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元素 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

合集下载

美学元素 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

美学元素 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

美学元素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美学元素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山不会俯就、讨好任何人,它就在那里,你去或不去,它就在那里。

这也算是我爱山的一种理由吧。

我这个人有点怪癖,越是名山,越懒得去;即便勉强地去了,去了就去了,从不会留下只字片语。

倒不是那些名山对不起我,委实是我的气场太小,又害怕喧闹,故而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倒像走亲戚似的,我不仅爱去,还一去再去。

太朴山就是其一。

我不清楚这座山名的来历,太朴,也许就是大朴吧大朴之物,必存大美焉,人工不可为,应是天造地设,又不曾被人染过指的。

我特讨厌染指,连带"染指"这个无辜的词。

试想,原本好端端的一个物,一件事,一段情,与局外者毫无干系,你非得伸过去一个指头。

何况那根指头也许并不干净;就算它干净,还能比造物的上苍高明吗太朴山好,不仅仅止于名字。

山上山下,沟沟壑壑,我所见到的,无非是一些石头、树木、溪水。

然而,当它们被我的目光和心灵一一摄取之后,觉得那石、那树、那水是太朴山所独有的;你若把它们换一个地方,哪怕稍微挪动一下,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这使我想起城市里那些移栽的树,虽然它们还保持着树木的基本形态,但已然是另一层意义的树了。

我就干过一件蠢事。

三年前我去太朴山时,看中了一株紫色杜鹃,因实在割舍不下,就将其挖回栽在自家的花盆里。

次年春天,花开是开了,却显然没有它在山野开得那么浑朴自然,那么耐人寻味。

个中原因我虽弄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染指了。

你想想,那株原生态的杜鹃,吐纳的是太朴山的浑沦之气,而当它一旦脱离了那样的气场,即使活着,那也是苟活。

我避名山而亲太朴,似与那里的石头有关。

太朴山虽与江南佛教名山九华山粘粘连连,暗通气脉,但此山的石头却与九华山迥异,一个黑硬、粗砺、峥嵘,构成一座名山的体量和气质;一个圆融、苍润、拙朴,成全了太朴山的简淡与空灵。

我说它简淡,是因为那些经岁月打磨的石头,已经熄灭了欲望,磨平了棱角,它们扁也好,圆也好,都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虽栖居幽壑,这里几尊,那里几坨,或坐,或立,或倚,或躺,但姿态和表情都是安详、静谧的,仿佛阅尽云雨风霜的智者,只存一抹淡定在胸。

美学中素朴的名词解释

美学中素朴的名词解释

美学中素朴的名词解释美学作为一个哲学分支,关注着对美的本质和美的体验方式的探索。

在美学的不同概念和理论中,素朴(Naive)是一个常见的术语,在表达和描绘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素朴在美学中被用来描述一种自然、朴实和直接的美感体验,它与繁复、复杂和抽象的美感有所不同。

1. 素朴美学的基本特征素朴美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1 自然与朴实素朴美学强调对自然和朴实事物的感知和欣赏。

人们常常通过直接的、纯粹的感官体验来接触和理解美。

而这种感官体验通常与自然环境和简单的事物有关,比如树木、花草、小溪等。

素朴美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和朴实事物的共鸣,从而带来一种无忧无虑和宁静的美感。

1.2 直接与真实素朴美学体现了对直接和真实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虚假和虚幻的事物所包围,素朴美学提供了一种回归真实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素朴美学具有一种反叛精神,它试图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通过体验真正的原始美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1.3 纯粹与真实素朴美学强调对纯粹和真实的追求。

它试图挑战当代社会流行的虚假和虚幻审美标准,寻找那些不经过修饰和加工的自然美。

素朴美学提倡直面真实的美,将一切花招和装饰都剥离,只关注事物本身的美。

这种追求纯粹和真实的态度引发人们对返璞归真的思考。

2. 素朴美学的价值与意义2.1 反思现代审美观素朴美学对于现代审美观念的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习惯于经过加工和修饰的美,往往陷入对外在表象的追逐。

素朴美学通过强调对自然和朴实事物的感知和欣赏,呼吁人们回归真实的美。

这种反思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现代审美观,思考美的本质和价值究竟是什么。

2.2 丰富美的体验素朴美学扩展了美的边界,让我们有机会去欣赏不同的美感体验。

在面对日常琐碎和繁杂之时,素朴美学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入和充实的美的体验。

通过欣赏自然和朴实的事物,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种平和和宁静,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

山水画的艺术元素解析:山石、水、树木等

山水画的艺术元素解析:山石、水、树木等

山水画的艺术元素解析:山石、水、树木等山水画的基本元素详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它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绘山石、水、树木、云雾、建筑、人物、动物和色彩等基本元素,表现出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基本元素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和特点。

1.山石山石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承载着画面的主体部分。

山石的形态各异,有巍峨的高山、层峦叠嶂的山峰、奇特的石纹等。

在轮廓方面,山石的线条刚劲有力,富有节奏感。

此外,山石的色彩也是山水画中需要注意的部分,通常以青绿色为主,通过色彩的深浅和明暗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

