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 (4)

合集下载

脑部CTPPT课件

脑部CTPPT课件
颅骨 23块 (不包括6块听小骨)
以眶上缘及外耳门上缘连线为分界线
将颅骨分为
脑颅骨 一
面颅骨
条 线
面颅骨
-
脑颅骨
1
脑颅骨 (8块)
成对:顶骨、颞骨 不成对: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筛骨
额骨
顶骨
蝶 骨
颞骨
枕骨
-
2
颅底内面
颧骨 上颌骨
鼻骨
犁骨
泪骨
下鼻甲
下下颌颌骨骨 面颅骨(15块)
腭骨


-
3
两个薄弱部位
基底核、丘脑。 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
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 叶(脑岛)。 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
三脑室连接。
-
22
正常头颅CT图片
-
23
-
24
五、侧脑室体部层面
-
14
正常头颅CT图片
-
15
正常头颅CT图片
-
16
正常头颅CT图片
-
17
二、鞍上池层面
颅前窝:颞叶。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 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 行星。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 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后面)位于 后缘中央,是角间池)。
个较大而凹陷的外
侧部
• 颅后窝由枕骨和
颞骨岩部后上面组

-
5
颅底内面观
“一窝 一裂 三沟 十孔”
(眼N, 动眼N, 滑车N,展N) 眶上裂 (上颌N) 圆孔 (下颌N) 卵圆孔 (脑膜中A) 棘孔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头颅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常规 CT(NCCT):1)CT 平扫是检测脑出血金标准,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和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2)CT平扫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影像学方法,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3)CT平扫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4)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水肿及出血转化常用技术。

5)CT 平扫可作为静脉窦血栓形成首选技术。

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当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可能性。

CT 动脉造影(CTA)和 CT 静脉造影(CTV)1)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评估,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有临床症状患者,采取CTA 检查;CTA可以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2)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诊断,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管壁及管腔的情况等,并可清晰的显示内膜片、线样征和双腔改变等。

3)CTA对脑动脉瘤诊断,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略低,还可以检测动脉管壁钙化和血栓。

4)CTA对血肿扩大、预后预测。

CTA检查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CTA上为点样征是早期预测血肿扩大重要影像学证据。

5)CT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 100%,对于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和丘纹静脉的敏感度达90%,CTV和MRV在脑静脉系统显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颅脑常见病变的CT诊断

颅脑常见病变的CT诊断
颅脑影像病例分析
病例一
中毒
CO中毒脑损伤的发病机理:
CO吸入人体进入血液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 蛋白(HBCO),HBCO不仅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 白的解离,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 致机体内形成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在人体各种组织中, 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往往首先受累,尤以基底节最为明显 。急性CO中毒导致脑缺氧后,脑部血管先发生痉挛,而后扩张, 渗透性增加而诱发脑细胞内水肿。由于缺氧和脑水肿后的脑 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小血管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坏死,软化或 广泛的脱髓鞘病变。
颅咽管瘤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8-12岁及40-60岁,无 性别差异。
常因肿瘤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后就诊发现,临 床症状依其原发部位、发展方向而定,常表现在颅内压增高、 视觉障碍及内分泌症状。当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时引起 视觉障碍,压迫第三脑室、室问孔时造成脑积水,向下压迫垂 体时产生内分泌症状。
部颅骨内板下间隙增宽,脑室系统扩张。
病例四
男,10岁,外伤1天 左侧颞顶枕叶见不规则脑沟回样钙化,局部脑沟增宽加深,
蛛网膜下腔增宽。 Sturge-Weber综合征
Sturge-Weber综合征
又称颜面部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皮肤--软脑膜血管瘤病 等,系由于胚胎发育6周时血管系统发育不良,影响到脑、骨 膜、皮肤的血管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三方面:
头昏,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就诊于云阳县人民医院就 诊,行头颅CT提示:左侧额顶部包块伴局部骨折缺损,今
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门诊以“左侧额顶部颅骨病变”
收入。
病例九
患者女,27岁 主诉:G1P0孕35周先兆早产(双胎),嗜睡、失语3h。 主要表现:剖宫产术后1天血压升高,头痛,测血压

