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籍管理解析
地籍管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1):地籍与地籍管理第一节地籍一、地籍(Cadastre)的概念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份,包括海洋滩涂和内陆水域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第二节地籍管理四、地籍管理的原则为保证地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地籍管理工作时,普通遵循以下原则:第三节我国的地籍发展历史一、地籍发展的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二、地籍发展的历史沿革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民国时期→建国及改革开放以后1.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税收制度):宋代重视地籍管理-方田法、经界法、推排法元代的土地清查-经理法、括田法明初的鱼鳞图册-分图:相当于现在的宗地图;总图:相当于现在的地籍图明万历年间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万历清丈清代的地籍管理:西方的制图学和测量学传入中国;皇舆全览图;清朝末年,京师测地局和测绘学堂2. 民国时期(一)北京政府时期的地籍管理(二)国民党统治区的地籍管理孙中山推行“平均地权”,设置土地局1930 年发布《土地法》(三)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地籍工作1928 年12 月,;1931 年12 月又出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946 年5 月4 日,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 1947 年10 月,发布施行。
3. 建国及改革开放以后(一)1949-1957 年1950 年6 月颁布:(二) 1958-1965 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地籍管理(三) 1966-1976 年“文革”期间的地籍管理(四) 1976-1978 年粉碎“四人帮”后的管理阶段(五) 1979-1981 年土地分管下的地籍工作(六) 1982-1985 年土地统管下的地籍管理(七) 1986-1997 年(八) 1997 年第一章(2):土地产权制度2.3 我国现代地权制度一、土地所有权:1. 土地所有权的含义: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级《地籍管理》课后习题按章及答案
第一章地籍管理概述名词解释:1、地籍2、税收地籍3、产权地籍4、多用途地籍5、初始地籍6、日常地籍7、地籍管理简答题:1、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基本任务)是什么?2、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3、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一章地籍管理概论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地籍: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2、税收地籍:税收地籍是各国早期建立的为课税服务的登记簿册。
3、产权地籍:产权地籍亦称法律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合法权利、鼓励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的土地产权登记的簿册。
4、多用途地籍:多用途地籍,亦称现代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
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登记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信息服务。
5、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县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图册。
6、日常地籍:日常地籍也称变更地籍,是指在初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及其分布和利用、使用情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数,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7、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简答题:1、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目标是:(1)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2)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3)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4)加强土地用途管制;(5)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6)为土地管理服务。
2、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地籍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地籍管理
第一章地籍与地籍管理第一节地籍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地籍的分类1、按发展阶段划分3、按行政管理层次分第二节地籍管理一、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二、地籍管理的任务地籍管理的任务包括收集、记载、保管、更新并提供有关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信息,为科学管理土地服务。
三、地籍管理的原则保证地籍资料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可靠性和精确性、完整性和现势性、多用途性和高效性。
第三节我国的地籍发展历史一、地籍发展的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二、我国地籍管理中采用的土地分类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城镇土地分类3、全国土地分类(试行)4、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采用两级分类: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2.城镇土地分类1989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对城、镇、村土地分类做了细化和充实,也采用两级分类: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3.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1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在以上两个土地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三级分类: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71个三级类。
