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上海地区棉纺织业的形成原因和历史特点
古代的棉纺织
古代的棉纺织棉花是大家熟悉的植物纺织纤维,虽然它在我国的普遍应用比之丝、麻纤维要晚得多,但由于它有许多优异的纺织性能,宋元以后,迅速取代了葛麻纤维,成为和蚕丝一样重要的大宗纺织原料。
我国的棉纺织生产是在借鉴和吸收传统丝、麻纺织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在技术上有其独特卓越的创造,而且对古代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宋以前的棉织业棉花,原是一种热带植物,古时称为吉贝、白叠、木棉或梧桐木,用它织成的布称为白叠布。
古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表明,我国种植和利用棉花最早是从海南岛、西南和西北地区开始的。
虽然棉花在我国最初的使用时间现仍无定论,但古文献记载表明,在汉代时西南地区云南的棉纺织技术已具有相当水准,当地生产的一种叫“广幅布”的棉布,由于幅宽质优,很受人们的欢迎,并被汉王朝大量征调。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武帝(公元前140年—87年)后元年间,珠崖(郡府设今海南省崖城)太守孙幸对辖地所产广幅布征收过度,激起了当地人民包括汉族在内的强烈不满,引发了人民起义。
愤怒的人群攻占了太守府,杀掉了孙幸。
另外,此书“哀牢夷”条记载了云南哀牢山区和澜沧江流域的棉纺织生产情况,书中写道:“(哀牢山)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duo夺〕、帛叠,蓝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
有梧桐木华,织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
帛叠即是白叠,蓝干细布是有蓝花的棉布,梧桐木华即是棉花。
能利用各种染料,印染出斑斓多彩貌似绫锦的棉质花布,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棉纺织技术业已相当发达,并且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东汉末年新疆地区生产的棉花以鲜洁闻名于中原地区,魏文帝曹丕曾说:山西黄布以细,乐浪练帛以精,江苏、安徽太未布以白出名,但其鲜洁程度都比不上新疆的棉布。
南北朝以后,兄弟民族与内陆的交往日渐频繁,流入内陆的棉织品逐渐增多。
据记载,仅海南林邑、阿单罗、于陀利、婆利、中天竺等小国,每年贡给中央王朝的棉织品,数量就相当可观。
论近代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的变化
论近代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的变化上海地区的棉纺织手工业在近代以来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都积极地适应了国家和社会的变革,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发展态势。
下面,本文将就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和剖析。
一、近代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的起步1842年,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并将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从此,上海作为中国的开放城市,迅速成为了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一个重要的集散中心之一。
当时,英国的纺织技术被引进到中国,建立了最早的工厂,而棉纺织手工业也就此开始了它的历史征程。
起初,在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还未大规模发展的时候,这一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由小商贩,小作坊和小店铺进行的。
然而随着上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庭纺织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由此也促成了棉纺织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近代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的发展繁荣时期19世纪末,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张,从而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
当时,由于设备的进步和大量优质棉花的进口,棉纺织手工业得以跃升。
更多的小商贩,小作坊和小店铺蜂拥而至,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抢占市场的欲望促成了生产关系的更加复杂和多样。
手工业的区域分工不断强化,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有所提高。
同时,它也带动了上海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市场流通。
三、近代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的危机然而,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在二十世纪初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这时,由于欧美工业化程度的加速,原有的手工业核心技术被其他国家引进,同时布料的机器化生产和纺织品的工业化制造,使得手工业的制衣和纺织技术显得十分落后和低效。
这也就造成了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急剧下滑的局面。
同时,由于逐渐彰显的“歧视移民政策”,加上战争和社会变革,市场需求大幅度下降,工人失业潮水般的涌现,直接导致了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的衰退和萎缩。
在这一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上海的棉纺织手工业也随之开始了他们漫长的求变之路。
中国棉布的发展历程
中国棉布的发展历程中国棉布的发展历程始于古代,由于棉花的产生地中美洲和南美洲,中国通常被认为是棉花的传入者。
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就开始种植棉花了。
当时的人们使用手工纺纱和手工织布的方式生产棉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棉布产业不断发展。
在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和唐代(618年-907年),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的生产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唐代时期,中国的棉布开始出口到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
到了明代(1368年-1644年),中国的棉布产业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明代的纺织工业逐渐成为当时的重要产业之一。
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开始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主要地区。
农民纺织家庭工业的发展使得棉布的生产量大幅增加,并开始供应给国内外市场。
在清代(1644年-1912年),中国的棉布生产进一步扩大。
棉花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棉布出口也大幅增加。
清朝政府为了保护和促进纺织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税收优惠和鼓励技术进步等。
