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讲解学习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是人们在亲人离世后所遵循的传统礼仪和仪式,是一种尊重逝者、慰藉亲友、表达哀思的方式。
丧葬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在中国,丧葬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遗体处理: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是中国丧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不能乱丢丢弃,应该妥善处理。
遗体处理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等,但通常火葬是最常见的方式。
2、丧事制度:此项制度是对亲人逝世所遵循的具体规矩,包括穿麻服、戴孝、行丧等等。
3、祭祀习俗:在中国,丧葬仪式通常伴有祭祀活动。
家人会在亲人的坟前烧纸、食品等,祭祖也是常见的仪式。
4、纪念仪式:丧葬仪式结束之后,人们还会进行追思、纪念等仪式。
如“三七”、“五七”、“七七”等日里,人们会在亲人的坟前祭拜,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丧葬文化能够让人们在亲人逝去后表达内心的悲痛,也让生者更加珍惜生命。
中国葬礼文化
中国葬礼文化中国葬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中国葬礼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仪式。
本文将从葬礼仪式、葬礼习俗和葬礼演变等方面介绍中国葬礼文化。
葬礼仪式是中国葬礼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逝者始终怀有敬意和缅怀之情。
葬礼仪式通常包括告别仪式、送葬仪式和安葬仪式。
告别仪式是家人、亲友和社会各界对逝者的最后告别,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惋惜之情。
送葬仪式是将逝者的遗体送至安葬地点的仪式,通常会有亲友和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
安葬仪式是将逝者的遗体埋葬或火化的仪式,家人和亲友会在这一过程中表示哀悼和祈福。
葬礼习俗是中国葬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对待逝者的方式和习俗因地域、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北方地区,人们通常会选择土葬,而南方地区则多数选择火葬。
此外,中国人还会根据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庭条件,选择不同的葬礼形式和规模。
在传统的中国葬礼中,人们会设有丧事、守灵、告别、入殓等环节,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悼。
同时,中国人还会举办祭祀活动,以祈福祭奠逝者的灵魂。
中国葬礼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葬礼文化也随之改变。
传统的家族式葬礼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个性化葬礼。
现代化的葬礼形式更加注重个人意愿和尊重逝者的个性。
同时,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葬礼场所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家庭墓地逐渐被公墓、陵园和骨灰堂取代,人们更加注重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
中国葬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葬礼仪式、葬礼习俗和葬礼演变是中国葬礼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有着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中国葬礼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对逝者的思念和追思之情,也能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习俗一直非常重视。
古代的丧葬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敬祖思宗:中国古代人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他们相信祖先有神灵的存在,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的灵魂,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丧葬仪式:古代的丧葬仪式非常庄重和隆重。
在丧家,人们会摆放神主牌位,供奉先人的灵牌,举行告别仪式,亲友们会穿上素服,戴孝,进行哭丧、祭祀等仪式。
同时,还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如丧礼、出殡、吊唁等,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3. 墓葬建设: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建设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墓葬是逝者灵魂的归宿,也是后人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墓葬的规模和形式因人而异,有的人会修建豪华的陵墓,有的人则会选择简单的坟墓。
此外,墓葬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如瓷器、铜器、玉器等,用以示逝者的尊贵地位和丰厚的财富。
4. 丧葬禁忌: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期间的禁忌非常重视。
他们相信在丧葬期间,逝者的灵魂会在家中逗留,因此要避免打破沉寂和平静的状态。
禁忌包括不进行娱乐活动、不举行婚嫁、不忌辟邪咒骂等。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不许提及逝者的名字、不许在
丧葬期间修房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充满了敬祖思亲、庄重隆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些传统的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在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殡葬传统文化
殡葬传统文化殡葬传统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承载着人们对生者敬意、对逝者哀思的独特文化现象。
