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合集下载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著作《费尔巴哈论》被誉为是世界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费尔巴哈在这部著作中,对宗教、哲学、政治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阅读完《费尔巴哈论》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论》中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幻想和逃避,它是一种对现实的否定和逃避。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奴役,它让人们迷信神灵,追求超自然的力量,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重要性。

他呼吁人们要摒弃宗教的迷信,要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思考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其次,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论》中对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传统的哲学是一种虚无的学说,它只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幻想和臆想,而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应该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它应该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分析和批判,而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思考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最后,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论》中对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传统的政治是一种统治阶级的工具,它只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权力,而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利。

费尔巴哈呼吁人们要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要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政治,让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思考政治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对宗教、哲学、政治等诸多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们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费尔巴哈的思想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思考,我会继续深入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努力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强调了感性直观和人的本质的重要性,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

然而,费尔巴哈的哲学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恩格斯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缺点。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他仅仅把自然界看作是一种直观的存在,而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

他不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无法解释人类社会的复杂现象和发展动力。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则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通过实践,人们不仅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还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这一观点使唯物主义具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在关于宗教的论述中,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他指出,人们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从而创造了宗教。

然而,费尔巴哈仅仅停留在对宗教的批判上,没有进一步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主义则从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并指出只有消除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压迫,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宗教的影响。

费尔巴哈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也存在不足。

他把人的本质看作是抽象的“类”,即一种共同的人性。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

这一观点使我们能够更加具体和历史地理解人的行为和思想。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还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

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两个方面。

这一问题的提出,为我们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篇一:费尔巴哈论读书心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心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G.W.F.黑格尔、L.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实现了马克思和他本人多年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诞生,而在70年代在西欧社会广泛传播,一方面在工人阶级中产生广泛影响;另一方面,也遭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误解和攻击,他们企图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错误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时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

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很好得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分为四章。

第一章中,恩格斯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指出它的历史背景,阶级实质和“合理内核”的历史作用,指出它的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过程。

文章伊始,恩格斯便列举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如文章中所说,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

显然,他们都误读了黑格尔的这个命题。

我认为,这句话中的“合乎理性”二字并不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意思,而是对“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事物存在的必然性”的一种解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难道文化大革命就不合理吗?尼采说过,“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而只能否定它存在的环境。

