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方案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但是在医疗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风险和安全隐患,比如医疗事故、医疗误区等。
因此,医疗风险的防控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医疗风险的概念入手,分析医疗风险的分类和特点,然后提出防控和管理医疗风险的方案,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二、医疗风险的概念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行为、环境条件等因素所引发的各种可能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伤害的风险。
医疗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医护人员的绩效、医疗环境的安全、医疗器械的质量等多个方面。
医疗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疗事故,包括手术意外、用药过量等;二是医疗误区,包括医生的误诊、误治等;三是医疗感染,包括医疗器械和医院环境的感染;四是患者安全,包括患者出现自杀、投毒等情况。
由于医疗风险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危害严重,因此防控和管理医疗风险变得尤为重要。
三、医疗风险的防控和管理方案1. 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体系,将医疗风险纳入医疗管理的范畴。
通过制定医疗风险管理规范和流程,将医疗风险的防控和管理纳入医疗机构的日常管理之中。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该配备专业的医疗风险管理人员,负责医疗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防等工作。
2. 强化医疗过程的规范管理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医疗过程的规范管理,包括手术操作、用药管理、医疗环境卫生管理等。
通过规范医疗过程,可以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误区的发生。
在手术操作方面,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手术流程的管理,提高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在用药管理方面,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医院药品的购进、使用和储存管理,严格控制药品的质量和用量。
在医疗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医院环境卫生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3.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三篇)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一、概述在医院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潜在的风险和突发事件,例如医疗事故、突发疾病暴发、自然灾害等等。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医院需要制定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
本文将针对医疗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医疗风险防范1.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工作。
该部门应由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应具备相关的医学、法律等知识和经验。
2.确保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医院应定期组织各类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同时,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不合格的医务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3.强化医疗设施和设备管理医院应定期对医疗设施和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保持其正常运转和安全性能。
同时,医院应建立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院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4.建立医疗过程的标准操作规程医院应建立医疗过程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遵守的各项规定和要求。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和操作规程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5.加强医疗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疗数据管理体系,包括规范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共享等环节。
同时,医院应采取措施对医疗数据进行保密和隐私保护,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三、应急处理预案1.建立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应急处理中的职责和任务分工。
医院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加强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2.建立灾害事件的应急预警体系医院应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灾害事件的应急预警体系。
医院应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确保及时获取灾害事件的最新资讯,并根据情况调整应急处理方案。
3.建立医疗物资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医院应建立医疗物资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和提供所需的医疗物资和设备。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6篇)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一、成立医疗安全管理小组。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由院长负责,副院长、医疗组、护理部、医技、药剂科室负责人组成。
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
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
负责制定、修改医技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二、健全规章制度:1、强调执行以“医疗核心制度”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以下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⑴首诊负责制度;⑵病历书写制度及规范;⑶危急重症抢救制度;⑷三级医师负责制;⑸查房制度;⑹术前讨论及手术审批制度;⑺医嘱制度;⑻会诊制度;⑼值班及交班制度;⑽危重、疑难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⑾医疗缺陷登记及过失(纠纷)报告制度;⑿传染病登记及报告制度;⒀业务学习制度;⒁查对制度等3、医技科室要建立标本签收、查对、质量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理)讨论制度。
逐步建立影像、病理、药剂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
4、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三、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1、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2、新进人员岗前教育,必须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
