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著作《费尔巴哈论》被誉为是世界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费尔巴哈在这部著作中,对宗教、哲学、政治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阅读完《费尔巴哈论》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论》中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幻想和逃避,它是一种对现实的否定和逃避。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奴役,它让人们迷信神灵,追求超自然的力量,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重要性。
他呼吁人们要摒弃宗教的迷信,要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思考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其次,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论》中对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传统的哲学是一种虚无的学说,它只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幻想和臆想,而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应该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它应该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分析和批判,而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思考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最后,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论》中对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传统的政治是一种统治阶级的工具,它只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权力,而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利。
费尔巴哈呼吁人们要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要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政治,让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思考政治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对宗教、哲学、政治等诸多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们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费尔巴哈的思想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思考,我会继续深入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努力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哲学的演进,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恩格斯在书中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他仅仅把客观世界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没有看到实践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这使得他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够改变世界。
费尔巴哈在对宗教的批判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他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主义则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揭示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宗教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在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上,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类”,即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共同性。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意味着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旧哲学的缺陷,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阅读《费尔巴哈论》让我深刻认识到,哲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批判和继承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哲学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
哲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思考,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指导。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改造世界。
例如,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 1845 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笔记。
这一提纲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一提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马克思思维的犀利和其观点的前瞻性。
提纲的第一条就指出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真正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直观观察上,而必须深入到实践中,从人的主体活动去理解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让我明白,真理不是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被验证和发展的。
实践不仅改变着客观世界,也改变着人的主观世界,使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
提纲的第二条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忽略了人的能动性。
他仅仅把人看作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而没有看到人能够通过实践来改变世界。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让我们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看待人。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并且在这些关系中不断塑造和发展自己。
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观点。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自身的异化,但他没有进一步分析产生宗教异化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则指出,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不合理和阶级的压迫。
只有消除这些社会根源,才能真正消除宗教的影响。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现象的产生往往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批判,而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
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第一篇: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费尔巴哈论》读后感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发现里面不少的哲学命题,老师上课都有所提及,遇到时,反倒感到一些亲切。
而对于书中一些论述举例,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因而倒显得不难理解,并且可以联系自身,这样感悟就较为深刻一些。
关于书中涉及的一些哲学术语,或者说以前陌生未知的哲学流派,也可以通过其他工具进行查阅,作必要的了解,只要肯用心,这到不是什么难事。
对中国哲学,我倒是一直深赞其思想之精髓,语言之壮美。
对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一直以来认为其实世间最为枯燥的东西,无所超越那种。
因而此书也改变了我曾对西方哲学著作的误会,曾以为,西方哲学著作艰深枯燥无味,对常人来讲,都是被束之高阁,不必动及的。
通过此书,才真切认识到,哲学的思辨力是如此的美丽,而引人致胜。
那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性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抑或对一个民族的进步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
曾经,西方抨击中国,不承认中国的老庄孔哲学,说中国没有哲学,这无疑是对中国哲学的巨大污蔑。
下面我就为我所读的《费尔巴哈论》一书,做以下记录: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得通过暴力来代替,即我们所谓的革命。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但它终究是灭亡的。
由此可知,一切现存的,终究都会灭亡。
因而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
这也正是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所在,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消除了绝对观念。
第二章,通过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重大哲学基本问题开篇,讨论精神与自然界谁是本原的问题。
哲学家也由此形成两大阵营,一是以精神为本原的唯心主义阵营,二是以自然界为本原的唯物主义阵营。
黑格尔从唯心主义角度上说,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
费尔巴哈,在接受和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机智地加进了唯物主义深刻的东西。
恩格斯
恩格斯《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恩格斯在这篇著作中回顾了马克思哲学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一个较为成熟和全面的总结,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
文章通过严谨的分析,对费尔巴哈及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批判与继承,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黑格尔哲学。
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辩证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分析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
第二部分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首先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然后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道德学。
