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纵横谈
一、何谓“自然辩证法”
2、辩证法:
(1)辩证法的存在方式:
通常是作出如下的分类:其一是区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其二是区分为“自然辩证法”、“社会(历史)辩证法”和“认识(思维)辩证法”,其三是区分为“自发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4)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唯物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唯物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3、自然辩证法:
主要是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所开创的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自然辩证法这个语词的原意说,它是指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就它是一门学科说,它的基本内容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的辩证法,(2)研究揭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3)研究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论,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三、自然辩证法与哲学的关系:
2、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展开对自然界、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的探讨。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又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库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库
1.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论,是人类认识
和把握自然界的重要工具。它是在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和总结
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单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单一性是指每一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多样性是指同
一类事物又具有多种变化形式。
②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既有内在原因的推动,也受到外在条件的制约与影响。
③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必然性指事物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性,而偶然性指因素
相对复杂、多样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
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自然界的变化既有逐渐积累的量变,也有飞跃突变的质变。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逐步变化,质变是指事
物在性质上的根本改变。量变和质变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进程。
2. 自然辩证法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保护是指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自然辩证法在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自然辩证法强调了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念,揭示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只有从整体的角度科学看待生态系统,才能形成合理的保护策略,避免局部保护而带来的整体破坏。
其次,自然辩证法提出了循环往复的发展观念,即“一物降一物生”的观点。这对于循环经济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减量化,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自然辨证法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简述)
公认的观点: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两大矛盾贯穿自然辨证法的始终。
2、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简述)
(1)导言,论述了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3)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由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象)组成。
(4)物质运动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空之间的关系。(5)各门具体学科中的辩证法,探讨了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劳动创造了人,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
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简述)
古代辩证法思想最为深刻的是元素论。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首先提出水是世界的本源,阿纳克斯曼德提出无限这一抽象概念为世界本源,阿那克西米尼又提出气是世界的本源,衍生了万物。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认为地质运动创建了万物,提出了万物皆流,万物无常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由几种物质相生相克变化而来的。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自然观是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物出发体现了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再解释世界状况的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因此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辨证法的结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一、绪论
1、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答: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二、自然观
1、什么是系统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本质特征?如何理解系统整体性特征?
系统的本质特征:
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
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同时,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
3、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条件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现代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自组织的概念: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重点
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
18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在许多国家发生了产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为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材料和经济条件,使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得到较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代后期的六大科学打开了机械论自然科学及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口,这六大成就包括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维勒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施旺和施来登提出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这六大成就作为近代后期自然可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证明了天变地变物种也在变,说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客观规律而不是神创造的。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代原始综合自然哲学朴素唯物辩证的观点,克服了机械论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陷,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
学科性质:首先,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连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再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1)系统自然观:贝塔朗菲(系统论中的相关性原则,把握联系成为一般系统论的最关键的思想之一,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局化的,既是随机的又是系统的)(2)自组织自然观:自组织是在与自然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能够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种过程和体系。
2、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看看):(1)、产生原因:生态危机。 (2)、科学根据:生态学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3)、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自然界的构成:
(1)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
a、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界
b、人类观测所及(可直接或间接观测到的自然界),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手段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
(2)人工自然:a、人工控制的自然 b、人工培育的自然 c、人造自然物
4、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a、根据物质形态在某些基本特性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可以把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形态归结为实物和场这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
