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否就是培养习惯

合集下载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

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能够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

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

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水平。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水平。

习惯越自然越好,水平越增强越好。

”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

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

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

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逐步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逐步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逐步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如果晚上不刷牙,就会觉得特别地难受,甚至无法入睡;如果今天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就会加班完成,因为不想拖到明天……这些都是人长期养成的好习惯,一切看来都十分自然,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不做才会感到十分别扭。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认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人从幼年期就应当通过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1)教育就是培养习惯1978年,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认为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也不是在实验室里获得的科研实践,而是幼时培养的良好习惯。

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习惯。

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提倡“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他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养成坏的习惯则是贻害无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较好的基础。

同时他也认为教育的结果不能仅限于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思想深处发生重大的变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我们说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就应当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只有从小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

应用建议一: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学生,抓住培养学生习惯的关键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初中为辅助,关键之关键是小学一二年级。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林 格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林 格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林格4月23日下午3点,青年教育专家林格(blog)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开展三期系列讲座,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探讨网友们关心的教育问题,解答网友们的教育疑问。

以下为聊天实录:精彩语录:孩子在整个学校最集中的就是在课堂,课堂看上去都一样,但是每个学生和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别大了,我们课题组用三四年时间创建了阶梯式法,现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事件性,共有五个级别。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主持人尹俊(blog)。

今天我们请到的林格老师给我们进行第三讲,还是谈教育,我们今天第三讲的主题可能就是怎么样来操作,把这个孩子教育好了,我想很多家长是特别关心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成绩的,甚至于很多孩子最关心的也是自己的学习成绩,所以一开始请教老师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来提高学习成绩?如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林格:可以先理解一下什么叫做学习?我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义,学习就是不断地自我更新。

就跟知了褪壳一样,你知道知了春末的时候从地里爬出来,爬到树上要把壳褪掉,获得自由,有一点痛也有一点难,但是一定要挣脱原来旧的东西,获得新的自我,这个是学习的本质。

不管是现在我们课堂上的学习还是课程上的学习,还是生活当中的学习,其实它的本质是自我更新。

在养成教育这个理念和实践体系里面,我们始终认为要完成两个使命,第一个使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更新的终身的学习习惯,进而把这个人从被动的学习引导到主动的学习,提高学习成绩,这是我觉得养成教育的第一个使命。

第二个使命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品质,从行为习惯着手,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最终达到他健全的人格和平和稳定的成功心理,这是养成教育的两个使命。

所以我经常讲,养成教育,本来是一个德育的范畴,可是我们为什么会把学习这个问题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我们很清楚,如果学习不好,孩子做了也没有信心,因为孩子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学习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所以即使养成德育上的要求,也是我们怎么把德育贯穿到学生的这种学习的生活当中去,所以我认为确实应该抓好学习。

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心得体会

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心得体会

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心得体会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心得体会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

最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非常费解,后来走上了教育岗位之后才渐渐明白这里说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九月份校长推荐我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是由教育专家、著名青年学者林格撰写的一本有关养成教育的专著,主要包括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及操作两部分,重点介绍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的养成。

看后总体感觉:实用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教育的习惯,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可见习惯的养成有多么重要。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使他们终身受益的事情。

习惯,往往起缘于一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优质生活的能力。

因此寻求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目标,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成绩;同时健全人格,以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实现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任重而道远。

在培养习惯的方法中有提到这样的一条: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是的,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才是实现转化的关键。

由此我想到了雨露老师给家长讲座时提到,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吗,让他重复33次,想改掉他的坏习惯吗,让他重复上百次。

在平时的工作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也可以坚持这样去做。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笔记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笔记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笔记•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养成教育事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

•从个体层而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

从社会群体层而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建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

