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4 家乡文化生活(语文)

合集下载

【新教材】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统编高一上册第四单元“家乡(宜章县)文化生活”单元设计高一语文组教材分析:“家乡文化生活”是一个大视角、小切入的研究模块,以参与家乡文化生活为主题,把语文研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触摸了历史和岁月留下的痕迹,见识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更锻炼了学生分析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采访、考察、调研和查阅文献等方式重新认识家乡,培养学生交流协作、思考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对家乡的情感与文化认同。

课标内容: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研究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

课标解读: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研究行为:研究剖析、评价文化现象实践行为: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研究结果:增强文化自本任务群的目标与内容:家乡文化生活任务一从了解到深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书籍文献等,了解家乡风俗。

再走街串巷,通过访问、考察,呈现对家乡文化生活的关注、了解与参与;任务二总结和反思:撰写风物志,呈现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反思;任务三共建或传承:写发起书,增进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任务评价标准:任务一能够确定最具有家乡文化特点的人、事、景、物;能够描述与评价以上人、事、景、物蕴涵的文化精神;理解家乡文化生活这一概念内涵,并能列举家乡文化生活现象。

任务二可以对所列家乡文化生活现象作归因、定性,并评价其影响与代价;可以简要归纳综合家乡文化特点,并了解其优长与缺乏。

任务三在充分理解家乡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家乡文化生活任务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背景】通过当代文化参与提升语文素养,完成教材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活动目标】1.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期的变迁,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联系关系,丰富生命体验。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1.每到秋收时节,一些农村就开始焚烧秸秆,造成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请你针对农村焚烧秸秆形成的环境污染做一次访谈,设计三个访谈问题。

要求: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有层次性;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采访问题:答:(1)(2)(3)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什么是“乡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说它“深切”,是因为乡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像①,不知不觉就会涌上心头——“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②,是因为思念不得,又难以割舍,只有魂牵梦绕,甚至以泪洗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乡愁,包含着对家乡故物、故人的思念。

故物、故人,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③。

故乡的方言土语、风土人情、剪纸年画、民间小调,特别是节日、庆典、歌谣、戏曲,都是游子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

答:①②③3.雪莲中学高一9班某次班会,模仿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模式举行活动,受邀的一位“阅读者”,朗读了新疆籍演员陈建斌的作品《给那个谁的第一首诗》:…………八家户我的小村庄/庄稼地已盖满了房/只有月光闪耀着还和从前一样/八家户我的小村庄/白瓷砖已贴满了墙/只有雪花飘落着还和从前一样/乌鲁木齐/你的名字就是美丽的牧场/望着天上下的雪/他比不上我家乡的大/这里的酒也比不上我家乡的烈/望着姑娘的眼睛/她比不上我家乡的野/她们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倔/写到这儿我的泪水流淌/有多少时光已被我淡忘/我想着我看着镜子里的我/和我们村的那个谁一样请根据这位朗读者朗读的内容,给这次朗读活动提炼一个主题词,并围绕主题词补写一段鲜明、生动的开场白。

(80字左右)答:4.某校高一年级开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若拟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你应该掌握哪些访谈技巧?储备哪些相关知识?答:(2)采访过程中,若遇到以下问题,你该如何应对?①如果采访对象紧张或拒绝回答该怎么办?答:②如果采访对象答非所问怎么办?答:③如果采访对象语速太快,记不下来怎么办?答:(3)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

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4单元《家乡文化生活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课件

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4单元《家乡文化生活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课件