3、不定期举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4、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方案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策略,以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和意外情况,包括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医疗误诊等。
一、医疗风险评估与监测1.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包括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
2.建立医疗风险监测系统,对医疗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风险。
二、医疗质量管理1.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医疗服务的规范和标准、医疗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等。
2.制定医疗质量指标和评价体系,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
三、医疗人员培训与管理1.加强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提高医疗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2.建立医疗人员培训体系,对医疗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
四、医疗设备管理1.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采购、验收、维护和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2.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五、医疗过程管理1.建立医疗过程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服务的流程和规范、医疗记录的管理等。
2.加强对医疗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和质量。
六、医疗纠纷处理1.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包括纠纷的调查、协调和解决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2.加强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及时解决纠纷,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七、医疗事故应急管理1.建立医疗事故应急管理制度,包括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2.加强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及时处理事故,减少损失和伤害。
八、医疗风险信息公开1.建立医疗风险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医疗风险信息,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
2.加强对医疗风险信息的分析和研究,为医疗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和策略,可以有效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医院风险八项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所有参与医疗服务的人员。
三、风险管理制度1. 医疗技术操作风险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医疗技术操作安全。
(2)高风险诊疗技术需经过严格的准入制度,医师需取得相应资质,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3)普通有创诊疗操作技术,医师需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5例以上操作,经科室质控小组审核同意后方可独立操作。
2. 医疗用药风险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规范药品采购、储存、使用和回收。
(2)合理用药,遵循个体化原则,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对易跌倒药物进行界定和警示,防止患者跌倒风险。
3. 患者跌倒风险管理制度(1)加强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对高风险患者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2)全体员工协助保持环境安全,防止跌倒发生,对跌倒患者进行正确处理和汇报。
(3)保洁员保持地面干燥,拖地或地面潮湿时放置警示标识,通道无障碍物。
4. 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制度,实行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
(2)对高危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分级,及时发现、干预影响妊娠的风险因素。
(3)确保高危孕产妇产后风险评估与管理,防范不良妊娠结局,保障母婴安全。
5. 医疗设备安全管理制度(1)加强医疗设备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定期检修床单位、轮椅、平车等,防止设备故障导致患者伤害。
6.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制度(1)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预防医疗纠纷发生。
(2)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7. 医疗信息安全管理制度(1)加强医疗信息安全,防止患者信息泄露。
(2)严格执行医疗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隐私得到保护。
8. 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规范,防止环境污染。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引言概述: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有效降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本文将介绍医疗风险管理的四个关键方面,包括医疗设备管理、医疗人员培训、医疗过程规范和医疗事故应急处理。
一、医疗设备管理:1.1 设备采购与验收:医疗机构在采购设备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设备采购计划,并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相关标准。
在设备到货后,应进行验收,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并进行性能测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1.2 设备维护与保养: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洁和校准,及时发现并修复设备故障,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3 设备故障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故障处理机制,及时响应设备故障报警,并派遣专业人员进行故障排查和修复。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设备故障记录和分析制度,总结故障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二、医疗人员培训:2.1 专业知识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疗人员参加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其医疗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培训内容包括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临床指南和操作规范等,以确保医疗人员具备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2.2 沟通与团队合作培训:医疗人员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医疗安全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组织相关培训,培养医疗人员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协作效率和减少误操作的风险。
