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本体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试论本体的应用及其发展
试论本体应用及其发展【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本体的概念,然后对本体的应用情况做了分析:本体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本体在信息检索、信息抽取、异构信息系统的互操作和集成、语义Web四个领域的应用,并表现出以下特点:本体在信息检索、信息抽取、异构信息系统的互操作和集成3个领域的应用研究以方法论探索为中心,研究方法以算法、建模和系统架构为主。
最后,本文对本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本体;语义网;本体应用;本体发展趋势1 本体的概念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首先把哲学规定为关于“本体”之学, 西方哲学中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第一次提出“本体”(Ontology),黑格尔(1770—1831)曾转述过它的定义:“本体,论述各种有关‘存在’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存在是唯一的、完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诸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
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本体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关于自然和存在的关系。
它试图回答“什么是存在”,“存在的性质是什么”等等。
在哲学界,本体作为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是指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
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本体被引入到信息学和人工智能领域。
信息学和人工智能中所指的本体,从概念上划分,可以有两种理解:本体和狭义本体。
本体的定义,它在计算机学界的定义和内涵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1991年,Neches指出:“一个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的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用于组合术语和关系以定义词汇的外延的规则。
”该定义只是给出了建立一个本体的基本要素,即:要建立一个本体,首先要识别所处理领域的基本术语和这些术语之间的关系,而后识别组合这些术语和关系的规则,并提供这些术语和关系的定义。
●1993年,Gruber指出:“本体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一个显式的规格说明。
本体方法学综述
Ontology方法学综述杨秋芬1,陈跃新2(1.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2.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湖南长沙410073)摘要:近来,一种新的知识模型的出现,解决了以前专家系统基于规则技术的缺陷。
最新的知识工程化技巧就是Ontology(本体论),获取本体论的动机是/可再用性0(Reusability)。
在信息系统、接口、面向对象设计和编程等方面,本体论都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详细介绍构造Ontology方法学。
关键词:Ontology;方法学;知识工程中图法分类号:TP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695(2002)0420005203A Survey of the Ontolog y MethodologyY AN G Qiu2fen1,CHEN Y ue2xin2(1.Hunan Radio&TV U ni vers ity,C hangsha Hunan410004,China;2.Dept.o f C om puter,National U nive rs ity o f De fe ns e S cienc e&Technology, Changs ha Hunan410073,China)Abstract:This paper detail s and expo unds the metho dolog y of Ontolo gy.Recently a new born kno w ledge2based mo del has solv ed the defects o f ex pert system based on rule2technolog y.This technique of kno wledge engi neeri ng is Ontolog y.Reusability is the mo tive to ac2 qui re Ontolog y.Ontolo gy is very useful in information systems,interface as w ell as O bject2O riented programmi ng.Key w ords:On tolo gy;Metho dolo gy;Kno wled ge Engi neeri ng1引言知识工程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不同开发工具和应用平台使系统的通信、共享、重用性等性能受到了限制,新的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知识系统,不断开始/重新设计0,造成人力、物力、才力的大量浪费。
本体的相关研究
本体的相关研究一、本体的内涵本体(Ontology)源于哲学概念,指事物的本身,用以描述事物的本质。
在哲学界,本体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描述”,即“存在论”“万有论”等。
本体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事物本质的研究[5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在对世界的研究中,将本体引入到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领域研究中,给出了自己的研究、定义、理解和应用。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在信息科学、知识工程领域引入本体的概念。
Neches 等在人工智能领域最早给出了本体定义:本体是某个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用于定义术语和关系以定义词汇外延的规则[54]。
换句话说,本体是某个领域公认的概念集,该概念集包括确定的语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Gruber给出的本体定义迄今为止引用最为广泛,本体是某个领域中概念模型的形式化和显示的规范说明[77]。
在Gruber研究的基础上,Guarino和Giaretta对本体定义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他们认为本体论是一套对某个领域概念做出清晰、局部说明的逻辑理论[55-56]。