参考例文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前言:俗话说的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爱我的家乡, 并且爱的深沉,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便是我的家乡——建瓯。 说起建瓯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它是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地区, 位于武夷山,鹫峰两山脉之间的丘陵地区,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最让 我自豪的地方在于建瓯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福建之 建即取之建州(今建瓯)。建瓯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 相当深厚,曾经出过众多的请史留名的人才,比如有中国十大史学家 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宋代理学家朱熹等。
5.怎样撰写调查报告?
⑶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5种,即关于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典 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关于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历史 事实的调查报告。关于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是反映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 化的、教育的等方面基本情况,其目的在于通过客观叙述这些方面的情况,为制 定某项方针政策、做出某项决策提供依据。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导入
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行为方式、精神 产品的总和。传统节日便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包含人们一定信仰、情感、观 念、仪式、习俗等因素在内的复杂的文化现象。家乡不仅 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
家乡的文化设施、娱乐场所是否齐全,使用情况如何 人们平常都开展哪些活动?有没有图书室?是否经常开展 读书活动?
4.怎样做好调查准备工作?
⑴选择调研课题。选题,即选择调查、分析的内容、对象和角度。选 题是调查分析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参考题目如下: ①家乡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 ②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开展调查 ③家乡图书室藏书与借阅情况调查 ④家乡商家招牌体现的商业文化调查 ⑤家乡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变化调查。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整体教学设计.doc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整体教学设计.doc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设计说明本单元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第一单元。

以“家乡文化生活”为人文主题。

本单元将文化现象的探讨聚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将围绕三个学习活动展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分三个步骤。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面向日常生活,梳理值得记录的“人和物”素材,以此来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从“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文化古迹保护”“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现状,感受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变化。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在对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从“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思考改进的地方,并提出建议。

PART01单元目标设计依据确定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关注四个大方面: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每单元的单元导语以及这一单元最后给的单元研习任务,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1.课程标准任务群说明:本单元属于“家乡文化生活”,在课标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有详细说明: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1)确定文化现象调查选题;(2)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3)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尝试写作建议书。

我们在对这四篇文章设定单元学习目标时就要紧扣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此作为这个单元的学习指导方向。

2.关注单元导语:单元导语共两段,分别明确了本单元的研讨主题及核心学习任务。

第一段:触发乡情,引出人文主题,升华家乡文化生活的意义;第二段:明确核心任务,指明步骤方向。

3.关注单元研习任务:本单元研习任务分成了三个部分,清晰明确。

任务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设计与实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设计与实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设计与实施——理解与对话:“家乡文化生活”的语文之旅【任务群解读】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是一个活动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

课标中明确,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主要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有以下几点。

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就如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国人审美追求等展开交流研讨。

2.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解释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3.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本单元以家乡文化生活参与为载体开展语文学习,涉及四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分别为:理解家乡文化生,学习访谈与“志”的写作,学习调查知识与调查报告的写作,学习写建议书提出建议。