2.水水是山水画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常常扮演着润泽画面的角色。

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如溪流、瀑布、湖水等。

画家通过描绘水纹、水花、水光等细节,表现出水的动态和灵性。

同时,水的色彩也是山水画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清澈的水通常被画成蓝色或绿色,而浑浊的水则可能呈现为灰色或褐色。

3.树木树木在山水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画面的生机与活力的体现。

树木的种类繁多,包括松树、柏树、柳树等。

画家通过描绘树冠、树枝和树叶等细节,表现出树木的生命力和季节感。

同时,树木的色彩也是山水画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绿色的树叶和深色的树干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层次。

4.云雾云雾是山水画中一种抽象的元素,它常常用来表现画面的氛围和意境。

云雾的形态千变万化,包括团状、片状、线状等。

在色彩方面,云雾通常呈现为白色或淡蓝色,但也会随着光影和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通过画家巧妙的描绘,云雾可以表现出飘逸、神秘、幽静等不同的氛围。

5.建筑建筑是山水画中富有特色的元素之一,它为画面增添了人文气息。

建筑形态各异,包括农舍、亭台、楼阁等。

画家通过描绘建筑的轮廓、门窗、屋顶等细节,表现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

同时,建筑的色彩也是山水画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通常以黑白灰为主色调,通过色彩的搭配和过渡来表现建筑的质感和立体感。

6.人物人物是山水画中富有生活气息的元素之一,它们为画面增添了生动性和故事性。

自然美学三要素

自然美学三要素

自然美学三要素一、自然美学三要素之美自然美学呀,那可是超级有趣的呢。

这第一要素呢,我觉得是色彩。

你想想看呀,大自然的色彩那叫一个丰富。

春天的时候,满眼都是嫩绿嫩绿的,就像新生的小生命一样充满活力。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画卷。

这种色彩的搭配呀,不是人工刻意为之,却又无比和谐,就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指挥着它们。

而且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色彩组合,夏天是浓郁的绿和鲜艳的花,秋天则是金黄、火红的树叶,冬天呢,虽然看起来比较单调,但那洁白的雪也有一种宁静的美。

二、形态要素形态也是自然美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哦。

大自然里的东西形状千奇百怪。

比如说山,有高耸入云、陡峭险峻的,像华山,站在山脚下往上看,那山峰直插云霄,让人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还有那种连绵起伏的山脉,像波浪一样,看起来特别的壮观。

再看看树,有的树干笔直笔直的,像一个个站岗的士兵,而有的树呢,枝干弯弯扭扭的,像是在跳舞一样。

河流也是,有的是宽阔的大河,奔腾而下,气势磅礴;有的是涓涓细流,蜿蜒曲折,就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穿梭在大地之上。

这些不同的形态呀,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三、声音要素可别忘了声音这个要素呢。

大自然的声音就像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清晨的时候,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歌,那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诉说着新一天的美好。

微风吹过树林,树叶沙沙作响,就像是在给鸟儿的歌声伴奏。

夏天的夜晚,青蛙在池塘里呱呱叫着,还有草丛里的蛐蛐儿,它们一起演奏着一曲独特的夏夜交响曲。

下雨的时候就更美妙了,雨滴打在树叶上、屋顶上、水面上,发出不同的声响,滴答滴答、哗啦哗啦的,像是大自然在弹奏着一首优美的钢琴曲。

这些声音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自然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概括来说呢,自然美学的这三个要素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我们眼中美丽而又神奇的大自然。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的美学传统源远流长,有许多美学概念和哲学思想以及艺术方法都深受欢迎。

日本有着独特的美学观念,其中三大美学理论是:禅宗的「枯山水」,茶道的「无我」,以及千利休的「侘寂」。

在许多艺术作品中,这些美学理论都能够得到体现,并贯穿着整个作品,给人们带来深远的美的感受。

禅宗的「枯山水」是一种富有禅意的景观设计,强调平静与简约。

在艺术作品中,枯山水以石头、沙子、苔藓等自然元素为主要构成,通过精细的摆放和细腻的表达,展现出静谧、空灵的美感。

这种美学观念常常被运用在园林设计中,尤其是禅宗寺庙的庭院中。

京都的龙安寺有一座枯山水庭院,名为「龟山庄」,通过石头和砾石的排布、干枯的苔藓、空灵的空地,表现出世间万物的短暂和无常,给人以深思。

茶道的「无我」是一种追求自我超越的美学观念,主张去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追求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艺术作品中,这种美学观念常常表现为对细节的关注,注重内在的美与意境。

茶道的茶室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茶室追求简洁、不浮华的布置,通过空间的局限和特定的规则,使茶道师和客人之间能够真实地交流和沟通,达到心与心的互通。

茶碗、茶具的精细设计和细腻的纹样,也体现了无我美学追求内在美的理念。

千利休创立的「侘寂」是一种追求朴素和寂静美的美学理论。

侘寂美学注重身世的感悟和人生的体验,强调岁月流转和无常的道理。

在艺术作品中,侘寂美学通常表现为简单、朴素的风格,追求自然、不加修饰的美感。

日本的「茶道具」就是一个典型的侘寂美学的艺术品,茶道具通常由自然材料制成,如竹子、泥土等,形状简单而朴素,没有过多的装饰,体现出岁月流转和自然的美。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其中美学理念对于艺术作品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三大美学理念分别是侘寂、颓废和雅致。