•行为习惯是道徳习惯,学习习惯是智力习惯。

•真正的教育,绝不但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维护好孩子的心力。

就是用自己精神的力量去温暧、滋润孩子的心灵,然后,自然就会自觉地区引爆大脑的潜能,爱学习,会学习,学得好。

•言传身教是教冇的逻辑起点,父母能够经常检查一下自身的习惯,或者让孩子来分析父母的习惯。

•无论是家庭教冇,还是学校教育,做到一泄水准就是文化,或者说,教育就是一种文化。

文化是一种状态,一种情怀,一种意识,一种耕耘,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对话与交流, 一种忘我的情怀,一种综合,最后融会贯通之后,就是一种力量,对心灵产生影响与感召的力量。

教育之所以是大智慧,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化。

无形,但胜有形:无用,但大器天成。

所以,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是,要有热情,要有情感参与,要有灵魂,也就是说,要从文化层而上来把握其真谛,否则很容易成为教条。

•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

•习惯决左人的命运。

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以前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需的教冇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持续地增长,一个人年生就能够享用它的利息。

而坏习惯是道徳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持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徳破产的地步。

”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判绊。

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养成教育理应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更深刻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所以习惯的养成受到了很多家长的重视。

最近读了孙云晓老师写的《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这本书对我启发很大,作为父母都想让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但是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家长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坚持。

那么到底该怎样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呢?孙老师强调的习惯的培养需要五大步骤,我认为很重要,今天我将结合我的见解与大家分享习惯养成的方法和步骤。

习惯养成的第一步——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孩子拥有一个好习惯就要不断地引导他,在这一方面我的同事就做的很好,她在她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就很开心地告诉儿子说:“儿子,你今天学了什么,我们来做几道题行吗?”他儿子就欣然同意,很快儿子就做完了作业,然后她就很夸张地表扬儿子说:“儿子,你真棒,都做对了,一百分。

”然后在儿子的脸上奖励了几个香甜的吻,儿子在妈妈的表扬下很开心很快乐,久而久之在他心里就会认为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仅很有趣还能得到妈妈的关爱和表扬,何乐而不为呢?从此这个孩子就在妈妈的引导下爱上了学习,慢慢地就走上了努力学习的道路,以至于这个孩子的学习道理很顺畅,一路走上了名牌初中、名牌高中的大道,将来会很顺利地考上大学。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也是习惯使然使这个孩子在求学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习惯培养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你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这一点孙老师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著名的全国特师孙蒲老师对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说:“你要向老师鞠躬道歉。

”但是这个孩子不会鞠躬,孙老师就亲自向学生示范鞠躬的礼仪,告诉孩子: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弯曲与地面平行,再平身,这才是鞠躬。

然后,孙老师示范后,再让男孩子当着自己的面练习了几次,才让他去给任课老师认错。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生——读《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有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的确,行为习惯好,思想品质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就能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

孩子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孩子的年龄由小到大,教育的内容也随之由少到多,直到好的习惯逐渐定型,因此良好的习惯应从小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在我的女儿不断的成长过程中以及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适当为孩子确立规矩。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

孩子二至三岁时,家长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诸如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

大一点儿的孩子给他制订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劳逸和做事的要求,让他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

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就要对学习时间也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家长应该加以引导,比如,明显伤害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应予以制止,告诉其制止的原因或道理。

有的是完全可以做并且应该做的,比如有利于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或者符合公德利益的行为应该得到及时鼓励、支持,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环境等等。

二、教育要得法。

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注意讲求方法和实效。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可采取转移目标,让孩子选择、给孩子一个台阶下等方法。

做为家长要多运用正面激励的方法,例如,要孩子养成物归原主的习惯,首先家长要创设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如果孩子把积木摊了一地,家长说:“乖孩子,快帮妈妈收拾一下积木,要吃饭了。

”这句话对于孩子的暗示是:收积木是妈妈的事,我做不做无所谓,这样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应该自己收拾玩具的规则意识。

再如,当发现孩子乱放书时,可用游戏的口吻说:“书宝宝要回家了,你知道它的家在哪儿?你会把它送回去吗?”当孩子把书放回原处后,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鼓励他以后重复这样良好的行为。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实践·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平阳县行知幼儿园 肖海远摘 要:“在幼儿园,我们老师究竟教会孩子们什么呢?”这一直是学前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迄今为止,仍然有多种声音存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习惯的培养,也就是养成良好习惯。