从古至今,殡葬文化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既体现了民族风俗的多样性,也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本文将从殡葬习俗、丧葬礼仪、祭祀活动等方面,探讨殡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一、殡葬习俗的多样性在我国,殡葬习俗因地域、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差异而丰富多样。
例如,汉族地区的殡葬习俗通常包括报丧、更衣、入殓、设灵、吊唁、出殡、下葬等一系列程序;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殡葬习俗则更具特色,如壮族的“挂山葬”、藏族的“天葬”等。
这些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也彰显了生者对逝者的哀思。
二、丧葬礼仪的内涵与传承丧葬礼仪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吊唁、祭祀、丧宴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慰问。
如吊唁活动中,亲友会为逝者献上挽联、挽帐、花圈等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祭奠、祭祖等活动,祈求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与幸福。
丧葬礼仪的传承,不仅体现了家族的尊严,也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底蕴。
三、祭祀活动在殡葬文化中的地位在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中,祭祀活动占据了重要地位。
人们相信,祭祀活动能够祈求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同时也能够慰藉生者的心灵。
祭祀活动主要包括设醮、祭奠、扫墓等,这些活动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哀思,也传递着生者之间的关爱与抚慰。
在现代社会,尽管祭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所简化,但其内涵依然深受人们的重视。
四、殡葬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殡葬文化也在不断地转型与发展。
一方面,人们对殡葬文化的认识逐渐理性,开始关注殡葬服务的质量和环境;另一方面,绿色殡葬、生态葬等新型葬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既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彰显了时代进步的标志。
此外,殡葬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文明、有序的殡葬服务。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19
2 送死者启程:沐浴更衣
•
民间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
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
一般先要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再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
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此谓之“挺
丧”,又叫“送终”。
•
据《仪礼•既夕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病人
将死时,要给他脱掉内衣,穿戴好内外新衣。为死者更
26
• 烧纸钱
将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届时或抛撒于野外 墓地,或焚化给死者,民间一般将此称为撒纸、 烧纸等。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魏晋以后, 南朝北齐时,人们普遍改为以纸寓钱祭灵。此俗 一直沿习至今。
27
4 报丧--丧事的公开化
报丧,在相当多的民族中可以说是人死后的 第一种仪式。它是以发信号的方式将有人辞世的 消息告知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 家,也要照例不误的前往报丧。
中国丧葬礼仪
1
目录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二 初丧礼仪 三 治丧礼仪 四 出丧礼仪 五 墓葬礼仪 六 葬后礼仪 七 丧葬与旅游的结合
2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 丧葬礼仪: 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 人们采取丧葬的礼仪的最终目的: 使死者满意,活着安宁。
中国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
16
二 初丧礼仪
——处置尸体与安顿亡魂的方法和途径
初丧礼仪,就是把尸体安放在一个特定的场 所,为死者整容、洗面浴身、换寿衣、报丧及送 魂招魂等。
17
1 “属纩以俟(si)绝气”
• 属纩是古人检测死者是否断气的做法。 属:放置。纩:新絮或新丝绵。属纩:指 用新絮或新丝绵置于弥留者口鼻上,验其 是否断气。若不动,说明病人已断气,家 人即可举丧。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传统中国丧葬礼仪与习俗的起源、重要环节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一、丧葬礼仪的起源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和人类对死亡的认知。
古代中国人相信死后有后世子孙来世报答,因此重视丧葬礼仪以及祭祀。
传统的丧葬礼仪和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至今。
二、重要环节1. 家属通知和公告当一位亲人去世后,家属需要通知亲友以及邻里社区。
这通常通过电话、传真或者现在的社交媒体进行。
此外,家族还会发布公告,以便更多人了解丧事并前来吊唁。
2. 遣送灵柩在传统中国,遣送灵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
家属和亲友会将灵柩从丧家经过,在路途中往往有一些仪式和节目。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向亲友和邻里展示对亡者的尊重和怀念。
3. 家居清理在丧葬前,家居需要进行清理。
这是为了迎接前来吊唁的亲友,并为灵柩的临时存放做准备。
清理工作包括整理家居摆设、打扫卫生和摆放神灵牌位等。
4. 追思祭祀在告别灵柩之后,亲友们会进行悼念和追思祭祀。
追思祭祀是表达对亡者尊敬和怀念的一种方式,常常以祭祀仪式的形式进行。
家属和亲友会安置神灵牌位,并进行祭拜和燃香祷告,以表示对亡者的敬意。
