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之大气环流》教学案例 宁夏六盘山中学 叶鹏

合集下载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三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三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三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上学期的地理课堂中,针对“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这一章节内容,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以鲁教版必修一教材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和课程主要内容,注重实用性,兼顾知识深度与广度,旨在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5.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合理:导入新课生动有趣,讲授新知详细清晰,学生小组讨论紧密结合,总结归纳全面深刻,作业小结具有针对性,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案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互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这些亮点也展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学生引导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紧密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鼓励他们分享观点、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贯穿始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大气层的结构是什么?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大气压强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如分析某一气象现象背后的大气运动过程。
3.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探究气压与海拔、温度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案例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案例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动态和系统地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形成综合思维。

2.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热力环流状况,感悟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热力环流相关的地理现象,具备运用模拟实验等方式探究热力环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案例】【活动1:课堂实验引人】呈现材料:切洋葱的时候,洋葱中的大蒜素会散发出来,刺激人的眼睛,使人流泪。

有网友说,在案板旁边点燃几根蜡烛,再切洋葱就不会流泪了。

教师提问:“点蜡烛切洋葱不易流泪”是真的吗?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1)器材准备:两张课桌、两个案板、两把菜刀、8个去皮洋葱、6支蜡烛。

(2)实验步骤:①把器材有序布置在课桌上,在其中一个案板右侧桌面上固定6支蜡烛;②点燃蜡烛后,请两位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和速度同时分别在两个案板上切洋葱;③当案板旁没有蜡烛的学生流泪、擦眼睛后,即可宣布实验结束。

(注:实验前关闭门窗和空调,实验开始后不要快速走动;挑选两名身高、视力等最接近的同性别学生操作实验。

)(3)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教师现场采访两名参与实验的学生、评价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其中包含了什么道理呢?【设计意图】利用切洋葱对比实验,组织实证化认知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热力环流原理。

教师:理解大气压的概念是掌握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咱们首先回顾这个重要的概念。

【活动2:回顾大气压概念】1.呈现“大气层、空气柱示意图”和层次化问题问题:(1)比较气压高低:a1 a2 a3,b1 b2 b3,a1 b1。

(2)比较空气密度:a1 a2 a3,b1 b2 b3,a1 b1。

3.小结:大气压强和密度均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情况下,大气压和空气密度仅与海拔因素有关。

3.3大气热力环流STEAM案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3大气热力环流STEAM案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3大气热力环流STEAM案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中的“3.3大气热力环流STEAM案例”为主,旨在通过实际案例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气的基本性质和气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而,对于大气热力环流这一复杂的现象,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通过本案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反思与评价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进步情况,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方向。同时,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继续探索和运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和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真实自然灾害事件为例,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展示事件中的气候、地形等因素,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灾害之间的关联。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地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现象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供问题和线索,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复习热力环流和风导入大气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一

复习热力环流和风导入大气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一
3.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某地区的气候变化原因。
2.讨论内容:让学生围绕案例,分析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在该地区的作用,讨论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反思,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如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思考和评价。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同伴之间相互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改进能力。
3.进行课堂评价,如对学生的回答、表现等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4.设计课后作业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组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进行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同时,我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如分析某个地区的气候变化原因。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的完成要求和标准,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完成。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批改和反馈,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作业质量。

2.2第2课时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第2课时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地理信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和实践能力,安排了户外实地观测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气运动的以“大气运动”为主题,旨在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具体目标如下: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创建虚拟的地球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分析大气运动的现象和规律。
3.以实际案例为导入,如我国最近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等,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体策略如下:
3.进行课堂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我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如晴朗的天气、阴雨天气、台风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天气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天气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与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运动。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我会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原因、影响因素等关键知识点。同时,我会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出大气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可以是关于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原因、影响因素等的练习题,也可以是观察身边的天气现象,分析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的实践题。通过作业的完成,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础,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又是后面研究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善于思考,研究积极性高,探索欲强。

但本课时教学需要联系较多物理学知识,地理和物理学科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对研究本课时内容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能简单画出热力环流的过程图解释热岛环流等相关自然现象。