2.3 专业道德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人员的专业道德培训,强调医疗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培训,提高医疗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医疗过程规范:3.1 临床路径管理:医疗机构应制定和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患者的诊疗流程和各个环节的责任人。
通过规范化的临床路径,减少医疗操作的随意性,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3.2 手术安全管理:手术是医疗过程中高风险的环节,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手术风险评估、手术安全核查和手术后的病情观察等。
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方案一、引言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医疗风险。
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通过对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预防和控制,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体系,为医疗机构提供有力支持。
二、医疗风险识别1. 诊断风险:误诊、漏诊、延误诊断等。
2. 治疗风险:手术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治疗不当等。
3. 护理风险:护理差错、坠床、跌倒、压疮等。
4. 感染风险:医院感染、交叉感染、药物耐药等。
5. 医疗设备风险: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维修不当等。
6. 医疗文书风险:病历书写不规范、篡改病历、丢失病历等。
7. 医患沟通风险: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知情同意不充分等。
8. 法律法规风险:违反医疗法规、医疗纠纷处理不当等。
三、医疗风险评估1. 定期开展医疗风险排查,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
2. 运用风险矩阵、故障树分析、危害分析等工具,对医疗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估。
3. 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确定风险等级,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四、医疗风险预防与控制1.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
2. 制定完善医疗规章制度,确保医疗活动合规、有序开展。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4. 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如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等。
5. 强化医疗文书管理,确保病历书写规范、保存完整。
6. 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确保使用安全、有效。
7. 开展医疗安全监测,对高风险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8. 建立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9.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10. 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化解矛盾。
五、医疗风险监控与持续改进1. 建立医疗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定期收集、分析、反馈风险信息。
2. 对高风险环节和部门进行重点监控,确保风险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五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医疗风险是指卫生技术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
对患方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
对医院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
为了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文件制定本制度。
一、风险管理:1、院长是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规避、控制、上报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
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进行调查、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
4、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办法。
各科能自行解决的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有关职能部门。
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广泛征求员工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措施科内通报。
5、职能部门每季度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便捷性进行评估。
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
协助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
6、每半年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年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和年度工作方案。
二、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识别是发现、认可并记录医疗风险的过程。
识别的目的就是确定可能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事件或情况。
一旦医疗风险得以识别,还应对其影响范围、潜在后果进行识别。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风险分析与评估医疗风险被识别确认后,要对其产生的原因、风险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5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为保障患者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成本。
积极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特制甘洛县人民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一、医疗风险定义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不安全事件、并发症及由这些因素导致的医疗纠纷等。
二、建立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的____机构l.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团队由多学科人员组成,包括医疗、护理、管理、药剂、设备管理、后勤保障、保卫等。