5. 埋葬和后事传统的中国丧葬礼仪中,埋葬是最后一个环节。
家族会选择合适的墓地,并进行土葬或者火化。
同时,还会安置墓碑和墓志铭,以便子孙后代纪念。
此后,家属和亲友会进行饭食供奉和探墓活动,以纪念逝者。
三、对人们的影响1. 社会团结丧葬礼仪和习俗的实行促进了家族和社区的团结。
在丧亲之时,家族成员通常会团结一致,共同完成丧葬事宜。
同时,亲友和邻里社区也会前来慰问和帮助。
这种团结有助于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2. 传承尊敬和教育价值观丧葬礼仪和习俗承载着对亡者的尊敬和怀念。
通过参与这些仪式,人们能够感受到家族、亲友和社区对逝者的重视。
同时,丧葬礼仪也有助于教育人们尊重生命、关爱亲人,并反思人生的意义。
第三节 丧葬精讲
? 殡葬文化指人类在处理死亡事件的殡葬活动中 所产生的观念、实物和操作活动的总和。
? 殡葬活动反映宗教习俗、对待死者的态度(事 死如事生、孝道)、对丧葬礼仪的看法、对灵 魂的观点等。
三、葬法葬式
? (一)土葬
?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 野土,其气发于上为昭明。” ——《周礼》
? 因此,就儒家的观念来说,殡葬乃是对死者的 礼遇,是孝的体现。
一、孝道与慎终追远(续)
? (三)慎终追远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 语·学而》
? 古人对慎终追远的理解
?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 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二、殡葬文化(续)
一、孝道与慎终追远(续)
? 何谓孝:概括来说,孝是一个人处理与父母关系时的行为准则, 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爱。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论语·学而》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 “葬”的会意解释 ? “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
数。 ……”—— 《周易 ·系辞传》 ?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纳蛄嘬之。” ——《孟子·滕 文公上》 ? ?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祟 (高)四尺。” —— 《礼记·檀弓上》
? 只为与死人结阴亲 13岁女孩被拐卖杀害 —— /yszx/200
5-01/28/content_183798.htm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文化。
在古代,丧葬文化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孝道”,强调对祖先的尊重和爱戴,而道家思想则认为人死后灵魂仍旧存在,需要用各种方法来保护和祭祀。
因此,丧葬文化在古代中国被赋予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含义。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就已出现了祭祀坑。
到了商周时期,丧葬文化更加完善,规模也更加宏大。
在这个时期,丧葬文化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宣扬自己权利和威信的重要手段。
二、古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制度和风貌。
首先,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看法。
古代人们认为死亡并非终点,灵魂依旧存在,需要保护和祭祀。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和等级制度的继承。
其次,古代丧葬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丧葬文化促进了古代陶器、铜器、玉器、金器等文化遗产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古代丧葬文化的仪式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仪式非常庄重和严肃,符合礼仪文化的要求。
在北方,家庭葬礼通常由家族亲人操办,而殷式墓葬则以官方为主导。
南方地区则根据不同的人,并按照人们的身份、地位、财富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区别待遇。
古代丧葬文化强调不同的地区、群体和阶层都有不同的丧葬仪式。
丧事中的礼仪和禁忌一般都由家族遵循,表现对死者的尊敬和对生命的敬畏。
四、古代丧葬文化的后续影响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丧葬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
现在的丧葬方式不仅有家族葬和公益葬,还有火化和海葬等多种选择。
尽管丧葬文化已不如古代那样影响深远,但这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精深博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与丧葬仪式一直是备受重视和尊重的事情。
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反映了对生命的敬畏与致敬,以及对逝者的追思与缅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
一、死亡的认知和看待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将死亡视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他们相信,人死后会有来世或者灵魂的存在,因此对于死亡的看待方式较为宽容。
人们普遍认为死亡并非是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
这种观念通过丧葬仪式体现出来,使人们能够以一种平静和接受的心态面对死亡。
二、丧葬仪式的重要性丧葬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尊重和表达敬意的方式。
家人和亲朋好友通常会积极参与,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
丧葬仪式也强调对死者的尊重和尊严,为逝者提供一个和谐的离世环境。
同时,丧葬仪式还能帮助亲友们减轻悲痛,以及帮助他们逐渐接受和理解死亡。
三、传统丧葬仪式的特点中国传统丧葬仪式有一系列独特的特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祭祀与扫墓活动。
祭祀是一种通过祈祷和供奉来祈求神灵庇佑和保佑亡者的仪式。
而扫墓活动一般在清明节期间进行,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扫和悼念逝者。
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对亡者的尊重,还强调了家族和子孙后代的责任和传承。
