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总结(第八版)

合集下载

皮肤性病学重点总结

皮肤性病学重点总结

1.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和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

8.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约1.5cm2,新生儿约为0.21cm29.表皮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等构成。

10.角质形成细胞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其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其中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表皮较厚的部位)。

11.表皮通过时间话或更替时间: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序的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 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 天,共约28 天。

12.表皮黑素单元:一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突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 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

13.表皮中的连接结构:桥粒(破坏后可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疱)、半桥粒、基底膜带(结构异常可致表真皮分离,形成表皮下水疱或大疱)。

14.基底膜带(BMZ):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电镜下BMZ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四层结构组成。

BMZ的作用:①使真皮与表皮紧密连接②渗透作用③屏障作用。

(表皮无血管营养和代谢废物通过基底膜带与真皮交换)15.毛发:头发、胡须、阴毛、及腋毛为长毛;眉毛、鼻毛、睫毛、外耳道毛为短毛。

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约3 年)、退行期(约3 周)和休止期(约3月),各部位毛发并非同时生长或脱落,全部毛发中约80%处于生长期。

(正常人每日脱落约70-100 根头发)16.皮脂腺:开口于毛囊上部,17.皮肤的吸收功能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皮肤的结构和部位②角质层的水合程度③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④外界环境因素第九章病毒性皮肤病1.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临床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但易复发。

HSV可分为Ⅰ型和Ⅱ型,HSV-1型初发感染发生在儿童,通过接吻或公用餐具传播,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及脑部感染(腰以上);HSV-2型初发感染主要见于青年人或成人,通过密切性接触传播,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或新生儿感染(腰以下)。

皮肤性病学个人总结

皮肤性病学个人总结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表皮:组织学性质:复层鳞状细胞细胞构成:角质形成细胞(5层结构)和树枝状细胞(黑素细胞、朗格罕斯细胞及麦克尔细胞)角质形成细胞:1、基底层:又称生发层,仅有一层,含黑素细胞;2、棘层:多角形,4~10层棘细胞3、颗粒层:梭形4、透明层:扁平无核5、角质层:5—20层表皮通过时间:基底层→颗粒层(14天),颗粒层→角质层表面(14天)真皮分层:1、乳头层:位于表皮基底层下方,内含毛细血管、淋巴管盲端和感觉神经未梢。

2、网状层:位于乳头层下方,比乳头层厚,内含血管神经皮肤附属器。

第四章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自觉症状:患者主观上感觉到的症状,包括瘙痒、疼痛和感觉减退或麻木。

1、瘙痒:是皮肤粘膜的一种特有的感觉,引起明显不适,2、疼痛:还有一些疾病是以疼痛为主,常见有带状疱疹、疥疮、疖肿、生殖器疱疹、结节性红斑。

粘膜痛:淋病、口腔粘膜溃疡。

3、感觉减退或麻木:见于麻风。

皮肤损害:指可看到或摸到的皮肤及粘膜病变,又叫皮疹。

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损害。

原发性损害:是由皮肤特有病理过程所产生的损害共有八种:1、斑疹:皮肤局限性的颜色改变,不高起,也不凹下。

直径大于2cm的斑疹称斑片。

斑疹分为红斑、色素斑和出血斑。

2、丘疹:是高出皮面实体性隆起,直径<1cm。

3、斑块:表面略隆起或扁平的实体性损害,直径>1cm。

表面圆形或不规则形,触诊时有硬感或浸润感。

4、风团:是真皮浅层急性水肿引起的隆起损害,实际上就是限局性的皮内水肿。

常见于荨麻疹。

5、结节:是圆形或类圆形限局性实性损害,发生在真皮的结节隆起可见,发生在皮下的结节须触疹才能发现。

直径大于2cm的结节称肿块。

6、水疱:是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限局性腔隙。

水疱的直径小于1cm,大于1cm称大疱。

7、脓疱:含脓液的疱是脓疱。

脓液的组成:液化的坏死组织、受损的白细胞。

角层下脓疱壁薄易破,见于脓疱疮,表皮内脓疱壁厚,周围红肿明显,见于种痘及天花的脓疱。

人卫《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数字教材

人卫《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数字教材

人卫《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数字教材人卫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数字教材,源自医学“干细胞”教材——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全套53种。

本套数字教材编写团队由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全体编委,联合医学数字教育专家、技术专家总计1300多位组成,覆盖近百所医药院校。

教材内容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内容为蓝本,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触控等技术,整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习题、扩展阅读等媒体内容和交互效果,支持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类移动阅读终端。

《皮肤性病学》数字教材在纸质教材基础上增加约四百余张图片,电子版教材图片采用数字化处理技术保证每一张图片图像逼真、色彩真实自然,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增加二十余个临床检查及治疗视频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立体生动的皮肤性病学教材。

