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中原民歌与创作》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超级精华版——高中音乐课程说课稿(完整版)

超级精华版——高中音乐课程说课稿(完整版)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琵琶曲《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讲授音乐的基本要素。

①《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作曲。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思想情绪,感受音乐的形式要素,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②初步学习和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①通过欣赏作品和对音乐的理解,学生能够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艺术作用的。

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腾格尔《天堂》的音频,配合草原风光图片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从他的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最后我来总结“腾格尔把大草原,他的家乡比喻成天堂,可见他对大草原的热爱,接下来我们再听一个发生在大草原上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特别,是用琵琶来讲述的”③完整聆听《草原放牧》之后,问学生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然后介绍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②乐曲表现的是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抗严寒、斗风雪、保护集体财产的内容。

④接下来我将有请本班学习舞蹈的同学配合《草原放牧》的音乐,展示几个蒙古族舞蹈动作,意图是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⑤然后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作曲家的性格特征,让学生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维度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和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高中音乐《汉族民歌》 (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汉族民歌》 (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播放一段《茉莉花》,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迅速地进入音乐课堂的情境中。

教师:提问学生欣赏的作品名称,引导学生说出这首作品的类型,引出本课主题——《多彩的汉族民歌》。

(二)、新课教学:提出问题:为什么是多彩的汉族民歌?激发学生好奇心,掀开汉族民歌的神秘面纱。

一、民歌的历史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远在原始社会,它在劳动人民的集体劳动中产生了。

《诗经》中的《国风》收录了我国北方160 篇的民歌,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等等就是我国汪洋大海中留存的珍珠。

1949 年10 月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歌走上了新的历程,产生了大量的新民歌。

二、小组讨论,民歌的产生以及特点。

对比创作歌曲和民歌的谱子,找不最大的不同点,学生合作探究找出民歌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经广泛的口头传唱产生、发展起的歌曲。

继而引出多彩的原因从它的体裁入手:号子,山歌,小调。

三、欣赏体验第一种体裁——劳动号子。

播放视频:《船工号子》,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与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归纳总结这首作品的特点:带有吆喝、呐喊等呼号性特点。

介绍第一种体裁——劳动号子,播放视频《澧水船夫号子》,学生感受体验,归纳总结劳动号子的产生、作用、分类。

学生与教师一起感受体验劳动号子,师生共同表演劳动号子。

让学生们既感受到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又要让学生充分表现出劳动号子的气势。

四、欣赏体验第二种体裁——山歌。

播放作品《小河淌水》,让学生哼唱体验这首作品与之前欣赏的号子有何不同,从音乐的六要素入手,分析这首作品的音乐特点,引出第二种体裁——山歌。

《小河淌水》分析讲解。

刘三姐唱山歌,播放电影中的一个片段,介绍对歌这一演唱形式。

让学生课下以这种体裁形式创编一个作品,男女对唱。

山歌在各地的命名: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内蒙古——爬山调,青海——花儿,四川——晨曲。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高中音乐鉴赏授课班级:高一128班授课人:吴静一、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几首民歌与创作歌曲,让学生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通过欣赏几首民歌,增强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衬词”的作用;“加花”的创作手法2.《王大娘钉钢》与《好汉歌》的联系三、教学难点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四、教学方法欣赏法、示范法、问答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六、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直接导入新课板书标题:醇厚的中原韵中原地区的影响力,中原地区所包含的区域。

3.进入新课学习(一)《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的联系《王大娘钉缸》歌曲背景介绍:地花鼓、对唱形式、内容表现、演出场所、旦角丑角(1)初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提问:与哪首歌曲相似?生:《好汉歌》(如有学生回答别的歌曲如《刨洋芋》,唱一唱对比)(2)欣赏或者跟唱《好汉歌》想一想哪些地方相似?(3)再赏歌曲《王大娘钉缸》思考:《好汉歌》与《王大娘哪些地方相似》引导从歌词与旋律上去发现(4)歌词:多用衬词两首歌曲衬词对比,分别唱一唱加入奥尔夫音乐手势捻指的动作唱一唱《王大娘钉缸》中的衬词(是歌曲更加风趣,幽默)地方性衬词的作用?(拓展)示范湖南花鼓戏中的衬词:索得一自啷当,啷得索总结作用:地方性衬词使歌曲更加具有当地的音乐特色。

