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考试卷汇编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考试卷汇编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考试卷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222c7d9402768e9950e7380d.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考试卷汇编(总29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高中物理学习材料(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2010年高考物理试卷(必修一)汇编直线运动1、(全国卷Ⅰ)24.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60s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右图所示。
(1)画出汽车在0~60s内的v-t图线;(2)求这60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2、(新课标卷)24.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100m和200m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是9.69 s和l9.30 s。
假定他在100 m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0.15 S,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
200 m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l00 m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l00 m时最大速率的96%。
求:(1)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3、(北京卷)22.如图,跳台滑雪运动员经过一段加速滑行后从O点水平飞出,经过 s落到斜坡上的A点。
已知O点是斜坡的起点,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 =37°,运动员的质量m=50 kg。
不计空气阻力。
(取sin37°=,cos37°=;g取10 m/s2)求(1)A点与O点的距离L;(2)运动员离开O点时的速度大小;4、(上海物理)18.如图为质量相等的两个质点A、B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v-t图像。
由图可知()(A)在t时刻两个质点在同一位置(B)在t时刻两个质点速度相等(C)在0-t时间内质点B比质点A位移大(D)在0-t时间内合外力对两个质点做功相等t/sv/(m ·sO 24682 4 6 8 105、(安徽卷)22.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作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综合考试测试卷(含解析)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综合考试测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13e95726fff705cc170ab2.png)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选出并填写在对应题号下的空格中,每小题5分,共50分)1、下列诗句描绘的情景中,含有以水流为参考系的是( )A.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物体一定保持平衡C.人加速奔跑时,地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对地的作用力D.重力和弹力不可能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某同学在学习了动力学知识后,绘出了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a、速度v、位移x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若该物体在t=0时刻,初速度均为零,则下列图象中表示该物体沿单一方向运动的图象是( )4、(多选)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光滑小球甲和乙放在倾角为45°的斜面上,被一固定在斜面上的竖直挡板挡住,设每个小球的重力大小为G,甲球对乙球的作用力大小为F1,斜面对乙球的作用力大小为F2,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F1<F2B.G>F1C.G=F1D.F1=F25、如图所示,一小球用轻绳悬于O点,用力F拉住小球,使悬线保持偏离竖直方向75°角,且小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为了使F有最小值,F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应该是( )A.90°B.15°C.45°D.0°6、如图所示是木星的一个卫星——木卫1上面的珞玑火山喷发的情景,图片中的英文单词Eruption意思是“火山喷发”。
经观测火山喷发出的岩石上升高度可达250 km,每块岩石的留空时间为1 000 s。
已知在距离木卫1表面几百千米的范围内,木卫1的重力加速度g木卫可视为常数,而且在木卫1上没有大气。
则据此可求出g木卫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g=10 m/s2)的关系是( )A.g木卫=gB.g木卫=gC.g木卫=gD.g木卫=g7、(多选)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2 kg的小球,小球与水平轻弹簧及与竖直方向成θ=45°角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相连,如图所示。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试题合集(附答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试题合集(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b748b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c.png)
高一物理(必修1)试题一一、选择题1.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点火后1533秒时, 火箭将加速到10.9km/s, 这个速度就是奔月速度。
此时, “嫦娥二号”在某一高度完成星箭分离, 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卫星绕月球运行时, 不能把卫星看成质点 B.奔月速度10.9km/s是指平均速度C. 描述火箭的运动要以火箭本身作为参考系D. 18时59分57秒表示的是时刻2. 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速度大的物体, 不容易停下来, 说明物体惯性大B.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为零时, 物体没有惯性C.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与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D. 惯性是指只有物体在匀速运动或静止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3.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 在下列给出的几组力中, 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A. F1=3N F2=4N F3=2NB. Fl=3N F2=1N F3=5NC. F1=2N F2=5N F3=10ND. Fl=5N F2=7N F3=13N4.关于位移和路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质点的位移大小就是路程B. 质点的位移和路程都是矢量C.质点作直线运动, 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D.质点通过一段路程, 其位移可能为零5. 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的速度为正, 加速度为负, 速度一定减小B. 物体的速度为负, 加速度为负, 速度一定减小C. 物体的速度不变, 加速度一定为零D.物体的速度增大, 加速度一定增大6. 2010年广州亚运会暨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举行。
下列关于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的那段时间内, 运动员处于失重状态B. 跳水运动员离开跳板后在空中下落过程中, 运动员处于失重状态C. 跳水运动员离开跳板后在空中上升过程中, 运动员处于失重状态D. 蹦床运动员被蹦床弹起, 离开蹦床后运动到最高点时, 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7.重为1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 今用8N的力竖直向上提物体, 则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A. 2N 向下B. 2N 向上C. 18N 向上D. 0高一物理期末练习题第1页共4页8.A.B.C三物同时、同地、同向出发作直线运动, 下图是它们位移与时间的图象, 由图可知它们在t0时间内( )A. C的路程大于B的路程B. 平均速度vA> vB > vCC. 平均速度vA = vB = vCD. A的速度一直比B.C大9. 用手握住瓶子, 使瓶子在竖直方向静止, 如果握力加倍, 则手对瓶子的摩擦力()A. 握力越大, 摩擦力越大。
高中物理必修一试卷可打印
![高中物理必修一试卷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e784a52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3.png)
高中物理必修一试卷第Ⅰ卷 选择题(共40分)一、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第5~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 关于物理量和物理量的单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规定长度、质量、力为三个基本物理量B .后人为了纪念牛顿,把“牛顿”作为力学中的基本单位C .1N =1kg·m·s -2D .“秒”“克”“摄氏度”都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2. 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速度不为零,其加速度也一定不为零 B .物体具有加速度时,它的速度可能不会改变 C .物体的加速度变大时,速度也一定随之变大 D .物体加速度方向改变时,速度方向可以保持不变3. 如图甲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物体A 在水平向右的外力F 的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其v—t 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0~1s 内,外力F 不断增大B .在1s ~3s 内,外力F 的大小恒定C .在3s ~4s 内,外力F 不断增大D .在3s ~4s 内,外力F 的大小恒定4.如图所示,A 、B 分别是甲、乙两小球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v-t 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A .甲、乙两球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B .两球在t =8s 时相距最远 C .两球在t =8时相遇在出发点 D .两球在t =4s 时相距最远5.两个人以相同的速率同时从圆形轨道的A 点出发,分别沿ABC 和ADC 行走,如图所示, 当他们相遇时相同的物理量是 A .速度B .位移C .路程D .平均速度6.将一个力F 分解为两个不为零的分力F 1、F 2,以下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A .F l 、F 2与F 都在同一直线上B . F 1、F 2都小于F/2乙Ov /(m ·s -1)1 2 3 4 v 0 t /sFA 甲AOv /(m ·s -1) 2 t /s 2040 -40-20 4 6 8 B ABC DC.F1或F2的大小等于F D.F1、F2的大小都与F相等7.质量为m的人站在升降机中,如果升降机运动时加速度的绝对值为a,升降机底板对人的支持力N=ma+mg,则可能的情况是A.升降机以加速度a向上加速运动B.升降机以加速度a向下加速运动C.升降机在向上运动中,以加速度a制动D.升降机在向下运动中,以加速度a制动8.如图所示,清洗竖直楼房光滑玻璃的工人常用一根绳索将自己悬在空中,工人及其装备的总重量为G,且视为质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章节测试卷全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章节测试卷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1a8bd0796f1aff00bfd51e3e.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章节测试卷汇总阶段性测试题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4分, 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全部选对的得4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 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 桥流水不流”.其“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考系是( ) A.水B.桥C.人D.地面解析:桥对岸是静止的, 水是流动的, 但以水作为参考系, 水是不动的, 桥是流动的, 故A正确.答案:A2.(2013~2014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阶段考试)研究物体的下列运动时, 能被看作质点的是( )A.研究自由体操运动员在空中翻滚的动作B.研究砂轮的转动情况C.研究顺水漂流的小船, 它漂流10 km所用的时间D.研究篮球运动员的投篮姿势解析:研究自由体操运动员在空中翻滚的动作时, 运动员肢体动作完成情况是得分的重要依据, 不能看作质点, 选项A错误;研究砂轮的转动情况时, 砂轮上距轴距离不同的点运动情况不同, 故砂轮不能看作质点, 选项B错误;同理研究篮球运动员的投篮姿势时, 运动员也不能看作质点, 选项D错误;研究顺水漂流的小船漂流10 km所用时间时, 船的大小、形状可忽略, 可以看作质点, 选项C正确.答案:C3.下列各组物理量中, 都是矢量的是( )A.位移、时间、速度B.速度、速率、加速度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D.路程、时间、位移解析: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既有大小, 又有方向, 是矢量, 而时间和速率只有大小, 没有方向, 是标量, 故C正确.答案:C4.(2013~2014学年中山一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的是( )A.速度变化越来越快, 加速度越来越小B.速度变化的方向为正, 加速度的方向为负C.速度的变化率很大, 而加速度很小D.加速度越来越大, 而速度越来越小解析:加速度是反映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变化越来越快, 则加速度越来越大, 选项A错误;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故选项B错误;速度变化率就是加速度大小, 选项C错误;加速度越来越大, 物体做减速运动, 则速度越来越小, 故选项D正确.答案:D5.下列所说的速度中, 哪个是平均速度( )A.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 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B.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 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C.由于堵车, 在隧道内的车速仅为1.2 m/sD.子弹以800 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解析:平均速度描述的是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平均的快慢程度, 而瞬时速度指的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由以上可知只有C项是平均速度.答案:C6.(2013~2014学年衡水中学期中考试)在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巢湖”舰、“千岛湖”舰护送下, “河北锦绣”、“银河”等13艘货轮历时36小时顺利抵达亚丁湾西部预定海域.此次护航总航程4 500海里, 已知1海里=1 852米.假设所有船只运动速度都相同,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舰队的行驶路程时可将“千岛湖”舰看作质点B.以“千岛湖”舰为参考系, “巢湖”舰一定是运动的C.根据本题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此次航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D.根据本题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此次航行过程中的平均速率解析:本题中路程长度远大于“千岛湖”舰的尺寸, 所以研究舰队平均速率时, 可将“千岛湖”舰看作质点, 选项A正确;所有船只运动速度相同, 所以以“千岛湖”舰为参考系, “巢湖”舰是静止的, 选项B错误;由于不知道运动位移, 不能求出此次航行的平均速度, 选项C 错误;物体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 叫做这段路程的平均速率, 所以可以求出平均速率, 选项D 正确.答案:AD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运动很慢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B .研究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时, 可以不选参考系C .(n -1)s 末就是指第n s 初D .若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 位移就是路程解析:质点和物体运动的快慢无关, A 错误.研究任何物体的运动都一定要选参考系, B 错误.(n -1)s 末和n s 初为同一时刻, C 正确.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 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但位移是矢量, 路程是标量, 不能说位移就是路程, D 错误.答案:C8.如图所示, 一小球在光滑的V 形槽中, 由A 点释放经B 点(与B 点碰撞所用时间不计)到达与A 点等高的C 点, 设A 点的高度为1 m, 则全过程中小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 )A.23 3 m, 23 3 m B.23 3 m, 43 3 m C.43 3 m, 233 m D.433 m,1 m 解析:由几何关系可知, AB =BC =AC =1sin 60° m =2 33m, 小球通过的路程为s =AB+BC =4 33 m, 位移为x =AC =233m, 选项C 正确.答案:C9.