Borst在Gruber本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体是共享的概念化的形式规范说明[57]。
Studer等人在Gruber和Borst基础上,提出本体是共享的、概念化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
Studer认为本体包括了“共享、概念化、明确、形式化”四个方面的内容[58]。
杜萍对本体“Ontology”在国外的发展过程做了较为完善的总结[59],如表2-1所示。
表2-1 本体定义的发展续表虽然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本体的定义有不同的描述,但究其根本,从本体的内涵上看,学者们对本体内涵的认识都是把本体当作某个领域不同主体之间交流的一种语义基础,即用本体定义明确的词汇,描述概念之间的关系,使得使用者之间能够达成共识[68]。
二、本体的分类本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本质、概念化、共享性等特征。
西方哲学中的本体概念
西方哲学中的本体概念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涉及到哲学、科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在本体概念中,本体可以被理解为存在本身,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同时也是一切现象的基础和根源。
在西方哲学中,本体概念主要存在于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笛卡尔主义、斯宾诺莎主义、黑格尔主义等哲学流派中。
柏拉图主义认为,本体是理念世界,是超越个体经验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实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主义则认为,本体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是物质的本质和原因,是变化的终极原因。
笛卡尔主义认为,本体是心灵和物质二元并存的世界,心灵和物质是相互独立的存在,但同时又相互作用。
斯宾诺莎主义认为,本体是绝对无限的存在,是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和思考的对象。
黑格尔主义则认为,本体是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质和终极目的,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
在本体概念中,也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和争议。
首先,本体是否存在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些哲学家认为,本体只是人类思考的对象和概念,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其次,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些哲学家认为,本体是现象的基础和根源,而现象只是本体的表现和表现形式。
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本体与现象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中的本体概念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涉及到存在、本质、目的等多个领域。
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本体概念的定义和意义也不同。
对于西方哲学中的本体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哲学背景和语境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本体 方法 认识
本体方法认识摘要:1.引言:阐述本体、方法与认识的关系2.本体概述:介绍本体的概念、种类及作用3.方法论:探讨研究本体的方法及其优缺点4.认识论:分析认识本体的途径及影响因素5.本体与认识的关系:论证本体与认识之间的关联6.实例分析:运用本体与认识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7.结论:总结本体、方法与认识的重要性及启示正文: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本体、方法和认识这三个要素。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我们将对这三个要素进行详细探讨,以期能够加深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并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利用它们。
首先,来了解一下本体的概念。
本体,简单来说,就是事物的本质、核心。
它可以是自然界中的物质本体,也可以是社会现象、思想观念等精神层面的本体。
本体的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实体本体、关系本体、状态本体等。
在不同的领域和场景中,本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正确认识事物的本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企业管理中,把握市场本体有助于企业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战略。
其次,方法论是研究本体的方法。
方法论包括认识方法、实践方法和思维方法等。
研究本体时,我们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事物,以求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本体。
在实际应用中,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本体的认识。
因此,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至关重要。
当然,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和运用。
接下来,认识论是探讨人类如何认识本体的学科。
认识的途径有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它们都受到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认识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深度,都关系到我们对本体的理解。
因此,在认识本体时,我们需要关注认识论的研究成果,以提高认识的准确性。
本体、方法与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本体是认识的对象,方法是认识的途径,认识则是本体的反映。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便更好地认识本体。
本体是什么
本体是什么本体是一种无形的存在,简单地说,本体就是你本来的样子。
你虽然无法在脑海中勾勒出它的形态,却可以碰触到它。
在你刚刚出生时,你与本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那段时间里,你就是本体,本体就是你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的思想和言论逐渐开始影响着你,这些不同的意见造成了你认识的偏差,因而你开始离自己的本体越来越远。
