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元素 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

合集下载

美学中素朴的名词解释

美学中素朴的名词解释

美学中素朴的名词解释美学作为一个哲学分支,关注着对美的本质和美的体验方式的探索。

在美学的不同概念和理论中,素朴(Naive)是一个常见的术语,在表达和描绘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素朴在美学中被用来描述一种自然、朴实和直接的美感体验,它与繁复、复杂和抽象的美感有所不同。

1. 素朴美学的基本特征素朴美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1 自然与朴实素朴美学强调对自然和朴实事物的感知和欣赏。

人们常常通过直接的、纯粹的感官体验来接触和理解美。

而这种感官体验通常与自然环境和简单的事物有关,比如树木、花草、小溪等。

素朴美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和朴实事物的共鸣,从而带来一种无忧无虑和宁静的美感。

1.2 直接与真实素朴美学体现了对直接和真实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虚假和虚幻的事物所包围,素朴美学提供了一种回归真实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素朴美学具有一种反叛精神,它试图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通过体验真正的原始美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1.3 纯粹与真实素朴美学强调对纯粹和真实的追求。

它试图挑战当代社会流行的虚假和虚幻审美标准,寻找那些不经过修饰和加工的自然美。

素朴美学提倡直面真实的美,将一切花招和装饰都剥离,只关注事物本身的美。

这种追求纯粹和真实的态度引发人们对返璞归真的思考。

2. 素朴美学的价值与意义2.1 反思现代审美观素朴美学对于现代审美观念的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习惯于经过加工和修饰的美,往往陷入对外在表象的追逐。

素朴美学通过强调对自然和朴实事物的感知和欣赏,呼吁人们回归真实的美。

这种反思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现代审美观,思考美的本质和价值究竟是什么。

2.2 丰富美的体验素朴美学扩展了美的边界,让我们有机会去欣赏不同的美感体验。

在面对日常琐碎和繁杂之时,素朴美学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入和充实的美的体验。

通过欣赏自然和朴实的事物,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种平和和宁静,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

论朴素美1

论朴素美1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西古代绘画、诗歌、戏曲等艺术门类揭示其“朴素”的美学风格。

意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重视朴素的美学思想,并在我国现代文化艺术中发扬光大,在中华民族当代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开发出朴素美的花朵。

【关键词】朴素美;自然美;审美;文学创作引言 (1)1 朴素美的由来及研究历史 (1)2 朴素美的内涵 (2)3 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家对朴素美来源探究 (2)朴素美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风格 (3)1 朴素美在绘画中的风格 (3)2 朴素美在文学中的风格 (5)3 朴素美在戏曲中的风格 (7)总结 (9)参考文献 (10)引言1 朴素美的由来及研究历史“朴素”一词最早是西方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也称素朴。

他认为素朴是“完满的对现实的摹仿”[1] (P463),重在客观描写,属现实主义。

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朴素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美学思想早在先秦就得到诸子的重视和提倡。

《论语·八佾》中有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2](P48)首句论述的是人的美,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的美,即“朴素”美。

尾句孔子谈到绘画要在白底上绘,先有白底子然后画花,即“素以为绚。

”这与中国古代用墨在白纸上绘画,黑白分明、虚实相间的画法十分相近,使人产生素淡、典雅的审美趣味。

孔子在此论述的就是有关“朴素”的审美问题。

韩非也提倡朴素美。

他在《韩非子·解老》篇中曾明确地指出:“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

夫恃貌而论情者,真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

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隋候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3](P97)这种重视朴素美的思想,韩非还在其所创作的《买椟还珠》、《秦伯嫁女》等寓言故事里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2 朴素美的内涵古人曾用朴素无华、质木斟文的语言来表示朴素的内涵。

山水画的艺术元素解析:山石、水、树木等

山水画的艺术元素解析:山石、水、树木等

山水画的艺术元素解析:山石、水、树木等山水画的基本元素详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它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绘山石、水、树木、云雾、建筑、人物、动物和色彩等基本元素,表现出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基本元素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和特点。

1.山石山石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承载着画面的主体部分。

山石的形态各异,有巍峨的高山、层峦叠嶂的山峰、奇特的石纹等。

在轮廓方面,山石的线条刚劲有力,富有节奏感。

此外,山石的色彩也是山水画中需要注意的部分,通常以青绿色为主,通过色彩的深浅和明暗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