目录:第一篇皮肤性病学总论1第一章皮肤性病学导论1第一节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1第二节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1第三节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现状2第四节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3第五节关于皮肤性病学的学习路径4第二章皮肤的结构5第一节表皮5第二节真皮9第三节皮下组织10第四节皮肤附属器10第五节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12第三章皮肤的功能14第一节皮肤的屏障功能14第二节皮肤的吸收功能14第三节皮肤的感觉功能15第四节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15第五节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16第六节皮肤的代谢功能16第七节皮肤的免疫功能17第四章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8第一节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18第二节皮肤性病的诊断23第五章皮肤组织病理学26第一节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目的及基本要求26第二节皮肤组织病理学的常用术语27第六章其他常用实验室技术36第一节免疫组化技术36第二节真菌检查37第三节变应原检测38第四节滤过紫外线检查39第五节性病检查40第六节蠕形螨、疥螨和阴虱检查43第七节分子生物学技术44第七章皮肤性病的预防和治疗45第一节皮肤性病的预防45第二节皮肤性病的治疗45第八章皮肤的保健与美容59第一节皮肤的保健59第二节皮肤的美容61第二篇皮肤性病学各论63第九章病毒性皮肤病63第一节单纯疱疹63第二节带状疱疹65第三节疣67第四节传染性软疣69第五节手足口病70第十章细菌性皮肤病72第一节脓疱疮72 第二节毛囊炎、疖和痈74 第三节丹毒和蜂窝织炎75第四节皮肤结核病76第五节麻风78第十一章真菌性皮肤病81第一节头癣81第二节体癣和股癣83第三节手癣和足癣84第四节甲真菌病86第五节癣菌疹87第六节花斑糠疹88第七节马拉色菌毛囊炎89第八节念珠菌病89第九节着色芽生菌病92第十节孢子丝菌病93第十二章动物性皮肤病95第一节疥疮95第二节毛虫皮炎96第三节隐翅虫皮炎97第四节虱病98第五节虫咬皮炎99第六节皮肤猪囊虫病100第七节刺胞皮炎101第十三章职业性皮肤病102第一节工业职业性皮肤病102第二节农业职业性皮肤病104第十四章皮炎和湿疹106第一节接触性皮炎106第二节湿疹109第三节特应性皮炎111第四节自身敏感性皮炎113第五节婴儿湿疹114第六节淤积性皮炎114第七节汗疱疹115第十五章荨麻疹类皮肤病116第一节荨麻疹116第二节血管性水肿119第十六章药疹121第十七章物理性皮肤病128第一节日光性皮肤病128第二节夏季皮炎130第三节痱子130第四节冻疮131第五节鸡眼与胼胝131第六节手足皲裂132第七节褶烂133第八节摩擦性苔藓样疹133第九节放射性皮炎133第十八章瘙痒性皮肤病135第一节瘙痒症135第二节妊娠性瘙痒症136第三节慢性单纯性苔藓136第四节痒疹137第十九章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139 第一节银屑病139第二节白色糠疹142第三节玫瑰糠疹143第四节多形红斑144第五节离心性环状红斑145第六节红皮病146第七节扁平苔藓147第八节线状苔藓148第二十章结缔组织病150第一节红斑狼疮150第二节皮肌炎155第三节硬皮病158第二十一章大疱性皮肤病161第一节天疱疮161第二节大疱性类天疱疮164第二十二章血管性皮肤病167第一节过敏性紫癜167第二节变应性皮肤血管炎169第三节结节性红斑170第四节白塞病170第五节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172第六节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73第二十三章皮肤附属器疾病175第一节寻常痤疮175第二节脂溢性皮炎178第三节酒渣鼻179第四节斑秃180第五节雄激素性脱发182第六节多汗症183第七节臭汗症184第二十四章色素障碍性皮肤病185第一节白癜风185第二节黄褐斑187第三节雀斑188第四节黑变病189第二十五章遗传性皮肤病190第一节鱼鳞病190第二节毛周角化病192第三节遗传性掌跖角化病193第四节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94第五节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195第二十六章营养与代谢障碍性皮肤病197 第一节维生素缺乏症197第二节肠病性肢端皮炎199第三节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200第四节皮肤卟啉病201第五节黄瘤病202第二十七章皮肤肿瘤204第一节良性皮肤肿瘤204第二节癌前期皮肤病209第三节恶性皮肤肿瘤211第二十八章性传播疾病219第一节概论219第二节梅毒221第三节淋病227第四节非淋菌性尿道炎229第五节尖锐湿疣231第六节生殖器疱疹232第七节软下疳234第八节性病性淋巴肉芽肿235第九节艾滋病236参考文献241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243“人卫教材”:纸质教材升级为新媒体数字教材◆移动阅读模式开创医学教材新媒体移动阅读模式,“人卫教材”APP 客户端支持Ios 和Android 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开启阅读模式。

皮肤性病学总结

皮肤性病学总结

皮肤性病学总结第一部分皮肤病学总论1.P5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皮沟:皮肤借皮下组织与深部附着皮嵴(皮丘):皮沟将皮肤划分为大小不等的多走向的细长隆起皮野:较深的皮沟将皮肤表面划成菱形的或多角形微小区域2.P5表皮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ケラチノサイト)、黑素细胞(メラノサイト)、朗格汉斯细胞(ランゲルハンス細胞)和梅克尔细胞(メルゲル細胞)等构成。

3.P6表皮中角质形成细胞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角质形成细胞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有ぎょく層)、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4.P6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表皮のタ―ンオ―バ)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共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5.P10皮肤的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有外胚层分化而来。