一辆汽车正在行驶, 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 他分别看了一下手表, 如图甲、乙所示, 汽车表盘显示汽车始终以60 km/h 的速度行驶.由此他估算出此隧道的长度为( )A .1.8×104kmB .8.0×10-2kmC .5.0 kmD .1.0 km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学基本公式的应用.由图可知运动的时间为:5 min =112 h,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隧道的长度s =vt =5 km. C 答案正确.答案:C10.(2013~2014学年衡水中学期中考试)物体甲的x t 图象和物体乙的v t 图象分别如下图所示, 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A .甲在整个t =6 s 时间内有来回运动, 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B .甲在整个t =6 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 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C .乙在整个t =6 s 时间内有来回运动D .乙在整个t =6 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解析:甲在0时刻由负方向上距原点2 m 处向正方向做匀速运动, 6 s 时达到正方向的2 m 处, 故在0~6 s 内甲物体通过的位移为4 m, 选项A 错误, 选项B 正确;乙物体开始时速度为沿负方向的减速运动, 3 s 后做正方向的加速运动, 故选项C 正确, 选项D 错误.答案:BC11.如图所示为A 、B 两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图象, 图象表示( )A .0~2秒内, A 、B 两人同向而行 B .0~2秒内, A 的速度比B 的速度大C .在5 s 内, A 走的路程比B 走的路程多D .在5 s 内, A 的位移比B 的位移大解析:0~2秒内, A 沿x 轴负方向运动, v A =605 m/s =12 m/s, B 沿x 轴正方向运动, v B=602 m/s =30 m/s, 故A 、B 均错误;5 s 内A 的路程为60 m, 而B 返回出发点, 路程为60 m +30 m =90 m, C 错误;B 的位移在5 s 内为30 m, 而A 为60 m, 故D 正确.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6分)二、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 共12分)12.(5分)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来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中, 有如下基本步骤: A .把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 B .安装好纸带C .松开纸带让物体带着纸带运动D .接通220 V 的交流电源E .按下脉冲输出开关, 进行打点 这些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 答案:ABDEC13.(7分)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是使用________电源的计时仪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的电压是________, 电火花计时器工作的电压是________.当电源频率是50 Hz 时, 它每隔________打一个点.如图为物体运动时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 图中相邻的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已知打点计时器接交流50 Hz 的电源, 则ae 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d 点的瞬时速度约为________m/s.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是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6 V 以下, 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220 V .当电源的频率是50 Hz 时, 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是0.02 s .当每5个点为1个计数点时, 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0.1 s, 故ae 段的平均速度为v =x ae4T= 8.4+13.6+26.8+38.8×10-24×0.1m/s =2.19 m/sd 点的瞬时速度最接近ce 段的平均速度, 故v d =x ce 2T =26.8+38.8×10-22×0.1m/s =3.28 m/s.答案:交流 6 V 以下 220 V 0.02 s 2.19 3.28三、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 共44分, 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 有数值计算的题要注明单位)14.(10分)某质点从A 点出发做变速直线运动, 前3 s 向东运动了20 m 到达B 点, 在B 点停了2 s 后又向西运动, 又经过5 s 前进了60 m 到达A 点西侧的C 点, 如图所示.求: (1)总路程; (2)全程的平均速度.解析:(1)全过程中的总路程s =(20+60)m =80 m.(2)设向东为正方向, 平均速度为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初位置为A 点, 末位置为C 点, 则位移x =20 m -60 m =-40 m, 所用的总时间为t =t 1+t 2+t 3=10 s, 则平均速度v =x t =-4010m/s =-4 m/s负号表示v 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答案:(1)80 m (2)4 m/s, 方向向西15.(10分)已知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 它的位移—时间(x t )图象如图甲所示.(1)根据图甲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坐标轴上标出A 、B 、C 、D 、E 各点代表的汽车的位置; (2)求出汽车在前8 h 内的路程和位移大小. 解析:(1)如图(2)汽车经过8 h 又回到了出发点, 故位移x =0, 而路程为运动路线的总长度:100 km +100 km =200 km.答案:见解析16.(12分)某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做变速直线运动, 10 s 内速度从5 m/s 增加到25 m/s,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刹车, 2 s 内速度减为零, 求这两个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解析: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有v 0=5 m/s, v =25 m/s, t =10 s则a =v -v 0t =25-510m/s 2=2 m/s 2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对于刹车阶段:v =25 m/s, v ′=0, t ′=2 s. 则a ′=v ′-v t ′=0-252m/s 2=-12.5 m/s 2.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答案:2 m/s 2, 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12.5 m/s 2, 与初速度方向相反17.(12分)(2013~2014学年中山市高一期中考试)物体做直线运动, 其位移图象如图所示, 试求:(1)5 s 末的瞬时速度; (2)20 s 内的平均速度; (3)第二个10 s 内的平均速度; (4)30 s 内的位移.解析:(1)物体在0~10 s 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5 s 末的瞬时速度v =x t =3010m/s =3 m/s.(2)20 s 内的平均速度v 1=2020m/s =1 m/s. (3)第2个10 s 内的平均速度v 2=20-3010 m/s =-1 m/s.(4)30 s 内的位移x =0.答案:(1)3 m/s (2)1 m/s (3)-1 m/s (4)0阶段性测试题二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4分, 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全部选对的得4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 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物体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不变), 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越来越小 B .加速度方向总与运动方向相反 C .位移随时间均匀减小D .速率随时间有可能增加解析: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变, A 错;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同向时加速, 反向时减速, B 对;单方向减速的过程中位移越来越大, C 错;匀减速到零之前速率越来越小, D 错.答案:B2.(2013~2014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四个质点作直线运动, 它们的速度图象分别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第2秒末, 质点(2)离出发点最远B .在第1秒内, 质点(1)(3)(4)均做减速运动C .四个质点在2秒内速度变化快慢相同D .在第2秒末, 质点(2)(3)偏离出发点距离相同解析:由题意可知质点(2)(3)在2 s 内的位移均为2 m, 选项A 错误, 选项D 正确, 在第1 s 内质点(1)(3)(4)速度均逐渐减小, 选项B 正确;四个质点在2 s 内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故选项C 正确.答案:BCD3.A 与B 两个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 A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 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计时时, A 、B 位于同一位置, 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 )A .两质点速度相等B .A 与B 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C .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D .A 与B 的位移相同解析:由题意可知二者位移相同, 所用的时间也相同, 则平均速度相同, 再由v =v A2=v B , 所以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 故选B 、C 、D.答案:BCD4.质点在x 轴上运动, t =0时质点位于坐标原点;图为该质点的v t 图象, 由图线可知( )A .质点的x t 关系为x =5t -t 2B .t =20 s 时刻质点与坐标原点距离最大C .t =0到t =20 s 质点的位移为50 mD .t =0到t =20 s 质点的路程为50 m解析:从v t 图象可知v 0=-5 m/s, a =12 m/s 2, x t 关系为x =-5t +14t 2, A 错.前10 s 沿负方向运动, 后10 s 沿正方向运动, 10 s 时刻离坐标原点最远, B 错.前10 s 位移为x 1=-25 m, 后10 s 位移为x 2=25 m, 总位移为0, 总路程为50 m, C 错, D 对.答案:D5.两物体在不同高度自由下落, 同时落地, 第一个物体下落时间为t , 第二个物体下落时间为t /2, 当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时, 两物体相距( )A .gt 2B.3gt 28C.3gt24D.gt 24解析:当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时, 第一个物体已下落t 2时间, 此时离地高度h 1=12gt 2-12g ⎝ ⎛⎭⎪⎫t 22;第二个物体下落时的高度h 2=12g ⎝ ⎛⎭⎪⎫t 22, 则待求距离Δh =h 1-h 2=12gt 2-2×12g ⎝ ⎛⎭⎪⎫t 22=gt 24. 答案:D6.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当经过位移为x 时的速度是v , 那么经过位移为2x 时的速度是( )A .2vB .4v C.2vD .1.5v解析:利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2ax =v 2, 列出2ax =v 2和2a ·2x =v 22, 联立解得v 2=2v , 所以C 项正确.答案:C7.(2013~2014学年银川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前7秒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 m/sB .1秒末质点的速度方向发生变化C .第1秒内质点的加速度是第5秒内加速度的2倍D .3秒末质点回到出发点解析:质点在前7 s 的位移x =-1 m, 所以前7 s 的平均速度为-17 m/s, 故选项A 错误;质点在3 s 末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选项B 错误;质点在第1秒内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 在第5秒内的加速度大小为1 m/s 2, 故选项C 正确;质点在3秒末距出发点最远, 故选项D 错误.答案:C8.在地质、地震、勘探、气象和地球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中, 需要精确的重力加速度g 值, g 值可由实验精确测定, 近年来测g 值的一种方法叫“对称自由下落法”, 具体做法是:将真空长直管沿竖直方向放置, 自其中的O 点向上抛小球, 从抛出小球至小球又落回抛出点的时间为T 2;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比O 点高H 的P 点, 小球离开P 点至又回到P 点所用的时间为T 1.由T 1、T 2和H 的值可求得g 等于( )A.8HT 22-T 21B.4H T 22-T 21C.8H T 2-T 12D.H4T 2-T 12解析:设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 由题意知:h =12g ⎝⎛⎭⎪⎫222, h -H =12g ⎝ ⎛⎭⎪⎫T 122, 解得g =8HT 22-T 21, 故选项A 正确. 答案:A9.如图所示, 完全相同的三块木块并排固定在水平地面上, 一颗子弹以速度v 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运动且穿过第三块木块后速度恰好为零, 则( )①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比为v 1∶v 2∶v 3=3∶2∶1 ②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比为 v 1∶v 2∶v 3=3∶2∶1 ③穿过每块木块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1∶2∶ 3 ④穿过每块木块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3-2)∶(2-1)∶1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解析:逆向看, 子弹做v 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利用比例关系可得②④正确, 故选C. 答案:C10.(2013~2014学年湖北省孝感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某汽车以速度10 m/s 匀速行驶, 刹车后第1个2 s 内位移与最后一个2 s 内位移之比为3∶2, 设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则刹车后4 s 内汽车通过的距离是( )A .2.5 mB .4 mC .12 mD .12.5 m解析:设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 则汽车刹车后第1个2 s 内的位移x 1=10+10-2a2×2=20-2a , 最后1个2 s 内的位移x 2=0+2a 2×2=2a , 由题意可知x 1x 2=32, 解得a =4 m/s 2,则汽车从刹车到停止时间t =104 s =2.5 s, 所以汽车刹车4 s 后的位移为102×2.5=12.5 m,故选项D 正确.答案:D11.(2013~2014学年太原五中月考)a 、b 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 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b 加速时, 物体a 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 的加速度B .20 s 时, a 、b 两物体相距最远C .60 s 时, 物体a 在物体b 的后方D .40 s 时, a 、b 两物体速度相等, 相距900 m解析:由图象可知在加速时, a 物体的加速度为1.5 m/s 2, b 物体的加速度为2 m/s 2, 故选项A 错误;40 s 时, a 、b 两物体速度相等, 相距最远为900 m, 故选项B 错误, 选项D 正确;60 s 时a 物体的位移为2 100 m, b 物体的位移为1 600 m, 所以60 s 时a 物体在b 物体前方, 选项C 错误.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6分)二、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 共12分)12.(6分)请你根据图中漫画“洞有多深”提供的情境, 回答下列问题:(1)他们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估算洞的深度. (2)写出他们估算洞的深度的方程式____________.(3)请你对该方法进行评估:该方法的优点(答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方法不足之处(答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h =12gt 2可测洞深.只需测出时间即可, 方法简单, 测量方便, 运算简便.但时间测量误差较大, 忽略了声音传播时间, 同时石块下落过程中有阻力作用.答案:(1)自由落体运动 (2)h =12gt 2(3)该方法的优点:①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简单;②测量方法方便;③运算简便 该方法的不足:①测量方法粗略, 误差较大;②石块下落有空气阻力, 会造成一定的误差;③未考虑声音传播需要的时间(注:优点和不足中答到任意一点即可得分)13.(6分)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由打点计时器得到的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 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0.10 s, 其中x 1=7.05 cm 、x 2=7.68 cm 、x 3=8.33 cm 、x 4=8.95 cm 、x 5=9.61 cm 、x 6=10.26 cm, 则A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__________________, 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 m/s 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A 为x 3~x 4过程中的时间中点, 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中间时刻的速度为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可得v A =x 3+x 42T =8.33+8.95×10-22×0.10m/s≈0.86 m/s ,由于x 4-x 1=3a 1T 2, x 5-x 2=3a 2T 2, x 6-x 3=3a 3T 2, 所以a =a 1+a 2+a 33=x 4+x 5+x 6-x 1+x 2+x 39T2, 代入数据得a =0.64 m/s 2. 