2.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基于医疗风险评估、建立常规的医疗风险种类、确定每一类风险的具体危险因素、确定分析方法、选择医院优先级的医疗风险事件,采取有效、动态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三、医院风险防范和控制方案处理原则“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重在预防”l.通过完善医院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活动过程。
(l)完善诊疗护理常规、收治标准,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促进诊疗规范管理。
(2)加强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完善手术分级管理、手术授权和再授权机制,加强手术风险评估制度、重大手术审批制度、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对个人技术实行准入管理,提高手术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手术质量和安全管理。
(3)实施首诊负责、完善急诊分流制度,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完善重危病人的转送流程,为病人提供连贯的医疗服务。
(4)规范药物使用流程,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5)完善院内感染各项管理制度,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规范管理,制定重点院感监测项目的sop。
(6)落实病人安全目标各项制度,加强患者入院坠床/跌掉风险评估、手术部位标记、术前安全核查、病人身份确认、高危险药品管理、危急值管理、病人安全转科转院等。
(7)落实病人转科、转院、出院计划制定等制度,确保安全。
(8)确保病人与医务人员、医务人员之间沟通及时有效。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范文(三篇)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范文是医疗机构为了保障患者安全而制定的一套应急处理措施。
下面是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的一些建议和措施:1. 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并排除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 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对紧急情况。
3. 设备维护: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设备故障导致的风险。
4. 医疗过程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医疗过程控制制度,包括手术安全检验、药品管理、感染控制等,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安全。
5. 事件报告和学习: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事件报告和学习机制,及时记录和分析医疗事故和意外事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流程。
6. 应急准备:医疗机构应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包括灾难、火灾、突发事件等各种情况的处理措施,并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7. 危险警示和标示:医疗机构应在适当的地方设置标示和警示标识,提示患者和医务人员注意安全事项,例如放射性区域、易燃品存放区等。
8. 患者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医疗过程和治疗方案的理解,提醒患者遵守医嘱,减少医疗风险。
9. 多元参与:医疗机构应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在医疗决策中的参与,增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总之,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范文(二)一、前言医疗机构是服务于患者健康的重要机构,但在医疗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导致患者的健康或财产受到损害。
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医疗机构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本文为医疗机构提供了一份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范本,旨在帮助医疗机构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以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和患者的权益。
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医疗风险防范措施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健康受损或者医疗机构承担法律责任的各种潜在风险。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1. 患者安全管理- 建立患者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患者安全政策和流程。
- 开展患者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 实施患者身份确认制度,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 强化药品管理,包括药品采购、配药、给药等环节,防止药品错误使用。
2. 医疗设备安全管理- 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的购置、验收、维护和报废等程序。
-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 建立设备故障报修系统,及时处理设备故障,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 对医疗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3. 医疗过程管理- 建立完善的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和标准化。
- 强化医务人员的沟通与协作,减少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医疗错误。
- 实施严格的手术安全管理,包括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中的安全措施和手术后的护理等。
- 加强对医疗过程中可能浮现的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4. 医疗质量监控- 建立医疗质量监控系统,对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审,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 加强医疗事故的报告和处理,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 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医患纠纷,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5. 医疗信息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的医疗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
- 加强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访问。
- 对医务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其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
- 建立医疗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置安全事件。