6.P11毛发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约3年)、退行期(约3周)和休止期(约3月)7.P14皮肤的功能:1屏障 2吸收 3感觉 4分泌和排泄 5体温调节 6物质代谢 7免疫8.P19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的定义及各包括几种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的体征称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

原发性皮疹的定义:原发性皮损(primary lesion)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皮肤损害,对皮肤性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原发性皮损包括1斑疹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直径一般小于1cm,直径大于1cm称斑片2斑块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3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4风团 5水疱和大疱 6脓疱 7结节 8囊肿继发性皮损的定义:是由原发性皮损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继发性皮损包括1糜烂 2溃疡 3鳞屑 4浸渍 5裂隙 6瘢痕 7萎缩 8痂 9抓痕 10苔藓样变9.P25棘层松解征又称尼氏征(ニコルスキー现象)是某些皮肤病(如天疱疮)发生棘层松解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1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2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3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4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10. P116皮肤划痕症(人工じんま疹)亦称人工荨麻疹。

皮肤性病学总结

皮肤性病学总结

皮肤性病学总结(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01.皮肤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课重点: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

02皮肤临床表现本节课重点: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皮肤的生理功能;皮肤病的皮损特点。

03病毒性皮肤病本节重点:1.带状疱疹的诊断和治疗。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群集性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伴明显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多见成人。

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

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

诊断:依临床表现。

鉴别:发疹前痛或顿挫时,应与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急性阑尾炎、坐骨神经痛鉴别。

治疗:原则:抗病毒,止痛、消炎、防继发感染、缩短病程。

1抗病毒:阿昔洛韦、法昔洛韦、万乃洛韦。

7-10天。

2糖皮质激素:水痘不用。

带疱早期5-7日内应用:强的松。

3甲氰咪胍。

4 止痛药:去痛片、布洛芬、卡马西平、康司达、消炎痛。

或营养神经。

5局部外用药: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

渗出:3%硼酸、%新霉素液湿敷。

6理疗:UVB、氦氖激光、频谱仪。

2.单纯疱疹和疣的临床表现。

单纯疱疹临床表现:1口唇疱疹:复发型潜伏期:首次感染为2-12,平均6天。

好发部位:口周、鼻腔、外生殖器。

皮肤特点:局部先有灼热、瘙痒——潮红——红斑基础上群集性米粒大小水疱或丘疱疹——疱液清或浊,易破——结痂痊愈——无瘢痕。

原发者全身症状较重。

2 口腔单纯疱疹(疱疹性口龈炎):1~5岁儿童、青少年多见。

口腔群集性小水疱——浅表溃疡,痛明显。

可伴全身症状(发热、咽痛、ND 肿大)。

3 生殖器疱疹:多为HSV-II型感染,性传播。

疣临床表现好发人群:儿童、性活跃人群和免疫低下者。

潜伏期:1周~半年。

部位:任何部位。

皮损特点:散在分布的米粒大小的半球形丘疹,灰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脐凹,内含白色干酪样物质(软疣小体)。

2013皮肤病4第八版.

2013皮肤病4第八版.

皮肤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

表皮的五层由外向内:角质层、透明层(仅位于掌跖处)、颗粒层、棘层、基底层。

表皮由角质形成细胞(80%)和树枝状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构成,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黑素细胞来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位于基底层。

皮肤附属器有:毛发、指(趾)甲、大汗腺、小汗腺、皮脂腺。

表皮通过时间:基底层细胞分裂,逐渐分化成熟为角质层细胞并最终由皮肤表面脱落是一个受到精密调控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皮肤功能: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功能。

皮肤吸收途径:三种:角质层(主要途径),毛囊、皮脂腺,汗管。

皮肤性病的局部症状:瘙痒,疼痛,烧灼,麻木感,其中瘙痒最常见。

体征:原发性皮损: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囊肿;继发性皮损: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苔藓样变。

尼氏征(Nikolsky sign)又称棘层松解征,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解性时的触诊表现,本征阳性时可出现4种表现:①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②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③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④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以外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临床上尼氏征阳性的皮肤病有: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天疱疮、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等,尼氏征阴性的皮肤病有: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大疱性多形红斑等。

皮肤划痕症(cutaneous)即皮肤划痕试验(dermatographic test) :又名人工荨麻疹,是指在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出现以下三联反应,称皮肤划痕试验阳性:①划后3-15秒,在划过处出现红色线条,可能由真皮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所致②15-45秒后,在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此为神经轴索反应引起的小动脉扩张所致;③划后1-3分钟,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可能是组胺激肽等引起的水肿所致。

皮肤性病学总结

皮肤性病学总结

01.皮肤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课重点: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

02皮肤临床表现本节课重点: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皮肤的生理功能;皮肤病的皮损特点。

03病毒性皮肤病本节重点:1.带状疱疹的诊断和治疗。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群集性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伴明显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多见成人。

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

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

诊断:依临床表现。

鉴别:发疹前痛或顿挫时,应与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急性阑尾炎、坐骨神经痛鉴别。