这三大美学理念对于日本的艺术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日本的绘画、建筑、陶艺等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从这三大美学角度分别来浅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艺术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日本艺术作品中的美学精髓。

首先是侘寂美学。

侘寂美学源于日本传统美学,它强调的是淡泊、朴素、寂寞和不完美之美。

在侘寂美学的影响下,日本的艺术作品常常以简约、朴实的形式表现出内在的美。

日本茶道是侘寂美学的典型体现,茶道强调的是“静、简、朴、寂”,通过简单的茶具、淡雅的装饰和冷素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展现出日本文化中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沉静的美。

日本庭园的设计也是侘寂美学的典型表现,通过利用自然的石头、苔藓、树木等元素,展现出一种平淡、平和的美感,强调了恬静、深远的情感。

在绘画方面,日本水墨画的表现手法也体现了侘寂美学的特点,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深浅不一的墨色,表达出一种朴素、含蓄的美感。

其次是颓废美学。

颓废美学强调的是生活的苦难和沧桑,追求一种破败、颓废的美感。

在日本的建筑艺术中,颓废美学常常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和建筑的陈旧、残破来表现。

日本的传统民居和寺庵常常采用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经过岁月的洗礼,留下了岁月痕迹,表现出一种颓废、沧桑的美感。

日本的陶艺作品也常常体现了颓废美学的特点,通过利用破瓷、破碎的陶器来表现人们对于生活的颓废和失落,强调生活的无常和苦涩。

在文学领域,日本的一些文学作品也表现出颓废美学的特点,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和三岛由纪夫的《挽歌》等作品中,都充满了颓废、痛苦的气息,通过对生活的挣扎和失望,表达出一种破败、颓废的美感。

最后是雅致美学。

雅致美学是日本传统美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理念,它强调的是高雅、精致、明净的美。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雅致美学常常通过对技艺的精湛和材料的精选来实现。

自然景观的形式美

自然景观的形式美

自然景观的形式美自然景观美以形式取胜,其形式美的基本构成有形态、色彩、音响三大要素。

(一)形态美自然景观都有其具体可感的形态美,能给人以直观的视觉美感,从而引起心灵的愉悦。

以山来说,不仅本身形态万状,如宋人郭熙所描述:“山,大物也。

其形欲耸拔,欲偃蹇,欲轩豁,欲箕踞,欲盘礴,欲浑厚,欲雄豪,欲精神,欲严重,欲顾盼,欲朝揖,欲上有盖,欲前有据,欲后有倚,欲暇而若临观,欲下游而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日影之常形”,“因烟霞之常态”,“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夜昼,随形改步”,因而“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

水也有其形态美,江河湖海,小溪飞瀑,潭水流泉,皆有各自的形态美,并始终处于形态多变的生命流程中。

就是自然现象中虚无缥缈的云彩,虽不可触摸,仍有形有态,蓝天上飘浮的朵朵白云,朝霞、晚霞烧出的彩云,黄山上翻涌的云海等等,无不形态生动,可视可感。

(二)色彩美色彩美也是自然山水中有着强烈视觉美感效应的形式美因素。

自然山水的色彩美极为丰富,但其中最基本和最具诱惑力的是绿色,即所谓青山绿水之美。

绿色是生命之色,希望之色,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能给人以宁静感、安全感、凉爽感的冷色。

自然山水的绿色,主要是由自然景观的植被赋予的,植被愈繁茂,山水愈清秀。

人们从喧嚣的尘世走进大自然,最向往的就是那一片郁郁葱葱、和平安宁的绿色世界,以使疲惫的身心、躁动的灵魂在绿色风光的抚慰下,得以平和、净化。

自然景观的色彩美同时也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

一方面季节气候的变化会造成四季不同的迷人景观,如夏天绿荫葱茏,清凉诱人;秋天火红的枫叶,金灿灿的果实,金黄的落叶,会给青山绿水染上一片火红或一派金黄;冬天漫天的飞雪会使青山绿水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春天鲜花盛开的季节,又会将青山绿水装点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再一方面,自然景观的色彩美也因日光、月光等光线的作用,时辰、气象的变化等而呈现无穷变化的色彩美。

如日出、日落、云霞、雨雾、月的阴晴圆缺等,都会带来自然界的色彩变化。

2023年《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4篇

2023年《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4篇

2023年《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4篇《美学散步》读书笔记1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__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里的__,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一. 关于“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一般说来,将拉奥孔的嘴巴雕刻得张大或微开显然不会过多影响人们对创作者的能力的评判。

观众评价这件艺术品是按照内心所获得的感受,即以是否产生或产生何种程度的审美愉悦感来评价它的优劣程度,进而以此评价创作者的能力。

假设有两座拉奥孔的雕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微开着嘴巴的拉奥孔比张大嘴巴的拉奥孔更能激起人们的美感(理由见《美学散步》6-7页莱辛语),人们便认定前者更有艺术性,而将拉奥孔的嘴巴雕成微开状的那位创作者更富有创作才能。

