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
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3套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A.杜威B.洛克C.凯洛夫D.赫尔巴特2.(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设计3.“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黑格尔4.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B.课程编制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怎样编制课程5.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B.人本主义教学论C.尝试教学论D.发展性教学论6.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A.从做中学B.反省思维C.主动作业D.问题教学7.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A.情境模式B.目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8.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9.“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A.一般发展B.自我实现C.全面发展D.情感发展10.(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课程与教学目标D.课时目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每小题2分,共20分)1.()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2.()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4.()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5.5.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6.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意义。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册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1 (第1—4章)一、填空题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钦斯特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出人性的共同要素,为培养这种“永恒”的人性服务。
6.课程设计的含义是指按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生态整合取向试图把课程的三大来源,即学科内容、学习者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兼收并蓄。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二、单项选择题ADADB BBBDA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 A ),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4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4答案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4答案《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4答案(第12—14章)一、填空题1.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2.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分为五类:光学媒体、音响媒体、文字图像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
3.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即传播者、信息、媒体和受传者。
4.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学习模式。
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体态、手势、头语、眼神、表情等来表达。
6.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描述性语言7.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8、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9.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0.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与选择作品反省与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1.(C)是指教学媒体能在同一时间内传递信息的范围。
A.重现力 B.表现力 C.接触面 D。
参与性2.下面不属于现代教学媒体发展趋势的是(B);A.多媒体化 B.实用化 C.网络化 D.智能化3.现代教学媒体的扩散性是指(D)。
A.媒体可以记录和存储信息,以供在需要时再现B.媒体固定的信息符号是可以再现出来C.若干种教学媒体能够组合使用D.教学媒体可以将信息在一个扩大了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传递4.教完《竞选州长》,教师设计这样的结束语:马克·吐温实在算得上是一位幽默大师,他的小说既深刻又有趣,他写的两本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汤姆索娅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令人着迷的书,同学们可以抽时间读一读,这属于(B)。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作业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作业期末作业考核《课程与教学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普瑞恩特(print)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这五种取向分别是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技术学取向,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这样清晰地划分课程设计取向,在实际中这样的划分也是存在的。
答:是错的2、由于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设计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所以往往只有理论工作者有自己的课程取向。
答:是对的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1、台湾学者黄政杰综合各种课程定义的主张,将其归结为几种类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
2、认为“课程是计划”的学者有:麦唐钠、斯腾豪斯、薛勒、布拉特。
3、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类型有:独立模式、循环模式、包含模式几种类型。
4、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5、英国学者劳顿(Lawton)认为课程是社会文化选择的结果。
6、古德莱德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
7、布鲁纳认为“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帮助或促进人的成长的努力”。
8、五段教学法”属于赫尔巴特学派。
9、关于古特莱德等人提出五种不同水平课程的有:(1)理想课程(2)文件课程(3)实施课程(4)理解课程(5)经验课程2、简述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
答: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3、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当前常用的教学模式学科教学(物理)王雅201670110532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
其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种:(1) 传递──接受式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我国广流行多教师教学自觉自觉地都用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目标其着眼点于充分挖掘人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掌握知识方面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指导作用认知识教师学生种单向传递作用非常注重教师权威性(二)自学──辅导式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教师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模式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学实践也有多教师运用(三)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解决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1.理论基础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生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 2.基本程序教学基本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首先创设定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总结规律 3.教学原则建立民主宽容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前认知特点实施定教学策略 4.辅助系统需要定供学生探究学习设备和相关资料 5.教学效优点:能够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民主与合作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点:般只能小班进行需要较好教学支持系统教学需要时间比较长 6.实施建议探究性教学教师定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创设宽容民主平等教学环境教师要对些打破常规学生予定鼓励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引导主切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结(四)概念获得模式该模式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形成过程来培养们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观点强调学习认知结构组织与重组观点 1.理论基础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思维研究理论们认分类把同事物当作相等看待周围世界进行简化和系统化手段从而建立定概念来理解纷繁复杂世界布鲁纳认所谓概念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思想或抽象化概念形成过程非常注重事物之些相似成分而忽略些同地方界定概念时候需要五要素:名称、定义、属性、例子及与其概念相互关系2.基本程序概念获得模式共包含些步骤:教师选择和界定概念-教师确定概念属性──教师准备选择肯定和否定例子-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呈现例子-学生概括并定义-提供更多例子-进步研讨并形成正确概念-概念运用与拓展3.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学校教育基本任务之概念获得模式采取归纳-演绎思维形式首先通过些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些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概念本质特征学生获得概念还需要进行概念理解即引导学生从概念内涵、外延、属、种、差别等方面去理解概念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理解还应该把与概念相关或相似概念、逻辑相关概念、相对应概念等等进行辨析学习目于运用运用过程我们发现学生对概念掌握程度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4.辅助系统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课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 5.教学效能够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形成比较清晰概念能够培养学生严谨逻辑推理能力 6.实施建议针对概念性强内容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要对概念内涵与外延要做好梳理(五)巴特勒自主学习模式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7要素并提出七段教学论国际上影响大 1.理论基础主要理论依据信息加工理论 2.