(5)旋律:唱一唱)《王大娘钉缸》有词意的两句,找出与《好汉歌》相似的旋律(引导)发现旋律上不同的地方:“加花”的创作手法(在原有骨干音的上面再加入一些装饰性的音)加花前后对比(加花后使歌曲更加高亢,豪爽,激昂的感觉)总结: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6)男生女生对唱《王大娘钉钢》(衬词部分加入捻指)目的: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韵味(7)让学生总结《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的异同点(知识点:民族调式的判定:12356,宫商角徵羽)(二)江苏民歌《孟姜女》,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与宋祖英演唱的《孟姜女》的联系(1) 图片导入图片上的人物是?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由此题材创作的歌曲也有很多。

《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两篇)

《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两篇)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3、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

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授新课:1、《沂蒙山小调》(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

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

(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高中音乐_中原情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中原情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原情韵》【课时安排】 1课时【课业类别】鉴赏课【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分析“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演唱山东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导入本课内容——中原民歌。

2、分析《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1)体裁?(2)节奏?(3)旋律?(4)衬词?(5)方言?(6)风格?(7)调式?(8)“鱼咬尾”创作手法(知识巩固:分析《东风破》采用的创作手法——鱼咬尾。

)3、学唱《沂蒙山小调》。

4、播放四段民歌片段,找出中原民歌。

5、总结: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小调最为丰富;徵调式居多;粗犷的气质;醇厚的情感;诙谐的格调;爽朗的热情;多用方言演唱。

【课后作业】1、搜集各地的民歌,同学们课下互相交流。

2、学唱一两首根据中原民歌改编的流行歌曲。

《中原情韵》学情分析让学生首先了解中原地区的概念,它是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主要指黄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区,即山东、河南、河北。

再让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断修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经过群众努力,才定型的。

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对歌曲的理解程度。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

音乐风格高亢、嘹亮、热情、爽朗。

它的全部歌词只有四句,歌曲的结构形式比较规整、严谨,每一句的尾音和后一句的首音都是相同的,这种比较独特的创作手法就是“鱼咬尾”。

并且整首歌曲的四个乐句运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这种运行方式更加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确立了旋律发展中它的功能地位。

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灵活的巩固运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不仅仅可以运用到民歌创作中,还能被流行歌曲的创作所采用。

周杰伦一曲《东风破》就很好的运用了这种创作手法,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能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可以根据自己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以此类推,分析出“鱼咬尾”创作手法在《东风破》里的体现。

高中音乐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原地区的音乐发展历史和特点。

2.学会演奏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

3.了解中原地区的歌曲和舞蹈的风格和特点。

4.学会欣赏和分析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

二、教学内容1.中原地区的音乐历史和特点。

2.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演奏。

3.中原地区的歌曲和舞蹈风格和特点。

4.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中原地区的音乐历史和特点中原地区的音乐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

中原地区音乐的特点是醇厚、稳重、朴实、典雅。

主要表现在旋律上,如《大风歌》、《红梅赞》等等。

同时,中原地区也有独具特色的舞蹈和器乐,如《秧歌》、《二泉映月》等等。

2. 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演奏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有很多种,如琵琶、古琴、扬琴、二胡、笛子等等。

其中,我们主要学习琵琶和二胡的演奏技巧和基本乐曲。

通过学习和练习,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乐器的特点和韵味。

3. 中原地区的歌曲和舞蹈风格和特点中原地区的歌曲和舞蹈风格多样,如秧歌、花鼓戏、绕口令歌、敬酒歌等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中原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情感,是中原地区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4. 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欣赏和分析展示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其音乐特点和风格,并分析其中的乐曲结构、旋律和节奏。

同时,也让学生分析该作品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原地区音乐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学习和互动,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原地区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和基本乐曲,并能够欣赏和分析中原地区的音乐作品。

