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水 1.地球上的水 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教学要求:
1.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常识,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
2.使学生初步了解水的污染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3.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4.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1.节水与防止水污染。
2.根据电解水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
教学难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和化学式
教学过程: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大水球”。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引入: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皑皑的冰峰、飘落的雨雪……水变幻着各种形态,存在于地球各处。
提问1: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可以在哪里获得水?
学生回答
包括:除了大陆的表述,还要在海岛上、沙漠中、森林里等人们怎样去获得水?如果一个人在遭到干渴甚至威胁到生命的时候,他会如何去获得水?
提问2:上述同学们所列举的各种水,我们该如何分类呢?
学生讨论
总结: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 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水(冰雪)、气态水(水汽)和液态水
2. 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3. 按对生命的作用分为: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4. 按存在空间可分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细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一、海洋水
回忆:我们在第一册学习“地球”时已经了解到从地球上面看,地球的表面有71%是海洋,只有29%才是陆地。那么,能不能用这个数据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水最多呢?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3.3《阳光的组成》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三、阳光的组成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复习有关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太阳光的组成以及光的色散现象,从而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可见光谱、红外线与紫外线
【讲述】阳光经棱镜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形成各色光按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叫做光谱。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形成的光谱叫做可见光谱;其实证实在太阳可见光谱之外还存在大量不可见射线。引出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概念。
红外线:在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
紫外线:在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
阳光主要是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所组成。
【活动】自制彩虹
同学们可能都见到过彩虹,你仔细观察过彩虹的颜色吗?是的,彩虹很美,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自制彩虹。可用盛满水的喷雾器,背对着太阳站立连续向空中喷出水雾,这时你就可能在某个方向上看到较小范围的一段水柱。你要注意观察彩虹弯曲的外侧是什么颜色,内侧是什么颜色?
二、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
红外线:最明显的作用是热作用。
紫外线:杀菌消毒。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红外线、紫外线在个领域的应用。
三、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光的颜色决定的,如蓝色玻璃只能透过蓝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光的颜色决定的,如绿树只能反射绿光。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让同学们观看有关高科技的红外遥测、遥感技术的应用的例子,深刻体会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课时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红外线和紫外线以及它们的主要作用,知道阳
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所组成。
【完成课堂练习】略
【布置作业】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科学:1.1《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水的三态
2. 知道大自然中水存在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中以及生物体内
3、知道大自然中目前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是非常少的
(二)技能目标
1、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水的各种分类的比例
2、探究海水淡化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探索自然的奥秘,热爱科学的情操。
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
念。
二、教学分析
重点:水的分类及水的重要性
难点:大气中存在水的举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科学的第一节内容,学生对水有认识但深度不够。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加强学生对水的认识以及关注水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情感教育。
四、教学过程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1.3《水是常用的溶剂》第三课时参考教案
第三节水是常用的溶剂
教学目标:1、了解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2、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定义。
3、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4、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解过程进行科学探究
5、了解水和其他常见的溶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和分类、溶解度
教学难点:溶解度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把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都能形成溶液吗?做如下实验。
实验:观察泥土、植物油、蔗糖和食盐的状态,把它们分别加入4支各装有10mL 水的试管里。按下表Ⅰ、Ⅱ、Ⅲ三步操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变化的全过程,记录并比较产生的实验现象。
提问:四支试管在Ⅰ、Ⅱ、Ⅲ三步实验操作中分别产生什么现象?
回答:指定学生回答,如果有错误或不完整,由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讲解:科学研究中常对物质表现出的不同现象进行分类,学习上也是如此。根据盐水、糖水、泥水、油水表现的不同现象,可分为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板书: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提问:在上面的实验中,哪种物质溶于水可制得溶液?
回答:食盐和糖。
小结:由实验可知,把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不是都能够形成溶液的。食盐
水和糖水是溶液,泥水是悬浊液,油水是乳浊液。
分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除了水以外,我们还经常使用哪些溶剂呢?
板书:四、其他常用的溶剂
实验1:在两个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汽油,然后分别滴入2滴食物油,振荡后观察现象
实验2:在两个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酒精,然后分别加入一小块碘晶体,振荡后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
教师讲述:以上说明,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种物质,但不是万能的溶剂。溶质对溶剂是有选择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使用各种各样的溶剂。酒精——溶解碘,配制碘酒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3《氧气》第二课时参考教案1
氧气
第二课时
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平安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拟、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展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平安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平安知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展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快乐趣。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1)投影仪,500 mL烧杯,100 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
(2)热水、白磷、红磷、酒精(70%)、面粉、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蜡烛,烧杯、灭火器道具、金属罐、塑料盖、导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燃料。
第二课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平安知识。
教学过程
[以故事为载体,创设情境]
[介绍]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场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
[学生提出问题]战舰上为什么失火了呢?