治疗:原则:抗病毒,止痛、消炎、防继发感染、缩短病程。

1抗病毒:阿昔洛韦、法昔洛韦、万乃洛韦。

7-10天。

2糖皮质激素:水痘不用。

带疱早期5-7日内应用:强的松。

3甲氰咪胍。

4 止痛药:去痛片、布洛芬、卡马西平、康司达、消炎痛。

或营养神经。

5局部外用药: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

渗出:3%硼酸、0.5%新霉素液湿敷。

6理疗:UVB、氦氖激光、频谱仪。

2.单纯疱疹和疣的临床表现。

单纯疱疹临床表现:1口唇疱疹:复发型潜伏期:首次感染为2-12,平均6天。

好发部位:口周、鼻腔、外生殖器。

皮肤特点:局部先有灼热、瘙痒——潮红——红斑基础上群集性米粒大小水疱或丘疱疹——疱液清或浊,易破——结痂痊愈——无瘢痕。

原发者全身症状较重。

2 口腔单纯疱疹(疱疹性口龈炎):1~5岁儿童、青少年多见。

口腔群集性小水疱——浅表溃疡,痛明显。

可伴全身症状(发热、咽痛、ND肿大)。

3 生殖器疱疹:多为HSV-II型感染,性传播。

疣临床表现好发人群:儿童、性活跃人群和免疫低下者。

潜伏期:1周~半年。

部位:任何部位。

皮损特点:散在分布的米粒大小的半球形丘疹,灰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脐凹,内含白色干酪样物质(软疣小体)。

04皮肤病的诊断治疗加护理本节重点: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1、正确选择药物据病因+病理变化+自觉症状化脓性-------抗细菌药;真菌病-------抗真菌药;病毒感染-------抗病毒药;角化不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角质剥脱剂;变态反应-------抗组胺;瘙痒者-------止痒剂。

2013皮肤病3第八版

2013皮肤病3第八版

措施联合。 甲真菌病的分型:白色表浅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近端甲下型、全甲损毁型 头癣分型 黄癣 致病菌 许兰毛癣菌 白癣 小孢子菌属 少年儿童 黑点癣 紫色/断发毛癣菌 儿童&成人 脓癣 亲动物性皮肤癣菌 少年儿童
发病年龄 少年儿童
皮损形态 淡黄红色斑点, 群集红色小丘疹 —散在的灰白色鳞屑斑成群炎性毛囊丘疹—融合 成炎性肿块—继发细菌感 覆 薄 片 状 鳞 屑向四周扩大成圆/椭—扩大成片 上覆灰白色 染后可形成脓肿,亦可引 —淡黄色痂, 皮圆形斑, 起癣菌疹 损处有鼠臭味 鳞屑“母子斑” 头发 病 发 干 燥 无 光病 发 于 高 出 头 皮病 发 刚 出 头 皮 即 折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出 泽 , 变 脆 易 折2—4 ㎜处折断,残断,残根于毛囊处呈 断,毛囊破坏, 根补3包饶灰白色套现黑点状 毛发脱落 状鳞屑(菌鞘) 大片永久性, 愈不造成永久性脱发, 愈后遗留脱发及瘢痕 永久性脱发和瘢痕 后 遗 留 萎 缩 性愈后无瘢痕, 青春期 瘢痕 可自愈 炎症轻或无炎症,稍常伴耳后、颈、枕部淋巴 痒 结肿大,轻度疼痛和压痛
秃发
自觉症状 一 般 无 明 显 自程度不同的瘙痒 觉症状或伴轻 度瘙痒 病程 任 氏 灯 检暗绿色荧光 查 至青春期可自愈 亮绿色荧光
发展缓慢长期不愈 无
黄癣 tinea favosa:皮肤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淡黄红色斑点,覆薄片状鳞屑,以后形成黄色大小的淡黄色痂, 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蝶妆,除去痂后,其下炎症明显,呈潮红糜烂面。毛囊破损,大片永久性秃发,遗 留萎缩性瘢痕。 白癣 white ringworm: 皮损初起为群集的红色小丘疹, 很快向四周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斑, 上覆盖白色鳞屑, 而后附近出现数片较小的相同皮损,母子斑。不破坏毛囊,不造成永久性脱发,不留瘢痕。 ,以后逐渐扩大成片。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 黑点癣 black-dot ringworm:皮损初起为散在的灰白色鳞屑斑, 残根在毛囊口处呈现黑点状,愈后留有突发和点状萎缩性瘢痕。 脓癣 kerion:皮损初起为成群的炎性毛囊丘疹,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毛囊口处形成脓疮并排 脓,如同蜂窝状。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出。常伴耳后、颈、枕部淋巴结肿大,轻度疼痛和压痛;继发细菌感染后 可形成脓肿,亦可引起癣菌疹。可破坏毛囊,愈后常留有永久性秃发和瘢痕。 疥疮 scabies 临表(一)好发部位:皮肤薄嫩处,如指缝、手腕、前臂、肘窝、腋窝、乳晕、脐周、下腹、外 生殖器及臀部等(二)典型皮损:米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隧道末端见丘疹和小水疱。在阴茎、阴囊、龟头等处 发生直径3—5㎜暗红色结节称“疥疮结节”(三)自觉症状:剧痒,夜间尤甚 疥疮预防&治疗(一) 治疗原则:注意个人卫生,一旦确诊立即隔离,并煮沸衣服和寝具。家庭内或集体生 活者应同时治疗。治疗以外用药为主,对瘙痒严重者可辅以镇静止痒药睡前内附,继发感染者应同时局部或系统 用抗生素。 (二)外用药物:全身应用。用药期间不洗澡不更衣以保持药效;内服治疗:伊维菌素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分类&各型特点(一)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刺激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任何人 接触均可发病。共同特点:○ 1 任何人接触后均发病;○ 2 无一定潜伏期;○ 3 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境界清楚;○ 4 1 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后 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典型的Ⅳ型超敏反应。共同特点:○ 不发生反应,经过1-2周后再次接触同样致敏物才发病;○ 2 皮损呈广泛性,对称性分布;○ 3 易反复发作;○ 4 皮肤斑