4. 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2002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在过渡时期使用,采用三级分类:3个一级类,10个二级类、52个三级类。
行政境界线:包括国界线、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县(市)以及乡(镇)界线。
土地权属界线:指村(大队)、农、林、牧、渔场界;居民地外的厂矿、机关、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界和使用权界。
01第一章地籍与地籍管理
秦及漢的土地政策(扩展阅读:经济政策、王莽改制)
(三)三国、两晋时期的地籍管理
屯田制——课田制——度田 制
(四)南北朝、隋、唐中叶的地籍管理
均田制
(1)土地分类 (2)授田 (3)职分田 唐代均田制(税收制度)
(一)唐中叶至五代的地籍管理
两税制
(二)宋代重视地籍管理
1、方田法 三个阶段 2、经界法 3、推排法
第四节
国外地籍制度概述
•《旧约·创世纪》记载,古代埃及早期就有全国土地资源进行 普查的制度,并为埃及王国历朝法老所沿袭 • 公元前450年罗马最古老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编定完成,其 中第七表为土地权利法,可见当时的土地经界分明,权属明确 • 大陆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2世纪初物权登记制度萌生于德国,登记记载后才能发生效 力 1722年德国颁布《抵押权及破产令》,承认先取特权在效力 上优先于抵押权 1750年德国发布《抵押权令》,对抵押权和先取得权享有的 优先权必须以登记为要件,相互间的顺位先后由登记先后决定 1896年颁布《德国民法典》,将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与公信 力作为物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1897年3 月德国颁布《土地登记条例》,1935 颁布《土地登 记条例施行法》,1936年颁布《土地登记官职责条例》, 1951 年颁布《以土地登记规则处理住宅所有权事宜法》等。至此,
我国现有地籍管理体制
国土资源部
地籍管理司
拟订地籍管理办法;拟订土地确 权、登记、争议调处办法并监督 指导工作,调处重大土地权属争 议;承担各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整 理、共享和汇交管理;拟订土地 调查、监测、统计的规程、规范、 标准和全国土地调查、监测总体 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地方地籍 工作。
地籍管理课件第十讲-地籍管理课程总结
三、地籍管理的任务
地籍管理的任务就是收集、记载、保管、更新、提供有 关土地的自然、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信息,为科学管理土地 服务。
四、地籍管理的内容
地 籍 管 理
五、地籍管理的原则
土地调查 土地登记 土地统计 地籍档案管理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地籍管理的原则:统一性、连续性、可靠性、完整性。
第二章 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 成果验收与归档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编写调查工作报告 编写调查技术报告
1、准备阶段
准 备 阶 段
调查申请 组织准备 资料准备 物质准备 技术培训
2、室内预判阶段
室 内 预 判
行政及权属界线 线状地物
土地利用类型 标注
输出工作底图
3、外业调绘阶段
1978年12月
土地管理工作真正提到国家重要议事日程
1986年6月25日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86年8月1日 1997年
1999年1月1日
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
地质矿产部 土地管理局 国家测绘局 国家海洋局
国土资源部
颁布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
地籍测量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地籍细部测量 制作地籍图 面积测算
检查验收成果归档
外业调查手簿 权属协议书 地籍测量资料 各类面积统计表 调查报告 验收结果
四、宗地编号的方法
1、 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单位,地籍编号分四级 区(县)--街道(乡、镇)--街坊(村)--宗地。
2、 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地籍编号分三级 街道(乡、镇)--街坊(村)--宗地。
《地籍管理》(1-总论)
理性回归之起步阶段 1982年-1993年
①开展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②土地使用权制度建立 ③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报登记 ④地籍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1.2.3 现代历史
1.2 中国地籍制度发展史
• 1980年代后地籍管理实现大跨跃
调整阶段 2006年发展阶段 2001年-2005年
①国土资源大调查全面展开 ②城乡土地登记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③全面建立土地调查统计制度 ④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⑤地籍产业化与社会化试点 ①现代产权制度建设 ②构建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体系 ③实施“金土工程”
1.3.1 外国地籍现代历史
1.3 国外地籍制度概述
• 大陆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法国在民法典出台前,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罗马法继受运动 《法国民法典》从1800年开始起草,是否采用公示原则成为登记制度议论的中 心问题,最后登记公示原则还是在1804年形成时得到了采用
• 英美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提高阶段 1997年-2000年
①启动国土资源大调查 ②土地登记制度基本建立 ③土地统计制度基本建立 ④启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体系 ⑤地籍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
1.3.1 外国地籍现代历史
1.3 国外地籍制度概述
•《旧约·创世纪》记载,古代埃及早期就有全国土地资源进行 普查的制度,并为埃及王国历朝法老所沿袭 • 公元前450年罗马最古老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编定完成,其 中第七表为土地权利法,可见当时的土地经界分明,权属明确 • 大陆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在1862年设置了政府登记局,统一管理英国城乡土地 1862年英国颁布《威斯伯里勋爵法》,将权利登记体系引入英国 1875年英国颁布《凯恩勋爵法》,规定对占有性权利实行自愿登记 1897年英国颁布《土地转让法》,对不动产权利实行强制登记原则 1925年以后英国颁布了《土地登记法》、《土地负担法》、《财产管理法》等 我国历代的地籍管理制度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本位而建立的,以私的产权保护和交易 安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产权登记在我国始终没有形成独立而完整的观念,也没有形 成比较完整的产权登记法律体系,严格的产权登记制度在引进西方法制之前并不存 在。我国现行的产权登记制度虽然带有产权登记的性质,但在很多方面仍然有中国 传统登记的痕迹,如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地籍管理制度及产权登记制度,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地籍管理