《费尔巴哈论》的启示和意义

《费尔巴哈论》的启示和意义

《费尔巴哈论》的启示和意义1. 《费尔巴哈论》告诉我们要重视现实生活呀!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现实才是我们最该关注的呀!想想看,如果你总是活在幻想里,那怎么能过好实实在在的日子呢?2. 它启示我们要看到人的本质呀!人可不是孤立的存在呢,好比一棵树需要扎根在土地里,人也需要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是吗?你看那些脱离群体的人,能过得好吗?3. 《费尔巴哈论》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宗教呀!宗教可不是生活的全部呀,它就像调味剂,不能当饭吃呀!要是把宗教当成唯一的寄托,那不是很荒唐吗?4. 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明白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呢!这不就像大脑和身体一样,得相互配合才行呀!如果只重视一方面,那不是失衡了吗?5. 对《费尔巴哈论》的理解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历史呀!社会历史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呀,就如同大海有波涛汹涌的时候,也有风平浪静的时候呀,我们得去适应和理解呀!6. 它让我们懂得要以实践的观点去看问题呀!实践不就是行动吗,光想不做有啥用呀!就像你想学会游泳,不跳进水里试试怎么行呢?7. 《费尔巴哈论》强调的唯物主义观点多重要呀!我们得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呀,不能被虚幻的东西迷惑呀!好比你走路得看清路,不然不就摔倒啦?8. 它的启示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哲学的发展呀!哲学的发展就像一条河流,有源头,有流淌的过程呀!我们不了解过去,怎么能知道现在和未来呢?9. 从《费尔巴哈论》中我们要学会反思自己呀!我们自己也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呀,就像镜子能照出我们的模样,我们得正视自己呀!10. 认真领会《费尔巴哈论》真的很有必要呀!这就像打开一扇门,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呀!你难道不想去探索一下吗?我的观点结论:《费尔巴哈论》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领会,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指引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这次进党校学习,有机会在哲学专家的讲解、领读和引导下,认真、系统地重新研读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最突出的感受是:认祖归宗、正本清源、强基固本.简要谈三方面的体会:第一,几点总体感受和印象.1、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为什么160多年来历经风雨洗礼而颠扑不破,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真理.唯物史观是读懂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钥匙”.这本书虽然写于128年前的1886年,当时也确为应时而作,但由于理论命题的选择精当,直击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新理论在批判、借鉴、扬弃中创立,所揭示的基本思想及其所闪耀的智慧光芒、真理光芒并没有因为时光流淌而淡化乃至消失,反而越显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初的深邃、远见与卓识.2、这部经典虽非大部头,但思想内涵丰富、深刻.马克思主义共两大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发现,这本书就阐明了其中的一项,即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这本书是重量级的经典著作.写这部书时,马克思已经逝世三年,恩格斯也已进入了晚年.本来,写这样一部书,阐述这样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如果联系马克思本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以及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写作的《德国意识形态》一书,我们对《费尔巴哈论》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清晰.3、面对重大历史任务、面临重要转折关头,我们党总是特别强调要学习哲学,尤其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大势、把握规律.读这部书时,我自然而然想起去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时强调的,他说,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从而做到“三个更好、一个更加”,就是更好地认识国情,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而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进而,我又联想到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的一些重要讲话和想法,包括他当初复出,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如何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经历和经验教训.如果再把时间往前推,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强调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哲学,要善于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归结起来讲,既然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锐利而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那么,《费尔马哈论》就应当是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读书、案头书.二、对《费尔巴哈论》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在创立科学世界观的时候,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费尔马哈论》的核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内容和基本意义.围绕这一中心,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这两者之间的内存联系和本质区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及其意义,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纵观书中论述的内容,最主要的思想及其变革体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1、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国为这一问题决定着其它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决定着人们对待客观世界的基本态度.这就为我们坚持科学的认识论提供了根本性的依据.在认识路线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上的集中表现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基本特征是主观、客观相分割,认识、实践相脱离).认识路线其实就是思想路线,它反映到党的路线上就是思想路线问题.2、关于历史发展的根本观点问题.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没有人天才地发现、科学地揭示并且明确地阐述这样的观点(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而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们看到了发展的动态与辩证,但至多把它放在自然领域、人的精神领域,而没有发现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同样存在着客观规律性).而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社会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但丝毫不能改变历史进程中内在的、深层的客观规律的支配.3、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最终动力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与上一问题相关联的.恩格斯论述道:“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由此,恩格斯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又一个伟大的发现和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研读本书,我深刻体会到:由于唯物史观的诞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同时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我们通常称历史唯物主义叫做唯物史观.但通过本书的研读,我感到:唯物史观不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单项表述,而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整统一的复合表述.其实,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者是内在贯通的.它们的贯通或统一,就统一在客观实践、社会历史发展这个根本基点上.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也从来都是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论》的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如果要集中概括和展示《费尔巴哈论》的思想内核和理论魅力,这就是书中所深刻论述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恩格斯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他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三、《费尔巴哈论》对于把握当代中国问题的主要启示启示之一: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按照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资本主义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同样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就是要克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矛盾,演进到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必须并且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种旧的社会形态,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支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柱.启示之二:立足实践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把握时代潮流中把握思想先导.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看待一切的实践和一切的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观念的变革源于实践的变革.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关于永恒发展的观点,并非马克思的独创,而是他通过黑格尔所继承的人类文明成果.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观念是存在的产物,理论是实践的说明.当今世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革,我们必须永远保持理论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当年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是应时而生,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同样源自于实践本身首先发生了变化而提出的创新思想.今天,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高度胆略、高度智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启示之三:系统把握社会实践的内在关联,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也必须在发展中坚持.道理很简单,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说明,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通路.今天,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启示之四,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更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不断取得成功的经验表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自觉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产生和发展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将群众路线一直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同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今天,当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第13期省管干部进修班蒋宏宾)。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_0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_0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篇一:费尔巴哈论读后感从《费尔巴哈论》看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的批判——读费尔巴哈论有感1886年发表的《费尔巴哈论》,被称为恩格斯的?哲学遗嘱?,是恩格斯生前公开发表的唯一?非论战性?哲学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费尔巴哈,他批判了基督教和唯心主义,我们要感谢他屹立成又一个巨人,让后来者依肩膀而站立: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我们也要擦亮眼睛,寻着恩格斯扬弃的视角将他读得更深。

