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第二章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科二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科二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科二: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独立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一)萌芽阶段中国:孔子和学记孔子——《论语》教育作用:1、教育对国家稳定和社会的发展有作用;2、提出“庶、富、教”观点,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三要素;3、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有阶级性,不包括女性和奴隶)教育目的:培养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化知识;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教学原则与方法:1、因材施教。

孔子运用,宋代朱熹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3、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谦虚笃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道德修养:1、立志有恒。

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

2、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身体力行。

敏于行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4、改过迁善。

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为人师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学记》——乐正克“教育学的雏形”;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作用: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2、教育的个体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学校管理分大成和小成。

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原则2、预时逊摩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贪多、狭窄、自满、畏难)4、启发诱导原则—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5、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论教师:师道尊严;高度评价老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ppt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ppt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 斯堡大学四次演说将自 己有关驾驭的演讲稿交 给学生编纂发表,1803 年,《康德教育论》一 书出版,康德在书中认 为,“教育一定要成为 一种学业否则无希望”, “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 一种科学”。

康德之后,对教育学的创立 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 者,近代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 育学家,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 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 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 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 育学著作。他不仅论述了教育学 的独特性;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 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并且还 创办了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 验学校。
(二)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
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代表著作:《教育与文化》等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美
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对20世纪整个世界 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 育》、《设计教学法》
2.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
代表人物 :柏拉图、苏格拉底、昆体良 代表著 :《理想国》、《雄辩术原理》
二、教育学的创建
1、教育学的建立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
需要, 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 势和一般科学方法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 的努力分不开的,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 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 科学。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只要有:
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称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行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讲义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讲义

教育社会学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启发学生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思考,提高学生对教育与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教育社会学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社会学分析方法,学会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教育现象、研究、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主要内容:教育社会学学科论;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教育的社会功能(自学)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3分)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

(1928)(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布朗: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1947)雷通群: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要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上所需何种教育”。

(1931)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化说”教育观:“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个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往往影响着其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2、相互关系说(1)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2)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3)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二、研究对象界定(一)问题:对象的泛化(如:个体社会化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对象的窄化(如:教育也不仅仅限于个体社会化)(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姓“教”——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姓“社”——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或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三)研究对象的分类:(3种分类)1、以社会学范畴为基干的分类——如社会体制、过程、变迁,并有相应的社会学分支领域2、以教育领域为基干的分类——学校、家庭、社会,而有学校教育社会学……3、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的分类——教育的社会性体现:受制于社会、形成自身小社会、作用于社会。

教育学概论 讲义

教育学概论 讲义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中央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一次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之做善也。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

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3、教育影响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4、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四、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1623年, “教育学”术语。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创立标志: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
Comenius,1592-1670,捷克人, 基督教兄弟会成员
(1)“泛智教育” (2)提出普及教育思想 (3)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把自然发 展的秩序推及到人; (4) 班级授课制; (5) 4个受教育阶段: <6,6-12,12-18,18-24 (6)学期,学年和假期制, (7)确定只在秋季招生一次。 (8)强调教师的作用。
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1958年。 基本观点: 第一,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第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第三,采用精神或文化科学方法(理解与解释); 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其途径是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3.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克伯屈:《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经验与教育》(1938)、《设计教学法》。
“杜威如此忠实于自己的哲学信念,因而他成为了 美国人民的领路人、导师和良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整整一代人都是因杜威而得以启蒙.”
——历史学家亨利· 科马格《美国精神》
胡克在回忆杜威时说:
“因为他的存在,数百万美国儿童的生活才更加丰 富、更加幸福。而对每一个成年人来说,他则提供 了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合理的生活信仰。”
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学校即社会; 第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
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约翰·杜 威 (1859-1952)

《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精讲讲义: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精讲讲义: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精讲2简答题示范【例】请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

一方面让所有的人接受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二、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单选】阶段阶段阶段1.中国:《学记》、孔子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昆体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培根、夸美纽斯、康德、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杜威、斯宾塞①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②教育学的雏形•“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教学相长•“学者有四失,多、寡、易、止”—— 长善救失乐正克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重点:单选】(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学记》【单选】(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孔子孔子《论语》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方法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行统一:力行近乎仁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因材施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口诀:孔子无类因材启古希腊古罗马产婆术(问答法)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分阶段教育《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单选】(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西方萌芽阶段——考点归纳中国+西方1.地位PK:《学记》VS《论演说家的教育》2.人物:孔子VS苏格拉底3.两个最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4.关于启发的古语: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练一练1.(2021 下)有教无类是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不分愚贤贵贱都进行教育,该词语出自( )。