这些举措推动了棉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近代,中国的棉布产业迎来了工业化的时代。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纺织机械和技术,并建立了一些现代化的纺织工厂。
这使得中国的棉布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然而,由于战乱和经济动荡的原因,中国的纺织工业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间经历了一些波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棉布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外资的引进和技术的合作使得中国的纺织工业得以快速发展。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棉纺织品生产国之一,棉布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总结而言,中国棉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的种植和手工生产阶段,明清时期的扩大和发展阶段,以及近代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阶段。
到今天,中国的棉布产业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潜力。
湖北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三选择性模拟考试(一) 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届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三选择性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
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
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
这些战争A.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加速了汉族与南方民族的融合D.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2.据秦简律令记载:首都咸阳及地方的郡、都、县均应在上计(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时将“不仁邑里及官者”的“数狱”(名数与狱簿卷宗)与上计薄册一并交“属所执法”审核,此类案件事务员是由“县道官”进行初判,但执法有权令都史“时覆治之”(即审核)材料中秦朝“执法”A.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支B.完善了监察体系与职能C.接受丞相的指挥D.以小制大、以外制内3.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4.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
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C.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D.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5.王阳明曰:“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这说明王阳明A.重视道德修养 B.强调格物致知C.倡导知行合一 D.主张人性本恶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
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
子口税制度A.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B.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C.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D.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7.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
这表明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8.据统计,全国职业教育学校在民国十年有719所,民国十一年822所,民国十二年1194所,民国十三年1548所,民国十四年1666所,民国十五年1695所。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4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答案解析)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二部分经济文明历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石),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中田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答案 B 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2016课标Ⅰ)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故D项符合题意。
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
3.(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
”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
”中国古代“富民”()A.富民没有特权,只是平民B.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是“四民”中的“士”阶层D.像官僚阶层那样拥有免税权答案 A “(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可知古代的富民没有什么特权,故A项正确。
4.(2015课标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过关检测(七)一、选择题1.(2019·江苏苏锡常镇二模)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
”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B.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目的乃寻找黄金”“发扬光大基督教”可知,寻找黄金和传播宗教都是探险的目的,故选A项。
材料表明哥伦布远航兼具文化侵略和经济掠夺,排除B项;材料与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无关,排除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2.(2020·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改联期中)1800年左右蔗糖在欧洲的普及,使得普通人可以把蔗糖放入红茶(曾经也被认为是上层社会的饮品)中随意饮用,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美洲地区的发展B.中国商品的大量输入C.商业革命的发展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1800年左右蔗糖在欧洲的普及,使得普通人可以把蔗糖放入红茶(曾经也被认为是上层社会的饮品)中随意饮用,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可知,自新航开辟后,美洲的商品在欧洲变得很平常,属于商业革命的范畴,故选C 项。