头颅CT影像定位

头颅CT影像定位

1.额骨2.额上回3.冠状缝4.中央前沟5.大脑镰6.中央前回7.顶骨8.中央旁小叶9. 中央沟10.中央后回11.顶上小叶12. 楔前叶13. 矢状缝14. 上矢状窦1. 额骨2.上矢状窦3. 额上回4.冠状缝5.大脑镰6. 额中回7. 大脑纵裂8.中央前沟9.中央前回10.中央沟11. 大脑白质(半卵圆中心)12.中央后回13. 中央旁小叶14. 缘上回15. 顶骨16. 顶下小叶17. 楔前叶18. 顶枕沟19. 枕骨1.额骨2.额上回3.大脑镰4.额中回5.扣带沟6.冠状缝7.胼胝体周动脉8.中央前回9.放射冠10.中央沟11.胼胝体12.中央后13.侧脑室(脉络丛)14.中央后沟15.顶骨16.缘上回17.楔前叶18.角回19.顶枕沟20.枕回21.楔叶22.枕骨23.上矢状窦1.额骨2.大脑镰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6.扣带回7.胼胝体(干)8.侧脑室(前角)9.尾状核(头)10.中央前回11.中央沟12.放射冠13.中央后回14.屏状核15.丘脑16.外侧裂17.岛盖颞18.岛叶19.尾状核(尾)20.颞上回21.胼胝体(压部)22.穹窿23.扣带24.侧脑室(侧副三角、脉络丛)25.直窦26.大脑大静脉27.顶骨28.顶枕沟29.枕回30.楔叶31.上矢状窦32.视皮质33.枕骨1.额骨2.额窦3.额上回4.额中回5.大脑镰6.尾状核(头)7.扣带回8.额下回9.胼胝体(膝)10.内囊(前肢)11.侧脑室(前角)12.第三脑室13.中央沟14.中央前回15.穹窿16.中央后回17.室间孔(Monro)18.外侧裂19.屏状核20.岛池动脉21.内囊(后肢)22.岛叶23.丘脑24.苍白球25.松果体26.壳核27.尾状核(尾)28.颞横回29.大脑内静脉30.海马31.小脑蚓部32.36.顶枕沟37.上矢状窦38.枕回39.枕骨1.额骨2.额窦3.大脑镰4.额上回5.扣带回尾状核(头)11.顶骨12.额下回13.外囊14.19.第三脑室20.屏状核21.颞上回22.最外囊29.海马回30.松果体31.小脑幕32.四叠体板侧脑室(三角)39.枕骨40.顶骨41.枕回1.12.小脑幕24.基底动脉与动脉沟25.脑桥26.乙状窦27.小脑脚中31.颞骨32.窦汇33.小脑半球34.横窦35.枕骨眶底7.颞上回8.视神经9.颈内动脉10.垂体11.颞中回12.鞍16.颞下回17.三叉神经18.滑车神经19.脑桥池20.乳突小房21.小脑幕22.第四脑室23.脑桥24.颞骨25.小脑脚26.小脑蚓部27.乙状窦28.小脑半球29.齿状核30.枕大池31.枕骨32.头半棘肌1.额骨2.额窦3.上斜肌4.眼球5.眼静脉6.上直肌7.直回与嗅沟8.球后脂肪组织9.颞肌10.视神经11.蝶窦12.蝶骨13.颞下回14.眶上裂15.三叉神经节16.颈内动脉17.脑桥池18.海绵窦19.鼓窦20.基底动脉21.脑桥22.脑桥小脑池23.小脑中下脚24.内耳内的面神经与听神经25.乙状窦26.乳突小房27.小脑蚓部28.第四脑室29.枕大池(窦)30.小脑半球31.枕骨32.头半棘肌1.眼球2.上斜肌3.泪腺4.筛房5.颧骨6.内直肌7.视神经8.外直肌9.蝶骨10.眶上裂11.颞肌12.蝶窦13.颞骨14.颞叶(底)15.斜坡16.颞下颌关节与下颌头17.基底动脉18.颈内动脉19.外耳道与鼓膜20.鼓室腔21.脑桥22.外展神经23.小脑绒球24.小脑前下动脉25.乳突与小房26.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27.乙状窦28.延髓29.头夹肌30.小脑半球31.枕骨32.枕窦33.头后小直肌34.头半棘肌1.鼻骨2.眼球3.内直肌4.鼻中隔5.筛房6.颧骨7.翼腭窝8.下直肌9.枕骨基底部10.颞肌11.卵圆孔与下颌神经12.蝶窦13.颞骨岩部14.颧弓15.颈内动脉16.咬肌17.颈静脉壶腹18.翼外肌上头19.外耳道20.内耳门21.延髓22.下颌头23.乳突24.破裂孔25.乙状窦26.椎动脉27.岩枕沟28.小脑绒球29.小脑扁桃体30.二腹肌31.头夹肌32.小脑半球33.头后小直肌34.小脑延髓池35.头后大直肌36.枕骨37.头半棘肌38.斜方肌大脑前动脉终末分支大脑后动脉终末支大脑前动脉终末分支大脑后动脉终末支大脑中动脉终末分支中央支(包括后交通)大脑前动脉中央支中央支(包括后交通)中央支脉络丛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终末支脉络丛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中央支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边缘支。