皮肤性病学 总结

皮肤性病学 总结

皮肤性病学总论皮肤的解剖和组织学皮肤的特点: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约占总体重的16%,成人面积约为1.5㎡不同部位皮肤厚薄不一。

皮肤颜色因种族、年龄、性别、部位不同而异。

皮沟:皮肤表面纤细的沟,是真皮中纤维束排列和牵拉所致。

皮嵴:皮肤被皮沟划分为细长较平行、略隆起的部分。

皮野:皮肤表面被皮沟划分为三角形、菱形、多边形小区。

指纹:指、趾末端曲面皮沟、皮嵴呈涡纹状特称∽。

表皮的细胞构成:角质形成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黑素细胞、梅克尔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表皮由深至浅: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表皮通过时间: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需14天,从颗粒层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而脱落又需14天,共28天。

表皮黑素单元:一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

真皮:由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细胞和基质构成,并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皮肤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甲(均由外胚层发育而来)。

毛发生长周期为生长期、休止期、退行期。

皮肤的生理功能:屏障、感觉、吸收、免疫、物质代谢、调节体温、分泌和排泄。

皮肤病、性病的症状皮肤病的症状即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分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

自觉症状:患者主观感觉到的症状,主要有痒、痛、烧灼感及麻木等感觉。

他觉症状:即皮肤损害,亦称皮疹。

包括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

原发性损害:是由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结果。

斑疹:简称斑,是限局的皮肤颜色改变,损害与周围皮肤平齐,触诊时既不高起也不凹下。

直径大于2cm的斑疹称斑片。

可分为4种:红斑、紫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及色素脱失斑。

红斑:由毛细血管充血或扩张引起,压之退色,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种。

紫斑:由血液外渗至真皮组织所致,压之不退色。

色素沉着斑:由表皮或真皮内色素增多所致,呈褐色或黑色,如文身色素减退斑及色素脱失斑:由皮肤内黑色素减少或脱失所致。

丘疹:是局限、充实隆起的浅表损害,直径一般小于lcm,其病变通常位于表皮或真皮浅层。

皮肤性病学总结

皮肤性病学总结

皮肤性病学总结第一章总论一、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1 面积:成人约1.5m2 ,新生儿约0.21m22 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3 厚度:约0.5-4mm(除皮下组织),存在较大的个体、年龄和部位差异;最薄约0.5mm ;最厚达3-4mm ;表皮厚度平均0.1mm二、表皮:组织学上属复层扁平上皮1.表皮主要组成:角质形成细胞——外胚层分化;黑素细胞——外胚层的神经嵴;朗格汉斯细胞——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梅克尔细胞2.试述表皮各层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特征。

基底层细胞:位于表皮最下层,是一列圆柱状细胞,长轴垂直,排列整齐,似栅栏状,胞浆嗜碱性,核卵圆形,含不等量黑色素。

棘层细胞:多角形,4~8层,有棘突(桥粒)相互连接,细胞间隙内组织液流通,愈近表皮层愈扁平。

颗粒层细胞:2~4层,扁平或梭形,胞浆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

透明层细胞:扁平无核,仅2~3层,细胞界限不明显,HE染色切片内为无色透明。

仅见于掌跖等部位的较厚表皮中角质层细胞:由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胞构成,在掌跖部位可厚达40~50层;细胞正常结构消失,胞质中充满角蛋白角质层上部细胞间桥粒消失或形成残体,故易于脱落。

3.基底层的代谢特点:基底层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

4.黑素合成部位:电镜下可见黑素细胞胞质内含有特征性黑素小体,为.黑素合成部位。

5.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间的连接(1)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

桥粒结构的破坏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相互分离→表皮内水疱或大疱(2)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3)基底膜带: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皮肤附属器与真皮之间;血管周围6.基底膜带的概念和组成是什么?基底膜带(也称基底膜)是连接表皮与真皮的结缔组织,位于表皮与真皮交接处。

在电镜下,基底膜可分为四层:⑴胞膜层:即基底细胞真皮侧的细胞膜,厚约8nm,有半桥粒结构。

皮肤病(第八版)

皮肤病(第八版)

