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2000多年前) 学问题。

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苏格拉底、昆体良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创立者。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个性和倡导教学民主。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教学评价更加科学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三)当代教学观的变革趋势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第二章
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 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大纲
课程:广义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 因素的总和;狭义指课业及其进程,即学校开设的教学科
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三)课程与相关概念
1.课程与教学内容 2.课程与教学进程 3.课程与学科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二)西方课程的发展历程
1.古代课程 西方古代的主导课程 :“七艺” “骑士七技”课程 2.近代课程 将自然科学和数学引进学校课程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3.现代课程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三)现代课程的主要特征
1.课程内容: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 2.进程安排:纵向上增加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课程及其发展
第二节
教学及其发展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课程及其发展
1.课程的概念 2.课程的历史发展 3.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课程与教学概论

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1、课程观念的变化:(1)、强调课程是学习者实际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课程观念呈现从学科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向。

(2)、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3)、强调师生的经验、环境、教材等因素整合的广阔的课程资源新视野(4)、从只关注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2、课程论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及著作):1902年,杜威《儿童与课程》(最早);1918,博比特《课程论》;中国:1989,陈侠《课程论》;198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3、教学观念的变化:(1)、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2)、教学是一种意义建构。

教学其实是要构筑一种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与意义建构的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尝试去理解事物,去探索和建构知识。

(3)、教学是师生主动开发资源,不断创生课程的过程。

(4)、“教”服务于“学”,,服务于学生主动地探索性的学习。

4、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的拉特克;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问世标志着教学论的诞生。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小课程观与小教学观”:课程与教学分离。

课程和教学相互独立,互不交叉。

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其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和分工。

(2)、“大教学观”:教学包含课程。

可称为教学内容所取代,可成熟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

(3)、“大课程观”:课程包含教学。

课程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课程系统由前期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组成其中的可课程实施即教学,教学是课程系统中的一个环节(4)、“整合观”:课程与教学论。

该观念发端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课程与教学是一个有机的共生的整体,即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合二为一,二者是同一事件的两个角度,两个方面。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1、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1)、教育本质论(2)、教育功能论(3)、教育目的论(4)、师生关系论2、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以心理学作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础,最早源溯于亚里士多德;但真正将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是赫尔巴特。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二章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幻灯片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二章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幻灯片
第二章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古代教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以 教学论为主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精华,并 在教学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 索,它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标志着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教育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经由建构过程而形成的心理表征是结构
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的统一。
所谓结构性知识和经验:是指规范的拥有内在 逻辑系统的、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论等。
所谓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是指具体情境中形 成、与具体情境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 的知识和经验。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嬗变
(一)拉特克的教学论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 克
拉特克的教学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 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二)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1.直观性原理 2.活动性原理 3.兴趣与自发性原理 4.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5.对教材编排提出了一些新主张 6.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 还有一些教育家为教学论的奠基阶段作出了贡献, 如:卢梭、洛克。
他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1939年出 版的《教育学》中,其中,教学理论是凯洛夫教育思 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于教学过程,凯洛夫认为,教学是“教师在
学生自觉与自动参与下,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武 装学生的过程”。 他指出:教学要“在掌握知识、技 能、熟练技巧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要使学生 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 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得到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1.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类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扎实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技能,科学地观察、描述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自主地发现、分析并解决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从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重点: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难点: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点: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功能;依据和取向2.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重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难点:任务分析与目标表述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点:1.课程与内容的含义及特点;不同取向及原则;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重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第四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要点:1.课程实施的含义;基本取向;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教学过程的内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重点: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难点: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点: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历史发展;类型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意义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4.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5.发展性评价体系与方法重点: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及教育功能难点: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六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要点: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第七章教学设计要点:1.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重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第一章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1.教学即教授2.教学即教学生学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一)国外的三种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2.包含模式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2.相互独立论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一)教学思想的孕育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第二章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一)对学习者的研究二)对社会的研究三)对学科的研究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一)目标分解二)任务分析三)起点确定四)表述目标第三章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第四章1、课程开发的过程:2、一)确定教育目标3、二)选择学习经验4、三)组织学习经验5、四)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6、课程设计的模式:7、一)塔巴模式8、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9、三)奥利瓦的扩充式模式10、教学设计的过程:11、一)确定教学目标二) 确定教学步骤三)制订各分支步骤的具体教学活动四)选定评价方式五)对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第五章1.、怎样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课程的历史发展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原始社会(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最古老、最持久的教育内容,是学习课程的源泉)二、学习课程的诞生1.学校诞生后,教育内容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要素。

