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的表现形式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重点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1、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2、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产物)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选择教育、学习经验)○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教育计划)1.学校应该视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来源第一: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过程。

对学生自身的研究就是要确认教育机构力图产生的,学生行为模式中所需要的变化。

第二,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泰勒认为这首先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泰勒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看法,是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的教育视野出发而提出的教育目标从上诉三个来源的分析,这样为了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哲学的甄选和心理的甄选。

{教育目标确立之后,接下来的程序是如如何有效的陈述目标。

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的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标}3、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映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互相作用,有可能达到的即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安排将会在学习内部引发或产生的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问题。

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不仅是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6、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课程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教学论第二章
5、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
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世界上最早的内容是原始社会人民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就是儿童学习的内容。比如:采摘、织布、打猎、耕作等。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学校诞生之后,教育内容从生活和劳动中分离出来,我国主要以乐教和孝的教育为主;西方主要以军事、体育、政治等教育为主。
古希腊:“七艺”
“四艺”:算术、音乐、几何、天文
伟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
中世纪以后,教会垄断了教育,神学是学校的主导课程,《圣经》是最基本的教材。
四、现代课程的形成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学校教育的内容得到广泛发展,学科的范围迅速扩大。
(一)17——18世纪现代西方学校课程正式形成的原因:
第一: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工业革命成为促进课程现代化三姑重要的社会动力。学校教育的等级性和阶段性受到了挑战。
应用目标:了解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
难点
课程的概念、课程定义的相关概念、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堂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作业与思考题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一)从词源来追溯课程的内涵
我国“课程”一词最早的出处是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说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从我国古籍记载看,“课程”一词既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又包括这些科目的顺序和时间。教育学上讲的“课程”,严格的说是“学校课程”。
课程以自然学科为主
赫尔巴特认为:制定课程需考虑两部分,人的知识和物的知识。
2、19实际中叶,英国学者斯宾塞发表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整理了“全面发展教育”课程表,确立了科学在课程中的优势地位。

课程与教学论第2章课程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第2章课程概述

⒋ 从课程的微观种类分析 (1)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直线式课程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逻辑上前 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螺旋式课程。所谓螺旋 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 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 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隐性课程的本质
隐性课程 是在学校环境中伴随着显性课
程的实施与评价而产生的,可能对学习
者产生实际影响而又不为某一(几个)
课程主体(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者) 所意识的教育因素。 显性课程则是指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公 开性的,并为所有课程主体所意识到的 课程。即一般意义上的课程。
第三,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二章 课程概述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第二节 课程的分类与结构
第三节 课程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课程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科目、学科、课程的区别
课:有三种含义 1.一门学科或一类学科。如语文课、数学课等。或 工具课、基础课等。 2.教材结构的基本单位。如语文课就有许多课组成, 每一课既是全部教材的组成部分,但又是相对独立的 段落。 3.课堂教学的简称或其时间单位。如上课、下课或 一节课、二节课。每节课的时间由学生的年龄特点等 情况而定,在中国中小学,一般是35、40、45分钟 不等。
理解校本课程开发
从开发的自主决定权的角度来看,校本课程开 发可以分四个层次:
一是限于课时的课程开发,相当于目前教师的教 案; 二是限于科目的课程开发,即教师可以决定一门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三是限于一类科目的课程开发,即几乎所有选修 课程的开发; 四是限于一所学校的所有课程的开发,即学校中 的所有课程都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概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件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2、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现代课程形成于17世纪的原因:1)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科学知识大发展3)现代学制的确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





2、教学设计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 贯通原则 1)逐渐分化原则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一般到个别 2)综合贯通原则 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该考虑学生认知 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并对之重新加以 组合。

3、教学设计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 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他 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最 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




5、选择学习(教育)经验的内涵 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 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 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 行为过程中获得满足(强化)。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 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 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6、组织学习经验的内涵 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纵向组织” (如:5-6年级地理课)和“横向组织”(如:5 年级的地理和历史) 三个标准: 1)连续性:“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元素” (如:主要概念) 2)序列性:超越连续性,而(对概念涵义)做出 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3)整合性:“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2、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条件 五类学习结果: 1)智慧技能-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 维的能力 3)言语信息-把知识传给下一代的主要方式。包括三类: 命名;用简单命题(句子)表述事实;知识群。 4)动作技能-动手操作能力 5)态度-习得的内部状态,它影响个人对某些事物采取 行动的选择