(1)图斑面积及图斑地类面积 A、用图斑拐点坐标按公式计算图斑椭球面面积(毛面积) 。 B、用图斑椭球面面积减去实测线状地物、按系数扣除的田坎和其它应 扣除的面积计算图斑地类面积(净面积) 。 (2)线状地物面积 采用图上计算的长度和外业测量的宽度计算线状地物面积。 (3)田坎面积 A、实测的田坎面积计算方法同线状地物。 B、按系数扣除的田坎面积,等于耕地图斑面积和图斑内实测的线状地 物面积之差与田坎系数的乘积。 基本农田调查:调查已划定和调整的基本农田地块范围内的地类、位 置、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2)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 (3)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基本依据; (4)为编制农业区划和国民经济计划服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任务:分县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 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并在此基础,按行政辖区逐级汇总 出各乡、县、市、省和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分类面积。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界线调查,土地类型与面积分类,汇 总面积,图件编制,报告撰写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程序:1 准备工作2外业工作(净耕地系数测算 地类调绘与补测--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地物补测 境界与权 属界调绘--填写权属界线认可书、有争议权属界线的原由书)3内业工 作(转绘或蒙绘或扫描矢量化 土地面积量算 图件编制(现状和权属界
线图) 编写技术和工作报告(乡调查说明书))4成果验收应用 (检
查验收 成果归档与应用) (2)地类调绘 ①地形图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mm2;耕地、园地 6mm2;其他15mm2。对1:1万地形图而言,分别相当于实地0.6亩、0.9 亩、2.25亩。②线条粗细0.2mm,误差精度为:明显地区0.3mm;不明 显地区1.0mm。③符号要求参考《规程》。 ④编号:以图幅以村(乡)为单位,或以村为单位,按从上到下、从左 到右的顺序进行编 地类调查包括线状地物调查、图斑调查、零星地物调查和地物补测等内 容。 (3)线状地物勾绘 ①宽度北方≥2m;南方≥1m,长度≥ 200m以上的均应勾绘; ②精度:长度误差≤±0.3m;皮尺读数估读到0.1m。 (6)净耕地系数的测算 计算公式:净耕地系数=(A耕地毛面积-B田土 坎面积)/A耕地毛面积×100% 土地面积量算: (1)方法 分为解析法、图解法、方格法、求积仪法、计算机面积量算 法。 (3)面积量算的原则 以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进行平差,自下而上 逐级汇总。 土地面积量算的步骤:控制面积量算 碎部面积量算 面积统计与汇总 面积计算
1104地籍管理
6、基本农田调查
✓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 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 基本农田调查的目的:通过基本农田调查,查清基本农田 位置、范围、地类、面积,掌握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及分 布状况,为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 基本农田调查的任务:以县级调查区域为单位,依据本地 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及补划、调整的 相关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落实到标准分幅土地 利用现状图上,计算统计县级基本农田面积,并逐级汇总 出土地(市)级、省级和全国的基本农田面积。
补充内容
一、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二、城市土地定级 三、农用地分等 四、土地估价
37
补充内容
一、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38
补充内容
• 概念: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及其在
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 化的过程。
• 类型:
按照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分为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 地分等定级;
9
二、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1、地籍管理的内容与流程
地籍管理
土地调查
土地分等定 级估价
土地登记
土地统计
地籍档案 管理
全 土 土 土 土 土 土初变注其 初 日
地地地
国 土 地
地 变 更
地 专 项
地 分
地 定
地 估
地始更销他 总 登登登登登
始 土 地
常 土 地
籍籍籍 档档档 案案案
调 查
调 查
调 查
❖ 内容:行政和权属界线变化状况;土地所有权和使 用权变化情况;地类变化情况;基本农田位置、数 量变化情况;国土资源部规定的其他内容。
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一)名词解释:1.地籍:是指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用途(地类)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土地的户籍2.多用途地籍:也称现代地籍,除了为收税产权服务外,更重要的是为土地开发,整理,利用,保护及全面土地管理服务,要求准确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权属,用途,还要记载土地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地籍,称为多用途地籍3.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县级(含县)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地籍。
并非历史上的第一本地籍4.日常地籍:也叫变更地籍,是以初始地籍为基础,针对日常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用途等情况的变化,进行修正,补充,更新的地籍5.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获取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等信息,建立地籍图,薄,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二)简答1.地籍管理的原则:(1)统一性,我国实行以权属管理为核心的多用途地籍,是《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执法行为,地籍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规程,规则办理。
