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问题探究
曹刿论战问答题
曹刿论战1.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3.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6.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7.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8.鲁国能够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9.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
10.结合原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11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12.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13. 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4.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15.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6. 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17.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18.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
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19. 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0. 就文章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思想。
曹刿论战问答题
1、“忠之属也”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含义: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实质:政治上取信于民2、分析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曹刿:总体特点是深谋远虑(远谋)。
政治上具有取信于民的民本思想;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善于把握战机,仔细观察,知己知彼。
同时他还爱国,有责任感。
庄公:总体特点是目光短浅(鄙)。
政治上无知,军事上无能。
战前草率迎战,并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明的保佑上;战中急躁冒进;战后不知取胜原因。
但他能听取曹刿的意见,任用贤才,用人不疑。
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详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论述和表现。
略写了战争的经过。
好处: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曹刿战后分析取胜原因,有哪两层意思?(曹刿的战略思想有哪两层意思)(1)治气:避敌锋芒,养我锐气,善于把握反攻时机。
(2)知彼:要详察敌情,知己知彼,善于把握追击时机。
5、鲁国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曹刿在战场上从容不迫的基础是什么)(1)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客观上做到了取信于民;(2)曹刿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详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
6、开头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1)用乡人对国事的冷漠态度与曹刿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曹刿的爱国有责任感。
(2)引出全文的总纲、线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7、曹刿指挥作战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语言简练。
可以看出他沉着果断,从容不迫,胸有成竹,能准确把握战机。
8、一介草民曹刿,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给你怎样的启示?孟子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学习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关心国事,心系天下,国家有难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做贡献。
9、重点句子(1)最能体现曹刿责任感的句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体现民本思想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关于治气的论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问题
《左传》
第一层:曹刿请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曹刿请见的原因:
齐师伐我, 直接原因: 公将战。 肉食者鄙, 根本原因: 未能远谋
第二层:曹刿分析战前准备 1、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 绕什么展开的? 何以战 2、鲁庄公依次讲了哪三个 方面的依据?用三个短语概 括。 衣食分人、祭物弗加、
断案以情
全文体现鲁庄公鄙的 句子有:
公将战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必以信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既克,公问其故
省略句
(曹刿)乃入见 必以(之)分人
可以(之)一战 再(鼓)而衰
三(鼓)而竭
判断句
1、忠之属也。 2、夫战,勇气也。 3、夫大国,难测也。
古今异义:
1、小大之狱——案件 2、牺牲玉帛——祭祀用的 猪牛羊等祭品
一幅对联评价曹刿和鲁庄公, 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智曹刿挺身而出献佳计 下联:鄙庄公虚心纳谏胜齐师
“齐人三鼓”,为什么刿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曹刿认为作战(反攻)
的最好时机是什么?
彼竭我盈之时
“公将驰之”,为什么刿
曰:“未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 后来为什么又说“可矣”?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认为有利于追击
开始 的时机是什么?