2.水水是山水画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常常扮演着润泽画面的角色。

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如溪流、瀑布、湖水等。

画家通过描绘水纹、水花、水光等细节,表现出水的动态和灵性。

同时,水的色彩也是山水画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清澈的水通常被画成蓝色或绿色,而浑浊的水则可能呈现为灰色或褐色。

3.树木树木在山水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画面的生机与活力的体现。

树木的种类繁多,包括松树、柏树、柳树等。

画家通过描绘树冠、树枝和树叶等细节,表现出树木的生命力和季节感。

同时,树木的色彩也是山水画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绿色的树叶和深色的树干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层次。

4.云雾云雾是山水画中一种抽象的元素,它常常用来表现画面的氛围和意境。

云雾的形态千变万化,包括团状、片状、线状等。

在色彩方面,云雾通常呈现为白色或淡蓝色,但也会随着光影和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通过画家巧妙的描绘,云雾可以表现出飘逸、神秘、幽静等不同的氛围。

5.建筑建筑是山水画中富有特色的元素之一,它为画面增添了人文气息。

建筑形态各异,包括农舍、亭台、楼阁等。

画家通过描绘建筑的轮廓、门窗、屋顶等细节,表现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

同时,建筑的色彩也是山水画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通常以黑白灰为主色调,通过色彩的搭配和过渡来表现建筑的质感和立体感。

6.人物人物是山水画中富有生活气息的元素之一,它们为画面增添了生动性和故事性。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的美学传统源远流长,有许多美学概念和哲学思想以及艺术方法都深受欢迎。

日本有着独特的美学观念,其中三大美学理论是:禅宗的「枯山水」,茶道的「无我」,以及千利休的「侘寂」。

在许多艺术作品中,这些美学理论都能够得到体现,并贯穿着整个作品,给人们带来深远的美的感受。

禅宗的「枯山水」是一种富有禅意的景观设计,强调平静与简约。

在艺术作品中,枯山水以石头、沙子、苔藓等自然元素为主要构成,通过精细的摆放和细腻的表达,展现出静谧、空灵的美感。

这种美学观念常常被运用在园林设计中,尤其是禅宗寺庙的庭院中。

京都的龙安寺有一座枯山水庭院,名为「龟山庄」,通过石头和砾石的排布、干枯的苔藓、空灵的空地,表现出世间万物的短暂和无常,给人以深思。

茶道的「无我」是一种追求自我超越的美学观念,主张去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追求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艺术作品中,这种美学观念常常表现为对细节的关注,注重内在的美与意境。

茶道的茶室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茶室追求简洁、不浮华的布置,通过空间的局限和特定的规则,使茶道师和客人之间能够真实地交流和沟通,达到心与心的互通。

茶碗、茶具的精细设计和细腻的纹样,也体现了无我美学追求内在美的理念。

千利休创立的「侘寂」是一种追求朴素和寂静美的美学理论。

侘寂美学注重身世的感悟和人生的体验,强调岁月流转和无常的道理。

在艺术作品中,侘寂美学通常表现为简单、朴素的风格,追求自然、不加修饰的美感。

日本的「茶道具」就是一个典型的侘寂美学的艺术品,茶道具通常由自然材料制成,如竹子、泥土等,形状简单而朴素,没有过多的装饰,体现出岁月流转和自然的美。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其中美学理念对于艺术作品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三大美学理念分别是侘寂、颓废和雅致。

这三大美学理念对于日本的艺术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日本的绘画、建筑、陶艺等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从这三大美学角度分别来浅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艺术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日本艺术作品中的美学精髓。

首先是侘寂美学。

侘寂美学源于日本传统美学,它强调的是淡泊、朴素、寂寞和不完美之美。

在侘寂美学的影响下,日本的艺术作品常常以简约、朴实的形式表现出内在的美。

日本茶道是侘寂美学的典型体现,茶道强调的是“静、简、朴、寂”,通过简单的茶具、淡雅的装饰和冷素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展现出日本文化中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沉静的美。

日本庭园的设计也是侘寂美学的典型表现,通过利用自然的石头、苔藓、树木等元素,展现出一种平淡、平和的美感,强调了恬静、深远的情感。

在绘画方面,日本水墨画的表现手法也体现了侘寂美学的特点,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深浅不一的墨色,表达出一种朴素、含蓄的美感。

其次是颓废美学。

颓废美学强调的是生活的苦难和沧桑,追求一种破败、颓废的美感。

在日本的建筑艺术中,颓废美学常常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和建筑的陈旧、残破来表现。

