现实世界形成对照,为角色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通过梦的追寻,角色能够在心理层面上寻找自我身份的线索。
梦在万玛才旦的电影中具有特殊的魔力。
它不仅能够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还能够为角色提供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
通过梦的追寻,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在寻找自我身份过程中的努力和挣扎。
于迷失处,寻回本我
于迷失处,寻回本我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如同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船只,有时会被大雾遮蔽双眼,迷失方向。
然而,正是在这迷失之中,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迷途知返。
迷失,是生活中常有的状态。
或许是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我们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为了那看似诱人的财富、地位,我们拼命地奔跑,将自己置身于无尽的忙碌与竞争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迎合他人的期待,按照社会既定的标准去塑造自己,而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却被压抑。
就像那些在大城市中忙碌奔波的人们,每天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为了一份看似光鲜的工作,放弃了自己曾经热爱的艺术、文学或者宁静的乡村生活。
他们在物质的诱惑下,迷失了自己对生活本真的追求。
又或许,我们会在他人的评价中迷失。
他人的一句否定、一个异样的眼神,都可能让我们对自己产生怀疑。
我们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穿着打扮,甚至是思想观念,只为了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我们越来越不像自己,变成了一个为了迎合他人而存在的傀儡。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画家,他原本有着独特的绘画风格,但在参加了几次画展,听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后,他开始模仿那些流行的画风。
尽管他的画作得到了更多人的赞赏,但他内心却充满了迷茫和痛苦,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艺术灵魂。
然而,迷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迷失中一直沉沦,不知返途。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迷失的时候,便是觉醒的开始。
这时候,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
就像古代的哲学家们,常常会独自沉思,在静谧的环境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我们可以远离喧嚣的城市,走进大自然,在山川湖海之间感受自己的渺小与伟大。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会发现,那些功名利禄、他人的评价都变得微不足道,而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开始浮现。
我们还可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从那些曾经的梦想和爱好中寻找线索。
也许小时候热爱的阅读、绘画、音乐,就是我们真正的兴趣所在。
重新拾起这些被遗忘的爱好,就像是重新点燃了心中的火焰,让我们的生命重新焕发光彩。
以迷失为主题的议论文
以迷失为主题的议论文以迷失为主题的议论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以迷失为主题的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迷失为主题的议论文1埋藏了一个冬天的寂寞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就这样突然的降临了.像是一场预谋了很久的戏剧.阳光下影子被拉的很长,飘忽的黑色诉说着孤独的又一季美好.心血来潮的将去年的课本和试卷从那个很久没有打开的柜子里搬出来的时候,那些承载着不愿提起的过去的书籍,浓浓的散发的潮湿的味道.一个人坐在冰冷的地上,随手翻开那些熟悉的字迹.以一个陌生人的语气,去走进那些黑暗的角落,也不会再莫名其妙的湿了眼眶.缓慢地将卷子一张张整齐的放进试卷夹里,然后规矩的排列在书柜的底层.夹子是单纯的失去了色彩的黑白色.有很多个那样的夜晚.台灯倾泻下苍白的灯光,舞动的笔尖失去了原本的活力.