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蔗糖不是亚洲的产物,是美洲的产物,排除B 项;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
3.(2019·安徽毛坦厂中学联考)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出口到亚洲的贵金属的价值平均为31.3万英镑,而出口商品的价值平均为9.4万英镑,18世纪中叶时,相应的平均价值分别为81.5万英镑和34万英镑。
对这一数据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英国( )A.生产力发展呈下降趋势B.世界殖民霸权初步确立C.重商主义得到较好落实D.工业制造水平不占优势答案 D解析材料说明大量贵金属流入亚洲,表明亚洲的商品占据优势,英国本国制造业不占优势,故选D项。
上海纺织业发展简史
上海纺织业发展简史一、开创时期(20世纪初-1949年)上海纺织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阶段。
20世纪初,上海的纺织业主要以手工纺织为主,规模较小。
随着外商投资的增加,纺织机械的引进,以及纺织工艺的改进,上海的纺织业开始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纺织企业逐渐从小作坊转变为规模较大的工厂,产品种类也逐渐丰富。
二、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纺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国家对纺织业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调整,加大了对纺织工业的支持力度。
上海的纺织企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和设备,推动纺织工艺的创新和改进。
这一时期,上海的纺织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纺织业的重要基地。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纺织业进一步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纺织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上海的纺织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上海也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投资,引进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和设备,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纺织业的重要中心。
四、转型升级阶段(近年)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上海的纺织业正加速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升级。
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纺织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同时,企业还加强与设计师、时尚界的合作,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和时尚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上海的纺织企业还积极探索绿色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这一系列的转型举措使得上海的纺织业在国内外市场上保持了良好的竞争力。
总结起来,上海纺织业的发展经历了开创时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时期和转型升级阶段。
从手工纺织到机械化生产,从规模扩大到技术创新,上海的纺织业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自古开展了棉纺织业,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棉纺织品的生产
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其中,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一、棉纺织业的技术发展
中国的棉纺织业技术起步早,在唐代就有蚕丝、棉纱的生产和交易,但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工艺还比较落后,纺织品质量并不高。
明清
时期,棉纺织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棉纺织品制作技术更加成熟高超,纱线的粗细均匀,布匹质量精美,用料考究,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追捧。
二、棉纺织业的地区特色
明清时期中国的棉纺织业是极其发达的,其特点之一是地区分工,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纺织品。
比如山东的胶州印花、江苏的苏
绣纺织品、四川的竹编、福建的平纹布、广东的潮州绸、湖南的芙蓉
纱等。
这些地区特色产品在当时的市场上备受欢迎。
三、棉纺织业的产业链条完整
明清时期,棉纺织业是一个十分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棉花种植、加工、纺纱、织造、印染、销售等。
这种产业链条完整的模式带动了
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此外,为了保证棉纺织业高质
量的发展,当时特别崇尚“分业制家”的制度,即家家有业,专业细分,有采剪、纺纱、印染、织造等不同的纺织岗位,保证了棉纺织品
生产的专业化、精细化。
总之,中国古代的棉纺织业以其精湛的技术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为
特征,成为古代世界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典范之一。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卷(word版含解析)
第十单元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2年,毛泽东同志估计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
据此可知A.党对经济建设的探索脱离实际B.苏联的经验影响国家建设决策C.社会主义全面建设要结合国情D.我国迫切建立社会主义的愿望2.早在1959年秋,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已在我国一些地方重新开放。
1961年春,中央下文规定公社社员可以经营自留地。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
这些政策在当时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B.纠正了当时党内“左”的错误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D.有力地减轻了市场的供应压力3.1953年到1954年,新中国连续两年农业生产增长速度相比1952年有所下降,导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开工不足,其中仅棉纱棉布卷烟麻袋这四种产品的减少,就使全国工业增长速度降低4%。
针对此现象国家采取的对策是A.制定国民经济建设的计划B.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C.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D.把工业建设放在第一位4.“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
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
