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重点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1、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2、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产物)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选择教育、学习经验)○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教育计划)1.学校应该视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来源第一: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过程。
对学生自身的研究就是要确认教育机构力图产生的,学生行为模式中所需要的变化。
第二,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泰勒认为这首先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泰勒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看法,是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的教育视野出发而提出的教育目标从上诉三个来源的分析,这样为了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哲学的甄选和心理的甄选。
{教育目标确立之后,接下来的程序是如如何有效的陈述目标。
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的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标}3、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映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互相作用,有可能达到的即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安排将会在学习内部引发或产生的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问题。
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不仅是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6、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进程与方式。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大体原理》4.八年研究5.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大体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研究方式与研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大体涵义的统一。
6.“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7.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衡量,以对这些问题取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适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领会1.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大体内容及其对课程发展的贡献与局限博比特大体内容:教育的本质、课程的本质、课程开发的方式——活动分析查特斯大体内容:二者的贡献与局限: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进程本身确以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科学水平提升到时期所允许的程度。
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进程,致使对儿童价值的轻忽。
把教育进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进程。
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低,并未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进程的本质。
2.“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
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大体兴趣班,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与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3.学术中心课程的大体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历史地位:P164.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实践兴趣:是成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彼此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大体兴趣。
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给予的大体兴趣,这种兴趣令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靠得住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二章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一、单项选择题1.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主要代表模式是()A.塔巴模式B.泰勒模式C.惠勒模式D.坦纳模式【解析】B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它也被看做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夫·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
故选项B正确。
2.过程模式也是20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之一,其创立者为()A.斯腾豪斯B.泰勒C.布鲁纳D.奥苏伯尔【解析】A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
故选项A正确。
3.“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属于发现学习内部动机的哪一种()A.好奇心B.能力动机C.自居作用D.同伴间的相互作用【解析】B 注重内部动机是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能力动机、自居作用、同伴间的相互作用。
其中,能力动机就是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故选项B正确。
4.学生运用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吸收并固定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属于()A.发现学习过程B.机械学习过程C.有意义学习过程D.接受学习过程【解析】C 基于对课堂学习的研究,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概念,所谓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运用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吸收并固定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即知识的同化过程。
故选项C正确。
5.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再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公式。
这种学习属于()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层次学习【解析】A 下位学习是指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上、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因而以下位的方式被纳入较概括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
例如,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再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公式时,原有“三角形”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就成为上位观念,新学习的“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公式成为下位观念。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资料(1)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资料(1)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
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
它的诞生深受当时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的影响。
2、博比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⑴教育的本质。
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⑵课程的本质。
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⑶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过程:①人类经验的分析。
②具体活动或工作的分析。
③课程目标的获得。
④课程目标的选择⑤教育计划的制定。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课程开发的过程解析为七个步骤:⑴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⑵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与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⑶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次序;⑷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⑸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⑹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⑺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顺序获得它们。
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立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他们还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其局域性表现在: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由于‘泰罗主义’充斥其中,导致该理论的机械化。
所以这种课程开发理论的科学化水平仍是很低的。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里程碑1.“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升华的结果,它的实践基础主要指‘八年研究’。