答案:0.86x 4+x 5+x 6-x 1+x 2+x 39T20.64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 共44分, 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 有数值计算的题要注明单位)14.(10分)一小球从空中某高处由静止释放, 经3 s 落地, 求小球下落时的高度h 和小球在下落中第2 s 内的位移.(不计空气阻力, g 取10 m/s 2)解析:小球下落时的高度h =12gt 2=12×10×32m =45 m ;小球第2 s 内的位移可由公式h 2=v 22-v 212g 求出, 故h 2=202-1022×10m =15 m.答案:45 m 15 m15.(10分)飞机着陆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0 s 内前进450 m, 此时速度减为着陆时速度的一半.试求:(1)飞机着陆时的速度;(2)飞机着陆后30 s 时距着陆点多远.解析:(1)设着陆时的速度为v , 则x 1=v +v22tv =60 m/s.(2)设飞机从开始着陆, 到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t ′,a =v -v 2t=60-60210m/s 2=3 m/s 2t ′=v a =603 s =20 s<30 sx 2=v 22a =6022×3m =600 m.答案:(1)60 m/s (2)600 m16.(12分)(2013~2014学年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 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 甲在接力区前x 0=13.5 m 处作了标记, 并以v =9 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 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 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 =20 m.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解析:(1)设甲发出口令到追上乙经历的时间为t , 乙的加速度为a , 乙在这一过程中的位移为x , 如图所示,由运动学公式, 有x =v2tx +x 0=vtv =at , 联立解得a =3 m/s 2, x =13.5 m(2)在完成交接棒时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 -x =6.5 m答案:(1)3 m/s 2(2)6.5 m17.(12分)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遇红灯, 当绿灯亮时汽车以4 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 恰在此时, 一辆摩托车以20 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面超过汽车, 问:(1)汽车从路口开始加速起, 在追上摩托车之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汽车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摩托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解析: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大距离, v =at , 得t =5 s, 这时两车距离为Δx =v 0t -12at 2=⎝ ⎛⎭⎪⎫20×5-12×4×25 m =50 m .当两车位移相等时相遇, 即v 0t ′=12at ′2, 计算得到t ′=10 s, 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v ′=at ′=40 m/s.答案:(1)50 m (2)10 s 40 m/s第二章 专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 物体A 在斜面上由静止匀加速滑下x 1后, 又匀减速地在平面上滑过x 2后停下, 测得x 2=2x 1, 则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a 1与在平面上的加速度a 2的大小关系为( )A .a 1=a 2B .a 1=2a 2C .a 1=12a 2D .a 1=4a 2解析:设物体滑至斜面底端的速度为v , 则:v 2=2a 1x 1,0-v 2=2(-a 2)x 2,可得:a 1x 1=a 2x 2, a 1∶a 2=x 2∶x 1=2∶1. 即:a 1=2a 2, B 正确. 答案:B2.(2013~2014学年太原市五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 已知t =0时刻甲车在乙车前方25 m 处.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 t 图中, 直线a 、b 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 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辆汽车之间的位置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0~10 s 内两车逐渐靠近B .在10~20 s 内两车逐渐远离C .在5~15 s 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 .在t =20 s 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解析:由题意可知t =0时甲车在乙车前, 0~10 s 内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则在此段时间内乙车位移x 乙=75 m, 甲车位移x 甲=50 m, 所以t =10 s 时, 乙车追上甲车, 10~20 s, 甲车速度大于乙车, 两车距离逐渐增大, 故选项A 、B 正确, 选项D 错误.由v t 图象可知5~15 s, 甲、乙两车的位移相等, 选项C 正确.答案:ABC3.在平直的轨道上, 甲、乙两车相距为x , 同向同时开始运动.甲在后面以初速度v 1、加速度a 1做匀加速运动, 乙在前面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 2的匀加速运动.假定甲能从乙的旁边通过而互不影响, 下列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 .当a 1=a 2时, 甲、乙只能相遇一次B .当a 1>a 2时, 甲、乙可能相遇两次C .当a 1<a 2时, 甲、乙只能相遇两次D .当a 1<a 2时, 甲、乙可能相遇两次解析:a 1<a 2时, 只要甲追上乙, 乙就可再追上甲. 答案:AD4.公交车进站时的刹车过程可近似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进站时的速度为 5 m/s, 加速度大小为1 m/s 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进站所需时间为5 sB .6 s 时的位移为12 mC .进站过程的平均速度为2.5 m/sD .前2 s 的位移是9 m解析:由a =v t -v 0t 得t =v t -v 0a =0-5-1s =5 s ;车经过5 s 就已经停下来, 所以6 s的位移为前5 s 的位移, 根据v t -v 0=2ax , 所以x =v 22a =522×1m =12.5 m ;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 =v 0+v t 2=5+02 m/s =2.5 m/s ;前2 s 的位移为x =v 0t -12at 2=5×2 m -12×1×22m =8 m. 答案:AC5.(2013~2014学年洛阳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 能反映做直线运动物体2秒内回到初始位置的是( )解析:选项A 为x t 图象, 2 s 末物体位移为0, 回到出发点, 且在0~2 s 内为直线运动, 选项A 正确;选项B 为v t 图象, 2 s 末物体的位移为2 m, 选项B 错误;选项C 表示物体0~1 s 做正方向的匀速运动, 1~2 s 物体做等速率反方向匀速运动, 2 s 末物体回到初始位置, 故选项C 正确;选项D 表示物体在0~2 s 内位移为-4 m, 故选项D 错误.答案:AC6.(2013~2014学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如图是甲和乙两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其中三角形OPQ 的面积为S 1, 三角形OQT 的面积为S 2, 已知0时刻甲在前, 乙在后, 二者相距s 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s 0=S 1, 两物体相遇1次B .若s 0=S 2, 两物体相遇1次C .若s 0=S 2, 两物体相遇2次D .若s 0=S 1+S 2, 两物体相遇2次解析:由题意可知S 1为T 时刻两物体的位移差, 若s 0=S 1, 表示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恰好相遇, 所以两物体只能相遇一次, 选项A 正确;若s 0=S 2, 由题可知, S 1>S 2=S 0, 则说明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 乙已超过了甲, 共速之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甲会再次追上乙,所以两物体会相遇两次, 选项C 正确, 选项B 错误;若s 0=S 1+S 2, 则说明共速时, 乙车没有追上甲, 以后都不可能追上甲, 选项D 错误.答案:AC7.某人骑自行车以v 1=4 m/s 的速度匀速前进, 某时刻在他前面7 m 处有一辆以v 2=10 m/s 行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 加速度a 的大小为 2 m/s 2, 此人多长时间追上汽车( )A .6 sB .7 sC .8 sD .9 s解析:汽车运动的总时间t 1=v 2a =102 s =5 s, 在汽车运动时间内, 汽车位移x 1=v 22t 1=25 m人的位移x 2=v 1t 1=4×5 m=20 m.因为x 1+7>x 2所以当汽车停止时人未追上车, 此时相距x 3=(x 1+7)-x 2=12 m, 人运动总时间t 2=x 3v 1=124s =3 s, 所以总时间t =t 1+t 2=8 s.答案:C 二、非选择题8.(2013~2014学年中山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遇红灯, 当绿灯亮时汽车以4 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 恰在此时, 一辆摩托车以10 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与汽车同向行驶, 汽车在后追摩托车, 求:(1)汽车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摩托车?此时汽车的速度多大?(2)汽车从路口开始加速起, 在追上摩托车之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解析:(1)设汽车经时间t 追上摩托车, 由题意可知,x 汽=12at 2, x 摩=vt追上时x 汽=x 摩, 即12at 2=vt解得t =5 s此时汽车的速度v 汽=at =20 m/s. (2)当两车速度相等时, 两车距离最大v 1=at 1, v =10 m/s v 1=v , 解得t 1=2.5 sx 1=12at 21, x 2=vt 2, Δx =x 2-x 1=12.5 m.答案:(1)5 s 20 m/s (2)12.5 m9.(2013~2014学年山西大学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某公共汽车的运行非常规则, 先由静止开始匀加速启动, 当速度达到v 1=10 m/s 时再做匀速运动, 进站前开始匀减速制动, 在到达车站时刚好停住.公共汽车在每个车站停车时间均为Δt =25 s .然后以同样的方式运行至下一站.已知公共汽车在加速启动和减速制动时加速度大小都为a =1 m/s 2, 而所有相邻车站间的行程都为s =600 m, 有一次当公共汽车刚刚抵达某一个车站时, 一辆电动车已经过该车站向前运动了t 0=60 s, 已知该电动车速度大小恒定为v 2=6 m/s, 而且行进路线、方向与公共汽车完全相同, 不考虑其他交通状况的影响, 试求:(1)公共汽车从车站出发至到达下一站所需的时间t 是多少?(2)若从下一站开始计数, 公共汽车在刚到达第n 站时, 电动车也恰好同时到达此车站,n 为多少?解析:(1)公共汽车启动时加速所用的时间为t 1, 则有t 1=v 1a=10 s启动加速时行驶的路程x 1=12at 21=50 m, 汽车进站制动减速过程的时间和行驶的路程与启动加速时所用时间和行驶的路程相等, 所以汽车每次匀速行驶所经过的路程为x 2x 2=s -2x 1=500 m汽车每次匀速行驶的时间t 2=x 2v 1=50 s 所以汽车在两站之间的运动时间t =2t 1+t 2=70 s.(2)电动车到达第n 站用的总时间为TT =n (t +at )+t 0 v 2T =ns解得n =12.答案:(1)70 s (2)12第三章 实验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课时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F 的具体数值必须计算出来B .如果没有测出弹簧原长, 用弹簧长度L 替代x , F L 也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C .利用F x 图线可求出k 值D .实验时要把所有点连到线上, 才能探索得到真实规律解析:该实验研究弹簧弹力与其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一个钩码的重力作为弹力的单位, 因此弹力F 的具体数值没必要计算出来, A 错.通过实验可知F ∝x (伸长量)是过坐标原点的一直线, 而用L 代替x 后则F ′L 图线不过原点, 故B 错.F x 图线关系显示, Fx就。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测试题含答案(含解析)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测试题含答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4879fe49649b6648d747f9.png)
绝密★启用前2019-2020年秋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下面关于质点的正确说法有()A.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一定可看作质点B.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可把地球看作质点C.转动的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D.原子核很小,可把原子核看作质点2.某物体在水平面上向正南方向运动了20 m,然后又向正北方向运动了30 m,对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位移大小是50 m,方向由南向北B.物体的路程是10 mC.物体的位移大小是10 m,方向向北D.物体的位移大小是10 m,方向向南3.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不同,根据给出速度和加速度的正负,下列对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A.v>0,a<0,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B.v<0,a<0,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C.v<0,a>0,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D.v>0,a>0,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4.甲、乙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时,取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为正,甲的加速度恒为 2 m/s2,乙的加速度恒为-3 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物体都做加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变化快B.甲做加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快C.乙做减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率大D.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5.有研究发现,轿车的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将影响乘客的舒适度.若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加速度的变化率)来表示加速度变化的快慢,则该物理量的单位是()A. m/sB. m/s2C. m/s3D. m2/s6.一物体从A到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1,通过AB位移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可以判断()A.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v1>v2B.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v1>v2C.无论物体做什么运动,v1<v2D.无论物体做什么运动,v1=v27.如图所示,A、B两物体相距x=3 m,物体A以v A=4 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B此时的速度v B=10 m/s,在摩擦力作用下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那么物体A追上物体B所用的时间为()A. 7 sB. 8 sC. 2sD. 3+2s8.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3 s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二个3 s内的平均速度小3 m/s,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A. 1 m/s2B. 2 m/s2C. 3 m/s2D. 4 m/s29.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可以测出一个人的反应时间,设直尺从开始自由下落,到直尺被受测者抓住,直尺下落的距离为h,受测者的反应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hB.t∝C.t∝D.t∝h210.一颗子弹垂直射向并排靠在一起且固定的三块木块,射穿最后一块时速度恰好减为零,已知子弹在这三块木板中穿行时加速度保持不变,它通过这三块木板所用时间之比为1∶2∶3,则这三块木板厚度之比为()A. 5∶3∶1B. 11∶16∶9C. 27∶8∶1D. 16∶8∶111.如图所示,表示五个共点力的有向线段恰分别构成正六边形的两条邻边和三条对角线.已知F1=10 N,这五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为()A. 0B. 30 NC. 60 ND. 90 N12.如图所示,放在粗糙水平桌面上的一个物体,同时受到水平方向的两个力,F1=8 N,方向向右,F2=12 N,方向向左.当F2从12 N逐渐减小到零时,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物体与桌面间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是()A.逐渐减小B.先减小后增大C.逐渐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13.