首先分析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
然后分析费尔巴哈道德学的唯心主义实质。
最后分析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
第四部分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但他只是简单抛弃了黑格尔的理论,没有批判的克服它。
因此他自己并没有取得突破,“除了矫揉造作的爱的宗教和贫乏无力的道德之外,拿不出什么积极的东西”。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合理成份,同时又超越了他们,才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实现了哲学领域内的革命变革。
这也是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唯一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
文章的第四部分重点介绍了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他认为是先有概念,一切进步的因果关系都是概念自己运动的翻版,概念自己的运动是从来就有的,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颠倒是显然应该消除的。
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对我们的思想启示是什么?以往的哲学家都奢望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体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矛盾,事实证明,这是办不到的。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强调了感性直观和人的本质的重要性,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
然而,费尔巴哈的哲学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恩格斯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缺点。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他仅仅把自然界看作是一种直观的存在,而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
他不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无法解释人类社会的复杂现象和发展动力。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则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通过实践,人们不仅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还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这一观点使唯物主义具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在关于宗教的论述中,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他指出,人们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从而创造了宗教。
然而,费尔巴哈仅仅停留在对宗教的批判上,没有进一步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主义则从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并指出只有消除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压迫,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宗教的影响。
费尔巴哈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也存在不足。
他把人的本质看作是抽象的“类”,即一种共同的人性。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
这一观点使我们能够更加具体和历史地理解人的行为和思想。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还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
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两个方面。
这一问题的提出,为我们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费尔巴哈论》是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费尔巴哈对宗教、哲学、科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对人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有了新的思考。
费尔巴哈在书中提出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著名观点。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鸦片,它让人们沉迷于虚幻的幻想之中,忽略了现实世界的痛苦和困难。
这一观点让我对宗教产生了新的认识。
我以前一直认为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对生活的寄托和安慰。
但通过费尔巴哈的分析,我开始思考宗教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我逐渐意识到,宗教确实有着许多负面影响,它可以让人们变得盲目,甚至导致一些极端的行为。
因此,我开始对宗教持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再盲目地相信宗教的一切。
除了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在书中还对哲学和科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哲学是从抽象的思维出发,而科学是从具体的实践出发。
这一观点让我对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我以前一直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两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各自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
但通过费尔巴哈的分析,我开始意识到哲学和科学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哲学和科学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对人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观点和见解让我开始思考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以及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我开始意识到,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是多样的、复杂的,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人类的局限和偏见。
因此,我们在面对思想和文化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改变现实世界。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也有了新的思考。
费尔巴哈对宗教、哲学、科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分析,他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像是在一场思想的暴风雨中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惊喜。
一开始,我对这份提纲是有些“畏惧”的。
毕竟,马克思的思想深邃而复杂,我担心自己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但当我真正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去读,去琢磨,我发现,它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理解世界的大门。
在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只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可马克思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社会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社区的志愿活动。
那是一个为贫困家庭分发物资的活动。
我们一群志愿者忙前忙后,把大米、食用油、衣服等物资搬到指定的地点,然后再一一分发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个小女孩。
她大概七八岁的样子,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头发有些凌乱,但眼睛里却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当我们把物资递给她和她的家人时,她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露出欣喜若狂的表情,而是很有礼貌地说了声“谢谢”,然后就默默地帮着父母把东西往家里搬。
我好奇地跟在她后面,想和她聊聊天。
我问她:“小朋友,你开心吗?收到这些东西。
”她抬头看了我一眼,说:“姐姐,我开心,但我也知道,这不能改变我们家的根本情况。
”我当时就愣住了,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后来,我和她聊了很久,才知道她的父亲生病了,不能工作,母亲一个人打几份零工,维持着家里的生计。
她说她想上学,想以后有出息,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但她也知道,光靠别人的帮助是不行的,自己也要努力。
这件事情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不是仅仅满足于自然的需求就能幸福的。
这个小女孩和她的家庭,处于社会的底层,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他们的困境,不仅仅是因为物质的匮乏,更是因为社会结构、经济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可真是让我好好地开动了一番脑筋。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闯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有点晕头转向。
但随着我一点点深入,还真琢磨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在这份提纲里,马克思提出了一系列相当深刻的观点。
就比如说,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础。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去农村帮助农民们收割庄稼。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满心欢喜地想着能为农民们出一份力,顺便也体验一下田园生活的乐趣。
当我到达农田的时候,我被眼前那一大片金黄的麦田给震撼到了。
麦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一开始,我觉得收割庄稼这事儿应该挺简单的,不就是拿着镰刀割嘛。
可当我真正拿起镰刀,走进麦田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那镰刀在我手里,怎么都不听使唤,不是割得太高,留下了长长的麦秆,就是割得太低,差点割到自己的脚。
我手忙脚乱地折腾了半天,也没割下多少麦子。
这时候,旁边的一位老农看不下去了,他笑着走过来,手把手地教我。
“孩子,你这姿势不对,镰刀要这样拿,用力要均匀。
”他一边说,一边给我示范。
我按照他教的方法,慢慢地找到了一点感觉。
可没一会儿,我就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背痛。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实践的不易。
我原本在脑海里想象的收割场景,和实际操作完全是两码事。
我曾经以为自己知道怎么收割庄稼,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这就像马克思说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检验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
