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与规范(部分)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汇编)
【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用物准备】
4.补泻手法
4.1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1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法
1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法虹口区乍浦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多为不锈钢所制成~结构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部分。
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 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 此外还有: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虹口区乍浦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 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以及不同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基本手法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称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转法。
3.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4.治神与得气,1, 治神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
,2, 得气就是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5.留针与出针虹口区乍浦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一、穴位贴敷(一)概念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二)适应症发热、咳嗽、气喘、腹痛、腹泻、夜惊、流涎、纳差等(三)禁忌症1.孕妇:2.皮肤疾病人群3.易过敏人群4.有疖、疮、肿、痈和皮肤破损者5.阴虚火旺者、咳血者6.严重的荨麻疹患者(四)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中药穴贴、宣纸、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压舌板,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六)操作重点步骤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贴敷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4.根据敷药面积,取穴位贴,用压舌板将所需药物均匀地涂抹于穴位贴上,加宣纸覆盖厚薄适中。
5.将药物敷贴于穴位上,做好固定。
6.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七)健康宣教1.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敷贴,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2.药物应均匀涂抹于穴贴中央,厚薄一般以0.2~0.5cm为宜,覆盖宣纸大小适宜。
3.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物不宜采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
4.使用敷药后,如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贴敷24小时内避免感受风寒,不吹风扇,要避免出汗。
6.贴敷期间,禁食生冷、辛辣、海鲜、荤腥发物,不喝酒,不吃肉,清淡饮食。
二中药熏洗(一)概念中药熏洗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机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适应症周围血管疾病、软组织损伤、骨折恢复期等、疖、痈、带状疱疹、湿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过敏性紫癜、痔疮等(三)禁忌症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病等。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篇: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一、简介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离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二、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一)西医诊断1.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
2.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3.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
4.X线检查阴性。
(二)中医诊断1.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熙。
2.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3.寒湿凝络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三、禁忌症孕妇禁用。
四、操作规范(一)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
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