在本体逐渐远离你的过程中,你被设定在外界画好的框架里。
你在那里生存,按照一定的规矩与限制生存。
那些灌输在你头脑中的思想使你的情感受到抑制,无意识地改变了你的认知,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对的,而你自己产生的任何认识都是错误的。
这时,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本体相背离。
你只是单纯受到外界固定思想的支配,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觉”。
当你与本体的距离越来越远时,各种痛苦与不安就会疯狂地袭来。
接着,恐惧油然而生并逐渐席卷你的心灵,内在与外在的冲突和矛盾已然成了生活的常态。
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意识里充满了各种限定的观念而非本愿,而你此时从事的一切事情都是肉体的向往而不能称之为生命能量的流动。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那我的本体是不是已经消失殆尽了?”其实不然,本体永恒地存在于生命形式的最深处,它虽然无形,但不会被毁灭。
当你全神贯注地临在时,本体就会在沉静的思想中慢慢向你靠近,直到被你感觉与触碰。
当你感觉到自己的临在时,也就是在感受本体。
但在感觉本体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尝试了解它,你能做的,唯有感觉。
这个感觉的过程也许并不顺利,因为阻碍着你与本体邂逅的障碍就是那些头脑中固定的框架。
你总是被各种框架束缚着,但自己毫不知情。
它们控制着你的思想以及一切言行,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它们的“奴隶”。
正因如此,想要寻回心灵的能量,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到自己是被控制的这个事实。
许多人只是觉得生活完全没有按照本愿来发展,觉得命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并且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但对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毫无头绪。
这都是受到各种框架束缚的结果。
本体方法及应用
本体方法及应用本体(Ontology)是指描述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事物的概念、属性和关系的一个系统性表达。
在计算机科学中,本体是一个表示为一组概念及其之间关系的术语,用于描述一些特定领域的概念模型。
本体方法(Ontology Methodologies)是指在设计、构建和维护本体时采用的相关方法,主要包括本体设计、本体构建、本体评估和本体应用等方面。
1.本体设计本体设计是指确定本体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在给定的领域中定义本体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本体领域和目标:首先需要确定要描述的领域范围及其目标,为设计本体打下基本方向;(2)确定本体概念和属性:在确定领域和目标后,需要确定本体中要描述的概念及其属性;(3)确定本体关系:在确定概念和属性后,需要明确本体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继承关系、实例关系等;(4)确定本体结构:在确定本体中的概念和关系后,需要将其组织成合理的层级结构。
2.本体构建本体构建是指将本体设计的概念、属性、关系的知识表示成相应的本体语言的过程。
本体构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选择本体语言:根据需求选择本体语言,如OWL、RDF、UML等;(2)定义本体类:定义本体中的类、属性及其关系;(3)定义实例:将实体实例化为本体中的实例;(4)为概念添加属性:为本体的概念添加属性及其相关定义;(5)定义Axioms:定义本体的Axiom及其约束条件;(6)排错和优化:在构建本体过程中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错误。
3.本体评估本体评估是用来评估设计、构建和使用本体的质量和可信度。
本体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检测本体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一致性问题,保证本体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本体评估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本体正确性测试:检测本体是否满足本体设计的要求;(2)本体一致性测试:检测本体内部和跨本体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问题;(3)本体可用性测试:检测本体的可用性和性能。
4.本体应用本体应用是指利用本体技术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管理和应用的过程。
本体哲学概念
本体哲学概念
本体哲学是一种哲学思想,关注于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特性。
本体哲学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研究存在本身,而非只是存在的特定事物或现象。
它试图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存在是什么,实体有哪些特性,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以及它们和我们的认知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本体哲学与其他哲学学派的区别在于其更加关注实体和存在本身,而非其他哲学学派更倾向于研究现象、意义、知识等。
它认为存在本身是一个独立而真实的现象,而非仅仅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或观念构建。
本体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
1. 本体:指存在本身,无论是物理实体还是概念实体。
2. 实在:指真实的存在,而非虚构或观念上的存在。
3. 本质:指实体的核心特征或属性,即使在不同的表象下也保持一致。
4. 实质:指实体的真正特性或本质,与表面现象或表象相对应。
5. 形而上学:一种研究存在本质和实质的哲学方法。
本体哲学涉及广泛,包括现象学、存在主义、形而上学等分支学派。
它的研究不仅限于物质世界,还包括意识、价值观、道德等非物质实体的本质研究。
它在哲学、科学、宗教、文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道家(教)本体论思想简述
人应当效法自然,以自 然为榜样,学习自然的 智慧和德性,以达到与 自然同化、天人合一的
境界。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破坏自然会导致人类
自身的毁灭。
道的无为和有为
01
"道"的无为是指其不施加任何 主观意志和目的,自然而然地 作用于万物。
02
"道"的有为则是指其创生、养 育、成就万物之功,是万物得 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
02
"无为"并非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