教学程序基本教学程序: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教学七步骤情境指学习内外部各种情况内部情况学生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指学习环境组成要因素有:别差异、元认知、环境因子动机学习新知识各种诱因主要构成要素有:情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组织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主要构成要素有:相互联系、联想、构思、建立模型应用对新知识初步尝试构成要素有:参与、尝试、体验、结评价对新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之评定组成要素有:告知、比较、赋予价值、选择重复练习与巩固过程主要组成要素有:强化、练习、形成习惯、常规、记忆、遗忘拓展把新知识迁移其情境去构成要素有延伸、迁移、转换、系统、综合3.教学原则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非常注重元认知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生成学习结教师利用种模式时候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自己学习行要考虑各种步骤组成要素根据同情况有所侧重 4.辅助系统般课堂环境掌握学习策略教师 5.教学效比较普适性教学模式根据同发教学内容转化同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能达想要教学效 6.实施建议教师应该位研究型教师具有定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灵活运用种教学模式(六)抛锚式教学种教学要求建立有感染力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确定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抛锚因旦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被确定了(像轮船被锚固定样) 1.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即达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事物之间联系深刻理解好办法让学习者现实世界真实环境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仅仅聆听别人(例教师)关于种经验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真实事例或问题基础(作锚)所有时也被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2.基本程序抛锚式教学由样几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和现实情况基本致或相类似情境发生(2)确定问题--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学习心内容选出事件或问题锚环节作用抛锚(3)自主学习--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何去解决面临问题而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同观点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学生对当前问题理解(5)效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学习过程解决问题过程由该过程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效因此对种教学效评价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专门测验只需学习过程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表现即 3.教学原则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致问题难易适要具有定真实性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4.辅助系统巧设情境合作学习 5.教学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6.实施建议创设情境适时抛出问题注意情境感染与熏陶作用(七)合作学习模式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种策略小组取得成绩与体表现紧密联系约翰逊(D.W.Johnson1989)认合作式学习必须具备五大要素:①体积极相互依靠②体有直接交流③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材料④体具备协作技巧⑤群体策略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课堂里合作有四点足之处:首先学得慢学生需要学得快学生帮助对于学得快学生来说定程度上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发展其次能力强学生有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学生使者更加退缩前者反而更加动脑筋第三合作容易忽视别差异影响对合作感自学生学习进步小组成过多依靠体成旦有体因能力足或感兴趣则会导致合作失败(八)发现式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主要目标种教学模式种模式根本地方于让学生像科学家发现样来体验知识产生过程布鲁纳(J.S.Bruner)认发现式教学法有四优点: 1.提高学生对知识保持 2.教学提供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信息增加学生智慧潜能 3.通过发现激励学生内动机引发其对知识兴趣 4.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技能根据许多心理学家对种教学模式研究更适合于低年级教学而且课堂上运用太费时间又难掌握另外还有研讨教学模式、基于前概念探究教学模式等由于篇幅所限里再介绍教学模式从教学整体出发根据教学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内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定教学理论指导下简化形式表示关于教学活动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定教学思想及此教学思想指导下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种教育模式集多种教学方法任何模式都僵死教条而既稳定又有发展变化程序框架但是,我们在课堂中,通常是接受式以及自主探讨式等等各个模式相结合,以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的共同运用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作业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作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报告一、开发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
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突现学校特色的新契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了如下阐述: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数学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的思维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程已经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领域,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开发的课程领域,所以国家只着眼于对此课程宏观的指导,而不做强行的、具体的规定。
因此,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适合当地需要的内容。
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各学校可自主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数学课程领域也是如此。
我校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托,结合校内软、硬件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数学校本课程,探索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高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处理数学问题、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开发理念数学校本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致力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一贯的经验,而非零散破碎的事实,以防止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课程与教学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普瑞恩特(print)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这五种取向分别是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技术学取向,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这样清晰地划分课程设计取向,在实际中这样的划分也是存在的。
答:是错的2、由于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设计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所以往往只有理论工作者有自己的课程取向。
答:是对的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1、台湾学者黄政杰综合各种课程定义的主张,将其归结为几种类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
2、认为“课程是计划”的学者有:麦唐钠、斯腾豪斯、薛勒、布拉特。
3、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类型有:独立模式、循环模式、包含模式几种类型。
4、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5、英国学者劳顿(Lawton)认为课程是社会文化选择的结果。
6、古德莱德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
7、布鲁纳认为“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帮助或促进人的成长的努力”。
8、五段教学法”属于赫尔巴特学派。
9、关于古特莱德等人提出五种不同水平课程的有:(1)理想课程(2)文件课程(3)实施课程(4)理解课程(5)经验课程2、简述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
答: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3、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学科设计
.问题中心设计
.科目设计
.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
.第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必修课
.正规课程
答案
.第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杜威
.赫尔巴特
.洛克
.夸美纽斯
答案
.第题
现代有影响的课程研制模式主要有、、。
答案:目标模式、自然模式、过程模式、情景模式、研究模式、实践折衷模式、批判模式等七种模式中任选三种。
.第题
课程研制由、和三个阶段构成。
答案:规划、实施、评价
.第题
现代教学内容构成观的内涵包括:、和。
答案: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功能观念
.《教育过程》
.《教学与发展》
答案
.第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其中,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流派提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文化要素”
.经验为核心
.社会问题为中心
.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
答案
.第题
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第题
影响课程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和。
答案: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第题
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和三类。
答案:个别、小组、班级