日本的传统民居和寺庵常常采用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经过岁月的洗礼,留下了岁月痕迹,表现出一种颓废、沧桑的美感。

日本的陶艺作品也常常体现了颓废美学的特点,通过利用破瓷、破碎的陶器来表现人们对于生活的颓废和失落,强调生活的无常和苦涩。

在文学领域,日本的一些文学作品也表现出颓废美学的特点,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和三岛由纪夫的《挽歌》等作品中,都充满了颓废、痛苦的气息,通过对生活的挣扎和失望,表达出一种破败、颓废的美感。

最后是雅致美学。

雅致美学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理念,它强调的是高雅、精致、明净的美。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雅致美学常常通过对技艺的精湛和材料的精选来实现。

美学读书笔记

美学读书笔记

美学读书笔记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美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1《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

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

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美学读书笔记2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美学散步》读后感。

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1. 引言1.1 介绍日本三大美学日本三大美学指的是雅、颜、侘寂,它们是日本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雅指的是高雅、优美、精致的美,是一种内在的品格和外在的表现;颜指的是色彩、形态、外观等外在美的表现;侘寂则是一种简朴、淡泊、寂静的美感,强调自然、朴素、寂寥之美。

这三大美学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体现。

雅代表了一种高尚、精致的审美标准,常常体现在传统文化如茶道、花道、武道等艺术形式中。

颜则是日本艺术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形态的塑造,强调外在美的表现和形式感。

侘寂则是日本文化中独有的审美观念,强调的是内在的平静、简约之美。

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可以在绘画和建筑中找到最典型的例子。

绘画作品中常常运用雅、颜、侘寂的美学理念,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形式,体现出日本独特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内涵。

而在建筑作品中,则体现了雅、颜、侘寂在空间布局、结构形式、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应用,展现出日本传统建筑的美学特色。

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既是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美的追求与表达。

这些美学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和文化体验。

【完成2000字】1.2 说明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在艺术作品中,日本三大美学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雅、颜、侘寂这三种美学的运用和表现,艺术作品不仅展现出了日本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更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自然和美的独特感悟和表达方式。

雅美学的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展示了对简洁、高雅和精致的追求。

雅美学要求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够达到一种极致的演绎,展现出一种简洁而不简单的美。

在绘画作品中,雅美学常常体现在线条的简洁流畅和色彩的淡雅和谐上;在建筑作品中,则体现在结构的简约大方和空间的精致温馨上。

侘寂美学的体现则强调了简朴、朴素和内敛的美感。

侘寂美学要求作品在表现主题和氛围上能够达到一种内涵深沉而不失清新自然的美。

日式风格景观的十大构成元素

日式风格景观的十大构成元素

日式风格景观的十大构成元素1. 枯山水(Karesansui):枯山水是日本传统景观中最著名的元素之一,它是将自然风景用干燥的河石、沙子和稻草等构成的,通过几何形状的排列来表达大自然的美。

枯山水通常包括石庭、沙庭和水庭等,通过不同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和意境。

2. 水景(Mizube):水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日式风格景观中也非常重要。

水景可以是传统的鱼池或小型湖泊,也可以是流水、瀑布或人工溪流等。

水景的设立可以为整个景观增添生气和动感,同时也提供了一个静谧和放松的空间。

3. 庭院(Niwa):庭院是日式风格景观的核心,它是一个被围墙隔离的空间,通常由花草树木、石头、水景、桥梁和小径等构成。

庭院的设计注重空间的分隔和组合,采用不同的元素和材料来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4. 桥梁(Hashi):桥梁是日式庭院中常见的元素,它们可以是通往庭院内部的小桥,也可以是跨越自然水景的大桥。

桥梁的设计通常简洁、自然,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通过木材或石头等材料的使用,为庭院增添了一分雅致和和谐。

5. 茶室(Chashitsu):茶室是日本传统茶道的重要场所,也是日式风格庭院中的一部分。

茶室采用简约的建筑风格,注重材料的质感和构造的合理性。

茶室通常有一个小庭院,庭院中有石子铺成的小径和绿色盆景等,为茶室增添了一份静谧和自然的氛围。

6. 盘石(Suiseki):盘石是日本传统庭院中的一种石头,它们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形状奇特,纹理美观。

在庭院中摆放盘石可以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欣赏,也可以象征着大山大河、风云变幻等,给人们带来一份宇宙与自然的触动。

7. 目屏风(Mokoshi):目屏风是日本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屏风,也是日式风格庭院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目屏风通常由木材制成,表面绘有传统的花卉、鸟类和自然图案等。