预事物的自然进程,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强调尊重自然,反对过度的人为干预和强制性的控
03
制,认为这会破坏事物的自然平衡和和谐。
自然与人的关系
01
02
03
道家(教)认为人与自然是 息息相关的整体,人应 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
道家(教)本体论的核心思想
道
道家(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 的绝对存在。
无
道家(教)强调“无”的概念,认为“无”是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存 在,是万物之始、之终、之本质。
自然
道家(教)主张“自然无为”,强调万物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受人为 干预,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02 道家(教)的本体论观点
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在社会治理中表现为政府尽量减少对社会 的干预,让社会自然发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的自我调节
能力,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尊重自然
道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反对过度开发。在社会治理中,这要 求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
本体的概念和应用总结
一、Ontology 的定义:Ontology 是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
Ontology 是对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可共享的规范。
这包含4层含义:概念模型( conceptualization)、明确(explicit)、形式化( formal)和共享(share)。
概念模型:指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 Phenomenon)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
概念模型所表现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
明确:指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
形式化:指Ontology 是计算机可读的(即能被计算机处理)。
共享:指Ontology 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 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即Ontology 针对的是团体而非个体的共识。
Ontology 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术语)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补充1:在与领域的本体概念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在与领域,理论上,本体是指一种“形式化的,对于共享概念体系的明确而又详细的说明”。
本体提供的是一种共享词表,也就是特定领域之中那些存在着的或概念及其属性和;或者说,本体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具有结构化的特点,且更加适合于在之中使用;或者说,本体实际上就是对特定之中某套及其相互之间的形式化表达(formal representation)。
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对象类型相互关系术语集计算机系统领域概念关系二、Ontology 的建模元语Perez 等人认为Ontology 可以按分类法来组织,他归纳出Ontology 包含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Modeling Primitive)。
这些元语分别为:类(classes),关系(relations),函数(functions),公理(axioms)和实例(instances)。
本体
本体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含义"本体"是'本'和'体'两个独立的汉字组成的汉语复合词。
'本'字的基本含义是植物的根,'本'字的引申义是事物的本源或来源。
'体'字的基本含义是人的身体,'体'字的引申义是事物的身体或形体。
"本体"这个汉语复合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的主体或自身,事物的来源或根源。
二十世纪初,有学者用"本体"这个汉语词翻译西方哲学所追求的"超越一切存在者或现象、具有创造各种事物或现象能力"的根本实体。
从此,"本体"一词成为了一个哲学名词。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机科学界用"本体"这个词表述和界定由Gruber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这个事物,于是,"本体"一词又成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的名词。
本体(Ontology)是一个概念框架,给出一套词汇标识一套概念,这些词汇就是术语。
本体本身也需要标识,比如我们说"物理学",物理学这三个字就标识了本体。
对于本体这个形而上学的东西读者没必要纠结,只需知道在数据交换平台中计算机是使用编码来标识本体的就可以了。
如"JS(教师)"标识一个本体,"XS(学生)"标识一个本体,在教师本体概念框架下"性别"指的是教师的性别,而在学生本体概念框架下"性别"指的是学生的性别,再比如:在教师本体框架下有"所教学科"这样的概念但在学生本体下没有,而在学生本体下会有"家长联系电话"这样的概念但在教师本体下没有。
折叠编辑本段汉语词语折叠词语读音拼音:běn tǐ注音:ㄅㄣˇ ㄊㄧˇ[2] 折叠基本解释(1) [thing-in-itself]∶事物的本身。
项目本体分析方法论
增强项目团队的协作效率
统一项目语言和认知基础
本体分析有助于项目团队成员在共同的知识框架下沟通交流,减少歧义和误解, 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支持知识共享和复用
通过本体分析,项目团队可以积累和整理项目相关知识,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 和知识支持,降低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项目本体分析的主要
03
步骤
确定本体分析的目标和范围
总结词
明确本体分析的目的和范围是首要任务,有助于确保分析的 准确性和有效性。
详细描述
在进行项目本体分析之前,需要明确分析的目标,例如确定 领域内核心概念、建立概念间的关系等。同时,要明确分析 的范围,包括所涉及的领域、项目阶段和数据来源等。
收集和整理项目相关资料
项目本体分析方法论
目录
• 本体论概述 • 项目本体分析的必要性 • 项目本体分析的主要步骤 • 项目本体分析的应用场景 • 项目本体分析的挑战与展望
本体论概述
01
本体的定义
本体的定义:本体是对领域内概念和 实体及其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和表示, 它为共享和重用知识提供了一种形式 化的、机器可读的表示方法。
THANKS.