1、皮肤的功能:(1)、皮肤的屏障功能:物理损伤的防护、化学刺激的防护、微生物的防御作用、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2)、皮肤的吸收功能(3)、皮肤的感觉功能(4)、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5)、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6)、皮肤的代谢功能(7)、皮肤的免疫功能2、梅毒检测:筛选实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确诊试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3、外用药的剂型:溶液:具有清洁、收敛作用,主要用于湿敷;酊剂或醑剂:具有消炎、杀菌、止痒作用,外用慢性皮炎无渗液者,及瘙痒症粉剂:有干燥、保护、散热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皮炎无糜烂和渗出的皮损、特别适用于间擦部位;洗剂:也称震荡剂,有止痒、散热、干燥及保护作用。

适用于呈急性炎症红斑、丘疹的有糜烂、渗液及多毛处不用油剂:有清洁、保护和润滑作用,主要用于亚急性皮炎和湿疹;乳剂:有保护、润泽作用,渗透性较好,主要用于亚急性、慢性皮炎;软膏:主要用于慢性湿疹、慢性湿疹性苔藓等疾病,由于软膏可阻止水分蒸发,不利于散热,因此不宜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的渗出期等。

糊剂:有一定吸水和收敛作用,多用于有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湿疹等,毛发部位不宜用糊剂。

硬膏:可牢固的粘于皮肤表面,作用持久,可阻止水分散失、软化皮肤和增强药物渗透性的作用。

适用于慢性浸润肥厚性、局限性皮肤病涂膜剂:常用于治疗慢性皮炎,也可用于职业病防治。

凝胶:外用后可形成一薄膜,凉爽润滑,急、慢性皮炎均可使用;气雾剂:又称喷雾剂,喷涂后药物均匀分布于皮肤表面,可用于治疗急、慢性皮炎或感染性皮肤病。

其他:二甲基亚砜可溶解多种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也成为万能溶媒,药物的DMSO剂型往往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性。

4、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1)视病选药:根据病因、病理、自觉症状等选择相应药物;脓皮病--抗菌剂真菌感染---抗真菌药变态反应--糖皮质激素制剂瘙痒--止痒剂角化不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角质剥脱剂(2)择期定型:急性炎症期:①仅红斑、丘疹--粉剂、洗剂②糜烂,渗液不多--油剂、糊剂③糜烂、渗液多--溶液湿敷、掌握浓度、正确施用。

皮肤科学与性病学第八版教学大纲

皮肤科学与性病学第八版教学大纲

皮肤科学与性病学Dermatology and Sex Disease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502133010学分数:1.5 总学时:29 学时分配:理论22/见习7课程性质:专业必修适用专业: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营养等专业使用先修课程:基础医学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研究发生在皮肤、粘膜以及与皮肤、粘膜相关疾病的科学。

主要包括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两部分。

它不仅是一门独立的临床专业,同时也涉及到其他学科和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

本课程要求学习掌握常见皮肤病之诊断、防治。

了解皮肤科学与其他临床学科及基础医学之关系。

掌握皮肤病的症状学、诊断原则、各种治疗、预防方法、熟悉皮肤病病因。

了解皮肤病的解剖和组织学、皮肤生理功能,皮肤组织病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基本内容第一部分总论(一、二)(4学时)第一至八章皮肤的结构、功能、皮肤性病症状和诊断、皮肤病的治疗与预防一、目的要求(一)掌握:皮肤病的症状学、诊断原则、各种治疗、了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皮肤科的常用内用药、了解预防方法。

(三)了解:皮肤病的解剖和组织学、皮肤生理功能,皮肤组织病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皮肤性病学导论(一)一般介绍:皮肤病学的定义、发展史、学科特点。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一)详细讲解:皮肤的解剖、表皮的来源及其组织学特点。

讲解基底膜带。

(二)一般介绍: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皮肤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第三章皮肤的功能(一)重点讲解:皮肤的屏障作用、皮肤免疫功能。

(二)一般介绍:皮肤的吸收作用、调节体温作用、感觉作用。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代谢作用。

第四章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一)详细讲解:皮肤性病的自觉症状与皮肤损害包括原发性损害、继发性损害。

(二)重点讲解:皮肤损害包括原发性损害、继发性损害。

(三)一般介绍:皮肤性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

第五—六章皮肤组织病理学、常用实验诊断技术(一)重点讲解:皮肤组织学检查的基本要求,真菌检查、斑贴试验。

第八版皮肤性病学考试资料(六合一打印可随身携带).doc

第八版皮肤性病学考试资料(六合一打印可随身携带).doc

吉•海反应:首次使用青霉素治疗梅毒的病人,由于TP被迅速杀死,释放出大量的异种蛋白,引起急性变态反应,在治疗后数小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肌肉骨骼疼痛、皮肤潮红、恶心、心悸、多汗等全身症状,或者各种原有梅毒损害的症状也加重,严重的梅毒患者甚至发生主动脉破裂。

Ramsav-Hunt综合征:带状疱疹病毒侵入面神经导致其运动和感觉神经受损,发生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症。

是带状疱疹常见并发症。

尼氏征:乂称棘层松解征,是某些皮肤病(如天疱疮)发生棘层松解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NI性表现: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牵扯己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临床上尼氏征阳性的皮肤病有: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天疱疮、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等。

尼氏征阴性的皮肤病有: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大疱性多形红斑等。

斑贴试验:是测定机体变态反应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根据受试物的性质配制适当浓度的浸液、溶液、软膏或原物作为试剂,以适当的方法将其贴于皮肤,一定时间后观察机体是否对其产生超敏反应。