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概述(PPT 40张)

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概述(PPT 40张)
1.培根
1623年《论学术的进展》。“教育学”有了一席之地
,即“讲授和传授的艺术”。
2.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1632年《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
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大教学论》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主要影响:
(1)构建了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苏联一些教育学家运用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在阐明教育起源的过程中提出的观点 ,即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首先,人在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过程中逐渐积 累起了有关经验、技能和人与人之间的规范,上一 辈向下一辈传递这些经验、技能和规范。 同时,人在劳动中进化,人的意识、语言以及发 音器官的改变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这为教育的产 生提供了必需的条件。
4.古希腊三杰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和“德行可教”的观点。
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内容: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
知识和锻炼身体。 教学法:“苏格拉底法”(“产婆术”)。这种方法包 括四部分:一是“讥讽”,即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 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对方谈话中的自相 矛盾之处,使其承认对这一问题的无知;二是“助 产”,即用谈话法帮助对方回忆知识,就像产婆帮 助产妇生产婴儿一样;三是“归纳”,即通过问答使 对方能逐步排除对事物个别的特殊的认识,能揭示 事物的本质或普遍的东西;四是“定义”,即在归纳 的基础上得出事物的定义。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属于国家本位或社会本位的教 育观。其主要教育著作是《理想国》。 社会分工: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从社 会分工的角度把公民(不包括奴隶)划分为三个等 级:第一等级为护国者(统治者)、第二等级为护 卫者(军人)、第三等级为农民以及其他技工等。 关于护卫者的教育:在早期教育时期,主要进行 音乐文艺教育和体操教育。柏拉图说:“这种教育 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到 了普通教育时期,主要接受军事和体育训练,此外 ,还要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四门课 程(即“后四艺”)。柏拉图把护卫者的教育规定在 三十岁之前完成,教育内容就是上面列举的内容。 到了三十岁之后,就是关于护国者的教育了(护国 者的教育也包括护卫者所接受的教育内容)。

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

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

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第一节、教育学的历史●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演化●萌芽●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1.从起源上看,西方语言“教育学”均源于希腊语的" pedagogue " (教仆)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2.十九世纪后 "education"●3.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应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初。

●二、教育学独立的条件、标志、著作●1.教育学独立的条件包括:知识积淀、客观需要、学科趋势、学者努力●(1)历史上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2)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3)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定科学方法论的奠定;●(4)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

●2.教育学独立的标志●前后经历了约两百多年的时间,是一个历史过程。

逐渐从经验总结过渡到理论的说明。

●(1)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使用的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3)研究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研究结果: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研究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 9 世纪初赫尔巴特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创办了教育研究所)。

●3.教育学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标志教育学独立的开端】“泛智论” 的基本精神就是,所有人都应当通过教育获得广泛的知识,发展智慧。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白板说“●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尔》(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精品PPT课件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精品PPT课件
4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欧洲古代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前347)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与《美诺篇》(Meno)。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 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 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 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6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的阶段
时间跨度:16世纪——19世纪末; 代表人物与著作:
《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标志教育学的产生) 德国哲学家 康德,第一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普通教育学》,德国教育家 赫尔巴特; 发展特征:
随着社会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经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 论日益丰富。教育学从庞大的哲学体系里面分化出来成为了一门独 立的学科。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的阶段
洛克
9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的阶段
10
“儿童并不是生来就有原罪的存在, 也不是‘白板’,也不是‘小大 人’,儿童它本身就具有不可转让 的价值,是一种不断渴求创造性表 现的存在。”
——卢梭《爱弥尔》
11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象儿 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 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 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 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 看法、见解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 看法、见解和感情去替代它们,那简直 是愚不可及的。我们要求十岁的孩子具 有判断的能力,就象要求他长成五英尺 身高那般荒唐。”
14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三、教育学蓬勃发展阶段
时间跨度: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 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教育专著:

教育学一二章详解

教育学一二章详解

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从起源上看,英法等国家的pedagogy(教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19世纪末,英语国家的人们先后用education 来取代pedagogy,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应是从日本转译过来的,时间大约是本世纪初。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萌芽时期的教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它是教育理论的萌发和产生的时期。