其中涉及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主要有两项:一是访谈,二是调查。

访谈既是调查的一种方式,也有其相对独立性。

访谈往往以口头形式进行,围绕特定目的,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说明问题。

面对面的访谈,如果技巧得当,往往能获得很多直观的素材,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访谈前,学生要确定访谈目的、功能或理由,确定访谈时间、地点、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确定访谈形式,设计问题,准备录音或摄像器材等。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在马兰村,谈到扶贫,不得不提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邓小岚。作为人 民新闻家、《晋察冀日报》创办者邓拓的小女儿。邓小岚出生在马兰,她 始终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1997年,她第一次回到马兰村,就觉得应 该为马兰村做点事情。当时,她每年的退休金三万多元,便拿出两万元用来 帮助马兰村。她出资盖校舍,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帮助村里发展红 色旅游。退休后,她每年往返北京和马兰村十几趟,组建了马兰小乐队,在 大山里培养了200多个爱音乐的孩子。她将自己创作的歌曲《如果有一天 你来到马兰》《我们走着聂荣臻的路》教给当地百姓传唱,用歌声助力马 兰村的文化脱贫。她还联系北京西城区金融街集团为马兰村投资500万元, 建成蜂蜜灌装厂,解决了80个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记者:阜平县的哪些乡、镇、村成为您作品的叙事舞台?为什么选择写 这些地方?
关仁山:阜平的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前岭村、马兰村、花山村、东庄村、 西庄村、黑崖沟村等成为我的叙事舞台。选择这些地方,是因为这些村庄具有 典型性和代表性。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困难群众的地 方。8年过去了,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的变化非常大,如今两村庄属于就地提升村, 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前岭是河北省国资委扶贫点,驻村干部帮助他们建成了2 4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广场,赢得老百姓赞誉。马兰有邓小岚扶贫资助的马兰儿 童小乐队。花山村是毛泽东同志住过的地方,村民张冀新和陈寿兰夫妇是毛泽 东同志的“房东”,陈寿兰一家靠手工制作的英雄母亲鞋脱贫。在黑崖沟村,大学 生周合伟功成返乡,自己投资办起农民画廊,还在东坪村投办了“猫文化创意产业 园”。东庄村和西庄村建成了现代经济园区和高规格的阜平职教中心,职教中心 为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培养了大批贫困地区的孩子。
耑路头村的少年陈旭,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初中毕业 时,陈旭的父亲生病需要常年用药,从此放羊、种地的重担就落在了他身上。 面对这样的困境,他只能辍学。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推荐他到阜平职教 中心免费就读。入读职教中心汽车专业后,陈旭成绩优异。2016年,他从县 职教中心毕业后成为汽车公司的实习生,一年后转正,月收入6 000元,每年 都给父母寄钱,一家就此告别了贫困。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参赛教学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参赛教学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参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 提高“发现和提出、分析和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梳理语言材料、观察生活,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让学生学会概括典型现象、分析辨识, 认识家乡文化在新时代产生的新内涵。

3.让家国情怀渗透在学生们的日常行为中。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

2.梳理语言材料、观察生活,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3.提高概括典型现象、分析辨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1.认识家乡文化在新时代产生的新内涵。

2.让家国情怀渗透在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中。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 它并不是抽象的存在, 家乡的各色人物、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 都承载着丰富的记忆与情感。

二、学习任务分析1.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 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 培养家国情怀。

2.了解访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有关访谈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和技巧等;提高在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阅读有关调查研究、乡土风俗等方面的文章, 帮助完成本单元要求的学习活动, 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学会灵活运用常见工具书和网络, 根据一定的目的, 查阅所需信息资料, 快速定位信息。

4.学会从现象中提炼有价值的典型问题, 形成专题研究的意识, 根据事实说话, 学会论证说理;学会分析梳理材料, 掌握研究方法, 了解调查报告应包括的一般要素并完成调查报告写作;培养自己理性思考、深入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活动(一)简要说明教材中的三个学习活动。

1.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访谈是一种交谈活动, 以口头形式, 围绕特定目的, 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 以准确地说明问题。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 运用访谈的方法, 遴选不同方面的、各具代表性的人物, 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覆盖性。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的文化生活”主题作文写作指导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的文化生活”主题作文写作指导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的文化生活”主题作文写作指导一教材单元学习任务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

这里所说的家乡,主要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

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

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

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二教材任务分析单元学习任务要求“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学习建议书,倡议书等,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历年高考真题链接(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

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

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题目要求考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写一篇题为“带你走近_______”的主持词。