(2)可靠性和精确性,地籍簿册上记载的数字,必须是具有一定精度的近期测绘,调查,评价的成果,宗地的界限,界址位置达到随时实地复原的要求,另外,提供的资料必须准确可靠.(3)连续性和系统性,地籍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有关土地属性的记载必须连续系统,地籍工作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经常性的,地籍资料需要不断更新。
(4)直观性和完整性,地籍资料面对权利人及其他用户,内容必须完整,表达方式应用图,表,卡,册等直观反映地籍资料,完整性还体现在地籍管理涉及的空间地域范围是其管辖区全部土地2.地籍管理的手段:(1)法律手段,根据国家制定的地籍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地籍管理行为。
(2)行政手段,各级政府地籍管理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行政管理措施,实施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3)测绘手段,进行土地权属调查确定界限,用途,权利人后,通过测绘获得地籍图,宗地面积(4)图簿册手段,地籍管理工作中,形成大量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宗地图,地籍图,土地登记簿册,土地统计簿册等,通过图簿册的管理,实现对土地权属,用途,利用状况的管理(5)计算机手段,利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图件的绘制数字话,便于地籍信息的查询,更新3.地籍分类:(1)根据地籍作用,功能不同划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地籍管理》笔记讲义 第一章
9,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
①土地调查:以县为单位,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和地籍调查。
②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和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④地籍是人们处理土地事务的一种依据。
3,地籍的功能:税收功能;产权保护功能;保护土地交易运转功能;土地管理功能;多目标服务功能。
4,地籍的分类:
①按照主要功能变化可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②按照开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③按照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11,地籍管理的手段:行政法律手段;测绘手段;图簿册手段;电子计算机手段。
③土地登记: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簿册上的过程。
④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⑤地籍档案管理。
10,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管理原则;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保证地籍管理放入连贯性和系统性;地籍管理的衔接性和完整性。
第一章 地籍管理总论
1,地籍: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知识的簿册。
2,地籍的特征:
①地籍是关于土地的信息资料,具有较强的空间概念和未知信息;
②地籍是由政府监管的,具有较强的法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
③地籍是关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完整而现势的证明,可作为历史资料;
④按照手段和成果形式可分为: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级《地籍管理》课后习题按章及答案
第一章地籍管理概述名词解释:1、地籍2、税收地籍3、产权地籍4、多用途地籍5、初始地籍6、日常地籍7、地籍管理简答题:1、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基本任务)是什么2、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3、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一章地籍管理概论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地籍: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2、税收地籍:税收地籍是各国早期建立的为课税服务的登记簿册。
3、产权地籍:产权地籍亦称法律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合法权利、鼓励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的土地产权登记的簿册。
4、多用途地籍:多用途地籍,亦称现代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
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登记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信息服务。
5、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县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图册。
6、日常地籍:日常地籍也称变更地籍,是指在初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及其分布和利用、使用情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数,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7、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简答题:1、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国现行地籍管理的主要目标是:(1)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2)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3)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4)加强土地用途管制;(5)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6)为土地管理服务。
2、地籍管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地籍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地籍管理浙江工商大学
地籍管理浙江工商大学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地籍是以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情况的图、簿、册。
什么是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⑴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这三种地籍是反映人类历史上地籍产生和发展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类型⑵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日常地籍;是完整的地籍工作开展的不同阶段⑶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农村地籍⑷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数字地籍。