[设问]问得好。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配套教案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是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组成的,土壤中还有大量生物。
2.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矿物质和腐殖质的来源。
3.了解土壤的腐殖质与土壤肥沃程度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交流合作等实践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2.通过对土壤利用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土壤的组成及各物质的比例
2.土壤的利用及土壤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将班级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每个小组自己准备1-2包土壤,烧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看幻灯片几副地球上丰富多样、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并用一幅扎根与壤中的大树做导图
师:将这些树苗种植在哪里比较合适?
学:土壤。
师:为什么种植在土壤里比较合适?土壤里有哪些物质?能为植物生长提供些什么?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活动:土壤中有什么?
让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土壤,观察它的颜色、气味和状态。给出下表,小组讨论完成。
分组交流结果。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呢?出示下表,学生讨论、操作,完成下表
在完成表格的基础上分组交流结果。
师:植物的枯枝落叶和动物死亡后的尸体在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下返回到哪里去了?
学:土壤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土壤的腐殖质形成过程,引出腐殖质的定义。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3.3《阳光的组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三、阳光的组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阳光的色散现象;
2、会说出可见光谱中各色光的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3、知道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它们的主要作用;
4、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所组成;
【教学重点】
1、知道阳光的色散现象;
2、知道太阳光的组成及一些具体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彩虹,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以及观看CD碟片上的色彩,启发同学们思考这些丰富的色彩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切入正题:原来这都是归功于阳光,所有色彩的呈现都离不开阳光的照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阳光的组成。
一、色散现象
【活动】请四位同学上来做实验,每位同学拿一块三棱镜,放在教室窗台上,让阳光斜射入棱镜的一个棱面,适当调节棱镜位置,在教室另一面的墙面上将出现什么现象?将四个同学棱镜形成的彩色光带做一下对比,你将有什么发现?
【讨论】将同学分为若干组,每前后两桌同学为一组,讨论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请各组代表发言,看哪一组回答得既准确又快。
【结论】阳光经过棱镜后,在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会出现一条彩色光带,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这就是色散现象。
二、色散现象的研究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光是由很多种(七种)颜色组成的,我们把这种光称为复色光,从而引出复色光和单色光的概念。
复色光:由两种以上的单色光组合而成的光;如太阳光。
单色光:只有一种颜色组成的光,如红光、紫光等。
视窗:彩色电视机
播放视频动画,演示将三束相等亮度的红光、绿光、蓝光投射到白色屏幕上,你会发现在三种色光重叠的地方屏呈现白色。故将红光、绿光、蓝光称作光的三原色。并且三原色进行混合可得出另一种颜色。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6章动物和人类的生殖与发育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六章动物和人类的生殖与发育
教学重点、难
点重点:难点:
教学过
程
学生活动
第六章动物和人类的生殖与发育
1、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的生殖都是有性生殖.要进行有性生殖,动物就必须具有生殖系统。一般都由生殖腺、生殖导管和附腺组成。
2、从结构上看,其演化过程由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由不完善到完善。
3、动物的有性生殖基本是有卵生和胎生两种类型,此外有些动物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
4、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动物的受精有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两种类型.体内受精,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这种生殖方式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营养和温度恒定的发育条件,以及良好的结构保护,使外界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
5、卵生、卵胎生、胎生动物中。胚胎在体内发育的是胎生、卵胎生,胚胎在体外发育的是卵生,
胚胎营养来卵黄的是卵生、卵胎生,胚胎营养来母体的是胎生。
6、个体发育一般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7、从受精卵发育开始,到幼体脱离卵膜(卵生)或母体(胎生)的发育时期,称为胚胎发育阶段。卵生动物中,卵内卵黄含量较少的,胚胎发育时间就较短。
8、在昆虫和五类脊椎中属于体内受精的是: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属于体外受精的是:鱼类、两栖类;属于卵生的是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属于胎生的是:哺乳类.
9、人的生殖是体内受精。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
10、胚后发育是指幼体成熟后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开始到性成熟为止.
11、昆虫变态发育有两种: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前者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如蚊子、蜜蜂、家蚕.后者要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如蝗虫、蟑螂.
初中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1 空气的存在教案
第二章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存在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有质量,并能用实验方法证实;能列举几个空气的用途。
2)通过实验感受、认识大气压的存在,能用简单的实验演示大气压的存在;能例举几个应用大气压的事例。
3)通过活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运动,了解室内空气的对流的简单过程。
4)使学生意识到实验是探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培养学习中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
教学重点:空气有质量,大气压的存在
教学难点:大气压存在的探究
教学过程:
引入部分:呈现一个空烧杯,提问杯内有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呈现课题.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实验举例:①一个塑料袋鼓气后扎紧,然后挤压;②把一个塑料杯倒扣在水槽中,围成一段气柱,用针刺破杯下沉空气逸出水面上升.)