审题立意上要补全标题。

选择自己熟悉的地名,保证自己有料可写、有话可说。

写作时,最好选择大众有所耳闻或耳熟能详的中华地名,不宜选择村庄之类地域较小的地名,避免地域过小而缺乏有特点的内容;也不宜选择江南、华北之类地域较大的地名,避免地域过大而无法聚焦有特色的内容,以保证写作时有大小适度的发挥空间。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志”的写作
【志】是“记”的意思,也是古代文体的一种,类似于现代的散文。“志” 是记 述、记载的意思。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内容包括历史掌故、遗闻遗事、人物短论、读书杂记等。
所谓风物志,就是记载这些的地方志。包括风光、民俗、方言、物产、古迹、 轶闻等,如刘安遇、胡传淮著《大英风物志》。
访谈过程是一个耗费时间的过程,需要巧妙周全的构建,需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准备、思想准备等 。
2. 访谈的类型 (1)根据调查员同调查对象的接触方式,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则是借助某种通信工具进行的访谈。在我国的实际调 查中,当面访谈是访谈的主要方式,也有一些调查公司使用电话进行访谈。
五里桥两边多年淤积的旷地,有些被开发作盐埕晒盐,有些被开垦出来种番薯。 我们读中学时,不时要到旷地上去挑沙。旷地地质偏盐碱,要用沙土去中和,一众男 女同学每人一担畚箕,将从沙滩上运来的沙挑到盐碱地里,沙与泥混合后再经雨水漂 洗,勉强可以种番薯。至于后来究竟有没有收成,收成后的番薯又是谁拿去果腹,那 就不是我们可以闻问的了。
5.补充相关素材。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加工,会得到初步的研
究印象和结论,为了支撑、印证这些初步印象和 结论,还要搜集一些必要的补充素材。
附录:调查问卷表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提醒:如果调查对象为陌生人,先自我 介绍,再说一下这次调查的目的;如果是熟 人,就直接说一下这次调查的目的,然后对 下列问题一一征询)
二、调查报告的特点
三、调查报告的类型
【关键能力】 一、调查报告技法——六要 1.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2.要详细地占有材料 3.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4.要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主题 5.要善于运用统计数字来说明主题 6.要了解读者需求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品评与感悟阅读有关乡土、乡音、乡情、乡愁的作品,品评作家浓浓的情感,感悟家乡文化的内涵。

(一)乡土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醒。

这是一天的头茬子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

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

阳光对于人的喂养就像草对于牲畜。

光线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人的内心及前途的光亮程度。

而当阳光漫过一个房顶又一个房顶到达村西头,光线中已沾染了太多的烟尘、人声和鸡鸣狗叫,成为世俗的东西。

早晨村东头的屋影、树影、烟影、人畜影,层层叠叠压向村西头。

早晨的影子是残梦,是梦幻与现实的暧昧与交替。

在这种影子里长大的人,忧郁、怀疑、好妄想。

午后村西头的影子正好反过来压向村东头。

午后的影子是疲惫,是一整天勤劳带来的收获与遗憾,是先到的夜晚。

坐在这种阴影里吃饭的人们,咀嚼生活的自足与艰辛。

……水往东边流,一渠水村西人洗过衣服村东人洗,虽说水过百米自然清,百米外的清水肯定已不是以前的水;风向西边刮,村东头的尘土刮到村西头,村西的尘土又刮到更西边另一个村庄的东头。

(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一方人就以他们独特的眉眼身板和话语方式,成为一方水土的代言人。

乡土养育了我们,但我们对乡土有没有最深情的凝望、最细微的发现、最动人的叙述,则因人而异,千差万别。

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在这方面,刘亮程几乎做到了极致。

这个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一个叫黄沙梁的地方的汉子,成了那片土地最佳的代言者。

(二)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拖着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秦腔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家乡文化生活4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家乡文化生活4

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基础积累练下面是某班同学在本市报纸上搜集的资料,依据要求完成题目。

江山市现有19个乡镇(街道),295个行政村,已建成乡镇一级的文化广场4个(新塘边镇、坛石镇、贺村镇、峡口镇),村一级的广场66个,功能较全并有肯定文化内涵的广场5个(凤林镇白沙村、凤林镇政棠村、大陈乡早田畈村、四都镇傅筑园村、贺村镇永兴坞村),目前投资最大的文化广场约120万元(凤林镇白沙村),投资最小的不足10万元。

方案扩建提升的文化广场66个,近期方案建设镇、村两级文化广场178个。

1.下列各项是该班同学对材料中有关文化广场建设现象的争辩,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广场建设给村民供应了自我表现的文化舞台,凸显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新景观。