要点一
总结词
构建本体模型是项目本体分析的最终目标,是一个综合性 的过程,需要将以上各个步骤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根据确定的目标、收集的资料、识别的核心概念和实体以 及定义的关系,构建一个完整的本体模型。本体模型应清 晰地表达概念层次结构和关系,能够为领域内的知识共享 和应用提供支持。同时,要确保模型的质量和可维护性, 以便进行持续的更新和完善。
本体构建的复杂性和可维护性问题
本体概念、描述语言和方法论方面的综述
本体概念、描述语言和方法论方面的综述。
一、本体的概念Ontology 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384-322 b.c.)。
它在哲学中的定义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地描述,即存在论”,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1]。
在人工智能界,最早给出Ontology定义的是Neches等人,他们将Ontology定义为“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的规则的定义”[1]。
Neches认为:“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的词汇表的基本术语及其关系,以及结合这些术语和关系来定义词汇表外延的规则。
”(“An ontology defines the basic terms and relations comprising the vocabulary of a topic area, as well as the rules for combining terms and relations to define extensions to the vocabulary.”)[6]。
后来在信息系统、知识系统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人研究Ontology,并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其中最著名并被引用得最为广泛的定义是由Gruber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原文参见:"An ontology is an explicit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 The term is borrowed from philosophy, where an Ontology is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Existence. For AI systems, what "exists" is that which can be represented. When the knowledge of a domain is represented in a declarative formalism, the set of objects that can be represented is called the universe of discourse. This set of objects, and the describabl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are reflected in the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y with which a knowledge-based program represents knowledge. Thus, in the context of AI, we can describe the ontology of a program by defining a set of representational terms. In such an ontology, definitions associate the names of entities in the universe of discourse (e.g., classes, relations, functions, or other objects) with human-readable text describing what the names mean, and formal axioms that constra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well-formed use of these terms. Formally, an ontology is the statement of a logical theory."[2,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本体论研究综述
本体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本体论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和深入探讨。
本体论作为哲学的一个核心分支,关注于研究存在、实体、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通过回顾和分析本体论的历史发展、主要观点以及当前的研究动态,本文力求呈现本体论研究的全貌和最新进展。
在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本体论观点。
古典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存在和实体的理解,为后来的本体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哲学家则试图通过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传统本体论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本体论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我们将回顾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探讨各个时期本体论观点的演变和变革。
我们将分析不同哲学家对于存在、实体和本质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构建各自的本体论体系。