中国: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

作品:《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论语》《演说术原理》2、教育学的独立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社会)(1)独立的条件:历史上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17至18世纪的教育实践,还有许多教育学家的不懈努力。

(2)独立的标志:研究对象方面:有专门的研究领域方法方面: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著作方面: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组织机构方面: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这些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大致两百多年的时间,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在一个瞬间完成的。

(3)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1623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1632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也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1693英国洛克《教育谩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的理论。

1762 法国卢梭《爱弥儿》深刻的表达了资本主义的教育思想。

1803 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1781~1787瑞士菲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玛德》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1806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前苏联的主要教育思想家:凯洛夫、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巴班斯基等美国的主要教育思想家:杜威、克伯屈等我国近现代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想家主要有:蔡元培、陶行知(普及教育)、杨贤江、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陈鹤琴等。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康德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简答)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②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③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评价主动性,系统地位.教师主导作用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本质 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内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十二校联合考研《教育学基础》第3版讲义和习题解析

十二校联合考研《教育学基础》第3版讲义和习题解析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讲义和习题解析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ēducāre”。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健康教育学》大纲

《健康教育学》大纲

《健康教育学》大纲一、引言健康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和维护人类健康的学科。

它涵盖了健康行为、健康环境、健康政策等多个方面,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工具。

本大纲将介绍健康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二、健康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健康与健康教育:健康是指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合理休息、避免不良行为等。

3、健康环境:指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等。

4、健康政策:指政府制定的关于健康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包括医疗保险、公共卫生、预防接种等。

三、健康教育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医疗: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病情、掌握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促进康复。

2、公共卫生:在公共卫生领域,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预防和控制疾病。

3、社区健康:在社区健康工作中,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居民了解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4、职业健康:在职业健康领域,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员工了解职业病的相关知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四、健康教育学的理论框架1、知信行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接受健康教育后,能够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健康信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是否采取健康行为取决于他们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信念,以及他们对采取某种行为的自我效能和期望收益。

3、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其认知、情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最为重要。

4、行为改变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意识觉醒、态度转变、行为意向和行为改变四个阶段。

幼儿园教育基础,讲义 第二章

幼儿园教育基础,讲义 第二章

第二章幼儿园教育的基础观念第一节儿童观儿童观是一定社会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涉及儿童的特性、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儿童期的意义等问题。

儿童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幼儿园教育的观念基础。

一、历史上流行的儿童观(一)工具本位的儿童观工具本位的儿童观,是将儿童看做某种“工具”——为家、为国、为宗教服务的工具。

因此,工具本位的儿童观包含了以下类型:家族本位的儿童观。

将儿童视为家族继承和繁衍的工具,是父母的隶属物或私有财产,认为儿童是为了家而存在,而非独立的个体。

这种儿童观历史最悠久,分布地域最广,且流传至今。

国家本位的儿童观。

认为儿童是国家的财富,是未来的劳动者和兵源,是国家的利益所在,儿童不能享有独立的权利、地位。

这是一种国家主义的儿童观,东西方兼有,且延续至近代,与家族本位的儿童观并存。

神本位的儿童观。

即宗教本位的儿童观,认为儿童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上帝恩赐而来的,儿童被看作是依附于上帝的,是“有罪的羔羊”,一生来就带有“原罪”,必须尽早禁欲和信奉上帝以求得“宽恕”,即所谓的“赎罪”。

这即是中世纪普遍流传的“原罪说”。

此外,历史上还普遍存在一种将儿童看作是“小大人”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成人的缩影,完全看不到儿童与成人的根本区别,儿童因而成为成人的附庸,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是完全被忽视的,更谈不上有独立的人格。

在此意义上讲,“小大人”的儿童观也同样将儿童工具化了。

(二)人本位的儿童观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倡导以“人”为中心,使人本位的儿童观得以产生。

在主张“天赋人权,生而平等”,反对“神权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大前提下,人本位的儿童观认为儿童并不是罪恶的,而是甜蜜、天真、纯洁的,要求人们尊重儿童,主张对儿童“另眼相待”,反对将儿童看成是“小大人”,反对用对待成人的方式来对待儿童,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提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文艺复兴时期这种人本位的儿童观,首次将儿童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被认为是儿童认识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