总结:医疗风险防范措施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患者安全管理、医疗设备安全管理、医疗过程管理、医疗质量监控和医疗信息安全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3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降低医疗事故发生概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而建立的一套规范、细致的管理制度。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事故报告与分析: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医疗事故报告和分析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上报医疗事故,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和责任,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2. 临床路径管理:医疗机构建立科学的临床路径,明确治疗过程和各环节的责任人,规范诊疗流程,减少医疗疏漏和错误,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疗安全性。
3. 医疗危机管理: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危机应对机制,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常见的医疗危机情况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对能力和处理效率。
4. 医患沟通与投诉处理:医疗机构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患者的不满和纠纷,防止医疗纠纷进一步升级及发展成医疗事故。
5. 资料管理和质量评估:医疗机构建立规范的病历记录和资料管理制度,完善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定期进行内审和外审,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6. 继续教育和培训:医疗机构开展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增强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有效地识别、预防和管理医疗风险,减少医疗事故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同时,也可以提高医院的信誉度和竞争力,为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2)是指医疗机构为识别、评估、控制和防范潜在风险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措施。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风险评估与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
通过对前期风险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风险。
2. 患者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实施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患者安全培训、患者安全事件报告与分析、应急预案等。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_共10篇 .doc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_共10篇范文一: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指卫生技术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
对患方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
对医院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
因其存在不确定性且与医疗质量有密切联系,故医院制定本制度以最大限度规避风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医疗管理方面1、因医院内部对各专业的人力、技术、设备配置等不同,客观会造成对某些疾病诊治水平的差异,故医院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进行专业准入规范,各临床科室均须严格按照收治范围诊疗患者。
2、对科室手术级别和人员资质进行规范,并由医院统一按照规划分配名额,各临床科室要严格执行手术分级制度,并落实手术准入制度。
特别在ICU、门急诊等关键科室的人力和设备配置也要按照医院部署开展诊疗工作,避免出现漏洞或制度缺陷。
3、医院统一医疗、护理流程,制定各项诊疗操作规范,强化环节控制。
4、保障医疗信息通畅,强化问题逐级上报机制,杜绝出现医疗问题后隐瞒不报现象,加强不良事件防范力度,规避同一问题重犯的风险。
二、医务人员能力和道德培养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主体,是降低医疗风险的基本要素,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的医疗行为以及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对于降低医疗风险和提高医疗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医院要定期组织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医德教育,通过分析讨论,批评教育和学习培训,以及必要的按章处罚来提高全院职工风险防范和持续质量改进的意识和能力。
三、设施问题1、抢救设备必需定期检查、维护并务必有记录,使其永远处于备用正常运行状态。
一旦抢救病人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尤其是呼吸机、麻醉机、喉镜、吸痰器等等,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对于电源插座之类都应列入定期检查和维护项目之中。
2、实验设备故障导致检查报告有误。
错误报告可能会引导临床医师判断失误。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范文(五篇)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范文医疗风险防范管理方案为了及时有效地识别、分析、评估、处理和监控医疗风险,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保障医疗安全。
依据相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本办法。
一、医疗风险识别与监测范围(一)临床⒈推诿、延误救治;⒉未按规定知情告知,谈话签字不规范;⒊重点病人管理不到位;⒋入院一周内仍诊断不清,病情疑难由外院转入的病人;⒌院内急会诊未按时到达;⒍超权限、开展诊疗或擅自改变____讨论诊疗方案;⒎各种医疗意外;⒏非计划再次手术;⒐重大、疑难、复杂、危重等手术未经术前讨论和审批;⒑病人身份识别错误或手术部门、方式错误;⒒麻醉、护理、手术和各种有创诊疗的严重并发症;⒓使用药品、剂量、剂型、浓度错误;⒔急救药品、设备不能及时到位或失效;⒕无执业资格独立从事一切诊疗活动。
(二)医院感染⒈重大、特殊的医院感染(传染病院内扩散);⒉多重或广泛耐药菌株感染;⒊消毒、隔离、预防违规。
(三)医技部门⒈“危急值(像)范围”检查结果;⒉医学标本错误、缺失,不能正常检测;⒊医用试剂或材料不合格,保管不当。
(四)药剂⒈处方、医嘱(剂量、剂型、浓度、用法、禁忌症等)错误,调剂差错;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⒊药物存放不当,效期已过。
(五)仪器、设备、器械⒈医疗仪器、设备运转异常;⒉医用器械使用不正确;⒊医用耗材、内置物不合格。
(六)医患矛盾⒈医疗损害争议;⒉医疗质量投诉、医疗纠纷;⒊患者满意率明显下降;⒋患者占床不出院,高额医疗费拖欠。
(七)后期保障⒈供电、供气、供水故障;⒉防滑跌未禁示或未采取措施;⒊应急逃生通道不畅或设施失效;⒋其它不良事件。
二、医疗风险报告与分析评估(一)风险报告医疗风险信息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自我查找、同事提醒、科室自查和医院各职能部门对医疗风险因素监查,院领导查房等方面。
各科室、各岗位对发现存在的医疗风险情况,应通过局域网“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或电话,即时报告相关职能部门或/和分管领导,夜间、节假日先报告医院总值班,总值班根据情况与相应部门联系。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标题: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引言概述:医疗风险管理是医疗机构为降低医疗事故风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管理方法。