B.这种广场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精神状态,提升村民文化生活的质量。

C.这种广场建设强调了地方特色文化,能增加村民的认同感,提升乡村分散力。

D.这种广场建设虽然数量不少,但内涵不足,应规定镇、村两级文化广场最低投资标准。

2.下列各项是该班同学对文化广场建设供应的建议,其中意见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将本地历史名人、民间故事等乡土元素融合到文化广场建设中。

B.提升广场的服务功能,让广场不仅是村民熬炼的场所,还是求知的地方。

C.进一步扩大面积,提高亮化、美化水平,向城市广场看齐,突出视觉空间效果。

D.修建文化墙、宣扬橱窗,聚集文化资源,定期开展文化活动,鼓舞村民参与。

3.与下列诗句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②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⑤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唐·孟云卿)A.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端午节④寒食节⑤重阳节B.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春节④寒食节⑤端午节C.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春节④重阳节⑤寒食节D.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重阳节⑤寒食节4.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结构思维导图的空缺部分。

【新教材】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高一上册第四单元“家乡(宜章县)文化生活”单元设计高一语文组教材分析:“家乡文化生活”是一个大视角、小切入的学习模块,以参与家乡文化生活为主题,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触摸了历史和岁月留下的痕迹,见识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更锻炼了学生分析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采访、考察、调研和查阅文献等方式重新认识家乡,培养学生交流协作、思考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对家乡的情感与文化认同。

课标内容: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课标解读: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行为: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实践行为: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学习结果:增强文化自信本任务群的目标与内容:家乡文化生活任务一从了解到深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书籍文献等,了解家乡风俗。

再走街串巷,通过访问、考察,呈现对家乡文化生活的关注、了解与参与;任务二总结和反思:撰写风物志,呈现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反思;任务三共建或传承:写建议书,增进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任务评价标准:任务一能够确定最具有家乡文化特点的人、事、景、物;能够描述与评价以上人、事、景、物蕴涵的文化精神;理解家乡文化生活这一概念内涵,并能列举家乡文化生活现象。

任务二能够对所列家乡文化生活现象作归因、定性,并评价其影响与价值;能够简要概括家乡文化特点,并了解其优长与不足。

任务三在充分理解家乡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家乡文化生活任务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背景】通过当代文化参与提升语文素养,完成教材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活动目标】1.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代的变迁,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联,丰富生命体验。