一、空气有质量。
提问:一切物质都具有质量,那么空气是不是也具有质量呢?
讨论:1.分组讨论能证实空气有质量的实验探究方案。
2.交流。
3.确定最佳方案。
4.师演示课本中的活动装置。(录象)
(教师可直接指出空气是物质,物质有质量.提出:你如何用事实来说明空气有质量?呈现课题:空气有质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方案(方案内容:器材、实验方法,从什么实验现象来说明空气有质量),汇报交流分析后确定最佳方案,然后按课本图2.1.1进行演示实验.)
板书:1、结论:空气是有质量的。
2、空气的用途:
分小组(4—6人)讨论,展开比赛,哪个小组能说出空气的用途最多就获胜.
讨论前先不要展示课本图片,这会禁锢学生思想,不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下册 2.5 保护大气圈教案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下册 2.5 保护大气圈教案华东师大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大气圈的分层,描述臭氧层的作用。
2)初步了解温室效应的含义,关注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对温室效应的利弊。
3)知道什么是臭氧空洞和可能产生的危害。
4)能例举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防治方法。
5)知道我国已开始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预报,看懂各种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预报。
6)培养学生大气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了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7)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表达交流、调查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环境意识培养,并对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空气质量预报有所了解。
教学难点: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空气质量预报
教学过程:
引入:两个可乐瓶(1.25升、白色),点燃三根火柴扔进一个瓶内并用盖盖住(这代表脏空气),另一个空可乐瓶(代表洁净空气),在学生中传递,问同学们喜欢呼吸哪瓶中空气?(瓶内的是大气一部分,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污染会污染空气),引出课题:保护大气圈。一、大气圈的作用:
教师结合大气分层示意图讲述,使学生对大气圈有所认识。
大气分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讨论:地球上没有大气圈(无空气)地球上将会怎样?
重点了解对流层、平流层中的臭氧层的作用。
二、温室效应:
①用类比的方式(图片)从温室大棚能允许太阳辐射透过但阻止热量和水分散发,使之温暖湿润;让学生领会地球也是个温室,大气圈相当于温室的屋顶和回壁,也使地球温暖湿润生机盎然。
②提问并讨论:
⑴大气圈是气体,是什么物质相当于“棚”的作用而允许太阳辐射透过但阻止热量散失?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6章《6.2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6章《6.2解一元一次方程》教
学设计
第一篇: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6章《6.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
第1课时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天平的操作活动,发现并理解等式的性质.
2.应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的变换.【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等式的性质和运用.【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等式的性质.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地聪明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达,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量.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教学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能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又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请同学来做这样一个实验:如下图,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它表示左右两个盘内物体的质量a、b是相等的.得到:a=b.1.若在平衡天平两
边的盘内都添上(或都拿去)质量相等的物体,则天平仍然平衡.得到:a+c=b+c a-c=b-c 2.若把平衡天平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则天平仍然平衡.得到:ac=bc(c≠0)a/c=b/c(c≠0)观察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2)这几个等式两边分别进行什么变化?等式有何变化?(3)通过上面的操作活动,你能说一说等式有什么性质吗?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1.2 水的三态变化
第二节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
2.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3.会描述冰融化过程中的特点。学会描绘冰的融化曲线,会从冰的融化曲线确定冰的熔点。
4.学习装置器材,正确食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会根据实验数据描绘水的沸腾曲线。会从水的沸腾曲线确定水的沸点。
5.知道水的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变化名称及各种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6.会描述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重点: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物质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物质三态变化 3个实验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活动: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关于“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活动。
1)安排学生实验,做之前要求学生认真复习上册中有关托盘天平的使用和操作要点。
2)向学生介绍量筒的作用、量程、分度值和读数方法。
3)实验中水的体积可由大到小量取。测质量用的烧杯每次都应擦干。
结论: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之比是一个确定的量。
这个比值反映了水的一种特性,我们把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叫做水的密度。
一、水的密度
1.纯水在4℃时的密度是1g/cm3,这表明4℃时,体积为1的纯水的质量是1g。
4℃时水的密度最大
2.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表示纯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
水具有一定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得出:1g/cm3=1.0×103 kg/m3
练习:1.说出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的含义
2.从一桶水中取出一杯水,是一桶水的密度大还是一杯水的密度大?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阳光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
第三章阳光
重点:阳光的组成;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概念及其应用;
选择题:阳光组成;
复色光,单色光的应用;
紫外线、红外线的应用;
彩虹;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与防治;
填空题:光的反射的应用;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
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
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
到日全食,在2的
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
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
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水教案(知识点+练习)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章⽔教案(知识点+练习)华东师⼤版
第⼀章⽔
知识点概述:
1)海洋⽔占地球上全部⽔量的 96.5% ;陆地⽔占总⽔量的 3.5% ;还有少量的⼤⽓⽔等。
2)⽔存在于海洋中、陆地上、空⽓中以及⽣物体内。
3)⽔⼀般以固态、液态、⽓态三种形态存在于⼤⾃然中。