如果一个人既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又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

然而,目前我国一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却非常缺乏这样良好的习惯。

他们都或轻或重地存在着“六小”作风,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磨蹭、小马虎。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习惯问题。

关键词:习惯 关键期 培养 策略 纠正 家庭的教育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7-10-0141一、问题的提出(什么是习惯)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

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

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我从一篇文章中看到: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记者访问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是在幼儿园。

”又问:“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从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话中得知,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曾经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显而易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何时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呢?研究发现,幼儿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良好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1《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是教育专家关鸿羽所著,他根据多年进行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科学实验的研究成果,写出了我国第一本养成教育系统著作。

全书共分八章: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养成教育的内容、养成教育的途径、养成教育的方法、道德习惯培养、学习习惯培养、生活习惯培养、思维习惯培养。

科学、严谨、新颖、实用,操作性强是这本书的特点,很适合小学教师阅读,更是低年级班主任推荐给学生家长的好书。

自古以来,很多学者都认为人格与习惯紧密相关。

如明代的王廷相认为“凡人之性成于习”,清代王夫之也提出“习成而性与成”。

有很多学者研究人格时,也直接使用习惯作为基础概念对人格的内涵进行界定。

习惯所体现出来的人格中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

习惯是人格特质的重要表征之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在北京11所小学的教育实验也表明,某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某些人格特质有促进作用,这些良好习惯的积累、繁华、整合和升华,必将对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为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健康的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

而父母养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成才,更是为了孩子成人。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人格结构的优化,改变某些不良的人格倾向,使孩子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养成教育是家庭教育核心任务,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重点内容。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层次,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和小学阶段,而关键之关键是小学一、二年级。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访“养成教育”专家关鸿羽编者按: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但是由于人们对养成教育的理解不一致,在学校中养成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为此我们走访了研究“养成教育”的专家关鸿羽教授。

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

中国教师报:您研究养成教育已经20多年了,您觉得养成教育在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什么?关鸿羽:当前德育实效性不强,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九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依赖”、“小散漫”、“小野蛮”、“小磨蹭”、“小马虎”。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养成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过去我们的教育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

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只进行了认知教育,其弊病就是知行脱节,光说不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码不是完善的教育。

如果我们的教育最终不能对孩子的行为发生影响,那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慢功夫,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

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

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读后感《<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叫《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这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好多好多呢!书里讲了好多关于孩子习惯培养的事儿,就好像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我一直在想,习惯这东西到底有多重要呢?这不就像建房子得先打牢地基一样吗?要是地基不稳,房子能结实吗?孩子的成长不也是这个道理嘛!我记得书里有个例子,说有两个孩子,一个学习习惯特别好,每天回家先认真做作业,做完了还会自己检查,预习明天的功课;另一个孩子呢,一回家就先玩,作业拖拖拉拉,非得等到爸妈催好几遍才不情愿地去做。

结果呢,第一个孩子成绩越来越好,第二个孩子总是跟不上。

这难道不是习惯的力量吗?再想想我自己,有时候我也会偷懒,作业不想做,书包懒得整理。

哎呀,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我可不想变成那个成绩不好的孩子!这就好比在跑步比赛中,我自己给自己绑上了沙袋,能跑得快吗?还有啊,书里说习惯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生活习惯也超级重要。

比如说早睡早起,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帮着爸妈做家务。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小明,他每天都精神饱满,原来就是因为他早睡早起,生活特别有规律。

我呢,有时候晚上偷偷玩手机,第二天上课就打瞌睡,这不是自己害自己嘛!我还和爸爸妈妈讨论了这本书。

我问他们:“你们觉得我的习惯好不好呀?”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宝贝,有些地方还得改进,比如你得学会更有条理地安排时间。