有效的医疗风险管理方案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和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体系1.1 制定医疗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建立医疗风险管理的政策和流程,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操作步骤。
1.2 设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成立专门的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处理医疗事故。
1.3 开展医疗风险评估: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风险。
二、加强医疗人员培训和教育2.1 提高医疗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医疗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训,使其能够识别和应对医疗风险。
2.2 推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鼓励医疗人员及时报告医疗事故,以便及时处理和总结经验。
2.3 进行定期的医疗质量评估:定期对医疗服务进行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加强医疗设备和药品管理3.1 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设备的购买、维护和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3.2 强化药品管理:加强药品的采购、存储和使用管理,避免药品误用和过期。
3.3 定期进行医疗设备和药品的检查和维护:定期对医疗设备和药品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和有效性。
四、加强患者安全管理4.1 提高患者知情权:加强患者知情权的保护,让患者充分了解医疗过程和风险。
4.2 加强患者投诉处理:建立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患者投诉,改进医疗服务。
4.3 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加强患者隐私保护,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五、建立医疗事故应急预案5.1 制定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医疗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医疗事故处理的程序和责任分工。
5.2 进行医疗事故演练:定期组织医疗事故演练,提高医疗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
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
为了有效管理医疗保健风险,医疗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方案:
1.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机制,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2. 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素养,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医疗技能,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信息,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4. 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安全可靠。
5. 加强风险评估和预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风险的评估和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医疗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和
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医疗人员培训、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和加强风险评估和预防,才能有效降低医疗保健领域的各种风险,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范本(三篇)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范本一、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疗行业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增加。
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针对____年医疗领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措施。
二、风险分析1. 人员不足风险: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患者数量增加,医护人员短缺。
2. 医疗技术安全风险: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如医疗设备故障、医疗信息系统被黑客攻击等。
3. 医疗事故风险:医疗事故可能导致患者的健康损害和个人隐私泄露,对医疗机构造成重大经济和声誉损失。
4. 医疗器械不合格风险:合格率低的医疗器械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三、防范措施1. 加大人员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养,支持医学教育的发展,同时加大对医疗技术人员的引进力度,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2. 加强医疗技术安全保障:加强医疗设备的质量监管,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加固,提高医疗机构的信息安全等级,确保医疗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健全医疗质量监管机制:建立医疗质量检测评估机制,完善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掌握医疗事故发生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4. 加强医疗器械质量控制:完善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和注册制度,加强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四、应急处理措施1. 成立应急管理专班:医疗机构应成立应急管理专班,负责协调应急处理工作,及时响应突发事件,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
2. 制定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配合关系,确保应急工作的协同推进。
3. 建立应急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的应急信息系统,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准确报告,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
4. 做好患者安全保障: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做好患者隐私的保护工作,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五、总结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是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权益的关键举措。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办法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是指对医疗技术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警和控制的过程。