通读全书,我再一次发现了一个?爱的奇迹?的颂扬者。

这一理想主义的预期,在各个领域不断被提起又几番被驳倒,不断被驳倒还重新被提起。

而这一次,恩格斯秉着伦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为我拨清萦绕?‘爱’之道德?的迷雾。

《费尔巴哈论》概述《费尔巴哈论》正文中,恩格斯花了四章的篇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系统清算了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并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第一章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

他吸收并发展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肯定了辩证法的革命意义,同时扬弃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方法,由此引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他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

首先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指出:只有在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时,哲学家依其回答才分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大阵营,?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费尔巴哈让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座?。

恩格斯既高度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贡献,同时又指出了机械唯物主义未能克服的三方面局限。

正如费尔巴哈本人所说的:?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

? 恩格斯在第三章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

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试图赞美?新的爱的宗教的??最美丽的篇章?。

由于他否定了人的实践性,这是完全唯心的。

费尔巴哈?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一)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

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初读这篇文章的感觉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萦绕在心间。

欣喜若狂的我而后又重复阅读了几遍,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终于,我对《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费尔巴哈读后感

费尔巴哈读后感

费尔巴哈读后感在接触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后,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的思考领域的大门。

费尔巴哈的观点独特而深刻,让我对世界、对人类的认识有了新的视角和感悟。

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自然本质。

他指出,人并非先于自然而存在,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一观点让我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视的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我们总是忙碌于各种事务,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却忘记了我们的生存根基在于自然。

我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食用的食物,无一不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业化进程,却让我们与自然渐行渐远,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着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

他还着重阐述了宗教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和需求,在宗教中找到了一种虚幻的寄托。

这使我思考起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人们心灵的慰藉和道德的指引,但同时也可能让人陷入一种对虚幻的过度依赖,从而忽视了在现实世界中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和进步。

费尔巴哈对于感性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主张从感性的、直观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人类。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追求理性和逻辑的同时,不能忽视感性的体验和直觉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感、感觉和直接的经验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真实和丰富的认知。

比如,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往往是通过感性的共鸣来获得深刻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依靠理性的分析。

费尔巴哈的哲学让我反思了人类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

他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使我更加关注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存在和需求,那么这个社会必然会充满矛盾和冲突。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理解、包容和关爱,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然而,费尔巴哈的思想也并非完美无缺。

他在强调人的自然本质和感性直观的同时,相对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性。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通用14篇)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通用14篇)

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通用14篇)论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篇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

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

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

《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读费尔巴哈论真的是一场很奇妙的思想之旅呢。

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那些哲学概念和论述就像是一棵棵大树,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本书里费尔巴哈的思想真的很独特。

他对宗教的批判就像是一把犀利的剑,直接刺向宗教神秘的面纱。

他说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哎呀,这个观点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我脑海里炸开了花。

我就想啊,以前觉得宗教是那么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东西,按照他的说法,原来宗教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且还反过来统治我们,这可太有趣又太值得深思了。