目屏风的作用是用于隔离和屏蔽外界的视线,为庭院创造一个私密和安静的空间。

8. 盆景(Bonkei):盆景是一种将自然景观缩小成为盆景的艺术,它在日式风格庭院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024届高三1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高三1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4届高三1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II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

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的,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

正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

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

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

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

因而注重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

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

2021年美学题库

2021年美学题库

《美学原理》题库绪论:什么是美学•填空题•美学学科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初次提出。

•康德关于美学一部名著书名叫(《判断力批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三个黄金时代分别是(先秦)、(魏晋南北朝)和(清代前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学真正起点是(老子),她开创了(道家)美学老式。

•(孔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种倡导美育思想家。

•在唐、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除了儒家美学、道家美学这两条线之外,(禅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美学也产生了越来越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美学三人们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

•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美学两大代表性人物是(朱光潜)、(宗白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美学第一次热潮中浮现了四大美学流派,她们分别是以蔡仪为代表(客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主客观统一派)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派)。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名词解释•审美活动P13-151.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人。

2.审美活动是人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种本然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自由。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3.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

因而审美活动具备社会性、历史性。

总括起来,咱们可以说,,审美活动是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精神超越了“自我”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存在。

•美学P16-19(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从大范畴来讲,它研究对象是人生活世界,是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浅谈“气韵生动”

浅谈“气韵生动”

浅谈“气韵生动”摘要:“气韵生动”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在理论上两者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可忽视的区别。

“传神写照”和“气韵生动”都要求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但比较两者,不难看出,“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强调再“传神”上的审美,可以说“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具体更丰富,表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慢慢的确立为成熟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气韵生动气韵“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它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

气韵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代的“气本原”说,即认为充溢于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基本原质。

气韵最先见用于品评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仪表风尚;继之被转用于文论,用以讨论作者的思想个性对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南北朝时南齐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专著。

这部专著中系统的提出了“六法”论,千百年来被奉为中国绘画创作和批评“千载不易”“万古不移"的金科玉律.“六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绘画真正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更标志着中国绘画已从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转向生动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方面来。

它使中国绘画真正走上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艺术语言或艺术形象去传达和表现某种无限、不可穷尽的人格思想的新阶段。

在“六法”中,“气韵生动"作为审美创造的最高法则则置于“六法”之首,而其他“五法”则属于技法层面而依次排列于后。

“气韵生动"作为最重要的一法,概括了另外“五法"的表现特质,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最具稳定性、具有概括力的原因之一.其他“五法"的技术因素,只有在遵循“气韵生动"这个最高法则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成功的实现自身、获得其意.明代汪珂玉概括得好:“谢赫论画有六法,而首贵气韵生动.善骨法用笔,非气韵不妙;应物象形,非气韵不宣;随颖赋彩,非气韵不妙;经营位置,非气韵不真;传移模写,非气韵不化”。

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

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

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美:山水景观的美首先体现在其自然美上。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自然景色
的美丽能使人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

在欣赏山水景观时,人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和魅力。

2.意境美:中国山水画常常追求意境的营造,这种意境同样体现在山水景观的审美中。

通过山水的布局、形态、色彩等元素,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共鸣,创造出一
种深远、悠然的意境。

3.人文精神:山水景观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致,也承载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例如,古
人常以山水寓意人生哲学、表达志向和情感。

在欣赏山水景观时,人们也能感受到这
种人文精神的内涵。

4.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山水景观既有动态的美,如流水、飞鸟等;也有静态的美,
如山峦、静水等。

这种动静结合的特性,使得山水景观更富有层次感和生命力。

5.空间与时间的交融:山水景观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变化都充满了美感。

随着季节的
更迭、时间的推移,山水的景色也随之变化,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

6.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统一:在山水景观中,各种元素如山、水、树、石等都有其独
特的形态和特性,但它们又能和谐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景观。

这种多样性与统一性
的统一也是审美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7.寓意与象征:山水景观中的山、水、石、木等常常具有象征意义,如山代表坚韧、水代表流动等。

这些寓意和象征使得山水景观不仅仅是自然景致,更是一种心灵的寄
托和表达。

总的来说,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是多元的,它融合了自然美、人文精神、情感表达等
多个方面,是人们感受自然之美、追求心灵平静的重要途径。

美学(美学原理)

美学(美学原理)

风景一美学:鲍姆加通为美学做了第一次明确的规定“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美和趣味的理解,以及对艺术、文学和风格的鉴赏。