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学时,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为F1,对后轮的摩擦力为F f1;推自行车前进时,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为F2,对后轮的摩擦力为F f2则()A.F1与车前进方向相同B.F f1与车前进方向相同C.F2与车前进方向相同D.F f2与车前进方向相同14.如图所示,有两个共点力,一个是F1=40 N,一个是F2,它们的合力是F=100 N,则F2的大小可能是()A. 20 NB. 40 NC. 80 ND. 160 N15.有三个力,一个力是12 N,一个力是6 N,一个力是7 N,则关于这三个力的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力的最小值为1 NB.合力的最小值为0C.合力不可能为20 ND.合力可能为30 N16.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放在光滑地面上,已知A、B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m,物块间粗糙.现用水平向右的恒力F1、F2先后分别作用在A、B物块上,物块A、B均不发生相对运动,则F1、F2的最大值之比为()A. 1∶1B.M∶mC.m∶MD.m∶(m+M)17.在竖直墙壁间有半圆球A和圆球B,其中圆球B的表面光滑,半圆球A与左侧墙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两球心之间连线与水平方向成30°的夹角,两球恰好不下滑,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半球圆A和圆球B的质量之比为()A.B.C.D.18.“蹦极”就是跳跃者把一端固定的长弹性绳绑在踝关节等处,从几十米高处跳下的一种极限运动.某人做蹦极运动,所受绳子拉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将蹦极过程近似看成在竖直方向的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据图可知,此人在蹦极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约为()A.gB. 2gC. 3gD. 4g19.在探究超重和失重规律时,某体重为G的同学站在一压力传感器上完成一次下蹲和起立的动作.传感器和计算机相连,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压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则下列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A.B.C.D.20.一弹簧上端固定在电梯天花板上,下端连接一个钢球.电梯分别做如下图所示的几种运动,其中钢球处于超重状态的是()A.B.C.D.第Ⅱ卷二、计算题(共4小题,每小题10.0分,共40分)21.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单向行驶,从A处行驶到B处用了60 s,A、B两地相距900 m;在B 处停留30 s后沿原路返回,用了45 s到达A、B的中点C处.问:(1)这辆汽车前60 s内的平均速度?(2)这辆汽车从A处到C处的平均速率?22.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运动,其图象如图所示.试计算:(1)从乙车开始运动多少时间后两车相遇?(2)相遇处距出发点多远?(3)相遇前两车的最大距离是多少?23.如图所示,三根轻质绳子OA、OB与OC将一质量为10 kg的重物悬挂空中而处于静止状态,其中OB与天花板夹角为30°,OA与天花板夹角为60°,要求画出结点O的受力分析图,标出对应的力及角度.(g取10 m/s2)(1)求绳子OA、OB对应的拉力大小FA、FB;(2)若保持O、B点位置不变,改变OA绳长度,将A点移动到D点,使得OD=OB,求此时绳子OD对应的拉力大小FD.24.如图甲所示,倾角为θ=37°的足够长斜面上,质量m=1 kg的小物体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14 N作用下,由斜面底端从静止开始运动,2 s后撤去F,前2 s内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求:(取g=10 m/s2,sin 37°=0.6,cos 37°=0.8)(1)小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撤去力F后1.8 s时间内小物体的位移.答案1.【答案】B【解析】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比如研究火车过桥的时间,火车做直线运动,但是火车不能看成质点,故A错误;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的大小和形状能忽略,可以看成质点,故B正确;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与物体是否转动无关,故C错误;原子核很小,但如果研究原子核的自转情况时,不能把原子核看作质点,故D错误.2.【答案】C【解析】物体在水平面上向正南方向运动了20 m,然后又向正北方向运动了30 m,位移的大小=30 m﹣20 m=10 m,方向由南向北;故AD错误;C正确;路程=20 m+30 m=50 m.故B错误;3.【答案】A【解析】因为v为正、a为负,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相反,所以物体是做减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小,所以A错误.因为v为负、a为负,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相同,所以物体是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所以B正确.因为v为负、a为正,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相反,所以物体是做减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小,所以C正确.因为v为正,a为正,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相同,所以物体是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所以D正确.本题选错误的,故选A.4.【答案】C【解析】两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一正一负,说明加速度方向相反,两者只有一个是做加速运动,A错;加速度的负号说明加速度的方向与所取的正方向相反,比较加速度的大小时,应比较加速度的绝对值,乙的加速度的绝对值大,所以它的速度变化快,B、D错.5.【答案】C【解析】由题意表述可知:加速度的变化率=,而加速度a的单位是m/s2,时间Δt的单位是s,则加速度的变化率的单位就是m/s3,C正确.6.【答案】C【解析】AB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v2=,由数学关系可知:v-v=-=-<0,故v1<v2.7.【答案】A【解析】B物体减速时间t1==5 s①由逆向思维法,在5 s内v=2axB②得xB==25 m5 s内A的位移xA=v A t1=20 m设B停止运动后A再经t2追上B物体t2==2 s故A追上B用时t=t1+t2=7 s,选项A正确.8.【答案】A【解析】设在第一个3 s内的平均速度为v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过程的平均速度可得,在1.5 s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1.5=v1,设在第二个3 s内的平均速度为v2,同理可得,在4.5 s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大小为v4.5=v2,根据a==1 m/s29.【答案】C【解析】由h=gt2得,t=,因为自由落体加速度g为常数,故t与h的平方根成正比,即t∝,C对.10.【答案】B【解析】子弹运动的过程为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末速度为零.我们可以应用逆向思维,该运动过程相当于子弹初速度为零做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第三块木板的厚度为:d3=a(3t)2=第二块木板的厚度为:d2=a(2t+3t)2-a(3t)2=第一块木板的厚度为:d1=a(t+2t+3t)2-a(2t+3t)2=d1∶d2∶d3=11∶16∶9.11.【答案】C【解析】先把F1、F4合成,则F14=F3,再把F2、F5合成,则F25=F3,由几何关系可知F3=2F1=20 N,所以F合=3F3=60 N.12.【答案】B【解析】当F1=8 N,F2=12 N时,此时的静摩擦力大小为4 N,方向向右,当F2从12 N逐渐减小至8 N的过程中,静摩擦力从4 N逐渐减小到0,当F2从8 N逐渐减小到零时,静摩擦力会反方向从0逐渐增大到8 N,整个过程是先减小后增大.选项B正确,A、C、D错误.13.【答案】B14.【答案】C【解析】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是|F1-F2|≤F≤F1+F2.根据以上关系,可以求得F2大小的取值范围是60 N≤F2≤140 N.故只有选项C正确.15.【答案】B【解析】三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F max=25 N,6 N、7 N两力的合力范围1 N≤F合≤13 N,当合力F合=12 N,方向与第三个力相反时,三力的总合力为零,即三力的总合力范围是0≤F总≤25 N,所以A、C、D错,B对.16.【答案】B【解析】拉力作用在A上时,对B受力分析,当最大静摩擦力提供B的加速度时,是整体一起运动的最大加速度,对B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1,对整体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M+m)a1,解得F1=(M+m)μg;拉力作用在B上时,对A受力分析,当最大静摩擦力提供A的加速度时,是整体一起运动的最大加速度,对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2,对整体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2=(M+m)a2,解得F2=(M+m),联立解得F1∶F2=M∶m,B正确.17.【答案】C【解析】设A的质量为m,B的质量为M,隔离光滑均匀圆球B,对B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可得:F N=F cosθMg-F sinθ=0解得:F N=,对两球组成的整体有:(m+M)g-μF N=0代入数据,联立解得:=C正确.18.【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知,当人最后不动时,绳上的拉力为F0,即mg=F0,绳上拉力最大时为F0.因此最大加速度满足F0-mg=ma.即3mg-mg=ma,所以a=2g,选项B正确.19.【答案】D【解析】对人的运动过程分析可知,人在下蹲的过程中,先向下加速,有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此时人对传感器的压力小于人的重力的大小;然后向下减速,加速度方向向上,处于超重状态,此时人对传感器的压力大于人的重力的大小;起立时,先向上加速,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人对传感器的压力大于人的重力,接着向上减速,加速度方向向下,处于失重状态,人对传感器的压力小于人的重力,所以D正确.20.【答案】B21.【答案】(1)这辆汽车前60 s内的平均速度为15 m/s(2)这辆汽车从A处到C处的平均速率为10 m/s【解析】(1)前60 s 的平均速度为:v=m/s=15 m/s平均速率为:v=m/s=10 m/s22.【答案】(1)4.83 s(2)17.5 m(3)3 m【解析】从图象知两车初速度是v0=0,加速度分别为a1==m/s2,a2==m/s2,做匀加速运动.(1)两车相遇时位移相等,设乙车运动t时间后两车相遇,则甲、乙两位移为s1=a1(t+2 s)2,s2=a2t2,由于s1=s2,所以a1(t+2 s)2=a2t2,代入数据解得t′=(2-2) s(舍去),t=(2+2) s≈4.83 s.(2)相遇点离出发点的距离s2=a2t2=××4.832m≈17.5 m.(3)由图可知甲车行驶t4=4 s时两车速度相等,此时两车距离最大,Δs=s甲-s乙=×3×4 m-×3×2 m=3 m.23.【答案】(1)50N50 N(2)100 N【解析】对结点O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1)根据平衡条件,由几何知识得:FA=mg cos 30°=50NFB=mg sin 30°=50 N.(2)将A点移动到D点后画出受力图如图乙所示,运用合成法,由几何知识得:FD=mg=100 N.24.【答案】(1)0.5(2)2.2 m,沿斜面向上【解析】(1)由题图乙可知,0~2 s内物体的加速度a1==4 m/s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g sinθ-F f=ma1,F N=mg cosθ,而F f=μF N,代入数据解得μ=0.5.(2)撤去F后,-mg sinθ-F f=ma2,得a2=-10 m/s2,设经过t2时间减速到0,根据运动学公式0=v1+a2t2,解得t2=0.8 s在0.8 s内物体有向上运动的位移x20-v=2a2x2,得x2=3.2 m物体到最高点后向下运动,设加速度大小为a3,则mg sinθ-F f=ma3,解得a3=2 m/s2再经t3=1 s物体发生位移x3,x3=a3t=1 m物体在撤去F后1.8 s内的位移x=x2-x3代入数据解得x=2.2 m,方向沿斜面向上.。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8ba65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1.png)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一、选择题1. a 、b 两个物体从同一地址同时动身,沿同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初速度不同,加速度相同,则在运动进程中( C )①a 、b 的速度之差维持不变②a 、b 的速度之差与时间成正比③a 、b 的位移之差与时间成正比④a 、b 的位移之差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2. 7.做匀加速运动的列车出站时,车头通过站台某点O 时速度是1 m/s ,车尾通过O 点时的速度是7 m/s ,则这列列车的中点通过O 点时的速度为 ( A )A .5 m/sB .5.5 m/sC .4 m/sD .3.5 m/s3.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转变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C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D .路程4. 以v 0 =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进程中汽车以a =-6 m/s 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C )A .3 s 内的位移是9 mB .3 s 内的位移是9 m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5. 一个物体以v0 = 16 m/s 的初速度冲上一滑腻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冲上最高点以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下列哪个选项错误( B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B .3 s 末的速度为零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D .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6. 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
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进程的速度图象是( A )tOOvtA OvtB OvtC OvtDtvv 0 tOv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B.伽利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自相矛盾的地方C.伽利略以为,若是没有空气阻力,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一样快D.伽利略用实验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8. 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某一路标,以后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通过下一路标时的速度又相同,则( B ) A 甲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B 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C 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D 三车同时抵达 9. 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进程是这样的: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到其正下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的松紧,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而听到响声时后一滴水恰离开水龙头,测出n 次听到水击盘声的总时间为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为h.设人耳能区别两个声音的时间距离为,声速为340m/s,则( D )A.水龙头距人耳的距离至少为34mB.水龙头距盘子的距离至少为34mC.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2hn2/t2D.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2h(n-1)2/t2 10. 某物体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则物体做 ( C )A.往复运动B.匀变速直线运动C.朝某一方向的直线运动D.不能肯定11. 如图所示为初速度v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图象,其末速度为v ,在时间t 内,下列关于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a 说法正确的是 ( C )随时间减小,随时间增大,随时间减小,随时间减小,12. 小球由空中某点自由下落,与地面相碰后,弹至某一高度,小球下落和弹起进程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 则 ( C ) A.整个进程中小球的最小速度为-3m/s B.小球向上弹起的最大高度为3 mC.两个进程小球的加速度大小都为10 m/s2D.两个进程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20v v v +>20v v v +>20v v v +<20v v v +=13. 如图所示, 小球沿斜面向上运动, 依次经a 、b 、c 、d 抵达最高点e. 已知ab=bd=6m,bc=1m, 小球从a 到c 和从c 到d 所用的时间都是2s, 设小球经b 、c 时的速度别离为vb 、vc, 下面哪个选项错误( C ) A B v c =3m/sC de=3mD 从d 到e 所历时间为4s14.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n 秒内的位移为S n , 第n+1秒内的位移是S n+1, 则物体在第n秒末的速度是(n 为自然数) ( B )A BCD15. 一个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依次通过A 、B 、C 3点, B 为AC 的中点,物体在AB 段的加速度恒为a 1,在BC 段的加速度恒为a 2,已知A 、B 、C 3点的速度v A 、v B 、v C ,有v A < v C ,且v B =( v A +v C )∕2.则加速度a 1 和a 2的大小为( A ).<a 2 =a 2 >a 2 D.条件不足无法肯定16. 质点由A 点从静止动身沿直线AB 运动,先作加速度为a 1的匀加速运动,后作加速度为a 2 的匀减速运动,到B 点时恰好停止。