(其)辙乱,(其)旗 靡之时
填空 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 地 长勺 (2字) 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 彼竭我盈 (4字)之时 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 辙乱旗靡 (4字)之时
填空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 同时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 官渡之战、淝水 的实例非常多。 之战、赤壁之战 (举例)
3、曹刿认为取信于民的
《曹刿论战》疑难解析-word文档
《曹刿论战》疑难解析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提示:“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⑴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⑵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⑶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⑴战前三问。
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⑵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⑴战前准备充分。
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
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哪三个步骤,试分别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提示: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
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
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
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
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
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曹刿论战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典故,它发生在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
曹刿是齐国的谋士,他在一次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来分析战争的形势和结果。
这些问题不仅考验了当时的军事智慧,也引发了后世对于军事战略的思考。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曹刿论战的习题及答案。
1. 问题一:敌人的实力如何?答案:了解敌人的实力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一步。
曹刿认为,敌人的实力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来获得,包括敌人的军队规模、装备情况、统帅水平等等。
只有了解了敌人的实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
2. 问题二:我方的实力如何?答案:了解我方的实力同样是制定战略的关键。
曹刿强调,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估我方的军力、装备、士气等因素。
只有明确了我方的实力,才能合理地制定作战计划。
3. 问题三:敌我双方的地理环境如何?答案:地理环境对于战争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曹刿认为,我们需要详细了解敌我双方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交通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行和结果。
4. 问题四:敌人的意图是什么?答案:了解敌人的意图是战争中的关键。
曹刿指出,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敌人的意图,包括敌人的军事行动、军事布局、统帅的性格等等。
只有了解了敌人的意图,我们才能做出相应的应对。
5. 问题五:我方的意图是什么?答案:明确我方的意图同样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一环。
曹刿强调,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战略目标和战争的目的。
只有明确了我方的意图,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
6. 问题六: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答案: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依据。
曹刿认为,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估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包括兵力、装备、战略地位等等。
只有了解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
7. 问题七:敌我双方的战略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答案:评估敌我双方的战略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一环。
曹刿论战问题
1.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
取信于民(重要的政治条件,先决条件)【审时度势】
曹刿:正确的战术:
①进军——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反攻,避敌锐气,后发制人。
【抓住时机】
②追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断定敌方确系溃败后才可追击。
【冷静谨慎,乘胜追击】鲁庄公: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
2.简述曹刿的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1、才能“远谋”:
(1)政治方面——卓越的政治远见: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即选择“彼竭我盈”之时出击,于敌军“辙乱旗靡”之时追击;谨慎而不失果断,沉着而从容。
2、人格:伟大的爱国情怀。
3.简述鲁庄公的形象。
(语言描写)
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但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
1、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鄙陋。
2、军事上急躁冒进,说明他在军事上的无能。
3、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
(平庸但不昏庸)
4.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目光短浅;曹深谋远虑;
战时:鲁急躁冒进;曹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作用:通过对比,表现出庄公的鄙陋,突出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5.请再举出一些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曹刿论战问题整理
1、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之心和深谋远虑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分别表现在哪里?鲁庄公:战前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战时急躁冒进(“将鼓”、“将驰”),战后不明白取胜的原因。
曹刿:战前认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战时谨慎小心、把握战机(“未可”、“可矣”),战后善于总结。
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目的是什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曹刿细心观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6、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确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
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在“辙乱旗靡”时追击的观点。
7、本文写作上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前后照应,请举出几例。
“三而竭”照应“齐人三鼓”。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8、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9、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不昏庸。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10、史料裁剪得当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写得比较详细;对请见、从战、克敌等写得较略。
1《曹刿论战》问题理解
曹刿论战问题理解姓名:文章中心主旨: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问题理解1.鲁国能够战胜强大齐国的原因?答:①鲁庄公取信于民,知人善任。
②曹刿能够根据战场情况指挥鲁军出击和追击。
2.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是?(如果问及根本原因答①问原因答①②)答: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为国分忧。
3.表现鲁庄公政治上“鄙”的语句是?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是?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6.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答: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7.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是?答: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8.确定不可以(“未可”)追击齐军的根据是?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确定可以(“可矣”)追击齐军的根据是?答: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与上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语句是?答: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1.“十年春,齐师伐我。
”交代了那些内容?答: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为齐国、防御者为鲁国。
12.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答: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13.鲁庄公的前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答:前两次答话能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