4)⽔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的进⾏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态⽔、液态⽔、⽓态⽔。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咸⽔和淡⽔。
(3)按对⽣命的作⽤可分为:⽣物体内的⽔和⽣物体外的⽔。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海洋⽔、⼤⽓⽔和陆地⽔。
5)海⽔占了地球上全部⽔量的 96.5% 。海⽔是咸的,是因为海⽔中含有⼤量的盐类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中含盐类物质 35 g。所以海⽔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前最常⽤的海⽔淡化的⽅法是蒸馏法提取淡⽔。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种泌氯细胞,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分的时候,植物细胞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6)陆地⽔占了地球上所有⽔量的 3.5% ,其中⼤约 1% 是咸⽔,咸⽔主要存在于⼤陆内部的⼀些湖泊中,如我国的青海湖,亚欧⼤陆的⾥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 2.5% 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
7)⼈类较易利⽤的淡⽔只占淡⽔总量的 0.3% ,它主要包括江河⽔、淡⽔湖泊⽔、浅层地下⽔。
8)⼤⽓中的⽔数量不多但这部分⽔却会成云致⾬、形成复杂的天⽓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中有⽔。下⾬、下雪、与雾霜露的形成。。
科学七年级下册声音教案总结
《科学七年级下册声音教案总结》是一份重要的文献资料,主要总结了对于初中生学习声音知识所制定的一套教学方案。通过学习,学生们可以从中了解声音的物理特性、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声音与健康的关系。下面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
本次声音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声音的物理特性、声音的产生方式和应用场景以及声音与健康的关系。学生针对这些目标,能够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2、掌握声音和光线的差异及其传播规律。
3、了解声的应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4、了解长期吵闹环境和大声喊叫所造成的听觉损伤。
二、教学过程
本套教材将声音的教学分为三个板块,依次为:
1、声音和振动
2、声音和环境
3、声音和健康
下面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1、声音和振动
板块中,主要介绍了声音的基本概念和声音产生的机理。学生们了解到每种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产生振动的物体则被称为“振源”。振动的物体挤压了周围空气,造成了压缩和密集的气体,气体分子协同运动,压缩并激发了华丽的波浪,这些波浪被称为声波。
学生们学习了声音的传播规律。声波在传播时,遵循一种叫做“绕射”的物理规律,即声波的传播路径以及在各种媒介中的速度都是不同的。绕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比如可以利用它使人类的声音在室内得到优化传播。
2、声音和环境
板块中,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声音在生活、工业和自然环境中的应用。比如,声波可以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使人们可以用耳朵感觉到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声音,感受声音带来的快乐或不适。
学生们还学习了声音在分辨方向和定位物体方面的重要性,包括声音反射、分立和强度。声音反射使人们认为声音来自某一方向,而声音的分离和强度可以帮助人区分不同声音并辨别它们所在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水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科学探究]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它覆盖了地球大约71%的表面。
3.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2.5%,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4.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答] 可以利用水蒸气遇冷能液化成液态水的知识来回答。例如,在夏天,当我们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刚拿出时,瓶子外面是干而冷的,过一会儿,瓶子外壁会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从而可以证明空气中存在着水蒸气。
二、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2/3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 70%~80%,其中水母占98%,草本植物中约占70%~85%。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充足水分。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答]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与其他生物一样需要水。它为了能适应沙漠地区的生活,可以通过关闭汗腺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体内的水分,并且通过嗅觉系统可以在数千米以外“闻到”水源。
三、水的循环
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蒸发和蒸腾进入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可以表示如下: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陆上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解析]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但有96.53%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不同;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用水。
[课内练习]
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 ) A海洋水 D.陆地水 C.冰川水 D.湖泊水
2.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它主要包括 ( )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 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
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 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3.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 ( ) A.青蛙 B水母 C.人体 D.植物种子
4.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中,形成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大气水主要是由海洋表面水蒸发而来。
5.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6.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因为水不仅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到节约用水且保护水资源。[课时小结]
重点:1.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
2.水的循环和水体的运动。
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地球上水的状态呈 ( )A.液态和固态 B.液态和气态 C.气态和固态 D固态、液态和气态
2.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是 ( )
A.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
B.全球大气的降水
C.全球陆地地表径流输送 D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输送
3.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 ()
A.湖泊水的蒸发
B.江河水的蒸发 C海洋水的蒸发 D.植物的蒸腾作用
4.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B.水循环只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C.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上空与陆地上空之间
D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5.能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的水循环存在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