.第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研究领域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和。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课程的实质是指什么?A. 教学计划B. 教学大纲C. 学科内容D. 教学活动答案:C2. 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教学方法B. 教学目标C. 教学过程D. 教学评价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教学目标的类型?A. 知识与技能B. 过程与方法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 教学环境答案:D4. 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包括哪些?A.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B. 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C.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D.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答案:B5.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选拔优秀学生B. 促进学生发展C. 惩罚落后学生D. 增加教学负担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教学过程是教师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学习的过程。
答案:引导、组织、激励2. 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根据______、______和______来决定。
答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3. 教学评价的类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4.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______、______和______的思考和总结。
答案: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教学策略5.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原则。
答案:针对性、多样性、有效性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答案: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是学生通过学习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形成的积极情感、正确态度和价值观念。
2. 描述教学评价的功能。
答案: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包括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反馈功能。
诊断功能是指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出问题所在;激励功能是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导向功能是指评价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教师的教学方向;反馈功能是指评价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答:(1)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de)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de)总和.(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定义: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de)目标、教学(de)预期结果或教学(de)预先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de)经验或是体验.定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de)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de)经验或体验.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de)教材观.“教”教材,考虑(de)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de);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de)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de)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3、学习方式答: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de)行为和认知(de)取向,它不是指具体(de)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de)基本特征.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简述有效教学(de)三个考量指标.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de)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de)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de)变化、获得(de)进步或取得(de)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de)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de)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de)进步或发展.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de)关系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de)质量和水平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de)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①以生成(de)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de)针对性;②以生成(de)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de)开放性;③以生成(de)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de)可变性.(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de)发展.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de)教学关系一、考虑学生(de)感受和发展1、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目前,学校教育(de)主阵地仍是课堂.为了在课堂中调动学生(de)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真实数学(de)情境,并给予学生适当(de)指导和必要(de)帮助.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de)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原有(de)认知结构中(de)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方面(de)教学,“学史可以明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de)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万人(de)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de)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de)学习(de)兴趣.当同学们还完成了大数学家完成(de)工作,这就给他们带来心理上(de)成功与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de)兴趣,树立不怕困难,永攀高峰(de)信心.2、创新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二、注重教师(de)转变,促进教师成长1、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de)转变加强听课和评课活动,对教师(de)教学行为做出定量分析,在评课时有(de)放矢,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de)迅速提高.教师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学习、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有计划得组织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教师(de)观念得到更新后,才会在数学课程(de)实施中有积极、自觉(de)行动,只有教师对数学有深刻(de)理解,才能期望在教学中有创新(de)设计并获得较大(de)成功,学生(de)学习方式也不断(de)变化,不断得到完善.2、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间(de)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de)实践者,为保证新课标(de)落实,课堂教学可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de)数学学习环境,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de)同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de)发展,作为教师教学改革(de)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de)过程.而在实践教学中(de)分合协作(de)教学模式,既能照顾到学生(de)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de)优势互补,可整体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使教师(de)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de)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使学生(de)智慧、能力、情感和信念相互交融,心理得到满足,灵魂受到震撼.学生成了学习主人,学习成了需求,在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多元(de)学习机会和体验.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de)教育是成功(de)教育,什么样(de)学生是好学生……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de)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de)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de)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de)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de)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de)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de)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de)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de)跟踪调查.十年(de)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de)规律:在实行百分制(de)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de)“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de)学生在后来(de)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de)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de)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de)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de)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de)“好孩子”,一些好(de)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de)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de)“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de)学习上(de)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de)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de)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de),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de)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de)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de)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de)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de)主要原因.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de)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de)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de)高低.