颅脑CT影像学表现

颅脑CT影像学表现

六、硬膜下积液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外伤后10天,伴头痛、头晕来诊。
【CT诊断要点】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呈脑脊液密 度,多发生于额颞顶部,常深入到纵裂前部,无或 有轻微的占位效应,周围脑组织无水肿。
七、脑创伤继发性疾病
【典型病例】 患者,男,61岁,脑创伤3年,近日头痛、头晕伴左侧肢 体活动不利1周,高血压病史10年。
二、颅底骨折
【典型病例】 患者,男,18岁,外伤3小时 ,右侧外耳道流血伴局部肿 胀。
【CT诊断要点】
经过颅底横断面图像观察清晰可见骨折线的部位、 形态和走行,对于细小的颅底骨折应薄层高分辩检 查,重点注意脑脊液鼻漏的漏出部位,尤其是筛板 、眶顶、蝶窦或额窦、视神经管,有时可见颅内积 气。
三、脑挫裂伤
【典型病例】 患者,男,19岁,因车祸来诊。
【CT诊断要点】
1. 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边界较清, 大小不一,小灶性出血可相互融合。白质、灰质同时受累 ,较大范围的脑挫裂伤,有明显的占位征象,脑室受压变 小或闭塞,多伴脑疝形成。
2. 动态观察 早期低密度水肿区逐渐扩大,约3~5天达到 高峰,以后时间推移出血灶吸收则病变演变为低密度,水 肿范围减小占位减轻,形成软化灶;如继续出血可形成血 肿,并发脑内、脑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蛛网膜 下腔、脑沟、脑池和大脑纵裂内条带状高密度影。
【CT诊断要点】
1. 早期双侧大脑半球皮层灰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核多 发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两侧常不对称,增强可见线样 或结节样强化。 2. 晚期在脑部坏死中心出现钙化,常在室管膜下区,呈多 发结节或线样高密度影。 3. 颅脑畸形 小头、憩室性畸形、神经元移行异常、脑发 育不全。