四、逐渐变迁的丧葬观念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死亡和丧葬的认知也在逐渐改变。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火葬而非土葬,择地葬而非家族墓地,这体现了人们对于个体尊严和自由选择权的重视。
此外,一些新的悼念方式也逐渐兴起,如纪念馆和网络纪念平台等,让人们有更灵活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凝聚着人们对生命和逝者的敬畏,体现了对逝者的追思和缅怀。
虽然随着社会的改变,人们对死亡和丧葬的认知也有所变化,但传统仪式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理解并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葬礼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丰富,传统葬礼作为中国人哀悼亡者的方式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葬礼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对亲情的感恩,同时也承载着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本文将从传统葬礼的起源、仪式流程以及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传统葬礼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先民时期。
在古代,人们认为死者灵魂仍会存在并会影响生者,因此对于葬礼仪式十分重视。
而传统葬礼的形式和内容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与发展,成为一种严肃而庄重的传统文化仪式。
传统葬礼通常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准备、守灵、出殡、丧事和扫墓。
首先,在葬礼仪式之前,家属需要准备相关的物品和材料。
这些物品包括祭品、纸钱、烛台等,用于祭祀和缅怀逝者。
其次,在守灵阶段,亲友会到灵堂或殡仪馆为逝者守灵,表示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守灵期间,人们会焚香祭拜、上香致祭,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
接下来是出殡环节,也是整个葬礼的重要环节之一。
家属和亲友会陪同逝者的灵柩或骨灰进行最后的告别仪式,然后将其送到坟地或火化场所。
丧事阶段是葬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供奉和缅怀逝者。
家属会安排丧葬酒席,亲友们会前来慰问并带去慰问金、祭品等,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悲痛。
最后是扫墓环节,通常在逝者的祭日或特定时刻进行。
家属和亲友们会前往坟地或祖先墓地祭拜,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瞻仰墓碑,烧纸钱等。
传统葬礼的形式和仪式流程严肃而庄重,反映了中国人对逝者的敬仰与哀思。
这种传统的体现还可以在各地区的差异中看到。
例如,北方地区传统葬礼注重烧纸、拜坟以及祭祀祖先的仪式;南方地区传统葬礼则更加注重守灵、丧事办理和安葬等环节。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葬礼的形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葬礼形式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可以有传统葬礼,也可以有火化、海葬等方式。
一些家庭为了追求简洁、节俭以及生态友好,选择进行火化,并将骨灰安放在骨灰盒中。
这样的做法是现代社会对传统葬礼形式的创新和变革。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是人类在面对生命终结时,对生死、尊卑、信仰等观念的体现。
在我国,丧葬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与传统习俗。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古代丧葬文化,以期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丧葬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因此盛行土葬。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朝代都对丧葬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使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二、古代丧葬仪式的主要环节
古代丧葬仪式主要包括:报丧、更衣、入殓、设灵、吊唁、出殡、下葬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古人遵循严格的礼仪,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安慰。
三、丧葬用品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丧葬用品中,许多物品都具有象征意义。
如丧葬棺木象征着逝者通往另一个世界,墓碑则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
此外,丧葬用品中的纸钱、祭品等,也都承载着对逝者的祝福和对生者的安慰。
四、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有了很大差异。
古代丧葬文化讲究尊卑有序、隆重肃穆,而现代丧葬文化则更注重简约、个性化的表达。
此外,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如烧纸钱、跪拜等,在现代社会已逐渐减少。
五、丧葬文化的地域特色
在我国,不同地域的丧葬文化各具特色。
如南方的丧葬文化讲究风水,墓地选择注重山水环境;北方的丧葬文化则注重丧葬礼仪,仪式过程严谨复杂。
这些地域特色反映出我国丧葬文化的丰富多样。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丧葬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更能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是指古代社会针对逝者举行的一系列仪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
礼仪文化常识:
1. 祭祀:古代人们相信死后的人灵魂仍然存在,因此会进行祭祀仪式,以示尊敬和安
抚逝者灵魂。
2. 朝服:古代丧葬礼仪中,亲属和参与者通常穿着朝服,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悲痛。
3. 白衣:在一些古代文化中,白色被视为吉祥色彩,同时与死亡和丧失有关。