它要回答的问题是:美或丑是内在于所考察的对象之中呢?还是在欣赏者的眼里?在其他一些事物中,美学也力图分析讨论这些问题所使用的概念和论点,考察心灵的审美状态,评价作为审美陈述的那些对象。

哲学:哲学的希腊文意思就是“爱智”,就是在探索实在的真理和本性,尤其是事物的原因和性质,以及决定存在、感知、人类行为和物质世界的那些原理。

哲学活动的目的也可以是对概念、方法和其它学科的信念的理解与清理,或是古典推理本身、概念、方法,以及诸如真理、可能性、知识(认识论)、必要性、存在(本体论个形而上学)以及证明等这类一般概念的信念。

人文学科:在中世纪的教育中,人文学科(拉丁语是“与人的研究有关”)是指古典知识、哲学、和当代文学。

在这个语境中,“人文的”是指“与人的研究有关”。

从中世纪后期奠基到20世纪中叶,人文学科在欧洲的多数大学里被广泛地视为某种研究性的课程。

在现代通常的用法中,人文学科有两种基本含义:第一,它是指文学、语言、哲学、艺术及其研究,它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第二,它是指古典语言和古典文学。

更常见的解释是,人文学科是一个区别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概念,特指文学、语言、哲学、历史、造型艺术、神学和音乐。

真善美:哲学中,“真—善—美”的认识,多是由康德的三大批判而来。

简单地说,古典哲学是由三大部分构成的,第一是逻辑学或认识论,它关心的是理性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求真;而伦理学则关注实践理性,它关心的问题是求善;美学则是被规定在判断力的研究,它关乎人的情感问题的,与美相关。

知意情风景二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典美学是指中华民族从先秦时代到19世纪中叶所建构的传统美学思想体系。

朴素之美

朴素之美

朴素之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

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基于工业文明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有关“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相似之处,但存在不同,前者将“生态”视为“朴素美”的灵魂。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奉行低碳环保的理念,远离高耗能的、奢侈浮华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

美学观,内容包含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等。

D.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可能改变资源被浪费、环境被污染的现状,可能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它们是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B.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大都把朴素当成了最高的美,将之视为美的根源,进入工业社会后,朴素美遭受到了奢华美的排挤。

全不会迎合人类”的表述不符)?。

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

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

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作者:张妮来源:《艺术研究》2021年第04期摘要:朴素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它体现在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人们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

直到今天,在很多艺术形式当中,仍然把“朴”作为审美追求。

农民画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是我国特有的绘画种类,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非常具有艺术感染カ。

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朴拙,这正折射出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心理——对“朴”的追求。

通过阐述中国“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将上海金山农民画为例具体指出农民画所体现出的中国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朴拙金山农民画审美心理从古至今,“朴”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朴的崇尚和追求有着深厚的民族根源。

老子《道经》有“见素抱木之说,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符,强调“道”“气”,是本质、原始、本真之美。

最初,“朴”与“道”相关联,形容种原始的混沌状态,后来除了形容事物最为原始的本真面貌也表现一种真挚淳朴的美好品格。

正是在这两层含义的基础上,“朴”这一范畴开始进入人物品评和文学艺术当中,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有着独特蕴含的美学范畴。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朴”,拥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审美追求,伴随着中国艺术不断走向成熟。

直到今天,“朴”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中有所体现,这当中,中国的民间艺术表现得尤为突出。

农民画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是我国特有的绘画种类,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

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朴拙,这正折射出中国艺术的审美心理——对“朴”的追求。

本文就将在阐述中国“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的同时,以上海金山农民画为例,具体分析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

一、中国“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1.“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的形成和发展“朴”作为审美范畴始于先秦老庄哲学,到了魏晋,艺术进入自觉时代,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飘逸、自然和真实成为美学追求,这在精神层面与“朴”的美学特征相吻合。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朱先生解放前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和《诗论》。

阅读这些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

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一颗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古松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就是古松的模样,这对于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然而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表象不同,古松的形象是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上见出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这种形象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变,并非像一块石头在地上让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

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所获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

古松的形象是观赏者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朱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

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

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

因为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几分创造性.”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的形象,即物的美呢?“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也就是说,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

朱先生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这三种态度的区别。

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

木材商人取实用态度,心里盘算着这棵树是宜于造房子或宜于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钱,卖出后有多少利润。

植物学家取科学态度,他看到的是一棵叶为伞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考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并从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考虑它如何活得这样老。