第四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医疗技术风险管理。
第二章风险识别与评估第五条医院应当对医疗技术活动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包括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药品、医疗人员、医疗服务等方面。
第六条医院应当根据风险识别结果,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第七条医院应当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实施动态管理。
第三章风险预警与处置第八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医疗技术风险进行预警。
第九条医院应当制定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标准,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
第十条医院应当制定医疗技术风险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人员。
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对发生的医疗技术风险进行及时处置,并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第四章监督与管理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加强对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检查,确保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
第十三条医院应当定期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评估,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和预警措施。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重大医疗技术风险。
第十五条医院应当加强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疗技术风险管理水平。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六条医院违反本办法规定,导致医疗技术风险发生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医疗技术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导致医疗技术风险发生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指卫生技术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
对患方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
对医院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
因其存在不确定性且与医疗质量有密切联系,故医院制定本制度以最大限度规避风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医疗管理方面1、因医院内部对各专业的人力、技术、设备配置等不同,客观会造成对某些疾病诊治水平的差异,故医院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进行专业准入规范,各临床科室均须严格按照收治范围诊疗患者。
2、对科室手术级别和人员资质进行规范,并由医院统一按照规划分配名额,各临床科室要严格执行手术分级制度,并落实手术准入制度。
特别在ICU、门急诊等关键科室的人力和设备配置也要按照医院部署开展诊疗工作,避免出现漏洞或制度缺陷。
3、医院统一医疗、护理流程,制定各项诊疗操作规范,强化环节控制。
4、保障医疗信息通畅,强化问题逐级上报机制,杜绝出现医疗问题后隐瞒不报现象,加强不良事件防范力度,规避同一问题重犯的风险。
二、医务人员能力和道德培养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主体,是降低医疗风险的基本要素,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的医疗行为以及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对于降低医疗风险和提高医疗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医院要定期组织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医德教育,通过分析讨论,批评教育和学习培训,以及必要的按章处罚来提高全院职工风险防范和持续质量改进的意识和能力。
三、设施问题1、抢救设备必需定期检查、维护并务必有记录,使其永远处于备用正常运行状态。
一旦抢救病人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尤其是呼吸机、麻醉机、喉镜、吸痰器等等,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对于电源插座之类都应列入定期检查和维护项目之中。
2、实验设备故障导致检查报告有误。
错误报告可能会引导临床医师判断失误。
四、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监控程序深刻地认识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医疗风险以及现有医疗风险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为确定最合适的医疗风险应对方法奠定基础。
医疗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作为组织决策过程的输入。
1、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识别是发现、认可并记录医疗风险的过程。
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系统或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事件或情况。
一旦医疗风险得以识别,组织应对现有的控制措施(人员、过程和系统等)进行识别。
医疗风险识别过程包括识别那些可能对目标产生重大影响的医疗风险源、影响范围、事件及其原因和潜在的后果,及组织因素也应被纳入医疗风险识别的过程中。
2、医疗风险分析医疗风险分析是确定医疗风险是否需要处理以及最适当的处理策略和方法。
医疗风险分析要考虑导致医疗风险的原因和医疗风险源、医疗风险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识别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还要考虑现有的医疗风险控制措施及其有效性。
然后结合医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来确定医疗风险水平。
一个医疗风险事件可能产生多个后果,从而可能影响多重目标。
医疗风险分析通常涉及对医疗风险事件潜在后果及相关概率的估计,以便确定医疗风险等级。
3、后果分析后果分析可确定医疗风险影响的性质和类型。
某个事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同严重程度的影响,也可能影响到一系列目标和不同利益相关者。
在明确环境信息时,就应当确定所需要分析的后果的类型和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
后果分析可以有包括从结果的简单描述到制定详细的数量模型等多种形式。
应包括:考虑现有的后果控制措施,并关注可能影响后果的相关因素;将医疗风险后果与最初目标联系起来;对马上出现的后果和那些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后果两种情况要同等重视;不能忽视次要后果,例如那些影响附属系统、活动、设备或组织的次要后果。
4、不确定性及敏感性因素在医疗风险分析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相当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认识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于有效地理解并说明医疗风险分析结果是必要的。
应尽可能充分阐述医疗风险分析的完整性及准确度。
如有可能,应识别不确定性因素的起因。
敏感的参数及其敏感度应予以说明。