其主旨在于改革课程体制。
在这八年的实验研究期间,为了使每一所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有章可循,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反映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的‘泰勒原理’。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2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标志:“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它的诞生受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的影响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20世纪初~1950s):(1)教育的本质 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 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分七个步骤,思想与博比特大致相似。
(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他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顺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他们。
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更强调人类所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而查斯特为"活动分析"。
"工作分析"主要是对人类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而且包括非职业领域。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贡献:开创性:(1)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泰罗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拉尔夫泰勒的贡献拉尔夫泰勒"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原理"的实质(深层价值取向):"技术兴趣(技术理性、工具理性)"。
核心是控制,对环境的控制它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划一性的模式。
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布鲁纳学术结构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追求解放兴趣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派纳,著作《理解课程》,美国课程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是围绕"泰勒原理"展开的。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解放兴趣(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
"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自称“教学论者”。
夸美纽:《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两层含义:第一,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第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原理(3)活动原理(4)直观原理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第一次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是——裴斯泰洛齐(瑞士),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赫尔巴特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一:明了。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价值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
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它倡导过程原则,强 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 过程模式把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 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 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它突破了目标模式的工具性藩篱,把课程开发建 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思想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其他目标模式 塔巴模式:线性 惠勒模式:环状 坦娜模式:立体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其他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地位 20世纪50.60年代课程开发唯一科学的模式。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 的基本思路和范围。统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 目标模式具有合乎逻辑性,合乎科学精神,合乎当时政治的、经济 的、教育的要求等特点。当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可预先详述的,并可 通过行为加以表现时,这一模式则最为适合。该模式中,学习的内 容相当明确,学生学习的结果十分客观。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
确定教育目标的内涵: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了解学生现状(学情) 对比常模找出差距 最开始是片面强调教师自身的人生哲学和教育哲学,忽视学生的作用和 要求。泰勒也在逐步修正。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
学习经验:是学习者与他能够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何选择学习经验,五个出发点 学习经验必须能提供学习者有机会去实践目标所含的内容 使学生由于实践该目标而获得满足感 学习经验中所期望的反应,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同一种学习经验也可能产生数种结果(隐性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二章 (2)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3)对于如何组织经验,泰勒提出:
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
学习经验的组织要素:基本概念、技能和价值
组织以上要素,需要遵循一定的组织原则,基础是正确认识“逻
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的关系。 结构要素。可分为3个层次:
最基本的层次由个别科目、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组成;中间层次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模式:理论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实践操作方式的系统,是结构与功能、 形式与内容的具体统一 课程开发模式:关于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操作方式的统一
教学设计模式:关于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操作方式的统一。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与课程研究、课程设计等通用,但含义比课程设计宽泛。 由课程编制,课程建设等发展而来。 课程开发主要考虑:历史、哲学、文化、政治、心理学、经济等因素。 课程开发: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政治决策的过程,专家与权威相互作用的 过程,不单是教育学者和课程专家的工作,也是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共同 合作的事业。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 以博比特和查特斯为代表的美国教育家主张从
“功效”、“经济”的角度重新审定学校课程,并进 而提出采用科学方法开发课程的设想。
◆ 对目标模式的改善:泰勒 ◆ 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契机:1934年至1942年间,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发起的“8年
研究” 。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有不同的教育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代表不同 的课程组织结构和教学过程,反映课程与相关领域的不同关系。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论-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精精品品课课程程 《《课课程程与与教教学学论论》》
现行课程
三
四
五
六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艺术
艺术
艺术
艺术
美术
美术
美术
美术
劳动
劳动
劳动
劳动
3、目标模式存在的局限:
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教育本身具有的内在价值。
精精品品课课程程 《《课课程程与与教教学学论论》》
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数学艺术(音乐、美术)地方与学校课程
体
育
外
语
科
学
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 学(生物、物理、化学)外 语
思想品德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 生活
9
8
1
课程门类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有利于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两类组织者:说明性组织者,用于提供适当的类属者比较性组织者:整合和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外语
外语
外语
00467《课程与教学论》非选择题分章节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非选择题汇总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P14 2017年4月简答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及本质。
P17 P20 2016年4月简述夸美纽斯教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P26 2018年10月请谈谈您对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的认识。
P38 2020年10月筒答“教育性教学”思想。