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14.“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答: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特点。
15.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你的认识。
答: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16.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曹刿论战》问题探究
《曹刿论战》问题探究
《曹刿论战》问题探究
1、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
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2、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
可以一战。
3、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
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5、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
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曹刿论战讨论题
曹刿论战讨论题(一)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2)本文可分几部分?各写了什么?(二)题目设答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3)曹刿的身分怎样?(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7)“何以战”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第二部分(第2段)1. 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2. 作战地点选在哪里?3. 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第三部分(第3段)1. 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2.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全篇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2、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3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8、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之时。
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军事上。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1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1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1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1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关于《曹刿论战》的几个问题
关于《曹刿论战》的几个问题关于《曹刿论战》的几个问题一、《曹刿论战》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写人?我所见到的一些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都没有明确地说这篇文章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写人。
但从他们具体分析的文字来看,有时是看作侧重于记事,有时则当成侧重于写人,前后是矛盾的。
例如,三段的大意一般都是这样概括的:第一段,写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战争的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胜利经验。
这显然是把它看作侧重于记事的文章。
但是在分析写作特点时却又说:《曹刿论战》的重点不是记叙战争,而是记曹刿对战争的高见卓识,记他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这显然又是把它看作侧重于记人的文章了。
究竟应该怎样看它呢?我认为《曹刿论战》不是侧重于记事,而是侧重于写人,因为它的重点是记叙曹刿的言行。
我们逐段来看。
第一段,先略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缘由和经过,再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三问三答,重点在于突出曹刿对赢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的看法。
曹刿认为,冤狱少,民怨就小,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才“可以一战”。
这正是他的高见卓识,正是他比“肉食者”高明的地方。
作者在这一段里主要是赞颂曹刿的这一点,并不是记叙战前如何进行政治准备的。
鲁庄公的三答,不过是标榜他平时的“德政”,而不是介绍他专门为这次战争进行我所见到的一些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一方面肯定了曹刿的深谋远虑、高见卓识和指挥才能。
另一方面又说他是“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样的评价很值得商榷。
我认为只肯定他的见识和才能是不够的,说他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更是不恰当的。
《曹刿论战》里的曹刿,除了见识和才能值得称颂外,还有两点也不应该忽视。
一是他的爱国精神。
在“齐师伐我,公将战”这样的关系到鲁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曹刿要求见庄公,说明他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鲁国胜负。
当他问清了“何以战”之后,还是不放心,又进一步提出“战则请从”的请求,要给鲁庄公当参谋,当助手。
这种以主人翁姿态主动积极地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爱国精神,是很值得赞扬的。
《曹刿论战》课后思考探究答案
《曹刿论战》课后思考探究答案
《曹刿论战》
课后思考探究
一、
复述课文略。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有利时机,在齐人三鼓之后,也就是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敌军;在齐国辙乱旗靡之后,追击齐军。
三、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
如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再如第三段论述战争胜利的原因,把曹刿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
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1.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4.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六、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
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
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
曹刿论战探究题
探究题1.在《曹刿论战》文意理解环节,笔者设计了“主客问答”的方式,请学生以曹刿和鲁庄公对话的方式,创设具体情境,设计问题和答案。
示例:曹刿:陛下,请问对齐国咄咄逼人的攻势,您凭什么条件迎战?庄公: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宠臣。
曹刿:陛下,这只是小恩小惠,且没有遍及民众,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庄公: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以少报多,一定如实禀告神。
曹刿:这是小信用,未能使神信用,神不会保佑你的。
庄公: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处理。
曹刿: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请教一下,为什么在齐人击了三次鼓之后才命令我军击鼓进军,并取得胜利?曹刿:道理很简单。
打战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对方士气已耗尽,而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军。
庄公:噢,原来如此。
那么,在齐军溃逃时你为什么不同意立即乘胜追击,而是在下车看看车辙,又登上车前横木向远处眺望之后才允许追逐呢?曹刿:陛下想想看,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推测,我害怕齐军诈败,而在前方有埋伏。
所以我通过观察,发现齐军后退时车辙印痕混乱,军旗纷纷倒下,慌不择路,所以才应允驱车追赶。
2.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试着给第一和第三小节人物的语言前加一个单音节语气词,并说说加这个词的理由。
(语气词提示:噢(ō)唉嗤欸(ǎi)嗯啊(ǎ)唵(ān))鄙薄感叹疑惑应答否定肯定)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嗤(读出鄙薄的语气)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唉(读出叹息的语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啊(ǎ)(读出疑惑的语气)何以战?”公曰:“噢(ō)(读出应答的语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欸(ǎi)“(读出否定的语气)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噢(ō)(读出应答的语气),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疑难解析
《曹刿论战》疑难解析
《曹刿论战》疑难解析
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提示:“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⑴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⑵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⑶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
“远谋”表现在:
⑴战前三问。
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⑵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鲁
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
⑴战前准备充分。
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
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
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
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3、怎样评价鲁庄公?