在此条件下,便可以说,艺术反映人的能力。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24页)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艺术”的一定是“美”的,“美”的却不一定是“艺术”的。

因为“艺术”反映的是人的能力,那些未经人加工的自然状态下的事物、风景,就不是“艺术”-虽然它们也会使人产生美感。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1. 引言1.1 介绍日本三大美学日本三大美学指的是雅、颜、侘寂,它们是日本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雅指的是高雅、优美、精致的美,是一种内在的品格和外在的表现;颜指的是色彩、形态、外观等外在美的表现;侘寂则是一种简朴、淡泊、寂静的美感,强调自然、朴素、寂寥之美。

这三大美学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体现。

雅代表了一种高尚、精致的审美标准,常常体现在传统文化如茶道、花道、武道等艺术形式中。

颜则是日本艺术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形态的塑造,强调外在美的表现和形式感。

侘寂则是日本文化中独有的审美观念,强调的是内在的平静、简约之美。

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可以在绘画和建筑中找到最典型的例子。

绘画作品中常常运用雅、颜、侘寂的美学理念,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形式,体现出日本独特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内涵。

而在建筑作品中,则体现了雅、颜、侘寂在空间布局、结构形式、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应用,展现出日本传统建筑的美学特色。

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既是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美的追求与表达。

这些美学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和文化体验。

【完成2000字】1.2 说明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在艺术作品中,日本三大美学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雅、颜、侘寂这三种美学的运用和表现,艺术作品不仅展现出了日本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更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自然和美的独特感悟和表达方式。

雅美学的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展示了对简洁、高雅和精致的追求。

雅美学要求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够达到一种极致的演绎,展现出一种简洁而不简单的美。

在绘画作品中,雅美学常常体现在线条的简洁流畅和色彩的淡雅和谐上;在建筑作品中,则体现在结构的简约大方和空间的精致温馨上。

侘寂美学的体现则强调了简朴、朴素和内敛的美感。

侘寂美学要求作品在表现主题和氛围上能够达到一种内涵深沉而不失清新自然的美。

日式风格景观的十大构成元素

日式风格景观的十大构成元素

日式风格景观的十大构成元素1. 枯山水(Karesansui):枯山水是日本传统景观中最著名的元素之一,它是将自然风景用干燥的河石、沙子和稻草等构成的,通过几何形状的排列来表达大自然的美。

枯山水通常包括石庭、沙庭和水庭等,通过不同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和意境。

2. 水景(Mizube):水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日式风格景观中也非常重要。

水景可以是传统的鱼池或小型湖泊,也可以是流水、瀑布或人工溪流等。

水景的设立可以为整个景观增添生气和动感,同时也提供了一个静谧和放松的空间。

3. 庭院(Niwa):庭院是日式风格景观的核心,它是一个被围墙隔离的空间,通常由花草树木、石头、水景、桥梁和小径等构成。

庭院的设计注重空间的分隔和组合,采用不同的元素和材料来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4. 桥梁(Hashi):桥梁是日式庭院中常见的元素,它们可以是通往庭院内部的小桥,也可以是跨越自然水景的大桥。

桥梁的设计通常简洁、自然,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通过木材或石头等材料的使用,为庭院增添了一分雅致和和谐。

5. 茶室(Chashitsu):茶室是日本传统茶道的重要场所,也是日式风格庭院中的一部分。

茶室采用简约的建筑风格,注重材料的质感和构造的合理性。

茶室通常有一个小庭院,庭院中有石子铺成的小径和绿色盆景等,为茶室增添了一份静谧和自然的氛围。

6. 盘石(Suiseki):盘石是日本传统庭院中的一种石头,它们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形状奇特,纹理美观。

在庭院中摆放盘石可以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欣赏,也可以象征着大山大河、风云变幻等,给人们带来一份宇宙与自然的触动。

7. 目屏风(Mokoshi):目屏风是日本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屏风,也是日式风格庭院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目屏风通常由木材制成,表面绘有传统的花卉、鸟类和自然图案等。

目屏风的作用是用于隔离和屏蔽外界的视线,为庭院创造一个私密和安静的空间。

8. 盆景(Bonkei):盆景是一种将自然景观缩小成为盆景的艺术,它在日式风格庭院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日本的“幽玄”美学思想以《徒然草》为中心

日本的“幽玄”美学思想以《徒然草》为中心

日本的“幽玄”美学思想以《徒然草》为中心幽玄,是日本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的是“幽深、微妙、神秘”的感觉和氛围,是一种感性的领会与表达。

在日本文化中,幽玄之美表现在诗歌、绘画、建筑、花道等方面,是一种深受日本人喜爱和推崇的审美情趣。

在《徒然草》中也有许多体现幽玄之美的佳句,下面就跟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幽玄之美的起源与类型二、《徒然草》中的幽玄之美三、《徒然草》中的幽玄之美的表现手法四、幽玄之美与自然美的关系五、幽玄之美与日本哲学的关系六、幽玄之美与传统日本文学的关系七、幽玄之美在日本现代文化中的体现八、幽玄之美的跨文化传播及影响九、对幽玄之美的影响与思考在以上的论文提纲中,我们可以看到,幽玄之美的内涵与外延都是十分广泛的,可以涉及到文学、艺术、哲学、社会文化等诸多维度。