课程与教学论2

课程与教学论2
课程与教学论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现象、问题、规律 现象定义为主体意识到的存在 问题定义为现象背后存在或隐含的矛盾冲突 规律一般解释为普遍的内在联系,我们定义为解决问题方法。 现象、问题、规律都有特定的历史性(具体性)。 现象、问题和规律三者最核心的是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发展的需要 学科是知识的主体。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也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之一。这要研究知识的价值,知识的组织方式。
《课程与教学论》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 社会、和学科等多方面的要求,采用恰当的目标取向,运用需要 评估模式,对学校课程的要求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具体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第一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教育宗旨(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 整体。这些概念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 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从技术上看,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 平和标准。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 标组成。
《课程与教学论》
四、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儿童观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儿童观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 今天,我们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编制和实施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 规律。 儿童本位的课程观更是把儿童看作课程的中心。 3.知识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知识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知识的发展与知识观情况决定了课 程的发展面貌、动力以及组织方式。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1.课程计划 •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它规定学校课程的门 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 间的整体规划等。它是学校教学的依据,也是制定学科课程 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制定课程计划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什么是课程 (二)学者的分析
3.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把各种课程定义归纳为 六大类型:
• • • • • •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
一、什么是课程 (三)能不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课程概念
• 每个人头脑中都隐藏着自己的课程定义
• 五、现代课程的发展
• 六、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知识的第一源头,世界 上最早的“课程”就是原始社会的社会活动和生产 劳动。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 在原始社会末期学校诞生以后,教育内容就逐步从 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随着学校教育制 度的逐步完善,人们对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也有 了较为自觉而系统的考虑。学校课程有此而来。
(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二者是相伴相随的关系。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 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 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 ——《礼记· 内则》 “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礼记· 王制》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课程编码:16A04051 学分: 1.0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计划学时:16 其中讲课:16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推荐教材:刘欣,孙泽文,严权主编,《课程与教学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参考书目: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旨让师范类专业学生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价值和基本策略,正确认识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掌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为从事教学工作奠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教学目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模式、课程和教学评价及课程开发等内容。

2、通过课堂讲授与观看优质课视频要求掌握说课的方法、掌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

3、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能形成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

要求学生完成说课的视频录制和作业,完成期末考试。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位,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要素,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进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研究对象;要素;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授课内容]一、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与任务三、课程与教学论基本要素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五、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六、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含义,了解课程的不同形态,掌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涵义及其不同取向,掌握课程目标和内容确定的依据及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课程的历史发展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原始社会(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最古老、最持久的教育内容,是学习课程的源泉)二、学习课程的诞生1.学校诞生后,教育内容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要素。

2.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内容不同中国古代:“成均之学”,内容以乐教为主,‘虞痒之学’,内容以孝的教育为主。

西方:教育内容走向专门化。

(斯巴达:军事体育为主;雅典:不仅有军事训练,还有文化知识教育)3.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季节安排进程三、古代学校的课程1.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2.西方的古代学校课程:七艺、三科、圣经四、现代课程的形成1.文艺复兴期间,学科的范围迅速扩大2.17、18世纪,现代课程体系基本确立成型为什么现代课程会在17、18世纪正式形成呢?(1)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2)从时代状况看,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3)现代学制的确立,为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现代课程的形成特征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地位2.从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4.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六、现代课程的发展1.18世纪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2.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了课程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3.20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儿童中心课程与教材中心课程之间的对立4.20世纪50年代,课程开始现代化,具有学术性七、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一)知识本位、儿童本位、社会本位(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注: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或者潜在课程,主要是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者全部的教育活动,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6)课程是社会改造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该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 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制定外部强加给他们 的世界观,而是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帮助学生 学会如何参与社会规划,这些都需要使学生具有批判意识。
总结评价
☆这第节一、课第二你种观学点,到概了括了什课程么的主知体,识但?不够完整。
径和方式。
小结:
☆这知节道课课程你的学基到本了概念什么知识?
☆大概知道学者们对课程概念有哪些观点。 ☆ 你自己对课程的观点是什么?