我们还将关注当前本体论研究的前沿动态,探讨新兴理论和方法对于本体论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本体论研究框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和最新进展。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于本体论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推动本体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二、本体论的哲学基础本体论,作为哲学的一个核心领域,其哲学基础深厚且多元。
从古至今,哲学家们对于本体论的理解和研究,始终离不开对存在、本质、实在等基本问题的探讨。
这些基本问题构成了本体论研究的核心,也为本体论的哲学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可以说是本体论哲学基础的初步形成。
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而我们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实体的存在,认为实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是存在的本质。
进入中世纪,经院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奥古斯丁、阿奎那等哲学家,在继承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引入了神学的视角,将上帝作为存在的最高本体,认为上帝是世界的本质和根源。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变革,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也经历了重大的转变。
本体的简介
什么是本体论?想必大凡刚刚接触这个概念的人都是一头雾水,有的甚至几年时间都弄不明白它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鄙人不才就是这样的愚人。
哲学上的概念本来就够烦人的了,抽象拗口、晦涩难懂,一副不把你搞晕誓不罢休的样子,但就这还都是其次,更让人恼火的是,这些不明不白的东西竟然延伸到了科学技术领域,比如,本体论这头怪物就已经开始在人工智能、图书馆学、知识工程等领域中大行其道了。
为了搞清人工智能中的本体论究竟是怎么回事,前年我特意买了一本专门讲本体论的书,结果是看得云里雾里,分不清东南西北。
原本对本体论的认识是一盆糊糊,看完这本书后糊糊变成了浆糊,最终还是没有弄明白什么是本体论。
我敢对天发誓,这次绝对不是由于本人天生愚钝,而是书的作者本身就没有搞懂什么是本体论,东拼西凑,弄了一大堆资料,一二三四五倒是罗列了不少,可就是没有一句话能够解释清楚本体论究竟是什么。
大凡对本体论的解释都是这样的:首先是一段辞源探讨,诸如,本体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尾巴英文的头、西方的哲学东方的道,等等、等等,前五百年后五百年详详细细罗列一番,结果,罗列完了也就算是解释完了。
避实就虚,说了一大堆,就是没有一句能够涉及问题核心的,到了也没有给你交代出本体论究竟指的是什么。
用爱智论坛上的一个网友的话说,那就是:“你们分得真细,佩服!!!!!但我对答案还挺朦胧的。
”闲话少叙,我们还是来探讨一下究竟什么是本体论吧。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本体论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只是最近这些年,它被引用到一些科学技术领域,成了一个带有哲学色彩的科学技术概念。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本体论在哲学上是怎样解释的。
哲学上的本体论要想弄清楚什么是本体论,我们就得先弄明白什么是本体。
对于什么是本体,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下面,我选出两种我认为比较准确的说法供大家参考。
1、新华字典上的解释: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2、百度百科上的两种解释:“1.事物的本身。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对于国内外对于本体认识的综述
要求:05年至今,对于国内外对于本体认识的综述/分析/调研报告一、本体的定义本体(Ontology)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哲学,一方面研究存在的本质,另一方面研究客体对象的理论定义,即整个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
现在哲学领域较多翻译为“本体论”。
本体在计算机学科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Haves(1978)把本体论引入了人工智能领域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给予了新的定义。
Alxenader在1986年发表的文章被视为本体在计算机领域获得不同于哲学领域的新的研究的起点。
Guarino(1998)进一步区分了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的本体与哲学的本体:哲学的本体是反映世界的一种特定分类的观察方法;AI的本体是一些用特殊词汇描述现象的人造物,其本质是人造的概念系统,核心是人工规定的概念与规则体系。
本体系统中的概念与一般的实体系统概念不同,它把刻画真实世界的实体概念、关系、属性等全都概念化和形式化,并且加上一些与这些概念相关的领域公理,构成用于人工智能推理系统的逻辑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计算机界举行了多次关于本体的专题研讨会,本体成为包括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表示在内的诸多人工智能研究团体的热门课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本体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建立在对所交流领域的共识基础上。
本体的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变化发展,本体发展史中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列表如下:目前被大部分人公认的定义是Gruber在1994年提出的:“本体是关于共享概念的一致约定。
共享概念包括用来对领域知识进行建模的概念框架、需要互操作的主体之间用于交互的与内容相关的协议,以及用于表示特定领域的理论的共同约定。
在知识共享的情况下,本体的形式特化为具有代表性的词汇的定义。