(二)取穴原则交叉取定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三)针刺方法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四)出针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目录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1)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图10-69)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精校标准版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医院中医科目录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7、耳穴压豆技术操作规程……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1)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图10-69)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15种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十五种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目录1、针刺技术操作规范2、敷药技术操作规范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艾灸技术操作规范5、拔罐技术操作规范6、推拿技术操作规范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范8、刮痧技术操作规范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范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12、牵引治疗操作规范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范14、热熨法操作规范15、蜡疗操作规范一、针刺技术操作规范【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指切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中医科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科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刮痧疗法【适应症】感冒、哮喘、便秘、高血压、肩周炎、颈椎病、腰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
【禁忌症】患部皮肤破损、溃疡、严重皮肤病者、急性传染性疾病、心力衰竭。
【操作】一、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暴露刮痧部位。
二、将刮痧油均匀抹在患处。
一手持刮痧板,倾斜45°,按气血运行方向,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先阳后阴的顺序刮拭。
三、刮后患部皮肤充血,有舒适感,2~3天后可进行第二次治疗。
四、每次刮痧后可饮一杯白开水,以协助排毒。
五、保健强身仅刮颈、背部。
【注意事项】一、治疗室温暖、舒适,勿冷风吹和寒冷侵袭。
二、刮痧板边缘必须光滑,防止损伤皮肤。
三、刮痧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疲劳等,可立即刮涌泉、百会、人中、合谷穴或稍休息。
拔罐疗法【适应症】腰背疼痛、软组织扭挫伤、肩周炎、颈椎病、神经痛、疖、痈、感冒、支气管炎等。
【禁忌症】心力衰竭、血友病、浮肿及广泛性皮肤病者。
【操作】一、准备不同型号的火罐数个,另备火柴、酒精灯、镊子、95%酒精及少许凡士林。
二、常用方法。
闪火法:先将酒精灯点燃,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患部。
术者左手握罐体,使罐口向下,右手持镊子,夹住沾有酒精的小棉球,在洒精灯上点燃后,伸进罐内绕1~2圈,迅速抽出,随即将罐扣在治疗部位。
投火法:用薄纸做一小纸卷,燃着后投入罐内,然后将罐迅速扣在治疗部位。
架火法:先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做一点火架,再将一小酒精棉球放在架子上、点燃酒精棉球后随即扣上罐子。
滴酒法:向罐内滴入1~2滴酒精,将罐倾斜,转动一周,用火柴将酒精点燃后罐口向下,迅速将罐子扣在治疗部位。
贴棉法:取0.5~1cm见方的脱脂棉,沾少许酒精,贴在罐内壁的中部,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治疗部位。
三、留罐时间一般为10分钟,治疗中患者有烧灼感或皮肤颜色变化过于明显、起水泡等异常现象,立即起罐。
四、起罐时,术者左手扶罐,并轻推罐体使其倾斜,右手食指尖轻按罐口边缘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缝隙,空气进入,罐子随即脱落。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完整下载可编辑目录一、针刺法二、拔罐法三、穴位按摩法四、刮痧法五、湿敷法六、灸法七、电针法八、耳针疗法九、小针刀十、穴位注射疗法专业.整理.下载可编辑一、针刺法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熏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
专业.整理.下载可编辑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说明,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讯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不是统统,严格执行无菌手艺操作。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成都天府新区XX中心卫生院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1、针刺技术操作规范……2、敷贴技术操作规范……3、中药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艾灸技术操作规范……5、拔罐技术操作规范……6、推拿技术操作规范……7、刮痧技术操作规范……8、TDP治疗仪操作规范……9、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0、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11、牵引治疗操作规范……12、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范…13、低周波治疗技术操作规范…14、蜡疗技术操作规范…15、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16、中药熨敷技术操作规范…17、小针刀疗法操作规范…18、超短波治疗操作规范…19、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范…针刺技术操作规范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1)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图10-69)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耳穴埋豆一、目的1、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之气,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消炎、解毒、泻火、补气、止痛、改善微循环、降血脂、抗抑郁、戒烟、戒毒、减肥。
3、增强免疫力、改善视力、祛斑、改善睡眠。