《小学教育学》讲义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和教育学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到教育发展与社会各因素关系密切;2、对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形成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态度;3、初步掌握教育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导言:*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教育的问题,学会用教育的眼光看教育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学学习的意义、目标与方法一、本学科的意义(一)增强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无根基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我们过去的教育工作中的摇摆不定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理论上的偏差导致的教育实践的盲目。

如,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常常取其一而忽视其他,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时候和文化功能的时候,忽视教育的经济功能;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又忽视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常常以教育的社会功能代替教育的个体功能,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等等。

所有这些教育问题的出现,与教育理论上的偏颇有着很大的关系。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有了教育理论的正确的指导,教育实践就可以少走弯路,教育工作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反之亦然。

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形成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行为,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实践。

(二)有助于学好其他教育学科小学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反映了小学教育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作出了概括和总结。

只有以这些基本规律为指导,才能有助于师范生掌握之后的其他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

(三)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来自教育实践。

广大的一线的教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源泉。

广大的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总结出教育教学的规律,使教育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地密切。

二、本学科的内容结构本学科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教育概论,介绍教育概念、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及个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的基本因素等,该部分为教育学理论的最基本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二章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2本章内容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与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教育学范式之演变3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与对象一、“教育学”的概念及其演化z 1.英语国家“教育学”概念及其演化。

pedagogue ---pedagogy---education----educologyz 2.法语国家“教育学”概念及其演化。

pedagogue---pédagogie--psyche-pédagogie---scieces del’éducationz 3.德语国家“教育学”概念及其演化。

pedagogue---Pädagogik---Erziehungswissenschaftz 4.我国“教育学”概念及其演化。

“教育学”——“教育科学”——“教育学”4分析与思考:英法德的“教育学”一词都来自于希腊语“教仆(pedagogue)” 教师的历史地位问题5二、“教育学”的三层含义z 作为一种教材的“教育学”z 作为一种课程的“教育学”z 作为一种学科门类的“教育学”6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两种不同观点(1)教育现象观;(2)教育规律观;7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z 何谓“问题”:错误和疑问z “问题”的价值:引导研究、推动研究83. 教育问题的性质z 生成性z 社会性z 价值性9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z 教育学怎么产生的问题z 经历了几个阶段z 每一阶段的标志和关键人物10一、教育学的萌芽1.基本特征人类最早的教育认识活动教育学萌芽时期的特征¾以习俗的认识为主¾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¾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¾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112.标志(1)中国孔子思想家、教育家,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万世师表”。

12孔子教育思想主要有:a)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提倡“有教无类”;c)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d)教学方法: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e)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等。

13《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和世界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主要思想是:a)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b)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七年“小成”、九年“大成”、视学(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与强立不反);c)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预、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多寡易止);d)教学方法:问答、讲解、练习、类比14《大学》先秦时期儒家论大学教育的专著。

主要思想是:a)教育的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达到目的的步骤和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5《中庸》主要思想是:a)何谓教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b)何谓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c)教育目标。

“知、仁、勇”;d)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6(2)西方苏格拉底古希腊思想家。

其主要方法是“产婆术”,是一种引导人产生正确思想的方法,自始至终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又称问答法。

17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

创办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Academy,也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

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教育要培养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哲学家和军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

柏拉图重视教育,主张国家办教育。

18柏拉图的洞穴喻19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

其主要教育思想有:a)人的灵魂分三部分,植物的(生理方面)、动物的(感觉与欲望方面)、理性的,应依次进行体育、德育和智育;b)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美德;c)智育是培养理性的灵魂,为此提出了“博雅教育”的主张;d)教育是国家的事业;20昆体良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著有《论演说家的教育》。

a)主张雄辩家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不单纯具有才能;b)拥护和提倡班级授课的方式;c)主张因材施教,量力而行;21二、教育学的创立1.独立形态教育学的标志第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第二,形成专门的概念和范畴的体系;第三,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222.重要人物和思想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代表作为《大教学论》(1632),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主要思想有:a)教育目的。