2.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内容不同中国古代:“成均之学”,内容以乐教为主,‘虞痒之学’,内容以孝的教育为主。

西方:教育内容走向专门化。

(斯巴达:军事体育为主;雅典:不仅有军事训练,还有文化知识教育)3.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季节安排进程三、古代学校的课程1.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2.西方的古代学校课程:七艺、三科、圣经四、现代课程的形成1.文艺复兴期间,学科的范围迅速扩大2.17、18世纪,现代课程体系基本确立成型为什么现代课程会在17、18世纪正式形成呢?(1)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2)从时代状况看,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3)现代学制的确立,为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现代课程的形成特征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地位2.从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4.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六、现代课程的发展1.18世纪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2.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了课程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3.20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儿童中心课程与教材中心课程之间的对立4.20世纪50年代,课程开始现代化,具有学术性七、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一)知识本位、儿童本位、社会本位(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注: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或者潜在课程,主要是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者全部的教育活动,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6)课程是社会改造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该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 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制定外部强加给他们 的世界观,而是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帮助学生 学会如何参与社会规划,这些都需要使学生具有批判意识。
总结评价
☆这第节一、课第二你种观学点,到概了括了什课程么的主知体,识但?不够完整。
径和方式。
小结:
☆这知节道课课程你的学基到本了概念什么知识?
☆大概知道学者们对课程概念有哪些观点。 ☆ 你自己对课程的观点是什么?

§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它教学材料 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
的课程及经验的课程
(一)课程的表现形式:文本形式
• Add your title in here
(二)影响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内部自身因素
(一)外部因素
社会
儿童观
知识观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1)社会的要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影响着课程目标确定 、课程内容选择、编制教科书和评价课程实施的根据。决定着课 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 等方方面面。
的事物,动词指经验的过程。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 实际学到些什么,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 向个人。
这种概念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却忽视了学科知识体系,而且 不容易实施。
案例:两万块钱 圆半径的学习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一定义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 方法和技术设计等都作为课程。
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 音乐、天文学。西方的学校课程体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轨迹㈠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最早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来自教育者自身的经验。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宝贵思想。

孔子:《学记》(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汉唐时期:从以“六艺”为主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记诵。

宋代:“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有是物,必有是理,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见。

”古希腊教育课程与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二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围绕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所谓“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三是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四是主张启发教学,苏格拉底主张教学就像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她们所孕育的婴儿一样,重在引导,故将其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

在课程设置上,在古罗马,培养多才多艺的“雄辩家”是教育的理想,因此文法、修辞、逻辑是其主要课程,昆体良(M.F.Quintilianus)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中世纪:学校课程为基督教会所垄断,以宗教为核心,服务教会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强调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重视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

所有这些都对教学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㈡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

这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教学论学科的建立的过程中,卢棱(J.J.Rousseau,1712-1778)、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赫尔巴特(Herbart,J.F,1776-1841)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都为此作出了贡献。

课程与教学论陈旭远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陈旭远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陈旭远笔记摘要: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概述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1.传统课程与教学论2.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三、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2.认知主义理论3.人本主义理论四、课程与教学论在我国的应用1.课程改革2.教学方法改革五、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学科,它关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概述课程与教学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它涉及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以及教学策略和方法等多个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策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传统课程与教学论传统课程与教学论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阶段的课程与教学论以纪律、秩序和权威为核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指导。

2.现代课程与教学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现代课程与教学论逐渐崛起。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来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这一理论在20 世纪初至中期盛行,对我国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2.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加工信息、构建知识结构。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认知主义理论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启发式教学、发现法等。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机和价值观。