⑴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核心是土地权属调查。
⑵土地登记:是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簿册上,实质上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权利的一项法律措施。
⑶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⑷土地分等定级:是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对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⑸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管理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使用和编研等工作的总称。
也是为充分合理高效的利用全国土地资源,协调部门、行业、单位用地的一项措施,又是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土地使用制度变革服务的一项综合性措施。
⑵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和完整⑶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⑷地籍成果简便实用或(①保证地籍资料的统一性和规范性②连续性和系统性③可靠性和精确性④完整性和现势性⑤多用途性和高效性)第二章土地分类⑴1984年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不足:①存在类型划分不十分准确和详略不一的问题②城镇土地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中级别太低⑵1998年的城镇土地分类系统不足:①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存在同名不同义的问题②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存在同名不同位的问题③与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⑶2001年的土地分类系统特点:①类型全面②系统更详尽、准确③适用性提高⑷2019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特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原土地分类进行了调整、归并,从切实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实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并上升为国家标准。
地籍管理
2、地籍的作用 (1)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2)为维护土地产权权益等提供基础资料 (3)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资料 (4)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3、地籍的分类
(1)按所起作用分 ——税收地籍 目的:为征收土地税服务 ——产权地籍(法律地籍) 目的:维护土地所有权 ——多用途地籍 目的:除了为税收和产权服务外,更重要的是为土地整 理、土地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 提供土地信息
思考题
1、地籍包含哪几个属性(2-5) 2、地籍管理的目的(4-4) 3、现阶段地籍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6-1)
谢谢观赏
(2)按特点和任务分 ——初始地籍 ——日常地籍 (3)按城乡土地不同特点分 ——城镇地籍 ——农村地籍 (4)按行政管理层次分 ——国家地籍 ——基层地籍
二、地籍管理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1、地籍管理的概念 地籍管理又称地籍工作,是指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 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 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 的综合措施。 2、地籍管理的目的 随时清晰地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 利用和管理状况,从而为土地管理服务,为生产、建设 和其他需要服务。
1.2 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一、地籍管理的内容
——地籍管理的内容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现阶段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
面按 不土 同地 调查 地籍调查 土地条件调查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1、土地调查
2、土地分等定级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
3、土地登记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使用权登记 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 土地他项权利登记
3、地籍管理的任务
地籍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地籍管理讲义
第二部分 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是开展土地资源调 查、利用、评价、规划、开发、 整理、保护等工作的一项必不可 少的基础性标准。
一、全国土地分类(土地管理法分类)
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 自2002年1月1日起试行。该土地分类采用三级分类 体系,一级类设3个,二级类_设15个,三级类设71 个。3个一级类是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其 中:
113
设 施
114
用
115
地
116
117 118 119
河流水面
湖泊水面 水库水面 坑塘水面 沿海滩涂
12 其 121
他 土
122
地
123
124
内陆滩涂
125
沟渠
126
水工建筑用地
127
冰川及永久积 雪
空闲地 设施农用地
田坎 盐碱地 沼泽地 沙地 裸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一级 编码 名称
编码
二级 名称
设
用
地
交通水利 用地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采矿用地 铁路用地 公路用地 民用机场用地 港口码头用地 管道运输用地 水库水面 水工建筑用地
05
商服用地
061
工业用地
063
仓储用地
071
城镇住宅用地
072
农村宅基地
城中村
08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103
街巷用地
121
空闲地
05
商服用地
061
工业用地
村办企业
072
地籍管理——土地分类体系
果园(021):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园地
果园
茶园 其他园地
地籍管理第一章