而在《徒然草》中,作者饱含着如泣如诉的感情和深深的思考,用一种朴素质朴、感性美的方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幽玄之美,让人产生一种深深的共鸣和感悟。

因此,我们可以说,《徒然草》是了解和体味日本幽玄之美的一本重要文化经典,也是学习和领略日本文化的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

1. 幽玄之美的起源与类型在这一部分,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介绍幽玄之美的起源以及后来发展演变的不同类型,如传统的日本绘画、建筑、文学等,以及近代洋式美术等。

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国家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幽玄之美在日本文化中的独特性。

2. 《徒然草》中的幽玄之美这部分可以通过引用和分析《徒然草》中的典型句子和内容,展现其中的幽玄之美表现。

例如,提取出反映季节变化、人生哲理、旅行游历等方面的原文内容,并分析其包含的深意和意蕴。

这个部分同时也可以解读作者对于幽玄之美的认识。

3. 《徒然草》中的幽玄之美的表现手法这个部分可以从文学角度出发,介绍文学表达中的幽玄之美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比如,通过用充满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语言,引发读者感性的共鸣。

同时还可以从词汇使用、句式结构和描写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文学幽玄之美的独特之处。

浅论中国山水画的真朴与审美

浅论中国山水画的真朴与审美

浅论中国山水画的真朴与审美
丁为民
【期刊名称】《科学与财富》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多种思想文化的干扰,道家的自然、真朴、淡泊等思想对于山水画体系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影响最为突出.真朴的世界观、人生观确立了中国山水画“自然”这一评价标准,成为历代画家孜孜以求的理想意境.【总页数】2页(P80,83)
【作者】丁为民
【作者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特性——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
2.浅论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
3.试论中国古典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的审美思想
4.中国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审美思想之比较
5.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中"真"的自然审美思想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泰山美学分析

泰山美学分析

泰山美学分析摘要: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文章通过对泰山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地理地位等方面的阐述,从美学的角度对泰山进行分析。

关键词:泰山、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美。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一、自然风光.民间俗语曰泰山:岱宗乃宗岳也,山莫大于之,史莫古于之!泰山雄伟,海拔1545米,地质年龄近30亿年,山体分三层台阶式地质结构,犹如登天台阶,坐北朝南,山体通体打开,一眼望遍全山,如佛似坐。

一座主峰玉皇顶,直通云霄。

一条10.1公里的登封盘路御道,一线通天。

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

从祭地经帝王行宫的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

泰山的风景名胜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历经几千年的保护与建设,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

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十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桃园精舍、灵岩胜景等十大自然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人文景观,其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

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

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

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美:山水景观的美首先体现在其自然美上。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自然景色
的美丽能使人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

在欣赏山水景观时,人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和魅力。

2.意境美:中国山水画常常追求意境的营造,这种意境同样体现在山水景观的审美中。

通过山水的布局、形态、色彩等元素,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共鸣,创造出一
种深远、悠然的意境。

3.人文精神:山水景观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致,也承载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例如,古
人常以山水寓意人生哲学、表达志向和情感。

在欣赏山水景观时,人们也能感受到这
种人文精神的内涵。

4.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山水景观既有动态的美,如流水、飞鸟等;也有静态的美,
如山峦、静水等。

这种动静结合的特性,使得山水景观更富有层次感和生命力。

5.空间与时间的交融:山水景观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变化都充满了美感。

随着季节的
更迭、时间的推移,山水的景色也随之变化,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

6.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统一:在山水景观中,各种元素如山、水、树、石等都有其独
特的形态和特性,但它们又能和谐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景观。

这种多样性与统一性
的统一也是审美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7.寓意与象征:山水景观中的山、水、石、木等常常具有象征意义,如山代表坚韧、水代表流动等。

这些寓意和象征使得山水景观不仅仅是自然景致,更是一种心灵的寄
托和表达。

总的来说,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是多元的,它融合了自然美、人文精神、情感表达等
多个方面,是人们感受自然之美、追求心灵平静的重要途径。

美学(美学原理)

美学(美学原理)

风景一美学:鲍姆加通为美学做了第一次明确的规定“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美和趣味的理解,以及对艺术、文学和风格的鉴赏。

它要回答的问题是:美或丑是内在于所考察的对象之中呢?还是在欣赏者的眼里?在其他一些事物中,美学也力图分析讨论这些问题所使用的概念和论点,考察心灵的审美状态,评价作为审美陈述的那些对象。

哲学:哲学的希腊文意思就是“爱智”,就是在探索实在的真理和本性,尤其是事物的原因和性质,以及决定存在、感知、人类行为和物质世界的那些原理。

哲学活动的目的也可以是对概念、方法和其它学科的信念的理解与清理,或是古典推理本身、概念、方法,以及诸如真理、可能性、知识(认识论)、必要性、存在(本体论个形而上学)以及证明等这类一般概念的信念。