马克思还谈到了人的本质。
他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让我想到了在农村的那几天,我和农民们一起劳作,一起吃饭,一起聊天。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读费尔巴哈论真的是一场很奇妙的思想之旅呢。
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那些哲学概念和论述就像是一棵棵大树,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本书里费尔巴哈的思想真的很独特。
他对宗教的批判就像是一把犀利的剑,直接刺向宗教神秘的面纱。
他说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哎呀,这个观点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我脑海里炸开了花。
我就想啊,以前觉得宗教是那么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东西,按照他的说法,原来宗教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且还反过来统治我们,这可太有趣又太值得深思了。
再看他对唯物主义的探讨,他强调感性直观的重要性。
这就好比我们看世界,不能光靠空想,得实实在在地去感受这个世界。
就像我们在校园里看到一朵花,你得去闻闻它的香味,看看它的颜色,摸摸它的花瓣,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这朵花,而不是光在脑子里想象花是什么样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也让我特别佩服。
他们站在费尔巴哈的肩膀上,却又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他们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然后发展出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
这就像是接力赛,费尔巴哈跑了一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接过接力棒,然后跑得更远更精彩。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把这些哲学思想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就像费尔巴哈说的感性直观一样,我们要去实践,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像我们做实验,只有自己动手操作了,才能真正理解那些科学原理。
还有在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不能被表面的东西迷惑,要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深入分析背后的本质。
有时候读着读着,也会觉得有点头疼,那些复杂的论述真的很考验我的脑细胞。
但当我突然理解了一个观点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是吃了一大块巧克力,甜滋滋的。
我觉得费尔巴哈论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个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宝典。
我以后肯定还会反复读它,说不定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呢。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这次进党校学习,有机会在哲学专家的讲解、领读和引导下,认真、系统地重新研读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最突出的感受是:认祖归宗、正本清源、强基固本.简要谈三方面的体会:第一,几点总体感受和印象.1、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为什么160多年来历经风雨洗礼而颠扑不破,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真理.唯物史观是读懂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钥匙”.这本书虽然写于128年前的1886年,当时也确为应时而作,但由于理论命题的选择精当,直击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新理论在批判、借鉴、扬弃中创立,所揭示的基本思想及其所闪耀的智慧光芒、真理光芒并没有因为时光流淌而淡化乃至消失,反而越显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初的深邃、远见与卓识.2、这部经典虽非大部头,但思想内涵丰富、深刻.马克思主义共两大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发现,这本书就阐明了其中的一项,即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这本书是重量级的经典著作.写这部书时,马克思已经逝世三年,恩格斯也已进入了晚年.本来,写这样一部书,阐述这样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如果联系马克思本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以及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写作的《德国意识形态》一书,我们对《费尔巴哈论》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清晰.3、面对重大历史任务、面临重要转折关头,我们党总是特别强调要学习哲学,尤其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大势、把握规律.读这部书时,我自然而然想起去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时强调的,他说,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从而做到“三个更好、一个更加”,就是更好地认识国情,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而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进而,我又联想到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的一些重要讲话和想法,包括他当初复出,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如何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经历和经验教训.如果再把时间往前推,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强调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哲学,要善于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归结起来讲,既然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锐利而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那么,《费尔马哈论》就应当是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读书、案头书.二、对《费尔巴哈论》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在创立科学世界观的时候,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费尔马哈论》的核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内容和基本意义.围绕这一中心,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这两者之间的内存联系和本质区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及其意义,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纵观书中论述的内容,最主要的思想及其变革体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1、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国为这一问题决定着其它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决定着人们对待客观世界的基本态度.这就为我们坚持科学的认识论提供了根本性的依据.在认识路线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上的集中表现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基本特征是主观、客观相分割,认识、实践相脱离).认识路线其实就是思想路线,它反映到党的路线上就是思想路线问题.2、关于历史发展的根本观点问题.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没有人天才地发现、科学地揭示并且明确地阐述这样的观点(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而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们看到了发展的动态与辩证,但至多把它放在自然领域、人的精神领域,而没有发现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同样存在着客观规律性).而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社会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但丝毫不能改变历史进程中内在的、深层的客观规律的支配.3、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最终动力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与上一问题相关联的.恩格斯论述道:“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由此,恩格斯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又一个伟大的发现和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研读本书,我深刻体会到:由于唯物史观的诞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同时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我们通常称历史唯物主义叫做唯物史观.但通过本书的研读,我感到:唯物史观不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单项表述,而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整统一的复合表述.其实,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者是内在贯通的.它们的贯通或统一,就统一在客观实践、社会历史发展这个根本基点上.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也从来都是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论》的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如果要集中概括和展示《费尔巴哈论》的思想内核和理论魅力,这就是书中所深刻论述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恩格斯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他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三、《费尔巴哈论》对于把握当代中国问题的主要启示启示之一: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按照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资本主义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同样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就是要克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矛盾,演进到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必须并且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种旧的社会形态,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支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柱.