b、根据能否自我新陈代谢、能否遗传变异,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
c、根据物质形态的聚集状态,可以把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划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和超密态等五
种聚集状态。
5、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系统性:
物质系统的含义:贝塔朗菲(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出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
理解:要素、结构、功能、环境之间的关系。
6、自然物质系统的类型:
a、从系统内进行的实际过程分类,分为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
b、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人文精神:以价值为基础,创造一个善和美的世界休谟规则:单凭事实判断推导不出价值判断
根据休谟规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存在紧张关系。讨论:事实(真理)与价值问题
一般观点:真理是价值的前提,而价值推动着人们不断地发现真理。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
但是,这里的统一,是外在性的统一,不是内在性的统一。1.外在性的统一:理想目标与手段活动只是机械地外在地
链接,而不是内在地融合。
决定论:在必然的世界中,每个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由其他事物决定的,同时,它也决定着其他事物的发生与发展。整个世界处于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中。每个事物都是这个因果联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自由意志:有时,人的思想和行动似乎不被世界因果链条所决定。人似乎能够独立地发起一个因果事件,成为一个因果联系链条的始发者。2.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必然王国:受社会条件束缚的社会,不自由的社会。在必然王国中,人不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资本主义
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都是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人自如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价值理想目标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发挥。2.马克思科学异化理论
科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它又作为异己来压迫人。
1)从应然上说,即从理想目标上看,人的本质力量应当地点自由全面的发展;
2)但是,从实然上说,即从现实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帮手。
3)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越发达,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剥削程度越深。也就是说,科学精神越发扬,人文精神越受到抑制。
4)如果消除科学技术异化?实现共产主义,每个人的本质力量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及试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P1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
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P2-3
二、重要问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2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学科性质P5
3、自然辩证法与旧哲学的区别P6-7
4、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P7
第一篇自然观
一、名词解释:
1、系统P39
2、人化自然P93
3、人工自然P95
4、可持续发展P115
5、可持续发展战略P117
二、重要问题
1、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特点P17-18
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和意义P24
3、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P29-33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P33-36
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91-92
7、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P107-111
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115-117
9、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P121-123
第二篇科学技术观
一、名词解释
1、科学P126-127
2、技术P128
3、科学共同体P132
4、无形学院P135
5、范式P148
6、技术创新P166
二、重要问题
1、自然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P127-128
2、技术的基本特征P128-129
3、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P131
4、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P132-133
5、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45-146
6、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48
7、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50-152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P157-160
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P166-168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此处不包括自学内容,仅包括老师在最后一次课上强调的点,其余要求自学的章节请自行学习关注)
【科技与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1、掌握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的形成原因、基本内容、意义、依据
注:尤其关注生态自然观的有关内容,能够结合国情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科学的本质、特征与价值】
1、掌握科学的价值这部分内容(课堂问题:科学是否应该保持价值中立)
2、科学认识的形成:
(1)科学问题的提出:
把握科学问题的地位——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问题还是观察?
(2)科学选题的确定:基本原则、一般步骤、意义(结合自己的专业实践来谈)
(3)科学事实的获取:理性因素在科学观察和实验中的意义与作用
(4)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主要的逻辑与非逻辑思维方法
——既掌握基本内容,还要懂得实际运用
3、科学假说:
(1)科学假说对科学理论发展的意义
(2)确证与证伪的复杂性
(3)判决性实验的认识
4、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的评价与选择
(2)科学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模式的几种类型(基本观点与相关的评价)
【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2)科技人员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3)对莫顿提出的科学家行为规范的理解
(4)后学院科学与科学社会建制的新变化
2023年自然辩证法题目总结
2023年自然辩证法题目总结
1.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实现有机统一?
2.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
3. 科技创新如何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推动可持续发展?
4.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对策应该如何思考?
5. 生物多样性维护与人类活动之间如何平衡?
6. 农业发展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平衡?
7. 物种灭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范措施应该如何处理?
8. 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如何统一考虑?
9. 水资源管理与农业、工业用水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
10. 气候变化对自然与社会的影响如何应对?
以上是2023年自然辩证法的一些重要题目,这些题目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题目不仅能够拓宽思路、培养综合素质,还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自然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认识,为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文明作出贡献。
第 1 页共 1 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第一讲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与融合
1.科学的局限性(即:科学不是万能)
1)引发生态问题:当前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
2)科学可能导致人的异化:
➢首先,科学具有人性的一面,可它又具有非人性的因素(如:“见理不见情,见利不见义”);
➢其次,剥夺人与生俱来的自由真性、创造性;
➢最后,造成人生活的无意义、精神的萎靡和道德的败坏;
3)虽然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是我们并没有把握自然的终极规律;
4)总之,科学面临着它无法解决的难题,即科学发展的方向问题。
2.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1)两种文化的比较:
➢两种文化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决定的,人的本质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科技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内容;
➢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思想和精神的科学;
➢两者比较说来科技文化可看作是关于物的文化,而人文的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自然科学研究天然物,是自然界的观念化,技术研究人造物,提供人造
物的方法和手段,是人的观念的物化;
2)人文文化能弥补科学文化之不足:
➢为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人文科学特别是哲学启发自然科学的发展
➢人文特别是艺术解构现代科技理性
➢人文对科技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3. 总结:正是由于科学文化不是万能的(自身的局限性),使得科学面临着它无法解决的