人文学科:在中世纪的教育中,人文学科(拉丁语是“与人的研究有关”)是指古典知识、哲学、和当代文学。

在这个语境中,“人文的”是指“与人的研究有关”。

从中世纪后期奠基到20世纪中叶,人文学科在欧洲的多数大学里被广泛地视为某种研究性的课程。

在现代通常的用法中,人文学科有两种基本含义:第一,它是指文学、语言、哲学、艺术及其研究,它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第二,它是指古典语言和古典文学。

更常见的解释是,人文学科是一个区别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概念,特指文学、语言、哲学、历史、造型艺术、神学和音乐。

真善美:哲学中,“真—善—美”的认识,多是由康德的三大批判而来。

简单地说,古典哲学是由三大部分构成的,第一是逻辑学或认识论,它关心的是理性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求真;而伦理学则关注实践理性,它关心的问题是求善;美学则是被规定在判断力的研究,它关乎人的情感问题的,与美相关。

知意情风景二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典美学是指中华民族从先秦时代到19世纪中叶所建构的传统美学思想体系。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三大美学,包括禅宗美学、侘寂美学和雅致美学。

随后分别从绘画、陶艺和建筑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在绘画中,禅宗美学强调自然、简洁和内心的表现;在陶艺中,侘寂美学注重朴素、不完美和自然的美;在建筑中,雅致美学强调简约、精致和和谐的风格。

结尾部分总结了这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共同特点,即追求自然、简约和内心的平静。

通过对这三大美学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日本艺术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日本三大美学,艺术作品,引言,禅宗美学,绘画,侘寂美学,陶艺,雅致美学,建筑,共同特点。

1. 引言1.1 日本三大美学简介日本三大美学是指禅宗美学、侘寂美学和雅致美学。

这三种美学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日本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禅宗美学是日本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强调的是简约、自然和内心的宁静。

在绘画作品中,禅宗美学常常体现为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调,通过寥寥几笔即可表现出深远的内涵和意境。

侘寂美学强调的是简朴、朴素和朴实。

在陶艺作品中,侘寂美学常常体现为粗糙的表面和朴素的造型,通过简单的手工技艺展现出自然之美和人文之情。

雅致美学注重的是优雅、精致和高贵。

在建筑作品中,雅致美学常常体现为精雕细琢的装饰和严谨的结构,通过繁复的细节和精湛的工艺展现出高贵和优雅。

这三种美学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日本艺术独特的美学风格,展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

2. 正文2.1 禅宗美学在绘画中的体现禅宗美学在绘画中的体现是日本艺术中一种重要的美学流派。

禅宗美学强调简约、自然、内省,追求意境的抽象和观念的超脱。

在日本绘画中,禅宗美学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画面的简洁性。

禅宗美学注重画面的简洁纯粹,追求画面的空灵和无杂质的美感。

画家在绘画中常常运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去除多余的细节和装饰,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空灵的美感。

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

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

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作者:张妮来源:《艺术研究》2021年第04期摘要:朴素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它体现在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人们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

直到今天,在很多艺术形式当中,仍然把“朴”作为审美追求。

农民画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是我国特有的绘画种类,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非常具有艺术感染カ。

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朴拙,这正折射出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心理——对“朴”的追求。

通过阐述中国“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将上海金山农民画为例具体指出农民画所体现出的中国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朴拙金山农民画审美心理从古至今,“朴”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朴的崇尚和追求有着深厚的民族根源。

老子《道经》有“见素抱木之说,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符,强调“道”“气”,是本质、原始、本真之美。

最初,“朴”与“道”相关联,形容种原始的混沌状态,后来除了形容事物最为原始的本真面貌也表现一种真挚淳朴的美好品格。

正是在这两层含义的基础上,“朴”这一范畴开始进入人物品评和文学艺术当中,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有着独特蕴含的美学范畴。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朴”,拥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审美追求,伴随着中国艺术不断走向成熟。

直到今天,“朴”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中有所体现,这当中,中国的民间艺术表现得尤为突出。

农民画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是我国特有的绘画种类,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

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朴拙,这正折射出中国艺术的审美心理——对“朴”的追求。

本文就将在阐述中国“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的同时,以上海金山农民画为例,具体分析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

一、中国“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1.“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的形成和发展“朴”作为审美范畴始于先秦老庄哲学,到了魏晋,艺术进入自觉时代,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飘逸、自然和真实成为美学追求,这在精神层面与“朴”的美学特征相吻合。

浅谈创作《送朴山人归新罗》山水画面

浅谈创作《送朴山人归新罗》山水画面

浅谈创作《送朴山人归新罗》山水画面《送朴山人归新罗》是一幅著名的山水画作,是中国古代大画家顾恺之所作,此画于元代时贝、藏於英文为San Diego Museum of Art的藏画薄轱长轴,作品所示的内容为秋天,且暇尉木五七删贝歌赞咐匶得,墨笔线条俊逸流畅,诗意盎然,是顾恺之的杰作之一。

作品反映了古代士人在送别朋友的时候,对自然风景的真挚感慨。

《送朴山人归新罗》画面中展现了一处山水景致,画面中的山势险峻,山间树木葱茏,水流潺潺,构图精巧,整体氛围清幽而又宁静。

整幅画作中并不是宏伟壮丽、雄浑有力的山川画面,而是主要通过局部生动的生态要素来表现整体山水的景致,映照出了中国文人在追求心灵的归宿和山水的意趣。

画面中的色彩运用了简约的墨彩,精准地勾勒出了自然景物的轮廓,而不注重细枝末节,使画面更具有诗意。

这幅《送朴山人归新罗》山水画作展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风光的赞美和追求,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和生活态度。