朴素至上·侘寂美学

朴素至上·侘寂美学

朴素至上·侘寂美学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中国人的朴素哲学似乎来源于佛教,实则来源于道家学派。

老子从其道出发推崇“朴拙”的自然质朴审美趣味的美学境界,深刻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趣味。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把淡然平和的朴拙之美奉为美的最高境界。

我们可以从“朴拙”二字的单独字面意思进行初探,“朴”指未曾加工过的原料,常比喻不加修饰,王充《论衡·量知》道“物实无中核者为之郁,无刀斧之断者为之朴”。

而“拙”浅显的字面意思是笨拙,不灵巧,也用作文人墨客谦辞,如:拙笔,拙著等等。

显然在“朴拙”一词中的“拙”并非这两种释义,而是辩证的“拙”,是由巧生拙,巧拙相济,有意识的去除一切功利之心才能到达的“拙”。

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指出“所云拙,古拙也,非于工之中仍残余其拙也,特于工巧之后又能反于古拙耳”。

这种“拙朴”,是创作者技艺成熟的体现,是经过揣摩与雕琢而不现斧凿之痕,恰到好处的大美之境界。

在追拙中达到天然本色的朴素之美,犹如信手拈来,它虽然煞费工者的匠心苦思,但“观其气貌”却又“有似等闲,不思而得”。

是“不烦绳削而自合”,最终达到“既雕既琢”而后又“复归于朴”。

这种朴拙的意识,现今演变为我们津津乐道的日式、极简风、禅意、无意识等设计风格,其实质就是朴素哲学里衍生出的的日本美学的核心--侘寂(wabi-sabi)美学。

侘寂美学,是一种不完美主义的美丽。

它明白万物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所以它不与时间相争。

在侘寂的世界里,一朵枯萎的花是美的,一捆未经修饰的草屋是美的,一个颜色混战的茶壶是美的,所有从造价角度来评判的材质价值体系都会抛到一边。

与西方那种认为不朽,壮观和耐久才是伟大理念相反,侘寂欣赏的是凋零,离群索居和隐匿。

黑川雅之总结过日本的八个审美关键字: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其中一个“素”字就能表达出wabi-sabi。

保持本色,信赖自然和宇宙自有的平衡,不添加任何杂念,这也正是侘寂美学的要点所在。

泰山的美学特征

泰山的美学特征

泰山不但在自然特征上具有雄伟的美,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深刻的美学思想。

泰山自然美的主要特征就是雄伟壮丽,它在五岳中虽仅居第三位(按其海拔高度),但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相对高度达1300多米,与周围的平原、丘陵形成高低、大小的强烈对比,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格外高大。

泰山群峰起伏,主蜂突兀。

从海拔150余米的山麓泰安市区,至中天门海拔847米,南天门1460米。

玉皇顶1545米。

层层叠起,形成了—种由抑到杨的节赛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

泰山山脉绵亘200余公里,基础宽大,形体集中。

基础宽大便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

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泰山压顶”等名言,正是上述自然特征在人们的精神上与心理上的反映。

所以明代皇帝朱元璋曾描述道: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几千百里。

”泰山多松柏,尤其那苍劲挺拔的古松,如“壮士披甲”,对泰山的雄伟形象起着烘托作用。

泰山的岩石主要由变质岩和花岗岩构成,岩性坚硬,节理发育,经球状风化后形成了裸露的峭壁悬崖和浑圆厚实的巨石,突立于眼前,震撼人心。

还有那富于变化的泰山烟云,使人感到静中有动,气势磅礴。

苍松翠柏,悬崖怪石、云海烟雾都衬映着巍巍岱岳。

泰山具有丰富的自然美,如果我们把风景自然美的形象特征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的话,那么泰山除了从总体上和宏观上具有雄伟的特征外,还在雄中蕴含着奇、险、秀、幽、奥、旷等美的形象。

如斗母宫东溪内的“三潭叠瀑”,可谓“雄中藏秀”;“舍身崖”、“百丈崖”可谓“寓险于雄”;“仙人桥”,“扇于崖”造化钟神,堪称奇观;登泰山南天门则可领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及“旷然小宇宙”的诗情画意;而岱阴后石坞却是探幽寻奥的“天仙洞府”。

泰山在几干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名山风景的典型代表,即以富有美感的典型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又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根据中国传统的山水观,把富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同悠久的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价值更高、内容更为丰富的泰山风景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元素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
美学元素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山不会俯就、讨好任何人,它就在那里,你去或不去,它就在那里。