”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应是()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化高潮C.“大跃进”运动D.土地改革5.观察下表,对于该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建国初新解放区土改前后农村人口各阶级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A.农村土地私有制得到根除B.多数农民经济状况得到改善C.初步建立起互助合作制度D.保护富农的经济政策得到贯彻6.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际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批准在全国试办12个托拉斯。
中国近代史纲要 大学复习考点梳理第一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一. 判断题注:每题1分,在相应的选项后面打勾。
(得分:0.0)1. 19世纪中期,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长江,进入中国腹地。
1864年时他们最远可到的通商口岸是汉口()标准答案:对2.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标准答案:O3.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标准答案:错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主要在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标准答案:错5.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之所以早于资产阶级,最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标准答案:对6.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主要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标准答案:对7. 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标准答案:对8. 19世纪40-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标准答案:对9. 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标准答案:对10. 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标准答案:对二. 单选题注:每题2分。
(得分:0.0)11.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标准答案:CA. 主权不完整B. 领土被割占C. 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12. 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标准答案:CA. 列强之间的矛盾B. 中国的实力C.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D. 义和团运动13. 对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想的时代特点分析,比较是全面的是()()标准答案:BA. 反映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B. 向西方学习,又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C. 新思想处在萌发阶段D. 形成广泛的社会运动14. 近代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是在()()标准答案:BA.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C. 甲午战争以后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15. 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论明清松江府官布征解之变迁
论明清松江府官布征解之变迁内容提要:明代松江府官布的征解从全部征收实物到本、折兼收,在清代前期,经过两次改折之后,折色比例进一步扩大,而本色官布的征收比例则不断缩小,折色的征收成为常态。
本、折官布价银等费用的编征,在清代前期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征银总额远超明代。
而官布的征解方式则由明代的民办民解转变为清代的官办官解,革除了明代在佥民办运过程中的各种积弊,并从制度上逐步加以完善,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管,明确官吏的职责,缩短官布从价银的编征到办解上纳的整个流程,有效地降低了官府员役从中侵渔的可能性。
关键词:明清松江府官布征解变迁作者简介:陈蕴鸾(1977- ),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研究生;曹幸穗(1952- ),男,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史、经济史。
松江府的官布征解始于明代重赋之下的税粮逋欠,由于赋税过重,常致逋欠。
对于拖欠的税粮,明政府采取了一些临时性的措施,如减租、蠲免、折征等。
而松江府作为当时中国棉纺织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出产的棉布行销全国各地,享有“衣被天下”的美誉,棉布也就顺理成章地变为税粮折征的对象。
但最初以棉布折收税粮的规定均为临时性的,并没有形成定制。
直至宣德八年,为了解决松江府长期以来的税粮逋欠问题,确保明政府的财政收入,巡抚周忱奏定加耗折征之例,将部分税粮(重额官田、贫民下户)折征棉布,并贴以解运所需的车脚船钱米。
两年之后,逋欠悉完,周忱的折征之法也成为定制,这些用以折征税粮的布匹则被称之为“官布”,是为松江府官布征解之始,并一直延续至清代。
松江府官布的征解作为该府赋役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江南赋役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界对此的关注显然是不够的,只在一些论著中对官布征收的方式、数额有所提及。
①笔者在前期已对明代松江府布解的缘起、数额、佥派,布匹的征收、上纳,以及因此产生的弊病进行了分析论述。
②进入清代之后,随着赋役制度的变革,官布的征解亦随之发生了变化。
明朝的纺织业与丝绸制造
明朝的纺织业与丝绸制造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在其统治期间,纺织业与丝绸制造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本文将就明朝的纺织业与丝绸制造进行探讨。
一、纺织业的发展明朝时期,纺织业在农村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农民在耕作之余,经常将时间用于纺织工作,家庭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成为当时的主要特征。
农民纺织家庭工坊的兴起,使得纺织业成为了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明朝政府也对纺织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
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和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纺织业。
政府对于经营纺织业的农民给予了税收的减免,并鼓励农民互相合作,成立纺织合作社。
这些政策的落实,无疑推动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
二、丝绸制造的繁荣明朝是世界丝绸制造业的中心,丝绸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明朝统治者深知丝绸制造业的重要性,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促进丝绸制造业。