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

人本主义理论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等。

1.课程改革自20 世纪末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博比特与查特斯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导致忽视 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
通过对人类生活的不断精细分析来获取课程目标,然后围绕目标 选取教育内容、制定教育计划,这种课程开发导致“见物不见人 ”。
第18页,共3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 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第14页,共3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三、课程研究的专门学科时期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开发课程的“活动分析法”
▪1.对人类经验的分析 ▪2.具体经验的分析。
▪3.推导出目标。 ▪4.选择目标。
▪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行动研究的方法论;
▪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实践艺术观。
第27页,共3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杜威《儿童与课程》1902 罗杰斯 ▪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 基础来编制课程 ▪课程的基本特征不是学科内容,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学生 的发展
3.按其重要性的程度加以排列。
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但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
5.删除在校外能学得更好的内容,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 的最重要的内容。
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和活动的最佳做法。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内容,以便用一种适当的的教学顺序获得它们。
第16页,共32页。
第6页,共3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我国古代课程有何特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第一章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1. 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2. 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3. 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4.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1. 教学即教授2. 教学即教学生学3. 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2. 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一)国外的三种模式1. 二元独立模式2. 包含模式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 循环模式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1. 教学(论)包含课程(论)2.相互独立论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1 )、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一)教学思想的孕育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2)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3)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4. 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第二章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一)对学习者的研究二)对社会的研究三)对学科的研究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一)目标分解二)任务分析三)起点确定四)表述目标第三章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第四章1. 课程开发的过程:一)确定教育目标二)选择学习经验三)组织学习经验四)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2. 课程设计的模式:一)塔巴模式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三)奥利瓦的扩充式模式3. 教学设计的过程:一)确定教学目标二)确定教学步骤三)制订各分支步骤的具体教学活动四)选定评价方式五)对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第五章1、、怎样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一、概述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教育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界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如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等。

这些理论的引入,对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促使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同时,中国也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紧密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系统总结我国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等。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同时,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也开始关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创新等重大问题,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将继续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最初的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到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这一百年间的发展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变革。

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和总结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百年发展,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课程论发展的历史演变PPT课件

第二章-课程论发展的历史演变PPT课件

❖一、古代中国的课程及理论
1、“六艺”:西周就有了一套完整的课程,教以礼、 乐、射、御、书、数、即“六艺”。 2、《六经》: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的课程成为先 秦课程的主导。 孔子开设了《诗》、《书》、《礼》、 《乐》、《易》、《春秋》等儒家课程来 教授学生,即后来的《六经》课程。
孔子
§3、《四书》、《五经》:宋朝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 《四书》课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 《四书》课程),并为《四书》详加注释,它与《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合称《四书》、《五经》, 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学校的标准课程和教材,并成为元、明、清三代 封建学校课程及科举考试的唯一依据。
(§ 一)夸美纽斯——泛智主义课程理论 (§ 二)赫尔巴特——主知主义课程理论 (§ 三)斯宾塞———功利主义课程理论 (§ 四)杜威————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一)夸美纽斯
——泛智主义课程理论
•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592—1670)出版了《大教学 论》。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 切人的艺术”;德性/智慧和笃信;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等思想。
年龄阶段学校教育机构训练或学习内容06婴儿期母育学校家庭外感观身体和四肢712儿童期国语学校村落内感观想象力记忆力1318少年期拉丁语高等学校城市辩证法文法修辞1924青年期大学与旅行王国或省神学医学哲学法学夸美纽斯的学制体系泛智学校的课程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从而构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泰勒模式示意图
§泰勒模式简化的四个步骤:
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泰勒原理”的实质
追求“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规则)的行 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环 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简要历程•一、课程论的历史发展•“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大约出现于唐代。

•课程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术研究领域,在我国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没有把课程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来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课程研究才真正引起我国教育理论界的重视。

•在西方,最早的课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

斯巴达的“五项竞技”教育(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

雅典的和谐教育,提出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门学科,加上智者派开设的“文法、修辞、辩证法”三科构成了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课程。

•中世纪,学校课程为基督教会所垄断。

直到文艺复兴,宗教垄断学校的局面才被打破,这一时期的课程已经蕴含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