皮损: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的体征称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 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

包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和囊肿;继发性皮损:是由原发性皮损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

包括魔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和苔薛样变。

斑疹二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o斑块:为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l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

见于银屑病等。

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l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风团二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皮肤性病学_总结

皮肤性病学_总结

皮肤性病学总论Chapter 2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一、皮肤结构1.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

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1.5m2,新生儿约为0.21m2。

3.表皮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

(1)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叶神经崤位于基底层,占基底层细胞的10%胞质内含特征性黑素小体,合成黑色素的场所表皮黑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通过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外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起保护作用(2)朗格汉斯细胞:起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位于表皮层占3~5%有多种表面免疫标记(3)梅克尔细胞:分布于基底层细胞之间梅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非神经末梢介导的感觉作用4.表皮细胞80%以上为角质形成细胞,其特征为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

角质形成细胞之间与下层结构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连接如桥粒和半桥粒。

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其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其中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表皮较厚的部位)。

5.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

6.基底膜带(BMZ)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电镜下BMZ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四层结构组成。

BMZ的作用:①使真皮与表皮紧密连接②渗透作用③屏障作用。

7.毛发包括:长毛、短毛、毫毛、毳毛。

毛发由同心圆状排列的角化上皮细胞构成,由内向外可分髓质、皮质和毛小皮,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

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约3年)、退行期(约3周)和休止期(约3月),各部位毛发并非同时生长或脱落,全部毛发中约80%处于生长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荨麻疹:
1.概念:皮肤黏膜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

2.机制:炎症细胞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炎症细胞活化的机制:
1)免疫性机制,超敏反应类型:
多数为Ⅰ型,输血引起的为Ⅱ型,血清病及荨麻疹性血管炎为Ⅲ型。

2)非免疫性机制。

3.分速发相和迟发相,速发相在接触变应原数秒种内发生。

4.分型:
1)急性荨麻疹:典型皮损:风团;表现:瘙痒、不规则形风团、持续不超过24小时,消失不留痕迹;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严重者致过敏性休克。

2)慢性荨麻疹:皮质反复超过6周,每周2次以上。

表现:全身症状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作,可达数月或数年。

3)物理荨麻疹:
1>皮肤划痕征:人工荨麻疹;2>日光性荨麻疹:300nm波长紫外线最敏感;
3>寒冷性、压力性、热性、震颤性荨麻疹;
4)胆碱能性荨麻疹:多见于年轻者;
原因:运动、受热、紧张、进食热饮或乙醇饮料。

表现:直径1-3mm圆形丘疹性风团,30-60分钟后消退;可有全身症状;
诊断:1:5000乙酰胆碱作皮试或划痕试验。

5.治疗:维生素C、钙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腹痛可用普鲁本辛解痉。

(2)血管性水肿:
1.又名:巨大荨麻疹;
2.发生于皮下疏松组织或黏膜;边界不清;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消退不留痕迹。

1.引起药疹的药:1)抗生素:最易2)解热镇痛药3)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4)中草药。

2.机制:
1)变态反应:多数药疹属此型,潜伏期:4~20天;
类型:过敏性休克:Ⅰ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Ⅱ型
2)非变态反应:1>药理作用:阿司匹林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2>过量反应、蓄积作用;
3>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缺陷或抑制;4>药物不良反应,菌群失调;5>药物相互作用;
6>药物使已存在的皮肤病激发。

3.分型:
1)固定型药疹:局限同一处,常为1个,无对称性;多由解热镇痛药引起;好发皮肤-黏膜交界处;
2)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最常见;多于青霉素引起。

3)大疱性表皮松懈型药疹:起病急骤;
表现:弥漫性紫红或暗红及略带铁灰色斑片,迅速波及全身。

尼氏征阳性。

4)剥脱性皮炎型或红皮病型药疹:潜伏期20天以上。

4.重型药疹: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懈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药物超敏反应综
合征。

5.皮肤试验:预测速发型(Ⅰ型)超敏反应,阴性不能绝对排除。

(1)接触性皮炎:
1.机制: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有引起物质低浓度为致敏物,高浓度为刺激物或毒物。

2.各型特点:
1)刺激性:1>任何人接触后可发病;2>无潜伏期;3>皮损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境界清楚;4>停止接触皮损可消退。

2)变应性:1>潜伏期:1~2周后再次接触可发病;2>皮损有广泛性、对称性;
3>易反复发作;4>斑贴试验阳性。

3.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为Ⅳ型超敏反应,致敏物多为半抗原。

由朗格汉斯细胞递呈
给T淋巴细胞。

在24~48小时内产生明显炎症反应。

4.分型:
1)急性接触性皮炎:典型皮质:境界清楚的红斑;其上有丘疹,丘疱疹,水疱。

2)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皮损轻度增生,苔鲜样变。

3)尿布皮炎:氨刺激皮肤。

可局部外用氧化锌油。

5.诊断: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最简单可靠的方法。

6.治疗:抗组胺药、GC。

急性期渗出明显时: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硼酸溶液。

(2)湿疹:
1.概念: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特点为:有渗出倾向。

2.分型:
1)急性湿疹:皮损有多形性,主要为丘疹,对称分布,境界不清;瘙痒剧烈。

2)亚急性湿疹:红肿、渗出减轻。

可有鳞屑。

可急性发作。

3)慢性湿疹:典型表现:苔癣样变。

4)钱币样湿疹:好发四肢。

3.治疗:系统: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一般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