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测试卷(一) Word版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测试卷(一)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69b778580216fc710afd2e.png)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运动的描述(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质点是常见的物理模型,下列机械运动的研究对象中,正确的是( )A.研究门的转动时,门可当作质点B.研究钟表上分针转动时,分针可当作质点C.研究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汽车可当作质点D.研究月球绕地球运动时,月球不可当作质点2.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 )A.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B.质量、路程、速度、平均速度C.速度、平均速度、位移、加速度D.位移、路程、时间、加速度3.2015年9月3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参加此次阅兵的轰油-6空中加油机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空中加油机.图为加、受油机梯队保持在预对接状态,飞越天安门接受检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选地面为参考系,受油机是静止的B.选加油机为参考系,受油机是运动的C.参考系必须选静止不动的物体D.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考系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B.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C.地球虽大,且有自转,但有时仍可被视为质点D.研究自行车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问题,自行车都不能视为质点5.据报道,台风“帕布”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随后以15 km/h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速达到25 m/s.请指出文中的两个速度数值分别是指( )A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B .瞬时速度,平均速度C .平均速度,平均速度D .瞬时速度,瞬时速度6.如图所示,A 、B 、C 是三个质点同时同地开始沿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则在时间t 2内( )A .A 和B 的平均速度相等 B .B 和C 的平均速度相等 C .B 的平均速度最大D .它们的平均速度都相等7.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的 v -t 图象.对于甲、乙两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甲向所选定的正方向运动,质点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B .质点甲、乙的速度相同C .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甲、乙的位移相同D .不管质点甲、乙是否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一定越来越大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8.由a =ΔvΔt 可知( )A .a 与Δv 成正比B .物体加速度大小由Δv 决定C .a 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D .Δv /Δt 叫速度变化率,就是加速度9.小型轿车的“百公里加速时间”是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到100 km/h 所用的最少时间,是反映汽车性能的重要参数.甲、乙两种型号的轿车实测的百公里加速时间分别为11.3 s 和15.5 s .在这段加速时间里,两种型号的汽车相比( )A .甲车的速度变化量较大B .两车的速度变化量大小相等C .甲车的加速度大D .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10.如图所示,水平面内的玩具汽车从A点由静止出发并开始计时,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到达B、C、D、E四点分别用时1 s、2 s、3 s、4 s.下列对玩具汽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1 m/sB.它在ABC段的平均速度是1 m/sC.它在ABCDE段的平均速度是0.75 m/sD.它在A点的速度是1 m/s11.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情况可能存在的是( )A.物体具有加速度,而其速度为零B.物体具有恒定的速率,但仍有变化的速度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D.物体具有沿x轴正方向的加速度和沿x轴负方向的速度12.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知( )A.物体在8 s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 m/sB.物体在8 s内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 m/s2C.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是20 mD.第2 s末物体的速度方向为斜向右上方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8分)如图所示,一质点自A点出发,沿半径为r=20 cm的圆周逆时针运动2 s,运动34圆周到达B 点,求这段运动过程中:(1)质点的路程和位移; (2)质点的平均速度的大小.14.(10分)爆炸性的加速度往往是跑车的卖点.如图所示的这款跑车由静止加速至100 km/h 只需4.2 s.(1)求此跑车的平均加速度;(2)假设普通私家车的平均加速度为 3 m/s 2,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由静止加速至100 km/h?15.(10分)某质点从A 点出发做变速直线运动,前3 s 向东运动了20 m 到达B 点,在B 点停了2 s 后又向西运动,又经过5 s 前进了60 m ,到达A 点西侧的C 点,如图所示.求:(1)总路程; (2)全程的平均速度.16.(14分)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试分析质点的运动情况,并求出其加速度.(1)第1 s内;(2)第1 s末到第3 s末;(3)第4 s内.参考答案与解析1.[导学号27630001] 解析:选C.研究门的转动时,由于门上各个点离轴的远近不同,故运动有差异,门不能看作质点,故A错误;研究钟表上分针转动时,参考A的解释,分针不可当作质点,故B错误;研究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汽车的整体运动情况基本一致,汽车可当作质点,故C正确;研究月球绕地球运动时,由于月地距离远大于月球本身,故月球可当作质点,故D错误.2.[导学号27630002] 解析:选C.位移、平均速度、速度、加速度都有方向,均为矢量,C选项正确.3.[导学号27630003] 解析:选D.选地面为参考系,受油机是运动的,故A错误;选加油机为参考系,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是静止的,故B错误;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为参考系,故C错误,D正确.4.[导学号27630004] 解析:选C.路程是标量,它的大小与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相等,只有物体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与路程才相等,选项A错误;位移是矢量,它的方向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选项B错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其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可看做质点,选项C正确;研究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所用时间时,可以把自行车视为质点,故选项D错误.5.[导学号27630005] 解析:选A.根据题中信息推知,台风“以15 km/h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是指台风向西北方向运动的平均速度.25 m/s 的速度是台风登陆时近中心的瞬时速度.因此,选项A 正确,其他选项均错.6.[导学号27630006] 解析:选B.A 、C 做匀速直线运动,B 的x -t 图象为曲线,表明B 的速度不断变化,在时间t 2内,A 的位移最大,B 、C 位移相等,所以A 的平均速度最大,B 和C 的平均速度相等.7.[导学号27630007] 解析:选A.甲速度为正,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乙速度为负,沿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相同,相同时间内位移方向不同,A 正确,B 、C 错误;若乙在甲正方向一侧,则两者距离减小,D 错误.8.[导学号27630008] CD9.[导学号27630009] 解析:选BC.甲、乙两种型号的轿车都是从静止开始加速到100 km/h ,初、末速度相同,则速度变化量大小相等,都是100 km/h ,A 错误,B 正确;由加速度定义式a =ΔvΔt得甲车加速度大,C 正确,D 错误.10.[导学号27630010] 解析:选AC.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x AB t 1=1 m 1 s=1 m/s ,选项A 正确;ABC 段的平均速度:v ABC =x AC t 2= 5 m 2 s =52m/s ,选项B 错误;ABCDE 段的平均速度:v ABCDE =x AE t 4=3 m4 s=0.75 m/s ,故选项C 正确;在A 点的速度是0,选项D 错误.11.[导学号27630011] 解析:选ABD.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就越大,而速度则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者之间无论是大小还是方向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故A 、D 两选项是可能的.根据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C 选项不可能.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瞬时速度的大小即速率,速度变化可能是速度方向变化而大小不变,也可能是速度大小变化而方向不变,还可能是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变化,故B 选项可能.故选ABD.12.[导学号27630012] 解析:选BC.v -t 图象与t 轴所围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可知在8 s 内物体的位移为20 m ,则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5 m/s ,A 错误,C 正确;6~8 s 内,v -t 图线斜率最大,物体运动加速度最大,由a =ΔvΔt 知,此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B 正确;整个运动过程,物体速度方向没有发生变化,v -t 图线并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D 错误.13.[导学号27630013] 解析:(1)质点的路程s =34×2πr =34×2×3.14×0.2 m =0.94 m(3分)位移x =r 2+r 2=2r =2×0.2 m =0.28 m .(3分)(2)平均速度:v =x t =0.28 m2 s=0.14 m/s.(2分)答案:(1)0.94 m 0.28 m ,方向从A 指向B (2)0.14 m/s14.[导学号27630014] 解析:(1)末速度v t =100 km/h =1003.6 m/s ≈27.78 m/s (3分)平均加速度a =v t -v 0t =27.78-04.2m/s 2≈6.61 m/s 2. (3分)(2)所需时间t ′=v t -v 0a ′=27.78-03s =9.26 s . (4分)答案:(1)6.61 m/s 2(2)9.26 s15.[导学号27630015] 解析:(1)全过程的总路程s =(20+60) m =80 m .(3分)(2)设向东为正方向,平均速度为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初位置为A 点,末位置为C 点,则位移x =20 m -60 m =-40 m (2分)所用的总时间为t =t 1+t 2+t 3=10 s (2分)则平均速度v =x t =-4010m/s =-4 m/s(2分)负号表示v 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1分)答案:(1)80 m (2)4 m/s ,方向向西16.[导学号27630016] 解析:(1)在第1 s 内物体的v -t 图象为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分)t =0时,v 0=0 t =1 s 时,v 1=4 m/s则加速度为a 1=v 1-v 0t =4-01m/s 2=4 m/s 2(2分)故第1 s 内质点由静止开始沿正方向做加速度为4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分)(2)由图象知在从第1 s 末到第3 s 末时间内,加速度a 2=v 2-v 1t =0-42m/s 2=-2 m/s 2a 2<0表明其方向与正方向相反.(2分)故质点在从第1 s 末到第3 s 末的时间内沿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4 m/s ,末速度为0,加速度为-2 m/s 2. (2分)(3)在第4 s 内,v 2=0,v 3=-2 m/s. 故加速度a 3=v 3-v 2t =-2-01m/s 2=-2 m/s 2(2分)质点在第4 s 内沿负方向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2 m/s 2. (2分)答案:见解析。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高一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高一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833809b90d6c85ec3ac6ce.png)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金戈铁骑整理制作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物理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12小题,共60分。
1-6题为单选,7-12题为多选,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1.关于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车轮自转情况的车轮不能看成质点;B.体积大的物体不能看成质点,体积小的物体可以看成质点;C.质量大的物体不能看成质点,质量小的物体可以看成质点;D.在自然界中,质点是客观存在的。
2有关下列说正确的是:( )A.飞机投弹时,如果发现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才投下炸弹,一定能击中目标B.向上抛出的物体,能向上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向上的力的作用C.汽车行驶速度越大越难停下来,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D.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3.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一定很大B.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大C.物体加速度增大,速度就增大D.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不是一样的4.一物体从H高处自由下落,经时间t落地,则当它下落t/2时,离地面的高度为()A .2HB.4HC.43HD.23H5.一个力F1=5N,另一个力F2=10N,试判断它们作用于同一点时合力大小的可能值为:( )A.2N B.4N C.12N D.18N6.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当用水平推力F作用于物体上时,物体的加速度为a,若作用力方向不变,大小变为2F时,物体的加速度为a′,则 ( )A.a′=2a B.a<a′<2a C.为a′>2a D.a′=1.5a 7、粗糙的水平地面上,质量为1kg的木块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右滑行的同时还受到一个向左的水平推力F=1N的作用,已知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进行有关计算时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在木块停止运动之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B.木块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C.地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大小为2ND.地面对木块的摩擦力大小为1N第7题图8、如图所示,重力大小为G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它施加一竖直向上且逐渐增大的力F,若F总小于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块对地面的压力随F增大而减小B.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就是木块的重力C.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的重力大小第8题图D.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大小9.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如图,根据图象可知()A.物体是从静止开始运动的B.物体位移方向一直没有改变C.物体运动方向一直没有改变D.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力一直没有改变10.如图所示,当小车向右加速运动时,物块M相对车厢静止于竖直车厢壁上,当车的加速度增大时,则:()A.物块M受摩擦力增大B.物块M对车厢壁的压力增大第9题图vt0 tv2t0C .物块M 仍能相对于车厢静止D .物块将沿车厢向上运动 第10题图11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运动,接着 做匀减速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那么 0~t 0和t 0~3t 0两段时间内( )A .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B .位移大小之比为1∶2C .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2∶1D .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第11题图12 .某同学把一体重计放在一升降机的底板上,该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当升降机静止时,此时体重计显示的示数为60kg ;当升降机运动时,该同学能够通过体重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判断出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则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体重计的示数大于60kg 时,升降机可能正在加速上升 B.当体重计的示数大于60kg 时,升降机可能正在加速下降 C.当体重计的示数等于60kg 时,升降机可能正在匀速上升 D.当体重计的示数小于60kg 时,升降机可能正在减速上升第Ⅱ卷二、实验题(本题共3小题,共16分)13.(5分)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装置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平衡运动系统的摩擦力时,应把装沙的小桶通过定滑轮拴在小车上B .连接沙桶和小车的轻绳应和长木板保持平行C .平衡摩擦力后,长木板与水平面夹角不能改变D .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第13题图14.(5分)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 点,另一端被两个弹簧秤拉到O 点,两弹簧秤的读数分别为F 1和F 2,两细绳的方向分别与橡皮条延长线的夹角为1a 和2a ,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实验中无论怎样改变两弹簧秤的夹角合力F 必大于F 1和 F 2B .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只要使橡皮条与AO 等长就可以,不用把橡皮条拉到同一点O 。