颅脑CT、MRI解剖学

颅脑CT、MRI解剖学

椎-基底动脉系统
❖ 基底动脉主要分支: ❖ 小脑下前动脉 ❖ 小脑上动脉 ❖ 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
❖ 大脑后动脉主要分支: ❖ 颞下前、中、后动脉及
距状沟动脉、顶枕动脉。
脑静脉系统
❖ 脑静脉系统由脑深部的引流静 脉和脑表面的浅静脉组成。
❖ 脑深部的引流静脉: ❖ 大脑大静脉 ❖ 基底静脉 ❖ 大脑内静脉
体池、枕大池、桥前池、大 脑大静脉池等。 ❖ 脑沟:中央沟、外侧裂沟、 矩状沟、扣带沟等。
六、颅脑血管解剖
❖ 颅脑动脉由颈动脉系统和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
❖ 颈动脉系统:颈内动脉为脑 的主要供血动脉,颈外动脉 主要为颈面部供血,为颅骨 和脑膜的供血动脉。
❖ 椎-基底动脉:供应后颅窝 结构和部分大脑。
❖ 颅底骨因部位而表现不同。 ❖ 颅缝有解剖分布,斜行线
状、边缘增白。 ❖ 颅骨区分以颅缝为参照。
❖ 颅盖骨分高密度的外板和内板、 较低密度的板障。
❖ 颅底骨因部位而表现不同。 ❖ 颅缝有解剖分布,斜行线状、
边缘增白。
❖ 颅骨区分以颅缝为参照。
颅骨的MRI解剖
❖ 致密的颅骨呈低信 号,含骨髓的板障 呈较高信号。
❖ 腱膜和肌肉呈等T1短T2信号,T2WI不 易与骨区分,T1WI容易区分,不同部位 厚薄有别,但两侧对称。
❖ 以部位命名头皮软组织。
二、颅骨的CT、MRI解剖
❖ 颅骨由颅盖骨和颅底骨构成
❖ 颅盖骨:额骨(1)、顶骨(2)、枕骨的 部分(1)、颞骨的部分(2)。
❖ 颅底骨:蝶骨(1)、筛骨(1)、枕骨的 部分(1)、颞骨的部分(2)。
❖ 考考你脑的分叶?
脑的CT、MRI解剖
❖ 2)小脑:
❖ 位于后颅窝、天幕 下,分左右两侧小 脑半球、蚓部、齿 状核、小脑扁桃体 等。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中脑上部层面
中脑前方为一对大脑脚,脚间池分开左右大脑脚;视束在视交叉后与大脑脚前散开; 导水管穿过中脑;背侧是中脑顶盖(四叠体板),四叠体板从背侧看为两排突起, 上面一对为上丘,下面一对为下丘;中脑前方为脚间池,两侧为环池,后方为四叠 体池。
1-额叶,2-颞叶,3-大脑脚 , 4-下丘,5-枕叶 , 6-外侧裂,7-视交叉 ,8-视 束,9-环池 ,10-四叠体池
侧脑室中部层面
此层面见侧脑室的额角、三角部;基底节的组成与CT相应层面相似,但 结构显示更清晰;外侧裂前是额叶,包括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外 侧裂后是颞叶,包括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再后是枕叶,前纵裂两 侧是额上回和扣带回,后纵裂两侧是枕叶。 1-额叶, 2-尾状核头部,3-内囊前肢, 4-内囊膝部,5-豆状核, 6-内囊后肢,7-外 囊 , 8-岛叶,9-脑, 10-颞叶,11-枕叶 , 12-前纵裂,13-侧脑室额角 ,14-透明 隔,15-外侧裂 , 16-三脑室,17侧脑室三角部,18-大脑内静脉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颅脑的应用解剖
(一)颅骨:颅顶骨和颅底骨 (二)脑: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 和延髓 (三)脑的被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四)脑室系统: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 室 (五)脑的血管:脑动脉系统、脑静脉
延髓层面
脑干从下到上分别是延髓、桥脑和中脑,通过小脑下脚(绳状体)、 小脑中脚(桥臂)、和小脑上脚(结合臂)与小脑相连。延髓的前 部为椎体束和橄榄核,前方是椎动脉。 1-延髓,2-小脑半球,3-枕大池 ,4-鼻甲,5-鼻中隔,6-上颌 窦,7-鼻咽顶后壁,8-枕骨髁突,9-斜坡,10-乳突,11-椎动脉
侧脑室上部层面
半球的外侧面从前到后是额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缘上回与顶下小叶 的角回,内侧从前到后是额上回、扣带回、胼胝体、扣带回峡、顶叶的楔 前回、顶枕裂、枕叶的楔回;尾状核体部和尾部紧贴侧 4-胼胝体膝部,5-尾状核体部, 6-侧脑室体部,7 -胼胝体压部

头颅CTppt课件

头颅CTppt课件

提高头颅CT诊断准确性策略探讨
优化扫描参数
通过调整扫描参数,如层厚、层间距、重建算法等,可以提高图像 质量和分辨率,减少伪影干扰。
结合多模态影像技术
将头颅CT与其他影像技术(如MRI、PET等)相结合,可以互相补 充,提高诊断准确性。
强化医生培训
加强对影像科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头颅CT图像的解读能力和 诊断水平。
02
发展历程
基于X射线的穿透性和人体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差异,通过计算机重 建获得断层图像。
从第一代笔形束扫描到第五代电子束CT,以及后来的多排螺旋CT和 能谱CT等技术的不断革新。
头颅CT扫描技术与方法
01
扫描前准备
去除金属异物,选择合适扫描参 数(层厚、层距、重建算法等)。
02
扫描方法
横断面扫描为主,根据需要辅以 冠状面、矢状面或斜面扫描。
功能成像技术在头颅CT中发展前景
灌注成像
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脑组织血流灌 注情况,有助于评估缺血性脑卒
中等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显示神经纤维 束的走行和方向,有助于评估脑 白质病变和脑外伤等疾病的损伤
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波谱分析
波谱分析可以检测脑组织内代谢 产物的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某
些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
头颅CTppt课件
目录
• 头颅CT基本原理与技术 • 正常头颅CT表现及解剖结构 • 常见头颅疾病CT诊断与鉴别诊断 • 头颅CT检查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目录
• 头颅CT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 • 头颅CT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与局限性讨