这也算是我爱山的一种理由吧。

我这个人有点怪癖,越是名山,越懒得去;即便勉强地去了,去了就去了,从不会留下只字片语。

倒不是那些名山对不起我,委实是我的气场太小,又害怕喧闹,故而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倒像走亲戚似的,我不仅爱去,还一去再去。

太朴山就是其一。

我不清楚这座山名的来历,太朴,也许就是大朴吧大朴之物,必存大美焉,人工不可为,应是天造地设,又不曾被人染过指的。

我特讨厌染指,连带"染指"这个无辜的词。

试想,原本好端端的一个物,一件事,一段情,与局外者毫无干系,你非得伸过去一个指头。

何况那根指头也许并不干净;就算它干净,还能比造物的上苍高明吗太朴山好,不仅仅止于名字。

山上山下,沟沟壑壑,我所见到的,无非是一些石头、树木、溪水。

然而,当它们被我的目光和心灵一一摄取之后,觉得那石、那树、那水是太朴山所独有的;你若把它们换一个地方,哪怕稍微挪动一下,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这使我想起城市里那些移栽的树,虽然它们还保持着树木的基本形态,但已然是另一层意义的树了。

我就干过一件蠢事。

三年前我去太朴山时,看中了一株紫色杜鹃,因实在割舍不下,就将其挖回栽在自家的花盆里。

次年春天,花开是开了,却显然没有它在山野开得那么浑朴自然,那么耐人寻味。

个中原因我虽弄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染指了。

你想想,那株原生态的杜鹃,吐纳的是太朴山的浑沦之气,而当它一旦脱离了那样的气场,即使活着,那也是苟活。

我避名山而亲太朴,似与那里的石头有关。

太朴山虽与江南佛教名山九华山粘粘连连,暗通气脉,但此山的石头却与九华山迥异,一个黑硬、粗砺、峥嵘,构成一座名山的体量和气质;一个圆融、苍润、拙朴,成全了太朴山的简淡与空灵。

我说它简淡,是因为那些经岁月打磨的石头,已经熄灭了欲望,磨平了棱角,它们扁也好,圆也好,都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虽栖居幽壑,这里几尊,那里几坨,或坐,或立,或倚,或躺,但姿态和表情都是安详、静谧的,仿佛阅尽云雨风霜的智者,只存一抹淡定在胸。

石与石,有的则爱独处,长久地沉溺于冥思,彷如世外高人,任你千呼万唤,任你春光撩人,它一点都不为所动;有的则喜群聚,呼朋唤友,你倚我靠,甚至石上叠石,看上去亲密无间,却又谐者自谐,憨者自憨,不像我们人类,聚在一起总是彼此攻讦,相互挤兑,凭空生出许多是非来,想收拾都难。

多石的太朴山,对树木的生长是一种严酷的限定。

然而,恰恰是这种限定,给了树木以意想不到的勇气。

盘桓于太朴山中,我没有见到像模像样的大树,更不用说参天了,但你并不能因此而漠视那些树木的精神高度,它们的身躯可以不伟岸,可它们的根脉却表现出罕见的骁勇和顽强。

我就见到一株沙朴,它生长在一个窄而又窄的石隙中,为了挣脱石壁的挤压与束缚,沙朴将它的根贴着石壁像瀑布一样垂下来,最薄处比纸片厚不到哪里去。

面对这样的树根,我们羞于再谈论什么命运与人生了。

有一些树根,就是植物世界的"流浪者",它们在大块或光滑或粗糙的石头上飘泊,也许十年,也许几十年,一寸寸地艰难向前延伸,就为了寻找那么一点可以终身相托的泥土。

还有些树根,它们借助岩石的高度,凌空飞越路面和溪涧,其大胆与智慧,使我懂得了什么叫另辟蹊径,什么叫异想天开。

好山必有好水。

太朴山的水是一种精灵的化身,有了它,一座山的气脉就被打通了。

我曾缘着一条且歌且舞的溪流寻找过它的源头。

那清溪,用九曲十八弯是难以言状的,它既像一条青蛇扭动着柔软的身躯,时而没入榛莽,时而又从石缝中蹿出;又似一道白色的闪电,从悬崖上跌落,迅疾划过细长的石槽;总之,要想目睹它的完整形态,那是不可能的。