”妈妈也接着说:“对呀,还有要更自觉地学习,不能总让我们催。

”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想想看,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养成好习惯,那学校里不就都是优秀的学生啦?那老师们得多开心,家长们得多骄傲啊!这不就像是一片花园,每朵花都开得鲜艳美丽,那该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呀!读了这本书,我真的明白了,习惯就像是我们身上的翅膀,好的习惯能让我们飞得更高更远,不好的习惯就像断了的翅膀,想飞也飞不起来。

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好习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我相信,只要我坚持,我一定能做到!。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教师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_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教师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_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教师读书笔记最近看了孙云晓著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给我印象最深刻,读完整本书不由得感到教育的重要性。

书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的教育经验和养成教育的妙招,着实让人感到身为教师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并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习惯的养成必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道理!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句话说明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如果单从表面来看,它是一件小事,不引人注意,但是很多人就失败在不良习惯上。

由此看来,习惯决定着命运。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关系着他们一生。

在我教学生活当中,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习惯对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

教室的卫生每天都有值日的学生负责清洁打扫,但是地面上总还是存在纸屑;上课时反复强调的问题,到作业中还会有学生出现错误;经常教育学生上课应专心听讲,可是在课上还总是有学生要思想开小差;每次作业批改讲评后要求学生订正,可是还是有小部分学生不订正……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

所以作为一个低年级的老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更是显得犹为重要。

这本书从多方面对养成教育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书中有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内容、途径及方法,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好习惯的六大步骤:第一、认识习惯的重要性;第二、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第三、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第四、持之以恒地练习;第五、及时而科学的评估引导;第六、创造好环境,培养好风气。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顽强而又强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处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

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小学这个最佳时期,对学生进行坚持不懈的教育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老师要给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无论哪方面的养成教育,都需要老师给学生的行为规定一个目标或者要求。

这个目标或者要求要尽量详细明确、具体,使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

如:在平时的管理中,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

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

另外,还对作业本的保护、作业的整洁作了明确要求,通过期中考试,我发现凡是考的好的同学,无一不是作业认真、作业本保护完好的学生,如xxx、xxx、xxx等同学,这些同学作业本基本上没有折角、卷页、污痕,试卷上也没有因粗心而犯的错误。

期中家长会上,我和家进行了“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交流专题,分析部分学生成绩下滑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对家长应当配合的工作做了明确要求,从近一个月的观察来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不做作业的学生少了,部分“邋遢鬼”的个人卫生也有了明显改善。

二、老师要做到说话算数,做不到的话不要说。

老师由于各种原因,说话不算数。

于是,学生也学会了老师的做法,对承诺了的却做不到,对老师的一些要求也毫不在意,因为他知道反正老师也是经常说了不算。

所以,当老师想许诺或者警告学生的某种行为时,一定要考虑自己说出去的话能否做到。

如果觉得自己无法实现,就不要随意讲,否则您的话将失去可信度,学生会对您的话充耳不闻。

在学生清楚明了解要的基础上,就应严格实施,决不能只提要求,但在行动上却不加以督促,不要求学生做到,或在遇到困难后就任学生打退堂鼓。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教育就是培育习惯》读后有感想念书笔录《教育就是培育习惯》读后有感想念书笔录这本书第一章就介绍了养成教育是培育好习惯的教育,培育孩子养成优异习惯的教育。

而所谓培养,就是“依据必定的目的长久地教育和训练” 。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下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升孩子的素质,进而达到其最后的目的——形成优异的习惯。

我感觉很合适我,于是我就细细品读了第一、二章的内容——什么是习惯?使我对习惯有了更深的认识。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改变人的一世。

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

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以前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实际上是说习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是不假考虑就自觉地、常常地、频频去做了。

比方每日要刷牙、洗脸等。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

习惯的特色: 1、简单。

天下大事必成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

最简单的东西,常常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东西。

习惯其实不高深,常常很简单。

比方准时作息、恪守规则等等,其实都是做起来一点都不难的事情,难是难在坚持。

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并且把最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2、自然。