•在西方较早使用“课程”这一术语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论,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理论。

之后,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对课程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赫尔巴特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心理学说为依据,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理论。

•杜威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完整地确立起了经验自然主义的课程范式。

杜威主张应从儿童出发来设置课程,儿童的生活和需要是课程的出发点。

他提出了以经验为本质的课程观。

从知识本位到经验本位,在课程论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一般认为,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该书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该书所阐释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又称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内容泰勒的课程理论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1)学生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去达到这些目标?(设计)(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范围与序列)(4)如何判断这些目标实现与否?(评价)其中“学生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是首要问题。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ppt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ppt
课件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
课件
典型案例: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 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 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 对话: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 答:非正义类。 •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 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 吗? • 答:不能。 •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 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课件指的是欺骗朋友。
(公元前55l年~前479年)
《易》《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 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在中国教 育发展史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
课件
返回
孔子创办私学图
课件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语记录《论语》 里。A.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 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C.教育内容上主张“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D.强 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强调进行因材施教。 F.倡导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不 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课件
洛克: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1693 年出版的《教育漫话》。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 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且得出结论,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2)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认为绅士教育是 最重要的,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 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

《课程论》大纲+绪论

《课程论》大纲+绪论
元教育学 教育学史
2.“道-法-术”的教育学分支学科体系划分
教育“道”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学、教育哲学、元教育学、教育学史
教育“法”学:课程论、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学、教育心理
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人类学
教育“术”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技术学、教育
(二)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1.课程论的对象观 理解课程论定义的关键是理解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教育大辞典》的界定并 未明确指出课程论的研究对象。课程论对象观有以下三种: “课程”说: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的学问。 “课程规律”说:课程论应探索课程现象较深层次的普遍的规律。 “课程问题”说:课程论应研究课程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各类和各层次问题。 在以上三种课程论对象观中,“课程问题”得到我国学者的普遍认可。 2.课程问题的层次 课程理论层:关于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是人们对课程的最根本认识, 通常由思辨性的命题、概念化的观点及其论证构成。例如,课程的本质,课程的 价值,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等问题。 课程实践层:关于课程设计或开发的探讨,通常由一些操作性很强的原则、 要求、步骤、方法等的说明和规定构成。例如,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规 划,课程实施的步骤,课程评价的技术等问题。 三、课程论的学科品格 (一)课程论的基础理论品格 课程论是追问课程本质的解释之学,探讨课程的基本问题。 课程论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课程论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流派。 (二)课程论的中介学科品格 课程论是规范课程开发的价值之学,探索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论。 (三)课程论的实践应用品格 课程论是改进课程实施的实用之学,研究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 四、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学科地位之辨 课程论与教学论同属教育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二者所关注的课程问题和 教学问题也是密切相关。学界对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以下四种观点: “大课程”观:课程是教育实践过程,在时间上包含教学;教学论应归入 课程论的范围之内。 “大教学”观:课程是教学的内容,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部分。 并列论:课程论和教学论是教学学领域内的两门各自独立的学科,各有各 的对象和体系。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三)写作教学
• 1、注重基本功训练。 • 2、多读多写多改
• 3、作文从模仿入手 • 4、先放后收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主要问题和弊端
•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三大问题
•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 2、教学内容问题。 • 3、教学方法问题。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的四大弊端
2012-10-22
(五)1960—1966年,国民经济 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
(六)1966—1976,“文革” 时期的语文教育
• 十年“文革”期间,把建国17年来的教育 定为黑线专政(即在教育领域内资产阶级 专了无产阶级的政),进行全面、彻底的 批判,语文课首当其冲。各地教材无一例 外地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 语文教材选文主要为革命领袖著作、鲁迅 作品、“样板戏”选场等,完全置语文学 科的教学规律于不顾,导致语文教学质量 和学生水平能力的全面下降。
• 封建社会教育:
• 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 • “五经”。
教材内容
• • • • • (一)“三、百、千、千” 1、《三字经》 2、《百家姓》 3、《千字文》 4、《千家诗》 (二)“五经”、“四书” 1、“五经” : 《诗经》、《尚书》、 《礼记 》、《易经》、《春秋》 •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 (三)文选读本 • 《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古 文观止》《古文类辞篡》《唐诗三百首》
2012-10-22
(四)1958—1960年,“大跃 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 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鼓 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 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 社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思潮 泛滥全国,语文教育也未能幸免。这一时 期的语文教材强调“突出政治”、“联系 实际”,排斥名家名篇,代之以简单化的 标语口号作品。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 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跨学科和跨领域的评价研究
01
02
03
整合不同学科知识
评价应整合不同学科的知 识和技能,注重学科之间 的联系和交叉,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
关注跨领域合作
评价应关注跨领域合作, 促进教育、科技、文化等 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 教育评价的创新和发展。
加强国际比较研究
评价应加强国际比较研究 ,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评 价理念和方法,提高我国 教育评价的水平。
详细描述
科学管理时期始于20世纪初,该时期的课程与教学评价以效率为核心,强调量化评价和标准化测验,旨在通过科 学的方法对课程和教学进行管理和改进。这一时期的评价方法主要关注可测量的结果和目标,强调对教师和学生 的行为进行客观、量化的评估。
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时期
总结词
关注可观察的行为,强调目标导向的评价。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未来发展趋
05