难题,即科学发展的方向问题。与此同时,通过于人文文化的比较我们发现:人文文化具有可以弥补科学文化不足之处的许多优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具有必然性。
第二讲自然观的演变
1.古代自然观(本原问题)
1)基本点:
➢探讨了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及宇宙万物都是由某种基本东西演变而来的;
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重点
一、自然观
1、(已有的自然观、未来的自然观的产生)
请以某一种自然观为例,谈谈对于自然观产生的方法论的理解。
2、把生态自然观结合于当今社会发展,要结合自己专业,谈谈
生态经济的理解(结合模仿循环经济)(客观对主体所产的作用、意义、主体对其的反映)
二、科学观
1、科学价值、科学作用、科学伦理(可以从科学的内、外在功
能来阐述科学体系本身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对于社会)
站在前人的基础,以批评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2、请谈你在未来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如何进行科学选题。
3、科学观:概念、科学观的认识->科学方法论->达到(此处2
个字,不详)应用
4、科学发展:
a、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矛盾,
不同理论观点(学派)之间的矛盾;各门自然科学之间发展
不平衡的矛盾)
b、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纵向(时间)渐进与飞跃;横向
(空间)分化与综合(当代科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起势变强
了,大小学科分支数以千计,边缘、交叉学科,横断学科);
科学中的转移
c、科学发展的模式
d、科学的社会组织
三、技术观
1、如何正确认识技术的伦理(体现在人的品质,对社会、他人
的影响)、功能(技术的发展对其直接的效果是使社会生产力水
平迅速提高,推动社会进步)、价值。(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
不同(目的、对象、过程,问题)
2、请谈谈技术构思及其方法的认识
3、技术发展机制的认识(含义+PPT2页)(数量、质量的变化)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
1.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
答:(1)学科定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一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在科技与哲学的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学科中间层次的科学。
(2)体系构造: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是阐明自然界的本质、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唯物而又辨证的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B.科学论与科学发现论:现代科学本质上是自然地数学化语言,是实验性的知识,也是科学家们的活动方式。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实验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或为科学的标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根本标准。C.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技术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科学又有区别,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律。D.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更好的实现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从而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现代科学与社会的深刻互动,凸显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哲学伦理问题。
(3)与科技学科的关系: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比科技学科层次更高一些,研究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科技学科研究一些理论、比较精确的定理,以及设计实际的机器设备。但是,两者研究的问题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学科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原子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原子论: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
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
2)原子论的基本思想:物质结构是不连续的,由为数极多的原子构成。原子在物理上不可分,
性质相同,只是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不同。原子是不可毁灭的,运动是原子的本身的永恒属性。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3)基本要点: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
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数学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1)核心思想: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
(2)数学自然观的古希腊代表:毕达哥拉斯:“万物”已经不仅仅是世界上的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除了这些实际事物外,还有一些也是存在的东西,如正义、理性、灵魂、美、善良等等,这些东西显然是不能用水、土、火、气来解释的。毕达哥斯时代,数还不能离开感觉的对象而独立存在。点是1,线是2,面是3,体是4。
(3)数学自然观的近代代表——开普勒:
土星轨道的球——立方体
木星轨道的球——正四面体
火星轨道的球——正十二面体
地球轨道的球——正二十面体
金星轨道的球——正八面体
(4)元素周期表
3、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重点:(1)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2)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3)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4)人与自然是分立的(来源:第一讲第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二、自然观
1自然观的演变
1.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特征:(1)朴素的唯物论(占主导地位,当然也有唯心的部分)
(2)朴素的、辩证的。因为它从事物的联系、变化、演化、运动的方面来看待事物,但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没有建立在大量的科学技术发现的基础之上,这种自然观只能是朴素的,这是人类早期智慧显示的标记。
(3)整体性、系统性。
(4)直观性、猜测性、思辨。
由于这些特征,这些自然观只能存在于古代,这也是其局限性,到了近代就不适用了,不得不被另一种自然观所代替。
2.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机械形而上学自然观
近代自然观及特征,(1)机械自然观,机械自然观是单纯用机械力学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观,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牛顿第一次提出了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能够精确度量的力学上的一种物理量。把全部科学归结于力,从种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力,再用力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2)形而上学自然观,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的并列;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具有不可入性。
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内容:(1)世界是物质的;(2)物质是运动的;(3)运动的多样性;(4)运动的规律性。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于以往自然观,(1)这种自然观既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局限性,又摆脱了古代自然观的朴素的、自发的属性,而是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建立的新的自然观,它是建立在精确的观察材料上的;(2)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选题
科研选题一般步骤
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
提出选题;
初步论证;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完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经费;需要有关部门解决的问题等
评议和确定课题
科学事实
所谓科学事实,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科学事实: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的真实陈述或判断。
特点:⑴内容是客观的⑵形式是主观的
面对具体的客观世界的事件、现象和过程,需要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才得以认识,又需要人们对观察和实验结果作出陈述和判断才得以表述;所以,科学事实既不是客观事实本身,也不是所学理论,而是科学与客观事实的结合。
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科学事实满足的条件
1.可重复性:科学事实应该可重现
2.精确性与系统性: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系统精确
3.个别性:科学事实应当是个别存在陈述。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事实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
科学事实的获取两种途径:直接途径: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最基本手段和方式;间接途径:文献调研
抽象逻辑非逻辑(核心内容)
非逻辑思维方法运用潜意识、直觉、灵感、想象、形象思维于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方法。非逻辑方法
非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形象思维方法:想象和联想;直觉思维方法:直觉和灵感
特点: 非逻辑思维不受或少受思想束缚,常常超越思想常规、摆脱成见、构筑新意,并有想象力参与,以达到科学研究上产生突破的一种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1.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抽象的概念,而形象思维的“细胞”则是形象的意象;
2.形象思维的思维过程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而逻辑思维则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如何辩证地看待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之间的关系?