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的评价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以此为基础激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延伸与中原地区音乐相关的延伸学习可包括以下方面:•了解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

•实地体验中原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民歌篇》的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我国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华北地区的山西民歌《小放牛》,华东地区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西南地区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民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其区别。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音响设备。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各地区民歌的音频,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感受。

2. 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各地区民歌。

(2)详细讲解各地区民歌的背景、特点及演唱技巧。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山西民歌《小放牛》为例,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模仿演唱《小放牛》。

(2)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演唱技巧表现出民歌的地域特色?(2)拓展:介绍其他地区的民歌,如西藏民歌、新疆民歌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高中音乐——民歌篇2. 板书内容:(1)各地区民歌名称(2)民歌特点及演唱技巧(3)例题:《小放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并学唱一首其他地区的民歌。

(2)分析所唱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2. 答案:(1)学生所唱民歌的特点分析。

(2)学生对民歌演唱技巧的掌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是否浓厚?(2)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邀请民族音乐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音乐教材《民歌篇》。

主要涵盖了中国各地的经典民歌,包括北方民歌、南方民歌、藏族的民歌、蒙古族的民歌等。

具体内容包括:《茉莉花》、《康定情歌》、《敖包相会》、《赛马》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各地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2. 通过学习民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民歌的基本特点和演唱技巧。

难点: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独立演唱并分析民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音响设备、乐谱。

学具:学生用书、乐谱、录音机、耳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茉莉花》,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美感。

2. 教材内容讲解:介绍民歌的起源、分类和特点,分析教材中的每首民歌。

3. 示范演唱:教师演唱教材中的民歌,学生跟随学唱。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教材中的民歌进行学习、排练。

5. 课堂展示: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整理一篇关于民歌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民歌的特点、分类、代表作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整理一篇关于民歌的心得体会。

2. 作业答案:(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民歌的起源、分类和特点。

我发现民歌旋律优美,歌词富有生活气息,它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民歌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也为我国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感到自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歌的特点和风格,通过学习,学生对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但在课堂展示环节,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不强,今后我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高级中学高一音乐教案醇厚的中原韵

高级中学高一音乐教案醇厚的中原韵
科目:音乐 主备人
单元(章节)课题 本节课题
授课时间: 第八周 星期二 2017 年 4 月 17 日
第二单元 多彩的中国民歌 醇厚的中原韵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 “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 究民歌。 ”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 的心声, 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 并以多样化的体裁、 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的起源
三维目标
中原民歌的风格特点,分析传统民歌和创作民歌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原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 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 ,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 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 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 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
教材分析
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 re、do、la、sol 这四个 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 合”的功能地位。 《王大娘钉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 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 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
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 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
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 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课堂检 测内容 课后作 业布置 预习内 容布置

醇厚的中原民歌

醇厚的中原民歌

第二单元第4节醇厚的中原韵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

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

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

每个乐句两小节。

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

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

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

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

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

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

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

《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中原韵教案

中原韵教案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三、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出示幻灯片3)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等三个省份的区域。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音乐具有粗犷的气质、醇厚的情感、诙谐的情调、爽朗的热情。

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沂蒙山小调》(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出示幻灯片4)。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

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

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2)欣赏《沂蒙山小调》(出示幻灯片5)(由王世慧演唱),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沂蒙山小调》旋律特点怎样?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伴奏乐器?乐曲结构?提示:《沂蒙山小调》旋律特点怎样?(旋律舒展,优美)(带唱一遍并提示)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沂蒙山小调》表现了对沂蒙风光的赞美、情感热烈,奔放、高亢、嘹亮、方言乡土气息浓)伴奏乐器?(笛子、二胡等民族乐器)乐曲结构?(四个乐句、一段体结构)(带唱一遍并提示)(3)再来欣赏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出示幻灯片6)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与王世慧演唱有何不同?(播放时教师击拍并提示速度变快)思考问题《沂蒙山小调》旋律四个乐句每一句后一个音与下一句前一个音有怎样的联系?明确1: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