01
头颅CT基本原理与技术
CT成像原理及发展历程

头颅定位线(MR、CT)

头颅定位线(MR、CT)
6
试着找一下AC-PC
GE 1.5T
GE 3T
GE HD750
7
PHILIPS 3T
我们的“替代方案”离“标准” 差多少?
男36人 6.8° 女24人 6.1°
10岁以下20人 9.5° 10岁以上40人 5.0°
其中 最大 最小
角度 19° 0°
随机抽取7月24和25两天的所有头MR共61例 分别量取AC-PC与胼胝膝部与压部下缘连线的角度差
• 1543年A.Vesalius深入研究了 脑的构造+ • 1818年 Riemer率先使用冰冻 法制作断层标本 • 1852、1872、1885年 俄德美 先后用此法出版了解剖学巨著 • 1884年 德国国际人种学会确 定FH平面+
1895年 伦琴发明X射线
1972年CT扫描出头颅 影像
• 1975年法国数学家 B.B.Mandelbrot提出分型维数 几何,很快被应用到脑图谱的 绘制与计算中
• Allen脑图谱会在全世界基因学家 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健全,用于研 发基因药物、治疗免疫疾病与癌 症 • MNI脑图谱会在全世界神经解剖 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健全,用 于纳米级手术定位,精神治疗, 甚至记忆控制
10
我们提取一下定位线的发展 ?
听眶 听眦
听眉
前后 联合
胼胝 体

11
谢谢
12
A.Vesalius的解剖图
MR头颅定位线的来源
国际公认的标准的横断面扫描 应该平行于脑前联合(AC) 和后联合(PC)的连线
5
什么是AC-PC
前后连合是一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束(白质)。 可在所有哺乳动物的大脑中明确区分。 前连合:连接两侧颞叶(语言识别与长期记忆)、杏仁核(情绪),是嗅束(气味) 与新脊髓丘脑束(尖锐的疼痛)的一部分。它还参与性行为。 后联合:连接两侧上丘,紧邻动眼神经核团。其功能主要与瞳孔对光反射有关。

神经外科病例分析题库

神经外科病例分析题库

神经外科病例分析题库
编号:1
病例摘要:
男性,23岁,因骑车进行中被汽车撞倒,XXX着地半小时,到急诊就诊患者摔倒后曾有约5分钟的昏迷,清醒后,自觉头痛,恶心。

体检:BP 139-80mmHg,P80次/分,一般情况可,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头颅平
时间:准备5分钟,口述回答10分钟。

评分要点:(总分20分)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1.右额颞急性硬膜外血肿4分
二)诊断根据
1.有明确的外伤史1分
2.有典范的中央清醒期1分
3.头部受力点处有线形骨折1分
4.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并脑疝1分
二、鉴别诊断(5分)
1.急性硬膜下血肿及颅内血肿5分
同有外伤史;血肿多出现于对冲部位;意识障碍持续加重;明确诊断靠CT
3、进一步搜检(4分)
1.头颅CT平扫4分
四、治疗原则(3分).
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3分
编号:2
病历分析例题——右额颞急性硬膜外血肿
病例摘要]男性,23岁,因骑车进行中被汽车撞倒,XXX着地半小时,到急诊就诊
患者摔倒后曾有约5分钟的昏迷,清醒后,自觉头痛,恶心。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右额颞急性硬膜外血肿
二)诊断依据
1.有明确的外伤史
2.有典范的中央清醒期
3.头部受力点处有线形骨折
4.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并脑疝
二、辨别诊断(5分)
1.急性硬膜下血肿及颅内血肿:同有外伤史;血肿多出现于对冲部位;认识障碍延续减轻;明白诊断靠CT
三、进一步检查(4分)头颅CT平扫
4、治疗原则(3分)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CT头颅解剖(共15张PPT)

CT头颅解剖(共15张PPT)