再看他对唯物主义的探讨,他强调感性直观的重要性。

这就好比我们看世界,不能光靠空想,得实实在在地去感受这个世界。

就像我们在校园里看到一朵花,你得去闻闻它的香味,看看它的颜色,摸摸它的花瓣,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这朵花,而不是光在脑子里想象花是什么样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也让我特别佩服。

他们站在费尔巴哈的肩膀上,却又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他们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然后发展出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

这就像是接力赛,费尔巴哈跑了一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接过接力棒,然后跑得更远更精彩。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把这些哲学思想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就像费尔巴哈说的感性直观一样,我们要去实践,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像我们做实验,只有自己动手操作了,才能真正理解那些科学原理。

还有在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不能被表面的东西迷惑,要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深入分析背后的本质。

有时候读着读着,也会觉得有点头疼,那些复杂的论述真的很考验我的脑细胞。

但当我突然理解了一个观点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是吃了一大块巧克力,甜滋滋的。

我觉得费尔巴哈论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个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宝典。

我以后肯定还会反复读它,说不定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呢。

费尔巴哈读后感

费尔巴哈读后感

费尔巴哈读后感当我翻开费尔巴哈的著作,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思辨和思考的神秘世界。

一开始,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论述让我有点头疼,感觉就像在迷雾中摸索前行。

费尔巴哈强调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存在,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去公园散步。

公园里热闹非凡,有老人在悠闲地打着太极,有小孩在欢快地奔跑嬉戏,还有年轻人在长椅上卿卿我我。

我在湖边的一个亭子里坐下,旁边是一位卖糖葫芦的大爷。

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外套,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那一道道皱纹就像岁月的车辙,记录着他经历过的风风雨雨。

他的眼睛不大,但却透着一股朴实和善良。

大爷的糖葫芦做得特别漂亮,红彤彤的山楂外面裹着一层晶莹剔透的糖衣,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

我忍不住买了一串,咬上一口,酸酸甜甜的味道瞬间在嘴里散开,那感觉真是美妙极了。

在我吃糖葫芦的时候,大爷跟我聊起了他的生活。

他说他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准备材料,然后推着小车来到公园门口。

虽然很辛苦,但他觉得能看到孩子们吃到糖葫芦时那开心的笑容,一切都值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费尔巴哈所说的人的感性存在。

大爷的快乐不是来自于金钱或者地位,而是来自于他与人们之间这种简单而真实的交流,来自于他看到别人因为他的糖葫芦而感到幸福的那一刻。

他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温暖和意义。

他的存在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抽象的理念或者目标,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为了与周围的人建立起那些微小而珍贵的联系。

费尔巴哈还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些极端宗教分子的行为。

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做出种种伤害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的事情。

这哪里是宗教的本意呢?宗教本该是给人心灵慰藉,让人变得更加善良和宽容的,可在他们那里,却成了满足私欲、制造混乱的工具。

这恰恰是对人的本质的扭曲和背离。

再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为了追求一些所谓的“成功”标准,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感受。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对宗教的批判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然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也存在着局限性。

费尔巴哈强调了自然的客观性和人的自然属性,但他只是直观地看待人和自然,没有看到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恩格斯在书中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的重要贡献,但他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然而,他的辩证法思想却蕴含着深刻的真理,即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其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中,他把人看作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体,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受到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和思想决定的,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它使无产阶级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费尔巴哈读后感

费尔巴哈读后感

费尔巴哈读后感读完费尔巴哈的相关著作,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在费尔巴哈的论述中,他对于宗教和人的本质的探讨,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

他指出宗教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点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以前,对于宗教,我只是觉得那是一种信仰,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但费尔巴哈却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原来宗教中的那些神灵形象,其实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愿望创造出来的。