二、操作程序1、物品准备治疗盘、耳穴探测仪、75%酒精、棉签(棉球)、镊子、耳贴、弯盘、治疗牌2、患者可取坐位或侧卧位。
4、评估患者体质、耳廓局部皮肤、临床表现、药物过敏史及心理状况。
5、核对医嘱,沟通、解释目的、告知注意事项,暴露耳廓。
6、75%的酒精棉签擦拭耳廓皮肤。
7、操作者左手拇、食指拉耳廓后上方,右手持探棒。
8、核对穴位后,用75%酒精棉签消毒穴位处,并消毒操作者手指。
9、操作者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镊子夹耳穴贴,对准穴位贴下按紧。
10、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1~2分钟,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夏季留置1~3天,冬季留置7~10天。
11、操作完毕,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
三、护理及注意事项1、按压时力度适宜,以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为宜,不可用力搓动压丸,以免引起皮肤破溃,造成感染。
2、耳穴压丸按压不当或者留置过久,或因胶布过敏,可引起皮肤感染,3、耳穴留埋期间,保持耳廓干燥,避免淋浴。
如潮湿则及时更换,以免影响效果。
如果耳穴贴处有发痒等不适,应取下耳穴贴。
3、取贴时应先湿润耳穴贴,再取下,以减轻疼痛不适。
4、有以下情况者不宜埋豆:耳廓有炎症、耳廓有外伤、耳廓畸形、习惯性流产的孕妇耳穴埋豆的操作流程图着装规范、举止端庄、洗素质要求手、戴口罩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评估过敏史、耳廓局部皮肤情况,体制及心理状况75%酒精、耳贴、镊子、耳穴探物品准备测仪棉球、弯盘、治疗牌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告知、患者准备体位自上而下在选区内寻找敏感点,探穴取穴即为耳穴持镊子取耳贴,对准穴位粘贴按埋豆压感觉局部热胀麻痛或有感觉循经观察络放射传导为得气整理病床单元、取舒适卧位、整整理理用物记录医嘱执行情况及病情,签名记录药法涂一、目的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目录1、艾条灸操作规程2、拔罐法操作规程3、推拿法操作规程4、刮痧法操作规程5、熏洗疗法操作规程6、中药离子导入法操作规程7、电针法操作规程艾条灸操作规程【适应范围】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
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 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15 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 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 3 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
一般可灸20-30 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
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
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与规范(部分)
➢ 挤气罐 常见的有组合式和组装式两种。组合式是由玻璃嗽叭筒的细头端套一橡皮球囊构成;组装式是装有开关
的橡皮囊和橡皮管与玻璃或透明工程塑料罐连接而成。
精选PPT
5
2.施术方法
2.2 应用方法
2.2.1 单纯拔罐法
a闪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
其中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 ~ 3 cm 处,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者为温和灸;
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 ~ 3 cm 处, 平行往复回旋熏灸, 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者为回旋灸;将艾
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 ~ 3 cm 处, 对准穴位, 上下移动, 使之像鸟雀啄食样, 一起一落, 忽近忽远地施灸为
1.2 穴位&部位
应据各疾病的诊疗标准, 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穴位或治疗部位。
1.3 体位
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1.4 环境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 避免污染(同时,注意环境温度适宜,排烟通畅)。
1.5 消毒
a针具消毒:应用温针灸时所使用的针具可选择高压消毒法。可选择一次性针具。
b部位消毒:应用温针灸时所采用的针刺部位可用含75 %乙醇或0.5% ~ 1 %碘伏的棉球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做环行擦
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精选PPT
6
3.施术后处理
3.1 拔罐的正常反应 在拔罐处若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斑, 或兼微热痛感, 或局部发红, 片刻后消失, 恢复正常皮色, 皆是拔罐的正 常反应, 一般不予处理。 3.2 拔罐的善后处理 起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 若罐斑处微觉痛痒, 不可搔抓, 数日内自可消退。 起罐后如果出现水泡, 只要不擦破, 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 可用一次性消毒针从泡底刺破, 放出水液后, 再用消 毒敷料覆盖。若出血应用消菌敷料覆盖其上。若用拔罐治疗疮痈, 起罐 后应拭净脓血, 并常规处理疮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精选PPT
6
3.施术后处理
3.1 拔罐的正常反应 在拔罐处若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斑, 或兼微热痛感, 或局部发红, 片刻后消失, 恢复正常皮色, 皆是拔罐的正 常反应, 一般不予处理。 3.2 拔罐的善后处理 起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 若罐斑处微觉痛痒, 不可搔抓, 数日内自可消退。 起罐后如果出现水泡, 只要不擦破, 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 可用一次性消毒针从泡底刺破, 放出水液后, 再用消 毒敷料覆盖。若出血应用消毒棉球拭净。若皮肤破损, 应常规消毒, 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其上。若用拔罐治疗疮痈, 起罐 后应拭净脓血, 并常规处理疮口。