这幅画作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呈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感慨。

在山水画中,每一笔墨,每一抹色,都蕴含着画家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画家通过对山水自然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

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基于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理解,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突显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仰。

《送朴山人归新罗》山水画面中的自然景致不仅展现了画家对自然的敬仰和赞美,更隐含了中国古代文人雅致的生活态度。

中国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他们对自然山水的赞美,是基于对自然的理解和敬仰,也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们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22 5-7岁 水墨手工 山的壮美 创意画 幼儿美术课件

22     5-7岁  水墨手工     山的壮美   创意画 幼儿美术课件
美学启迪思维 艺术融于生活
米鹿艺术美学馆 MELK AESTHETICS OF ART MUSEUM
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 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两代有 所发展。并形成了整套以水墨为主体的表现 技法。其笔法糸以勾斫、皴擦、点染为主导, 其墨法糸于墨的浓淡干湿。泼破积烘为主导, 有“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效果。在理 论上强调有笔有墨,笔墨结合。
美学启迪思维 艺术融于生活
水墨 花卉
米鹿艺术美学馆 MELK AESTHETICS OF ART MUSEUM
美学启迪思维 艺术融于生活
水墨山
米鹿艺术美学馆 MELK AESTHETICS OF ART MUSEUM
水墨山的 不同表现
美学启迪思维 艺术融于生活
中国名山欣赏
米鹿艺术美学馆 MELK AESTHETICS OF ART MUSEUM
美学启迪思维 艺术融于生活
试课步骤
1
2
米鹿艺术美学馆 MELK AESTHETICS OF ART MUSEUM
3
4
美学启迪思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艺术融于生活
学生作品分享
米鹿艺术美学馆 MELK AESTHETICS OF ART MUSEUM
美学启迪思维 艺术融于生活
课题《水墨山的壮美》
米鹿艺术美学馆 MELK AESTHETICS OF ART MUSEUM
美学启迪思维 艺术融于生活
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呢 猜谜语:
米鹿艺术美学馆 MELK AESTHETICS OF ART MUSEUM
小朋友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小朋友们有没 有见过墨水,这样的墨水掉落在纸上的样 子你见过吗?
美学启迪思维 艺术融于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不会俯就、讨好任何人,它就在那里,你去或不去,它就在那里。

这也算是我爱山的一种理由吧。

我这个人有点怪癖,越是名山,越懒得去;即便勉强地去了,去了就去了,从不会留下只字片语。

倒不是那些名山对不起我,委实是我的气场太小,又害怕喧闹,故而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倒像走亲戚似的,我不仅爱去,还一去再去。

太朴山就是其一。

我不清楚这座山名的来历,太朴,也许就是大朴吧?大朴之物,必存大美焉,人工不可为,应是天造地设,又不曾被人染过指的。

我特讨厌染指,连带“染指”这个无辜的词。

试想,原本好端端的一个物,一件事,一段情,与局外者毫无干系,你非得伸过去一个指头。

何况那根指头也许并不干净;就算它干净,还能比造物的上苍高明吗?
太朴山好,不仅仅止于名字。

山上山下,沟沟壑壑,我所见到的,无非是一些石头、树木、溪水。

然而,当它们被我的目光和心灵一一摄取之后,觉得那石、那树、那水是太朴山所独有的;你若把它们换一个地方,哪怕稍微挪动一下,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这使我想起城市里那些移栽的树,虽然它们还保持着树木的基本形态,但已然是另一层意义的树了。

我就干过一件蠢事。

三年前我去太朴山时,看中了一株紫色杜鹃,因实在割舍不下,就将其挖回栽在自家的花盆里。

次年春天,花开是开了,却显然没有它在山野开得那么浑朴自然,那么耐人寻味。

个中原因我虽弄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染指了。

你想想,那株原生态的
杜鹃,吐纳的是太朴山的浑沦之气,而当它一旦脱离了那样的气场,即使活着,那也是苟活。

我避名山而亲太朴,似与那里的石头有关。

太朴山虽与江南佛教名山九华山粘粘连连,暗通气脉,但此山的石头却与九华山迥异,一个黑硬、粗砺、峥嵘,构成一座名山的体量和气质;一个圆融、苍润、拙朴,成全了太朴山的简淡与空灵。

我说它简淡,是因为那些经岁月打磨的石头,已经熄灭了欲望,磨平了棱角,它们扁也好,圆也好,都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虽栖居幽壑,这里几尊,那里几坨,或坐,或立,或倚,或躺,但姿态和表情都是安详、静谧的,仿佛阅尽云雨风霜的智者,只存一抹淡定在胸。

石与石,有的则爱独处,长久地沉溺于冥思,彷如世外高人,任你千呼万唤,任你春光撩人,它一点都不为所动;有的则喜群聚,呼朋唤友,你倚我靠,甚至石上叠石,看上去亲密无间,却又谐者自谐,憨者自憨,不像我们人类,聚在一起总是彼此攻讦,相互挤兑,凭空生出许多是非来,想收拾都难。

