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2003年为首次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从2003年之后,大学生每年的毕业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就业情况却未逐年好转。本文从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出发,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建议

1.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从1999年的首次扩招以后,在2003年第一次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到现在不过十年的时间。这十年里面,大学生的就业存在一定的趋势。大学生就业总体的情况并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好转,伴随着大学生的就业难,还出现了城镇失业率上升,民工荒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我国主要的就业问题为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劳动就业市场不完善,统一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建立。下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趋势做以说明。

1.1大学生需就业人数的发展变化

2003年到现在,我国大学生的毕业数量总量一直在增加,但是就业状况却不佳。下面为2003年到2012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需就业的人数情况概览。

图1:2003-2012年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规模变化

2003--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212、280、338、413、495,559、611、630、660、680万人,但是每年的一次就业率基本在70%—75%之间,一次就业率不高。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半年左右才能找到工作,且大多对找到的工作还不是很满意。对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34%的人毕业半年内就离职。2011 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毕业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就业率没有那么理想,加上以前未就业的人数,以及每年大量的城镇失业人数,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甚乐观。据统计,2011年,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为3267万人,再加上农村每年向城市转移的富裕劳动力,可以看出,今后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据估计2013年大学生的毕业总人数将达到699万,逼近700万大关,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翼说,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比2012年严峻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新增加的白领工作岗位比较有限,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路走高,特别是对那些通过在职教育获得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说,形势将更为严峻。

1.2大学生就业单位选择意向

在大学生毕业生数量一路走高的情形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还存在一定的选择取向,2010年有调查研究表明,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垄断性国有企业是本、专科毕业生心目中最受亲睐的就业单位,而一般竞争性的单位,如民企、非垄断性国企选择的比例较低。下面为当时统计出来的结果:

图2: 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麦克斯2012年的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也指出: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0%;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3%。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57%;在“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36%。

由此可以看来,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单位选择意向大多为可以解决户口,档案和职称等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等,而对于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其他企业,大多不是毕业生的选择意向。在选择好单位进入以后,其相应的满意度也较高。

1.3大学生就业的区域特征

大学生的就业不仅表现出来一定的企业单位选择意向,还带有很强的区域分布特征。麦克斯的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表明,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1%。两倍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本科、高职高专均为32.3%)。其中,人才吸引力指数代表某区域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的大小。计算方式是三个指标的平均数,包括本区域生源的毕业生在外区域就学后返回到本区域就业的比例、在本区域就学的毕业生留在本区域就业的比例、非本区域生源在外区域就学的毕业生然后到本区域就业的比例。

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前 5 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厦门、广州。东部和沿海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 5 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宁波、青岛。

同时,对于大学生的省级流动,2012年麦克斯的大学生就业研究报告指出,相对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都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同时,大学毕业生对就学地有着较高的就业偏好。

1.4大学生就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对比于就业的增长来说,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一直下降。如下表所示:

表1:2000-2011年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化

年份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

2000 8.4 0.97 0.1152

2001 8.3 0.99 0.1190

2002 9.1 0.66 0.0729

2003 10 0.62 0.0622

2004 10.1 0.72 0.0709

2005 11.3 0.52 0.0456

2006 12.7 0.44 0.0349

2007 14.2 0.46 0.0322

2008 9.6 0.32 0.0336

2009 9.2 0.35 0.0380

2010 10.4 0.37 0.0351

2011 9.3 0.41 0.0445 注:此表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指数和就业人数计算

从上表可以看出十多年来,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处于下降地位,除了2011年有所回升。可见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增长,由此可见在就业弹性一直较低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增长并未给就业带来改善。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也就不能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方式存在问题,经济增长的结构不合理,这样的经济增长势必不能给就业带来很好的拉动作用。

2.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前我国存在着“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就业局面。“民工荒”是指2009年8月以来,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的现象。从表面上看来,同时出现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是相悖的。但是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两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两者的出现都是由于中国市场上的供需结构不平衡所导致的。“民工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