d排罐:沿某一经脉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顺序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具。
2.2.2 针罐法
刺络拔罐:在用皮肤针或三棱针、粗毫针等点刺出血, 或三棱针挑治后, 再行拔罐、留罐。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
迹。挑刺部位用消毒敷料或创可贴贴护。
2.3 起罐方法
2.3.1 一般罐: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 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 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
2.1 吸拔方法 2.1.1 火罐 闪火法:用止血钳或镊子等夹住95 %乙醇棉球,一手握罐体,罐口朝下,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摇晃数圈随即 退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2.1.2 其他罐 如拔挤气罐、电磁罐、远红外罐、药物多功能罐等,可根据其说明书操作。
➢ 竹罐 用坚固的细毛竹制成, 一端留节为底、一端为罐口, 中间略粗, 形同腰鼓。 ➢ 玻璃罐 由玻璃加工制成。其形如球状, 下端开口, 口小肚大, 口边微厚而略向外翻而平滑。 ➢ 橡胶罐 依照玻璃罐的形状以橡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罐具。
➢ 挤气罐 常见的有组合式和组装式两种。组合式是由玻璃嗽叭筒的细头端套一橡皮球囊构成;组装式是装有开关
的橡皮囊和橡皮管与玻璃或透明工程塑料罐连接而成。
精选PPT
5
2.施术方法
2.2 应用方法
2.2.1 单纯拔罐法
a闪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
主要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709.5 -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 部分:拔罐
精选PPT
3
1.施术前准备
1.1 罐具
根据病症、操作部位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罐具,罐体应完整无碎裂,罐口内外应光滑无毛糙,罐的内壁应擦拭干净。
1.2 部位
应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治疗部位。以肌肉丰厚处为宜,常用肩、背、腰、臀、四肢近端以及腹部等。
为度。动作要迅速而准确。必要时也可在闪罐后留罐。
b走罐: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常用凡士林、医用甘油、液体石蜡或润肤霜等), 也可用温水或药液, 同时还可将罐
口涂上油脂。用罐吸拔后, 一手握住罐体, 略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反复推拉, 至走罐部位皮肤紫红为度, 推罐时应用
力均匀,以防止火罐漏气脱落。
c留罐:将吸拔在皮肤上的罐具留置一定时间, 使局部皮肤潮红, 甚或皮下瘀血呈紫黑色后再将罐具取下。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艾灸、穴位贴敷、小儿推拿)
180104
精选PPT
1
目录
一、罐疗 二、灸疗 三、穴位贴敷 四、小儿推拿
精选PPT
2
一、罐疗
(一)定义与国家规范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 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 火罐是指通过燃烧罐内空气的方法用来拔罐的器具。
消毒药液浸泡2h(疑有乙肝病毒者浸泡10h)。塑料罐具可用75%乙醇棉球反复擦拭;竹制罐具可用煮沸消毒。
b部位:一般拔罐的部位不需要消毒。应用针罐法时用75%乙醇或0.5%~1%碘伏棉球在针刺部位消毒。
c医者:医者双手可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应用针罐法时应精再选P用PT 75%乙醇棉球擦拭。
4
2.施术方法
皮肤上而造成烧烫伤。若不慎出现烧烫伤,按外科烧烫伤常规处理。
1.3 体位
应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1.4 环境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 避免污染, 环境温度应适宜。
1.5 消毒
a罐具:对不同材质、用途的罐具可用不同的消毒方法。玻璃罐用2000mg/L的84 消毒药液浸泡(消毒液每周
更换2 次)或75%乙醇棉球反复擦拭;对用于刺络拔罐或污染有血液、脓液的玻璃罐应一罐一用,并用2000mg/L的84
精选PPT
7
4.禁忌症
急性严重疾病、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 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 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皮肤溃烂部。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处及静脉曲张处。 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急性外伤性骨折, 中度和重度水肿部位。 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 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
5.适应症
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临床上早已从早期的疮疡发展到用来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 肤科及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
儿科罐疗一般多用于: 伤风感冒、咳嗽、哮喘、呕吐、泄泻、腹痛、小儿遗尿等。
精选PPT
8
6.注意事项
1. 拔罐前应充分暴露应拔部位, 有毛发者宜剃去, 操作部位应注意防止感染。 2. 选好体位, 嘱患者体位应舒适, 局部宜舒展、松弛, 勿移动体位, 以防罐具脱落。 3. 老年、儿童、体质虚弱及初次接受拔罐者, 拔罐数量宜少, 留罐时间宜短。妊娠妇女及婴幼儿慎用拔罐方法。 4. 起罐操作时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 否则会引起疼痛, 甚至损伤皮肤。 5. 拔罐手法要熟练, 动作要轻、快、稳、准。用于燃火的乙醇棉球, 不可吸含乙醇过多, 以免拔罐时滴落到患者
➢ 拔罐的留罐时间:留罐时间可根据年龄、病情、体质等情况而定。一般留罐时间为5 ~ 20 min , 若肌肤反应明显、 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 拔罐治疗间隔与疗程:治疗的间隔时间, 按局部皮肤颜色和病情变化决定。同一部位拔罐一般隔日1 次。急性病痊 愈为止, 一般慢性病以7~10 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应间隔3~5 d(或等罐斑痕迹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