并结合现实生活深化“绿色生活,保护大气”思维。

2、综合思维:运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说明有关海陆风、风向等实际问题。

3、区域认知。

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差异。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并能联系实际观察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现象,并会用相关知识解释。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2.难点:热力环流原理及现象。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探讨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到导入;在透明玻璃缸内分别放入热水和冰块,再放入点燃的香,观察玻璃缸内烟气是如何飘动的?讲授新课】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可以实现热量和水汽的输运以及各种天气变化;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

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是什么,它的成因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承转: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热力环流的根本动因,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时,我们观察书本36页图 2.11a你能得出哪些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图中等压面平直,空气没有上升或下沉运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联合图形讲解)(1)如果A地受热,近空中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盐津县第二中学徐佑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和风的形成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现象。

2.高空的风与近地面的风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三、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现象。

四、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2.活动探究法3.对比分析法五、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及目标呈现通过与学生分享本人赴昭参赛前利用微信向朋友咨询天气这一经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信任,并逐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教学主题——大气的运动。

板书呈现学习目标,以便学生明确方向,有的放矢!2.新知探究及目标达成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以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及原理。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将学生分组并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海陆风的规律及成因。

海陆风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勇敢展示探究成果。

进而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以便似懂非懂者懂之,懂之者熟之。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并分析有关热力环流的更多案例:山谷风、城市风。

山谷风城市风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并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认知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征: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利用多媒体展示高空的风(北半球)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高空风的风向特征:与压线平行,进而从受力情况探究其原因: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摩擦力忽略不计)。

高空中的风(北半球)利用多媒体展示近地面的风向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近地面的风向特征:与等压线斜交,从高压指向低压,进而从受力情况探究其原因: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5.作业小结: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文章,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案例通过以上五个亮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奥秘。同时,通过反思与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效果。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责任感。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问题,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的地理观念。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共同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1.运用生动的语言、图片和动画,详细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特点和地理意义。
2.结合实例,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形成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2.提出讨论问题:“大气热力环流对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的形成有何影响?如何防治雾霾?”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雾霾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和作用。
3.通过展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大气热力环流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
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
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
于陆地。
地理核心素养构成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
思维、人地观念等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传统地理教学纸上谈兵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只知书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及 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应用。3. 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及风向判定。4.等温线图的判读。
1.结合人们身边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对天气
课例研究综 本,不知生活,核心素养和地理生活决定地理实践是非

常必要的。关于地理实践,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
不是答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仅能将本区
域的地理知识会运用与生活,而且到一个新的环境后也
能迅速的定位当地的地理生活。
择与设计 斜交;三种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等压线,
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 教学过程
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
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的影响。3.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风向、风力的判断。
学生学习能
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和绘图能力,通过读图
力分析 提取信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提问学生关于大气圈的知识,如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和压力分布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包括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和压力分布等,提供相关知识点和概念。
2.阐述大气运动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地形和太阳辐射等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原理。
5.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实际案例,如季风、台风等,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小组展示和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成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2.组织学的不足,促进自我成长。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包括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热力环流的过程。
2.强调实际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在生活和环境中的应用和意义。
3.结合学生的讨论和报告,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际切入:本节课以生活中的气象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和大气运动的原因。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如季风、台风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地观测数据,生动形象地展示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现象,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通过动画视频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

3.2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2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问题导向,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认知和调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三)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如“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有哪些影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地理意义。其次,教师强调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同时,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亲切、鼓励的语言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自信、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地理意义。能够理解地表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大气垂直和水平运动的基本规律。此外,学生还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课标:热力环流和风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

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气压呢?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海阳四中牟岩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及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气的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明确人类活动应趋利避害,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应用2. 理解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及风力、风向的判定3.学会对等压线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教学方法:采取边讲解边画图的方法,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难懂,要想让学生弄的明明白白需要下一番功夫。

本节内容涉及到初中和高中的物理知识,更不好懂。

要想讲好、讲透真不容易。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让我们欣赏一下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同学朗诵。

白天,当我们面朝大海,风是从哪里吹来的?请同学们欣赏这幅照片,分析少女的头发被风吹拂起来此时盛行什么风向?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这节我们就来完成这个问题的研究-------大气的运动。

展示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学习大气的运动,就先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开始。

板书一热力环流现在让我们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 假设地面上A、B两点,分别受热、冷却,根据热胀冷缩原理,A、B附近的大气将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受热处空气由于受热膨胀,密度变小,空气将上升向周围扩散;冷却处的空气由于冷缩,空气密度变大,将下沉。