大自然就是这样,它会把一些细节隐藏起来,让你在寻寻觅觅中悟道参禅,还心灵一份安静。

至今,我还未在太朴山中投宿一夜,为此一直耿耿于怀。

想人生在世,杂色浊目,乱象迷心,变化着种种的感觉,究竟能在我们的记忆里保存多久,谁也无法把握。

但是,眼过、心过、情过之后,总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让我们慢慢品味。

譬如太朴山。

桃色石桥步一直偏爱秋天。

秋天的好,是看不见的。

此际,天地间一切多余的东西,都被一笔笔地删掉了,腾出的大块空间,上苍用来安顿一种虚无的存在,那就是寂静。

而春天则反其道而行之喧闹。

如果说秋天遵循的是减法或除法,那么,春天就是加法或乘法了。

其实,春天更像是一个法术无边的女巫,只需轻轻吹一口气,那些曾经消失的东西就还了魂;再吹一口气,那些羞怯的花儿朵儿就放纵了,不计成本地挥洒着激情与风情,连山间水畔的石头都活泛了,扯几块绿毯似的苔藓作被,做一个温柔的梦。

面对妩媚的春天,谁又能无动于衷呢于是,通往烟雨江南石桥步的山路上,络绎不绝的赏花人,一拨子刚走,一拨子又来了。

那被灼灼桃花牵绊与勾留的目光,半醒半醉的,一副慵散的样子,以至人在桃林中流连,脚步就多少显得有些踉跄,一不留神打个趔趄,摔个跟头,或者拿眼瞅一瞅那人面桃花般的女子,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我也是凡夫俗子。

那天,车子刚抵达青山环抱的石桥步,我的心就野了,眼就色了,就像春风里那千树万树纵情的桃花,想
怎么开,就怎么开,你根本是管束不住的。

这不,对着鸿凌河边的柳绿,我吼了一嗓子;朝着山坳里的桃红,我又吼了一嗓子。

一种久违的兴奋,也可以说是放肆吧,就这么淋漓尽致地宣泄一回。

痛快呀漫步于石桥步,似有一种误入"桃花源"的恍惚。

对,恍惚。

怎能不恍惚呢一路上都是青的山,绿的水,白墙黑瓦的人家。

可是走着看着,冷不丁地就陷落于一片粉红的沼泽,其实别说下意识了,就连眼睛一时都适应不过来,发瓷。

这里,是一片充满诱惑的桃色世界,山中,溪畔,村院,甚至悬崖边,到处都是妖娆的桃花,一片片,一簇簇,如火,如霞,如红粉美人。

此时小小的石桥步村,仿佛就成了桃色的渊薮。

我想,即便它是陷阱,也会有人心甘情愿地跳进去这也许就是美的魅力吧。

桃花的确是一种大俗大雅的花,它懂得风情,也擅拨弄风情,你只消给它几缕春风,几片阳光,几滴雨水,只需一个夜晚,也许一个早晨,它就会把自己生命中蕴藏的全部美丽,一股脑儿地释放出来。

正因为如此,桃花的率性、单纯之美,反倒成为一种罪过,一种洗刷不掉的耻辱。

就说"桃色"吧,多么美妙的一个词啊,可是生生地就被泼上了许多脏水。

古人泼,现代人也跟着泼,好像谁泼谁就是清正的君子。

长期被世俗文化扭曲的心态,就在这竞相"泼脏水"中,成就了一个个虚伪的"道德卫士"。

谁之过的确不好说呢。

桃花可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你泼你的脏水,它照开它的。

在石桥步的桃林里,的确没有一朵桃花是吝啬激情的,也没有一朵是扭捏作态的。

含蓄与羞怯不是桃花的性格。

要开,就开他个欢天喜地,开他个尽善尽美,开他个一醉方休。

一位村民说的好,春风吹到哪,阳光照到哪,桃花就朵是朵的开到哪。

那意思是,每一朵桃花都开得率真、尽兴,既不敷衍,更不犹豫。

我就曾仔细观察过几朵桃花,每朵花的直径少说也有三公分,花瓣一律朝后曲仰着,把娇嫩的蕊一览无余地袒露给阳光。

在石桥步观赏桃花,你起码也得懂一点风情,最好把步子放慢一些,最好是像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有一搭无一搭地徜徉与徘徊,或在林中小依、小坐,静静聆听花开的声音,那是对美的尊重;即便是落红如雨,拂你一身还满,那也不失为一种大美。

我想,在这个尘起尘落的俗世上,没有谁能够像凋谢的桃花那样,把"堕落"演绎得如此优雅,又如此诗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