启示之二:立足实践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把握时代潮流中把握思想先导.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看待一切的实践和一切的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观念的变革源于实践的变革.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关于永恒发展的观点,并非马克思的独创,而是他通过黑格尔所继承的人类文明成果.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观念是存在的产物,理论是实践的说明.当今世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革,我们必须永远保持理论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当年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是应时而生,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同样源自于实践本身首先发生了变化而提出的创新思想.今天,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高度胆略、高度智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启示之三:系统把握社会实践的内在关联,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也必须在发展中坚持.道理很简单,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说明,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通路.今天,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启示之四,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更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不断取得成功的经验表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自觉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产生和发展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将群众路线一直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同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今天,当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第13期省管干部进修班蒋宏宾)。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对宗教的批判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然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也存在着局限性。
费尔巴哈强调了自然的客观性和人的自然属性,但他只是直观地看待人和自然,没有看到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恩格斯在书中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的重要贡献,但他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然而,他的辩证法思想却蕴含着深刻的真理,即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其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中,他把人看作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体,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受到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和思想决定的,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它使无产阶级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得体会】《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笔记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笔记这次来到省委党校学习,有幸在本校哲学教授的讲解和导读下,认真、系统地重新研读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并在老师的指导、参与下开展了全班大研讨。
研读后对该文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我们的工作实践做了深入的思考。
第一,著作及其研究方法经典。
1、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集大成。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如此多年来历经不同时代而颠扑不破,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建立在唯物主要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真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也是学懂悟透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这本书是恩格斯写于一百多年前的1886年,虽然当时是为做一个青年学者的书评而作,但是理论命题的选择精当,而且直击哲学基本问题,运用批判、继承、扬弃的方法,分别指出黑格尔哲学思想、费尔巴哈理论分别在辩证法、唯物论方面的成就和局限性,重在运用扬弃的观点(德语叫aufhebung)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通篇所揭示的基本思想、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及其所闪耀的研究方法智慧光芒、真理光芒并没有因为时光流淌而淡化乃至消失。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就要注意学哲学用哲学,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找方法论,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推向前进。
2、这部经典著作以一个书评的形式出现,但思想内涵丰富、深刻。
写作该著作时马克思已经逝世3年多了,恩格斯也进入晚年,但因受邀为一个年轻学者撰写书评,恩格斯写出了此巨作,直击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马克思哲学具有划时代意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划时代哲学革命实质,即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这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两大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发现,这也实现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夙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在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在读了该书后,以下是我的几点个人理解: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在这里,马克思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二,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他既表扬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在历史上的贡献和重要作用,又批判了他的局限性。
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这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统治和支配的。
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面纱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表明了其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思想。
但是,其局限性又在于没有进一步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没有进一步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
最后,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宗教的研究领域,阐明了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其三,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他指出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论述了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阐明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他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可真是给了我不少启发。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真有点犯嘀咕,担心自己读不懂这高深的理论。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晦涩难懂。
在这个提纲里,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
费尔巴哈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可马克思觉得,光是看到人的自然属性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就拿找工作这件事儿来说吧。
现在很多人找工作,都只盯着工资高不高,工作环境好不好,这些当然很重要。
但如果我们仅仅从个人的自然需求出发,比如想要赚更多的钱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那可能就会忽略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说,这份工作对社会有没有贡献,能不能让自己在社会中实现更大的价值。
马克思还提到了实践的观点。
他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参加过的一次志愿者活动。
那是去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学支教,出发前,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想象和期待。
我以为那里的孩子会因为贫困而显得很自卑、很内向。
可当我真正到了那里,和孩子们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才发现我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片面。
他们虽然物质条件不那么丰富,但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我们一起做游戏、一起上课,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纯真和灿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法。
一开始,我按照自己准备好的教案来讲课,可发现孩子们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于是我就改变策略,用更简单、更生动的方式去讲解,多举一些他们生活中的例子。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实践出真知”。
而且,通过和当地的村民交流,我也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这让我意识到,想要真正改变一个地方的教育状况,不是靠一两次支教活动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从政策、资源等多个方面去支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 1845 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提纲。