二、地籍的分类
(一)按地籍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 1、税收地籍 、 内容——税收 内容 税收 辞海》 《辞海》(1997):中国历代政府登记土地作为征收田 ) 技术手段——实地丈量、图解测量 技术手段 实地丈量、 实地丈量 赋根据的册簿。 赋根据的册簿。 拉丁文“ 课税的对象“ 拉丁文“Caput”—课税的对象“Capitastrum”—课税 课税的对象 课税 对象登记簿册 希腊文“ 征税登记簿册。 希腊文“Katastikon”—征税登记簿册。 征税登记簿册 2、产权地籍 法律地籍 、产权地籍/法律地籍 内容——税收 内容 特点:实施有法律效力的土地登记。 税收、 特点:实施有法律效力的土地登记。 税收、产权 技术手段——解析测量 技术手段 解析测量 3、多用途地籍 现代地籍。 现代地籍。 、多用途地籍/现代地籍 内容——税收、产权、利用 税收、产权、 内容 税收 技术手段——多、精度高 技术手段 多 地面——多维 多维 地面
(二)为土地管理服务 及时发现土地利用中的不足、 及时发现土地利用中的不足、土地资源配置方面的 缺陷:耕地保护、 缺陷:耕地保护、利用结构优化 开展土地利用的规划、实施土地利用监测、 开展土地利用的规划、实施土地利用监测、实行土 地管制等
四、地籍的主要作用
(三)为征收土地税费服务 为税收提供了信息 保障国家土地税收的稳定、科学、及时、 保障国家土地税收的稳定、科学、及时、准确
三、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管理的原则 政策、 政策、体制上要统一 工作内容上要统一 技术规范上要统一,指标含义、统计范围也要统一, 技术规范上要统一,指标含义、统计范围也要统一,甚 至在表格形式、 至在表格形式、操作方法 合格标准等方面也需保持一定程度的统一
三、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
地籍管理基础知识
4
(3) 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地籍可分为城镇 地籍和农村地籍 1)城镇地籍的对像是城镇的建城区的土地,以及 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工矿企业、铁路、交通等用地。 城镇地籍是在城镇地籍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城 镇用地登记后建立的地籍,它以宗地作为地籍单元。 2)农村地籍的对像是城镇郊区及农村集体所有土 地,国营农场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 农村地籍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建立的 地籍,以自然村作为权属单元。
3
(2) 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划分,地籍可分为初始地籍 和日常地籍
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其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 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地籍图簿册,而不是指历史 上的第一本簿册。 日常地籍是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及其分布和利用、 使用情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础进行修正、补充和更 新的地籍。 日常地籍工作一般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建立初始地籍。 建立土地变更登记制度。 建立日常土地统计制度。
土 地 权 利 人
土 地 坐 落
土 地 界 址
土 地 面 积
土 地 用 途
土 地 使 用 条 件
土地权利客体
35
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土地权利设定登记
土地他项权利设定登记 土地权利设定登记 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变 更 土 地 登 记
地址变更登记 名称变更登记 土地权利变更登记 土地用途变更登记 注销土地登记
地籍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节 地籍
一、地籍的概念
地籍是反映土地及地上附着物的权属、位置、质量、 数量和利用现状等有关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法律等 基本状况的资料,亦称土地的户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行政手段
❖ (二)经济手段
❖ (三)法律手段
❖ (四)技术手段
❖
测绘手段
❖
图册手段
❖
计算机手段
第三节 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革沿
❖ 一、早期的地籍管理 ❖ 唐代中叶之前:地籍依附在户籍中
❖ 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地籍和户籍处于
平等地位
❖ 明代中叶之后:地籍地位高于户籍
一、早期的地籍管理
(一)夏商周井田制下的地籍工作
❖ 四、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
土地调查 土地登记 土地统计 地籍档案管理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 五、地籍管理的原则
❖ 1、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 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 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性确性 ❖ 4、保证地籍管理的完整性和适用性
❖ 六、地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夏禹时的土地调查和土地划界 “井田制” 夏商周为“贡助彻”服务的地籍管理
(二)秦汉时期的地籍管理
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建立封建土地关系 东汉:第一次全国性的土地清丈
❖ (三)三国、两晋南朝时期的地籍管理
❖ 三国:屯田制 民屯
兵屯 ❖ 两晋、南朝:占田课田制 ❖ (四)北朝、隋、唐中叶 ❖ 均田制:土地分类 受田 : ❖ 租庸调制 课户每丁纳粟二石,此为租。蚕桑之乡,每丁输绢二丈,附加绵三两,
麻布之乡则输布二丈五尺,附加麻三斤,此为“调”。每丁岁役二十日,若不应役,折绢 或折布代役,此为“庸”
❖ (五)唐中叶至五代的地籍管理
❖ 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地税和户税 地位平等)
❖ (六)宋、元、明、清代重视地籍管理
❖ 地籍管理的内容:土地丈量、质量的确定、绘图造 册登记等❖ 明代的鱼鳞图册源自❖ 二、地籍的特性❖
空间性
❖
法律性(以权属为核心)
❖
精确性
❖
连续性
❖ 三、地籍的分类
❖ (一)按地籍的发展阶段(功能变化)
❖
税收地籍
产权地籍
多用途地籍
❖ (二)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次序
初始地籍
日常地籍
❖ (三)按地籍开展的范围和对象
城镇地籍 农村地籍
四、多用途地籍的作用
为土地管理服务 保障土地产权 维护土地制度 保障国家土地税收 为国家的生产和建设服务
❖美国:关于一宗土地的位 置、四至、类型、所有权、 估价和法律状况的公开记录。
❖日本:对每笔土地的位置、 地号、地类、面积、所有权 的调查和确认的结果加以记 载的簿册。
❖ 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 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 (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或信息系统)。
地籍VS土地统计资料??