(完整版)高考物理必修一历真题汇编测试,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考物理必修一历真题汇编测试,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4f316ec647d27284a73513b.png)
2012高考物理必修一试卷汇编测试1.选择题1.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线如图所示。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在0~6s 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30mB.在0~6s 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40m[C.在0~4s 内,物体的平均速率为7.5m/sD. 5~6s 内,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负功2小球每隔0.2s 从同一高度抛出,做初速为6m/s 的竖直上抛运动,设它们在空中不相碰。
第一个小球在抛出点以上能遇到的小球数为(取g =10m/s 2)()(A )三个(B )四个(C )五个(D )六个3.将地面上静止的货物竖直向上吊起,货物由地面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v t 图像如图所示。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 .前3s 内货物处于超重状态B .最后2s 内货物只受重力作用C .前3s 内与最后2s 内货物的平均速度相同D .第3s 末至第5s 末的过程中,货物的机械能守恒4如图所示,两相同轻质硬杆、可绕其两端垂直纸面的水平轴、、转动1OO 2OO O 1O 2O ,在点悬挂一重物M ,将两相同木块m 紧压在竖直挡板上,此时整个系统保持静止。
O 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摩擦力的大小,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正压力的大小。
若挡板间f F N F 的距离稍许增大后,系统仍静止且、始终等高,则1O 2O A .f F 变小 B .f F 不变C .N F 变小D .N F 变大5如图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kg 的物体。
细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
另一端经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
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4.9N 。
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取g=9.8m/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B. 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N,方向沿斜面向上C. 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N ,方向竖直向上D. 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N ,方向垂直斜面向上6如图,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
整理高中物理必修一专题复习--详细整理附带习题【人教版】
![整理高中物理必修一专题复习--详细整理附带习题【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133111d5bbfd0a785673ad.png)
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复习测试题1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复习测试题(1)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 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少选且选对的得2分.1. 下列关于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大B. 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快C. 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定相同D. 物体速度不变化,而加速度可以很大2.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和2m 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 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g 。
现用水平拉力F 拉其中一个质量为2 m 的木块,使四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轻绳对m 的最大拉力为A .3μmg 5 B .3μmg 4 C .3μmg2 D .3μmg3. 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出发,下图是甲、乙两车的速度图象,由图可知3题 6题A. 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的加速度B. t 1时刻甲、乙两车的加速度相同C. t 1时刻甲、乙两车相遇D. t 1时刻甲、乙两车速度相等4.如图所示,一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
当用与水平方向成600角的力F 1拉物块时,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改用与水平方向成300角的力F 2推物块时,物块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F 1和F 2的大小相等,则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A. B. C. D.1-5.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图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 -t 图象。
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t 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m m 2m 2m FB .在0-t 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C .在t 1-t 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D .在t 3-t 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运动6. 如图所示为两物体a 、b 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b 加速时,物体a 的加速度小于物体b 的加速度B. 第20s 和第60s 时,两物体a 、b 的间距相等C. 第40s 时,两物体a 、b 速度相等,相距200mD. 第60s 时,物体b 在物体a 的后方7.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一个力既有施力物体,又有受力物体B. 只有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才会产生力的作用C. 物体的施力和受力是同时的D. 一个物体先对别的物体施加力后,才能受到反作用力8. 如图所示,斜面体质量为M ,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 一滑块质量为m ,放在斜面体上,由静止开始加速下滑,在滑块下滑过程中斜面体始终保持静止. 则在滑块下滑过程中A. 斜面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B.C.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9. 两位同学分别在塔的不同高度,用两个轻重不同的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已知甲球重力是乙球重力的两倍,释放甲球处的高度是释放乙球处高度的两倍,则A. 甲、乙两球下落的加速度相等B. 甲球下落的加速度是乙球的2倍C. 甲、乙两球落地时的速度相等D. 甲、乙两球各下落1s 时的速度相等10. 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桌面上有M 、m 两个物块,现用力F 推物块m ,使M 、m 两物块在桌上一起向右加速,则M 、m 间的相互作用力为:A .mF M+mB .MFM+m FC .若桌面的摩擦因数为μ,M 、m 仍向右加速,则M 、m 间的相互作用力为MFM+m +μMgD.若桌面的摩擦因数为μ,M、m仍向右加速,则M、m间的相互作用力仍为MFM+m二、本题共3小题,共16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11. (8分)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选填“直流”或“交流”)电源,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 图示是实验得到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A、B、C、D 为四个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则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s. 经测量知道AB=2.20cm,BC=3.80cm,根据以上数据,可知打点计时器打下B点时物体的速度等于m/s,物体的加速度等于m/s2.12. (4分)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采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本实验应用的实验方法是.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该改变拉力的大小B. 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时,应该改变小车的质量C. 在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时,为了直观判断二者间关系,应作出aD. 当小车的质量远大于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才能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大小13.(4分)在水平面上用水平力F拉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v 时撤掉F,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直到停止,物体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则在撤掉F前的加速度a1和撤掉F前后的加速度a2后的比为a1∶a2 = ,物体在水平面上的摩擦力为f ,则F∶f =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综合测试(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综合测试(含答案及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aa367aa2161479171128f9.png)
绝密★启用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综合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第Ⅰ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每小题4.0分,共60分)1.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一物体由静止从斜面顶端沿斜面滑下,该物体滑到底部时的速度为v,则物体下滑到处的速度为()A.B.C.D.2.Tomahawk四轮摩托跑车的时速可超过300km/h,如图为摄影师利用“追拍”摄影法拍摄的Tomahawk四轮摩托跑车飞驰的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出摄影师拍摄时选择的参考系是()A.大地B.树木C.摩托车D.公路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加速度增大,速度必定增大B.加速度增大,速度可能减小C.加速度减小,速度必定减小D.加速度减小,速度不可能增大4.一质量为m的物块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对物块施加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下的恒力F,如图所示,物体仍保持静止.则物块()A.受到的支持力不变B.受到的支持力减小C.受到的摩擦力不变D.受到的摩擦力减小5.蹦极(BungeeJumping)是一项户外休闲活动.跳跃者站在约40米以上高度的位置,用橡皮绳固定住后跳下,落地前弹起.下图为蹦极运动的示意图,弹性绳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和运动员相连.运动员从O点自由下落,至B点弹性绳自然伸直,经过合力为零的C点到达最低点D,然后弹起.整个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经过B点时,运动员的速率最大②经过C点时,运动员的速率最大③从C点到D点,运动员的加速度增大④从C点到D点,运动员的加速度不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6.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2 kg的小木板放在光滑的地面上,在小木板上放着一个小物体质量为m =1 kg,它被一根水平方向上压缩了的弹簧推着而静止在小木板上,这时弹簧的弹力为2 N,现沿水平向右的方向对小木板施以作用力,使小木板由静止开始运动起来,运动中力F由0逐渐增加到9 N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与小木板先保持相对静止一会,后来相对滑动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一直减小C.当力F增大到6 N时,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D.小木板受到9 N拉力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3 N7.如下图所示,物体A和B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则物体A受到的力是()A.重力、B对A的支持力B.重力、B对A的支持力、下滑力C.重力、B对A的支持力、摩擦力D.重力、B对A的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8.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甲,它们从静止开始受到一个变力F的作用,该力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A、B始终相对静止.则()A.在t0时刻,A、B两物体间静摩擦力最大B.在t0时刻,A、B两物体的速度最大C.在2t0时刻,A、B两物体的速度最大D.在2t0时刻,A、B两物体又回到了出发点9.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F、M和a三个物理量都有直接测量的工具B.实验时为消除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要将木板无滑轮的一端垫高,直到小车不挂重物时也能自己沿长木板运动起来C.实验时重物通过细绳拉小车的力要比重物的重力小D.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F不变时的a-M图象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10.物体放在升降机地板上,在升降机运动时,物体相对静止在地板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升降机向上加速运动时,物体所受重力与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升降机向上加速运动时,物体对地板的压力小于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C.升降机向上减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D.升降机向下加速运动时,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小于物体的重力11.用细线将篮球拴在升降机光滑的侧壁上,当升降机加速下降时,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四位同学对此现象做出了分析与判断,其中可能正确的是()A.升降机的加速度大于g,侧壁对球无挤压B.升降机的加速度小于g,侧壁对球有挤压C.升降机的加速度等于g,侧壁对球无挤压D.升降机的加速度等于g,侧壁对球有挤压12.桌面离地面的高度是0.9 m,坐标系的原点定在桌面上,向上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有A、B 两点离地面的距离分别为1.9 m和0.4 m.那么A、B的坐标分别是()A. 1 m0.5 mB. 1.9 m0.4 mC. 1 m-0.5 mD. 0.9 m-0.5 m1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时,在弹性限度内,悬挂15 N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6 m;悬挂20 N 重物时,弹簧长度为0.18 m,则弹簧的原长L和劲度系数k分别为()A.L=0.02 m k=500 N/mB.L=0.10 m k=500 N/mC.L=0.02 m k=250 N/mD.L=0.10 m k=250 N/m14.如下图所示,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下列关于它们位移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A.沿Ⅰ较大B.沿Ⅱ较大C.沿Ⅲ较大D.一样大15.罗马游泳世锦赛男子800 m自由泳决赛中,中国飞鱼张琳以7分32秒12的成绩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成为中国游泳史上男子第一人.