脉池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CT表现:鞍上池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小侧脑脑上室池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上部层面 豆状核:苍白球(内)、
三角区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CT表现:四脑室(蝶鞍)层面
及后角
5cm
4cm 豆状核:苍白球(内)、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正常颅脑CT表现:四脑室(蝶鞍)层面
外侧裂
豆状核:苍白球(内)、 豆状核:苍白球(内)、 豆状核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三脑
大室脑大静 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脑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外侧裂池。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豆状核:苍白球(内)、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3cm 鞍上池、环池。
CT头颅解剖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基线上:2cm 第四脑室。
3cm 鞍上池、环池。 4cm 第三脑室、四叠体池。 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脑 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 外侧裂池。
四脑 室
2cm
鞍上 池
环 池
3cm
三脑 室 四叠体 池
4cm
侧脑室前

3cm 鞍上池、环池。
5cm 基线上:2cm 第四脑室。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2cm 正常颅脑CT表现:四脑室(蝶鞍)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脑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外侧裂池。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上部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上部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上部层面

CT诊断报告模板 头颅

CT诊断报告模板  头颅

《CT诊断报告模板》--头颅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显示正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异常。

脑外伤(颅脑损伤):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双凸状/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双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脑内未见异常。

2硬膜下血肿(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高密度,亚急性为等密度,慢性为低密度。

)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状高、低或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未见骨折线,余脑内未见异常。

3脑挫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脑室可受压变形或移位,但中线结构多无移位。

余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形态正常。

颅骨无明确骨折。

4脑挫裂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中间伴有不规则高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脑室脑池系统显示正常或变小。

颅骨无明确骨折或伴有骨折。

颅内占位性病变1单发和多发占位(1)单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密度,中间可见囊状低密度或不规则钙化周边伴有低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病变呈不规则强化或明显增化,颅骨骨质无变化。

多见于胶质瘤。

水肿范围大病变小多见于转移瘤或3-4级胶质瘤,转移瘤多见于脑皮层(质)区。

(2)多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混合密度或高密度,周围大片水肿带明显,病灶与水肿成反比,增强扫描后见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多见于转移瘤。

脑囊虫脑实质内可见多发圆形低密度区/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小结节状环形强化,并见环内头节,可有灶周水肿,脑室、池显示正常,中线无移位。

蛛网膜囊肿脑裂、脑池扩大,其内充满液体与脑脊液密度一致,边界清晰,局部脑组织可推压移位,可有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增强扫描无强化,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中线结构无移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
超急性期脑梗死CT表现
发病<6小时,CT平扫诊断率为36.4%。 诊断线索:(1)动脉高密度征(35%~45%);(2)局部脑肿胀(24%);
(3)脑实质密度稍降低(60%);以上征象在较大动脉阻塞后出现几率 较大 窄窗宽利于检出病灶
RMCA高密度、脑实质密度降低
(新桥医院王文献教授病例)
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为高血压、血管畸形或动脉 瘤。其中高血压脑出血最为常见。多发生于基底核、 脑干、小脑。
脑出血 脑出血血肿演变的CT表现
急性期( 0-3天):边缘清楚,均匀的高密度,周围水肿带不一 吸收期(3天-):边缘模糊,血肿缩小,密度减低,水肿带增宽 囊变期(2月-):小血肿完全吸收,较大血肿遗留大小不等的软
脑出血
脑出血
外伤出血
脑挫裂伤 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 外伤混合性出血
非外伤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 血管畸形脑出血 动脉瘤破裂脑出血 特殊性脑出血
非外伤性脑出血
非外伤性脑出血概念 又称为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病
变引起的脑血管坏死、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绝大多数 发生于大脑半球,少许发生于脑干或小脑。临床表现 多为突发性偏瘫、失语和不同程度的意思障碍。
分水岭区脑梗死
左侧分水岭区脑梗死
• 女性 70岁
• 头痛,半月前突感右侧肢体 无力
• 查体:鼻唇沟变浅、口角歪 斜,言语不清
• 图1~3:CT平扫
• 图4:T1WI轴位
• 图5:T2WI轴位
• 图6:T2WI轴位抑脂
• 图7~8:DWI
• 图9:ADC图

