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1000字:对于高考制度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1000字:对于高考制度的反思
(1000字,对于高考制度的反思作文)
对于很多上过大学的人来说,高三备战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个人的磨砺是生
长性的,能够以成熟、豁达作为结局。而在部分学生的记忆中,高考却是一道难言的伤痕。
一位旅美教育学专家反思中国高考制度时说,高考好像是制约人才资源发展的瓶颈,“瓶口外——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为一
个目的培养一流考生;瓶口内——按照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培养更多‘高
质量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的学生’。”
且不论专家所言是否正确,探讨中国高考制度的取向却是个不争的话题。
高考,能否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变为“引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指挥棒”?高考,能否科学定位普通中学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掌握就业谋生的技能?高考,能否由国
家包办的制度,逐步变为推行国家统考和高校自行录取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发挥高校的主
动性和特长?……这是人们对中国高考制度的期盼。
高质量的考生,还是高素质的学生?
对很多考生来说,高考好比一把双刃剑,既痛苦又充满了希望。
每天起早贪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是很多学校毕业班学生高考
重压下的真实写照。
“举步维艰”、“进展缓慢”,一位教育界人士这样形容目前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
他说,为追求高升学率,不少学校压缩正常教学时间,用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复习备考。
老师拼命“满堂灌”,根本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心理
承受能力弱。
对高三学生而言,他们普遍有着这样的压力:父母亲人的期望、老师的期待以及同学
之间的对比。由此要么导致学生产生虚荣心或对自己期待过高,要么对自己失去信心,对
未来感觉渺茫。
这些压力的形成,固然有着社会现实以及高考制度的影响,但将之绝对化,也表明了
学生本身的不成熟。
因为现代的高中生,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相反,对社会的客观认识程度
和适应能力非常低下。与之相反,独生子女所享受的种种呵护又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了高期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往往造成学生自卑与自傲并存,经不起打击,如玻璃花般美好而
脆弱。
高考制度:爱恨交融,难以割舍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20多年里,中国社会一直将有幸能被大学录取的少数
人称为“天之骄子”,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无法取得推荐上大学资格的普通人,通过高考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年中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7万人,比例是21∶1。如今这些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
展以及高校数量的快速增长,当年考大学的高淘汰率已不复存在。
中国高等学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新生,当年,全国高校就扩招了45万新生,
增长幅度为42%。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早在20xx年高考录取率就已提高到65%,这意味着100个高中生中,有65个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全国平均录取率从1998年的36%
提高到20xx年的57%,各地差距也在迅速缩小,国家近年来每年都扩招20%以上。
20xx年,教育部实行的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允许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等20所著名高校,自主录取5%的新生。这不仅标志着中国高考制度的松动,也是中国促
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历史性突破。更多才华出众的中学生,在分数略低的情况下,也
有可能进入理想的高校。但是,5%的自主权却也让大学校长们大伤脑筋:如何保证不让自
主权变成腐败的土壤,成为关系和金钱的通道?
抨击?赞同?彷徨中的中国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至今,走过风风雨雨20多年,一些关于改革高考制度的微词也从未间断过。
——“一考定终身”,误人子弟,偶然性大,高考制度已经把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推到
了极致;
——高考内容的设计背离素质教育的精神,死记硬背的考优秀,而有特殊才能的偏才
无缘高等教育,这是高考公正掩盖着的另一个不公正;
——高考作为指挥棒,误导了义务教育,学生在过分狭窄的知识上下太多功夫;
——高考的招生比例有歧视性,突出表现在分数线不统一,如某市的重点大学分数线
低于某省的大专线。
回首高考制度,确有千般不是,万般无奈,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通过高考,受
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很多农家子弟通过这一制度设计,得以打破城乡藩篱,成为
祖国建设的栋梁,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
对高考制度的批评意见不乏合理性,但评价一项制度的成与败,必须站在国家和社会
的整体层面来考虑。
设立高考制度的初衷,在于弥补人才断层,讲究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从高考内
容的设计来看,考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对全社会的人员而言,都是公平的。这些知识,
只要个人想获取,都能得到,不因贫富、城乡的差别而有所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由于高考竞争异常激烈,教育公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
焦点,为了防止腐败和黑箱操作,分数才被不得已地当作了唯一的评判标准。
考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考察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考察能力上确有缺陷,但通过一个人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能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其能力的高低。事实上,高考
状元绝大多数并非高分低能,人们对考试制度的指责只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随着一些高考舞弊事件的曝光,人们对泄露考题和徇私枉法的行为非常愤慨。在多数
人的心目中,现行的高考制度,是目前保证教育公正的唯一办法,是保障全体公民平等的
受教育权方面比较合适的一种设计。确实有一部分特殊人才,不适应这种考试,而被抛在
高等教育之外,但这个问题有关部门早已有所重视。诸如保送生制度,都是针对这些弊病
而提出的针对性措施,但近年来对保送生制度的叫停,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只有高考这种
形式,才能真正保障每个学生真正地有平等的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高考不能承受之重
不管是否意识到,当前的高考制度确被附着了太多的功能:要“跃农门”,要通过高
考获取好身份、好地位。
世界上永远只有相对的平等,而不是绝对的平等。到目前为止,对于教育问题,还没
有比“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更具平等性的制度。这一点从取消初中重点校,划片排位所带
来的后果中可以清醒地看到,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只能是“票子”、“权力”、“关系”面前的人人平等。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不能从精英教育真正转变为全
民教育的现实情况下,初级和中等教育还只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走。因为在中国目前城
乡教育有着天壤之别的情况下,死读几门核心课,对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子弟来说,
才能保证他们真正有机会参与相对公平的竞争。
客观而言,现行的高考制度,承担了其所不能承受之重:高考制度的最大问题,在于
我国的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上的重大缺失,从而导致“千军万马只能过独木桥”。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的大学教育几乎完全由国立大学担当。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政府大幅度提高了大学学费,由此出现部分家境贫困的学生上不起大学的现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对《环球》杂志记者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对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如果无力送孩子上大学将是一件非
常丢人的事,他们宁愿举债也要供养孩子读大学。而这样做的结果是,混淆了大学投资的
义务主体,培养了一些大学生的懒惰思想。其实,即使在发达国家,学费也是一种投资;
如果大学生认为家长供养自己读书天经地义,或者认为社会应该承担自己上大学的费用,
缺乏回报意识,这样的孩子不读大学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