五、医疗风险发生后监控和管理流程1、首先确认发生的事实;2、重点发现体制上、流程上、制度上的缺陷或漏洞;3、投入人、财、物力解决问题以及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4、修订完善医疗缺陷防范管理条例并坚持落实规范和标准;5、制定质量检查标准项目并选项检查。
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是设计管理程序、监测管理过程、收集分析资料、持续质量改进。
六、监督和检查作为医疗风险管理过程的组成部分,应定期对医疗风险与控制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认医疗风险评估的结果符合实际经验,医疗风险评估技术被正确使用,医疗风险应对有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2“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
已建立了完整的医疗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规避医疗事故、医疗风险,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在医疗过程中,医疗风险始终存在。
如何认识和防范医疗风险,并从根本上堵塞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渠道,健全管理机制,近年来,医院管理领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1、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医院管理领导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大改善了社区的保健水平和病人的治疗效果。
医疗过程所存在的内在风险,确往往被人忽略。
事实上,所有医疗过程都是风险和利益并存的;而且贯穿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
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也带有风险。
医院管理领导提出要教育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医疗风险和效益的关系。
一是临床人员在决定进行某项治疗时,必须根据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专业经验、病人从中所获利益和潜在风险所占比例等因素,作出评估。
如果预期的效益较风险为大,则建议病人接纳风险,进行有关治疗。
二是充分认识除了医疗的内在风险外,人为或系统因素也会增加风险,从而产生整个医疗过程中的总风险。
因此,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必须鉴别总风险的人为及系统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医疗过程中的风险。
三是充分认识病人的行为也是构成医疗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病人明白本身的病况并与医护人员充分合作,医疗过程中实际效益将大大增加。
如果病人有冒险的行为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在治病过程中采取不合作态度,医疗过程的风险将会增加。
同时,医院管理领导们也客观地承认,鉴于医疗过程所存在的内在风险、医疗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同病人所需接受的多方面不同的治疗,在医疗过程中要完全杜绝错失是不可能的。
重要的是要致力于了解和掌握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方面,尽力减低风险;另一方面,尽量提高治疗效益。
2、科学地分析医疗风险的主要成因2.1 疾病的严重性及病情变化的复杂性。
因疾病的自然过程或发展而导致不幸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这些情况有时会被病人或其他非医疗人员误视为医疗事故。
比如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会因与疾病有直接关系的心律失常而导致死亡。
又如癌症病人可能需要服用已知有毒性及会危及生命的化疗药物,尽管效果较好,病人仍有可能因中毒致死;再加上治疗前的解释不足或病人的家人难以接受丧亲之痛,则事件很可能被视为医疗事故。
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很多医学治疗并不都能治愈病人,治疗的成功率也会因人而异,病人的期望值高和医患沟通不足都可能成为“医疗事故”的因素。
2.2 医疗检诊和可能引致的并发症。
要认识到即使在最好的医疗单位内由最富经验的医生检查,出现并发症的内在风险仍难以完全消除。
例如,统计学证明,肝脏活组织检查出血率为0.15%,其中有的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止血。
2.3 仪器和机械故障。
一些医疗事故是由仪器或机械故障导致的。
例如,人工心脏瓣膜在安装多年后折断可以危及病人生命。
2.4 医护服务系统和组织工作出现的问题。
计算机系统未建立可靠的后备系统可导致医疗事故。
自动配药和药物标签系统免除了人工量度药物剂量和标签药物,大大减低配药失误;但这个系统在自动化程序中稍一出错,则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2.5 人为错误。
大部分的人为错误是由于思想和思维功能方面出现偏差。
主要有三点:一是与技术有关的错误,称为“失误”。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习惯常用的操作程序出错。
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失误的原因包括疲乏、厌倦、失望、过度疲劳或紧张等。
二是与规则有关的错误,通常在解决问题时发生,因为对问题误解而使用错误的规则,或错误地应用一个看似合适的规则。
三是与知识有关的错误,通常发生于解决问题时,面对一个困难的情况,因对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而出错。
2.6 社会心理因素。
突然丧失亲人可导致极度悲痛的反应。
例如,拒绝接受、愤怒或抑郁。
初期的打击可使亲属感到麻木和意识紊乱,随后情绪可能转化为愤怒;有时,甚至会因此迁怒于医护人员。
亲属往往对导致亲人死亡的每个细节都十分关注,而这种强烈的情绪可能进一步加深对医护人员的误会。
2.7 医患沟通问题。
医护人员与病人或其家人之间的沟通问题,亦可能导致临床事故。
病人患病的自然过程或治疗、检诊过程的风险都可使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
所以,医护人员与病人保持有效的沟通,是医疗程序中极重要的一环。
但由于人的背景参差;治疗程序的复杂性,医护人员沟通技巧不够全面;对病情和诊治风险解释不足;或病人及其家人在哀伤失意之余未能明白、理解或接纳医护人员的解释,都会导致沟通问题。
充分地了解和分析这些事故成因,有助于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措施来防范医疗风险。
3、医疗风险管理机构及主要工作3.1 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目前,医院院长、各科负责人组成的医院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和监督风险活动。
而医院风险管理委员会则由院长亲自担任主席,以加强医疗风险管理的协调力度。
医院风险委员会的职能:一是监察医院推行临床医疗风险管理的进展;二是就如何减低和管理临床风险,向委员会提交意见和建议。
医院风险委员会自成立后,深入地查找导致医疗事故的原因和现行临床风险管理制度的缺陷,听取了各科负责人调查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提出的措施对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降低和防范医疗风险都起了重要作用。
3.2 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3.2.1 医疗护理业务工作方面。
①促进院、科两级专业技术责任制度;②实施临床程序守则以减少不同科室临床做法上的差异;③实施急症分流制度;④制定药物使用安全手册,药物标签自动化,学习药物新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事故的警觉性;⑤减轻一线医护人员工作量,加强对临床科室的业务支援;⑥统一医疗记录表格;制订医疗记录管理标准及手册;⑦设立感染控制小组;统一感染监测和呈报制度;制定感染控制评审机制;⑧推行全院的医疗、护理素质与质量保证计划。
3.2.2 医疗组织机构方面。
①进行风险管理教育;②制订涉及法律责任的医疗风险管理措施;③对医生、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技巧进行培训;④制订医疗资料保密和维护隐私权的手册;⑤信息数据保护和信息安全管理培训;⑥员工投诉和违纪管理;⑦推行员工行为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