教育是要培养人博学、道德、虔诚;b)教育是非常必要的;c)提出泛智教育思想,要人人都能够受教育;d)教学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23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教育代表作为《爱弥儿》,主要思想有:a)教育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b)培养自然人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24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教育学家,教育代表作为《林哈德和葛笃德》,主要思想有:a)深信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教育的目的就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天赋的内在力量;b)要素教育的思想,教育要从最简单、最基本,并能为儿童所接受的要素开始,循序渐进地发展儿童本性的各个方面;25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主要思想有:a)教育学的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b)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使儿童具有社会性和个性;c)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六种兴趣来设立,经验——自然学科、思辨——数学和逻辑、审美——艺术、同情——语言、社会——社会、宗教——宗教;d)教学可以按照明了(感知新教材)、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方法(练习)四步来进行,四步教学法;26三、教育学的发展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代表作:《实验教育学纲要》(梅伊曼)和《实验教育学》(拉伊)基本主张:第一,反对思辩教育学;第二,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第三,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形成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结果用于实践);第四,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基本评价:第一,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27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狄尔泰(1833-1911)、斯普朗格(1882-1963)和中国的石中英代表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狄尔泰)、《教育与文化》(斯普朗格)和《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石中英)基本主张: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客观的社会历史文化向主观的个体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引向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基本评价:第一,给人以深刻启发;第二,思辨味道太浓;28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杜威(1859-1952)、克伯屈(1871-1965)等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杜威)和《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基本主张: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个体经验的改组或改造;第三,学校即社会;第四,课程以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第六,从做中学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基本评价:第一,美国精神的反映;第二,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校的相对独立地位;29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凯洛夫(1893-1978)、马卡连柯(1888-1939)和中国教育学家杨贤江(1895-1931)代表作:《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克鲁普斯卡娅)、《教育学》(凯洛夫)和《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和《新教育大纲》(杨贤江)基本主张: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五,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第六,应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第一,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第二,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30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和法国的布尔迪厄代表作:《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鲍和金)、《教育与权力》(阿普尔)和《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吉鲁)和《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布尔迪厄)基本主张:第一,资本主义学校的不平等性;第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对应关系;第三,人们对这种不平等和对应关系的意识的麻木;第四,教育的目的是启蒙和授权;基本评价:第一,有利于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第二,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范畴;第三,其理论体系和学术立场充满矛盾;316.小结:教育学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第二,不同国家的教育学传统;第三,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32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见图);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3334总体状况: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理性认识活动,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教育学从诞生时起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在教育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伟大的教育学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思想遗产应该永远为后人所继承;对于历史上的教育学知识,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分析,力图有所创新,建设中国自己的教育学。

35第三节教育学范式之演变z 一、“天生的”教育知识:魅力的教育学z 二、经验型的规范教育学:基于传统的教育学z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与专业教育学的独立z 四、重构专业边界:人文主义教育学的逐步确立z五、从个人的教育学到超个人的教育学36一、天生的教育知识:魅力的教育学•魅力的性质–神秘–非凡–天赋–主观–榜样作用、让人着迷•教育魅力的承担者:勇士、巫师与母亲37二、经验型的规范教育学:基于传统的教育学•基于共同体情境思考实际的教育问题–《论语》、《理想国》•强调共同价值规范的遵循和文化原典的传承–魅力型权威逐渐让位于传统型权威•关注面对面、一对一的互动形式–共同体的日常互动形式在教育中的延续•倡导学习者的自求自得与实践磨炼•出现零碎分散、前逻辑(隐喻、类比)、非系统的教育论述–《学记》: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38三、教育学的科学化与专业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科学化的早期(17世纪-19世纪)努力:理性主义的科学取向–关注现代学校制度下(尤其班级授课制中)的教与学:夸美纽斯、赫尔巴特(Herbart,J. F.)等论学校组织、班级授课制和课堂教学–倡导教育的自然适应性与文化适应性原则:夸美纽斯(Comenius,J. A.)、卢梭、裴斯泰洛齐等(Pesstalozzi,J. H.)与客观的自然观;赫尔巴特论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第斯多惠与文化适应性原则39–追求对学生属性的确定表述和确定的教育程序: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简化教学)、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以及近代教学原则研究中出现的那种规则化、烦琐化、教条化倾向–注重处理以认知为核心的认识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关系: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与直观教学、洛克(Locke,J.)的经验论和白板说、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的教育学、斯宾塞的科学课程论–强调教育的作用,追求教学过程的高效:夸美纽斯;爱尔维修(Helvetius,C.-A.)和狄德罗(Diderot,P.)论“教育万能论”40•20世纪初教育科学运动——科学教育学–[法]涂尔干: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科学•教育科学不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教育理论是现有能够服务于教学的最有条理的、内容最翔实的、文献资料最充分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