因此,
参与丧葬仪式的人通常会穿白衣。
4. 哀乐:丧葬仪式中常常伴随着哀乐音乐,这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5. 丧钟: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为了通知社会有人去世,会敲响丧钟,作为一种哀悼的
方式。
6. 痛哭:古代丧葬仪式中,参与者常常会发出悲痛的哭声,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7. 下葬:在古代,一般将逝者的遗体埋葬在土地里,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墓地中,以示
对逝者的尊重。
8. 祭祀墓地:在一些文化中,人们还会定期前往墓地祭拜逝者,清理墓地,并向逝者
献上食物和祭品。
9. 丧服: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丧服是指丧葬仪式期间穿着的特殊服饰,通常是黑色或
其他深色,代表悲痛和哀悼。
10. 祭品:在古代的丧葬仪式中,人们会献上祭品,如食物、酒水、香烛等,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悼念。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对死者的尊重,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下面就来谈一下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些特点:一、尊重死者中国古代对死者的尊重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古人认为死者虽然身体已逝,但是其灵魂仍然存在,需要人们的尊重和追思。
因此,丧葬时要遵循一系列的仪式,例如设帷帐、守孝、行儒礼等。
在丧葬仪式中,要为死者穿上宽袍,系上裙带,罩上苍纱,佩戴饰物,以示尊重。
同时也会为死者焚香祭拜、燃烛点灯,寄托对死者的追思和祈愿。
二、隆重丧葬中国古代丧葬十分隆重,这与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不无关系。
古代人们认为家族是血脉相连的,丧葬时要让家族成员一起前往,共同送别亡者。
在丧葬过程中,要进行三步走礼——送葬、告别、入土,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丧葬活动要华丽隆重,花费很大,人们认为这是对亡者的尊重,也是家族的面子和地位。
三、墓葬文化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也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们认为墓葬是死者安身立命的地方,需要精细制作,以示尊重。
墓葬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装饰,如神兽、神仙、龙、凤、麒麟等,这些都是寓意着死者的荣耀、尊贵和长寿。
传统的墓葬建筑风格也比较讲究,具有神秘、庄重、华美等特点。
例如,唐代的大墓、宋代的墓穴和元代的神坛等墓葬形式,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丧葬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四、坟墓制度中国古代对坟墓制度也有详细规定,包括各种丧葬用具的配置、填坑时间的确定、坟墓的位置和朝向等。
古代人们认为坟墓是死者的栖息之所,需要好的风水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免影响死者的安息。
在坟墓中,还会置放墓主人喜好的东西,如金银器、玉器、书画、器乐等,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和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总之,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死观。
在今天这个个性与自由的时代,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珍贵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丧葬制度中国古代的文化礼仪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其中包括婚礼、葬礼、宴席等各种场合的仪式。
其中,丧葬仪式在文化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对于丧葬仪式的严肃和庄重程度可见一斑。
古代中国的丧葬制度分为四个阶段:死亡告知、丧期居丧、后事处理和祭扫扫墓。
首先是死亡告知阶段。
一旦有人去世,家人们就会马上通知亲戚朋友,并开始穿着孝服。
孝服是指为表示哀悼之意而穿着的特殊服饰,通常为白色或黑色。
死者的名字会被写在一块白纸上,贴在家门口上,以示这个家庭正在举行丧事。
接下来是丧期居丧阶段。
根据古代中国的传统,丧期的长短与死者的身份和亲戚关系有关。
丧期一般从3天到3年不等。
对于直系亲属的丧期要相对较长,而对于远亲的丧期则相对较短。
家庭成员在这个时期都要穿戴孝服,禁止参加娱乐活动和喜庆场合。
在居丧期间,亲友们前来吊唁,通常会送些哀悼礼品如纸钱和酒粮。
然后是后事处理阶段。
在这个阶段,家属需要把死者的灵柩准备好,通常是用木料做成的棺材,并放上与死者相关的物品和他喜欢的东西。
丧葬过程也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首先,亲友们会在灵柩前唱挽歌,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然后,根据家族的传统或宗教信仰,丧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有土葬、火葬和水葬。
土葬是将死者埋在地下,火葬是将死者的尸体烧成灰烬,水葬是将死者的尸体投入水中,使其沉入水底。
最后是祭扫扫墓阶段。
在中国古代,祭祀祖先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家属会前往祖坟扫墓和祭拜祖先。
扫墓是指清理坟地周围的杂草和病虫害,祭拜则是向祖先致敬并向其祈福。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关怀的方式。
祭祀过程中,除了摆放祭品如鲜花、水果和食物之外,还会燃烧纸钱,以供给祖先。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它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亲人的关怀和怀念。
通过这样的制度,人们可以沉痛地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并表达对生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同时,这也是一种延续家族血脉和传承文化的方式。