比如说,我们想象中的神往往具有人类所向往的完美品质,像无限的智慧、无尽的慈爱和绝对的公正。

这难道不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渴望拥有这些品质,却又在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所以才把它们赋予给了神灵吗?还有他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所在的小区组织了一场义务劳动,目的是清理小区内长期无人打理的花园。

那天阳光特别好,大家一大早就聚集在了花园里。

一开始,大家还有些生疏,只是默默地干着自己手头的活儿。

有的人拿着铲子在铲除杂草,有的人拎着水桶在给花草浇水,还有的人在修剪那些长得歪七扭八的树枝。

我呢,被分配去清理花园角落里堆积的垃圾。

那味道可真不好闻,各种腐烂的果皮、废纸还有不知道放了多久的包装盒混在一起,苍蝇在周围嗡嗡地飞。

但是,慢慢地,随着劳动的进行,大家开始有了交流。

一位大妈一边熟练地修剪着树枝,一边跟旁边的大爷唠起了家常,说自己家的孩子最近工作特别忙,都没时间回家看看。

大爷笑着回应,说年轻人嘛,忙点好,有出息。

我这边呢,正费力地拖着一大袋垃圾,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看见了,二话不说就过来帮我搭了把手。

我们俩一边抬着袋子往垃圾站走,一边也聊了起来。

他跟我讲他刚搬到这个小区不久,还不太熟悉周围的环境。

就在这样的交流中,我突然感觉到一种温暖。

原本互不相识的人们,因为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没有人偷懒,也没有人抱怨。

费尔巴哈读后感

费尔巴哈读后感

费尔巴哈读后感在接触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后,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深邃而又充满思考的世界。

他的观点和论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于哲学、人类以及社会的认知之路。

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自然本质。

他认为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具有自然的属性和需求。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不能脱离自然去空谈人的存在和发展。

我们的身体、生理机能以及基本的欲望和需求,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

我们需要食物、水、空气来维持生命,需要适宜的环境来生存和繁衍。

这看似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复杂的思潮中,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一基本事实。

费尔巴哈批判了宗教神学。

他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类把自己的本质投射到一个虚构的神灵身上。

这使我反思宗教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宗教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也让人们陷入了对虚幻神灵的盲目崇拜,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力量和价值。

费尔巴哈的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宗教,不能让其成为束缚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枷锁。

他还主张以“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

费尔巴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感。

爱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让我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表达和传递爱。

是在他人困难时伸出援手,还是在日常的相处中给予关心和理解?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行动的力量。

然而,费尔巴哈的思想也并非完美无缺。

他过多地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而相对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

人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更是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存在。

我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都会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如果仅仅从自然的角度去理解人,就无法全面地把握人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另外,费尔巴哈的“爱”的伦理道德观虽然美好,但在现实中显得过于理想化。

在充满利益冲突和竞争的社会中,要实现纯粹的、无私的爱并非易事。

这需要我们在追求爱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实的种种限制和挑战。

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费尔巴哈的思想无疑为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读后感-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精品

读后感-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精品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篇一:费尔巴哈论读书心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心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实现了马克思和他本人多年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诞生,而在70年代在西欧社会广泛传播,一方面在工人阶级中产生广泛影响;另一方面,也遭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误解和攻击,他们企图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错误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时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

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很好得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分为四章。

第一章中,恩格斯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指出它的历史背景,阶级实质和“合理内核”的历史作用,指出它的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过程。

文章伊始,恩格斯便列举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如文章中所说,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

显然,他们都误读了黑格尔的这个命题。

我认为,这句话中的“合乎理性”二字并不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意思,而是对“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事物存在的必然性”的一种解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难道文化大革命就不合理吗?尼采说过,“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而只能否定它存在的环境。

”从历史的发展和环境来看,文化大革命是必然的。

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第一篇: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费尔巴哈论》读后感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发现里面不少的哲学命题,老师上课都有所提及,遇到时,反倒感到一些亲切。