在任何科学创造过程中,两者都是互为补充的
在逻辑方法走不通的地方,科学就需要用非逻辑的方法开辟新的通路
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之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
非逻辑方法的认识请结合以下材料谈谈卢瑟福运用了那些方法?并对所用的每一种科研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1910年,科学家卢瑟福从太阳系结构设想出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1911年,卢瑟福做了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结果发现大部分粒子穿过金属箔,少数粒子发
生偏转,个别粒子被反弹回来,这说明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以及正电荷集中在内部很小的一个核上,不像“西瓜模型”所描绘的那样,在均匀分布的正电荷上镶嵌着负电荷。实验和计算表明,原子核的质量占原子质量的99.99%,而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质量的99.8%;原子核在原子中占很小一部分空间,太阳也是这样;原子核与电子靠库仑力联系,遵循平方反比律,太阳与行星靠万有引力联系,也遵循平方律。比较的结果证实了卢瑟福的设想。这就是原子结构的“小太阳系模型”的形成过程。成果必须经过逻辑的加工,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
实验、想象、类比、模型、假说
假说验证-理论
科学假说的作用
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自然科学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假说为科学研究提供指导思想;
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科学假说的类型经验定律型假说与原理定律型假说
经验定律型假说是对某类现象共同性质和特征的普遍化描述,它所表示的语言内涵可以直接用感官来观察或者用简单的仪器与技术给与测量。如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的定律;自由落体定律等。经验定律型假说在理论知识体系中处于低层次的地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原理定律型假说:寻求的是对经验定律的解释,是对经验定律概括的该类现象提供更为深刻、更为精确的见解。
原理定律型假说的特征:
原理定律型假说一般是表述为抽象的语言,借助某些科学家创造的概念来表述,如原子、分子、电子等。
原理定律型假说的词语不涉及可观察的东西,其表述的内容是不能用简单、直接的方法来测量的。
科学假说成立的前提
科学假说应当符合科学世界观,不应当与科学种普遍的、久经考验的规律和理论相矛盾
科学假说不应当同已知的经过检验的事实相矛盾
科学假说应当是可以检验的
科学假说应当符合简单性原则,以便假说尽可能地简单,并能由少数几个原理或基本假说来解释一定领域内所有的已知事实
科学假说应当具有自洽性和相容性。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由假说转化而来的理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相对完成的东西,是科学认识的成熟形态
科学理论的结构与分类
科学理论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
基本概念
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理
由这些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1)解释功能科学理论不仅要能回答某个具体的问题,解释新发现的事实,而且要能够
说明和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即包括科学事实的全部总和。这是科学理论的解释原则。(2)预见功能科学预言作为一种关于未来的知识,其结果是提出将来出现的或观察到的某种事件的必然性或概率。
(3)科学预见按照其所预言的对象特点,大体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尚未发现而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所作的预言;
另一种是在具备一定条件时对未来必然要发生的现象所作的预言。
科学理论的检验
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科学认识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它的成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个科学理论提出后,必须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和选择,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理论的检验包括逻辑分析和科学实践的检验;
第八章科学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模式
利弊第二节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模式
第三节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模式科学的进化发展——支流汇合成江河,强调科学通过把过去的成果逐渐合并到现在的理论中而不断进化。基本观点: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直线发展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观察事实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逻辑得出的科学定律或理论被经验证据所证实的频率越高,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就越强,其中包含的非科学的错误成分也就越少。逻辑实证主义按归纳主义观点说明科学知识增长,勾画了一幅积累式的科学发展途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趋势。
根本缺陷是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因而不能解释那些在逻辑上与传统的科学理论不同的原创性的、革命性的新理论的产生过程。
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模式
合理之处1)科学问题是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问题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终点,由此推动着科学理论的演变或进步。
(2)科学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猜想。为了解决问题,科学家通常会提出若干个尝试性的理论猜测,以便从中比较、选择出最有解释和预言能力的科学理论。
(3)科学只有在不断的证伪和批判中才能前进。我们无法用经验和逻辑挑选出正确的理论,但我们能够用经验和逻辑挑选出错误的理论,科学理论的演变或进步的实质在于通过对理论的证伪把其中的错误和迷惘排除出去。
(4)科学理论的演变或进步表现为一个理论对另一个理论的替代,它不是积累式的,倒像是跳跃式的、不断革命的过程。
局限
1否认科学知识的继承和积累,否认科学发展包含着量变渐进的过程;
2在证实和证伪的关系上,过分强调两者在逻辑上的不对称性;
3否认了观察和实验是产生科学理论的基础;
4过于强调猜想、灵感、想象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忽视了逻辑思维的作用;
5片面否定了归纳法的作用
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