首先,明朝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桑蚕。
在农村地区,可以看到大量的桑树种植。
政府组织培训班,教授桑蚕饲养和丝绸生产技术,鼓励农民增加养殖规模,提高丝绸产量。
其次,明朝时期,丝绸制造业逐渐商业化。
许多纺织作坊改为丝绸制造厂,增加了规模和产能。
此外,明朝还兴建了许多丝绸贸易集市,吸引了大量商人前来交易。
此外,明朝时期的丝绸制造技术也有了重大的突破。
工匠们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染料和纺织工艺,提高了丝绸的质量和产量。
明代的丝绸成为了奢侈品,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需求。
三、纺织业与丝绸制造对经济的影响明朝的纺织业与丝绸制造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纺织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纺织业的兴盛,使得农民有额外的收入来源,并且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其次,丝绸制造业的繁荣,带动了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
与丝绸制造业相关的行业包括蚕桑种植、纺织工艺、运输、商业等等,这些行业在纺织业的带动下蓬勃发展,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纺织业与丝绸制造业的兴盛,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丝绸贸易的繁荣为明朝政府带来了大量的税收收入,这不仅有助于政府兴建基础设施和推动国家的发展,同时也巩固了政府的统治地位。
三林标布的介绍
三林标布的介绍
明代中期,三林塘因布市而繁荣昌盛,成为松江府纺织中心之一,每天上市的标布达上万匹。
民间流传“收不尽的魏塘纱,买不尽的三林布”,可见其盛况。
三林塘地处浦东,是松江府下最早植棉的古镇之一。
自元代始,受黄道婆的影响,三林地区的棉纺织业日益推广,棉纺织业技艺高超而名播全国。
三林塘标布工艺讲究,布身光滑洁白,宽一尺二寸,深受各地的欢迎,行销京、秦、晋、甘等地,交易颇大,动辄白银数十万元。
明代中期,三林塘因布市而繁荣昌盛,成为松江府纺织中心之一,每天上市的标布达上万匹。
民间流传“收不尽的魏塘纱,买不尽的三林布”,可见其盛况。
1905年~1912年间,三林塘共有大小布庄47家,由于三林塘的标布产量多,质量也特别好,便有“三林塘标布进京城”的口碑。
上海祥泰布号原以经营标布为主,故在它的牌子上,也印有上海三林塘标布,足证声誉之盛。
宣统元年(1909)三林巨商汤学钊把“扣布”(标布的一种)参加全国比赛,获江苏巡扶、两江总督颁给二等奖凭和二等银质奖章。
次年“元大”牌尖布,格子布,陈列于“南洋劝业会”,获得农工商部银质奖章。
1915年“京庄白套布”参展于农工商部举办的“国货展览会”获金质绘马奖章。
解放以来,随着工农业及现代纺织业的发展,三林塘标布逐步衰退,这一延续了七百年的古老织布工艺,终于淡出市场。
在当今人们崇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中,我们期待三林标布能重振声誉。
中国近代现代史(一)(附答案)
第四单元中国近代现代史(一)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推行闭关政策,其内容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土2.从地理角度看,列强选择长江沿岸为通商口岸的原因有( )①长江沿岸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②长江沿岸人口密度高③长江是黄金水道,利于商品输出④长江沿岸小城镇多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英国在《南京条约》中取得的侵略权益,后来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A.割香港岛B.巨额赔款C.五口通商D.协定关税4.以下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说明年份茶(万磅)丝(包)鸦片战争前年平均5000 50001845年8019 132201851年9919 230401853年10122 62896①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持续增长②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③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逐步加深④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5.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鸦片战争以后走向衰落。
衰落的后果是( )A.该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农民转为种桑养蚕C.崇拜洋货的风气盛行D.农民回归土地,商品经济发展受阻6.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的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D.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7.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中国社会主要呈现出的是( )A.封建主义特征B.半封建特征C.半殖民地特征D.殖民地特征8.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潮萌发,其核心是( )A.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B.学习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D.效法西方,实行君主立宪政治9.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B.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C.教训清政府,使其俯首帖耳D.“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10.下列关于近代上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近代第一个租界建于上海B.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工业最早创建于上海C.洋务派创办第一个民用企业是在上海D.是19世纪中国无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城市11.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明代纺织业发展状况及其特点论略
明代纺织业发展状况及其特点论略
明代纺织业是明朝时期最为发达的行业之一,其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水平提高。
明代纺织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棉、丝等纺织品的纺、织、印、染等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增加了生产效率。
2.生产规模扩大。
明代纺织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地方都建立了纺织作坊,农村家庭生产也非常活跃。
3.市场需求旺盛。
明代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棉布的产量和销售量不断增加,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地,形成了相当的进出口贸易,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4.对外交流频繁。
明代纺织业与欧洲的纺织工业有着频繁的交流,从而推动了纺织业的技术更新。
总的来说,明代纺织业是一个发展迅速、技术更新的时期,对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