提示: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曹刿论战》问题思考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 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 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 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 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 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 横生波澜。
3、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 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 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思考
1、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 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 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 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 中心又处落在曹刿的 “论” “谋” 上。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 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 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 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 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 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 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 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4、分析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曹刿论战》讨论总结
《曹刿论战》讨论总结第一篇:《曹刿论战》讨论总结《曹刿论战》讨论发言总结导入:1.引入周杰伦的事例,贴合时代,吸引眼球,会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巧妙。
2.但是齐读周杰伦的介绍是否恰当有待考虑课容量:课容量较大,下课时没有讲完。
教学内容:1.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能够营造更好的气氛,使学生进入情境。
2.目标达成上,作为教学重点的字词解释方面有淡化3.分角色朗读,可能使学生对课文感受不深4.给学生介绍文学常识,课上的拓展比较多,毛泽东的十六字作战方针,泓水之战等,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穿插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分析的很到位6.在解释“体察民情”时联系实际生活。
讲解第三段时采用前后文联系7.老师在一个字的解释上出错了,说明老师的知识储备不足。
语言:清晰、铿锵有力、慷慨激昂、普通话标准、有节奏,有感染力、声情并茂教态:端庄、自然、肢体语言丰富板书:清晰条理,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结语:简要、概括出文章的内容、主旨、文学家与军事家的不同评价。
作业布置:适量、合理。
第二篇:曹刿论战余映潮《曹刿论战》[教例简述] 字词教学已经进行,记叙的线索已经点明,课文已经读得很孰,课文教学进入第二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讨论本文的详略。
(详写“论”,略写“战”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详写事物的因,略写事物的课;详写曹刿,略写庄公;详写鲁国,略写齐国。
)二、分析课文内容和曹刿的人物性格。
在讲析中如下板书: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曹刿活动曹刿性格开头……乃人见发生请求入见爱国热情(有德)何以……请从发展论何以战政治远见(有识)公与……齐师高潮从战指挥军事才能(有才)既克……逐之结局论何以胜谋略过人(有学问)三、请同学们依照老师分析曹刿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一个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认识趋于统一,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要点,形成如下板书:故事内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答问虚心听取意见庄公作战用刿公与之乘大胆任用人才战于长勺自己亲自参战不因胜而自喜庄公战后问刿一问一答为真知而求教[评析] 这个教例的最大优点是进行了课文分析,不仅仅是单向的分析,而且是双向的分析。
曹刿论战思考探究
《曹刿论战》
《左传》
1 、战前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 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看出他的 什么性格特征? 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是 “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4、 “战则请从”这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它在文章的结构上有起了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说说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4、既克,公问其故。——打了胜仗却不知为什
么。
思考探究
《曹刿论战》
《左传》
6、长勺之战中,在曹刿的参与下,弱小的鲁 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请你从战略和战术两个 方面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答:战略上,重视取信于民,战前有很好的准 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支持。 战术上,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把握适当 的战机,----避开强敌的锐气,选择在敌疲我强 的时机反攻;准确判断敌方的动向,选择适当的 追击时机。
思考探究
《曹刿论战》
《左传》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是 “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答:因为只有这一点才真正关注到百姓的利益, 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思考探究
《曹刿论战》