外用:亚急性期可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

(3)特应性皮炎AD:
1.又名: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1)常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庭倾向;
2)对异种蛋白过敏;3)血清中IgE水平升高;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父母都AD,其子女患病率:79%。

3.分期:
1)婴儿期:多1岁内发病,2岁内好转。

初发皮损:颊面部瘙痒性红斑,可扩展至他处。

渗出性损伤常见于婴儿期。

2)儿童期:多在婴儿期AD缓解后1~2年发生加重;表现:
累及四肢屈侧或伸侧,常局限于肘窝,腘窝。

皮损暗红色,渗出较婴儿期轻。

3)青年成人期:皮质:局限性苔藓样变。

4.Williams诊断AD标准:持续12个月的皮质瘙痒加上以下至少三条。

1)2岁前发病2)屈侧皮肤受累3)全身皮肤干燥史
4)个人史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或花粉症)或一级亲属中有过敏性疾病史
5)有可见的身体屈侧湿疹样皮损。

5.治疗: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

口服抗组胺药缓解瘙痒;不提倡用抗生素防感染。

(4)自身敏感性皮炎:
1.机制:免疫反应;原因:湿疹样皮损处理不当引起。

2.表现:泛发全身、对称分布;
原发病灶好转后,继发性皮损可消退,再有类似刺激可复发。

3.感染性湿疹样皮炎常见于:溃疡、窦道、造瘘开口。

4.治疗:内服抗组胺药,严重者用糖皮质激素。

(5)婴儿湿疹:
1.俗称“奶癣”。

区别婴儿期特应性皮炎:家庭中常无过敏性疾病史。

2.好发:婴儿面颊、额、眉间、头。

表现: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黄色痂。

(6)淤积性皮炎:
1.又名:静脉曲张性湿疹。

多累及下肢静脉高压患者。

2.移行组织中的白细胞可释放蛋白水解酶造成皮肤炎症。

3.可形成不易愈合的溃疡,必要时行静脉根治术。

4.需与进行性紫癜性皮肤病鉴别。

(7)汗疱疹:
1.为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病,属于湿疹样超敏反应;
2.常伴手足出汗,但小汗腺本身无病变。

3.皮损:位于表皮深处的针尖至粟粒大小圆形小水疱。

1.典型表现:鳞屑性红斑或斑块。

冬季复发或加重,夏季缓解。

2.分型:
1)寻常型银屑病:特征皮肤:蜡滴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Auspitz征)皮损多见于:四肢伸侧(尤其是肘、膝部)和骶尾部,常对称。

头发:束状发。

分期:1>进行期,有同行反应(Kobner现象);2>静止期;3>退行期。

2)关节病型银屑病:关节病变与皮质同时或先后出现。

类风湿因子阴性。

3)红皮病型银屑病: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并大量糠状鳞屑。

病程长易复发。

4)脓疱型银屑病:无菌性小脓疱,融合成脓湖。

有Kogoj微脓肿。

3.银屑病病理生理特点:表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加速,棘层增厚。

4.治疗:只能达到近期疗效,不能防止复发。

维A酸类适用于各类银屑病。

(1)寻常痤疮:
1.青少年发病率最高;好发面颊、额部,其次是胸,背,肩;皮损多对称,常伴皮脂溢出。

2.四大相关因素:雄激素及皮脂增加、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感
染、继发炎症反应。

3.最早的皮损:白头粉刺、黑头粉刺。

典型皮损: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

4.其他类型:聚合性痤疮:严重结节、囊肿、窦道、瘢痕;婴儿痤疮:出生后1个月。

5.严重程度:见书。

6.外用药:过氧苯甲酰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

(2)脂溢性皮炎:
1.又名:脂溢性湿疹。

好发:成人、婴儿。

病因:与马拉色菌有关。

2.好发部位:皮脂溢出部位(头面、胞背上部)。

3.头皮损害类型:鳞屑型、结痂型。

(3)酒渣鼻:
1.主要表现: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

2.相关因素:精神因素、饮食、毛囊蠕形螨感染。

3.分期:红斑期(表浅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期(丘疹、脓疱、结节)、
鼻赘期(紫色结节状隆起,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几乎均为40岁以上男性。

(4)斑秃:
1.青壮年多见。

患处皮肤光滑,无炎症、鳞屑和瘢痕。

2.分期:进展期、静止期、恢复期(静止期后3~4个月)。

3.全身毛发脱落:普秃;全部头发脱失:全秃。

(5)雄激素性脱发:
1.病因:有遗传因素参与,且依赖雄激素作用。

2.多见于男性,常在20~30岁发病。

(6)多汗症:分局限型多汗(掌跖最为常见)、泛发型多汗。

人乳头瘤病毒有嗜表皮性;疱疹病毒有嗜神经及表皮性。

(1)单纯疱疹:
(2)
(3)带状疱疹:
(4)疣:
(5)传染性软疣:
(6)手足口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