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决裂,为新哲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阅读这部提纲时,我深深感受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与犀利。
他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以往的哲学,尤其是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中首先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意味着以往的唯物主义仅仅将事物看作是客观存在的、静态的,而忽略了人的实践活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人的实践活动才是连接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对象的桥梁。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告诉我们,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地改变环境,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
费尔巴哈的哲学虽然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但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让我们认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人,而应该将其置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去理解。
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在宗教问题上,马克思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对自身的虚幻反映。
而马克思则认为,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不合理和人们的苦难。
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只有消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宗教存在的土壤。
关于哲学的使命,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可真是一次让我脑袋“嗡嗡响”又忍不住想要深挖的奇妙旅程。
咱先不说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就说这开篇,马克思直接就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开炮”了。
他指出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唯心主义呢,又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这就好像两个人在看同一场比赛,一个只盯着场上的球员和球,另一个却只顾着幻想自己心中的完美比赛,都没抓住要害。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看一场篮球赛。
我俩坐在观众席上,那叫一个激动。
我这朋友啊,就是那种特别注重表面现象的人。
他眼睛就盯着比分牌,谁进球了,谁犯规了,嘴里不停地念叨。
而我呢,心里一直在琢磨那些球员的战术配合,想着他们怎么发挥自己的能力,怎么去影响比赛的走向。
这时候我突然就觉得,这不就跟马克思说的有点像嘛!我朋友就像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了直观的比赛现象,而我呢,虽然想得更深了点,但也没完全搞明白比赛背后的所有东西。
再往后看,马克思说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
这可把我给难住了一会儿,啥叫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琢磨了半天,我想到了之前帮爷爷在田里种地的事儿。
那是个大晴天,太阳火辣辣的。
爷爷带着我到了田里,准备种玉米。
一开始,我觉得不就是把种子撒下去嘛,能有多难。
可真干起来,我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我弯着腰,一颗一颗地把种子放进土里,没一会儿就累得腰酸背痛。
汗水不停地流,滴在土地上,瞬间就不见了。
我的手沾上了泥土,指甲缝里都是黑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土地的质感,感受到了种子的重量,这就是感性的认识啊!我不是在脑子里空想种地是怎么回事,而是真真切切地在和土地、种子打交道,这就是对象性的活动。
通过这次种地,我明白了,实践不是空谈,而是要亲身去经历,去感受。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让我想起了村里的张大爷。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提出机械的唯物主义论,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论及到其他学科时,尤其是哲学,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有其进步性的。
同时他的一些观点对后来的马克思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作出了贡献。
这本书其实字数很少,但是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费尔巴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
后来的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论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对象化活动。
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
实践既然有了具体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
费尔巴哈的理论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
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
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读书笔记二月底,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著),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
正如这本书的出版说明所言,该章节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论证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
他们还根据自己发现的历史规律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世界,然后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
首先,唯物历史观基本原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对各种观念批判继承的产物,它能够逻辑严密地给出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而预测到下一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
同时,唯物历史观的产生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质变,它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等各种观念、思想和概念,在论证了“物质决定意识”之后,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在这一历程中,“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无用处的废物弥补了历史发展的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提出机械的唯物主义论,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论及到其他学科时,尤其是哲学,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有其进步性的。
同时他的一些观点对后来的马克思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作出了贡献。
这本书其实字数很少,但是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费尔巴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
后来的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论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对象化活动。
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
实践既然有了具体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
费尔巴哈的理论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
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
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再者,文中提到恩格斯所批判的费尔巴哈伦理学,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的原则是幸福;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
而恩格斯指出他的理论是唯心主义的,其主张“我欲故我在”,以他的人本学为基点,认为人
来自自然,人的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人都是天生趋乐避苦,自爱自保的。
人的感性欲望、人的利己心本身就是合理的,无所谓善恶。
人的价值和人生目的就在于追求物质利益,满足感性需求,人的欲望是目的,外在一切都只是满足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他所认为的道德是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过程当中,协调人际关系,不至于造成损害的行为。
认为道德的标准是人的欲望,道德只是实现人性的工具而已。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也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在这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对不是抛开对某种在对看来也已成为过去的特殊宗教的回忆,直截了当的按照本来面目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而是断言这种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化的意义。
”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问世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个任务,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我们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产阶级哲学,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我们在复杂的哲学斗争中深刻的理解哲学斗争的性质,坚持唯物主义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详细的描述,为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反对修政主义指供了有力的武器。
虽然现在马克思主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人们广泛的熟知、学习、运用。
但哲学是千百年来人们可以一直探寻下去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依然是思想领域里的基本问题。
我们祖国的建设仍然有大量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我们不能机械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因地制宜,因此,费尔巴哈论等仍然对我们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