在反思一下学校(de)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de)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de)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de)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de)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de)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对于学习好(de)学生普遍得到老师(de)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de)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de)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而第十名至二十名(de)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de)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de)发挥.这一类(de)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de)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de)学习能力和健康(de)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de)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de)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着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de)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de)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de),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de).我们在孩子(de)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de)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具有成功智力(de)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de)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de)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de)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de)制约.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de)例子不少见了.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是学生对分数教育(de)不满和反抗.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自身(de)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de)发挥.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de)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de)智力开发.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de)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对如今活泼好动(de)学生而言,沉重(de)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教育所要培养(de)人,是社会需要(de)人,还是教师喜欢(de)人社会所要选择(de)人,是能做事(de)人,还是能背知识点(de)人我们将孩子(de)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de)傀儡.社会需要(de)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de)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de)最好(de)老师.家长和老师收起(de)不仅是孩子(de)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de)书呆子.这是社会喜欢(de)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所以,成功(de)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de)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de)兴趣,而不是一味(de)读课本(de)书,追究成绩这样培养出来(de)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同学们选取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某个案例(如一份教案或教学实录、一篇教学故事或教学反思等),简述案例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对案例作出评价分析,做到文字表达流畅、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并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0字。
案例分析:(教案分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案例主要内容本教案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目标分析: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知识与能力: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5.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 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分析法和举例法等教学过程(略):包括新课导入、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和补充、随堂练习等。
课后作业(略):详见练习册板书设计: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侵蚀地貌河谷的形成原理一、河流地貌冲积平原的组成影响聚落堆积地貌洪积一冲积平原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三角洲平原河漫滩平原教学反思:新课改后体现教材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渠道,教师在授课时要利用教材,但不局限教材,要充分利用其他媒介,如网络、课件、图片等,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不能体验到的事物(如本课中长江沿岸地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1
具体答题内容:一、问答题:答题要求,观点明确,简要阐述,表达流畅1.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课程?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教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以课程为中介,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课程和学生。
因此,教与学的关系、师生与课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
一般而言,课堂教学具有导入新课、课堂讲授、组织教学、课堂板书、教学总结等环节。
(2)课程:课程有广义课程和狭义课程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其内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其外延不仅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不仅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科或者活动的总和,是指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或是教学内容的组织的某一方面。
(3)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及种类型:(1)独立论独立论即课程、教学相对独立,各执一端,互不交叉。
这种观点在教育理论界的支持者颇多。
如布鲁纳指出:“将课程和教学看作是分离的实体。
”蔡斯坚决主张将课程和教学分离研究,他的观点是将课程视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或亚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教学是课程的延续。
坦纳夫妇主张:“在当代的课程理论家中,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独立的领域,这种论点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
”就是说,各自在互不发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自行发生变化。
(2)包含论这种观点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大教学小课程,即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于其中,我国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长期持有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隐含有课程等同教学内容的趋向,如把课程定义为“指学校教育科目及各科教材,也就是教学内容”。
这样,课程就成了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第二种是,大课程小教学,即把课程理解为上位概念,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对扩大。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课程和教学论课程作业.docx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基本信息名称(必做)简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所属章节第一模块课程/专题一课程的多元理解/学习评价1、简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是:第一、理想的课程; 即由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第二、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第三、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第四、实行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第五、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
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描述。
2、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在具体的冃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3、简述综合课程的涵义。
综合课程乂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一的课程形态。
综合课程是以分科课程改革者的面孔出现的,它针对分科课程分科过度精细的学科化倾向,力求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满足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的需要。
综合课程体现了这样一种课程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答案:(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3)人本主义的平行课程和并行课程;(4)组织意义学习。
34.第24题
你认为一堂真正的好课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
答案:从教学目标实现、教师方法变化得当且影响力强、学生专心学习并且集体学习成效好、课堂生态环境良好、学生主动参与过程和气氛活跃、信息传递清晰无误且生动有趣、等几方面谈都可以,能涉及到其中五个方面得5分。……(P516-517)
A.《儿童与课程》
B.《课程论》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发展》
答案:B
15.第28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20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其中,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流派提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A.“文化要素”
B.经验为核心
C.社会问题为中心
35.第34题
教学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为什么?