§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它教学材料 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
的课程及经验的课程
(一)课程的表现形式:文本形式
• Add your title in here
(二)影响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内部自身因素
(一)外部因素
社会
儿童观
知识观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1)社会的要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影响着课程目标确定 、课程内容选择、编制教科书和评价课程实施的根据。决定着课 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 等方方面面。
的事物,动词指经验的过程。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 实际学到些什么,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 向个人。
这种概念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却忽视了学科知识体系,而且 不容易实施。
案例:两万块钱 圆半径的学习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一定义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 方法和技术设计等都作为课程。
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 音乐、天文学。西方的学校课程体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 要的方面,在确立课程目标时明白哪些才是课程目标 需要重点反映的社会需求,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的需求系列层级,并在课程目标中体现出来。 4.在将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还 应注意考察社会生活需求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三、学科的发展
2.“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是将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作为课程 所要达成的结果的目标陈述方式,它以课程与教学 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为指向 3. “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对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随着 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的描述
4.“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 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 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旨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
第二章
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及相互关系
一、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一定 的哲学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普遍或一般性质的 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于课程 领域,使之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 针的课程目标选定方式。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我国课程目标体系的变革 “课程标准”替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强调以知识为中心,而“课程标准”突 出的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教学大 纲”追求的是获得知识的多少,学习的结果是其关注 的焦点所在,是一种结果性目标,而“课程标准”更 多地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课程整体功能是建立在所有课程都能恰当地发挥自己 的功能,并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 协调的整体性之上的。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 语文课程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 语文课程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语文课程教材(第三次课 2 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二章语文课程教材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深刻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了解语文教材的类型和编制原理。

2、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3、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4、了解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版本及其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第一节小学语文教材概述(内涵、功能、类型、编制)一、什么是语文教材?(一)教材教材是指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

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挂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教师手册、教学参考书及多媒体素材、教学软件等。

什么是语文教材?是指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

语文教材概念的三种理解:泛指:一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人们的语文修养、对人们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的书面的和非书面的、学校的和社会的语言材料。

特指:与学校课堂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一切图书资料的总和。

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二)区分几组概念:1、“语文教材”与“语文课本”2、“语文教材”与“课文”3、“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教什么是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语文教材内容——用什么教指为了有效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语文教学内容——学什么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各种材料及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4、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资源5、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外读物6、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语文教材是为达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而编制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它只是一种教学媒介和教学途径。

课程与教学论讲解

课程与教学论讲解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概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2、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现代课程形成于17世纪的原因:1)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科学知识大发展3)现代学制的确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1.课程的表现形式有三个层次:宏观的课程计划(基本依据),中观的课程标准(直接依据)和微观的以教科书(主要依据)为核心的课程资源。

2.课程计划:也叫课程方案,也可以是教育计划,学校课程标准,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性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机构制订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规范性、指导性文件,重点是规定学校开设的课程门类、各门类课程的学时数量以及开设的顺序。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五个部分组成。

3.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围绕“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理解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5.见到以下字眼“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开发”想“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关于某课程科目的学科性质、目标、内容构成、教学与评价建议等的纲领性规定,是关于一个课程科目的内容选择组织及其教学进程安排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特点:导向性、标准性、专业性6.必备内容:课程标准的教育意义(1)关于课程内容的实质性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地方和学校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地方和学校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通过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的具体表述和规定,解决具体科目的课程内容的整体构成与学习水平问题。

(2)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统领作用,是教材编制、教学实施和学生评价的依据、基点和标尺。

(3)检查教学质量的直接尺度课程标准总体预设了学生学习特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效果,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基本尺度。

(4)指导教师教学的官方文本课程标准对特定课程科目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均提出了原则性要求,教师需要深入了解课程标准的意图和规定,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

7.课程标准的构成: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以及附录构成。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概论著名⼈物的主要思想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泰勒、布鲁纳、布鲁姆P7-P12⼆、课程的基本理论1.20世纪70年代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

(2)从强调⽬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2.课程的表现形式(1)⽂本形式:①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定的教育⽬的和培养⽬标,由教育⾏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作的指导性⽂件。

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编制课程计划的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它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③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施的五个层次(从抽象到具体):①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是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最抽象的课程。

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②正式的课程:教育⾏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③理解的课程:教师所理解的课程,是⼀种观念形态的课程。

但因其体现了教师的个⼈风格,⽐正式的课程要具体。

④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

这⼀课程形态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个⼈风格还体现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种动态的课程形态。