而对于书中一些论述举例,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因而倒显得不难理解,并且可以联系自身,这样感悟就较为深刻一些。

关于书中涉及的一些哲学术语,或者说以前陌生未知的哲学流派,也可以通过其他工具进行查阅,作必要的了解,只要肯用心,这到不是什么难事。

对中国哲学,我倒是一直深赞其思想之精髓,语言之壮美。

对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一直以来认为其实世间最为枯燥的东西,无所超越那种。

因而此书也改变了我曾对西方哲学著作的误会,曾以为,西方哲学著作艰深枯燥无味,对常人来讲,都是被束之高阁,不必动及的。

通过此书,才真切认识到,哲学的思辨力是如此的美丽,而引人致胜。

那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性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抑或对一个民族的进步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

曾经,西方抨击中国,不承认中国的老庄孔哲学,说中国没有哲学,这无疑是对中国哲学的巨大污蔑。

下面我就为我所读的《费尔巴哈论》一书,做以下记录: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得通过暴力来代替,即我们所谓的革命。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但它终究是灭亡的。

由此可知,一切现存的,终究都会灭亡。

因而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

这也正是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所在,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消除了绝对观念。

第二章,通过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重大哲学基本问题开篇,讨论精神与自然界谁是本原的问题。

哲学家也由此形成两大阵营,一是以精神为本原的唯心主义阵营,二是以自然界为本原的唯物主义阵营。

黑格尔从唯心主义角度上说,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

费尔巴哈,在接受和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机智地加进了唯物主义深刻的东西。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读完这本书,感觉就像在思想的海洋里畅游了一番,脑袋里装满了各种新奇的想法和深刻的思考。

要说这本书,它可真不简单。

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有点晦涩难懂,那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就像是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坎。

但慢慢地,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自己仿佛在一点点揭开神秘的面纱,看到了隐藏在深处的真理之光。

书中对于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的剖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以前对于哲学的理解,总是模模糊糊的,觉得那是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哲学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对世界的每一次观察和思考里。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那座山不算高,但路却不好走。

一路上,我们都在抱怨,为啥要来受这个罪,好好在家躺着多舒服。

可当我们爬到山顶,俯瞰着脚下的美景,那种壮阔和美丽让我们瞬间忘记了所有的疲惫和抱怨。

站在山顶,风呼呼地吹着,头发都被吹乱了。

眼前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远处的城市就像一个小小的模型,车水马龙都变得那么渺小。

那一刻,我突然就想到了里提到的关于感性直观和理性思维的关系。

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只感受到了身体的劳累和辛苦,这是最直接的感性直观。

但当我们站在山顶,看到那番美景,我们开始思考,开始领悟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从感性直观上升到了理性思维。

费尔巴哈强调感性的重要性,而这次爬山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如果没有亲身去爬这座山,没有经历那些汗水和疲惫,没有亲眼看到山顶的风景,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真正理解那种感受,也无法有更深的思考。

再比如说,我们在爬山途中遇到了一位老人。

他独自一人,步伐缓慢但坚定。

我们好奇地和他搭话,才知道他几乎每周都会来爬这座山。

他说,爬山对他来说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他能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人生,回忆过去。

听着他的话,我又不禁想到了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追求的存在。

关于费尔巴哈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读后感在翻开《关于费尔巴哈》这本书之前,我就像个在知识海洋边徘徊的孩子,对即将踏入的这片深邃领域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可当我真正一头扎进去,才发现这里面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彩得多。

费尔巴哈的观点,初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但细细琢磨,又仿佛能在生活的细微处找到它们的影子。

比如说,他强调人的本质是感性的、现实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那次去菜市场的经历。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晃悠着走进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

一进去,喧闹的声音、混杂的气味就像潮水一样向我涌来。

卖菜的大妈扯着嗓子吆喝,卖肉的大叔熟练地挥舞着刀,还有那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走到一个蔬菜摊前,摊主是一位面容和善的大姐。