像是机器人一般执行着必须完成的命令.把自己渐渐投入到一个看不见的漩涡中,在不停的转动中把自己原来的真实和敏感一点点的磨灭,练就一个虚伪和麻木的躯壳.一张标准式微笑的脸,遇见老师礼貌的问候.面部生动的表情和脱口而出的话语也在逢人所演的一场场戏中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揣摩了很久的假意寒暄问候.突然的想念,那个弄丢了的自己.每天依旧在走走了几年都不曾改变的路.依旧在看看了几年都没有大变化的风景.依旧在喝喝了几年还是那个口味的绿茶.可还是会骤然感觉到内心深处像是被谁打过,深深的陷下去一个很久都还未痊愈.然后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那些东西,都和曾经的不一样了.都不再是过去的自己所熟悉的了.就像现在在大街上碰到过去的同学的时候,那些我们曾经那么努力靠在一起的同学,现在也不过是如同陌生人一样毫无声息的擦肩而过.原来,在时间的流逝中,所有的过去都是那么的软弱无力被冲击的溃不成军.停留在昨天和今天之间,忘记了还有一个词,叫做后来.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恍惚间突然忘记了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愣在喧嚣的人群中,以一种孤独且骄傲的方式眯起眼,眺望来来往往的行人脸上可笑的匆忙的表情.突兀的皱起眉头,嘲笑自己竟连一个繁忙的借口也找不到了.就像是在一场叫做青春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去忙,台中央剩下自己孤零零的手无足措.却依然用各种幼稚的理由去安慰自己.各种牵强的理由,各种安慰的话语.当生活还是一天一天平淡无奇的从指间留过,试着安静的回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在脑海中憧憬着编织着一张地图.只是一个迷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一步步踏过未知的路,拨开弥绕在眼前的浓雾,想回到自己熟悉的道路上.可是,真的就仅仅是迷路吗.还是将自己也迷失了.以迷失为主题的议论文2总是想着过去的人,是十分重感情的,对于感情总是拿得起却又放不下的。
初中议论文作文:追随*迷失(转载)
追随*迷失(转载)一群追随者在匆匆赶路,走在最前面的人被他们奉为圣人。
这些追随者抛弃了家庭,抛弃了爱情,抛弃了一切,只为了追随他。
智者拦住一位追随者:“你到哪儿去?”“不知道,我只是追随我心中的圣人。
”“为了追随他,我看到你抛弃了一切:爱情、家庭、金钱、名誉;为了追随他,我看到你经历了太多的艰辛:荆棘划破你的衣衫,沙砾磨烂你的双足,疾病霸占你的身躯。
这是为什么?”“为了他英明的决定,为了他优雅的仪表,为了他的成功。
”“可是他的英明、他的优雅以及他成功的过去和未来都只属于他自己,与你何干?难道为了一个属于他人的成功,你甘愿抛弃属于自己的一切吗?”追随者不语,匆匆地融入了黑压压的人流之中,向前而去。
智者找到那位圣人:“我很羡慕你,我的门徒未必有你的追随者那样坚定,未必有你的追随者那样不顾一切地追随着你。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崇拜你、敬仰你?”圣人说:“我也不知道,可是,当我戴上了成功的光环,他们就纷纷涌来,效仿我的每个动作,聆听我的每句话语,想我想的事,走我走的路。
他们敬我畏我,可是,他们眼中充满的是疯狂的贪婪,似乎要剥掉我的皮肉,饮掉我的鲜血,然后,成为我。
”“这是你最担忧的吗?”“不,不是。
我最担忧的是我可能失败。
失败之后,我的成功光环将消失,他们会消散,会像抛弃他们的一切那样抛弃我。
没有人再来效仿我、聆听我、敬我、畏我。
”许多年后智者再次遇到那位圣人,只是,他孑然一身,没有了聪睿的气质、优雅的仪表,最重要的是,没有了成功的光环。
“我失败了。
我的追随者们散去了。
我,失去了一切……”智者默然。
“我真羡慕上帝,我从来没有看见上帝失败过……”话音未落,一群追随者簇拥着另一位新的圣人浩浩荡荡地走来。
这位新的圣人,更聪睿、更优雅……失去了一切的圣人此时眼中放出光芒,贪婪地望着那个耀眼的光环。
他忘却了刚才的孤独与痛苦,不顾一切地加入到那一大群追随者的行列当中,簇拥着新的圣人,渐行渐远。
智者望着远去的人们,自语道:”你错了,上帝并非从不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份的迷失与追寻
摘要:《河岸》以河与岸的对立,历史的歧义与现实的混乱为背景,讲述身份的拥有与丢失。
生存困境成为文本的中心叙事,荒诞的历史背景更加导致身份无法确认,人之作为人的社会化符码被去除,生存悖论得以彰显。
关键词:身份追寻空间
《河岸》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库东亮个人的成长经历,展示了历史的荒诞。
这是一部成长小说--关于库东亮的青春记忆;也是库文轩身份追认的文本;还有关于江慧仙浪漫而无奈的青春。
这是“文革”后期孤儿们的故事。
库文轩、傻子扁金、慧仙,都是孤儿,而主人公库东亮,应该算是半个孤儿。
孤儿们是被抛弃的或放逐的,他们的成长或获救是一个残酷的悬念。
对于库东亮们来说,家是在驳船上漂流,而河流意外地成为他们的土地。
水上的生活之所以难熬,并不在于条件的艰苦,而在于身份的迷失。
身份一般指社会出身和地位,对于中国人来说,成员的生存资源主要依据身份及身份之间的关系而配置。