多石的太朴山,对树木的生长是一种严酷的限定。

然而,恰恰是这种限定,给了树木以意想不到的勇气。

盘桓于太朴山中,我没有见到像模像样的大树,更不用说参天了,但你并不能因此而漠视那些树木的精神高度,它们的身躯可以不伟岸,可它们的根脉却表现出罕见的骁勇和顽强。

我就见到一株沙朴,它生长在一个窄而又窄的石隙中,为了挣脱石壁的挤压与束缚,沙朴将它的根贴着石壁像瀑布一样垂下来,最薄处比纸片厚不到哪里去。

面对这样的树根,我们羞于再谈论什么命运与人生了。

有一些树根,就是植物世界的“流浪者”,它们在大块或光滑或粗糙的石头上飘泊,也许十年,也许几十年,一寸寸地艰难向前延伸,就为了寻找那么一点可以终身相托的泥土。

还有些树根,它们借助岩石的高度,凌空飞越路面和溪涧,其大胆与智慧,使我懂得了什么叫另辟蹊径,什么叫异想天开。

好山必有好水。

太朴山的水是一种精灵的化身,有了它,一座山的气脉就被打通了。

我曾缘着一条且歌且舞的溪流寻找过它的源头。

那清溪,用九曲十八弯是难以言状的,它既像一条青蛇扭动着柔软的身躯,时而没入榛莽,时而又从石缝中蹿出;又似一道白色的闪电,从悬崖上跌落,迅疾划过细长的石槽;……总之,要想目睹它的完整形态,那是不可能的。

大自然就是这样,它会把一些细节隐藏起来,让你在寻寻觅觅中悟道参禅,还心灵一份安静。

至今,我还未在太朴山中投宿一夜,为此一直耿耿于怀。

想人生在世,杂色浊目,乱象迷心,变化着种种的感觉,究竟能在我们的记忆里保存多久,谁也无法把握。

但是,眼过、心过、情过之后,总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让我们慢慢品味。

譬如太朴山。

桃色石桥步
一直偏爱秋天。

秋天的好,是看不见的。

此际,天地间一切多余的东西,都被一笔笔地删掉了,腾出的大块空间,上苍用来安顿一种虚无的存在,那就是寂静。

而春天则反其道而行之——喧闹。

如果说秋天遵循的是减法或除法,那么,春天就是加法或乘法了。

其实,春天更像是一个法术无边的女巫,只需轻轻吹一口气,那些曾经消失的东西就还了魂;再吹一口气,那些羞怯的花儿朵儿就放纵了,不计成本地挥洒着激情与风情,连山间水畔的石头都活泛了,扯几块绿毯似的苔藓作被,做一个温柔的梦。

面对妩媚的春天,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于是,通往烟雨江南石桥步的山路上,络绎不绝的赏花人,一拨子刚走,一拨子又来了。

那被灼灼桃花牵绊与勾留的目光,半醒半醉的,一副慵散的样子,以至人在桃林中流连,脚步就多少显得有些踉跄,一不留神打个趔趄,摔个跟头,或者拿眼瞅一瞅那人面桃花般的女子,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我也是凡夫俗子。

那天,车子刚抵达青山环抱的石桥步,我的心就野了,眼就色了,就像春风里那千树万树纵情的桃花,想怎么开,就怎么开,你根本是管
束不住的。

这不,对着鸿凌河边的柳绿,我吼了一嗓子;朝着山坳里的桃红,我又吼了一嗓子。

一种久违的兴奋,也可以说是放肆吧,就这么淋漓尽致地宣泄一回。

痛快呀!
漫步于石桥步,似有一种误入“桃花源”的恍惚。

对,恍惚。

怎能不恍惚呢?一路上都是青的山,绿的水,白墙黑瓦的人家。

可是走着看着,冷不丁地就陷落于一片粉红的沼泽,其实别说下意识了,就连眼睛一时都适应不过来,发瓷。

这里,是一片充满诱惑的桃色世界,山中,溪畔,村院,甚至悬崖边,到处都是妖娆的桃花,一片片,一簇簇,如火,如霞,如红粉美人。

此时小小的石桥步村,仿佛就成了桃色的渊薮。

我想,即便它是陷阱,也会有人心甘情愿地跳进去……
这也许就是美的魅力吧。

桃花的确是一种大俗大雅的花,它懂得风情,也擅拨弄风情,你只消给它几缕春风,几片阳光,几滴雨水,只需一个夜晚,也许一个早晨,它就会把自己生命中蕴藏的全部美丽,一股脑儿地释放出来。

正因为如此,桃花的率性、单纯之美,反倒成为一种罪过,一种洗刷不掉的耻辱。

就说“桃色”吧,多么美妙的一个词啊,可是生生地就被泼上了许多脏水。

古人泼,现代人也跟着泼,好像谁泼谁就是清正的君子。

长期被世俗文化扭曲的心态,就在这竞相“泼脏水”中,成就了一个个虚伪的“道德卫士”。

谁之过?的确不好说呢。

桃花可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你泼你的脏水,它照开它的。

在石桥步的桃林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