)2.由于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由于空气的上升向周围扩散,使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而对应的高空由于空气的不断流入,空气密度相对增大,形成相对于周围同高度大气层的高气压;同理,冷却处,由于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对应的高空,空气密度相对较小,形成低气压。

3.3大气热力环流课时2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3.3大气热力环流课时2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我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探讨大气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针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掌握了哪些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等,促使学生不断调整和优化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态示意图、实时气象数据等,提高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设计实践性活动,如模拟实验、户外考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大气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知识,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影响。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动态示意图和实时气象数据,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这一地理现象。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使他们在观察和体验中深入了解大气热力环流。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通过PPT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其分布规律和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大气运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的变化。
4.结合实例,讲解大气运动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课题,如“探究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等,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大气运动的成因、大气环流、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探究式学习”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案例背景中,我以我国常见的气象现象为例,如夏季的暴雨、冬季的雾霾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对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介绍大气运动研究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季风气候、暴雨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课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如“探究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直观认识,提高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运动规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气圈的定义、范围及其主要成分;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3.掌握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动力,如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等;
4.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如降水、风向等;
5.能够分析天气预报图,预测天气变化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对大气现象的感知和观察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天气预报视频、气象卫星云图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大气运动规律;
3.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结合实际案例,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夏日的午后突然暴雨倾盆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思考;
2.结合校园气象站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际气象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会出现暴雨?”“大气运动是如何影响天气的?”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通过实地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夏日的午后暴雨这一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抽象的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大气圈的构成、大气运动的形式及其影响。通过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气压带分布规律

气压带分布规律

极地高压带
极 地 东 风
副极地低压带
60º N


西

30º N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
赤道低压带
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何规律? 如何记住这些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分布规律:
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并且南北半球对称
2、风带分布规律:
南北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可根据气压 带来记风带: 北半球:3撇 ;箭头指向低压 南半球:3捺; 箭头指向低压
是谁把放 射性物质 带到美国 的?
提示
中国
日本
课堂检测:
1、我国南极中山站五星红旗常年是( B ) A.向东飘扬 C.向南飘扬 B.向西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2、副热带高压形成的原因是( C ) A 副热带地区气温高 B 副热带地区气温低 C 空气堆积下沉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 ,分 A 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大气环流特点: 全球性、
规律性、
长期性。
60º N
30º N
赤道
北纬30°上空偏转成西风, 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
被 迫 下 沉
N
W上
高压。 E
升 低压
S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马纬度”的故事 在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风不经 常来这儿作客,这可苦坏了古代的航海家 和商人们,使他们不得不整星期地等候着 顺风的到来。那时候,帆船除了装载货物 外,还装运许多马匹,因为美洲大陆在被 发现前,那儿没有马。货物倒不要紧,马 匹则因为缺少草料而死去,而马肉又吃不 掉,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马抛入大海给 鱼吃。人们因此把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 起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纬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运动之大气环流》教学案例宁夏六盘山中学叶鹏【摘要】:本节课通过日本核辐射实例引入新课,通过绘图、制作模型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理解比较抽象的三圈环流,完成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一、案例名称:大气运动之大气环流二、使用对象(年级):高一年级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运用有关图像和课件等材料归纳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过程和方法通过绘制和观察三圈环流图、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及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科学的、动态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气压带风带形成、分布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示意图的绘制。

六、教具、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圈环流模型(学生自制)。

七、教学过程:1重视课前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

据人民网报道,在2011年3月19日上午,我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称,我国还未检测到日本核辐射物质;美称已经检测到日本核辐射物。

思考:为什么美国检测到了核辐射物质,而距离日本更近的我国没检测到?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也是这样,一堂课,从上课铃一响,师生进入教室起,就得形成良好的开端。

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艺术性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

优秀教师总是让开场的讲话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

重视课前导入教学设计,就能把课上得精彩,学生也喜欢上,能积极参与,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学好知识。

相反如果上无准备之课,随意走进课堂,一味地呆板地直接教课,学生会厌倦,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当然会不尽人意。