明清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和纺织业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全面发展和繁荣。
在此期间,中国的丝绸和纺织业不仅抵御了外来侵略,也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明清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
一、明朝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在明朝时期,丝绸和纺织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明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不仅在技术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还在政策上推行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丝绸和纺织业的措施。
明朝时期,中国的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纺纱和织布方面,明代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明朝的绸缎和刺绣产业在当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成为当时著名的“中国制造”。
二、清朝时期的丝绸和纺织业发展在清朝时期,丝绸和纺织业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清朝的统治者同样非常重视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极力支持和鼓励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丝绸和纺织业的发展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丝绸和纺织业的生产方式也得以完善,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清朝统治者对丝绸和纺织业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中国的丝绸和纺织品在品质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升级。
三、丝绸和纺织业的影响丝绸和纺织业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工业,同时也对全世界的纺织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丝绸和纺织业领域,经历了先进的技术、材料、设计、生产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产生了许多影响和启示。
丝绸和纺织业对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丝绸和纺织业不断地演化和提升,以巨大的贡献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丝绸和纺织业得到全面发展和繁荣的时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支柱,丝绸和纺织业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今天经济的发展中,企业家们要学习丝绸和纺织业的经验,在技术和品质方面不断创新和提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明清时期的纺织业
明清时期的纺织业明清时期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世界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纺织技术和产业发展达到了顶峰,不仅给国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也对整个世界的纺织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纺织业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纺织业的兴起离不开商业和民间工艺的发展。
商业和工艺的发展使得纺织业有了更加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更加丰富的原材料,同时也提高了国内织物的品质和规模。
民间工艺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明清时期,纺织技术不断创新,呈现出了多种形态。
特别是到了清朝,民间工艺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当时,许多技术经过改良和组合后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如挑花、缎花、纱线、印花和流苏等。
这些技术的诞生使得中国的纺织品在整个世界上都具有了极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明清时期,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是中国纺织业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南方的气候和土地都非常适宜棉花的生长,加上当时国内手工加工能力强,使得棉花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制造。
同时,很多商人也开始买卖棉花,从而形成了棉花产业链。
棉布的生产在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拥有了自己的生产宣传和组织形式。
并且它的销售方向,不仅仅局限在国内,还包括了国外。
在外销方面,中国的棉布也在相当程度上迎合了各个国家的不同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的销售形式也让棉布在各大贸易市场上获得了极高的竞争力。
三、丝绸的发展明清时期的丝绸业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技术革新和强化的。
整体上来说,基础的生产技术已经到达了非常成熟的水平,其中染色、绣花、丝绸制作,都比较精细,这些技术的先进性使得丝绸在当时的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市场竞争力。
明清时期的丝绸质量已经超过了全世界的平均水准,而且具有不同的结构、颜色、图案和纹理等特点。
在传统的绸文化中,我们能够看到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绸品风格,这些绸品也经常成为当地的艺术品,吸引大量金钱、资源和人才。
四、中国纺织业与全球化明清时期的中国纺织业在全球化环境中因其技术和管理的专业性得到了认可。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与我国海上丝绸之路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与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司徒尚纪;许桂灵【摘要】宋末元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流落海南黎区学习先进棉纺织技术,后回到故乡松江乌泥泾,传播并创新发展了棉纺织技术,使长三角崛起为我国最大一个棉纺织业基地.黄道婆以自己棉纺技术成就和贡献,以棉纺织品形式,通过商业贸易,参与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并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其在海南时,以黎族棉织品输入大陆,假道闽广商人参与海上丝路;其在上海,则通过大规模纺织品的商品性生产和贸易,远销国内外,对海上丝路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海南和上海的海上丝路,都离不开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作用和贡献.【期刊名称】《新东方》【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黄道婆;棉纺织技术贡献;海上丝绸之路【作者】司徒尚纪;许桂灵【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5黄道婆作为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业革新家,无论在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层面对我国古代这一行业发展作出的贡献,是享誉中外、彪炳人类文化史册的。