自然就是不假考虑、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为,这是习惯的一个重要特色。

假如做一件事情还需要特意的思虑和意志的努力,表示习惯并未真实养成。

比方每日晨练 30 分钟,孩子假如在父亲母亲的提示下才去,只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教育就是培育习惯读后有感习惯;孩子假如想都没想,自动地去锻炼,一天不锻炼就感觉别扭,感觉全身不舒畅,这就叫养成习惯了。

3、后本性。

习惯不是天生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有的习惯是很自然、不费什么功夫就形成的,有的则需要长久、频频的训练。

而养成同一种习惯需要花销的时间,也会因个体的不一样而产生显然的差别。

心理学家 , 念书笔录 , 教育方法 , 培育孩子 , 詹姆士4、可变。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1《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是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著写的,读完整本书不由得感到教育的重要性。

书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教育经验和养成教育的妙招,着实让人感到身为教师,身为人母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真是任重而道远啊,让我深深地感到习惯的养成必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道理!虽然这本书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的,也是针对家长来写的,但是它对于我们教师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培养学习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中国的古话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其含义之一就是从儿时的习惯可以推测未来,好习惯能够造就人。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如果单从表面来看,它是一件小事,不引人注意,但是很多人就失败在不良习惯上。

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

”这说明了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抽象地讲: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

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突破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

由此看来,习惯决定着命运。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关系着他们一生。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练习和强化。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最平凡的点点滴滴做起。

而抓良好的开端,则是成功的一半。

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否就是培养习惯?
在广东东莞指导名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时,突发了一些灵感。

是这样的:我指导的班主任所写的课题无一例外地都是关于习惯的,而且几乎都把教育定为培养习惯。

我想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因为当下流行着这样的说法,那就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并且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关于习惯的名言作为佐证:“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

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中国古代的格言也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

类似关于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说法古今中外有无数名言谚语,应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笼统地说培养习惯也会有问题。

因为习惯就有好坏之分。

而究竟要怎样去区分出好习惯与坏习惯,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

什么是好习惯?也是各说各的。

因为,这个世界实在是很难找到一个万能的好习惯。

习惯这好坏全然要看实际的情境。

抽烟喝酒一般被认为是坏习惯。

可是,如果你身处一群烟鬼中,如果你不会这些,那么你被认为不够合群,不够哥们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勤俭节约一般来说是好习惯,可是,要是在市场经济下大家都不啥得花钱购物,应该用的也不用,那么这个市场就会萧条下去。

现在叫这种现象为“市场需求不足”。

在《史记》中还记载过一个因为舍不得花钱,而葬送性命的故事。

因为,这个人不肯把赎金交给对方,他小时候过惯了穷日子,节俭惯了,因此把金钱看得很重,结果酿成了大祸。

关于什么是坏习惯的问题上,记得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说法,就是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

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在这里不养成什么习惯竟然也算一种习惯,那是不敢苟同的。

因为习惯就是长久重复同一种行为后形成的一种下意识行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也即习惯成自然。

习惯显然是与一个人的自由与自主相对立的。

一个习惯越少的人,就越容
自主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而不受习惯的支配。

当然,一种习惯如果妨害他人那
是不好的。

不过,那也不能够单纯说成是一种习惯,因为妨害他人的行动,也可以是蓄谋已久的。

有时,妨害他人的行为与其说是出自一种习惯,不如说是出自一种人生价值观。

那种心中有他人的人,他们的行为举止自然会把他人的感受考虑在内。

包括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在公共场所乱丢乱扔,那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而是在他们内心深处隐藏了尊重他人的意识,靠简单的重复行为而不能够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仍然只是行为习惯的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

有些人讲起国人在国外常常不遵守公共道德,大声喧哗,乱丢乱扔,行为举止不雅,以为这只是坏习惯的结果,其实,这后面是是一种文化与价值观在起作用。

在一个可以肆意践踏人权,剥夺人的自由,权力可以肆无忌惮侵犯公民权利的社会,要想人们彬彬有礼,要想让人遵守公共秩序,要想让人谈吐文雅,礼貌周到,那是困难的。

表面看来,那只是习惯,其实深层次里那是文化价值观在起作用。

当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理念就是尊重人权,保护人性的时候,那个社会自然而然就是知书达礼的。