因此我比较重视每节课的导入,对于这节课,课前设计除了上面的导入方法,我还思考另外两种导入方法:一种回顾热力环流的过程,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接着会出现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那么在赤道和极点之间存在冷热不均,大气会怎样运动呢?另一种也是通过故事引入,日本曾在二战期间通过利用大气运动规律用气球炸弹轰炸美国。

最终选择了学生更熟悉,更有实效性的日本地震核辐射的案例。

导入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引出内容,所以不在多而在于精。

2 利用各种途径突破重难点------大气环流的概念、特点的学习[活动]观看课件大气环流过程[思考]1、在不同纬度大气做什么运动?2、大气在高空与近地面的流向是怎样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一)低纬环流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30°N附近上空堆积。

在近地面,大气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形成低纬环流。

(二)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而向北的这支气流继续北上,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

构成了中高度纬度环流圈。

[学生活动]1.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2.画出各个风带的风向。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规律小结]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活动] 制作简易三圈环流模型大气环流(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等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本节内容在该单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本节课难点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示意图的绘制。

不仅是这节课的难点也可以说是整个高中地理学习的难点。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欠缺。

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困扰许多地理教师的一个难点,毫不夸张地说,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成败,关系到高中地理教学的成败。

因此我这节课备课的思路就是围绕如何突破这个难点。

我选择了绘图,板图,多媒体课件演示立体动画来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圈环流,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将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规律,化解了知识难点。

这是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也试着总结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为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打好知识基础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

因此,准确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

如本节课要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就必须掌握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包括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及风在高空与近地面最终的风向。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其独有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

巨大无比的事物也同样能以其真实而又玲珑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在本节课中对大气环流的动态演示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学手段的这些“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的神奇功能,对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形成空间思维能力非常有效,如本节课一些立体图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于地理中的其他教学内容也非常适用,比如利用它,可以在小小的屏幕上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可以演示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示意出褶皱、断层的形成;可以模拟出大陆漂移的过程……这些无一不是令地理教师伤透脑筋的、讲破了嘴皮而学生仍是如坠云里雾里的教学难点,它却能轻易突破,而且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能得以提高。

由此可见,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是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这一难题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方法。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地理直观教具与现实地理事物相比较小,能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容易建立基本的地理空间概念,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例如,本节课让学生分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对学生理解三圈环流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从模型中看非常直观,非常形象。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运用直观教具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条件。

4、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引导学生读图、绘图。

教师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

比如本节课画板图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想象的直观素材。

从某个角讲,这种草图比挂图效果更为有用,因为它的信息量要少得多,不易产生干扰,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不但可以突破难点,而且是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的桥梁。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的使用学生不仅对这节课的内容做到了很好的掌握,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前后呼应思考课前案例:是谁把放射性物质带到美国的?八、教后反思: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学生活动,有观察视频来描述大气环流过程,有在分析了北半球三圈环流基础上学生自己画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还有分小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等,无论是哪个活动目的都是为了突破三圈环流形成和气压带分布规律这两个难点。

通过动画、课件、板图、制作模型等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观察分析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另外我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思考1、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传统的教学在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师的主体能力,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去。

这几节课我就试着做这方面的改变,从本课的活动过程可以看出,无论是准备阶段,还是活动阶段,学生积极性都非常高,而且通力合作,思考、设计。

尤其是三圈环流模型的制作,课前学生都能按照布置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准备的情况大大超乎我的意料,说明学生还是喜欢这种自己参与的方式。

活动过程学生的参与度高,参与面广,每一小组在我事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自觉分工合作。

比如小组内有人负责准备气压带风带的纸条,有人负责绘制三圈环流,有人负责专门组合粘贴。

并且有一小组在没有篮球足球的情况下,利用废纸揉成的纸团也可以很好的完成模型的制作。

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为了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避免了只有部分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成为观众的不足,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在这里我感受颇深的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这节内容对于高一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节课有一个立体动画对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有很大帮助,我以往习惯于先讲解知识再来看动画,认为学生开始会看不懂,这节课我试着让学生先看动画,然后自己描述,最后共同探讨为什么这样运动。

这样的方式就降低了难度,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

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我设计了丰富的学生活动,让每位同学可参与进来。

3、对教师的语言表达的反思这两个方面是我这节课欠缺的方面,教师需要要很多职业素养,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职业素养,今后应尽力让语言的丰富多彩、风趣幽默、言之有物、言之有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