⑤经验的课程:是学⽣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3.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P47)形式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教给学⽣多少知识,⽽是培养学⽣的能⼒,特别是所谓悟性或理性能⼒,思维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活动作出总体安排,是编制课
程标准和编写教科书的基本依据。
1
课程计划是课程实施、评价 和管理的基本准则,也是督导、 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课程计划实质是基于
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
整体规划。
2
3
你学会了吗?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孔 子
夸 美 纽 斯
杜 威 泰 勒
赫尔巴特
小军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看到本学期的课表后 他发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课表上有了他感兴趣的“科 学课”,却也同时增加了让他有些担忧的“外语课”。 为什么会增设这两门课程呢? 原来啊,这都是义务教育课程计划里面规定好了 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吧。
程计划呢?
目 录
01
历史演变
02
定义详解
03
总结归纳
第一部分
历史演变
历史演变
教育计划
学校课程标准
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
第二部分
定义详解
定义详解
课程计划 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
规划,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性 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机构制定的 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规范性、 指导性文件,重点是规定学校开设的课 程门类、各门类课程的学时数量以及开 设的顺序。
评价课 程三维 度
我们正在做的事 情有价值吗?
学生实际体验到的
内容
课程管理: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构成
课程管理即关于课程设置、开发、实施和评价等相关权利的 规范要求和组织机制。 制度安排、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三 级 课 程 管 理 体 制
第三部分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 地位和作用
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构思的体现,课程政策的载体,承载课程政策信息的 有形文件,落实课程政策精神的渠道
作用
制定、编撰教材的依据
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稳定教学秩序、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归纳总结
有助于学生发展、教师工作和专业成长,有利于学 校改进实现发展的作用
突出德育、重视能力为重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特 点
合群、乐群、
爱群、为群、 治群的阳光少 年
23
24
25
26
快乐游戏
书香阅读 兴趣分流 快乐健身 班队活动 探究型课程 周课时总量
1
1 1 2 1 1 30
1
1 1 2 1 1 31
1
1 1 2 1 1 32
1
1 1 2 1 1 33
1
1 1 2 1 1 33
第三部分
归纳总 结
归纳总结
课程计划是对学校的教学教






课程计划的概念
孔 子
夸 美 纽 斯
杜 威 泰 勒
赫尔巴特
小张在学习课程计划时看到了这样一些言论,有 人认为: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时间安排课程的进度从 而达到节制性的利用时间。有人认为:课程计划就
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活动做出全面安排。
还有人认为:课程计划就是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教 育进行的指导。这时的小张迷糊了,究竟什么是课
有利于学校改进, 实现学校发展
第四部分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 特点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 突出人才为重的 能力培养要求
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 关注学生学业负担
第五部分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我国义务教育计划旨在突出“整体育人”的基本理 念精神
由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 程管理五方面构成
归纳总结
你学会了吗?
定义详解
语文
数学 外语 基 础 型 课 程 自然 品德与社会 音乐 美术 体育与健康 信息科技 劳动技术 周课时数 拓 展 型 课 程
8
3 2 2 2 1 2 3
8
4 2 2 2 1 2 3
5
4 4 2 2 1 2 3 2
5
5 5 2 3 1 1 3 1
5
5 5 2 3 1 1 3 1 26
培养目标:
教育构想的集中体现,课程政策具体的、制度化了的载体, 承载课程政策信息的有形文件,落实课程政策主要精神理念的 重要渠道
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稳定教学秩 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03
地位
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有助于教师工作, 促进专业成长
课程计划是一个总体规划 我国小学课 程计划节选部 分的课程设置 课程计划也是编写课程 标准,教科书的基本依据 及编排表
1 10 4
1 10 5
1 9 5 3 1 2 3 2 1 27
1 8 5 3 2 1 2 3 2 1 28
1 7 5 3 2 2 2 3 2 1 28
1 7 5 3 2 2 2 3 2 1 28
A
课程计划是对学校的教 学教育活动作出总体安排, 是编制课程标准和编写教 科书的基本依据。
定义详解
学 段 年级 课程 思想品 德 语文 数学 外语 社会 自然 音乐 体育 美术 劳动 周学科 课时 小 学 六 年






小学总 课时 204 1734 986 366 204 272 476 544 408 136 5330
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
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构成
课程设置大体可以分为 三个方面:(1)科目设置; (3)开设顺序。 (2)学时分配;
课程实施: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构成
课程实施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具体落实课程计划。
课程评价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构成
教师教的内容
进入课程计划的内容
1 3 2 2 23
1 3 2 2 24
B
课程计划
课程实施 督导 课程评价 评价 课程管理
定义详解
学校活动主要方向
洞察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C
课程计划实质是基于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
定义详解
不同的教育目的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计划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计划
年级
一 课程 科目 周课时 二 三 四 五
合理设计课程内容目标、优 化教学、改进教学评价等
突 出
学生“核心素养”的 培养 “不同学科”课程内容 与形态特点
充分发挥“整体育人” 基本精神
第二部分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的构成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构成 培养目标
B
A
课程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计 划的构成
D E
C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培养目标:
人。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构成
01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基本精神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构成
目 录
02
03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
04
05
总结归纳
第一部分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的基本精神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基本精神
指导思想
核心价值观
改革目标
A
B
C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基本精神
“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体 现
“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