P40 2016年10月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P41 2017年10月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P49 2019年4月简述有关课程定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P53 2019年4月结合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试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的六大趋势。
P54-56 2017年4月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简述泰勒模式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P77 2018年10月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P77 2017年4月简答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
P80-81 2016年4月简述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P83 2018年4月简述发现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P97-98 2019年10月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P98 2017年10月简述有意义学习所必须符合的基本条件。
P103 2020年10月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习成就动机的三种驱力。
p109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中“范例”的基本特征。
P122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P125 2019年4月简答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P126 2016年10月简述相比于传统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P131 2020年8月请论述程序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意义。
P135 2019年10月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简述普遍性目标存在的缺陷。
P149 2019年10月简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
P155 2019年4月请简述“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P160 2020年10月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性。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 语文课程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语文课程教材(第三次课 2 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二章语文课程教材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深刻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了解语文教材的类型和编制原理。
2、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3、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4、了解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版本及其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第一节小学语文教材概述(内涵、功能、类型、编制)一、什么是语文教材?(一)教材教材是指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
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挂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教师手册、教学参考书及多媒体素材、教学软件等。
什么是语文教材?是指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
语文教材概念的三种理解:泛指:一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人们的语文修养、对人们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的书面的和非书面的、学校的和社会的语言材料。
特指:与学校课堂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一切图书资料的总和。
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二)区分几组概念:1、“语文教材”与“语文课本”2、“语文教材”与“课文”3、“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教什么是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语文教材内容——用什么教指为了有效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语文教学内容——学什么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各种材料及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4、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资源5、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外读物6、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语文教材是为达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而编制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它只是一种教学媒介和教学途径。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二) “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是美国的“学校和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展开的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的长达8年(1934-1942)的实验研究。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特训2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本章重难点分析本章主要介绍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以认知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重难点:课程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1.泰勒模式2.目标模式的其他类型(1)塔巴的模式(2)惠勒的模式(3)坦纳模式二、过程模式1.目标模式批判2.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的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夫·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教育经验3.组织教育经验4.评价教育计划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出发点)(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2.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选择学习经验)(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3)学习经验应该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及其心理倾向。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泰勒模式3.怎样为有效的教学而组织学习经验?(1)纵向组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教学设计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 贯通原则 1)逐渐分化原则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一般到个别 2)综合贯通原则 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该考虑学生认知 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并对之重新加以 组合。
3、教学设计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 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他 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最 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
5、选择学习(教育)经验的内涵 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 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 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 行为过程中获得满足(强化)。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 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 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6、组织学习经验的内涵 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纵向组织” (如:5-6年级地理课)和“横向组织”(如:5 年级的地理和历史) 三个标准: 1)连续性:“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元素” (如:主要概念) 2)序列性:超越连续性,而(对概念涵义)做出 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3)整合性:“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2、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条件 五类学习结果: 1)智慧技能-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 维的能力 3)言语信息-把知识传给下一代的主要方式。包括三类: 命名;用简单命题(句子)表述事实;知识群。 4)动作技能-动手操作能力 5)态度-习得的内部状态,它影响个人对某些事物采取 行动的选择
4、影响学习的成就动机 1)认知内驱力 2)自我提高内驱力 3)附属内驱力