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评价理念
01
尊重个体差异
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需求,尊重个体 差异,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
02
关注全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
评价不应仅关注学业成绩,还应包括学生的品德、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3
鼓励多元参与
评价应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多元参与, 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
1.谢谢聆 听
质性评价方法
总结词
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课程与教学的方式来评 价其质量的方法。
详细描述
质性评价方法注重对课程与教学的深入了解 和体验,通过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方式 收集信息,并从主观和个体角度来分析课程 与教学的质量。这种方法强调对课程与教学 的整体理解和深入探究,能够提供更为全面 的评价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轨迹㈠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最早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来自教育者自身的经验。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宝贵思想。

孔子:《学记》(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汉唐时期:从以“六艺”为主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记诵。

宋代:“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有是物,必有是理,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见。

”古希腊教育课程与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二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围绕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所谓“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三是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四是主张启发教学,苏格拉底主张教学就像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她们所孕育的婴儿一样,重在引导,故将其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

在课程设置上,在古罗马,培养多才多艺的“雄辩家”是教育的理想,因此文法、修辞、逻辑是其主要课程,昆体良(M.F.Quintilianus)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中世纪:学校课程为基督教会所垄断,以宗教为核心,服务教会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强调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重视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

所有这些都对教学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㈡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

这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教学论学科的建立的过程中,卢棱(J.J.Rousseau,1712-1778)、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赫尔巴特(Herbart,J.F,1776-1841)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都为此作出了贡献。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标志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教学论在其初步形成阶段,表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教学论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体系,确立了它在整体教育科学中的地位。

二是教学论的理论性和科学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它逐渐地从对现象的描述走向理论的论证,从比喻、类比走向科学的说明。

三是不同教学理论的对立冲突相当明显。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传统派”与“进步派”的争论。

四是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五是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六是注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裴斯泰洛齐(J.H.Pesstalozzi)的教学实验。

㈢20世纪教学论发展样态:分化与多样化首先,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竞争。

20世纪以来,随着教学论各种流派的兴起,出现了不同思想之间的冲突与竞争。

“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之间的竞争。

传统教学论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归结为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

现代教学论是以美国的杜威(J.Dewey,1859-1952年)为代表。

在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主张,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

其次,教学论发展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其中影响较大的教学论流派有:美国斯金纳(B.F.Skinner)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卢姆(B.S.Bloom)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C.R.Rogers)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Wagenschein, M)的范例教学理论等。

第三,课程论的应运而生与蓬勃发展。

在教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上,课程论原本是包含在教学论之中,作为教学论中的一个问题而存在。

到了20世纪初期,“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课程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也便应运而生。