当然,在这样的社会,学校要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一种无论是出自家庭的习惯,还是出自学校的习惯,其实都离不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在离开了熟人圈子时,还仍然彬彬有礼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因为彬彬有礼的后面是基于对人的生命的敬畏意识。

人的一切行为,都源自于一种认识、一种态度,甚至是一种信仰。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查·艾霍尔)可见,比习惯更深远的是思想与行为。

尊重人权与崇尚自由的社会,自然而然会秩序井然,会待人以礼。

那是因为,自由的前提是平等。

每个人要想保住自己的自由权利,并且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须学会平等待人,学会尊重他人,心中时时要有他人,要有一种不给他人与社会添麻烦的思想观念与意识。

有了这样的文化环境,人们自然而然会做到礼貌周到,行为节制。

其实这也不难看到现实中无数的例子。

凡是那些民主法治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社会,他们的行为举止似乎就比较普遍地彬彬有礼,待人接物都很得体。

相反,像中国的“文革”时,人性遭受空前的
权力横扫一切,武力与粗口成为社会时尚,那时人们的习惯是最坏的。

教育其实就是在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搭起一个桥梁。

只有良性的社会,人的自然天性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良性的社会必然是开放的社会,人性化社会。

人的自然天性就是自主与自由,就创造性。

自主与自由,其实是与习惯是相对立的。

习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

对于孩子来说,只需要保持最基本的习惯,也就是围绕着生命安全与健康卫生而产生的那些极少量的习惯。

更多的时候,所谓教育就是摆脱习惯的约束,而寻求心智自由的过程。

心智自由就是与习惯相反的一个概念。

自由与自主越多的地方,习惯就越少。

当人们的身心越是被习惯所驱使的时候,人的自由空间就会越小。

因此,卢梭才说,对儿童习惯的培养,要越少越好。

习惯越少,人的身心自由就越大,他的心智也就越自由,其创造力也就越强。

习惯有时固然会让我们省去一些力气,但是,由于人们对习惯的顽固依赖,因此,习惯越多越深的人,要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越困难。

凡是习惯越多的人,也就越是保守,越难变革求变。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但是,还有许多人顽固地保留用毛笔书写的习惯,甚至用上了电脑,仍然用汉王笔在书写板上书写,那玩艺携带起来既不方便,写起来也很慢,而且很容易坏,又贵,但是,习惯了用笔书写,特别是那些用笔书写的书法很漂亮的人,更是难以舍弃自己的习惯。

其实,如果没有这种顽固习惯的人,要学键盘输入法,其实是一种轻而举的事情。

但是,在积习太深的人那里,这竟然变成了一种无法做到的事情。

可见,习惯,即使是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好的习惯,也是可怕的。

因为好习惯,在社会变革之后,就可能变成不适应。

一个心智自由的人,他不但不会有偏见,而且很容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见,教育的要义就在于学会摆脱习惯的约束。

即使一度被人普遍认为是好的习惯,有时时过境迁,也会变成坏习惯。

如果教育就是让人获得身心自由,那么,习惯还是越少越好。

要培养习惯其实也很容易,长时间重复同一种行为,就有可能培养出一种习惯。

但是,习惯常常在不经意之间妨碍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自由。

因此,不培养成任何习惯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当你开始依照习惯行事,你的进取精神就会因此而丧失。

”有一个狩猎为生的民族曾经有过一句格言警句:“拴惯了的狗,不能带去打猎”。

习惯支配着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们,而对于那些心智自由自主的人来说,他们总在创造与改变,而不是固守习惯。

分析起来,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教育观其实是传统的社会本位的教育观下的物。

似乎是说,一个社会有许多规矩,这些规矩要通过对儿童的反复训练,让他们学会在潜意识里遵守。

久而久之,让儿童的行为举止学会中规中矩,自然得体。

儿童不是被作为一个生命主体,而是作为一种工具被随意地塑造着。

我想,这可能才是教育是否是培养习惯的分歧的原因所在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