高中音乐-2.4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高中音乐-2.4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2.4醇厚的中原韵教学目标一、倾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心情,相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二、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相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亲密的关系。

三、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四、培育学生酷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相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的亲密关系教具打算课件、音响、多媒体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大都喜爱流行歌曲,可能有部分学生认为民间音乐很土、很落后,经常表现出不屑一顾。

但假如老师能抓住民歌源自生活,高于生活,讲究自然美的本质特点,探究、体验民歌淳朴、自然美,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运用观赏观看视频、反复听、有比较分析地听,合理设计问题,诱导得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乐在其中。

教学过程二、新课(一)《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8页有关文字,老师适当补充。

20世纪40年头,抗日斗争处于相持阶段。

在山东临沂地区出现了一个反动的武装组织—黄沙会。

为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高校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的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

后来,有人将歌词做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

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最终定型。

2、对比倾听歌曲的两个版本。

(王世慧、彭丽媛版本)师:下面请同学们观赏由歌颂家王世慧与彭丽媛演唱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歌曲《沂蒙山小调》,对比一下二者的演唱在语言上、演唱风格上有什么异同点?3、请学生带着问题倾听后进行探讨,老师参加总结。

王世慧演唱版本:演唱采纳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4/4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响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彭丽媛演唱版本: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

高中民歌课堂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民歌课堂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高中民歌欣赏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歌的历史、分类和特点,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

2. 通过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教学重点1. 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2. 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

四、教学难点1. 理解民歌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2. 感受民歌的音乐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民歌视听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民歌知识,了解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引导学生欣赏。

2. 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它是哪个地区的民歌?这首歌曲的特点是什么?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民歌知识讲解1. 介绍民歌的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戏曲、曲艺等。

2. 讲解民歌的特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富有地域特色、表现手法丰富等。

3. 结合实例,讲解民歌的表现手法:拟声、比喻、夸张、对比等。

(三)欣赏民歌1. 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放风筝》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特点,如:节奏、旋律、歌词等。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

(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演唱或表演。

2. 各组展示,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歌的特点和魅力。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民族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八、课后作业1. 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了解其背景和特点。

2. 为一首民歌编写歌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民歌的分类、特点以及表现手法,激发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成长。

高中音乐民歌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音乐民歌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和学习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知识与技能:掌握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和地域差异,学会欣赏和演唱民歌。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民歌的基本特点,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

2. 难点:分析民歌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民歌介绍、民歌演唱示范、相关图片等。

2. 教学器材:音响设备、录音机、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民歌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2. 通过播放一段民歌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1. 介绍民歌的基本特点:旋律优美、节奏自由、歌词简洁、富有地方特色等。

2. 分析民歌的风格特点:根据地域、民族、演唱形式等分类,介绍不同风格的民歌。

3. 播放不同风格民歌的录音,引导学生分辨民歌的风格特点。

(三)实践环节1. 教师示范演唱一首民歌,学生跟随学习。

2. 学生分组,分别演唱不同风格的民歌,教师进行指导。

3.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民歌演唱比赛,评选出最佳演唱组。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歌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民歌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歌的了解程度,包括基本特点、风格特点等。

2. 学生演唱民歌的技巧和表现力。

3. 学生对民歌的喜爱程度和民族自豪感。

六、课后作业1. 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了解其背景和演唱技巧。

2. 分析一首民歌的风格特点,撰写心得体会。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教学内容应丰富多样,结合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音乐_中原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中原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由于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十分鲜明,而且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只是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而且要介绍三个民族的音乐,这无疑对老师老说是一挑战,加上学生本身对课本上的音乐缺乏热情,如果老师不多想办法调剂课堂,抓住学生的心理,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上课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对于民歌的演唱来亲自体验民歌的韵味学生对中原生活文化了解的很少,所以当我在播放那些生活环境图片时,学生的反应很大。

现在的学生一般是局限于课本的,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相关的其他没见过的文化知识也更进去,这样会使他们更有兴趣。