若张琳前8 s的运动速度图象如图,根据图象可知()A.第2 s末的加速度2 m/s2B. 8 s内的位移为 19.5 mC.第1 s末与第5 s末速度方向相反D.第1 s内与第2 s内位移相等第Ⅱ卷二、计算题(共4小题,每小题10.0分,共40分)16.一质量为m=2 kg的物体置于水平面上,在水平外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水平外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a)所示,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b)所示,4 s后图线没有画出.g取10 m/s2.求:(1)物体在第2 s末的加速度a;(2)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3)物体在前6 s内的位移x.(a) (b)17.如下图所示,半径为R、质量为M的均匀球靠竖直墙放置,左下方有一厚为h、质量为m的木块,若不计摩擦,用至少多大的水平力F推木块才能使球离开地面?此时木块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大?18.试分别分析下面三种情况下甲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甲做变速直线运动,前一半位移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平均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大?(2)甲做变速直线运动,若甲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多大?(3)甲做变速直线运动,若甲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则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9.如图所示,一辆汽车在上海到南京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上的速度计指针在图中左图所示位置附近左右摆动,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和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两处相距多远?其值是指A、B两处的路程还是位移大小?(2)图中速度计中指针所指的速度表示汽车的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其值为多大?(3)假设汽车在A、B间按速度计中指针所指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再由图中信息求出汽车从A处行驶到B处,需要多长时间?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设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为a,下滑到处的速度为v1,由v=得,v1==.2.【答案】C【解析】“追拍法”是跟踪运动的物体,将运动的物体看做是静止的,该图片是运动的四轮摩托跑车被摄影师当做静止的,而用镜头跟踪,故参考系是四轮摩托跑车.选项C正确.3.【答案】B【解析】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是矢量,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夹角小于90°时,无论加速度是增大还是减小,速度都增大,加速度越大(小),速度增加的越快(慢);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夹角大于90°时,无论加速度是增大还是减小,速度都减小,加速度越大(小),速度减小的越快(慢).故B正确.4.【答案】C【解析】以物块为研究对象,在未施加F之前,处于静止状态,根据力的正交分解可得物块受到的支持力F N=mg cosθ,物块受到的摩擦力F f=mg sinθ在施加F之后,处于静止状态,根据共点力平衡以及力的正交分解可得:物块受到的支持力F N′=mg cosθ+F,受到的摩擦力F f′=mg sinθ,故物块受到的支持力增大,受到的摩擦力不变,C正确.5.【答案】B【解析】在BC段,运动员所受重力大于弹力,向下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当a=0时,速度最大,即在C点时速度最大,②对.在CD段,弹力大于重力,运动员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减速运动,③对,故选B.6.【答案】C【解析】由题,当弹簧的弹力是2 N向右时,物体仍然静止在木板上,所以物体与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要大于等于2 N.若要使物体相对于木板向左滑动,则物体受到的木板的摩擦力至少要大于等于 2 N,方向向右,即物体受到的合力至少为向右的 4 N的力,物体的加速度:a==m/s2=4 m/s2,同时,物体与木板有相对运动时,木板的加速度要大于物体的加速度,当二者相等时,为最小拉力.则:F m=(M+m)a=(2+1)×4 N=12 N即只有在拉力大于12 N时,物体才能相对于木板滑动,所以在拉力小于9 N时,物体绳子相对于木板静止.故A错误;若物体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恰好为0,则物体只受到弹簧的弹力的作用,此时物体的加速度:a′==m/s2=2 m/s2由于物体始终相对于木板静止,所以此时整体在水平方向的受力:F0=(M+m)a′=(2+1)×2 N=6 N所以:当力F增大到6 N时,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则拉力小于6 N之前,摩擦力随拉力F的增大而减小,当拉力大于6 N时,摩擦力又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故B错误,C正确.小木板受到9 N拉力时,整体的加速度:a″==m/s2=3 m/s2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F f′,则:ma″=F f′+2所以:F f′=ma″-2=1×3-2 N=1 N.故D错误.7.【答案】A【解析】假设A受摩擦力,那么在水平方向合力不等于0,不会做匀速运动,故不受摩擦力.故A 正确.8.【答案】B【解析】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得知,0、2t0时刻整体所受的合力最大,加速度最大,再以A为研究对象,分析可知,A受到的静摩擦力最大,故A错误;整体在0-t0时间内做加速运动,在t0-2t0时间内,向原方向做减速运动,则t0时刻A、B速度最大,在2t0时刻两物体速度为零,速度最小,故B正确,C错误;0-2t0时间内,整体做单向直线运动,位移逐渐增大,则2t0时刻,A、B位移最大,没有回到出发点,故D错误.9.【答案】C【解析】力F和质量M可直接用测力计和天平测量,但a不能直接测量,故选项A错误;若将小车一端垫高到小车不挂重物时也能自己沿长木板运动起来,说明已平衡摩擦力过度了,故选项B 错误;F不变时,a与M成反比,故其图象不是直线,a-图象是直线,故选项D错误;若重物对小车的拉力等于重物的重力,则重物所受合力为零,它就不会拉着小车加速运动了,故选项C 正确.10.【答案】D【解析】升降机向上加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合力的方向向上,所以物体所受重力小于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故A错误;物体对地板的压力和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B错误;升降机向上减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向下,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故C错误;升降机向下加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向下,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故D正确.11.【答案】C【解析】当升降机加速下降时,加速度等于g,则球在竖直方向上仅受重力,拉力为零,由于球在水平方向上平衡,可知侧壁对球无挤压,故C正确,D错误.当升降机加速下降时,加速度大于g,球受重力、绳子的拉力,由于水平方向上平衡,则侧壁对球有弹力,即侧壁对球有挤压,故A错误.当升降机加速下降时,加速度小于g,不会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况,球会在悬点下方,故B错误.12.【答案】C【解析】以桌面为原点取向上为正方向,A距离地面1.9 m,距离桌面1 m,所以A的坐标为1 m;B点距离地面0.4 m,所以在桌面以下,距离桌面0.5 m,坐标为-0.5 m.13.【答案】D【解析】根据胡克定律,15=k(0.16-L), 20=k(0.18-L),解以上两式得L=0.10 m,k=250 N/m,D项正确.14.【答案】D【解析】该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其路程不等,但初、末位置相同,即位置的变化相同,故位移一样大.15.【答案】B【解析】张琳前3 s内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不变,第2 s末的加速度a==m/s2=1 m/s2,A错误.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大小等于位移,8 s内的位移为x=×3×3 m+3×5 m=19.5 m,在第2 s内的位移大于第1秒内的位移,B正确,D错误;由图知,第1 s末与第5 s末速度都是正值,方向相同,C错误.16.【答案】(1)1 m/s2(2)0.2(3)14 m【解析】(1)根据v-t图象和加速度定义式:a1==1 m/s2(2)在0-4 s内,在水平方向:F1-μmg=ma1解出:μ=0.2(3)设前4 s的位移为x1,根据位移公式:x1=a1t=8 m4 s后的加速度为a2,则:F2-μmg=ma2解出:a2=-1 m/s2在4-6 s内,根据位移公式:x2=vt2+a2t=6 m物体在前8 s内的位移x=x1+x2=14 m.17.【答案】Mg(M+m)g【解析】球刚好离开地面时,它的受力如下图甲所示.则F N2sinα=Mg①而sinα=②木块的受力如图乙所示.据平衡条件知F=F N2′cosα③F N3=F N2′sinα+mg④而F N2′=F N2⑤由①②③⑤求得水平推力F=Mg.由①④⑤得F N3=(M+m)g,由力的相互性知,木块对地面的压力为(M+m)g.18.【答案】(1)甲做变速直线运动,前一半位移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平均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甲做变速直线运动,若甲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3)甲做变速直线运动,若甲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则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2v2-v1【解析】解:设总位移为x,总时间为t,(1)前一半位移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平均速度为v2时,运动的时间:平均速度:(2)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2,有:x=又:所以:(3)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则:所以:3=22-119.【答案】(1)80 km路程(2)瞬时速度100 km/h(3)0.8 h【解析】(1)A、B两地距离Δx=120 km-40 km=80 km.因为根据实际情况在高速公路上任意相距80 km两点间的道路不可能是直线,所以其值是指A、B 两地间的路程.(2)图中速度计中指针所指的速度表示汽车的瞬时速度(汽车上常见的速度计都是直接表示车辆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瞬时速度),其值为100 km/h.(3)因为汽车在A、B间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v=,所以Δt===0.8 h,即汽车从A处行驶到B处需要0.8 h.。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05d08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0.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及答案.docx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及答案章末综合测评(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分)1.下列有关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质量和体积都极小的物体才能视为质点B.研究一列火车过铁路桥经历的时间时,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不停地转动,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自行车做为质点D.虽然地球很大,还在不停地自转,但是在研究地球的公转时,仍然可以把它视为质点【解析】物体能否看成质点,不是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是看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能否忽略,故A错误;石开究火车过桥,火车的长度不能忽略,火车不能看成质点,故B错误;研究车轮的转动,车轮的形状不能忽略,自行车不能看成质点,但在研究自行车的运动速度时,就可以忽略自行车的自身大小,则可把自行车做为质点,故C错误;地球很大,在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大小与日地距离比较,可以忽略,可以看做质点,故D正确.【答案】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运动而选取的b.宇宙中有些物体是静止的,有些是运动的。
C.只能选取不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D.同一个运动对不同的参考系,其观察结果一定是相同的【解析】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作为参考系,所以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运动而选取的,故A正确;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处在运动的过程中,故B错误;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如何选择参照系,必须从具体情况来考虑,故C错误;同一个运动对不同的参考系,其观察结果不一定是相同,比如,从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飞机上落下的物体,如果选择飞机为参考系,物体做直线运动,如果选择地面为参考系,物体做曲线运动,故D错误.【答案】A3.在下列几组物理量中,矢量一是()A.位移、时间、速度b.速度,速度,加速度c.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速度D.路程、时间、位移【解析】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而路程、时间和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故C正确.【答案】c4.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令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1所示,则小球在图示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o—111213o1O O15416 cm图1A. 0.25 m/sB. 0.2 m/sC. 0.17 m/sD.无法确定]Ay- 5 X ]0—Z【解析】从图中读到ax=5cm=5x10~2m,a/=tj7x3s=0.3s,所以—一j-vzi\lv/jm/s0.17m/s,所以选c。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0490357e21af45b307a8a4.png)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第一章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9~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 2018年2月4日晚,台湾花莲1小时内发生12起地震,其中7起达到4级以上。
如图所示,一架执行救援任务的直升机悬停在钻井平台正上方,救生员抱着伤病员,缆绳正在将他们拉上直升机,若以救生员为参考系,则处于静止状态的是()A.伤病员B.直升机C.钻井平台D.直升机驾驶员答案 A解析以救生员为参考系,则处于静止状态的是救生员抱着的伤病员,直升机、钻井平台、直升机驾驶员都相对于救生员向下运动,故A正确,B、C、D错误。
2.北京已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
如图所示为部分冬奥会项目,下列关于这些冬奥会项目的研究中,可以将运动员看作质点的是()答案 A解析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
研究速度滑冰运动员滑冰的快慢时,运动员的形状对研究的问题而言可以忽略不计,能看成质点,A正确;研究自由滑雪运动员的空中姿态时,运动员的形状不能忽略,不能将运动员看作质点,B错误;研究单板滑雪运动员的空中转体时,运动员的动作不能忽略,不可以将运动员看作质点,C错误;同理,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花样动作时,不可以将运动员看作质点,D错误。
3.金丽温高铁的开通,大幅缩短了沿线各城市的时空距离。
金华到温州线路全长188千米,从丽水乘坐动车到杭州只需要1小时34分,最高时速可达300 km/h。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小时34分是指时刻B.全长188千米指位移C.300 km/h指瞬时速度D.300 km/h指平均速度答案 C解析1小时34分是时间间隔,A错误;全长188千米是铁路线的长度,是路程,B错误;最高时速可达300 km/h,指的是瞬时速度,C正确,D错误。
《第一章 动量守恒定律》试卷及答案_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章 动量守恒定律》试卷及答案_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d09e23b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0d.png)
《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以下哪种物理现象不能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A、弹性碰撞B、非弹性碰撞C、物体自由下落D、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运动2、两同质量的物体A和B在光滑水平面上相向而行,彼此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碰后两物体以同一速度v共速运动,那么碰撞前,物体A和B的相对速度大小为:A、vB、2vC、0D、无法确定3、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向右运动,与一个质量为2m的静止物体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
碰撞后,两物体以共同的速度v’向右运动。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mv = 3mv’B. mv = 2mv’C. 2mv = 3mv’D. 2mv = mv’4、在一个水平面上,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分别以速度v1和v2向同一方向运动。
当它们相撞后,以共同的速度v’运动。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m1v1 = m2v2B. m1v1 + m2v2 = (m1 + m2)v’C. m1v1 = m1v’ + m2v’D. m2v2 = m1v’ + m2v’5、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以10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与另一个静止的质量为3kg的小球发生完全弹性碰撞后,两个小球均沿原直线运动。