中国民俗文化专题第七讲:丧葬文化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 禁绝火葬结果: 汉民族地区火葬现象彻底根绝,一些过去 实施火葬的少数民族如羌族,也开始转向 土葬,土葬成为各民族普遍推行的丧葬习 俗。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3.悬棺葬 • 概念: 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 将棺木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的一 种古老葬俗方式。
• 名称: 崖葬、岩葬、仙人葬、箱子岩、 挂岩子。 • 起源时间: 商代后期(福建武夷山“船 悬棺”距今3400年)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2)特殊的葬孝观念产生悬棺葬俗 • 《朝野佥载》:“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 者以为至孝。” • (清)《珙县志》:“悬葬崖上,子孙高 显,于是争挂高崖以趋吉。” • 生者的利益和死者的愿望通过奇特葬俗方 式得到和谐统一。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树葬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天葬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 火葬习俗受宗教灵魂观念支配 • 我国传统丧葬涉及火葬的民族: 羌族、彝族、怒族、拉祜族、普米族、哈 尼族、纳西族、瑶族等等。(现代葬法多 以土葬为主) • 汉族视火葬为异端,火葬焚尸被认为是有 悖孝道伦理的恶俗。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 反常现象: 宋辽金元时期,长期实施土葬习俗的广大 汉民族地区,火葬方式普遍流行,大有取代 土葬习俗的发展趋势。 • 原因: (1)受佛教焚尸葬俗影响而火葬 • 洪迈《容斋读书笔记》卷13:“自释氏火化 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
• 本专题参考书目:
• 徐吉军:《中国丧葬礼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 • 郑小江:《中国死亡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1995年 • 蔡希勤:《中国墓葬文化》,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5年 • 夏之乾:《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中国华侨 出版社,1991年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首先,葬礼的准备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古代,丧葬仪式是十分庄重的,一般由家族的长辈负责举办。
在丧葬之前,家属会为逝者选择一个适合的地点进行安葬。
一般来说,这个地点是在家族墓地内,如果没有家族墓地,就会选择在逝者喜爱的地方进行安葬。
丧葬地点的选择是根据家族的传统、地理位置和祖先的喜好来决定的。
其次,葬礼的仪式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葬礼通常会分为三个步骤:追悼、告别和安葬。
追悼是亲友们为逝者送行的环节,亲友们会戴上孝帽、穿上孝服,举办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之情。
告别是送葬仪式的一部分,亲友们会载着逝者的灵柩前往葬地,为逝者送行,并宣告逝者归天。
最后,安葬是将逝者的遗体埋葬在地下的环节,这一步极为庄重,通常有专门的司仪引导,同时还有祭祀仪式来追念逝者,并祈福逝者在来世得以安宁。
另外,陪葬品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陪葬品是用来陪伴逝者去到来世,并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古代,陪葬品的种类很多,根据逝者的身份和家庭财富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贵族或富人的陪葬品往往是金银器物、珍珠宝石和古董艺术品等,以展现逝者的地位和财富。
而一般人的陪葬品则包括食物、服饰和工具等,供逝者在来世中使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一种庄重、肃穆而笃定的文化形式。
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先、家族和传承的尊重与重视,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和来世的思考和仪式化的表达。
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宗教信仰和仪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中华传统文化:丧事民俗详细解说
白事事宜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
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钱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
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
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11.放粮食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
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13.做孝服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
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 1 -牌位图示:图一:第一天吊纸时用图二:烧轿时用图三:上林请神用图四:请神归家后换此牌位- 2 -图五:起灵、路祭、墓祭用15.写素联挽父:一天雨雪凋椿树,满目云山惨棘人(薤露兴悲)泪洒冰天悲失怙,父归东土痛无依(蓼莪抱痛)挽母: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遗爱千秋)终天唯有思亲泪,百草痛无益母灵(慈云缥缈)三年:一腔思亲恩未报,三年无改孝常存(于今三年)亲恩难报一生恸,礼制有定三年遵(永言孝思)十年: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音容宛在)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冰清永怀)注释:①椿树:长寿之木,后世称代父亲。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9级软件工程(嵌)蔡建平等级森严的丧俗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
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
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的席位。