她的脸上带着劳作的痕迹,双手因为长期的摆弄蔬菜而略显粗糙。

我拿起一把青菜,问她价格。

她咧嘴一笑,露出朴实的笑容,报出了一个数字。

我觉得有点贵,试着还了个价。

大姐皱了皱眉头,跟我解释这青菜是早上刚从地里摘的,新鲜着呢,而且价格已经很公道了。

她的眼神里透着真诚,让我一下子感受到了她对自己所卖蔬菜的自豪和珍视。

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费尔巴哈所说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

这位大姐,她的生活、她的劳动、她对蔬菜的感情,都是那么真实可感。

她不是在抽象地谈论生意,而是在实实在在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

她的笑容、她的话语、她的坚持,都是她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的生动体现。

继续在菜市场里穿梭,我又看到了一个卖鱼的摊位。

摊主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动作麻利地处理着鱼。

鱼鳞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飞溅开来。

他的脸上沾着水滴,却毫不在意,专注地为顾客服务。

有个老奶奶过来买鱼,说要给孙子做顿好吃的。

小伙子一边推荐哪种鱼适合做给孩子吃,一边细心地告诉老奶奶怎么烹饪能让鱼更鲜美。

看着他们的交流,我再次想到了费尔巴哈的理论。

这些普通人,他们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情感、他们与他人的互动,不就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吗?他们不是哲学书中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个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读《费尔巴哈论》《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叙述和分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是1888年恩格斯为本单行本出版而写的序言。

序言里主要说明了写作该书的原因、历史背景和单行本付印时的一些情况。

直接原因就是“《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而历史原因其实就是为了“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序言之后就是本书的正文,分为四大部分以及结束语。

在正文的第三部分中,有这么一句话:“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溶化于宗教中。

”这句表明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态度,他反对有神的宗教,但不主张消灭宗教,而主张改良和完善它,废除旧的有神论的宗教,创立无神的爱的宗教。

他不仅把人们的感情关系和宗教混为一谈还把人类历史归结为宗教变迁,掩盖了现实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对此观点,恩格斯认为宗教和人们的感情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并且揭露了费尔巴哈宗教观和论证方法的唯心主义的实质,从而说明费尔巴哈论建立无神宗教的企图是荒谬的,费尔巴哈他不仅夸大了宗教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还歪曲了宗教的本质。

就如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一样局限,不仅机械性,而且在自然观上依然是形而上学性,未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低,这在历史观上实际上是唯心主
义的。

而在此之前,虽然施达克也指出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但却找错了地方,按他的标准根本无法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因为他的标准不仅在哲学上找不到根据、违反众所周知的生活常识,还不符合历史事实。

“人在追求幸福时既能满足自己,又能满足别人”的利人利己和他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费尔巴哈关于的道德的观点听起来是很美好,但却是不能现实的,甚至是贫乏和空泛的;而追求幸福的欲望的确是有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但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

对于许多观点,费尔巴哈都过于重视爱,也就是感情,不论是在宗教观还是在道德观上,他都将爱看得很重,就如上帝一样无所不能,可以克服一些困难。

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特别是在当现实社会是一个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的社会的情况下,这种观点更加显得软弱无力。

要知道“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普遍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

而且任何道德都是有阶级性的,连爱和憎都有阶级性。

进入正文第四部分,叙述的中心就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全书的重点。

恩格斯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领域中去,即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还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唯物辩证法的创立不仅是马恩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而得到的成果,而且是
同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而其创立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集,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

”这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就是向上的、前进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运动。

他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静止地去看待事物和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背离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而行事,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一厢情愿的思考、处理问题,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劳而无功,贻误事业和自身,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动态的、联系的眼光和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同以往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

作为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

我们在自身的实践中需要去学习,理解以及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与精神,在加强基本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锻炼。

如此这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
走弯路;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