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一种层次结构,用来详细描述类和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在国内,陆汝钤院士等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本体定义如下“本体是关于某个主题的形式化和说明性表示,包括它的论域、论域中诸对象的名称、定义及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本体的概念、方法和应用王昕摘要:近十年来,本体(ontologies)和本体工程(ontological engineering)在知识工程及其相关的应用领域获得广泛的关注。
本文作者在研究产品设计知识重用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有关本体的文献资料。
作者认为,本体工程在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基于知识的软件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
本文扼要介绍了这一新兴学科分支的概念、方法及研究和应用现状。
关键词:本体,本体工程,知识共享和重用本体论(Ontology:o大写)原是哲学的分支,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的本质。
它与认识论(Epistemology)相对,认识论研究人类知识的本质和来源。
也就是说,本体论研究客观存在,认识论研究主观认知。
而本体(ontology:o小写)的含义是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常与“现象”相对)。
在人工智能领域,知识建模必须在知识库和两个子系统之间建立联系:agent行为(问题求解技能)和环境(问题存在的领域)。
而长期以来,AI的研究者较为注重前一个子系统,而领域知识的表达依赖于特定的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是只需要考虑相关的领域知识。
但是,大规模的模型共享、系统集成、知识获取和重用依赖于领域的知识结构分析。
因此,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任务独立(task-independent)的知识库(本体)的价值被发现,并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作者在研究产品设计知识重用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有关本体的文献资料。
作者认为,本体工程在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基于知识的软件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
本文将扼要介绍这一新兴学科分支的概念、方法及研究和应用现状。
1 本体的基本概念1.1 本体的定义近十年来,本体的研究日趋成熟。
在各种文献中,尽管与本体相关的概念和术语的用法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事实的使用约定已经出现。
在参考文献[2]、[3]中,作者根据已有文献中相关概念和术语的使用情况,提出了推荐的使用约定。
我们首先列出本体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然后对相关的概念做简要的描述。
本体(ontology)的几个代表性定义:(1) 本体是对于“概念化”的某一部分的明确的总结或表达。
(2) 本体在不同的场合分别指“概念化”或“本体理论”。
(3) 本体是对于“概念化”的明确表达。
(4) 本体是用于描述或表达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组概念或术语。
它可以用来组织知识库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也可以用来描述特定领域的知识。
(5) 本体属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内容理论(content theories),它研究特定领域知识的对象分类、对象属性和对象间的关系,它为领域知识的描述提供术语[6]。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本体通过对于概念、术语及其相互关系的规范化描述,勾画出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描述语言。
其中定义1、2和3以“概念化”的定义为基础,概念化(以及定义2中的“本体理论”)的定义见下文。
与本体相关的概念和术语:本体论(Ontology,o大写):特指哲学的分支学科。
本体(ontology,o小写):在不同的场合分别指“概念化”或“本体理论”。
(即以上本体定义2)。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指某一概念系统所蕴涵的语义结构,它是对某一事实结构的一组非正式的约束规则[3]。
它可以理解或表达为一组概念(如实体、属性、过程)及其定义和相互关系[7]。
概念化的定义是以上本体定义1、2和3的基础。
本体理论(ontological theory):表达本体知识的逻辑理论,它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库,是本体知识所赖以存在的介质,强调的是具体的产品(designed artifact)。
而“概念化”强调的是语义结构本身,是从具体的产品中抽象出来的对应的语义成分(semantical counterpart)。
本体约定(ontological commitment):对使用某一本体所定义词汇并与其含义保持一致的承诺。
本体工程(ontological engineering):知识工程的分支,它研究如何用本体论的原则来构造本体理论。
1.2 本体的作用总的来说,构造本体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程度的知识共享和重用。
参考文献[6]认为本体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 本体的分析澄清了领域知识的结构,从而为知识表示打好基础。
本体可以重用,从而避免重复的领域知识分析。
(2) 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7]中则更具体的总结了本体的作用,即通讯(communication)、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和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
(1) 通讯:主要为人与人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通讯提供共同的词汇。