❖
分图(宗地图)
总图(地籍图)
❖ 明代中期:推行“一条鞭法”
❖ 清代:测绘技术有所发展
二、民国时期的地籍管理
❖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地籍管理
❖ 1913年—1916年筹办土地调查和经界整理
❖
调查、测丈、簿册编制
❖ 1922年开始正式办理土地登记
❖
《不动产登记条例》 历史第一部
❖ 地籍管理特点:
第二节 地籍管理
❖ 一、地籍管理的概念
❖ 国家为建立、维护和提供应用地籍而开展的一 系列工作体系。
❖ 二、地籍管理的性质
❖ 鲜明的阶级性 ❖ 巩固土地制度、维护国家政权
❖ 三、地籍管理的任务
❖ 1、深入、准确地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家底。 ❖ 2、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分配状况、流转情
况及发展势态。 ❖ 3、推进地籍管理的城乡一体化及土地的统一登记。 ❖ 4、加强地籍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 ❖ 5、推广地籍成果的应用
记规则》
❖ 地籍管理特点:
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税收地籍向产权地籍转化 3、专门的地政机关统一管理 4、地籍整理的主要内容是地籍测量和土地登
记
❖ (三)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地籍工作
❖ ——与土地制度改革相结合
❖ 1928年颁布《井冈山土地法》 ❖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 抗战时期:土地调查(减租减息运动) ❖ 1946年土改运动:耕者有其田 ❖ 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 地籍工作内容:土地清丈、划界埋桩、确权
第一节 地籍
❖ 一、地籍概念 ❖ 二、地籍的特性 ❖ 三、地籍的类别 ❖ 四、多用途地籍的作用
一、地籍的概念
户籍 VS 地籍
《辞海》:中国历代政府登记
土地作为田赋根据的册籍。
现代词典:为征税的登记簿册
❖英、法、德、俄等:土地 编目册,不动产登记簿册, 按地亩征税科目而设的簿册。
国际测量师联合会:由政府监 管的,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信 息系统。
登记发证、建立土地台帐
三、社会主义地籍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 (一)1949-1957年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 的地籍管理
❖ 1、土改时期(1949-1953) ❖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土地清丈、划界、发证、查田定产 ❖ 城市土地登记 ❖ 设立地籍管理机构—内政部地政司
地籍管理
结构: 第一部分:总论 第二部分:土地调查
第三部分:土地登记 第四部分:土地统计 第五部分:地籍信息管理
第一章 地籍管理总论
❖ 第一节:地籍 ❖ 第二节:地籍管理 ❖ 第三节: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 第四节:我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地籍管
理的特点
1、什么是地籍?地籍有什么特点? 2、地籍常见的分类系统有哪些? 3、地籍与土地统计资料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里? 4、什么是地籍管理? 5、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6、地籍管理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7、社会主义地籍管理是如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8、我国港澳台及国外地籍管理制度与我国大陆现行制度的 异同点?
1、土地测量技术有了较大的进展; 2、土地登记有了法律依据,使我国地
籍管理开始步入法制化进程。
❖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地籍管理
❖ 1、广州军政府时期的土地登记 ❖ 1923年设立土地局,土地调查,要求土地申请登记 ❖ 2、1927-1936年的地籍整理(发展时期) ❖ 1928年提出《整理全国土地计划方案》 ❖ 1930年颁布《土地法》 ❖ 1933年颁布《土地测量实施细则》 ❖ 1935年颁布《土地法实施法》 ❖ 3、1936-1949年的地籍整理 ❖ 土地统一管理 ❖ 《非常时期地籍整理办法》:土地测量、登记、规定地价 ❖ 《战时地籍整理条例》、《地籍测量规则》、《土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