这已有国内外许多科学论著、歌谣、奉祀她的庙宇、纪念碑刻等为证,毋庸置疑。
但这些有形或无形的评论似缺少另一个方面,即黄道婆的成就和贡献,直接或间接地对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生积极影响,且历久不衰。
这无论对海南还是上海,都有某种联系,都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予传承和弘扬,尤其在当今建设“一带一路”背景下,黄道婆文化仍能发挥它应有作用,为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服务。
海南岛位处南海海上交通中枢,是我国海上丝路必经之地,尤其岛南部崖州即今三亚一带,是海上丝路中途补给港或中继港所在海岸,历史上向来就与海外发生海上交通和贸易,宋元时期尤为兴盛。
黄道婆从上海乌泥泾乘海船逃亡到崖州,其事带有偶然因素,但不无历史的和地理的根源。
崖州为黎族聚居地,上古时代,黎族先人即以善于制作树皮布著称。
考古发掘、民族学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记载,海南岛在远古时代早已出现树皮布及其制造工具石柏。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B卷(word版含解析)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汪敬虞《唐廷枢研究》一文中提到,今火船往来中国者正多,获利亦巨,各国皆有轮船公司,华人亦应回合公司,专造轮船运货出进,自取其利,勿庸附搭他国也,唐廷枢此举A.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使列强的经济侵略暂时放松C.与外国商战以抵制经济侵略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春天2.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了农村人口的60%—90%,他们除了将年产庄稼的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交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正常地税的35%—350%不等)。
国民党所做的仅仅是在1930年通过了一项将地租降低到主要作物的37.5%的决定,而即使是这一适度的措施也从未真正兑现。
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国民政府迫于内忧外患无力解决农民利益问题B.华南地区农民的苦难已达到了极端危急的地步C.国民政府放弃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D.国民政府统治层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3.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
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
”材料所述的历史现象A.体现了李鸿章对顽固派的妥协B.折射近代化缺乏社会基础C.反映洋务派推动民族工业发展D.阻滞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4.洋务运动中随着近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产生如下结果:“以湖北一省而论……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
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
”对此有人批评洋务运动是“刮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于官也”。
这段史料说明A.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B.片面追求经济变革而不动政治体制只能失败C.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不堪D.近代航运企业夺利于民说明洋务运动的局限5.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根据表格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A.国家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B.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C.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6.社会的相对稳定、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升、新式海军的建成等,给晚清当政者及相当一批人造成“中兴”之感。
【史鉴】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史鉴】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文/杜君立早在美国的惠特尼发明轧棉机之前400年,自乌泥泾开始,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传至松江,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再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中国的“棉花革命”。
但盖因缺乏推动原始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中国最终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从秦汉到唐宋的1500年间,中国古人可用的织物,主要是丝和麻。
棉花出现之后,丝和麻的产量锐减。
宋元时期,棉花开始逐步取代丝麻,成为人们缝制衣物和被褥的主要原料。
宋时棉花和棉织品尚为珍稀之物,但到了明清,棉布已经普遍,产量不多的丝绸反倒身价倍增。
中国传统上所说的“布衣”,是指麻布衣;随着棉花的传播,布主要指棉布。
元初,植棉业推广至陕西;到明朝时,“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
棉花种植所需劳动量比丝和麻少得多。
与丝麻织物相比,棉布的保暖、结实、舒适、美观和性价比也都更胜一筹。
明代王祯在《农书》中称赞道,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功,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
中国棉花的种植,很早就已经出现在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
宋代之后,“关、陕、闽、广首得其利”,之后逐渐传入江南,从明清时期开始,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传统工业区”。
江南地区自古是“稻花香里说丰年”,但明清时期“邑中种稻之田不能十一”,“其民独托命于木棉”。
江南农民通过棉纺业获得的现金收入,远远超过非现金收入。
“在1800年以前,中国和印度在棉纺织品贸易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历史学家赵冈指出,直到英国工业革命,中国纺棉的技术水平都具备世界较高水平。
纺织与机械据说最早的纺织工具就是中国的纺縳。
早在棉纺织之前,中国已经具有悠久的麻纺和丝织历史,并创造了最古老的国际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从出土的汉砖画像上可见,当时的纺车已经很普遍,而纺车的效率是纺縳的15~20倍;当时的织机也都已普遍有脚踏板,这大大提高了效率。