(2) 互操作:在不同的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集成。
(3) 系统工程:本体分析能够为系统工程提供以下方面的好处:①重用(re-usability):本体是领域内重要实体、属性、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形式化描述的基础。
这种形式化描述可成为软件系统中可重用和共享的组件(component)。
②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当构造基于知识的系统时,用已有的本体作为起点和基础来指导知识的获取,可以提高其速度和可靠性。
③可靠性(reliability):形式化的表达使得自动的一致性检查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软件的可靠性。
④规范描述(specification):本体分析有助于确定IT系统(如知识库)的需求和规范。
1.3 本体的种类根据本体不同方面的属性(如形式化程度、目的和描述对象),可以对本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如根据本体的形式化程度不同,可以把本体分为高度非形式化的(highly informal)、结构非形式化的(structured-informal)、半形式化的(semi-formal)和严格形式化的(rigorously formal)。
根据本体的描述对象不同,可以把本体分为特殊领域本体(如医药、地理、金融等)、一般世界知识本体、问题求解本体和知识表示语言本体等。
由于本体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还没有能够被广泛接受的分类标准。
但以下几个概念的定义意义明确,并从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本体的分类方法:①领域本体(DOMAIN ONTOLOGY):以某一领域为描述对象的本体(区别于领域的问题和任务)。
②问题求解模型(PROBLEM SOLVING MODEL):以问题求解方法为描述对象的本体。
③表示本体(REPRESENTATION ONTOLOGY):以知识表示语言为描述对象的本体。
在表示本体中,类、对象、关系、属性、槽等术语经过严谨的分析和定义。
1.4 本体和知识库一般来说,本体提供一组术语和概念来描述某个领域,知识库则使用这些术语来表达该领域的事实。
例如医药本体可能包含“白血病”、“皮肤病”等术语的定义,但它不会包含对某一病人患某一疾病的诊断;而这正是知识库所要表达的内容。
实际上,如果本体和知识库用同一语言表达的话,两者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
区别仅仅在于知识库的哪一部分是可以共享和重用的,哪一部分是针对特定应用的。
这种区别往往还随着时间和具体的背景变化。
1.5 用本体描述世界从描述对象的类型来说,本体既可以用来描述简单的事实,又可以用来描述信念、假设、预测等抽象的概念;既可以描述静态的实体,又可以描述与时间推移相关的概念,如事件、活动、过程等。
从描述对象的范围来说,本体可以定义通用的、适合所有领域知识表示的术语,如空间、时间、部分等;也可以定义特定领域知识才使用的术语,如故障、肝炎等。
不同本体之间存在着差别,但它们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upper ontology)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6]:①世界存在着对象(object);②对象具有属性(property or attribute),属性可以赋值(value);③对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relation);④属性和关系随着时间(time)的推移而改变;⑤不同的时刻(time instant)会有事件(event)发生;⑥在一定的时间段上存在着过程(process),对象参与到过程当中;⑦世界和对象具有不同的状态(state);⑧事件能导致(cause)其他事件发生或状态改变,即产生影响(effect);⑨对象可以分解成部分(part)。
从客观的意义上说,本体的描述是和特定的任务和目的无关的,但是我们使用本体总是有一定的任务背景,因此对于所描述的知识的选择是和特定任务相关的。
这也是不同顶层本体(upper ontology或top-level ontology)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也依赖于适当的领域本体,对象、属性、方法或多或少会反映领域中与应用相关的方面,OO系统中对于领域的分析往往可以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重用。
OO系统和本体强调了不同的侧面,但随着时间推移将逐渐融合。
由于信息系统要对广泛的领域进行建模,领域本体将在软件系统中起着与AI领域中类似的重要作用。
2 本体的构造本体作为通讯、互操作和系统工程的基础,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实际上,本体的构造是一个非常费时费力的过程。
本节介绍本体构造的准则、方法和工具。
2.1 本体的构造准则T.R. Gruber在参考文献[4]中提出了指导本体构造的5个准则,即:①清晰(Clarity):本体必须有效的说明所定义术语的意思。
定义应该是客观的,与背景独立的。
当定义可以用逻辑公理表达时,它应该是形式化的。
定义应该尽可能的完整。
所有定义应该用自然语言加以说明。
②一致(Coherence):本体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应该支持与其定义相一致的推理。
它所定义的公理以及用自然语言进行说明的文档都应该具有一致性。
③可扩展性(Extendibility):本体应该为可预料到的任务提供概念基础。
它应该可以支持在已有的概念基础上定义新的术语,以满足特殊的需求,而无须修改已有的概念定义。
④编码偏好程度最小(Minimal encoding bias):概念的描述不应该依赖于某一种特殊的符号层的表示方法。
因为实际的系统可能采用不同的知识表示方法。
⑤本体约定最小(Minim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本体约定应该最小,只要能够满足特定的知识共享需求即可。
这可以通过定义约束最弱的公理以及只定义通讯所需的词汇来保证。
为了说明以上准则,Gruber还在此文中分析了两个具体本体(工程数学本体和图书信息本体)的构造实例。
2.2 本体的构造方法在参考文献[7]中,Uschold & Gruninger提出了一个本体构造的方法学框架,该框架包括以下组成部分:①确定本体的目的和使用范围②构造本体,包括:③本体捕获:即确定关键的概念和关系,给出精确定义,并确定其它相关的术语;④本体编码:选择合适的表示语言表达概念和术语;⑤已有本体的集成:对已有本体的重用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