《左传》
4、 “战则请从”这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它在文章的结构上有起了什么作用? 答:从这话中,可以表现出曹刿他自动请战的 热忱。 在文章的结构上可以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
《曹刿论战》
《左传》
8、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的内容?结合你的写 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
详写了曹刿在战前准备、战胜的原因,
作者这样安排,紧扣“论”字,突出了曹 刿的“远谋”。
对中学课文《曹刿论战》一文注释的几处疑问
(二)衣食所安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初三教材把“衣食所安”解释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安,有‘养’的意思。”
但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释为:“我所享受的衣食;安,安逸。”
按:《尔雅·释诂下》:“安,定也。”《说文解字》:“安,静也。”所以“安”这里的意思可理解为“使安定,安居”。“衣食所安”意思为“衣食这类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将“安”解释为“安逸”失之偏颇。
(三)小惠未徧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初三教材中将“徧”解释为“同‘遍’,遍及。”
而《说文解字》曰“徧,匝也。”又有“匝,周也。”可见“徧”本来就有“遍”的意思。詹鄞鑫先生认为“徧”和“遍”是异体字,它们同是形声字,只是形符不同。5
初三教材将“徧”看作通假字可能是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但不能因此混淆概念,所以笔者严格意义上来讲“徧”和“遍”是异体字,最好不要把它们看作通假字。
第三,战车之轼可以登人,车战之事需要登轼,故“登轼”应该解释为“登上轼木”。江永同书又云:“车前三分隧之一皆可谓之式。其实式木不止横在车前,有曲在两旁,左人可凭左手,右人可凭右手者,皆通谓之式。人立车前,皆式之地也。……军中望远,亦可一足履前式,一足履旁式。《左传》长勺之战‘登轼而望’是也。”《吕氏春秋·忠廉》:“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杀,吴王患之。要离曰:臣能之。吴王曰:汝恶能乎!吾尝以六马逐之江上矣,而不能及;射之矢左右满把,而不能中。今汝拔剑则不能举臂,上车则不能登轼,汝恶能!”可见登轼是古代军事上车战的必备本领,而曹刿正具有这样的本领。4
按:古代的车轼虽然可以凭靠,但凭轼是为了对车下的人表示尊敬,而文章所述是在战场,战车是不需要凭轼的。《礼记·曲礼》:“国君抚式,士下之。”注云:“升车必正立,据式小俯,崇敬也。”《汉书·周亚夫传》:“天子为动,改容式车。”颜师古注:“式,车前横木。古者立乘,凡言式车者,谓俯首扶式,以礼敬人。”而“扶式”表示敬意时,往往需要“低下头”,如《史记·魏世家》:“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式也。”孔颖达曰:“式,谓俯下头也……于时立乘,若平常则凭较。”3曹刿与鲁庄公同车观战,依礼制是不应该凭轼的。下文说“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则所望者为“旗”而非“人”,望旗更不需要特意标明“凭轼”这一带有敬意的动作。
《曹刿论战》三问
曹刿论战》三问一、曹刿见鲁庄公很容易吗曹刿乃一介布衣,鲁庄公则为一国之尊,两者地位悬殊!鲁庄公能打破常规,消除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给曹刿施展才能的机会,这种礼贤下士的精神不能不让人敬佩。
那么曹刿见鲁庄公是不是很容易呢?先秦时期,国君们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多数都能听取臣民的意见,见国君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八者,受上赏”,这说明了古代的明君还是希望臣下能给自己提出意见和建议的。
而臣子在忠义思想的影响下,也愿意竭诚进谏,阻止国君的过失。
只是到了秦朝,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权利都收归到了中央,由此开始了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君主的权利与威严也无限扩大。
另外,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教育不发达,识文断句的人数量有限,在鲁国这样的小国里,人才更易于被朝廷发现。
二、鲁国是不战而胜吗《曹刿论战》紧紧扣住“论”,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尽,而战场上作战双方的搏杀写得极为简略,几乎看不到刀光剑影,这固然对刻画曹刿形象、突出文章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学生是不是能够就此认为这场长勺之战非常容易,“一鼓不攻,二鼓不击,三鼓自溃”,甚至认为古代战争也不过如此?很多学生就认为,鲁庄公之所以获胜,只是因为抓住了战机,后发制人。
那么,在“齐人三鼓”的时候,鲁国的军队在做什么?再追问一下,如果齐军击鼓以后,不管对方是否应战,直接杀将过来,鲁国是不是会溃败,历史是不是要重写?春秋时期是车兵的鼎盛时期,当时部队的基本编制是采取步、车协同编组。
从整体战术角度而言,在长勺之战之时,战斗方式还比较简单原始。
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全军组成一个正面矩形大方阵,缓慢推进,全军同时接战。
从个体角度而言,进攻就意味着近战的展开,而以车兵为主的战斗必须要在两车交错,双方兵器可以触及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而战车易进难退的特性决定了其发起进攻就很难回转,重新组织第二次攻势。
至长勺之战时,当齐军击鼓前进时,鲁军并未按照常规同时前进,而是按兵不动。
曹刿论战问答题-作文
曹刿论战问答题.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答: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答:取信于民。
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答: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答:()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交代了战争的性质:是齐国对鲁国的一场侵略战争.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问题探究
1、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
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2、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
可以一战。
3、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
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5、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
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