分水岭区脑梗死是
由大脑前、中、后动脉
终末分支稀少导致各支
2~15日:梗死的低密度病灶显示最清楚,范围与所累及血管在灰白质的分布
相一致,常为楔形。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占位征象。脑水肿一般在梗死第三 周基本消退,少数可见少量出血,好发于灰白质交界处。
2~3周:梗死区密度较前增高,在梗死区内和边缘出现弧形或结节状等密度
或稍高密度影,病灶边缘可变得不清楚,较小病灶可完全为等密度,占位效应 减轻或消失。
脑挫裂伤
重 医 附 一 院 吕 发 金 主 任 病 例
硬膜外下肿
急性(0-7天):高密度(60-90HU) 亚急性(7-22天):等、稍低密度(20-40HU) 慢性(>22天):低密度(0-20HU) 反复出血呈混杂密度;外伤史可能不明确
重医附一院吕发金主任病例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脑沟和 脑池
• 头颅CT解剖
1)大脑 分叶:额、颞、顶、枕和岛 叶。 分叶标志:中央沟、顶枕沟 和外侧裂沟。
头颅CT解剖
2)小脑: 位于后颅窝、天
幕下,分左右两 侧小脑半球、蚓 部、齿状核、小 脑扁桃体等。
• 头颅CT解剖
3)间脑: 丘脑、松果体、下丘脑、 视束、漏斗、垂体及乳 头体。
脑肿瘤
脑肿瘤即各种颅内肿瘤,是神经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人
类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很大的危害。一般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原 发性颅内肿瘤可发生于脑组织、脑膜、颅神经、垂体、血管残余胚 胎组织等。继发性肿瘤指身体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 形成的转移瘤。脑肿瘤,也称颅内占位性病变。
头颅CT常见疾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分院 放射科 罗 希
• 头部CT解剖 • 脑梗死 • 脑出血 • 脑肿瘤
头颅CT解剖
头皮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 脂肪)、帽状腱膜及肌肉、腱 膜下疏松组织和骨外膜组成。
头皮的CT解剖: 皮肤呈线状较高密度。 皮下组织呈低密度,清晰。 腱膜和肌肉呈软组织密度,厚
度均匀。 以部位命名头皮软组织。
头颅CT解剖
颅盖骨分高密度的外板和 内板、较低密度的板障。
颅底骨因部位而表现不同。 颅缝有解剖分布,斜行线
状、边缘增白。 颅骨区分以颅缝为参照。
头颅CT解剖
脑的解剖:
脑实质:大脑、小脑、 脑干、间脑及脑深部 结构。
脑室系统:侧脑室、 三脑室及四脑室。
重医附一院吕发金主任病例
瘤卒中
脑肿瘤的瘤内出血以转移性肿瘤最为多见。 CT对肿瘤内急性出血特别敏感,且瘤内出血有多种方式。 一般分为三型: Ⅰ型为实体性出血,无液平面,血肿周边肿瘤可强化。 Ⅱ型为瘤体中心出血,周边肿瘤组织呈不规则厚环状强 化。 Ⅲ型为出血进入瘤体的坏死腔内,能产生液平面,肿瘤 实性部分可强化。 与脑出血鉴别诊断: 脑出血出血灶密度较均匀,周围水肿带规则,围绕出血 灶,以出血灶为中心向外推移脑组织。 瘤卒中一般可见出血早周围或中间可见瘤体,增强时瘤 体强化,密度不均,水肿带不规则,占位效应重。
头颅CT解剖
4)脑干:
包括中脑(四叠体、 导水管周围灰质、 红 核、黑质、大 脑脚)、桥脑、延 髓。
• 头颅CT解剖
5)脑深部结构: ①基底节:尾状核头、 体部,壳核及苍白球组 成。 ②脑白质:半卵圆中心、 内囊、胼胝体等。
头颅CT解剖
1)脑室系统: 侧脑室(额角、
体部、枕角、三角 区和颞角)、三脑 室(孟氏孔)、四 脑室、脉络丛等。
头颅CT解剖
2)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与软脑膜间腔,
容纳脑脊液。 脑池:鞍上池、环池、
四叠体池、枕大池、桥 前池、大脑大静脉池等。 脑沟:中央沟、外侧裂 沟、矩状沟、扣带沟等。
• 头部CT解剖 • 脑梗死 • 脑出血 • 脑肿瘤
脑梗死
病理:
是指因血管阻塞而造成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在急 性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占50%~80%。根据脑梗死原因,通常 分为脑血管阻塞和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两大类。 脑血管阻塞:有血栓形成或栓塞 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多是在脑血管原有病变的基础上由各种原因 造成的脑组织供血不足所致。
4~5周:梗死病灶密度接近于脑脊液,但范围较急性期小,这与胶质增生有
关;邻近脑沟、脑池及脑室扩大。
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炎:病灶常发生于双侧颞叶和额叶,呈斑片状低密度,占位征象较轻,发 病前常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史。 2、脑肿瘤:星形细胞瘤通常只在脑白质区出现低密度灶,并多沿白质扩散,转移瘤多 位于灰白质交界处,肿瘤的密度常较周围水肿区高。增强扫描可见不规则或环形强化。 脑梗死的低密度区通常按某一动脉供血分布或位于分水岭区,多呈楔形。
瘤卒中
女性 64岁 右上肺叶癌纵膈淋巴结转移。厌食、呕吐已6天。
肺癌脑转移瘤并发出血
病例分析
病例一
混合性脑卒中
女性 70岁 恶心、呕吐伴乏力1天
病例二
瘤卒中
病例三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例四
高血压性脑出血
女性 76岁 BP:150/80mhg 左侧肢体乏力半天
• 头部CT解剖 • 脑梗死 • 脑出血 • 脑肿瘤
出血性脑梗死常发生于急性期脑梗死治疗后。由 于脑梗死出现时间不长,血栓疏松,血管弹性尚可, 梗死区域组织细胞活性存在,在得到及时治疗后,血 栓溶解,血管再通的几率较大。
在发现急性期脑梗死时,应提示临床密切关注患 者临床症状变化,以便尽快发现出血情况。
混合性脑卒中
CT特点: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 高密度;MRI检出较CT敏感
观察出血带形态是