各个少数民族的精美服装、少数民族风情照片,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特产照片、优美的少数民族舞蹈视频等等。

在播放图片的时候,同时插播具有浓郁代表性的音乐,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世界中,再叫学生了解那里的音乐,就会水到渠成,对于感受音乐的一系列活动,学生也就非常乐意参与。

很多少数名族地区的风俗、文化根本不知道,对于他们的音乐也只是限于对流行音乐中的一些歌曲的了解。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备课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丰富的视听资料,比如,有各个少数民族的精美服装、少数民族风情照片,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特产照片、优美的少数民族舞蹈视频等等。

在播放图片的时候,同时插播具有浓郁代表性的音乐多让学生阅读课本。

学习音乐知识,一方面是感受、体验、理解、探究,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音乐是一个综合地,它包含了地理文化、人文精神等,所以学习中我们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阅读,加上老师的讲解,学生应该能学有所获。

结束课堂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一节好的课堂,绝对不是那么容易上到的。

即使作为一名老教师,就算你拥有很丰富的经验,如果不花心思去设计课堂,去尽力地引导学生,也很容易在课堂出现冷场的局面,所以说,好的老师不仅是导演,更加应该是好的演员,用你的激情来点燃课堂,把你自身对音乐的感受传导给学生,带动他们一起来融入音乐,体验音乐。

高中民歌课堂教案模板

高中民歌课堂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歌的起源、分类及特点,掌握民歌的基本演唱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分析民歌的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民歌概述:介绍民歌的定义、起源、分类及特点。

2. 民歌演唱技巧:讲解民歌的演唱方法、呼吸技巧、发声技巧等。

3. 典型民歌欣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欣赏,分析其音乐风格、歌词内涵等。

4. 民歌创作与传承:探讨民歌的创作手法、传承现状及保护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对民歌有什么了解?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 民歌概述(1)介绍民歌的定义、起源、分类及特点。

(2)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民歌,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

3. 民歌演唱技巧(1)讲解民歌的演唱方法、呼吸技巧、发声技巧等。

(2)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4. 典型民歌欣赏(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欣赏,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2)分析民歌的音乐风格、歌词内涵、演唱技巧等。

5. 民歌创作与传承(1)探讨民歌的创作手法,如即兴创作、改编等。

(2)分析民歌传承现状及保护措施,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6. 课堂练习(1)分组演唱,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民歌演唱技巧。

(2)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首简单的民歌。

7.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歌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歌的了解程度及欣赏水平。

2. 学生在民歌演唱技巧方面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程度及传承意识。

五、教学用具1. 多媒体课件2. 录音机3. 歌谱4. 民歌演唱示范视频六、课时安排1. 1课时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音乐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高中音乐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目标1.了解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特点,了解中原音乐的历史渊源以及演变过程;2.能够分辨中原音乐的节奏型、音色、旋律、组曲以及演唱方式;3.学会表现中原音乐的表现技巧和演唱方法,能够模仿和表达中原音乐的特征;4.培养学生对中原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欣赏中原音乐的精神感受和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特点;2.学会表现中原音乐的表现技巧和演唱方法。

难点1.熟悉中原音乐的节奏型、音色、旋律、组曲以及演唱方式;2.听辨中原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或幻灯片等教学设备;2.中原音乐的录音或视频资料;3.乐器/器材等教学辅助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出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特点,探究中原音乐的历史渊源以及演变过程;2.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中原音乐的特点。

第二步:讲解中原音乐的节奏型、音色、旋律、组曲以及演唱方式1.介绍中原地区音乐特点的同时,重点讲解中原音乐的节奏型、音色、旋律、组曲等;2.通过视频或录音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中原音乐的表现技巧和演唱方式。

第三步: 练习1.分发练习材料,指导学生体验中原音乐的表现技巧和演唱方法;2.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演绎中原音乐,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第四步: 表演展示1.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展示;2.同时进行现场评价,鼓励学生为提高表现水平而调整和改进表演。