5、奥苏泊尔教学设计模式评价 1)他以自创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背景下对教学问题进行了 独到的思考 2)他的同化学习论,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新知识的意义 建立,为我们客观准确地看待课堂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 3)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 发现学习也不都是有意义学习。 只要教学能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与新知 识的相互作用,就能使新知识获得意义,旧知识也能因这种作用获得 新的意义,其结果便是导致认知结构的整体发展。 4)课堂教学应以奥苏泊尔倡导的讲解式教学(更适合高年级;适合 教概念之间的联系)为主,以布鲁纳的发现法(更适合低年级,适合 教基础概念和原理)为辅。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 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1、课程开发的涵义; 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做决定时所依据的 各种思想取向。 2、目标模式的涵义; 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 目标的确定和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 发模式。
3、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认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要回答四个 基本问题: 1)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 (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即 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学习的层次理论
加涅按照学习复杂性程度,把学习分为八类,并 依此提出累积学习的模式,即学习的层级理论。 基本观点: 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 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学习层级理论还代表了学生理智技能的累积方式 结构图如下:
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 规则学习 概念学习
2)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本 质
目标模式通过目标清晰化而改善教学实践, 是行不通的,理想的做法是帮助教师改进 教学,发展他们在课程实践中的批判反思 意识和能力。
2、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
斯滕豪斯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 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 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过程原则” 活动内容的选择,是看其是否“含有内在 的价值”P91
7、评价教育计划的内涵 课程评价的本质: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实现 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 包含:a:评价意味着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因为 教育所追求的正是学生的行为变化。b:在任何时 候评价都必须包含一次以上的评估,(通过对比) 以确认行为是否真的发生变化。 特点:1):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不是目 的,而是达到目标的手段;2):用评价观代替了 传统的测量观。
3、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125 1)教学与训育统一原则 2)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原则 3)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原则 4)主体与客体统一原则
4、范例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掌握事例的本质特征
第二阶段:通过个案掌握“类”的本质特 征 第三阶段:在从“个”到“类”的基础上, 进一步达到对更本质的关系-规律性-的 认识 第四阶段:从客观内容的重视转移到开拓 学生的精神世界等
二、奥苏泊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1、学习观(同化论) 1)有意义学习,过程是同化,本质是获得学习材料的心 理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条件 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基础 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上位学习 下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8、泰勒原理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泰勒原理奠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 基本思路和范围,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模式。 该模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把握。 局限:泰勒原理是一个课程开发的非常理 性的框架,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技术 理性)的印记。
二、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1、目标模式批判 斯腾豪斯认为: 目标模式普遍应用于课程开发存在两大障碍: 1)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 知识的本质在于支持创造思维,并为判断提供框 架的结构。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正是:“在使学生的行为 结果不可预测的程度上是成功的” 目标模式的实质是通过目标的分析,是教育结果 的质量标准“形式化”
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 套形式或规则,可以理解为记载和贮存
儿童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 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 行为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
3、发现学习的涵义、特征与价值
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 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 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特征: 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2)注重直觉思维 3)注重内部动机 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4、确定教育目标的内涵 确定教育目标要依据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教育目标是使学生的行为模式产生所需要的变化,研究 学生自然是确认这种变化的前提。 对学习者的研究,经由两个步骤: a:了解学生现状; b: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而找出差距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
三、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1、学习的层次理论 学习---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 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归 结为生长过程。 学习的条件分为两类: a:内部条件:学生在开始学习某一任务时已有的 知识和能力,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和外部条件 b:外部条件:学生学习的环境
3、过程原则
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 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4、过程模式的价值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 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 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 它把学生视为一个积极的活动者,教育的功能在 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自主而有能力地活动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以认知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二、以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三、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认识论
知识是人们基于经验中的材料而创造出来 的(如:物理学发明了力的概念….是达到 理解的手段),目的是使经验中的材料具 有意义和结构。
2、范例的基本特征 如何选择范例: 基本性(内容)-应该包含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 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基本科学规律 基础性(学生)-范例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经 验和已经达到的某方面智力发展水平出发,教授 的经验是能促使其智力进一步发展的东西。 范例性(教学活动)-选择的范例要真正能成为 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材料,要求设计一种教学结构, 使得教学内容、方法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构化。
五类学习结果所需的学习条件 116
目标
智力 技能 认知 策略
主要教学事件(或学习条件)
言语 信息
动作 技能 态度
【另】加涅的学习过程与教学阶段 1)信息加工模式117 2)八个学习阶段与相应的教学事件118-121
3、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评价
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紧扣学习及其内部过程展 开。 他区分了学习结果的八个层级,分析了每一个学 习的内外部条件,教师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 教学方法。 他采用信息加工观点提出的学习模式,推进了信 息加工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加涅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而 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强调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 部过程的选择,强调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促 进作用。
四、范例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所创。 基本思想是: 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获得一 般的,或多或少可作广泛概括的知识、能力、态 度。 让他们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 的东西以及规律性、跨学科的关系等。 借助这些,学生就多少能理解一些结构或类似的 单个现象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