:“生,事之以礼;,诸侯曰薨,,,常让只是为了在《马大卑而定,,因而古人对此格外讲究。
富贵之家不惜重金购置绫罗绸缎,延请名师精工细作,极尽奢华;贫穷者亦想方设法尽力置办,使行将入土的亲长不致过于寒酸。
有很多人亦很早为自己准备“棺材本”。
古人用铭旌表识死者姓名,铭旌有一定的等级,历代制度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旗幡的长度显示尊卑。
安葬死者前要进行治丧活动,通常是作佛事,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相结合的产物。
佛教认为,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和苦难,西天净土才是最理想的去处。
死者的躯体虽然停止了生命,但灵魂仍灾难深重,要进入西天极乐世界,必须举行种种超度亡灵的宗教仪式,使死者的灵魂彻底解脱。
否则必入地狱,受??、烧、舂、磨等酷刑,死者的家人也不能安居乐业。
丧作佛事最初限于释门子弟,后被人们普遍接受,逐渐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唐宋以后尤为盛行。
现在有些老人都通宵不睡去看人家做佛事,俗称“放焰口”。
可见,在封建社会后期,佛教与丧葬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贯穿于整个丧葬活动的始末。
佛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可谓深矣!墓葬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的丧葬习俗,从各方面再现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
鬼魂世界每每是现实社会的再现。
古人非常重视选择葬地,颇有讲究,形成了一套充满迷信色彩的理论和方法,精通此道和以此为业者民间称之为“风水先生”。
所谓“风水”,实际上是古代相地术的俗称。
古人迷信,每逢营造之事,在兴工动土之前都要察看附近的地貌环境和山川形势,看它是否得“风”得“水”,以择吉避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
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09级软件工程(嵌) 0927403112
蔡建平
等级森严的丧俗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
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 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
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各得其所, 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
在古人看来, 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 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
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
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
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 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 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
人死犹如搬家, 《荀子·礼论》云: “丧礼者, 以生者饰死者也,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
”古人奉行儒家礼仪。
儒家提倡孝道, 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
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 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 古代统称为“丧仪”。
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
“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 《礼记·曲礼下》)。
生前尊卑有别, 死称也各不相同, 等级昭然。
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 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
人死之后, 要将噩耗告之于众。
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 显示哀伤的气氛, 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 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代哭。
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 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 每每逢场作戏, 口放悲声却面露喜色, 洋相百出, 颇遭世人非议。
在《马大帅》中,赵本山也曾扮演过此种角色,却慌忙跑到丧礼对面的结婚场地去了,找来一顿暴打。
哭丧结束后要给死者穿上送终的衣服、放进棺材,称之为入殓。
陪葬衣服的套数依死者身份尊卑而定, 死者入殓时穿戴的服饰称为“殓服”, 俗称“寿
衣”。
殓服是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穿着, 因而古人对此格外讲究。
富贵之家不惜重金购置绫罗绸缎, 延请名师精工细作, 极尽奢华; 贫穷者亦想方设法尽力置办, 使行将入土的亲长不致过于寒酸。
有很多人亦很早为自己准备“棺材本”。
古人
用铭旌表识死者姓名, 铭旌有一定的等级, 历代制度不尽相同, 但都是通过旗幡的长度显示尊卑。
安葬死者前要进行治丧活动,通常是作佛事,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相结合的产物。
佛教认为, 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和苦难, 西天净土才是最理想的去处。
死者的躯体虽然停止了生命, 但灵魂仍灾难深重, 要进入西天极乐世界, 必须举行种种超度亡灵的宗教仪式, 使死者的灵魂彻底解脱。
否则必入地狱, 受 、烧、舂、磨等酷刑, 死者的家人也不能安居乐业。
丧作佛事最初限于释门子弟, 后被人们普遍接受, 逐渐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唐宋以后尤为盛行。
现在有些老人都通宵不睡去看人家做佛事,俗称“放焰口”。
可见, 在封
建社会后期, 佛教与丧葬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贯穿于整个丧葬活动的始末。
佛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可谓深矣!