2.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或棚户区改造过 程中大面积拆迁,建起整齐划一的住宅楼区,在改善居 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农民搬上楼 后,离自己的土地远了,家具没处放了;乡村特色没有了 。对这些现象,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如何在改善人们 的居住条件的情况下,保护、弘扬家乡文化?
3.2019年两会上,古村之友创始人、理事长汤敏提 案,建议建立“村庄历史文化保护活化区”制度。在乡 村振兴和乡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第一紧要的事情就应该 是梳理村庄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遗迹,以避免在发展 进程中被破坏。
似水的流年过去了,今天的阳光依然闪耀。我不会 忘记这些美好的、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我发誓,要拿 出一个青年人的抱负,铭记岁月不曾磨灭的烙印,负起我 们的责任,拥抱远大前程。
2.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多元化,中国戏曲 一步步陷入了困境,许多地方戏种消亡了。为了扶植本 县的剧种“梆子戏”,某县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但观 众依然很少,而且大部分是老年人,“梆子戏”发展困 难重重。日前,县政府又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 力图为拯救“梆子戏”助力。对此,有人点赞,认为它
三、访谈准备 1.划分访谈小组(以不超10人为宜)。 2.自制访谈表格或选用老师提供的任务清单。 3.准备必要的用具,如照相机、录音笔、书写笔、 笔记本等。 4.准备好提问提纲。
访谈问题示例:(仅供参考) (1)二十年前的咱们的村庄给您留下的最深刻记忆 的是什么? (2)您觉得咱们的村庄哪些建筑值得保护?哪些人 物事迹值得纪念?哪些事件值得铭记?
型的独特民居、节日习俗、地方服饰、民间工艺、特 色饮食、人情世故有哪些,哪些是需要保护、发展或弘 扬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
你在访谈时,重点要询问哪个方面的问题。
二、列访谈提纲 1.访谈主题。 为家乡留一段记忆。 2.访谈目的。 了解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记录家乡的发展历程。
3.访谈对象。 家乡中的长辈。 4.访谈问题。 (1)本地环境和外观的变化。 (2)本地的古迹遗存、风土民俗。 (3)本地居民过往的记忆,现有的状况,对未来的设 想。
【参考示例】戏曲之美,有目共睹。京剧的唱念做 打,精妙入神;昆曲的典雅华美,独领风骚;豫剧的刚柔相 济,豁达宽厚;黄梅戏的质朴细腻,委婉抒情……它们气韵 生动,确实迷人。然而,就像并非所有的山峰都高峻巍峨 一样,并非所有的剧种都是珍宝。如果某个剧种真的没 人看了,说明它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就痛痛快快地让它消 亡吧,不必为此长吁短叹。
可有网友说: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流向城市了,乡 村只剩下越来越少的老弱病残。如何保护?保护又有何 益?
对这两种声音,你怎么看?
4.通过这次访谈,你对家乡的变化肯定有很多感慨 ,对家乡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会产生一些想法,请以调查 报告为基础,写一个“为家乡留一段记忆”的访谈报告 或规划书,800字左右,在班级内交流。
(3)您觉得咱们的村庄哪些风俗值得弘扬?哪些需 要摒弃?
(4)为了我们的村庄文化更好的发展,最紧要的工 作是什么?
四、制作访谈记录表
【反馈评估】 1.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谈道:“现在
人们看待乡村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恨不得马上进去开发 ,里面的人却想出来,因为生活条件太差。”请结合本 单元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17)二十年前的家乡给您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 (18)您认为家乡现在最应该注重哪方面的发展? (19)您觉得家乡人民的素质有无提高?若有,请举一二 方面,加以说明。 6.撰写调查报告
【反馈评估】 1.现在,丰衣足食,生活无忧;昔日,粗茶淡饭,其乐 融融。现在,电动玩具,精致有趣;昔日,自制沙包,练手 练脑。现在,医疗器械,准确诊断,科学治疗;昔日,乡村 医生,望闻问切,治病疗心。现在,微信问候,电话关怀, 快捷便利;昔日,书信往来,焦急等待,情深意切。40
(9)家乡有哪些新建设的文化设施(多选)( )
A.健身广场
B.乡村大舞台
C.公园
D.旅游景点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您认为家乡的文化设施是否满足群众需要( ) A.种类丰富且数量足够 B.数量足够但种类单一 C.种类足够但数量不足 D.不能满足
(11)开展文化活动的频率有什么变化( )
(1)家乡文物保护情况调查。 (2)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开展调查。 (3)家乡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调查。 (4)家乡商业招牌体现的文化倾向调查。
2.确定调查方法。 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确定灵活有效的调查方法。 比如:问卷调查、街头采访、个别访问、开会调查、现 场观察、蹲点调查等等。
3.收集调查资料。 运用专题访谈、网上查阅、实地考察等调查方法 获取资料。 4.加工整理。 对资料进行整理,使之明确化、条理化,并对资料 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形成对家乡文化现状的深入理解 。