1918年,博比特(F.Bobbitt)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20世纪中叶以后,课程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和以学生经验及兴趣为主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㈣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趋势:走向融合从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出版,到1918年博比特《课程》问世,再到80年代韦迪(RWeade)“课程教学”理论的提出,前后近400年,课程与教学理论走过了一条“形成——分化——融合”的发展之路。

正像大教学论不能很好地反映课程问题一样,大课程论也存在着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学问题。

教育的历史从注重“怎么教”走向了注重“教什么”,今天已开始走向这两个问题的融合。

而这种融合并非是简单地将教学论包含在课程论之中,而是要走向整合,这种整合的结果会形成一种新的概念,新的领域,却同时又将保留原有的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对独立的问题域。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流派20世纪,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教育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从19世纪以来,课程与教学论孕育出了众多的流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一)“传统教育”课程与教学观创始人:赫尔巴特实践和发展者:齐勒和赖因一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理论流派,又称“赫尔巴特主义”课程与教学论1.关于教育目的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教育的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性,较近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兴趣。

2.关于课程形态建构起来了规范化的“学科”课程与教学形态,追求古典人文学科与现代实科相结合。

科目设置主要有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文法、自然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古典语、现代外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神学等19个。

3.关于课程横向结构面对分科导致的知识割裂问题,赫尔巴特主义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

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统觉心理学的整合原理,齐勒继承了赫尔巴特的衣钵,建构起了以“历史、文学、宗教”为中心和以历史为核心的课程整合法。

4.关于教学方法赫尔巴特认为,儿童要扩大观念就得依靠经验的积累,并主要地在教学中获得知识。

立足于统觉心理学的基础,他将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后经其弟子引申发展,形成著名的“五段教学法”,长期风行于欧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之中。

五段教学法包括:(1)“预备”,即问题的提出,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说明等;(2)“提示”,即新材料的传授;(3)“比较”,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使它们实现联合;(4)“总括”,即在比较的基础上,知识还不系统,需要一种静止的审思活动,寻求结论和规律。

(5)“应用”。

(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观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美国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对赫尔巴特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超越,进而建立和发展起了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论。

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的社会活动经验和自发表现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

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有杜威。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杜威批判传统教育目的来自教育之外,是社会强加给教育的。

他提出,教育在自身之外,是没有目的的。

“教育即发展(education as growth)”,这就是说,教育的自身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2.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是经验杜威既反对极端“儿童中心”论也反对“科目中心”论“我们认识到,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

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

从儿童的现在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

”实质上儿童与课程并不是分裂的,而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它们的统一点就是经验。

3.社会活动是课程与教学中心杜威宣称:“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通过儿童的社会活动,从而实现教材里的成人经验内化到儿童自身经验之中。

教师、课本和课堂都不再是中心了,课程与教学中各个科目的联络中心也变了,变成了儿童的社会活动。

这些社会活动,又被叫做“作业”,它们既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也是家庭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还是学校可以组织进行的。

合乎这三个条件的,当时主要是缝纫,建筑,木工和烹饪等。

4.以活动为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教育协会为了将新的理论形态的活动课程与教学转变为实践形态,组织实施了史称“八年研究””(1933—1941) 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评价:理论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正如克伯屈所说:“有了杜威,世界向前走了许多大步,而且再也不能后退了。

” 20世纪初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杜威的课程理论思想发生联系。

他根据经验发展的顺序,以儿童为起点,调和“心理组织”和“逻辑组织”的矛盾;他的主动作业和经验课程理论的基本精神至今仍深深地影响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他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然,该理论在知识的地位问题、认识的途径问题等方面也存在着缺陷。

(三)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观出现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

永恒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为宇宙、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辩解,认为凡是值得向往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

1.永恒理性课程价值取向永恒主义者强调,理性是人性的基础。

社会秩序的稳定,依赖于以永恒的真善美原则为基础的理性文化。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性质和基本原理是永恒不变的,学校的课程也是永恒不变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出我们人类的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实践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

2.“复古式”课程原则观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永恒课程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主张学习名著。

阿兰和利文斯通大力提倡儿童在学龄初期都要接触并学习古典语言,阅读古代名著。

甚至认为生活中的大部分根本性问题都可在古典科目学习中受到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