墓葬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的丧葬习俗,从各方面再现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
鬼魂世界每每是现实社会的再现。
古人非常重视选择葬地, 颇有讲究, 形成了一套充满迷信色彩的理论和方法, 精通此道和以此为业者民间称之为“风水先生”。
所谓“风水”,实际上是古代相地术的俗称。
古人迷信, 每逢营造之事, 在兴工动土之前都要察看附近的地貌环境和山川形势, 看它是否得“风”得“水”, 以择吉避凶。
直至今天,仍存在着这种现象。
现代墓地也因所谓的风水好而大肆提高价码!但迷信的人们依然不惜重金,只希望找到好的安息之地。
既为自己好,也为庇佑后世子孙。
安葬死者是丧葬活动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 由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千姿百态, 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 安葬死者的方式多种多样。
古代葬式除最为常见的土葬外, 比较流行的还有火葬、水葬、树葬、天葬、悬棺葬、瓮棺葬、屈肢
葬、二次葬、割体葬等等。
火葬的流行与佛教的传入有直接关系。
佛家是主张火葬的, 即“戒火自焚”, 佛门弟子死后一般都实行火葬。
但依汉族的传统观念, 死者最理想的归宿是九泉黄壤, 火葬“惨虐之极, 无复人道”, 是难以容忍的“焚如之刑”。
只有一些生前恶贯满盈的“极恶”之人, 死后往往被掘坟剖棺, 焚尸扬灰。
也通常诅咒人死无葬身之地。
而现今,火葬已成为规定的安葬方式,并有专门的殡仪馆提供服务。
殡仪业也因此成为除网游外又一项成本低,收入高的产业。
死者入土, 并不意味着丧葬活动的结束, 家人和亲戚还要为死者服丧守孝。
但在居丧的过程中, 有些守制者常常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以种种自我虐待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 体现所谓的“孝道”。
祭祀也是丧葬礼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对亡亲尽孝和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追悼亡灵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三年服丧期内进行; 期满之后每年于特定的节日上坟墓祭, 俗称“扫墓”。
清明节扫墓已成习俗,现在清明属于国家法定假日,原本用来祭奠先人的节日却演变为一些人外出旅游放松的好时间。
古人安排后事力图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财富再现于鬼魂世界。
厚葬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弃于地下,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若此风不改, “国家必贫, 人民必寡, 刑政必乱”, 势必导致国弱民贫和社会动乱的严重后果。
不仅如此,盗墓与古人厚葬的习俗也有直接关系, 是厚葬的恶果之一。
历代埋藏在地下墓穴中的大量宝物,为盗墓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厚葬之风在古代经久不衰, 盗墓也就成为历史上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葬埋愈厚,盗掘愈甚。
道家不仅反对厚葬,甚至主张不葬。
而现今盗墓的不全是盗墓者,还有考古学家。
值得提及的是, 在中国古代,还有所谓夫死妻从的“殉节”。
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女子为丈夫保持贞节, “生是夫家人, 死做夫家鬼”在一些史书和古装戏中已是见怪不怪了。
一些受封建礼教毒害甚深的女子, 在丈夫死后每每以身殉之, 用牺牲生命的极端方式表明对丈夫忠贞不贰的心志。
殉节被封建礼学家们津津乐道、推崇备至,而且古代妇女的殉节具有自愿从死的特点。
更可悲的是, 那些以身殉夫的“烈女”们, 至死也不明白她们实际上是充当了封建礼教无谓的牺牲品。
阶级社会实际上是等级社会, 生活在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高低贵贱之别。
生前地位不同,死后待遇也有很大差异。
古人通过丧葬礼仪, 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鬼魂生活的冥界。
传统的丧葬习俗根植于古老的中华大地, 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一定影响, 兼容并蓄, 丰富多彩。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容纳的古代社会的信息量是其他礼仪风俗所无法比拟的, 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