区分硬膜外出血与

硬膜下出血的重要
方法:
硬膜外出血—梭形

硬膜下出血—新月形




硬膜下积液与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增宽的鉴别:脑回有 无受压移位(有无占位效应)
硬膜下积液
脑萎缩
外伤混合性脑出血
脑外伤出血,并非只有单一性质出血,在较严重外伤 (如车祸伤、坠落伤、挤压伤等)情况下,颅内可以 合并多种出血方式,我们应该认真观察出血部位、大 小、出血量,避免漏诊、误诊出现。
Willis动脉环。
临床:动脉瘤未破裂时常无症状,部分病例可有癫痫、头痛、
颅神经压迫症状以及由于血栓形成引起的脑缺血或脑梗死症状。 破裂出血后则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相应症状。临床出 现症状的年龄多在40~60岁。
CT表现:平扫对没有血栓形成的小动脉瘤不易显示,需作增强
扫描。快速薄层增强扫描有助于发现直径在5mm以上的动脉瘤。 CT对于有部分血栓形成的巨大动脉瘤,及动脉瘤壁上有钙化斑块 者显示较容易,可见略高于脑组织的圆形或椭圆形不均匀的结节 影,有或无断续不齐的壳状钙化。其中心部分为低密度,代表该 动脉瘤腔。增强后原有的稍高密度影仍然不变,但中心的低密度 区增强明显,表现为不同密度的同心圆样征象,称为“靶标”征。 CT增强扫描对显示同时存在的脑内血肿、脑梗死、脑水肿及脑积 水很有帮助。
腔隙性脑梗死 概念:深部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
性坏死。病灶大小5-15mm CT特点:脑深部的小片状低密度区 MRI特点:敏感检出小病灶,区分新旧病灶,确定责任病灶
• 头部CT解剖 • 脑梗死 • 脑出血 • 脑肿瘤
脑出血
脑出血
外伤出血
脑挫裂伤 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 外伤混合性出血
鉴别诊断 脑肿瘤并发出血:高密度影旁常有软组织肿块,占位效应明显 并持续存在,随着病程延长,占位效应加剧;增强扫描,肿瘤 部分可强化。
高血压性脑出血 女性 80岁吸B4收P周:1期70/80mhg
左出侧血肢基体本乏吸力收21天,0。水天左肿后侧占病位理效征应(明+显)
脑动脉瘤
病理: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好发于
右侧大脑中动脉梗塞(2天后)
急性期脑梗死
左颞顶叶脑梗死
女性 70岁 突发头痛、头晕、偏身感觉障 碍 图1~3:CT平扫 图4:T1WI轴位 图5:T2WI轴位 图6:T2WI轴位抑脂 图7~8:DWI 图9:ADC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