有利于广大学生充分了解戏曲文化,感受戏曲魅力,认 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也有人认为既然旧的事物 已经过时,就没有必要大费精力和钱财予以拯救,优胜 劣汰乃是历史的规律。也有人说,新时代新文化,随着 社会发展,一定会有让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产生, 不必苦守着戏曲不放……
对于戏曲进校园,你有怎样的认识呢?请写一篇文 章,阐述你的看法。
5.补充相关素材。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加工,会得到初步的研究印象 和结论,为了支撑、印证这些初步印象和结论,还要搜 集一些必要的补充素材。 附录:调查问卷表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提醒:如果调查对象为陌生人,先自我介绍,再说 一下这次调查的目的;如果是熟人,就直接说一下这次 调查的目的,然后对下列问题一一征询)
任务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活动目的】
举办具有地方特色、饱蘸民族风情、富有浓郁民 俗特色的活动(中秋晚会),深刻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 涵,激发人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具体实施】 一、寻找赞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大小赛事、娱乐活动层
出不穷,吸引商家、厂家驻足,商家、厂家通过为活动 主办方提供赞助,换取品牌或产品的集中展现。这种双 赢模式既帮助主办方、承办方减轻了部分费用成本,也 利于商家直接优化客户对品牌的认知和印象,当前这种 模式已广为人们所接受。
A.比以前大幅度增加 B.比以前略有增加
C.和以前差不多
D.比以前少
(12)您认为当前的社会风气与以前相比( )
A.大大变好了 B.略有变好
C.差不多
D.比以前差
(13)您认为现在街边绿化与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 A.多了不少且重视保护 B.多了不少但缺乏管理 C.没有太大变化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 守的行为模式。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中形 成的。包括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 居、民间工艺、人情世故等。
特别提示:阅读学习资源《访谈法》,加深对访谈 的认识;阅读《节日与文化》,对民风民俗形成感性认 识。
【关键能力】 一、访谈技法 “三要六不要” 三要: 1.主导场面,要善于引导。 2.语速要控制好。 3.谁来执笔要说清楚。
(1)二十年前住房情况是什么样子( )
A.土坯草房
B.瓦房或平房
C.自建楼房
D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您的居住条件是否有所改变( ) A.变化较大,居住面积、居住条件及环境大幅改善。 B.有变化,居住面积变小,居住质量及环境适当改善。 C.变化不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适当改善。 D.没有任何变化。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任务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必备知识】
一、什么是访谈 “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 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了交流中探询的意味。访谈 是访谈员根据调查的需要,以口头形式,向被访者提出
有关问题,通过被访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事实材料。访 谈方式灵活多样,方便可行,可以按照研究的需要向不 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六不要: 1.不要过于主动。 2.不要啰唆。 3.自己不要急于下结论。
4.不要一开始过度抬高被访谈者的地位,比如“您 的信息很重要”之类的。
5.介绍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不要用“可能”等字眼 。
6.“随时可以问我”这种多余的话不要说。
二、人物(风物)志的拟写要素
【活动规划】(仅供参考) 一、活化记忆 阅读学习资源《节日与文化》,思考你的村庄的典
(6)家乡现今主要的道路设施为( )
A.泥土路
B.水泥路
C.柏油路
D.公路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您及身边的人现在的衣着样式如何( ) A.像以前那样单调 B.比以前丰富多了 C.没有太大的变化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您现在的饮食状况如何( ) A.仍以解决温饱为主 B.饮食有巨大改善 C.讲究科学饮食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年改革开放,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舒适与满足 ,也感受到一些东西的远去与消逝。社会的变迁,给你 带来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说一下你的看法。
【参考示例】改革开放40多年已经过去了,在这40 多个岁月轮回里,一些光阴像水一样,静悄悄地流着,流向 远方,而有一些时光还在影响着我们。
我想念那段似水的年华。不过说实话,我从来没经 历过。不过我听过,看过,读过。我听过马三立老先生的 相声《吃饺子》《逗你玩》,我听过刘兰芳的评书,这是 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娱乐。我看过贾樟柯的《站台》, 看着那里面人的穿着虽然破破烂烂,却抱着录音机,为一 首《成吉思汗舞曲》摇头晃脑跳上好久。我读过王小 波,在那个时代里,他想变成天空中半明半暗的云,在那个 自由浪漫的时代。
(3)二十年前主要的出行工具( )
A.步行
B.自行车
C.摩托车或电动车 D.公交车
E.私家车
F.其他____
(4)现今主要的出行工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