第五步: 讲解中原音乐的文化内涵1.分享中原音乐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构建广阔的文化视野;2.引导学生学习中原艺术的精神体验,提升感性认识和审美素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针对中原音乐的特点、表现技巧和演唱方法进行介绍,通过现场演练和互动体验,加深学生对中原音乐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原音乐的欣赏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分享中原音乐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对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绚丽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

从她的发展至今,一直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等,如今民歌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足以证明她散发出来的魅力经久不衰。

本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弘扬本民族文化,让学生感受,体验中国民歌与及相关文化的了解。

让民歌真正走进当代高中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在第一堂课时学生已对民歌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中原民歌,感受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运用一些课外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对我国民间音乐的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孟姜女》、《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三首中原民歌,使学生感受中原民歌的风格特点。

2、聆听并学唱《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体验中原民歌的风味,简单介绍民歌的合唱改编及介绍鱼咬尾的民歌创作手法。

3、比较《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的旋律,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1.对比欣赏《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的旋律,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1.通过学唱《沂蒙山小调》,探究这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教学方法】音画有效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感体验式教学【教学过程】背景音乐一、导入导语:同学们,在上一堂课当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民歌的特色,对我国民歌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民歌反映和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风俗,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

今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一同来感受一下中原民歌带来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点击屏幕,出现一幅中原风光的美景图,标题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1分钟)(教学意图承上启下,引入新课,画面展示,激发同学们对中原的无限遐想)二、介绍中原地区师:一说到中原啊,我就想起了金庸的武侠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民歌与创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王大娘钉缸》和《小白菜》学会简单的民歌改编,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

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风俗习惯、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2、通过分析,学唱《沂蒙山小调》认识鱼咬尾的创作方法并尝试简单创编。

3、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聆听、学唱、思考、创编”。

了解民歌与创作
歌曲之间的区别,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和体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个音乐的感情,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我
国的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

二、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聆听,准确体验《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通过聆听《王大娘钉缸》和《小白菜》,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改编方法。

教学难点:
1、体验,学唱民歌的韵味
2、学会简单的音乐创作手法,进行简单创编。

三、教学方法:
欣赏法,比较法,讨论法,创编法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聆听一首歌曲片段,然后回答这首歌曲分是由哪首民歌的曲调改编的?
生:《茉莉花》
师:回答非常好。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从而形成极其丰富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歌,一些优秀的作曲家,吸收和借鉴民歌的曲调,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那么今天,就让老师带你们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中原大地的音乐神韵,了解中原的民歌与创作。

引出课题《中原民歌与创作》。

请看中原地区的地图,(出示中原地图图片)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原民歌主要是指河南、河北和山东地区的民歌。

(一)《王大娘钉缸》
下面我们就来聆听一首河南地花鼓的代表作品《王大娘钉缸》,聆听的同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演唱有什么特点
(2)这首歌曲中出现最多的唱词是什么?(是衬词部分)
(3)这首歌曲让你联想到哪首熟悉的歌曲?(《好汉歌》)
2、学生聆听对比《好汉歌》中的相似旋律。

(通过对比,总结创作方法,部分照搬,增减音符,改变节奏)
实际上,《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正是借鉴了《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的一些素材创作而成的。


(二)《小白菜》
1、聆听那英演唱的《山不转水转》,让学生感受这首歌来源于那首民歌?(河北民歌《小白菜》)
2、一句话概括民歌和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这说明了民歌是作曲家音
乐创作的源泉。


3、通过刚才四首歌曲的对比欣赏,一起总结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结合课本p31 完成下列表格)
(三)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老师范唱《沂蒙山小调》
2、分析歌曲有几个乐句,一个乐句几个小节?
(四个乐句,一个乐句两个小节。


3、你能发现前三个乐句中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吗?通过成语接龙的游戏让学生发现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鱼咬尾的创作方法,
(前一句的尾音与后一乐句的首音同)
4、介绍“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
5、领学生唱歌谱
6、有感情的,有韵味的唱《沂蒙山小调》
(四)运用之前所学的改编方法,创编《沂蒙山小调》,分小组进行(五)我的音乐我做主,小组展示
(六)本课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