答案:(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学材料;(3)理解教学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36.第35题
简述儿童社会活动中心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是经验;社会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中心;以活动为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
答案: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科际课程、发生课程、超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七种中任选三种
27.第22题
课程决策是贯穿于整个课程研制过程的一个普遍现象,从决策主体来看,课程决策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三个层次。
华师《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华师《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abc
1. 班级授课组织便于发挥()作用。
A. 教师的主导作用
B. 学生的作用
C. 学生的创造性
D. 书本的作用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A
2. 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取向。
A. 忠实取向
B. 相互适应取向
C. 课程创生取向
D. 发展取向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B
3. 核心课程的概念起源于()的观点
A. 斯宾塞
B. 赫尔巴特
C. 泰勒
D. 杜威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A
4.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A. 提示性教学方法
B.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C. 教学对话
D. 课堂讨论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B
5. 课程决策权力分配的趋势是()。
A. 走向均权化
B. 分权制
C. 集权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教师、学生、课程 B.教师、学生、教材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D.教师、学生、环境 答案:A
4.第 4 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B
12.第 25 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 序的总和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D
13.第 26 题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答案:D
14.第 27 题 20 世纪,独立于教学论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形成,课程理论成了一门独立的教 育学分支学
作业
1.第 1 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
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 B.古代、近代和现代 C.原始、古代和现代 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答案:A
2.第 2 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 其中,西方教 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 A.《理想国》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答案:D
20.第 10 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发展性、科学性、客观性
21.第 16 题 课程设计的功能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答案:中介作用、平衡作用、总摄作用。
22.第 17 题 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联系展开的程序结构。一般 来 说,教学过程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个性化等四个基本特征。 答案:历史性、周期性、整体性
23.第 18 题 影响课程的三个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5.第 5 题 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 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开放课堂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答案:A
6.第 6 题 在课程研制、课程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 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行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调节和强化的评价 方式是 A.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D
26.第 21 题 课程整合的形式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科际课程、发生课程、超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七 种 中任选三种
27.第 22 题 课程决策是贯穿于整个课程研制过程的一个普遍现象,从决策主体来看,课程决策可以 分 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等三个层次。 答案:社会级、学校级和学生级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C
2
10.第 14 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历史最古老,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是 A.学科设计 B.问题中心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C
11.第 15 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 为 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答案:A
3
科。在这个时期,一批专门的课程研究著作出现,其中美国教育 家波比特发表的著作是 A.《儿童与课程》 B.《课程论》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发展》 答案:B
15.第 28 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20 世纪以来,许多 教 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其中,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流派提出, 学 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A.“文化要素” B.经验为核心 C.社会问题为中心 D.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 答案:A
18.第 题 课程研制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阶段构成。 答案:规划、实施、评价
19.第 9 题 现代教学内容构成观的内涵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功能观念
4
16.第 29 题 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答案:A
17.第 7 题 现代有影响的课程研制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目标模式、自然模式、过程模式、情景模式、研究模式、实践折衷模式、批判模式等 七 种模式中任选三种。
24.第 19 题 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 答案:个别、小组、班级
25.第 20 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研究领域有三 种不同的看法: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或者大课程论)
7.第 11 题 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
A.教师、课本、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教师、学生、课程 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答案:B
8.第 12 题 冲突理论所反映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是属于其 A.哲学基础 B.社会学基础 C.心理学基础 D.自然科学基础 答案:B
9.第 13 题 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 程形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