20世纪中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身份制受到强烈的震撼,身份的解放出现了一个大的变迁。
但是旧的制度解体,伴随着该制度一起发展持续的观念并没有随着制度的解体而消失。
而文革恰是历史的重灾区,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身份再次成为一个人存在的首要问题。
对于库文轩来说,身份的变化是致命的,从烈士遗孤到不明不白的河匪之子,从库书记到船民,这一转变所带来的反差基本可以
击垮所有的生存目的。
而更为痛楚的是从此以后他成了一个来历不明的人,没有了历史,生存的起点被抹杀。
对于库东亮来说,身份的贬值带来的生存困境直接导致了成长的痛楚。
“一切都与我父亲有关。
”开篇这句不急不缓的陈述,就像一口深井,潜下了整个文本的基调:与历史有关。
人是四维动物,除了长宽高所展现的血肉之躯外,他必须在时间这一维中存在,“久度”即他的历史才决定了人的真正存在。
人之所以强大,不仅在于体魄及能力,更在于他所能够背负的历史重量。
一切应该从邓少香开始,这个被演绎进历史的人物,她所造就的传奇,已经有些真假难辨,比如她的出身,为何走上革命道路,就有官方与民间多个版本。
她所遗留下的历史在后代的演绎中接续成了鱼形胎记的神话。
而这些早已掩盖了历史的真实,成为一种口述的可以被反复加工改造的文本。
年代的荒诞与无情足以把一个家庭亲情置于死地。
因为父亲的红色背景被否定,“库文轩不是邓少香的儿子啊”,这一句话就把这个曾经在镇上体面的、受人尊敬的红色家庭摧毁了。
这决定了父亲库文轩对身份的追问,历史被打破后,成了无来历的“三维”人,这已不成为一种人生。
库东亮被清理出正常的人生轨迹,青春期的爱欲难以获得满足。
库文轩在历史中追寻身份认同,库东亮在成长中追寻爱情。
慧仙与库家父子不同,因为她的名字是真实的,但从一个小女孩口中吐出的话,可以信赖的程度也在打折扣。
她与库家父子有着
同样的困惑--身份问题,不过她显然不及他们对此问题的关注程度。
她追寻的是未来。
某种程度上,她的社会涉足形式可以成为库家父子的出路样板,但历史的重压剥夺了他们的这种机会。
一个人无法选择做谁的后代,但悲剧在于他根本就不知道是谁的后代,这样一来人所坚执的历史身份就显示出它沉重的分量来。
历史的沉重与虚无对库东亮心灵的挤压可以凝结成一个词——“空屁”:“空”是一种绝望,“屁”则夹杂着难以承受之重带来的挫败感、沮丧感。
沉重既成一种牵绊,而虚无则是对现实存在意义的一种放逐。
身份的被剥夺,造就了无望的追寻。
库文轩血缘身份被证伪之后。
他选择“避重就轻”地交代自己的“作风问题”,试图转移或拖延对其政治身份的褫夺。
但最终库文轩对自己实施了生理阉割,证明这种遮掩的失败,政治身份失败反而加剧了性道德的耻辱。
小说开始于“一切都与我父亲有关”的叙述,而结束于傻子扁金告示牌上“即日起禁止向阳船队船民库东亮上岸活动”的警示。
这一头一尾暗示库东亮社会身份的成长过程并没有摆脱父辈的阴影。
库东亮社会身份的长成,主要表现为对性合法权力的争取以及对父亲负面政治身份的洗刷,而库东亮反击赵春美后险些命丧理发店、库文轩背负烈士纪念碑沉河自尽这两个情节清楚地表明了库东亮摆脱父辈身份耻辱的努力失败。
库东亮在小说的结尾被“岸上”空间象征性地拒绝,这表明他成长之中身份诉求的彻底失败。
这种失败的状态用江慧仙成长经历中出现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挂”。
“挂”的原义是悬而未决.延
续一段时间之后就转化为无法解决。
如果说库东亮是要“恢复”原有身份或至少“修改”现有身份的话,那么来历不明地出现在船队中的江慧仙的身份诉求就是获得合法的社会身份,或者是更为理想化的“出人头地”。
七岁的江慧仙被船民抱上岸以寻求合法的正式身份,却先后被治安小组和书记赵春堂拒绝,这暗示着小女孩身份的获取必然崎岖不平。
江慧仙的成长经历凸显出塑造身份合法性的权力机制的残酷和随意。
她自幼时起吃百家饭长大。
只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长得符合李铁梅的造型要求——才获得了“岸上”世界的默认,从而拥有了社会身份。
一旦她不能符合岸上权力关系的塑形要求,这种社会身份就迅速动摇、坠落。
她的身份诉求最终随着她嫁给县文化馆的小朱而模糊地结束。
她送给库东亮的灯笼,象征着曾经没有身份的人对现有身份被玷污的人的安慰。
而库东亮成长过程中的身份诉求,只能停留在空旷的金雀河面上。
比较而言,库文轩对身份的追寻最为执着,这种追寻已经脱离了世俗化的社会价值模式,成为对一个人存在的考证,从他聆听河水的声音以及对“下来”的反应来看,充满对于河水与母亲怀抱的渴望。
最后负碑投河,维护了母亲,更维护了自己与母亲的联系。
他可以丢下儿子但丢不下母亲,因为那里是他存在的来源。
库东亮对于身份的追寻并不强烈,因为毕竟他的父母血缘是清楚的,他就是库文轩与乔丽敏的儿子。
他更多是对于自己的难堪处境不满,他一次次向往岸上冲击,但总以失败告终。
而最早放弃身份追认的慧
仙反而成功上岸,对于新的一轮追逐尽管失败,但毕竟她不再沉溺于历史不可自拔,慧仙代表了新的生活可能。
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而这个被动过的奶酪再也无法复原,只留下这些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与改变。
参考文献:
①苏童,《河岸》,《收获》,2009;
②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