碰撞后,两球的速度分别是多少?A. 2m/s, 8m/sB. 4m/s, 6m/sC. 6m/s, 4m/sD. 8m/s, 2m/s6、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A和B,它们之间通过一根轻弹簧相连。
当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两车以相同的速度v0一起向右匀速运动。
如果突然锁定A车使其停止,那么B车的最大速度将是:A. v0B. 2v0C. 3v0D. 4v07、在碰撞过程中,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系统的总动量守恒B、系统的总动能可能增加C、系统的总动能可能减少D、系统内各物体的动量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一辆汽车在水平道路上刹车减速,最终停止。
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 专题练习--竖直上抛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 专题练习--竖直上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2cf3b4807fd5360cbb1adb46.png)
专题:竖直上抛运动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1.将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竖直上抛。
不计空气阻力,甲从抛出到返回出发点的时间与乙从抛出到到达最高点的时间相同,则A. 甲、乙达到最高点的所需时间之比为1︰4B. 甲、乙所能达到最大高度之比为1︰4C. 甲、乙做竖直上抛运动的初速度之比1︰4D. 甲、乙分别第一次运动到最高点的一半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42.在蹦床比赛中,运动员在空中作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为2s,则运动员跳离蹦床最高的高度为()(g取10m/s2)A. 5mB. 10mC. 15mD. 20m3.物体竖直上抛后又落回地面,设向上的速度为正,在整个运动过程中,v-t图象关系为图中的()A. B.C. D.4.以一定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空气的阻力大小恒为F,则从抛出至落回出发点的过程中,空气的阻力对小球做的功为()A. 0B. −FℎC. −2FℎD. −4Fℎ5.将一个物体以某一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设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则物体()A. 刚抛出时的速度最大B. 在最高点的加速度为零C. 上升时间大于下落时间D. 上升时的加速度等于下落时的加速度6.某同学身高1.8 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 m高度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g取10 m/s2)( )A. 2m/sB. 4m/sC. 6m/sD. 8m/s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7.物体甲从地面上的C点竖直上抛,同时物体乙从正上方的A点自由落体,经过时间t两者在B点相遇,相遇时两者速度大小相等都是v,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B之间距离等于BC之间的距离B. 物体甲从B点再经过3t将回落到地面C. B点距离地面3vt2D. A点距离地面2v2g8.把一个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物体达到最高点后落回抛出点。
高考物理试卷汇编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物理试卷汇编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0def3044b73f242336c5fd5.png)
2010年高考物理试卷汇编(必修一)直线运动1、(全国卷Ⅰ)24.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60s 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右图所示。
(1)画出汽车在0~60s 内的v -t 图线; (2)求这60s 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答案】⑴速度图像为右图。
⑵900m【解析】由加速度图像可知前10s 汽车匀加速运动,后20s 汽车匀减速运动恰好停止,因为图像的面积表示速度的变化,此两段的面积相等。
最大速度为20m/s 。
所以速度图像为右图。
然后利用速度图像的面积求出位移。
⑵汽车运动的面积为匀加速、匀速、匀减速三段的位移之和。
123101030201020900s s s s =++=⨯+⨯+⨯=m2、(新课标卷)24.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100m 和200m 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是9.69 s 和l9.30 s 。
假定他在100 m 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0.15 S ,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
200 m 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l00 m 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l00 m 时最大速率的96%。
求:(1)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 (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答案】(1)1.29s 11.24m/s (2)8.71m/s 2【解析】(1)加速所用时间t 和达到的最大速率v ,0(9.690.15)1002v t v t ++--=,096%(19.300.15)2002vt v t ++--= 联立解得: 1.29t s =,11.24/v m s =(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 , v at =,解得:28.71/a m s =3、(北京卷)22.如图,跳台滑雪运动员经过一段加速滑行后从O 点水平飞出,经过3.0 s 落到斜坡上的A 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诚意制作)20xx年高考物理试卷(必修一)汇编直线运动1、(全国卷Ⅰ)24.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60s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右图所示。
(1)画出汽车在0~60s内的v-t图线;(2)求这60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2、(新课标卷)24.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100m和200m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是9.69 s和l9.30 s。
假定他在100m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0.15S,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
200m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l00m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l00m时最大速率的96%。
求:(1)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3、(北京卷)22.如图,跳台滑雪运动员经过一段加速滑行后从O点水平飞出,经过3.0 s落到斜坡上的A点。
已知O点是斜坡的起点,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 =37°,运动员的质量m=50kg。
不计空气阻力。
(取sin37°=0.60,cos37°=0.80;g取10 m/s2)求(1)A点与O点的距离L;(2)运动员离开O点时的速度大小;4、(上海物理)18.如图为质量相等的两个质点A、B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v-t图像。
由图可知()(A)在t时刻两个质点在同一位置(B)在t时刻两个质点速度相等(C)在0-t时间内质点B比质点A位移大(D)在0-t时间内合外力对两个质点做功相等5、(安徽卷)22.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作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
g取10m/s2,求:(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运动摩擦系数μ;(2)水平推力F的大小;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
(3)010s6、(海南卷)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物体运动速率始终不变,则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B.若物体的加速度均匀增加,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若物体所受合力与其速度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D.若物体在任意的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7、(四川卷)23.质量为M的拖拉机拉着耙来耙地,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前进的距离为s。
耙地时,拖拉机受到的牵引力恒为F,受到地面的阻力为自重的k倍,把所受阻力恒定,连接杆质量不计且与水平面的夹角θ保持不变。
求:(1)拖拉机的加速度大小。
(2)拖拉机对连接杆的拉力大小。
(3)时间t内拖拉机对耙做的功。
8、(天津卷)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A.0.25m/s 向右B.0.25m/s 向左C.1m/s 向右D.1m/s 向左9、(福建卷)16.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
从t=0时刻开始,物体受到方向不变、大小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物体在t=0到t=12s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为A.18m B.54mC.72m D.198m10、(广东卷)17.图6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像,由图像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A.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B.0~2s内的位移大小是3 mC.0~1s内的加速度大于2~4s内的加速度D.0~1s内的运动方向与2~4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11、(浙江卷)14.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一定为零B. 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C. 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D. 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相互作用1、(全国卷Ⅱ)17.在雷雨云下沿竖直方向的电场强度为104V/m.已知一半径为1mm的雨滴在此电场中不会下落,取重力加速度大小为10m/s2,水的密度为103kg/m3。
这雨滴携带的电荷量的最小值约为A.2×10-9C B. 4×10-9C C. 6×10-9C D. 8×10-9C2、(新课标卷)15.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F1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1;改用大小为F2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2。
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A.2121F Fl l-- B.2121F Fl l++ C.2121F Fl l+- D.2121F Fl l-+3、(新课标卷)18.如图所示,一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
当用与水平方向成600角的力F 1拉物块时,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改用与水平方向成300角的力F 2推物块时,物块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F 1和F 2的大小相等,则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A.31-B.23-C.3122-D.1-324、(上海物理)25.如图,固定于竖直面内的粗糙斜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质量为m 的小球套在杆上,在大小不变的拉力作用下,小球沿杆由底端匀速运动到顶端。
为使拉力做功最小,拉力F 与杆的夹角α=__________,拉力大小F =_______________。
5、(上海物理)31.倾角θ=37︒,质量M =5kg 的粗糙斜面位于水平地面上。
质量m =2kg 的木块置于斜顶端,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经t =2s 到达底端,运动路程L =4m ,在此过程中斜面保持静止(sin37︒=0.6,cos37︒=0.8,g 取10m/s 2)。
求:(1)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与方向;(2)地面对斜面的支持力大小;6、(安徽卷)19.L 型木板P (上表面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Q 相连,如图所示。
若P 、Q 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
则木板P 的受力个数为A .3B .4C .5D .67、(江苏卷)3.如图所示,置于水平地面的三脚架上固定着一质量为m 的照相机,三脚架的三根轻质支架等长,与竖直方向均成30︒角,则每根支架中承受的压力大小为(A )13mg (B )23mg (C )36mg (D )239mg8、(海南卷)5.如右图,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块a ,其斜面上有一小物块b,b 与平行于斜面的细绳的一端相连,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斜面上.a 与b 之间光滑,a 和b 以共同速度在地面轨道的光滑段向左运动.当它们刚运行至轨道的粗糙段时A .绳的张力减小,b 对a 的正压力减小B .绳的张力增加,斜面对b 的支持力增加C.绳的张力减小,地面对a的支持力增加D.绳的张力增加.地面对a的支持力减小9、(福建卷)16.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
从t=0时刻开始,物体受到方向不变、大小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物体在t=0到t=12s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为A.18m B.54mC.72m D.198m10、(广东卷)13.图2为节日里悬挂灯笼的一种方式,A、B点等高,O为结点,轻绳AO、BO长度相等,拉力分别为F A、F B,灯笼受到的重力为G.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F A一定小于GB.F A与F B大小相等C.F A与F B是一对平衡力D.F A与F B大小之和等于G11、(山东卷)16..如图所示,物体沿斜面由静止滑下,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停止,物体与斜面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斜面与水平面平滑连、、和s分别表示物体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摩擦力大小和路接。
图乙中v a f程。
图乙中正确的是牛顿运动定律1、(全国卷Ⅰ)15.如右图,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坂上,并处于静止状态。
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有=0.2.在木板上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 ,在0~3s 内F 的变化如图2所示,图中F以mg 为单位,重力加速度210m/s g =.整个系统开始时静止.(1)求1s 、1.5s 、2s 、3s 末木板的速度以及2s 、3s 末物块的速度;(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0~3s 内木板和物块的t-v 图象,据此求0~3s 内物块相对于木板滑过的距离。
9、(四川卷)23.质量为M 的拖拉机拉着耙来耙地,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 内前进的距离为s 。
耙地时,拖拉机受到的牵引力恒为F ,受到地面的阻力为自重的k 倍,把所受阻力恒定,连接杆质量不计且与水平面的夹角θ保持不变。
求:(1)拖拉机的加速度大小。
(2)拖拉机对连接杆的拉力大小。
直线运动1【解析】由加速度图像可知前10s 汽车匀加速运动,后20s 汽车匀减速运动恰好停止,因为图像的面积表示速度的变化,此两段的面积相等。
最大速度为20m/s 。
所以速度图像为右图。
然后利用速度图像的面积求出位移。
⑵汽车运动的面积为匀加速、匀速、匀减速三段的位移之和。
123101030201020900s s s s =++=⨯+⨯+⨯=m2【解析】(1)加速所用时间t 和达到的最大速率v ,0(9.690.15)1002v t v t ++--=,096%(19.300.15)2002v t v t ++--=联立解得: 1.29t s =,11.24/v m s =(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 , v at =,解得:28.71/a m s =3【解析】(1)运动员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有021sin 372L gt =A 点与O 点的距离 20752sin 37gt L m ==(2)设运动员离开O 点的速度为v 0,运动员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即 00cos37L v t =解得:00cos3720/L v m s t ==4, 【解析】首先,B 正确;根据位移由v -t 图像中面积表示,在0t-时间内质点B 比质点A 位移大,C 正确而A 错误;根据动能定理,合外力对质点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D 正确;正确选项BCD 。
5.【解析】(1)设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Δt 2、初速度为v 20、末速度为v 2t、加速度为a 2,则2220222/t v v a m s t -==-∆ ①设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F f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239F mg =.【解析】在光滑段运动时,系统及物块20b θ=-0mg θ-=的加速度,此时有两种可能,一是物块0mg 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